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纪行(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中华帝国纪行(上下)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807181965
作者:古伯察
页数:451页

章节摘录

书摘我们终于离开打箭炉,使当地的官员非常满意,因为他们对我们不接受他们的文明观念开始感到大失所望。我们留住了在拉萨雇佣的护送队,只是增加了几个四川的新成员,由一个瘦高个子下士统领。他的袍子捋起在腰间,大腿露在外,一只手撑大伞,一只手拿着扇子。必须承认,他有一副非常明显的军人模样。至于我们自己,我们安适地坐在我们可爱的肩舆里,由四个强壮的汉人抬着快步地向前走。走过山路、山岩和泥洞,我们很快把领队远远地抛在后面了,他在体力和敏捷上无法和抬肩舆的轿夫相比。    走了五里之后,我们歇息下来。轿夫放下我们的肩舆,谦恭地邀请我们出来,面带微笑,微笑里似乎藏着某种秘密。我们一离开肩舆就惊喜地看到藏民护送队站在一座小山包后面,还带领一小队军队。这些诚实的人来见我们,是为了以他们的风俗向我们再次告别。他们已经准备了油酥饼、腌制食品、杏子和米酒,他们把这些食物摊在几棵大树树阴下面的草地上,我们很快围坐在一起,既欢乐又难过。我们高兴地发觉我们又在一起了,但我们的欢乐情绪很快被再次分别而且很可能永久分别的想法抑制住了。落在我们后面的护送我们的领队很快跟上了我们,他在向我们亲爱的藏民们说“再见”之后,我们又坐进我们的肩舆里。    “再见”这两个充满慰藉的字,常常抹干告别的朋友们的泪水,我们说了许多次,总是希望有一天再次见到那些我们与之告别的人。在中国内地,在鞑靼,在西藏,在埃及,在巴勒斯坦,与我们再也见不到的朋友们说了多少次再见。    上帝对我们隐藏了未来,他不允许我们知道他有关我们的打算。根据他无限的仁慈,他不让我们知道,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些永远的分别,那么这会使我们感到异常痛苦。这些藏民,我们和他们被许许多多的纽带联系在一起,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但是我们将怀有一个最大的安慰,这就是我们能为这些风趣的人们向上帝祈祷。传教士们给他们宣讲福音的祈祷,也许会成功地引导他们从佛教寒冷与黑暗里得到基督教信仰的光明与恢复生气的温暖。    我们从打箭炉出发所走的路一直向下倾斜,不久我们发现在一个深峡谷中有清澈的溪流,溪流的两岸有杨柳和青竹。两边隆起的是垂直、高耸、壮丽的山峰,山上长满高大的树木、茂盛的灌木和盛开的花朵。我们观赏着这美丽夺目的色彩,赏心悦目的青葱。当我们呼吸着芬芳的空气时,我们的双眼饱含着欢乐的泪水,我们的整个身心似乎到了痴迷状态。只有生活在冰雪、沉闷贫瘠的山和沙漠中两整年时间的人们才会陶醉于如此迷人的景色里,享受这新鲜的青草所带来的充满芬芳的气息,从先前沉闷单调的白雪造成的视觉疲劳里恢复过来。    道路沿着溪流向前伸展。我们有时通过上面有草皮的小木桥,从岸这边走到岸那边,有时走过散在小河床上的一块块大石头。但这些没有影响我们的轿夫行走的速度,他们克服每一个障碍,以同样的速度、机敏和勇气继续赶路。他们不时地稍停一会儿,抹一抹从额头上淌下来的汗水,或抽一斗烟,然后以更大的干劲赶路。我们经过的狭窄山谷来往的人似乎不多。我们不时遇到几群旅行者,从他们之中很容易辨认出精力充沛、生气勃勃、粗犷的藏民与有着苍白而机灵面相的、受过文明熏陶的汉人之间的区别。四处可见一群群山羊和长着长毛的牦牛在山坡的草地上吃草,而无数的乌儿在树林的枝头上婉转呜叫。    P4-5

内容概要

作者:(法)古伯察

书籍目录

上册内容简介英译者序作者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下册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译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是法国传教士古伯察继《鞑靼西藏旅行记》之后的又一力作。古伯察对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文学等方面都有直接而细致的考察,在本书中作了生动而详细的记述。这是一本关于外国传教士在大清帝国所经历的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历险记,也是一部生动而有趣的游记,更是西方人亲眼目睹下的中国封建王朝的官场现形记。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外国传教士在大清帝国所经历的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历险记。作为一个密切关注世俗社会的法国传教士,一个精通汉语、满语和蒙语及少许藏语,学识渊博,熟悉中国经典著作的著名汉学家,古伯察(1813—1860)曾在19世纪中叶前后旅居和游历澳门、广州、北京、内蒙、西藏、四川、湖北、江西等地,社会阅历异常丰富,上接触清朝皇帝、大臣和地方大小官吏,下接近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文学等方面都有直接而细致的考察,在其名著《中华帝国纪行》中作了生动而详细的记述。他尤其擅长刻画清王朝各级官吏的官场作派和心理状态,描摹和记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和民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也为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拍摄提供了难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古伯察对政治观察敏锐,他透过当时清政府种种腐败的迹象,预示清王朝走向灭亡的日子必将来临。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常站在欧洲人的立场,有时也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对中西文化、民俗、民风进行了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比较。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在她的小说里成功地站在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对中美文化进行了精彩的比较的话,那么古伯察在运用中国人的视角比较中西文化异同时,在他记录中国文化、民俗、民风和民情的基础上,为我们提供了中西文化比较的大量实例和独到的研究成果。
  这是一部生动而有趣的游记,也是西方人亲眼目睹下的中国封建王朝的官场现形记。《中华帝国纪行》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畅销世界,尤受西方读者的欢迎。相信这个首次面世的中文译本也会同样受到中国广大读者的喜爱。

图书封面


 中华帝国纪行(上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随便翻几页摘录这本书中的一些句子:“然后他勇敢地抨击信奉异教和异教徒,捍卫基督教的教义和做礼拜;向在场的和尚们呼吁,打趣他们崇拜多种神和迷信……”“德拉莱内获准了有利于基督徒的纪念仪式和法令……”“对这次残暴的极不公正的处决或任何其它的处决的情况,中国方面一句话也没有说。当法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时,这个钦差大臣必定料到会被问到有关这些司法上的暗杀,我们的大使的沉默也必定使他感到大为惊讶。”“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应当严加注意这一点,一旦时间适宜,势必使它残暴的野蛮行为和公开的、体面的纠正面对整个中华帝国……”“在有关中华帝国内不传教方面发布的有利于基督徒的谕旨……”“自从欧洲人被流放,最近被迫害,他们在中国不再是合法的存在……”…………豆瓣有些人喜欢挑剔译者的专业知识不足或文辞的不讲究,但我从没有。术业有专攻,因此我不要求译者懂超出翻译准确和文通字顺之外的知识,那些我可以脑补。但是这些!让我怎么补?你能告诉我这些我都认识的字这样放在了一起究竟在说什么么?不是一句两句啊,满篇满篇,都是这些不知所云的句子。你是机器翻译的么?真多谢你还给打印出来!3星是给人家原作者古伯察的,人家本来写的挺好。看这书之前我看了他的前一本《鞑靼西藏旅行记》,耿昇的译本,从那里知道古伯察讲故事的本领有多么强。幸好不是先看的这本。读完补充:不知所云的译句主要出现在第一本书的前半本,后面好多了。
  •     人类是降生在午夜的婴孩;当他看到太阳冉冉升起, 还以为昨日根本不曾存在。——古伯察:《中华帝国纪行》差不多是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李敖大师在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里面,说到自己给复旦大学的题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又生我们,长夜才复旦。”大师教¬导我们,上一句是杜甫的诗,说老天如果不生孔子,那我们将永远不得见天日;下一句是大师的发明,说孔子算不得什么,我们才是破除世间黑暗的光明使者。这充满了“进化的气魄”的诗句里面,居然还把“复旦大学”涵盖进去了,不由得李大师不衷心地佩服自己的“道行和功力”。可惜,后来有好事者检举说,这上一句并非杜甫所作,¬使这股“气魄”稍为滞阻。 凑巧,最近看到一条法语的中国格言,据说是孔子的话,不知汉籍的出处何在,但觉其中“退化的”气息,与上面这则旧闻颇能相映成趣,不妨译成现代汉语,立此存照:¬有一种明亮的光辉曾照耀着上古时代,然而几乎没有多少光线照到我们的身上。我们以为古人身处黑暗之中,因为我们是透过自己才刚走出的那团迷雾来看他们的。人类是¬降生在午夜的婴孩;当他看到太阳冉冉升起,还以为昨日根本不曾存在。(Une vive lumière éclairait la haute antiquité, mais à peine quelques rayons sont venus jusqu'à nous. Il nous semble que les anciens étaient dans les ténèbres, parce que nous les voyons à travers les nuages épais dont nous venons de sortir. L'homme est un enfant né à minuit ; quand il voit lever le soleil, il croit qu'hier n'a jamais existé.) 1854年,法国遣使会传教士古伯察(Evariste Régis Huc,1813-1860)在《中华帝国纪行》(L'Empire chinois)一书中,也引用了上面这段话。这个出身于法国南部某批发商家庭、身材矮胖、其貌不扬的人,十四年辛苦而收获微薄的在华传教生涯,耗尽了他的青春岁月,因一部记¬录其 1844到1846年蒙藏见闻的《鞑靼西藏旅行记》而震动了欧洲。一拨拨书商赶着将它译成各种欧洲文字,配像插图,送到贵妇名媛的梳妆台上;一队队职业探险家重访他的足迹,为记述¬的真假争得面红耳赤。与神职不相称的名誉和野心、恶化的健康状况,使古伯察离弃了神父的本业,一心扑到续集《中华帝国纪行》的写作中。凭借鹊起的声誉,该书首版¬不仅由法国皇家印书局承印,巴黎的书商也紧随其后,于是半年之内竟已出了两版。1855年,该书的英文版即已面市。同年,古伯察还因著述有裨于道德风俗,荣膺法兰西学院颁发的蒙蒂雍奖(Montyon Prize)。这段从四川打箭炉到广东的遣返之旅不过四个月,刺激性和轰动性都及不上前一本游记;但古伯察的野心似乎益发膨胀,他在每日行程的流水账中,随时要从一二小事伸发¬开去,将宗教、哲学、制度、民性等中国文明的诸象一网打尽。当然,这些文明论并非尽是他的原创,倒更像是从耶稣会士、启蒙哲学家到 19世纪初法国汉学家的中国观的大杂烩;而比他年长一辈的汉学家雷慕沙(Abel-Rémusat,1788-1832,汉名为阿伯而)是称引最多的。比如,他看到湖北的某座宝塔,便向读者感叹起中国遍地的佛寺宝塔,于是正经议论起中国的宗教来。在他看来,中国宗教不可思议地混合¬了世界上最模糊和最严肃的东西,中国人又太执着于物质利益和现世享乐,以至于谈不上具备任何的信仰。谈到中国的道教思想时,他认为老子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西¬方哲人的基本观点相近,可见老子西行的传说不仅并非子虚乌有,而且他极有可能到过希腊。这在今天的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似乎是出于传道者的虔信和世界公民¬(universalist)的热忱,古伯察相信古代文明国家之间的文化亲缘,远远超越了现代人的狭隘视界。于是,他又顺理成章地向读者介绍了老子“最伟大的学生”——孔子的至理名言(开¬头提到的)。 今天,当我们身处全球化浪潮,而拼命强调文化差异时,蓦地读到一个半世纪前的这番东西哲学和合论,心头不免要泛起一阵今夕何夕的离奇感。翻看手边这本古伯察游记¬的中译本,从法文原本,到英译本,兜转一百五十年,又回到中文,语言上已是跨越崇山险峻——即便几个英美文学出身的译者,勉力回译人、地、职官名和汉籍引文,表¬达也兼顾文词之美,知识性错误和无法还原处仍是不少。翻译本是苦工,苛责亦无益。而在读者,则隔着时间的烟尘和异域的滤镜,中国,这个稔熟的符号,也倏忽旖旎扑¬朔起来。 由此,一个疑问便产生了:与我们相隔数世纪的外国人在中国的旅行,于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 首先要直面这个问题的,恐怕是编译者。近年来,西人游记好像是一个出版热点。“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时事出版社、海南出版社,1998-1999年)、“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1999年)、“西方发现中国译丛”(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年)、“西方的中国形象”(系前两种的合并重印,中华书局,2006年),以及“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华书局,1982 年迄今)、“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大象出版社,2002 年迄今),等等;丛书名目小异大同,收入书籍五花八门。如今又添了“西方人看中国”文化游记丛书(南京出版社,2006年起),初辑四种,时间跨度从19 世纪中晚期20世纪初,古伯察的两卷本游记列为首种。不揽西镜,怎便把全身现?在西潮的激荡之下,这似乎已成了国人的共识。大抵人情风物,这些归入方兴未艾的社会文化史范畴的¬东西,最是我们自己熟视无睹的,于是向西方的故纸堆里翻检,便有了“礼失而求诸野”的意味。只是,自明末耶稣会士梯航远来算起,西人撰述的中国游记可谓汗牛充栋¬;19世纪西方更是掀起了一股海外旅行热,写游记、读游记成了一般的社会风气,仅以社会知名度而论,入选的作品怕已是海量。这无数的镜子交错叠架,究竟是照出了一个更¬立体、更清晰的中国形象,还是搭建了一个更教人目眩神驰的迷宫? 如何选出有价值的作品,并加以次第有序的安置,且引导一般读者大致把握作品的历史定位,恐怕要考验编者的学识和眼光了。如果编译者不下一番功夫考订史料,只一气¬儿把个历险故事用流利的现代汉语说圆了,那读者也只能把故乡认作他乡,就当是读尤森纳尔的《东方奇观》或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吧。又或像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性格》那般,各家出版社,改换着门脸儿,没完没了地出,这国民性批判的神话大概得地久天长地演下去。只不过,这究竟是一贴清热解毒剂,还是“他信力”的摇头丸¬,教人摸不着头脑。 说到中国人的国民性,古伯察的书自然不会让激烈的“我族”批评家们失望。其实1935 年,日本人大谷孝太郎撰写名著《现代支那人精神结构的研究》时,就已引用了他对国人的评论:“软弱性”、“讲礼节”、“易走极端”、“对宗教漠不关心”、“重刑¬罚”、“没有宗教感情”、“迷信”、“商业性”。不过,有趣的是,早在 1854年,该书甫一问世,远在上海的英领馆翻译官密迪乐(Thomas Taylor Meadows,1815-1868)就针对他的这番国民性评述写了一通批判文字(收入了他的《中国人及其叛乱者》一书),担心这书越是畅销,欧洲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就越是加深。 今天,动辄以“中国人就是……”为发语辞的国人,对于自己所根柢的传统,能否说是没有误解的呢?还记得开头提到的那句格言么。《中华帝国纪行》中文本的一个误译¬,刚好能回应这个问题:“……我以为,我们从自己身上发出的瘴气看古人,便觉得他们生在黑暗中。”知识上的黑洞,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我们的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也¬许这正是我们常常需要旅行、阅读和思考的意义所在。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很有趣,对古代中国的介绍比看中国文献要轻松。
  •     换个角度看中国
  •     南京出版社印行古伯察的中华帝国纪行,似乎力不从心,版本太差。
  •     译文还算流畅,但原文是法文,竟然从英文转译,里面几乎没有注释,仅有的少数注释也不专业。里面的中文引文没有查考还原,直接翻译过来。比如《卫藏图识》本是容易找到的书,译者没有去找,只是偷懒直接翻译过来。里面引用的《圣经》句子,也不去查考中文圣经译本中的通行译法,而是直接翻译。译者不是专业人士,不是高质量的译本!
  •     印刷效果不错,就是正文字体建议改成宋体。
  •     写中国的家庭观念和孝道很出彩
  •     传教士的吐槽之行
  •     还好,不知所云的译句主要出现在前几章,后面就好多了。这本无论是写作还是翻译都没有鞑靼西藏那本好,不过古伯察对当时中国的分析还值得一看,很多总结拿到今天一样适用
  •     古伯察这一本吐槽功力大涨,且旁引博征,引用了大量古籍,还有少许洋人文字。可读性很高,也有意思。 如果说还有什么残念的话, 希望有有法文直译版本, 人名地名都标注一下原文。。
  •     南京出版社系列丛书,值得一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