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伯维茨的赞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科幻 > 莱伯维茨的赞歌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31
ISBN:9787513308991
作者:(美)小沃尔特·M·米勒
页数:35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修士再一次不寒而栗。“魔鬼退散!”弗朗西斯向后一闪,甩开食物,不做任何警告地悄悄从袖子里滑出圣水,打开瓶盖,洒向老头,修士此刻被太阳晒恍惚了,在他眼里朝圣者就是魔鬼的化身。 这次针对黑暗和诱惑势力的正义偷袭并没有立即产生超自然的效果,却带来了自然的淋洗效果。朝圣者没有“轰”的一声爆炸,化作一股硫磺味的浓烟,却发出粗重的喘息,脸气得通红通红,一声怒吼让人的血液为之凝固,他舞着带长钉的拐棍对修士穷追猛打。修士抱头逃窜,碍手碍脚的长袍害他差点儿被绊倒,还好身上没落下钉子眼。由于老头子忘记穿上拖鞋,一瘸一拐的追击最后变成了单脚跳。像是突然想起脚下的岩石滚烫滚烫,他赶紧停止追击往原地跑去。弗朗西斯修士回头窥视时,不禁惊呆了,看到的情景正是朝圣者踮着大脚趾一蹦一跳地回到清凉地。 闻到指尖上残留的奶酪香味,想到自己失去理性的驱魔行为,弗朗西斯羞愧得无地自容。他灰溜溜地逃回碎石堆里,继续自己要干的活儿,朝圣者的脚丫子终于凉了下来,一见修士从碎石堆里露出头,他就扔石头发泄怒气。后来胳膊累酸了,老头子只能装装样子吓唬吓唬修士,来为自己的面包和奶酪愤愤不平。弗朗西斯也渐渐不再躲闪了。 修士在废墟里晃来晃去,不时搬起一块石头抱个满怀,蹒跚地回到工作点的某个角落。朝圣者冷眼旁观,只见修士挑选了一块石头,用手比量了一下尺寸,放弃了,接着又仔细地选了另一块。修士从碎石堆里扒出大石头,费力抬了起来,踉踉跄跄地抱着它走了几步又放下来,然后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把脑袋夹在双膝之间,显然是在防止晕倒。喘息了好一会儿,修士才又站起了身,一下一下地滚着石头向目标挪去。这个无聊的活动一直持续着,朝圣者懒得看下去,连连打起了哈欠。 正午,烈日不遗余力地诅咒着这片焦土。对一切湿润的事物布下恶毒的咒符。弗朗西斯不顾炎热继续劳作着。 朝圣者从水囊里喝了几口水,咽下了最后一点沾着沙土的面包和奶酪。他套上凉鞋,打了个嗝站起身,蹒跚地穿过废墟,向修士走来。一见老头子靠了过来,弗朗西斯赶紧一溜小跑逃到安全距离外。朝圣者朝修士挥了挥拐棍,但看起来没有要报仇的意思,只是对年轻人的石头工程感到好奇。他停下脚步,细细打量修士修建的藏身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太了不起了……让人在不寒而栗的同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TIME》饱含怒意,极具表现力……很棒的故事。——《纽约时报》一个让人兴奋和充满想象的故事……绝对力荐。——《图书馆杂志》一部了不起的小说……想象力尤为丰富,极富画面感,妙趣横生,具有深刻的理性与道德层面的内涵……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将会陪伴读者们很多年。——《芝加哥论坛报》

内容概要

小沃尔特·M.米勒(Walter M.
Miller,1923-1996)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大师,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一生只出版过唯一一部长篇科幻小说:《莱伯维茨的赞歌》,和数部短篇小说。但仅此一部长篇,就奠定了米勒在科幻小说历史上永垂不朽的地位。

编辑推荐

《莱伯维茨的赞歌》获得:世界科幻文学风向标奖项——“雨果奖”桂冠作品;三度入选美国科幻最具价值奖项——“轨迹奖”最佳科幻长篇票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幻小说”之一;令《TIME》、《纽约时报》震惊的恢宏巨作;面世五十余年,年年再版重印,全球累计销量千万册。书内附有精美八张精美插画。一、《莱伯维茨的赞歌》是作者小沃尔特•M.米勒一生中唯一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出版当年便横扫全美所有的科幻奖项,直至获得世界科幻文学最重要的“雨果奖”,并三度入选美国最有价值的科幻奖项“轨迹奖”的最佳长篇票选名单。二、直至今日,《莱伯维茨的赞歌》仍在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重印,并冲出科幻小说类型文学的界限,被主流文学界奉为经典传世之作。世界各国的媒体,包括《时代》、《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最为出色的数百家媒体都对本书给予了最高的厚望。三、二零一零年,世界科幻协会向全世界的科幻读者发起投票,票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幻小说。《莱伯维茨的赞歌》赫然在列,并最终成为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之一。

作者简介

“太了不起了……让人在不寒而栗的同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时代》
“饱含怒意,极具表现力……很棒的故事。”——《纽约时报》
“一个让人兴奋和充满想象的故事……绝对力荐。”——《图书馆杂志》
“一部了不起的小说……想象力尤为丰富,极富画面感,妙趣横生,具有深刻的理性与道德层面的内涵……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将会陪伴读者们很多年。”——《芝加哥论坛报》
“雨果奖”桂冠作品
三度荣获“轨迹奖”最佳科幻长篇
读者票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幻小说”之一
令《时代》、《纽约时报》震惊的恢宏巨作
人类社会的数次轮回,文明的种子从未灭亡
那些我们最珍视的,在世界末日里全部被埋藏在废墟里,但当它们重见天日,书籍的光辉将再一次点亮文 明的火种
从二十世纪的全球性核灾难后六百年到公元3174年,再由另外一场全球性核灾难到公元3781年。三个看似极为松散的时间段形成了一个令地球文明从毁灭到复兴到再度毁灭的悲怆轮回。而在这轮回中,莱博维茨修道院的僧侣们,坚守着千年不变的职责:为人类保留文明的火种……
人类的道德本性能否战胜科学发达所带来的各种诱惑?是否只有宗教才能守护并救赎人类最后的理性?
本书配有8张全彩插图

图书封面


 莱伯维茨的赞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但是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这又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坦率来说,当读到前面我都没有找到科幻小说的感觉。不管是飞船,新武器还是外星人,这些常见的科幻小说元素都没有。也就是说这本小说没有什么炫的元素。但是读起来仍然有一种独特的力量让人读下去。这种力量来自于小说中高亢的宗教精神和看看这本书的作者就知道这本小说为什么会是这么个形式。作者小沃尔特﹒M﹒米勒于1923年生于美国南方。珍珠港事变后,他加入美国空军,成为无线电通讯员和机炮手,在意大利和巴尔干上空参加五十五次空战,其中包括引起很大争议的对卡西诺山本笃会修道院的空袭。正是这次空袭,使米勒在十五年后创作了《莱博维茨的赞歌》但与其他几乎所有一流科幻小说家不同的是,米勒仅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莱博维茨的赞歌》。许多年来,一直有谣传它会有续集,但是续集至今仍未出现。作者不是一个职业作家,科幻小说仅仅是一个外壳,而小说的核心集中在对于信仰和文明的沉思上。对于一般的小说而言,这本书的内容可能是比较枯燥的。但是看看这本书的协作环境就能明白,当时欧美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人类的文明处在高度危机的状态当中,希特勒就是这么一个文明的毁坏者。因此作者很自然的是利用这本小说在暗喻当时的环境。一开头这本书就描述了一个乱世中礼崩乐坏的环境。艰难的僧侣们在守护着人类社会残存的文明财富。小说中细致的描述了当时艰难的生存状态:守护文明财富的僧侣总是不被理解,而末世的人类社会总是被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守护人类的财富,需要很强的自我牺牲精神才能做到。因此作者选择了修道院这么一个场所作为存放精神财富的圣地。作为缺少宗教意识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可谓是一个非常好的教材。基督教本身就是一个有着浓重救世情节和自我牺牲精神的教派。中国人普遍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基督教有着很强的普及文明意识和传教的动力。从中国的历史上来说,西方的传教士就承担了很多向中国人传教的职责。基督教有着很强的宗教自信和文明自信,在这本书中的传教士就能够看出他们对于传播文明火种这个职责的高度自信和献身精神。这本书的时间设计有点类似于电影《土拨鼠之夜》,总是会在一个时间点回到原点。看了后让人感叹人类文明传承这么多年,却往往会由于人类的贪念和暴力倾向使得文明总是一次次被摧毁。作者这个设定非常有趣。一般来说很多人会认为文明会不断的发展,比如法国十九世纪的贵族孔多塞就做过一张文明发展表。坚信文明会不断进步,但这本书能够让人看到其实文明不一定总是会进步,一把火就能烧为灰烬。这本书说明了人类的文明自有其尊严所在。从阅读快感上这本书不能给人以飞速奔驰的感觉,但值得细细品味。
  •     《莱伯维茨的赞歌》是一本科幻“老”书,第一版出版于1960年。2004年曾经有一个中文译本,如今已经很难购得。作者小沃尔特·M·米勒一生只写作过这一个长篇,但是凭此就可以跻身科幻经典作家之列。科幻小说通常被当作是类型文学,这个称呼暗示它是次一等的,缺乏文学性。科幻经典通常是那些突破类型的作品,不仅仅扔给读者一两次时空旅行或者几只外星人,而且能承载一些其他体裁无力承载的思考。《莱伯维茨的赞歌》无疑是这样的经典之作。相对于其他披着科幻外衣的冒险故事,列入无法归类之列。小说一开始就是公元二十六世纪,一个年轻的修士偶遇一位犹太流浪老人,因此无意间发现了莱伯维茨的遗迹。多年来,修士所在的教堂都在为这位神父封圣而努力,终于在修士人到中年时如愿以偿。天主教圣徒从此多了一位圣莱伯维茨。当故事就教堂里的事情铺陈时,读者了解到,这是一个核战毁灭后的世界,人类文明已经被二十世纪的一场世界大战、和战争后的长久混乱消耗殆尽。莱伯维茨,一位战前的犹太工程师作为幸存者加入天主教会,领头搜集了大量战前的书籍。这些资料甚至来不及整理,也难以被理解,只能尽可能的保存、记录、摹写。然而世界已经崩坏太过,略有文明的地区退回到了封建王侯的统治之下,其他地方干脆是强盗和野兽的地盘。封圣典礼不久后,第一章戛然而止。看到这里,有着丰富阅读经验的读者可能会做出判断,这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或者至少是那种描述文明毁灭的近未来的小说。然而作者毫不顾忌读者的预期,第二章开始时,与第一章已经相距数百年,文明正在缓慢的复兴,很多十九世纪水平的科技正在被重新发明出来,然而新的战争,尽管是十九世纪水平的战争,又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第三章距离第一章已经将近一千年,人类恢复了,甚至超越了核战争之前的文明,但新的危机却再一次降临。全书贯穿始终的只有一座天主教教堂,保存了莱伯维茨作品的那一座;和一位犹太老人,全书的末尾读者将知道他的身份,并为之唏嘘。这是一本有着大量天主教细节的小说,作者小沃尔特·米勒本人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在这本书里天主教是最大的背景。像是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教会,文明毁灭后,教会又一次担任了保存典籍资料的重任。科幻小说本身容易用来讨论宗教问题。《麻雀》用一个前往外星文明传教的故事讨论了文明的冲突和善意引发的恶行。安德系列除了隐现的天主教背景,还讨论了如何定义人类,如何定义族群的问题。而《接触》则讨论了宗教和科学的关系。米勒的着眼点与以上都不同。对他来说,宗教不需要拿出来讨论,它就在那里了。相反,他关注的是人类为什么如此贪婪、残暴,总也不能吸取教训。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把莱伯维茨设计成一位虔诚的教徒,他加入教会的动机是为了挽救文明,还是出于信仰,作者留下了开放的答案。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反乌托邦小说,作者无意花太多笔墨展现坏未来的细节。全书的时间跨度有一千年,前一章的人物在后一章多半被遗忘。书名中出现的莱伯维茨在书的开头已经去世几百年了。如果小说写作有什么套路,那么科幻小说给了作者莫大的自由来打破它。多数作者因为这种自由,反而钻进了一个个俗套,而小沃尔特·米勒则决定不按常理出牌,处处违背读者的预期。但他给读者的感受却不是惊奇,而是悲怆——为什么我们总是重蹈覆辙?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珍惜人类的鲜血,善用我们的理智?要读者看这么一本书就反思,这种反思未免廉价。《莱伯维茨的赞歌》与其说是对于人类文明的反思,不如说是表达一种深切的忧患,以及——“诗意”。这是一个横跨千年的故事,大部分场景都发生在一座修道院附近,没有英雄,没有有名字的恶棍,甚至故事并不是重点。作者留下了足够的飞白,随手将时间前进的速度拨快拨慢,挥洒他独特的文学技巧。六十年代正是全世界的人生活在冷战危机中的时代。如今核战争的阴影也许已经稀薄了不少,但是不会消逝的,大约是作者这种忧患意识,和他潇洒精确的表达。原发一财日报
  •     儿子从图书馆借的,看完推荐给我看。陆续一个月读完。好,真好。悲怆宿命,人类在贪婪愚蠢中轮回,只留文明的一点光。故事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故事的设定在未来,科技的发展已经使得文明崩溃,人类已经又轮回到蛮荒时代。修道院又称为传承知识的地方,修士苦修,一点点保存文明之光。莱博维茨是科学家,在崩溃时保存了一些史料,被绞杀后被人纪念成立以他命名的修道院。故事开始时他已经进入历史,是纷纭中的传说,当年他涂鸦的草稿或者电路图都是圣物,大家凭着零星的知识研究,我觉得也是现时对古代历史的研究的关照吧?也许是当时微不足道的偶尔留存下来的器物文书现在都当宝贝一样研究猜想,不如此又如何!他们在遥远的未来遥想我们当年那是一个多么丰富发达的时代啊,有会飞的机器,有机械会跑的汽车。。这是一个修道院里文明的人的生活,修道院之外是畸形的人,野兽,野人的世界,全凭武力,不讲道义,发现圣物的修士就在路途惨遭杀害,完全没理由的,只是因为他不是同类。第二段故事又发生在几个世纪之后了,更加倒退的蛮荒,几个世纪没有电,黑暗之中。修道院还在。他们接待了凡人的研究,修道院外还是几个部落的角力屠杀,文明之火还只在苦修之中。第三段又是几个世纪之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可以奔向太空,但是依旧依旧,愚蠢贪婪依旧,核武器的威胁一直在掩盖一直在威胁。修道院在毁灭前发射飞船奔向太空,带走了象征一直文明的大事记。会怎样呢?每次满目疮痍,一次次重来。末世荒凉。我看科幻小说可以停停了。我觉得他很写实,又无能为力,满心凄惶不知如何是好。看看现在发生的事。好像就是按着既定轨道飞速向前,谁是我们这世界的真理之光?哪里又是我们的莱博维茨修道院

精彩短评 (总计74条)

  •     寓意浓厚,对人类及文明的思考有深度
  •     末世的描写很有趣 尤其是关于科学的第二部分 但是因为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多地方我都没办法接受 我是想不通他们万能的上帝怎么能这样看着愚蠢的人类一次又一次陷入覆灭然后修士们还能坚持不让受辐射折磨的人结束自己生命……
  •     被机核辐射节目安利,但是太多宗教内容,不喜欢,读完第一个时代,弃。
  •     先打五星再说
  •     居然是辐射的精神来源
  •     全都得完蛋
  •     记住这个地球,不要忘记她,但是——永远不要回来。”他的声音变得嘶哑而低沉。
  •     机核安利,辐射前的读物。
  •     当年走在大学校园,好几次被人拦住宣传基督教义,有的还拿着些小册子,我每次都义正辞严得回绝我是个党员⋯⋯当初若是把宣传材料换成这本书,搞不好我就从了(•̀ω•́)✧ 感觉作者可以靠这本书封个圣人!全程悲悯又无情的上帝视角,寓言式的笔法,老辣之极。保存知识火种的设定很喜欢,要有人和要有光两部分读得明了,但最后“只要成就你的意思”部分,没有任何宗教底蕴的我有点懵。这个版本的插画feel很正,可错别字什么的谬误也不少。
  •     后半本真好看,非常写实……弥漫着“烈焰灭世”的悲怆感
  •     宗教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过两天再看一遍吧
  •     很少见的一本科幻小说。我没有读过sfw版的,所以不好对比。单就内容而言,场面宏大壮观,不过可能涉及宗教会导致有些人或有些段落读不进去。翻译的话,其实不太好。有很多语法错误和错别字,有一点点小失望。
  •     很不错的小说,非常想看拍成电影的样子。
  •     战争从未改变
  •     诗人的假眼;神秘疯癫的犹太老人;老妇肩上年轻的第二颗头
  •     虽然没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信仰是人类长久以来战胜大多数困难的基础,我虽然没有宗教信仰我相信宗教带给人类的财富是无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会看完这本书!
  •     Fallout 系列的灵魂所在。文明和科技掩盖不了人性的荒谬和可笑。
  •     读书的意义
  •     很强的culture shock
  •     科学解决不了的归哲学,哲学解决不了的归宗教
  •     曾经以个位数入手的便宜书,世界从毁灭到重建再被毁灭,三个小故事贯穿十八个世纪整个人类的文明与野蛮,理性与愚昧,信仰与强权,即是对人性的讴歌,又包含对人类未来的担忧,不知是乐观还是绝望。虽然并非么的懂,也并非多么的喜欢这本书,也看出翻译得并不是很好,但有一两个片段称得上耀眼与震撼。
  •     经典作品的新版
  •     设定满分……为什么是宗教小说
  •     不应归科幻书,称之为预言书我警示书比较合适。
  •     以前看过,这次封面设计不错,买本收藏
  •     还好吧
  •     毁灭,重建,毁灭。不要忘记地球,但永远不要回来……
  •     冷战时代的作者通过溯洄历史的方式构设了一个后核战时期重归黑暗愚昧的人类文明,而这个踉踉跄跄的文明却比之真正的中世纪更叫人不寒而栗。作者将宗教、科学、神话、战争、历史融合得恰到好处,虽然在作品中为人类保留了一丝理性与智慧之光,但是以圣经喻典描述后世不可知的核战之惨烈,借大事年记重现历史之循环,无不透露着深深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PS:马丁自一众主角中挑杀算个甚,本书作者在全书三分之一处不动声色地干掉了行文至此的唯一一个看上去像主角的人物,而你仿佛只能听任那些秃鹫和土狼大喊“死亡!死亡!死亡!”
  •     喜欢这种宗教类型的科幻。2016-4-26
  •     宗教与科幻
  •     看得有点晕,可能和文化体系有关
  •     买给小朋友的书。
  •     宗教势力这么大,科学还这么厉害……?对人类和宗教的思考,倘若人类被自己制造的核弹毁灭,只有宗教保留着微弱的文明火种,会怎么样?这样中途起步的第二次人类文明,又一次自己召唤出了撒旦。
  •     书的表面封了一层塑料膜,纸张很新。
  •     两三百字的简介读来是振奋的,全文的话第一部分最引人入胜,第三部分关于宗教的思考最多,结局画面震撼。靠宗教来保存和延续人类文明与科技,excuse me?!
  •     只有基督教能救地球。
  •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我們人類可能永遠都逃脫不了世界的痛苦和災難的輪迴,人類懦弱懼怕這種宿命,想盡辦法逃離痛苦。但是正如書中所說,罪惡並非痛苦本身,而是對痛苦莫名的恐懼。害怕痛苦,這種恐懼,加上他正面意義上的對應物,比如說對塵世安全的渴求、對伊甸園的渴求,這就是萬惡之源。盡可能減少痛苦、盡可能擴大安全,社會和凱撒都以此為號召。但最後,它們成了唯一的目標,法制的唯一基石 如此本末倒置。不可避免地在追求這個目標中,我們找到的只會是相反的事物:最大的痛苦和最少的安全
  •     读了前面七章,阅读体验一般,没有欲望看下去……
  •     说实在的,我是从Tim Cain那边知道这本书的,其实我不是很能理解如果人类再次重生的话为什么会继续继承西方宗教的体系,但是撇开这个不说,这本书还是很震撼人心的。
  •     慕名购买,期待可以有良好阅读体验
  •     国内科幻的很多版权被四川出版集团垄断了翻译其实还都过得去,但是那个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大家买过的都知道,绝对地摊文学的质量!接过“衣钵”的读客出的那些个科幻书,也一如既往的奇葩!好在还有有美感的出版社,能见缝插针出版一些科幻书,谢谢!
  •     宗教洗地。War, War Never Change。其中的对话还挺有意思的。
  •     科恩霍尔修士在学者来的时候测试电灯的那一节简直惊艳到我…太赞了…
  •     基督教色彩太重了,并不是很喜欢。对于科幻小说的期待,是瑰丽的想象和壮丽的世界观,而不是来这里受你传教啊……
  •     不用看简介就知道作者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因为写着写着就开启了传教模式,从世俗学者进入修道院开始这个模式就已经十分清晰了,这就妨害了《莱伯维茨的赞歌》对于人类社会反思的深度。一神教本身就反映了人类的某些心态,组织一经形成就更复杂了。
  •     漂亮的小说,其实整体基调仍逃不开“历史的发展是个O型脉络”这个著名论调,但是从科学和宗教着手,米勒仍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末日主题或者说后核主题能够写到这个地步,雨果奖自然是实至名归的,但新星出版社要命的校对啊……新星的幻象文库和午夜文库无疑是国内科幻界和推理界的翘楚,这一点没有人可以否认,但是要是再不重视一下翻译质量的参差不齐和校对工作的一贯疏忽,怕是这招牌早晚要砸在自己手里
  •     莱伯维茨的赞歌
  •     科幻世界社的一直没有买到,这次算是完成了心愿
  •     披着科幻外衣的严肃文学,以人类科技为背书的传教书。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理解。
  •     非常精彩的一本小说,甚至觉得它都已经不是科幻了,而只是借着科幻的一本“宗教/文明/世界观”的文学,即使是划归文学,个人觉得也是出类拔萃的。不过题材还是比较小众,不喜欢的会觉得“冗长,复杂”甚至是“枯燥”。
  •     还未读,期待中。豆瓣上的评分还不错
  •     “从二十世纪的全球性核灾难后六百年到公元三一七四年,再由另外一场全球性核灾难到公元三七八一年。三个看似极为松散的时间段,形成了一个令地球文明从毁灭到复兴再到毁灭的悲怆轮回。而在这轮回中,莱博维茨修道院的修道士们,坚守着千年不变的职责:为人类保留文明的火种……... 阅读更多
  •     文明本质是对于秩序与理性的向往
  •     书看了点还没看完,买多了,书
  •     宗教科幻,庄严史诗,同时满足读者对理性和信仰的渴望。最近读过的最佳作品。 作者是天主教徒,所以要能懂他的各种宗教用典隐喻,也要能理解他独特的价值把握。书中人类文明毁灭、复兴、再毁灭,周而复始。惊奇的是,人类文明拥有智慧理性科技以其自灭本性之故竟然要以宗教信仰来延续自身。在这种深刻矛盾之下,我们应该赞颂人之伟大还是要认识在上帝面前须保持谦卑?我们努力消除痛苦与不幸的理想是否只是僭越的虚妄?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我们未来要走的路,本书讨论到了许多关乎文明、生命本质的问题,但似乎还是没能给出一个好的答案。 换个角度看,由凯撒或上帝的选择所来问题只是西方独有的吗?我们的逻辑又是怎样? 我所受到的震撼绝不限于悲剧的力量,“荣耀归上帝”估计要余音绕梁了。 另,新星版插图大赞,神圣(魔性)感满载!
  •     “不要忘记地球,但永远不要回来。”
  •     神烦系科幻,文风有点像阿西莫夫,但不如基地系列会讲故事。 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核战争导致人类灭亡的背景下的宗教小说。“人类总是在重复相同的悲剧”这个主题和机动战士高达居然贴近了,到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看后者呢。
  •     非典型科幻小说,密集的宗教场景与对话,宏大到空旷的背景,science和fiction的部分都不太入戏,倒像是对天主教未来图景的空想。不过,如此纯粹地思考人类命运,尽管有些悲悯,却逐渐让人感到一种绝对的意志,一种超脱轮回之上的叹息,就像永远在流浪和等待的拉撒路,见证了人在神魔之间无尽的探路与徘徊。透过三段松散的“历史”,米勒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将一些抽象的命题置于极端的情境下,迫使其暴露内在的冲突,比如知识/信息与传承,科学与权威,生命与人道,其中的核心在于人类是否能真正handle智慧,而不是玩火自焚。作者无疑是悲观的,“吃了果子便如神,可纵使拥有了无穷的力量和无穷的智慧,人也无法获得神性。只因没有无穷的爱。”有一人赎了我们所有的罪,过去已发生的和未来可能的,但也因此,他已经不属于我们。
  •     有关文明的往复和火种的传承,总之人类学不到任何教训
  •     充其量是个隐喻性的作品,节奏缓慢,完全没有科幻的格调。倒是隐喻的内容值得人思索一下。
  •     获奖的作品,应该还不错吧。
  •     前半部很精彩,后面部分说教太多心有点累
  •     震撼,人类到底能不能跳出不断自我毁灭的命运?
  •     看得无比难过的一本书,这真的会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的轮回么? 那句“不要忘记地球,但永远不要回来”简直是锥心沥血,最后莱伯维茨修道院毁灭时独白一般的段落真的看得人哭出来。
  •     合上书最后的那一刻,掩面而泣。这个世界充斥着魔鬼,欲望,贪婪。万能的神也无法拯救。神的使者一次次保留希望,却终将毁灭。
  •     宗教元素很多,读起来多少有些不顺畅。但是这本书有着能在探讨宗教的过程中将无神论者吸引住的神奇能力。末日设定下的故事,承载的是作者对宗教、生命、人类的思考。虽然不以故事取胜,却是科幻小说中的佼佼者。
  •     一个基督徒在经历了二战后对于科学的恐惧?那一代知识分子都在干一件事,希望把人的因素引入客观的科学中
  •     看了年轻的教宗再回过来看本书又有了多一层似是而非的体悟,关于人性与神性矛盾之体会
  •     刚买回 放假准备看的
  •     给故事五颗星,经典而沉重的小说,虽然是科幻,却是荒蛮场景,黑暗的人类史。给插图五颗星,美妙的版画风格,浓重有力,直达内心。
  •     苍茫感呼之欲出,人物饱满生动,文学性要比科幻强
  •     哈哈哈哈 我发现破晓标注想看的这本我看过 不过我觉得一般 插图很好 翻译得不是很好 内容很有意思 我的六级成绩单一直夹在这本书里储存 直到我大学毕业
  •     琐碎,60年代因为冷战阴影才有的核弹毁灭世界忧虑设定现在看起来相当蠢,给基督教洗地才得的“雨果奖”吧?
  •     荒诞的同时也令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悚然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