红火星(全两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科幻 > 红火星(全两册)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
ISBN:9787507523966
作者:金•斯坦利•罗宾逊
页数:558页

章节摘录

  “反正他们迟早要疯的嘛,何必送清醒的人过去呢?直接叫疯子去不是比较简单吗?”米歇尔·杜瓦说。  他这玩笑半真半假。自始至终他的立场就是检选的标准。这当然是艰辛的思量,有时必须反覆再三。  其他的心理医生都瞪着他。“你能举出具体的变化吗?”主席查尔斯·约克问道。  “也许我们也该到南极走一趟,看看他们集体互动的情况。亲眼看看吧,我们可以明白很多事情。”  “虽说,按照规定我们不能到那个地方去。但是如果真有必要,我想派一个人去应该没有大碍。”  于是,米歇尔.杜瓦荣膺重任。他跟一百五十多名最后的决选人员,一起进驻南极的麦克莫杜工作站。头一次的会面跟一般的学术会议没什么两样:不管决选人员来自哪一个领域,他们都很熟悉这种形式的聚会。当然,这跟一般的学术会议还是有些差别的:考核过程已经历经数载,最后一波的甄试活动即将展开,这次的观察期间预计一年。选中的人会是火星的第一批移民。  所以,他跟决选人员在南极待了一年,习惯了火星营地也会使用各种设备。这批装备已经由机械人操控的载具送到火星上去了。当然,杜瓦也跟他们一样适应了南极冷酷的地形,登陆火星之后的生活环境就是这般模样。工作站设置在菜特峡谷——南极大陆最大的干峡谷。他们在那里营建了一个人造生物圈,然后定居下来熬过了整个昏暗的南极冬天,一边学习第二或是第三专长:这是练习他们在太空船——战神号上担任的工作,还有到了火星之后应该做的事情。他们心里都很清楚,他们随时随地都受到监视、评估跟考核。  除了十来个宇航员之外,其余的人都没有太空飞行的经验,其中还包括了北半球几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绝大多数的移民,都是各个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的专长在登陆之后都派得上用场:医疗、电脑、机械人、系统设计、建筑、生物圈设计、基因工程、生物学,还有各种工程、建筑类别的菁英也在选拔之列。能到南极来受训的人,当然都精通自己专长的领域,除此之外,他们也花很多时间钻研第二跟第三工作职能。  他们的活动都得在持续不断的观察、评估跟考核压力之下进行。这个过程当然应该有压力,因为这是测试的一部分。但是,米歇尔·杜瓦却发现这种设计是个错误,因为它迫使所有人过于谨言慎行。同伴之间互不信任,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跟别人的功能重叠,免得被遴选委员会割爱。坦白说,在这基地里疑云满天,只是学员们全憋在肚子里不去谈这方面的事情。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引人入胜的杰作……绝佳的科学想象力,极为罕见的野心之作。  ——纽约时报书评  肯定会成为经典……这套浩瀚的科幻小说,布局精巧,动人心魄,让人永生难忘  ——圣路易斯电讯邮报  火星移民、殖民、革命的史诗经典,科技细节虽然描述翔实,却是一个鲜活的人的故事:翻开第一页,不到终章,无法罢手。  ——费城报  我多年来讲到的最出色的科幻小说。全书充满恩怨情仇、科技见解、惊人的天文见识、令人目不暇接的历史进展,使人大感振奋。  ——米切尔·毕晓普(《科幻小说年代》作者)

内容概要

金·斯坦利·罗宾逊 (Kim Stantly Robinson),当代科幻小说无可争议的大师。1952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多次获得科幻小说界最高荣誉雨果奖和星云奖,更曾前无古人地六次摘取轨迹奖桂冠。代表作《火星三部曲》《海岸三部曲》等。喜欢旅行,现与家人定居美国加州的戴维斯。2007年推出新作《生态三部曲》,再次引发美国科幻读书热潮。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庆典
第二部 启航
第三部 熔炉
第四部 思乡
第五部 轮回
第六部 暗箭
第七部 巨变
第八部 终曲

作者简介

公元2026年,人类展开一项极具野心的太空移民计划--一支百人探险队大举登陆火星,希望将这个辽阔、荒凉、孤寂的星球改造成生机盎然的伊甸园。他们在火星轨道上设置超大型的反射镜,把光线折射到火星表面上,极冠上的黑尘便可吸收热能、溶解冰霜。深入火星地函的超深天井,释放出无从想象的巨大热能。在这壮观的背景前,巨大的变动隐然成形,竞争、爱情、友谊,旋起旋灭,纷然坠地。因为有许多人揭竿而起,为了恢复火星原有的面貌,不惜武力相向。然而在这浩大工程的背后,巨大的变动隐然形成,科学与政治、爱情与背叛、求生与发现、谋杀和革命,错综复杂地融于一炉。

图书封面


 红火星(全两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1984年,罗宾逊创作了月球殖民题材的长篇《冰柱之谜》("Icehenge")。像许多小说家的长篇少作一样,此书也利用作者之前的短篇("To Leave a Mark", 1982 和 "On the North Pole of Pluto", 1980)拼接扩展而成;而与许多这样完成的长篇相似,此书也存在情节支离松散,拼接痕迹明显的问题。不过即使在这本少作中,罗宾逊已经显示出许多后来《红火星》一脉相承的个人特色——宏大的时间跨度、全景式的太空背景、对技术细节尤其是外星自然地质地貌冗长、专业、近乎沉迷般一丝不苟的描写、对技术精英乌托邦的希冀和反讽、以及反集权主义、反资本主义、力倡环保的社会政治信念等等。这些元素雏形都在《红》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强化。遗憾的是,罗宾逊当年在《冰》中表现出的所有天才和局限几乎都被《红》继承并放大,而《冰》一些最迷人的特色却在《红》中失落了。罗宾逊最令所谓“硬科幻”迷称道的无疑是他广阔而深入的科技学识,使他可以在作品中悠游于众多学科范畴而始终能保持严谨专业的作风。的确无论是《冰》还是《红》都不靠超异的生物、科技或文化来吸引读者,而牢牢扎根于现存的、可理解的、有实证的、甚至部分可实际应用的技术与景观中。这就是为什么《红》中的火星殖民和改造计划如此真实可信的原因。这是罗宾逊作为科幻小说家最可傲视同侪之处。《红》中最迷人的部分之一便是他对“登陆首百”在火星上白手起家、建立基业的详尽描写,把天文、物理、化学、工程、地质、生物、气象、航空、航天等学科一网打尽,事无巨细,不避繁碎,处处踏实,如同身历。但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极强的“写实性”,罗宾逊在《红》中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富于原创性的创想。他在书中描写的那些技术方法几乎无一不是前人已经提出过的(除了那可爱的“十万风车”,恕我识浅未尝得见),其中就包括不少科幻文学界的大师前辈(他对火星飞船的重力设计和火星天梯的描写几乎像是在向阿瑟·克拉克致敬),这对于一位“硬科幻”作家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在那些不以原创性为标尺的领域,例如罗宾逊的最大“魔障”——外星自然地质地貌风景,他的创作同样有得有失。《冰》和《红》中的许多章节里长篇累牍的风景描写常常让人产生错觉,以为罗宾逊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写游记或地质调查报告。多亏有良心的翻译和出版社不吝注释和地图,不然众读者大概需要配备一本地质学教材和火星地形图,才能理解众多地质学术语的涵义,搞清大量陌生火星地名的所在关系。罗宾逊显然是位骨灰级的火星极客,一谈起火星上的自然风物,便上穷碧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但所谓极客,乃小圈子内的迷恋,其乐趣非外人可享;况且罗宾逊笔下的风景,详细、严谨、精确有余,想象力和形象感不足,常把奇绝的外星景色写得如同自家后院一般干涩平淡,与阿瑟·克拉克(他俩的确很有师承)笔下冷静而诗意的景色相差远矣。在科幻小说家中,罗宾逊的写人功力不算最差,但也谈不上最佳。《冰》中三个中心人物以第二部分中的中年男历史学家的心路最为传神(大概这类人物作者比较有心有戚戚吧),第一部“失踪”的女生物学家最为迷离难解,但主要人物间的联系交流近乎于无。《红》中心人物又是一群科技精英,罗宾逊也算有所进步,终于在某几个男女主人公间发展出了一点微妙的的感情关系,但这段三角恋的关键进展常常古怪突兀,语焉不详,作者自己都通过旁观者之口承认其是“肥皂剧”式的;而罗宾逊也依旧对女性角色把握不足,把三角中本应魅力非凡的女性角色委屈成反复无常的神经女。这和他在《冰》中的问题几乎如出一辙。其它未能有幸参演这出肥皂剧人物就更加不幸,不得不顶着一成不变的平板性格沦为某种观念的传声筒,这对于一部在科技和社会描写上都力求写实的作品实属不幸。但不得不承认,《红》这种类型化的纸板人物在科幻小说中已经算是颇为出众的了,至少作者有时还愿意花篇幅详述某人的心理状态。比如对法籍心理医生思乡病的段落,其心理和风景描写皆为全书最鲜活生动的一场。不过《红》中最讨厌的还是罗宾逊按国籍民族划分简单化、套路化人物性格的做法。显然,在罗宾逊那里,阿拉伯人是永远不会去吃汉堡包的。这种对陌生人群猎奇式的处理与小说整体的写实主义倾向格格不入,让小说在社会学上的可信性大打折扣。讲故事同样也非罗宾逊的长项,但我怀疑他是有意识追求这种风格。事实上,《冰》和《红》的故事大结构都非常出色。《冰》中三联画式的结构从三个相隔的时空、不同的人物视角去还原一段壮阔而惨痛的星际殖民史,长时间跨度中的留白创造出人物间丰富的情感张力和想象空间,全书的核心意象——冰柱纪念碑——形象直观强烈而意味深长,令人魂萦;但罗宾逊每一段故事的叙事却十分散漫繁冗,令故事无法完全发挥其戏剧性。《红》在这方面大有进步,主要是因为《红》中背景更广阔,事件也更繁多。不容作者闲庭信步。《红》前半部描写“登陆首百”团体逐渐分崩离析的部分受益于此颇多。即便不久罗宾逊便回归其最爱的“火星游记”,他也尽量在其中加入队员冲突、破解疑案等情节加以调剂,全书的节奏感比《冰》实是大大改善。倘若罗宾逊是个写人物的高手,那这些本都不算问题。Philip K. Dick便写过靠人物心理描写驱动的精彩作品。而最可惜的是,《红》中密密实实的事件、满目皆是的奇景和《冰》中从容节制的叙事相比,虽更加丰满壮阔,但也失去了《冰》中那种辽远悠长、幽然勾魂的诗意。如《红》中叙述的的火星“起义”段落几乎和《冰》中第二段中讲述的月球起义模式过程大体相同,但《冰》借后代历史学者追索到的只言片语重构往事的方式讲出,让整个故事更添了一层深沉悲怆的意味,则更甚于《红》了。至于罗宾逊的意识形态倾向,实也有颇多可质疑之处。此处就不细谈了。从我看过此公的三部作品来看,其学识、眼界、雄心超群,可惜经验、文笔、叙事不济,故难以跃入一流小说家之列。莫非这就是众多所谓“硬科幻”小说家难登大雅之堂的难言之隐?
  •     因为只看了第一部上,又因为外国小说拖拖拉拉难以入戏的恶习,虽然这是一本好书,还是笔记先做一下先,省得无疾而终。101个人到火星,创造家园主阵营俄罗斯和美国俄罗斯代表玛雅美国代表约翰或者法兰克三角恋达成,无所谓政治分歧,就是三角恋有保持火星原生态理念的安有改造火星成地球生态的罗素纯粹知性难看熟女的纳迪亚,性格很好,机械工程师,火星居住条件的缔造者。阿卡迪,天才工程师,和纳迪亚相恋,主张自由主义,强烈希望脱离官僚和政治体制。广子爱,圣母玛利亚加奥姆真理教,感觉能掌控一切生命之源的样子。上本基本也就阐述了大致的人际关系,气势磅礴,拖沓的一塌糊涂,好看。
  •     第一部里面有很多元素在后两部是没有的,比如很纯的地球人思维、政治谋杀,还有最为悲壮的摧毁太空梯和弗伯斯的自毁。雄壮的火星土表的笔墨描绘很有画面感,第二部中也有不少类似描绘。关于人物,死去的3个领袖级登陆白首分别有点像学者、牛仔、战士,联系的后两部,这三人不得不死去,虽出场时间短,应该有的鲜明个性还是有的。说到震撼感,唯第一部。后面2部看完更要有一颗安安静静自虐的心。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经典系列 不能不看 经典系列 不能不看
  •     OPERA
  •     很难看下去。
  •     火星救援成功之后火星题材太热、于是JSR的这套老经典终于被影视化挖掘了。确实也提醒了我这几本书还在书柜吃灰。等到真正开读,倒也没有“久违了”的感受。一是因为最为骄傲的奇观描绘由于读者我储备不足很难在脑内清晰呈现、看不清风景体验感当然大打折扣;二是技术细节的堆砌虽然详实有据读起来却味同嚼蜡;三是情节推进太简略,仿佛历史书课本陈述恰当但并无趣味。倒是先前最无期待的角色纷争成了阅读动力。就第一部看来,这个系列应当是存在比欣赏的意义要大。
  •     如果没有人类的关注,再美的火星也只是一堆石头而已。人类必须,有责任把文明的种子散布到宇宙中,地球太危险了
  •     90年代的啊混蛋
  •     罗宾逊是个十足BT的技术狂,但是三部火星确实给力。。。。
  •     略显单薄
  •     虽然翻译不怎样,但还是可以看出宏大的故事背景和精细的心理分析,史诗一般的作品,不明白为何评分如此之低。
  •     这个还是不给分了,第二本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许是和老外文化背景不同吧。
  •     坚硬如铁……
  •     P.《红火星》,作者金·斯坦利·罗宾逊。(RedMarsbyKinStanleyRobinson)1.毫无疑问,科幻小说也有大小年,1993年,《红火星》在雨果奖中输给了康妮·威利斯的《末日之书》和弗诺·文奇的《深渊上的火》,后两者伯仲难分,罕见的并列获奖,这一年无疑是科幻小说的大年。也许是雨果奖评委略感愧疚,随后的94年和97年,他们把最佳小说奖都塞给了罗宾逊的《绿火星》和《蓝火星》。2.我曾经觉得哈尔·克莱门特的《重力使命》挺不错的。作为一部著名的硬科幻经典,读到它之前我在心里给《重力使命》打五分,读过之后打三分,最后,和《红火星》比起来,这本小说就像是儿童文学一样简单而浅显,毕竟《重力使命》是1955年出版的,科学的发展会不断推进科幻的边界,把曾经辉煌的那些科幻小说尤其是硬科幻小说丢进垃圾桶去。3.第二条的说法是错误的,除了“永恒的人性”,还有阿瑟·克拉克,多年后读起来依然激动人心。4.硬科幻小说需要做大量的功课,需要思路缜密,奇幻小说往往只注重如何描写奇景,硬科幻还有百分之九十的精力要考虑冰山在水面以下的合理性,要建造奇景背后的脚手架,这就是为什么硬科幻的读者更加死忠,因为他们能看到并且十分欣赏美好的脚手架!硬科幻读者对软科幻的看法可以用一句诗概括,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5.关于第四条,需要进一步补充的是,老外创造了一个有趣的词,叫做technoporn,请注意,它和porn无关……而是用来描述Geek们追求硬度的那种状态。6.罗宾逊的勤奋令人惊叹,兔子等着瞧说得好,在罗宾逊之后,再描写火星的小说都很难不受其影响,他开创了一个广阔而合理的火星全景,从此,老式火星题材像火星运河一样,被彻底的否定了。7.所有的角色中我最不喜欢玛雅,一个毫无说服力的人物,事实上,这本书可以醒目的分为上半卷(技术)和下半卷(政治),上半卷的人物在下半卷基本无所事事,下半卷的人物在上半卷里面只觉得他多余,综观全书,玛雅最多余。我谨慎的认为作者既不了解俄罗斯,也不了解女性。科学怪人不了解女性是正常的!科学怪人,白领丽人和文学青年是世界上的三种极端产物,都应该统统消灭!8.所有角色中我当然最喜欢伟大的工程师娜蒂雅·车尔尼雪夫斯基!工程师是世界的基石!当然,全书中我也最喜欢娜蒂雅建设火星的部分,我喜欢所有的技术描写。9.公路小说是不是美国的一大发明?广阔的国度和发达的高速孕育了不断旅行和追寻的理念,以至于在幻想圈里,我们也有神仙版公路小说《美国众神》,现在又来了一个火星版公路小说《红火星》。手执一张火星地图(最好是NASA公布的巨大清晰版),用铅笔勾勒出安、娜蒂雅、约翰、法兰克先后穿越火星的旅程,想象他们所见到的一切,这种阅读体验无与伦比。10.公路小说当然是中国人的发明!《西游记》!《镜花缘》!一切现代文明都是向我们祖先剽窃的!应该收他们专利费!11.火星也许是科幻小说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对此有多部专著论述。科幻迷都应该比一比,看看你能说出多少部关于火星的科幻小说/影视,资深科幻迷应该限时,火星红火星绿火星蓝火星白火星移动火星大战火星人火星公主火星棋子火星编年
  •     实在太硬了
  •     太硬科幻了,纯硬
  •     全书就像大事纪要、生活实录、会议发言的混合体,而且这几种叙事风格之间互相切换没有任何过渡;且不说故事有多无趣。那么情节上的跳跃就更奇怪了,比如经历辐射时阿卡迪突然扯到改变飞船空间布局,突然出现广子的宗教仪式。最乏味的是几次出行,描绘地理名称和地貌特点,这种只有在以视频出现还不错。其实火星开荒有很多的切入点,可以主张技术流,也可以讲争斗。
  •     这是科幻经典,产品质量很好,五星。
  •     同绿火星,太难看了……
  •     不耐烦读了,虽然写得很用心
  •     人物都太平面还挺多看不下去了
  •     太晦涩……
  •     有网友提到一部我以前不知道的硬科幻小说《火星三部曲》,我京东乍一看只言片语的书摘,觉得可能还不错。但后来仔细在新浪看了三页,废话连篇,语言空洞,不忍卒读。让人头疼的不是科学数据和词汇的堆砌而是名不副实的演讲家,所说的一点都不激动人心,反而让人觉得废话连篇。
  •     1.毫无疑问,科幻小说也有大小年,1993年,《红火星》在雨果奖中输给了康妮·威利斯的《末日之书》和弗诺·文奇的《深渊上的火》,后两者伯仲难分,罕见的并列获奖,这一年无疑是科幻小说的大年。也许是雨果奖评委略感愧疚,随后的94年和97年,他们把最佳小说奖都塞给了罗宾逊的《绿火星》和《蓝火星》。
      
      2.我曾经觉得哈尔·克莱门特的《重力使命》挺不错的。作为一部著名的硬科幻经典,读到它之前我在心里给《重力使命》打五分,读过之后打三分,最后,和《红火星》比起来,这本小说就像是儿童文学一样简单而浅显,毕竟《重力使命》是1955年出版的,科学的发展会不断推进科幻的边界,把曾经辉煌的那些科幻小说尤其是硬科幻小说丢进垃圾桶去。
  •     很好的书,目前还没看完。品相很好
  •     辐射单位竟然不是“伦琴”,翻译得真烂。
  •     所謂硬科幻……細中見宏,以微織巨
  •     翻译有点儿雷,总体不错。
  •      没有外星生物的科幻小说 看到的是人类自身的自私猜忌野心把火星变成又一个地球 把自己推向灭亡 将科学与人性融合 塑造一个又一个鲜明人物……
  •     火星,一去不返
  •     确实好看啊,期望拍成电影就更经典了
  •     终于将渐渐味同嚼蜡的阅读进行到了底,怎么说呢,罗宾逊大人的笔触太波澜壮阔却太现实。它如《悲惨世界》般细微,却多少缺少前者充满戏剧性的浪漫气息;它如师兄和文奇一样成功地写出我们熟悉的种种人事,却太硬派而让人觉得这些情节缺乏人性,而缺少前二者异常鲜活的描绘特性。事实上罗宾逊写的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他所构筑的情节宏大壮美,人物性格复杂多样,科技落实到细节都颇有可信性,但整本书就是少了一些让你觉得亲切的东西,可以读,读完也会很难忘,但就是……读起来怎么那么那么累啊!
  •     内容不错,翻译太烂
  •     没想象中的经典
  •     情节环境逼真,但读起来吸引力不如沙丘~
  •     我承认,从高中时《科幻世界增刊》上看到开始,对这部作品,更多的是失望大于期望。或许过一阵我会重读,希望大了十岁的我会有新观点,新收获。
  •     这是个什么出版社?这是个怎样的翻译?如果一个中学生拿了翻译软件也可以比他翻译得好!诸如:“法兰克的后脑靠在了墙上”“她们已经面无表情。那是一个防卫面具。”还有那些数不清的错别字。一本如此充满幻想却并非源自虚构,充满了政治阴谋和精巧设计的好书,就这样被丫的给糟蹋了。这绝对应该是枪毙的罪。
  •     值得思考
  •     想了很久,终于找到一个词可以形容这本书:流水账。除了故事背景是火星,写的是火星生活以外,没有吸引人读下去的地方……
  •     有些晦涩。
  •     一直在读着
  •     科幻很生动有说服力。娓娓道来,感觉自己和小说里的角色联系到了一起。场面十分宏大。情节十分有想象力。里面的每个角色都十分有个性,知识有些角色被塑造的不全面。尤其喜欢萨克斯罗素。
  •     书应该算是不错的!但看起来还是有些枯燥,很多人诟病翻译的毛病,但我觉得这算不了什么,书的本身就有点像技术文件,产品说明书,或科学报告,能静下心来看下去,真不容易!没信心看绿火星和蓝火星下面两部了.
  •     硬则硬矣,但故事性不强。
  •     书是好书,波澜壮阔的科幻巨著。但翻译实在够烂。如果你英语足够好的话,不妨读原版。本人英语是不行的,只好读译本。或许是台湾的译者语言习惯与我们不同,读书的时候经常遇到翻的莫名其妙的地方,好像骑车的时候总是没完没了骑上小石块,实在没法保持很好的阅读心情。
  •     太喜欢这部小说!娜蒂雅在观火星日落时的顿悟令我仿佛亲临,进而热泪盈眶。也许我喜欢技术多于政治,我也喜欢技术的前半部分,而仅仅觉得政治的后半部分还不错。也许所有事情都是一样的,有一个光明理性的开端,而走向混沌肮脏的结局。
  •     大爱~ 集齐一套了,吼吼吼~~~
  •     读第三遍,还是惊叹不已。
  •     火星改造的诸班设想很有意思,硬硬的工程骨架,上半部主要再讲心理学和政治,下半部是旅行故事。大段的风景描写,在科幻小说中比较少见。
  •     有些地方有点啰嗦。但却还是一本好书!
  •     我已经疯了,看科幻小说看的
  •     火星三部曲就看了第一部……
  •     本书实在气象宏大,波澜壮阔,可每读几行就是错别字,或者火星句子,大好的心情都给破坏了!
  •     读到一半把书给丢了,只记得艰涩难懂,味同嚼蜡,完全不副盛名。 有空了也许应该重读一遍。
  •     人物非常多,线索也非常多,需要极大的耐心。
  •     作为一部宇宙移民科幻史诗题材,完全无法引人入胜。难道是受众面太窄了?
  •     有人的地方,就他妈的有江湖。
  •     火星改造科幻小说
  •     技术描写细节无与伦比,不过政治进程才是这三部曲最有意思的地方
  •     期待已久的好书
  •     朋友说不错~
  •     风景描写不错;硬度不错;人物精神世界稍显简单,但却反而突出了一种诗情画意。
  •     非常绚丽,非常浪漫,这是第一部我看到哭的科幻小说。
  •     构架太大,空范了…比不上严厉的月亮
  •     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