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够知己》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作品集 > 不够知己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806653173
作者:温源宁
页数:394页

加酸柠檬的英式下午茶

加酸柠檬的英式下午茶    书评人:苏七七  书名:《不够知己》  作者:温源宁  版本:岳麓书社  2004年1月  定价:22.00元    很长一段时间,我有一个关于温源宁的极其错误的印象。——我总以为这位北大英文系主任是一个英国人。当买到这本英汉对照的《不够知己》,在序里头读到: “温源宁,广东陆丰人,生于1899”时,真是大吃了一惊。不过这位温先生,没有留下什么中文著述,只以一本臧否人物的英文小册子传世,英文造诣应当比中文高得多。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这么写温源宁印象:“英国剑桥大学的留学生,回上海之后,装出的模样,比英国人还像英国人。他穿的是英国绅士的西装,手持拐杖,吃英国式的下午茶,讲英语时学剑桥式的结结巴巴腔调,好像要找到恰到好处的字眼才可发言。”这样的恶评,说起来,倒是有几分温源宁的腔调呢。    只是温源宁骂人,不会这么直,这么白,他一定是要绕个弯子,不动声色,力求骂得巧骂得好。对于他来说,找到恰到好处的字眼来骂人,也许是一桩乐事。收在《不够知己》里一共有43篇短文,有褒有贬,而表扬稿远不及批评稿。批评人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观察力与洞察力,温源宁在批评上展现出来的才华,确实也是英国式的冷隽。    举一个被他批评过的倒霉家伙作例子吧。这一位,姓陈名源,字通伯,在二十年代著名的《现代评论》周刊主持《闲话》专栏。——他最有名的闲话当然是关于鲁迅的:“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他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权威’,轻易动不得的。”就这几句话看来,陈先生的笔锋也闪着些匕首的刃光。不过落到温源宁的笔下,他成了这样的一桢侧影:“体形消瘦,中等身材,面色苍黄,显然,陈先生天生不是户外工作的材料,只适合做室内工作。一离开椅子,他就不是他自己了。一坐上椅子,他就百事可为,可以说话,可以阅读,可以讲课,我甚至想说,还可以打一架。”——这些个话说得全不见刀光剑影,却是隔山打牛,功力深厚极了。    《不够知己》里最著名的两篇文章,一篇关于胡适,一篇关于吴宓。林语堂好事,把这两篇文章都添油加醋地翻译过。适之先生一贯蔼然可亲,想来不至于计较这些游戏笔墨,况且文中透露一点“怜女生衣单,下讲台为之关窗”的八卦,也是温柔敦厚,无损形象。可雨僧先生被说成“脑袋的形状象颗炸弹,也象炸弹一样随时可能爆炸”,忍不住就愤起反攻:“温源宁一刻薄小人耳!纵多读书,少为正论。”可是这篇文章倒真是一篇透辟的心理分析小范文,里头说“他承认自己是个热诚的个人主义者和古典主义者,但是从气质上看,他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由于吴先生是如此真诚和表里如一,以至于他让每一个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他自己却没有看到!”——这倒象是安徒生童话里头的那个孩子,把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说出来的神气。而且最后建议吴先生投身到户外美丽旷野中去,也算得上一个真心实意的医单,并没有挖苦讽刺的意思。    说到底,温源宁挖苦的最厉害的人,都是些七窍玲珑的聪明人——象雨僧这样的痴人执人,他倒是不至于存心下手。不过,在那个时代,最七窍玲珑的一个聪明人,钱钟书,却不见温源宁下笔,实在可惜。我私心揣测他们私交不错,钱钟书还为温源宁的英文原版写了书评,《不够知己》这个译名,也出自于钱氏之手。《围城》与《不够知己》,在有些地方,气味有些相象,是纯正的“讽刺”,而不是“幽默”——幽默里头的同情,在这两位身上是找不到的,他们做人都不厚道。    岳麓书社出的这本《不够知己》,因为有英汉对照,加上人物简介与注释,把一本小册子做成一本相当厚的书。这样的书,真是很宜“英式下午茶”。聪明的机锋,高雅的八卦,如果有几个对民国人物有兴趣的朋友,很可以用来下一壶茶,一碟点心与一段无事无聊的时光。当然,不妨加上半片柠檬,取其尖酸。  

读《不够知己》

寒假的时候在家读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钱钟书先生的一本合集《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钱先生的文采、幽默、智慧自不必再多说,除了折服就剩下佩服了。读钱老的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钱先生博通古今中西,且言必有据,这样的话就可以在读他的书的过程中知道其他一些好书。这个合集收录了一些钱老的一些书评,其中对温源宁先生的英文人物小传《不够知己》很是推崇。温先生的名字我以前从来没听说过,文字也没读过,但钱钟书先生说:“温先生……写了二十多篇富有春秋笔法的当代中国名人小传,气坏了好多人,同时也有人捧腹绝倒的”;称温源宁的文笔“轻快、甘脆、尖刻,漂亮中带些顽皮”。钱钟书先生夸赞一个人,应该不是信口开河,于是很是想“一睹芳容”。开学之后我就在网上查阅温源宁及这本书的信息,原来温先生曾留学剑桥,做过北大、清华的英文及西洋文学系的教授,也曾是钱钟书先生的授业之师;至于温先生的文笔不仅钱老推崇也有其他一些文学大家极力赞扬,想来极值得读。于是毫不犹豫的订购了此书。这本书的版本目前不是很多,好像只有江枫先生的译本。拿到书之后有一些小遗憾,主要是书显得很旧且有些破损的地方,读了以后却是很有趣,这也就弥补了外观上的不足了,也算是心理平衡了。温源宁一九三四年在英文《中国评论》上连载“人物速写”、“知交剪影”专栏,次年抽出十七篇出版单行本Imperfect Understanding;有多位译者选译过,译出全书《一知半解》的是南星,曾由岳麓书社于一九八八年出版;二○○一年,陈子善为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编了《一知半解及其他》,附收了温源宁几篇集外文和几篇对温著的评论。这本仍由岳麓推出的《不够知己》比起《一知半解及其他》的好处是:译齐了全部四十三篇,附出原文,不仅可供比较翻译得失,更使懂英语的读者得以见识温源宁著名的英文水平,另外除附录胡适篇和吴宓篇的林语堂译文之外,各传主前还都有简介——这些不知是否出自译者江枫手的介绍文字,有强烈的个人褒贬色彩,如对周作人;也有些提供了其他资料,如关于杨丙辰,列出其两个学生李长之和季羡林对乃师的不同态度,颇足一叹。关于书名,江枫《序》中说,“一知半解”不够妥帖,他取用了钱钟书为那个英文原版撰写书评时所译的《不够知己》。我也觉得“不够知己”好,能传递出温源宁笔墨游戏时半幽默半自嘲的心态,也能反映这些文章从问世起即引发纠纷微词的处境——这四个字,先是作者嘴角的、后是上帝嘴角的一抹微笑。本书的各位传主,除了几个人物,如:辜鸿铭、刘铁云、吴稚辉之外,十之八九都出生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一时段内,到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温源宁为他们写小传的时候,都处在年富力强的中年时期,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了各自领域的翘楚,或是名满天下的学者、诗人、作家,或是商界巨子或政界要人。胡适、赵元任、顾维钧、陈嘉庚、冯友兰、吴宓、周作人、徐志摩……每一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大名,时代的精英! 在这本书中,温先生几乎给每一位传主都描绘了一幅惟妙惟肖的、漫画式的肖像。虽然漫画与油画、国画等大手笔的作品相比,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却由于其人物特征突出、诙谐幽默,更能给广大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对陈通伯的刻画:像一个大大的问号似的躯体,带有凶猛的老虎退缩回洞里去的意味的笑,以及缺乏善意的紧盯着人的眼睛,活画出了一个内心不怎么光明,目光与见识却又无比锐利的评论家的形象。又如对周作人的描绘:“周先生,动作像一只老鼠那样悄无声息,说话的嗓音从不高于耳语,行走的姿势几乎像是老妪,却有一种孤芳自赏的气概——是冷漠呢还是有礼貌的轻蔑?”描写的极为传神。再来看看在当时中国文坛掀起一场笔墨风波的“吴宓篇”:“吴宓先生,举世无双,见过一次,永生难忘。……吴先生的相貌价值连城,怪异的像一幅漫画。脑袋的形状像一颗炸弹,也像炸弹一样随时都有可能爆炸。憔悴、苍白,头发好像要披散下来,亏得每天早上都要剃须,还保持着一张脸面清晰的边界,脸上多皱,颧骨高耸,两颊下陷,盯着人看的眼睛像是两粒烧红了的煤球——这一切全都支撑在比常人长一半的脖颈上,瘦削的身体活像一根结实、梆硬的钢条。”那些惯于道德评价的人读到这里,可能一边腹诽温先生的为人,一边称叹温先生的妙笔生花。这些漫画式的描写,可能和平常想象中的大师的威仪颇有距离,但却让人们了解到他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面,他们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但也同样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这无形中也增添了他们的人格魅力。温先生不仅刻画出了每个人物的风貌,他更深地了解每一位传主的品质、修学。温先生观察人严格、挑剔、独到,从衣着到相貌,从言谈到举止,每一个细节都逃不过那双敏锐的眼睛;而到下判语的时候,他极其吝啬,寥寥数语,就把一个人一生的执著、一生的矛盾、一生的拼搏和盘托出。他在评判徐志摩时说:“徐志摩,一个孩子”。“那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的气质和头脑,这个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对周围的一切怀有难以满足的无穷好奇,不分辨是清醒还是梦幻中的世界,不懂得憎恨任何人,也不相信任何人真会不喜欢他。……”“一个孩子”注解了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和童话式的生命结局。类似的判语,信手拈来:周作人,“铁的优雅”;辜鸿铭,“一个天生叛逆,追求与众不同,有思想的俗人”;……每一段描写、每一句判语,都是那样地凝练精准、入木三分。


 不够知己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