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弥留之际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都市 > 我弥留之际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13309110
作者:(美)威廉·福克纳
页数:216页

章节摘录

  1. 达尔  我和朱厄尔从地里出来,在小路上一前一后走着。尽管他在我身后有十五英尺远,但在棉房里的人都能看到朱厄尔那顶破草帽,它比我要高出足足一个脑袋。  小路笔直得像铅垂线,人踩得多了,滑溜溜的,被七月的太阳一烤,邦邦硬。小路在一排排绿油油的耕过的棉田中穿行,直达棉田中心的棉房,到此一拐弯,沿方形的棉房绕了一圈,然后又穿越棉田而去,也是脚踩出来的,但逐渐变得不清晰了。  棉房是用粗糙的圆木建的,圆木之间的塞料早已脱落。房子为正方形,单斜面的屋顶已是破烂不堪,斜立在阳光下,里面空荡荡的,光线迷离,一片荒颓之象。相对的两面墙上各有一扇宽大的窗子对着前面的小路。走到木屋时,我拐弯沿小路环绕小屋而行。在我后面十五英尺远的朱厄尔却目不斜视,一个跨步迈进窗子。他依然目不斜视,两只苍白的眼睛像木头一样镶嵌在他那木然的脸上。他四步就跨过了地板,动作僵硬,表情呆滞,就像雪茄烟店门口穿着打补丁工装裤的印第安人雕像,只是臀部以下还满有生气,又一大步跨出了对面的窗子,走到了小路上,此时,我刚从拐角处绕过来。我们又一前一后走着,相距五英尺远,不过这次是朱厄尔在前,我们顺着小路朝悬崖底下走去。  塔尔的大车就停在泉边,缰绳拴在木栏上后又盘绕在座位的支柱上。大车上有两把椅子。朱厄尔在泉边停下来,从柳树枝上取下盛水的葫芦,开始喝水。我超过他,沿小路向上攀,这时听到了卡什锯木头的声音。  我到达山顶时,卡什已经停止了锯木。他站在木屑中间,正把两块木板对拼起来。两块木板在两边阴影的映衬下呈现金黄色,犹如色泽柔和的黄金,扁斧在木板的两侧面削出的波纹:非技艺高超的木匠是做不到的!卡什名副其实。他把两块木板放在台架上,使其与箱子的四分之一的边对齐。他跪下来,眯起眼顺木板瞄了瞄,然后又把木板放下来,拿起扁斧。真是个好木匠!艾迪·本德仑找不到更好的木匠来做更好的棺材了。这会令她舒心、安逸。我继续朝房子走去,身后是斧子咔、咔、咔的削木声。  2. 科拉  我攒了几个鸡蛋,昨天烤了蛋糕。烤得还挺好的。我们的鸡真帮忙,挺护蛋的,只是在闹负鼠等灾害之后所剩无几。夏天还闹过蛇灾。蛇糟蹋鸡窝可比什么都快。养鸡的成本会大大高于塔尔先生所认为的,而我向他保证鸡蛋产得多了定能把费用弥补过来,这样我就得格外小心,因为是在我做了最后的保证之后我们才干的。我们本来可以养更便宜的鸡,可是当劳温顿小姐劝我买良种鸡时,我答应过,再者,塔尔本人也认为从长远来看养良种牛和猪划算。因此,少养了那么多只鸡,鸡蛋我们自己就吃不起了,因为我不愿让塔尔先生责怪我,要知道是我做了最后的保证我们才干的。因此当劳温顿小姐跟我谈起蛋糕时,我想我也可以烤蛋糕嘛,一次赚的钱足以增加整群鸡的净值,这样就相当于两只鸡了,而且每次还可以多省出一个鸡蛋来,这样鸡蛋的成本就不高了。那个礼拜鸡可真能下,我不但攒足了要卖的鸡蛋、烤蛋糕用的鸡蛋,还攒够了供买面粉、糖和柴火所用的钱。因此,我昨天就烤了蛋糕,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如此上心地烤过蛋糕,蛋糕烤得可真好。可是今天早上我们进城,劳温顿小姐却说那位太太变卦了,又不想举办晚会了。  “不管怎么说这些蛋糕她不应该不要啊?”凯特嚷嚷着。  “唉,”我说,“我想这些蛋糕她派不上什么用场了。”  “她不应该不要啊,”凯特说,“不过这些城里的阔太太卦也变得太快了吧。穷人却变不来。”  财富在上帝眼里什么也不是,因为上帝能看透人心。“或许礼拜六我可以到集市上卖掉。”我说。这些蛋糕烤得真是挺好的呢。  “恐怕你一个蛋糕连两块钱也卖不上。”凯特说道。  “唉,不过我也没花多少本钱。”我说。鸡蛋是省出来的,糖和面粉是用一打鸡蛋换来的。反正我也没有折什么本钱,塔尔先生也明白我省下来的鸡蛋已经超过要卖的鸡蛋,因此这些鸡蛋就像是白捡、白给的一样。  “既然她许诺要买,那这些蛋糕她就应该要的。”凯特说道。上帝能看透人心。如果上帝的旨意是一些人对诚实的看法可以与别人不一样,那么我就不应该对他的旨意表示怀疑。  “我想她本来就不需要这些蛋糕。”我说,这些蛋糕烤得真是挺好的呢。  尽管天气很热,被子却一直盖到她的下巴,就两只手和脸露在外面。她靠在枕头上,抬起头来以便能看到窗外。他每次用扁斧或锯子,我们都能听得很清楚。即使我们耳朵聋了,看到她脸上的表情,也就能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动作了。她的脸瘦得皮包骨头,根根白骨棱角清晰可见。她的眼睛犹如两支蜡烛,你眼睁睁地看着那火苗越来越弱,越来越弱,随时就要跌进铁烛台槽孔里似的。可是那永久、永恒的救赎和恩赐尚未降临到她的身上。  “蛋糕烤得真是挺好的,”我自语着,“可不如艾迪过去烤得那么好。”你从枕套上就能看到那姑娘洗、熨的功夫了,那熨才真叫绝呢。或许这正显露出对那姑娘偏爱的程度有多深,她整天躺在那儿任由四个大男人和一个假小子的服侍和摆布。“这一带烤蛋糕谁也比不上艾迪·本德仑,”我认为,“一旦知道她能离开病床再烤蛋糕,那我们的蛋糕就卖不出去了。”她整个人在被子下的形状只有一根栏木大小。唯一能知道她还在呼吸的是那床垫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连她面颊上的发丝都一动不动,此时还有那个姑娘拿着扇子站在旁边给她扇着风呢。我们来看她时,那姑娘把扇子换到另一只手,不停地在给她扇风。  “她睡着了吗?”凯特轻轻问道。  “她在看那边的卡什呢。”姑娘回答道。我们能听到锯木板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是打呼噜的声音。尤拉转过身子向窗外看。她戴了一顶红帽子,把她的项链映衬得格外漂亮。你真想不到其价值只不过二十五美分罢了。  “她应该买下那些蛋糕的。”凯特说道。  那笔钱我本来可以派上用场的。不过也没有花多少本钱,只是费了一些烘烤的工夫。我可以跟他说任何人都免不了会有失误,但不是所有的人有了失误而又能毫无损失地摆脱失误。我可以这么跟他讲。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失误咽到肚子里去的,我可以这么跟他讲。  有人从门厅走了进来。是达尔。 从门口经过时,他没有朝里面看。尤拉看着他走了过去,又一直看着他走到后面消失了。她抬起手轻轻地摸了摸珠子项链,然后又摸了摸头发。发现我在瞅她时,她一副木然的神情。  ……

内容概要

威廉·福克纳是一位多产的美国作家。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名门,一直希望能够恢复荣耀。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鬼。福克纳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道:“我拒绝认为人类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能够忍受艰难困苦,也终将会获胜。”这席发言和他的性格与人生经历十分吻合。

书籍目录

1. 达尔
2. 科拉
3. 达尔
4. 朱厄尔
5. 达尔
6. 科拉
7. 杜威·德尔
8. 塔尔
9. 安斯
10. 达尔
11. 皮博迪
12. 达尔
13. 瓦达曼
14. 杜威·德尔
15. 瓦达曼
16. 塔尔
17. 达尔
18. 卡什
19. 瓦达曼
20. 塔尔
21. 达尔
22. 卡什
23. 达尔
24. 瓦达曼
25. 达尔
26. 安斯
27. 达尔
28. 安斯
29. 萨姆森
30. 杜威·德尔
31. 塔尔
32. 达尔
33. 塔尔
34. 达尔
35. 瓦达曼
36. 塔尔
37. 达尔
38. 卡什
39. 科拉
40. 艾迪
41. 惠特菲尔德
42. 达尔
43. 阿姆斯蒂
44. 瓦达曼
45. 莫斯利
46. 达尔
47. 瓦达曼
48. 达尔
49. 瓦达曼
50. 达尔
51. 瓦达曼
52. 达尔
53. 卡什
54. 皮博迪
55. 麦高温
56. 瓦达曼
57. 达尔
58. 杜威·德尔
59. 卡什

编辑推荐

  福克纳是与马尔克斯同级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家  邪恶、堕落、腐败的主题 浓厚的美国南方哥特式风格

作者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以及“约福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小说之一。讲述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整整十天的行程灾难重重:大水差点把棺材冲走,拉车的骡子被淹死,大火几乎将遗体焚化。结果长子失去了一只脚,老二因放火上了人家的谷仓而坐牢,三子失去心爱的马,女儿打胎不成,反被药房伙计奸污,小儿子也没得到渴望的小火车,而本德伦却装上了假牙并娶回了一位新太太。

图书封面


 我弥留之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弥留之际》的作者是福克纳,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产作家,也是一个酒鬼。故事以每个人的名字为线索展开,讲述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整整十天的行程灾难重重:大水差点把棺材冲走,拉车的骡子被淹死,大火几乎将遗体焚化。结果长子失去了一只脚,老二因放火上了人家的谷仓而坐牢,三子失去心爱的马,女儿打胎不成,反被药房伙计奸污,小儿子也没得到渴望的小火车,而本德伦却装上了假牙并娶回了一位新太太。这里的“我”当然是本德伦的妻子,但读的过程中,“我”却不停地出现,我有些茫然,这个我到底是谁啊?后来弄懂了,原来每一个人物都以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情节,于是很多个“我”构成了这个完整的故事。用了很多章节写本德伦妻子未死之前的家人表现。然后才用更多笔墨着力描写运送尸体回乡的过程,灾难重重,子女们为了母亲,他们牺牲了很多。看着让人感动,让人气愤。更让人气愤,甚至无语的却是本德伦竟然带回一个新娘。天大的笑话,多 具有讽刺意味啊!这个故事本身多吸引人,但读的过程中,环境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所用语言跟我们的表述有些区别,也许是生活背景的不同,亦或是翻译的角度不同,这个故事读起来有些费劲。弥留之际,如果是显赫之人,周围众生相一定是精彩纷呈的,同样,一个让人怀念的母亲要离开,子女、丈夫,周围邻居他们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探索人性的真善美,在“弥留之际”是最最真实的。作者能曲折地讲一个很平实的故事迂回地讲出来,而且场景铺开得很大,有很多出人意料之笔,获诺贝尔奖也在情理之中了。不过读起来费劲的书还是不能吸引我,好在我读完了它。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书完好,还没有看,真的。
  •     其实是因为喜欢James Franco,看到他演过同名电影才找到小说的。从图书馆借来的非常非常新的一本小说,用4天上班坐地铁的时间看完了,As i lay dying的叙事方法让我一惊,每个人物的独白一开始读得云里雾里,深入书中,才感受到其不凡。在贫苦日子中挣扎的人,与天斗,地斗,还要与家庭成员之间斗。爱和恨交织在一起,怎么也分不开。最后的结局却让我的同情转换成了哀其不争,贫苦与挣扎,有其不可争辩的必然性
  •     荒谬的人生
  •     考虑入别的版本
  •     虚无主义者说死亡是终结;原教旨主义者则说那是开始;而事实上,死亡不过是一个从公寓或是城镇搬出去的房客或者家人而已。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继续生活并且随遇而安为好。
  •     读得很艰难,常常为了理解一段话而反反复复的去读,最后还是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意识流的东西果然比较难懂
  •     看不来。
  •     到最后几十页的时候,再也无法读下去。合上书哭了很久,去超市看着人群熙熙攘攘,然后又回来继续读完。福克纳有着极高的写作技艺和对人性的精准把握,在他看似冷静,不露痕迹,几近无情的叙事笔调下,却饱含着对苦难最深切的感情
  •     不喜欢这类的,生活已经够困顿了,看了更心塞。
  •     又是玩转POV的作品。意识流也写得很好读。
  •     这本书其实有点神秘主义的气息,但是这种神秘却又寓于平凡的生活当中,这种矛盾让所有的东西都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生活是艰难的,也是戏剧的,这种戏剧更凸显了生活的残酷性。
  •     我弥留之际
  •     不觉得好。
  •     于无声处起惊雷
  •     一本写作手法和结构设置非常巧妙的书,每一个篇章都运用第一人称去描写,虽然故事情节没有通过大篇幅的段落去描述,但人物性格和特点的刻画非常鲜明。每一章的语言风格也都是随着人物的特点变化的,福克纳把意识流写的恰到好处,看起来很有意思。最后的结局也让人哭笑不得……
  •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     比起《喧哗与躁动》,本书的故事有一条主线,即农民安斯送她妻子的棺材回娘家,因而更有条理性。而且每一章都是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多角度展现了故事中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但内容更为晦涩,结尾安斯带着他的新妻子的出现,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     读了1/4才明白大致讲个什么故事。读了2/3才适应小说的情节。pov的写法?题目是哪个人,第一人称就是哪个人的?基督教的成分很多,但是我对此又没什么了解。想读第二遍。
  •     翻译的真是差,译者水平太差
  •     虚伪,懦弱,吝啬...新的本德仑太太,新的悲剧。(翻译就是渣)
  •     宗教的意味很浓,苦难的旅途,内心的独白很精彩
  •     精装,非常漂亮
  •     南方的湿热铺面而至,福克纳真是描写环境的高手
  •     不明觉厉
  •     翻译巨烂,句子都不通顺。小说应该很好,想找李文俊那版来读。
  •     虚无主义者说死亡是终结;原教旨主义者则说那是开始;而事实上,死亡不过是一个从公寓或者城镇搬出去的房客或者家人而已。所以好好活给他们看。(翻译再好一点就完美了。
  •     一个彻头彻尾的本德仑,不爱任何人,不关心任何事,只会挖空心思计算着怎样花最小的力气得到所要得到的东西
  •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
  •     这一家人都是悲惨的缩影吧。唯一一位从头到尾没有让我生气过的角色到最后疯掉了,也算是意料之中。能看完这本书如释重负,应该能算是严肃文学中POV的教科书式范例。
  •     乍看之下,晦涩难懂,可一旦深入,心随洪水般奔流。
  •     在《喧哗与骚动》之前读的,一群人的意识流,低级高级的愚蠢,无来由的执拗,没有回报的隐忍,可怜可恨。
  •     屎一样的翻译,要很神奇的理解力才可以读这本书,不过原著应该很不错的。
  •     需要有机会再读。一般是在地铁上读的,所以脑子更不够用了。不过当年估计还是很伟大的。
  •     不甚理解 仍需细品
  •     写作手法确实比较独特,通过各个人物的内部视角来构建世界!刚开始完全看不进去,后面瞄了一下别人的书评才慢慢看得下去。在这个悲哀又艰难的世界上,有些人还能让你悲叹人心的荒芜。
  •     福克纳写了本什么书啊,读的时候多么让人激动、震撼啊,让人疯狂啊
  •     错别字太多,和我有得一拼。新星这一套书便宜是真的,可是译本选择实在是……总感觉译本没有重视角色之间意识的风格差异,当然,只是猜测。
  •     星期六读完(需重读
  •     因冰与火之歌而声名大噪的POV写法据说是舍伍德安德森首创,但威廉福克纳将之发扬光大。这本书中达尔独特的全知视角更是别具一格,凌乱的叙事风格可能是为了延长审美过程,但翻译确实差强人意,让作品失色不少。
  •     质量很好的一套书
  •     新星出版社的译本着实不敢令人恭维。句子不大通顺。
  •     得有两个人才能使你生出来,要死一个人独自去死就行了,这也就是世界走向毁灭的情景吧。
  •     新星版这个翻译有种童话故事的感觉
  •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另一个自我,这另一个自我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正常和不正常。”
  •     开头部分的译文极差,扣一星
  •     看到卡什不停的说谢谢时,真让人心痛。
  •     意识流太晦涩了,很多情节如果不看书评我都不知道是书中的情节,包括一些主要情节……(读书小组2014年11月,张碧莹)
  •     翻译不好,桑心
  •     一家人都很作死。
  •     翻译还能更烂吗?虽然书本身很有讽刺意味,但我果然还是读不了名著啊。。
  •     我像走进迷宫,找不到出路所以烦躁,然后,自然有一只隐形的手,拨开迷雾,待我反应过来,已经豁然开朗,故事也结束了。福克纳确实很厉害呀,不过我估计短期内不会再看他了。
  •     这样的作品得诺贝尔奖,毫无问题。
  •     读福克纳的作品总是会有一种悲剧式的感觉伴随始终,看完之后又总能令人回味,真的称得上诺贝尔奖的称号
  •     POV Point-of-View,即“视点人物写作手法”的杰作
  •     开篇便把所有角色都当做读者熟知的人物来叙述,这样看似不友好的多角度写作法在之后的叙事中发挥了奇效。对于同一件事情各方的反应极大地丰富了短短十天状况百出的旅途,一个风雨飘摇下命运多舛的大家庭跃然纸上,每个人的内心也得以淋漓尽致毫无保留地展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