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军事 > 红日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8
ISBN:9787500601579
作者:吴强
页数:542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灰暗的云块,缓缓地从南向北移行,阳光暗淡,天气阴冷,给人们一种荒凉寥落的感觉。  涟水城外,淤河两岸酱黄色的田野,寂寞地躺着。  开始枯黄的树林里,鸟雀惊惶地噪叫着,惊惶地飞来飞去。这里特有的楝雀,大群大群地从这个村庄,这个树林,忽然飞到那个村庄,那个树林里去,接着,又从那个村庄,那个树林,飞到远远的村庄、树林里去。  淤河堤岸的大道上,平日过往不断的行人、旅客,商贩的车辆、骡马也绝迹了。南城门外,那棵出生了二百四十年的高大的巨伞般的老白果树,孤独地站在淤河边上,在寒风里摇曳着枯枝残叶,发着唏嘘的叹息声。  这是深秋初冬的时节。高粱、玉米、黄豆已经收割完了,枯黑的山芋藤子,拖延在田里,像是一条条长辫子。农场上大大小小的一堆堆高梁秆、豆秸,寂寞地蹲伏在那里。听不到鸡啼,看不到牛群,赶牛打场或者进行冬耕的农民们悠扬响亮的咧咧声,也好几天听不到了。

前言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的第二天上午(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七日),在我们住村口头,我看到从山上抬来的张灵甫的尸体,躺在一块门板上。当时,我有这样的想法:从去年秋末冬初,张灵甫的七十四师进攻涟水城,我军在经过苦战以后,撤出了阵地,北上山东,经过二月莱芜大捷,到七十四师的被消灭和张灵甫死于孟良崮,正好是一个情节和人物都很贯串的故事。后来,我有过把这个故事编织起来写成文章的想头。差不多日里、夜里、风里、雨里,都要行军打仗,就是战后休整,也很少空闲。实际上,我们的工作,不打仗的时候,常常比打仗的时候还要忙,哪里还有工夫和心情写什么文章。大概是两个月以后,在夜渡朐河的时候,连写好的几十页笔记和收集来的一点资料,如几张七十四师的《士兵报》也丢掉了。

内容概要

吴强(1910-1990),江苏涟水县人。30年代在上海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他高高举起雪亮的小马枪》、《养马的人》、《大战孟良崮》、《灵魂的搏斗》、《吴强近作》,长篇小说《红日》、《堡垒》等。

编辑推荐

  把艺术想象的权力完全建立在观察与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塑造层次分明生动可感的人物群像把文学与历史组织在一起并最终使文学超越历史走向自己的形态和本质,使《红日》的创作顺利地避开了两难的境地,为中国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及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可资借鉴的范本。《红日》的成功是可能而又必然的,它的最真实可贵的创作冲动完全来自客观生活的激发,来自同样真实自然的心灵的渴望。这使《红日》的创作动机完全排除了主题先行的可能而达到了纯粹的文学性质。作为军人,作者吴强曾亲历了历史及小说中的涟水撤退的孟良崮战役,伟大的战争奇迹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使他在陶醉于战役胜利喜悦中的同时,便产生了把这一历史的进程与奇迹表达出来的欲望,这一欲望永久地埋在了他的心底,不管是以后的行军打仗还是和平生活,都未使这一欲望中断(对此,吴强在总结自己的创作体会时,曾有过明确的表白)。而丰富的革命斗争的生活阅历,则又不断地强化这一欲望,因而,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及准备,《红日》的创作,遂成为一种现实而可能的事情。如果说,纯粹的创作动机使《红日》获取了成功的可能性的话,那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群,则显示了作者通于艺术规律的非凡才能。要表现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表现出人民军队的气魄与力量,表现一个必然性的巨大的历史结构,单单靠几个人物形象和几个开阔的场景是难以奏效的。作者史无前例地以一个军作为基本表现的形象单位,以军长的形象为核心展开一个庞大的人物群像体系,正对应了历史的结构和气势,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匠心。而作为形象塑造本身,《红日》也显示出了独创性的贡献。首先,《红日》开了塑造我军高级指挥员形象的先例,并使这一先例完全暴露在日常性生活阳光中,不带任何英雄式的神秘气息。比如军长沈振新和副军长梁波就是两个各具气质的指挥员形象。沈振新英武、坚毅、果断,对部下既爱护又严格,对敌人则极其仇视与轻蔑,在威严庄重的外表下,又有着一个重感情、讲信义的内心世界。副军长梁波与沈振新的威严稳健相反,他开朗活泼,粗声大气,富有幽默感但又不失政治家与军事家的风度。这种对形象的处理,无疑使人物富有生活气息,亲切感人,这就拉近了读者阅读与作者经验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表现与感染力。其次,《红日》大胆地塑造了反面人物形象,并使之性格化,显示了艺术开创的又一成就。在作品里,作者一反当时把反面人物类型化、脸谱化的文学时尚,深入地挖掘了反面人物的灵魂,把艺术之笔探入这些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给他们在作品结构中以独立自律的形象地位。比如张灵甫,在作品中,他既有骄横狂妄的一面,又有一定的军事指挥素质与才能的一面;既有色厉内荏的本质,又有尽忠尽节的所谓“忠诚”的行迹;既有凶残专断的性格,义有爱面子讲感情的品质。这样的反面人物形象,于当代革命军事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此外,《红日》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才能。《红日》有意使用了高度浓缩的散文化语言,追求节奏的跳荡,以空白和省略的手法接续人物语言,使得文体呈现出轻快简便、干净利索的风格,从而保证了读者阅读免于负累于语言的要求,使阅读本身变成了一件真正愉悦的工作。显然,没有高度的文学感知与接受素养,是很难有此成就的。凡此种种,《红日》在各方面都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及创作提供了切实的可供思考的信息,对于她的深入领会与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无疑,那将是愉悦的富有意味的工作。

作者简介

《红日》梗概

1946年深秋,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开始向华东解放区疯狂进攻,我人民解放军沈振新所部一个军奋起抗击,杀退了敌人。面对敌人第二次更加猛烈的进攻,经过一番苦战,涟水终于失守。我军被迫撤退,北上山东,实行战略转移。涟水战役失败后,我军指战员思想一度处于愤怒和压抑的状态。军长沈振新的心情和战士们一样沉重,以致坐卧不安,懊恼异常。这位英勇善战的将领渴望带领自己的部队有朝一日与七十四师再度交手,一决雌雄。

沈振新带领部队进入山东北部休整待命。大家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认识,以求进一步增强战斗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部队战斗情绪重又进入昂扬奋发的状态。这时,蒋介石也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发动了全国攻势,妄图以优势兵力,将我华东战场三十万大军逼至山东沂蒙山区,以求最后决战。在敌军南北夹击的形势下,我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经过缜密布置,决心分批吃掉敌人,以求打开缺口,粉碎敌人合围的计划。我军战略反攻的目标首先确定在对以莱芜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上。沈振新奉命率部参战,战士们冒着严寒,踏着高低不平的山路,经过急行军,准时到达莱芜城北吐丝口附近地区,与友邻部队一起完成了对敌李仙洲部五万余人的包围。

莱芜战役打响了。我军在三十里长的战线上发起进攻。沈振新部迅速攻占吐丝口外围阵地。但敌人凭借坚固的地堡攻势和精良的武器装置,仍在负隅顽抗,与我军不断纠缠,双方一度处于僵持状态。在这关键时刻,沈振新根据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指示,把作为预备队的刘胜、陈坚的"老虎团"调往前沿,组成一支突击队,越过敌前沿,冲破火力网,插入吐丝口心腹地区。"老虎团"指战员奋不顾身地继续向前突进,很快冲破最后防线,攻占敌军师指挥所。敌师长何莽见大势已去,仓惶化装出逃,被我战士发现生擒活捉。吐丝口失守,迫使龟缩在莱芜城中的李仙洲率部突围。但在进入我军伏击圈后,终于走投无路,司令官李仙洲也被活捉。莱芜战役在不到三天时间内就取得了胜利,歼敌五万六千余人,从而瓦解了国民党军队对我军的进逼围攻。

蒋介石为了在华东战场上挽回败局,飞抵济南,亲自督战,又命令他的王牌军七十四师,回苏北长驱直入山东境内,企图以它为核心摆成龟形阵势,在孟良崮一带与我华东野战军进行决站。我华东野站军决定对单兵冒进的七十四师进行包围,坚决消灭它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七十四师是蒋介石手下的特等精锐部队,师长张灵甫号称"常胜将军"。此人凭借与蒋介石的亲密关系,加上装备精良,因此骄横异常。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眼下的危机。仍然以孟良崮一带为据守中心,通过"中间开花"的形式,让其他部队配合歼灭我华东主力部队。与此同时,我军沈振新部接到命令,从鲁南星夜兼程赶往沂蒙山区参加会战。全体指战员斗志昂扬,为报涟水失败之仇,欲与七十四师一比高下。

孟良崮战役开始后,在副军长梁波直接指挥下的刘胜、陈坚"老虎团"歼灭了七十四师一个辎重连,又抢占了垛庄与孟良崮之间的一个重要高地,堵住了敌人逃生的最后一个缺口。他们与友邻部队组成的一个坚强的包围圈对敌人形成了最严重的威胁。这时,被我军放回的敌营长孙小甫回部队劝降,七十四师的侧翼八十三师又失掉了万泉山阵地。这一切使张灵甫大为恼怒,于是调动大批飞机,对围攻的解放军阵地狂轰滥炸,以图报复。

包围七十四师的口袋进一步收缩,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军长沈振新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刘胜、陈坚的总部队首先攻上了山腰,敌军仍在顽抗。我军发扬了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前仆后继,拼命向前。团长刘胜在激战中壮烈牺牲,更加激起了战士们的情绪,奋不顾身攻占了孟良崮最主要阵地玉皇顶。我军以一部坚守玉皇顶阵地,以有利地形对付前来增援的敌人,同时又派出一支精干的队伍,从绝壁悬崖上踏出一条路来,直捣敌人的指挥机关。战斗进入到最后阶段,孟良崮山头的敌人还在作垂死掐扎。"攻上去!"军长一声令下,绿色信号弹射向空中,我军像离统之箭冲向敌人的阵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山上大部分敌人被消灭,最后仅剩下张灵甫盘据的山洞。我军一支小分队在杨军带领下出奇制胜,机智勇敢地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与洞外及洞里的敌人展开了血肉的拼杀。张灵甫仍在负隅顽抗,战士们向洞中射出一排排愤怒的子弹。"张灵甫,出来!"山洞里除去枪声和战士们怒吼的回音之外,没有别的声音。当战士们冲进山洞时,发现狂妄骄横、不可一世的张灵甫亦已毙命。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终于全军覆没,我军夺取了孟良崮战役的最后胜利。孟良崮的主峰上扬起了我军胜利的旗帜。

《红日》作者吴强(1910?990),江苏涟水县人。30年代在上海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他高高举起雪亮的小马枪》、《养马的人》、《大战孟良崮》、《灵魂的搏斗》、《吴强近作》,长篇小说《红日》、《堡垒》等。吴强的小说以描写战争生活,表现战争史实见长,善于在激烈的敌我斗争和性格冲突中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画面宏伟开阔,富阳刚之美,结构紧凑,语言朴实明快。

《红日》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它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以我军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为主线,从1946年第二次涟水战役我军失利写起,到最后全歼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小说通过半年多的山东战场形势的变化,高屋建瓴地对三大战役做了艺术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弱到强,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歌颂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红日》的突出成就,是成功地塑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在我军将士的英雄群像中,军长沈振新和副军长梁波是两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沈振新是从长征中锻炼出来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小说通过对他在几个主要战役中的军事指挥活动的勾勒,鲜明地表现他的思想性格。作为指挥员,他坚定勇敢,沉着冷静,作为战斗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他与战士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曾为失败而痛苦焦虑,为胜利而喜悦欢欣。作者既表现他作为军长的原则性和刚毅严肃的气质,又多侧面地描绘他普通人的细腻、丰富的感情,将一个可亲可敬的军级指挥员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副军长梁波性格开朗乐观、幽默风趣,他指挥战斗,教育部属,甚至连谈情说爱,也处处显示出军事家兼政治家的风度。应当说,沈振新和梁波这两个指挥员形象的塑造,为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

小说对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形象的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和所有的英雄人物一样,在他们身上不乏英雄的壮举:刘胜披坚执锐,力挽狂澜,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活捉张灵甫;石东根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在枪林弹雨中坚守阵地,他们不愧是惊天动地的英雄。但是,作为农民出身的中下层指挥员,小生产者的狭隘思想也伴随着朴素的阶级感情。作者不仅能够真实地暴露他们身上的缺点,而且着力地反映他们逐步克服缺点,不断前进的过程,因此,更使人感到亲切可信。

除此之外,小说还出色地刻画了敌军将领的真实形象。作者摒弃公式化、脸谱化的简单手法,不仅写出他们残暴凶恶的真相,而且将犀利的笔锋伸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揭示出他们色厉内荏的本质。何莽的凶残奸诈,李仙洲的老谋深算,尤其是张灵甫的骄横狂妄,都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这些反面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揭示出他们必然失败的命运。在艺术表现上,《红日》也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作者注意在广阔的画面上选择描绘的重点。作品以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防御转入进攻为时代背景,以山东战场为描写对象,既写了整个战役的宏伟场面,又突出了孟良崮关键性的决战;既总体展示英雄铁军的全貌,又具体描写师、团、连、班的战斗生活;既整体地表现战局的战略的布置,又表现不同战役的战术特色,从而收到了宏观而不空泛,具体但不狭小的艺术效果。其次,小说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场面多变,但结构严密完整,情节发展富有强烈的节奏感,无论是前方和后方、我军和敌军、部队和人民、友谊和爱情,都被安排穿插得有张有弛,疏密相间,读起来毫无沉闷、单调之感。再者,作品注意在斗争的交错中,在各种人物的联系中,采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在表现战士英雄本质的前提下,通过他们与敌人、与同志、与老乡的周旋、相外、交往的典型情节乃至细节的相互映照、相互补充,来展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做到了个别和一般、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总之,《红日》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堪称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图书封面


 红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红日》的电影恐怕比小说更有名,而电影中最著名的镜头大概就是杨在葆喝扮演的连长石东根醉酒之后骑马耍酒疯。而我突然想起要看小说,则是因为看电视剧《红日》受了刺激。说实话,小说写得还行,至少比我预想的要好,文风质朴可爱,因而感觉很真实。从军长、政委、参谋长、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指导员、文化教员,直到排长、班长、普通一兵,还有作战科长、参谋、机要员、警卫员,医生、护士、区委书记,甚至军属,几乎每个不同的阶层的人都有一笔,连敌军的师长、参谋长和营长也都写到了。但又绝不是平均分配,每个人有各自的特点。一个班的战士,有地方民兵参军的、有解放战士、有升了班长却还不是党员的,还有开了小差当逃兵的。民兵是神枪手,却有点家乡观念;班长是老兵,却有点不信任同志并且喜欢探听小道消息;解放战士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替74师吹牛。一切是那么自然,就像是曾经真的有这么一群兵。连长石东根带领连队打了胜仗,开战斗总结会的场景,我很喜欢。每个人物跃然纸上。有的话多,有的话少,有的略显慌乱但态度恳切,有的条理分明且颇有分寸,有的抱怨自己班倒霉抓的俘虏少,有的批评连长上了敌人假投降的当,有的检讨自己是个人英雄主义,有的总结教训觉得战斗中联络不好。再加上几句俗语俏皮话,“火烧屁股”、“顾头不顾腚”,令人仿佛置身会场。首长们对总结会很满意,连长却暗自烦恼起来,“民主!下次打仗,叫我怎么指挥?”电影里没有这句话,但我完全可以想像杨在葆坐在床上,手里抓着头上的军帽,咕哝着。这完全符合作战勇敢而又脾气暴躁的连长的性格。每个人都不是只有一种性格,而是立体丰富的,多面化的。文化教员爱漂亮、喜欢打扮,演戏、唱歌、画画,样样都能来两手,从连长到士兵都很喜欢他。他抄写的战斗总结不仅“字迹清秀,行列整齐,大小均匀”,而且设计了一个很艺术的封面:“‘莱芜战役’四个大字是红墨水涂描的,大字下面‘刘陈团三营八连战斗总结’几个粗体字,是蓝墨水涂描的,标题四周镶着紫藤花的边,底边两道绿色海水纹上写着年、月、日,并且盖着石东根的鸭蛋形仿宋字体的小图章。装订的线是发亮的黄色丝线,打着一个蝴蝶结。”我相信真的存在过一份这样的战斗总结,而也只有一个喜欢打扮的文化教员能画的出来。团长刘胜怀疑新分来的团政委是知识分子,于是跟军长发牢骚:“知识分子!嘴上说的好听,做的又是一样!……总归我们这些大老粗、土包子跟他们搞不来!”恐怕这也是很多农民出身的干部的普遍想法,尤其在军队中更为突出。而军长是这样反问的,“什么大老粗大老细?什么土包子洋包子?什么我们他们?搞不来,为什么搞不来?……你说知识分子干部有缺点,难搞,你和我一样,是农民出身的,你不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缺点?人家怕不怕我们难搞呀?”同样朴实的语言,没有大道理,但很有说服力。小说据说曾被批判,因为对爱情描写的过多。老哥也对此感到不满。他把书借给我的时候就说,如果去掉那些没必要的爱情描写,还挺好看的。我只能说部分同意他的观点。因为有一处对军长沈振新的妻子黎青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很经典,很有代表性。“她所长久遗憾的事情,是沈振新这个人,爱是十二分地爱她,就是和她没有心谈。打仗的时候两个人不在一起,那不用说。战斗结束,比打仗的时候还要紧张,成天成夜开会,忙着工作。有一点空,又要下棋、打扑克玩,也没有什么话和她谈谈。她甚至感到这是和一个高级干部结婚的无法解除的苦恼。有时候,她竟怀疑工农出身的干部,尤其是工农出身的高级干部,是不是真的懂得爱情。”《激情燃烧的岁月》用了一个电视剧才说清楚的事情,这几句话就说的非常明白而准确了。最后,做点考证工作。关于张灵甫的究竟是怎么死的,小说写的很有些语焉不详。前两天看了《作家文摘》,其中一篇文章正好说到这个问题。文章考证说,张灵甫是投降后被我军某部排长枪杀。因为这件事严重违反了我军的俘虏政策,为此,陈毅在华野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严厉批评说:“此次对俘虏政策的破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对放下武器的自由杀害,各级干部不加责备,不追究责任。”而且小说中沈振新和丁元善的原型时任华东野战军6纵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的回忆文章中也曾提到过这件事。1988年,王必成将军在其回忆文章《飞兵激战孟良崮》中,正式承认张灵甫是被生俘后遭到枪杀的,文中说:“那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死心塌地效忠蒋介石的师长张灵甫,在被我特务团活捉之后,被一名对他怀有刻骨仇恨的干部打死了。”1999年,江渭清在其回忆录《七十年征程》中也说:“在孟良崮战役中,要说还有什么不足,那就是被我六纵特务团活捉了的张灵甫,却被一名对张灵甫恨之入骨的干部给打死了。”而另外一个有趣的佐证来自“四人帮”。“文革”时期,江青曾经有一次这样对陈毅开炮:“你们当年不应该处分那个战士,张灵甫是人民的敌人,那个战士出于阶级义愤打死了他,应该算革命行动!”
  •     意识形态泛滥,严重丑化了张灵甫将军的形象,人物形象完全脸谱化。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军没有一个孬种,敌人全部是坏蛋!作者悍然侮辱一代抗日英雄是“匪徒”,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是严重媚日辱华行为!不过如果单从文字功底和剧情设置来看,这部小说可读性还是可以的,在那个年代算是不错的了。

精彩短评 (总计96条)

  •     棒棒呐!很喜欢呢
  •     印刷挺好,字也够大, 很适合小朋友看。美中不足的就是其中有十多页装订错误,真够幸运的,这样的书都被我买到了。呵呵!
  •     孟良崮战役
  •     我们今天不会再有的热情和那种神圣的向往,可以在书中理解或者费解。有一条路,通向过去,不管是被美化了的还是真实的。
  •     中学时期翻了五六遍得有吧,跟干爷爷讨论过,人物刻画得非常真实
  •     很有可读性啊!
  •     本以为是和红岩一样的是插图本,失望中。
  •     文学本身没有错,错在文学成了工具。成者为王败者寇,死不逢时张灵甫。
  •     一般
  •     十七年文学
  •     哈哈仅为记录读过的书
  •     好吧,我真的不记得情节了。
  •     很不错,革命先辈让我们此敬!
  •     额——专门讲打国民党整编74师的,好像等喜欢《解放战争》淮海战役延伸部分,比较有说服力!
  •     其实我有点喜欢看这种革命热血激情的书籍。。。觉得他们好伟大,为某某某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     摆脱脸谱化
  •     等来的东东还是不错的。
  •     意识形态泛滥,严重丑化了张灵甫将军的形象,侮辱一代抗日英雄是“匪徒”。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是严重媚日辱华行为!不过如果单从文字功底来看,这部小说可读性还是可以的,在那个年代算是不错的了。
  •     经典的故事,收藏了一读。
  •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龙应台的一句话。“脱下了军衣,就是一个良善的国民。”......
  •     很好好好?
  •     看得精缩版,忘了
  •     好吧,虽然一直要求注意结合创作背景为前提阅读。。总的来讲语言略平乏(平民化?可能质朴的形容好些),在一些场面描写上也是很单薄。可以赞的是对张灵甫等描写略摆脱了脸谱化,但其实还是不大立体啊
  •     好的故事是会让人流泪的故事
  •     经典作品,值得品读,一起来看哦
  •     中学时代非常喜欢的书,现在又重温了一遍。
  •     作为年代性的作品,可以兼顾到文学性,还是很难得的。
  •     帮人代购,快
  •     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记忆犹新,现在买来给孩子看,希望他在今天幸福的日子里不要忘记昨天。
  •     这本书有好几业都印错了,惨。。。。。。
  •     孩子爷爷推荐孩子看的书,经典小说。
  •     非常好
  •     没有想象中那么乏味。
  •     没看完
  •     主要人物,典型人物和英雄人物上着墨太散
  •     本版本值得拥有,孩子很喜欢!
  •     孩子在读,说很喜欢
  •     好书正版,
  •     有点不知所云啊…这是写实类的吗?里面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还真是富有时代特色。看不下去
  •     同事强烈要求买的!~
  •     红日 红日
  •     回顾革命战争的牺牲精神。
  •     红色经典,了解了解,没想到质量超级棒
  •     文笔不错
  •     纸质差了点。
  •     在当当网买书便宜,所以我是一直到当当买书的,就是到货太慢
  •     收藏
  •     文字用词很奇怪。有流水账的味道。
  •     看看内战的文字,写的杀敌,心里觉得很凄惨。另外,共军的对立面在文学及影视作品中的脸谱化,很早自从文学作品《红日》电影《地雷战》里面就有的,并非是最近才在横店风靡。抗日名将张灵甫,北大历史系后去黄埔四期,文物全才,仪表堂堂,抗日战争中战功赫赫。被脸谱化描写得愚蠢而阴险。有点感慨。
  •     记得,这个写的一般,人物太多,分级别,还有七战七败,说是故意的,后来才知道是陈粟分别指挥的
  •     很好,孩子很喜欢,每次都很满意。
  •     非常棒!已经N次买了。
  •     同是描写发生于山东的故事(一为抗日战争,一为解放战争),本书情节安排与语言运用上都稍逊于《苦菜花》,但仍不失为红色经典。
  •     很牛逼 一直没透漏到底张灵甫有多少人 其实是一个师 打好几个集团军 陈毅将军20几万人
  •     反派人物很刻板单调,但正面人物群像都是挺活灵活现的,很生动。
  •     试试豆瓣读书的分享……书一般,文字描写有一种刚燃起来就断了的感觉
  •     感觉看的是不是删减版,内容挺少的。虽然是小说,但是称一个抗日名将为“狡诈的、野蛮的、曾经逞过威风的罪恶匪徒”确实很不公正啊。这种写历史事件的小说本来就结局已知了,可怕的是过程还是套路。
  •     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文革前的八部好书,终于有了这一红。
  •     推荐的书,应该不错。希望孩子喜欢读!
  •     战斗中的诗情
  •     送了两本为什么猪不能抬头看天,这本没送
  •     印刷质量可以,内容丰富,女儿爱不释手
  •     红色小说的经典,适合当今青少年阅读
  •     经典书本,女儿要的,喜欢
  •     喜欢很久了。值得收藏,值得反复看,每一次看都有新的感觉
  •     这文笔太过做作。 敌人的嘴脸,紧紧地亲吻泥土和枯草。 呵,看了都想笑。
  •     速度实在是很快,满意呢。
  •     红色经典,值得阅读,感受革命战争的牺牲精神。
  •     孟良崮战役~~
  •     文风质朴,但味如嚼蜡。
  •     我还没有看过这本,,好好的正在阅读
  •     中国人和中国人相打,这样真的好吗?流水账,流水看,不值得浪费时间的一本书
  •     很有教育意义,孩子很喜欢读。
  •     好
  •     和电视剧一点不一样,,战争方面描写较少,,语言倒是很真实
  •     很好看,很精彩,很喜欢。
  •     书是老书,事是实事,人是真人。小说的内容,包括人物形象都很鲜明。虽然是经过了文学加工的历史,但毕竟是历史事件。所以,不能当历史来看,却可以捧着它去敲历史殿堂的大门。
    小说的特点是人物可以虚构,但这部书中的人物,主要角色确是真人,甚至用了真姓名——张灵甫。这是个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的人物。为什么争议?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中的他,身上涂满了传奇色彩。他是标准的冷血军人,又是个柔情的汉子;他杀妻换来了举国妇女的讨伐,几乎为此送了命,却又对新婚的娇妻(续弦)极为动情,以至妻子自觉地为其养子守节而终身不再另嫁;他是烽火连天战场上的铁汉,以自身的努力与个人魅力,锻造出国内当时首屈一指的抗日铁军,却在内战中成为一个病入膏肓的腐朽王朝的殉葬品。在他身上有着说不完的传奇,也有着令人扼腕的唏嘘。这部小说,说的是他悲剧的结局,却让我们不由得会想起他戎马生涯华章的开始。有一句话说得好:关爱和平,因为我们珍惜历史。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愿和平的光芒永罩中华大地!
  •     还没有读完,没有让人想一口气读完的吸引力。感谢老一辈的革命者。
  •     很守时,今天收到很高兴,书质量很不错.唯独遗憾的是有一本书没收到,请核实!杨澜
  •     和《红岩》一样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把敌人打的一败涂地。让我们敬佩。
  •     应该也是不错的一本书
  •     第一次看书时【四人帮还没倒】,看到解放军牺牲了那么多,我就觉得这书太反动了。那时是多么的单纯。
  •     600多页的红日看完一口老血吐出来了
  •     有些记不得了,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两个英雄的名字,张灵甫和粟裕。
  •     印刷质量不错,正版图书
  •     用一个半小时翻完,算是看完了么?
  •     毒害青少年
  •     红色经典,值得阅读,感受革命年代人的追求和历史责任。
  •     图书不错,价钱合理!
  •     还是 小学时候看的, 小时候看了很多这类书, 因为爷爷家只有这些书, 而且一大箱一大箱的....
  •     孩子很喜欢,红色经典
  •     小学生看的书。
  •     书中对张灵甫的描述真的很传神!
  •     今天逛小古堂,我才想起我看过这本书。
  •     电影更让人有记忆。
  •     这是那个时代的标杆式著作。小时候看同名电影看了N遍,现在想重温一下那种感觉,后来才发现不可能了。因为几乎所有的环境都变了,语言、社会、生活,最重要的还是心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