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亲·友·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40757519
作者:李镇西
页数:278页

章节摘录

  听于光远先生谈“童道主义”1999年8月23日,我应苏州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博士(他同时 又是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生导师)的邀请,前去为苏州市“名师名校长 培训班”作题为“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的报告。开始我并不知道朱市 长还请了哪些人,便不知天高地厚糊里糊涂地去了。到了苏州我才知道,应邀前来讲学的还有两位真正的专家.一位是华东师大教育学原理的博导 叶澜教授,一位是听名字便让我如雷贯耳的于光远先生——原中共中央顾 问委员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图书馆主任。离开苏州 时,朱市长向我表示感谢,我却真诚地对朱市长说:“应该感谢您,因为 您给了我这样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说的是心里话。无论从哪方面讲,我都是没资格去对“名师名校长 培训班”作什么“报告”的,但我却不后悔这次苏州之行。因为在苏州三 天,我亲耳聆听了朱永新教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更愿意称他为“教 授”而不是“市长”)、叶澜教授和于光远先生的教诲,的确受益匪浅。其中最难忘的教诲之一,便是我在饭桌上听于光远先生谈“童道主义”。于光远先生并没有听我的所谓“报告”,因为他是在24日才到达苏州 的。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朱教授安排的午宴上。大概是朱教授对他 说了我的报告如何如何,所以,在共进午餐前,他一见我就说:“你很年 轻嘛!听说你的报告反映不错,祝贺你!是啊,教育就是离不开爱心和民 主嘛!”“谢谢于老的鼓励!”我说,同时拿出《爱心与教育》双手递给他,“请于老指正!”他接过书,一看书名就说:“《爱心与教育》,很好,这个书名取得 好!”接着,他便饶有兴趣地翻看了起来…… 开始进餐了。我坐在于老身边,边吃边聊。于老看见我女儿在满座的大人中间有些拘束,便笑眯眯地说:“小姑 娘别客气啊!”他又问我女儿:“你叫什么名字啊?”我女儿小声答道:“李晴雁。”“什么?”于老没有听清楚。我女儿便提高了声音说:“李 晴雁。‘晴天’的‘晴’,‘大雁’的‘雁’。”于老听后笑了起来:“嗬!不是小燕子,是大雁,而且是晴天的大雁。这个名字好啊——志存 高远!”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于老的秘书胡冀燕老师解释说:“于老特别喜 欢孩子!”我说:“于老,长期以来,我一直很喜欢读您的文章。您说真话的勇 气令人敬佩!”他谦虚地摇摇头:“没什么值得‘敬佩’的。人本来就应该说真话 嘛!”他的思路好像一直还在教育上,他接着又说:“你在书的一开头说 教育要充满人道主义,这很好;但我要说,现在的教育,不但要讲人道主 义,而且要讲‘tóng道主义’!”“‘tóng道主义’?哪个‘tóng’?”我不解地问于老。“‘tóng’就是‘儿童’的‘童’啊——‘童道主义’!”他对我解 释道,“现在一些教师根本没有你书中所提倡的‘童心’,不把儿童当做 儿童.怎么搞得好教育呢?”于老接着讲了这么一件事:“有一个还没上幼儿园的孩子.有一天偶 然经过一个幼儿园,他好奇地往教室里面探头探脑地看。结果,阿姨走过 来严厉地叫他走开,还说如果在这儿捣蛋就要打他。孩子吓得扭头便跑,从此他一听爸爸妈妈说‘幼儿园’就很害怕,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他说 什么也不去幼儿园了。”说到这里,于老叹了口气,“唉,你们看,像 这样的阿姨,这样的教师,能让孩子爱吗?这样搞教育,怎么行呢?”他又说:“现在,大家都很关心教育,这是好事啊。但还要研究教 育,研究现在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我看,目前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 缺乏对孩子的尊重,缺乏‘童道主义’!”我感慨万千地说:“想不到于老这么关心教育啊!我们当教师的。就 更应该把教育搞好!”于老接过我的话说:“我最近多次在各种场合说过,过去别人都叫我 ‘经济学家’,现在,我更乐意别人叫我‘教育学家’。我真是想在有生 之年,多思考思考教育,多为教育呼吁呼吁!”从于老的一席肺腑之言中,我感受到了他对教育深深的关注之情,也 感受到了他对孩子的爱心和童心。吃饭结束时,于老请秘书把他写的一份自我介绍分送给在座的每一个 人,他特别指着我女儿对秘书吩咐道:“别忘了小晴雁啊!也要送一份 给她!”他还特意拉着我女儿的手说:“与爷爷一起合个影,好吗?”于是,我拿出相机,把镜头对准了用手亲切扶着我女儿肩膀的慈祥的于 老……P10-12

前言

  文学与教育齐飞  李镇西  那天和女儿聊天,我说:“爸爸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我便把文学这种业余爱好融进我的专业,于是我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的确如此,现在的我既是四川作家协会的会员,又是中学语文教师,呵呵,感觉真不错。  我曾想,如果我单纯搞写作,很难成为优秀的作家;如果我单纯搞教育,也未必成为优秀的教师。现在我当然也不能说我是“优秀的作家”或“优秀的教师”,但是,会点儿写作同时又懂点教育,我就成了作家中会教书的,也是教师中会写作的。  十五年前,我曾应某语文教学杂志之邀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其中有这样的话——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已。1982年2月我已经分配到了中学,心里却还惦记着如何把我“创作”的一篇反映实习生活的“中篇小说”变成铅字,以期引起哪位“文坛伯乐”的注目,然后把我这颗“文学新星”调到文联或作协。但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校园生活,使我身不由己地融进了学生之中,并真诚地爱上了他们。我当然仍有点不甘心放弃“文学梦”,但是,对学生的钟爱不能容忍我因对“文学”的追求而对每一堂课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敷衍塞责!更何况,在学生的身上我渐渐发现教育其实有着不亚于文学的魅力!我应该也可以把“文学”与“教育”融为一体。  是的,“教育其实有着至少不亚于文学的魅力”!  现在,我从教快三十年了,我对此依然深信不疑,而且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岂止是“不亚于”,文学与教育简直就是相通的——  文学如教育一样,着眼于人的灵魂,追求心灵的感动与激荡;教育如文学一样,充满激情、浪漫、意趣。  文学如教育一样,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引向伟大、深刻与崇高;教育如文学一样,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余韵悠长。  如玉一般的赤子之心,如水一般的纯净灵魂,如山一般的英雄梦想,如海一般的浩渺胸襟……文学都具备。  诗歌一般的激情燃烧,戏剧一般的跌宕起伏,小说一般的惊心动魄,散文一般的从容优雅……教育均拥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反之亦然。  我还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作家与教师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并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影响无数的读者,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文字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将每一个孩子当做自己的作品,在每个孩子身上倾注热情,挥洒生命,帮助他们把人生变成一首隽永的诗或一篇厚重的小说。  纯真,激情,妙趣,敏锐,深刻,浪漫,智慧,责任……这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文学的元素。“浓妆淡抹总相宜”“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有源头活水来”“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文学的表达,也是教育的境界。  2010年2月我在新加坡讲学,新加坡同行问我:“为什么您的教育经历中有那么多的感人故事?”我说:“任何一个教师,只要他用心做教育,他的职业生涯一定会充满许多传奇!”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教育的悬念由此埋伏,这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教育的某种乐趣。我们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并将一个个小事件小细节小感悟等等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这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在创作教育故事和生命传奇。这是文学的韵味,也是教育的魅力!  我的许多著作,比如《爱心与教育》《心灵写诗》等等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这是文学呢,还是教育?  有些东西真的是说不清楚。当我梦寐以求想当“浩然”(我少年时代唯一存在的作家,当时中国很多作家都被打倒了)时,命运让我当了教师。当我放弃当作家的念头,专心致志地上课带班时,波澜壮阔的教育生活却让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笔,我写下一首首献给可爱孩子们的抒情诗,写下一篇篇表达我火热情怀的散文,甚至出版了一本本记录我教育故事的著作:不仅仅是我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走进心灵》《风中芦苇在思索》《怦然心动》《心灵写诗》等三十多本引起同行共鸣的著作,还包括没有正式出版但真实记录我和学生共同生活和青春风采的《未来》《花季》《恰同学少年》《花开的声音》……这些作品对我和我的学生而言,是一段生活的定格,一页历史的缩影,一种精神的凝固,一份情感的珍藏,一簇创新的火花,一道理想的光芒,一串记忆的珠宝,一束青春的花朵。它们既是教育的,也是文学的。  更何况,无论是作家还是教师,共同的身份为“知识分子”,共同的责任叫“使命”,共同的理想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让文学与教育携手共进,越来越成为我坚定的信念。  于是,近三十年来,我左手文学,右手教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就这样,理想共初衷一色,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为伴,生命携使命同行。我把一部部撼人心魄的文学作品连同一位位可歌可泣的人类英雄精神巨人铸进孩子们的心灵,用文学的激情点亮教育的理想,照亮孩子们未来的公民人生;同时,我用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的校园故事,让文学丰盈我的教育岁月,更让我微弱而执著的声音通过文学汇入改革时代的轰鸣潮声。  这一套《李镇西文集》算是我教育生活的文学见证,也是我文学表达的教育结晶。作为教育著述,也许它们谈不上“深刻”,但在我心里,每一句话都如文学般纯真而洁净;作为文学作品,也许它们算不上“优美”,但在我眼里,每一个字都如教育般严肃而神圣。总之,无论是把这套著作看做“教育”还是“文学”,其中的每一页都写着两个字:真诚。巴金说:“把心掏出来。”我当然不敢和巴金相提并论,但我也的确是把心给了亲爱的读者。  我愿意重复我以前写过的两段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挽留青春,珍藏童心;挥洒情感,燃烧思想;从职业到事业,从幻想到理想;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这就是我的生活!  2011年2月17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    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中,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享受。  ——钱梦龙(著名语文教育家)    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识与学生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课,他的课带着他鲜明的个性特色。  ——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华东师大特聘研究生导师、著名教育专家)

内容概要

李镇西,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1982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供职于四川省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盐道街外语学校、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成都武侯实验中学。长期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曾短暂担任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他的教育理念是:“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所获荣誉:
从教三十年来,先后获得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四川省教育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成都市首届十大教坛明星” “成都市劳动模范”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2008年9月,赴乌克兰出席纪念苏霍姆林斯基九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荣获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颁发的“学习和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别奖”。被苏霍姆林斯卡娅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先后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作报告上千场,并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讲学。在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文章上千篇,出版著作30余部,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大家风范 / 008
听于光远先生谈“童道主义” / 010
陪流沙河先生喝茶 / 013
拜访邵燕祥 / 017
又见谷建芬 / 020
谢泳二三事 / 029

第二辑 名家风度 / 034
在于漪老师家里 / 036
“慢生活”中的钱梦龙 / 040
享受陈钟樑 / 046
我和魏书生 / 054
怀念孙维刚 / 061
第三辑 同道风采 / 064
我的挚友程红兵 / 066
我的朋友程红兵 / 068
吴非:思想依然在飞翔/ 077
“书虫”高万祥 / 088
走进程翔 / 091
王老师和吴老师 / 096
建新/ 100
第四辑 相识有缘 / 104
难兄难弟难妹/ 106
我的朋友姚嗣芳 / 113
小易 / 115
林依 / 119
朱海军 / 130
第五辑 人海撷英 / 146
通用5469 / 148
周姐 / 150
胥师傅 / 154
第六辑 亲人(一) / 158
母亲的故事 / 160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 174
母亲的文革岁月 / 180
生命不息,快乐不止 / 193
今夜,母亲离我而去 / 195
写给天堂的爸爸 / 199
父亲,一路走好 / 210
姨妈 / 216
第七辑 亲人(二) / 230
女儿要远行 / 232
感谢暴雨 / 237
女儿得了第一名 / 239
我为我是李晴雁的父亲而自豪 / 243
和女儿心贴心 / 246
关于岳父 / 249
有尊严地告别 / 267

编辑推荐

  一个知识分子人生路上的光亮与温暖,作品畅销近百万册。  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赞誉。

作者简介

《亲•友•我: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是李镇西对亲人、故交的回忆录。作者选取记忆深处三十九个人生片段中的二十余位亲人挚友,以朴素的平常心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或缅怀他们的音容笑貌,或追忆与他们的思想碰撞,或思慕对他们的美好印象。一个个平凡却感人的故事,一个个平常却令人回味的细节……作者把他们视为享用不尽的、最大的人生财富,在濡沫、探寻他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塑造着自己的性格,营养着自己的成长。温暖的亲情,饱满的友情,甚至对陌路人闪光点的捕捉与欣赏、赞美之情都使作者顿起见贤思齐之意,与之相互砥砺和激荡,使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知识分子的人生充满光亮与温暖。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坚持人文理想的价值取向和高标独立的人格追求,以及豪放豁达、重情重义的本色性格特征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亲•友•我: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为教师培训、进修、提升自我修养的首选!

图书封面


 亲·友·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每一个人的人生之中,都要与他人之间建立各种联系,这样才能体现出来人的社会性。人们常用“圈子”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每个的身边都有因各种标准而形成的圈子,家庭的、朋友的、职业的、爱好的……这本书《亲•友•我》重点记录了关于李镇西的“朋友圈”和“家庭圈”,这里面有与依然健在的著名作家学者的交往记录,也有与语文界教育界名家的教往,还有与作者通过甘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更少不了对亲人的缅怀和追忆。可以说内容与书名是相符的。在行文之间作者忠实地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其中也不乏亮点,不过依然显得有些琐碎和庞杂了。上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经常拿出自己写的文章来读给我们听,而且言语之间颇有自豪自负之意,其实,那些文章也只是一般人的生活的记录罢了。有很多事情,我们经历过之后,需要留下一点记录,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记录是为了发表而供人品评,所以我个人总是信奉一个准则——好文章都是写给自己看的。作者作为一名从教29年的语文教师,当然有能力记录下来自己所经历的人或事,在抒情上也很有特色,但同样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作为信奉前面那一准则的我,依然觉得这本书可能还不够“好”,也许仅仅是因为作者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的缘故,当然也可能是自己在嫉贤妒能。虽然,自己在平时教学时跟学生说,任何事物都能入文章,但那只是针对练笔阶段而已,如果说要写出精彩的文章,那可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了。但精彩的人生未必都需要做下记录,著名的歌唱家朱明瑛在一次接受娱乐节目主持采访时说,自己没有想过出一本,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成为一本书,既然并不是需要人人都必须要出书,自己也就没有出书的必要了。作为曾经红极一时的歌唱家,她的人生不可谓不精彩,但她却能不为出书热的潮流所动,这可以说是极为难得的了。又想起,以前看过一位著名作家出国归来后,检讨自己的创作生涯说,国外的知名作家花五年写一本书,写成之后就是精品,而自己一年写了五本书,却没有精品。回味这个内容,颇让人感到国内出版业的喧嚣与浮躁。而作为从教29年的一位教育工作者,这套文集有八册之多,虽然追不上国内的标准,但也超过了国外标准,但数量一多,质量却难免会下降了,毕竟文章不像工业化生产一样可以批量生产保质保量。
  •     这次集中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我的社会教育观》、《我的教育行走》、《我的教育心路》、《亲•友•我》这四本著作,再一次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下面我对这四本书分别加以简单的评述,作为一些阅读后学习的心得。《我的社会教育观》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30年的社会评论的精选。李镇西,作为一名教师,而且是优秀的教师,为什么不是只讲讲那些感人的教育故事,而老是对非教育现象发表看法。这主要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只是李镇西老师实现他的社会理想的途径。出于公民的自觉意识和知识分子的尊严,李老师对很多社会现象发了自己的声音。这一点我是很欣赏的,这继承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优良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的教育行走》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在国内外各地进行教育和学术活动的同时,行走过程中所写的文化散文的精选集子。这些文化散文写的很自然、很平淡,无论是《寻访皖南古村落》、《峨眉上避暑日记》,还是《府南河之春》、《蓉城的冬天》等等,读后让人感觉如同闲庭信步、如沐春风。这些自然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而成都,这个美丽的城市,是一座离开了还想去的城市,让人印象深刻,让人向往!李镇西老师现在仍然在成都工作,真是有福之人啊!《我的教育心路》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从教30年个人成长的回忆录。这本书中所有的文章分为五辑。这些文章既有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的片段,又有投身教育、从事教育工作的精彩叙事。李老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投身于教育事业,经历了“教育浪漫主义”,回归到“教育现实主义”,对“教育理想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读着这些对教育事业满怀热情的激扬文字,你会禁不住为这位“教育理想主义者”叫好!做最好的老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追求。《亲•友•我》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对亲人、老朋友的回忆录。这本书含有近四十篇文章。这些文章写得很朴实。一个个故事都很平凡而感人,一个个细节都很让人。无论是《陪流沙河先生喝茶》、《谢泳二三事》,还是《“慢生活”中的钱梦龙》、《难兄难弟难妹》等文章都写有温情,让人动情。让人深深感受到李老师内心情感世界之丰富。老实地说,李镇西老师在教育界算是小有名气,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以前没有认真拜读过他的作品,也是一种遗憾。这次一下子通读了这套《李镇西文集》,真的是大呼过瘾,算是一次补课吧!这次阅读的经历也让我认识了一位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大有相识恨晚的感觉。李镇西老师的作品值得阅读,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      按说人不在教育行业,关注李镇西及其教育思想和著作,似乎有些跨界不搭,但当一名老师是我小时候的梦想,虽然梦想早已抛至脑后,但到底意难平,看到这些令人尊敬的教育者,总想着也许有一天。。。    李镇西那些倍受人赞誉的事迹其实不必多说,光是他在课堂之余,大量阅读勤写笔记读后感,异常勤快地整理自己的课堂实录并坦然反思----这些便已超越一般的老师。虽然他的文字与文坛名家相比,自然稍逊一畴,也因为教育者的身份,文字间也常带着一些教育者的感悟感思,时刻记挂着如何育人,这也与其他文人作品大不相同。    手中有李镇西文集四卷:《我的社会教育观 : 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亲·友·我 : 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我的教育行走 : 李镇西30年文化行走散文集》、《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让人全方位感受这位优秀教师的魄力。    《亲·友·我 : 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是李镇西对亲人、故友、知交的回忆。这种回忆并不拘于亲朋好友之间,而是触目所及,无论是父母、前辈、同行、网友、还是学生、保姆等人事皆可进入他的视线成为他文中的主角。对生活细节的观察、细致感受,并仔细挖掘相遇之人身上的优秀品德,真正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向善若水”。    《我的社会教育观 : 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如附标题,是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的精选。小时候的李镇西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后来成为教师之后,左手文学,右手教育,这样“理想与初衷一致,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相伴,生命携使命同行”---相信也正是这些执着追求造就了这位教育者的独一无二。从这些社会评论里,看得到这位文学教育者的正直。直言不讳,敢说敢言更敢行。    《我的教育行走 : 李镇西30年文化行走散文集》则可算是旅行文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走中抒怀解意,美丽景色的熏陶,文化背景的沉淀给读者也带来许多启发。    《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这一册则是个人的成长回忆,从他的自述中了解作者对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李镇西老师很自谦,从不认为自己是个“教育家”,自认只是践行着老一辈教育家和名家们的教育理念。他自认为自己不具备教育理论家的独创,只是在一些细枝未节上有一些创新。读他的成长之路,感受他的朴实文字,也为他这些平凡踏实的努力而感动,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好老师。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每一个人的人生之中,都要与他人之间建立各种联系,这样才能体现出来人的社会性。人们常用“圈子”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每个的身边都有因各种标准而形成的圈子,家庭的、朋友的、职业的、爱好的……
      
      这本书《亲•友•我》重点记录了关于李镇西的“朋友圈”和“家庭圈”,这里面有与依然健在的著名作家学者的交往记录,也有与语文界教育界名家的教往,还有与作者通过甘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更少不了对亲人的缅怀和追忆。可以说内容与书名是相符的。在行文之间作者忠实地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其中也不乏亮点,不过依然显得有些琐碎和庞杂了。
      
      上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经常拿出自己写的文章来读给我们听,而且言语之间颇有自豪自负之意,其实,那些文章也只是一般人的生活的记录罢了。有很多事情,我们经历过之后,需要留下一点记录,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记录是为了发表而供人品评,所以我个人总是信奉一个准则——好文章都是写给自己看的。作者作为一名从教29年的语文教师,当然有能力记录下来自己所经历的人或事,在抒情上也很有特色,但同样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作为信奉前面那一准则的我,依然觉得这本书可能还不够“好”,也许仅仅是因为作者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的缘故,当然也可能是自己在嫉贤妒能。
      
      虽然,自己在平时教学时跟学生说,任何事物都能入文章,但那只是针对练笔阶段而已,如果说要写出精彩的文章,那可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了。但精彩的人生未必都需要做下记录,著名的歌唱家朱明瑛在一次接受娱乐节目主持采访时说,自己没有想过出一本,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成为一本书,既然并不是需要人人都必须要出书,自己也就没有出书的必要了。作为曾经红极一时的歌唱家,她的人生不可谓不精彩,但她却能不为出书热的潮流所动,这可以说是极为难得的了。
      
      又想起,以前看过一位著名作家出国归来后,检讨自己的创作生涯说,国外的知名作家花五年写一本书,写成之后就是精品,而自己一年写了五本书,却没有精品。回味这个内容,颇让人感到国内出版业的喧嚣与浮躁。而作为从教29年的一位教育工作者,这套文集有八册之多,虽然追不上国内的标准,但也超过了国外标准,但数量一多,质量却难免会下降了,毕竟文章不像工业化生产一样可以批量生产保质保量。
      
  •       前期读过了李镇西一系列的教育文集,感知他的学识渊博,也在走入他的生活态度。身为人师,教育为先,育人己任,严于律己。而此刻,我手中的另一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全面饱满的教育学者。在这里,他除却了严肃而又神圣的教师身份,深入进入他的人生生活圈之内。
      《亲•友•我——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以一个大集锦的形式搜罗入内这位教育学者的关于对亲人,故交的回忆录。一个人的生活圈其实毫无疑问地时刻影响着这个人的自我定位和生活方向。有什么样的朋友,亲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志同道合的伙伴。而在此书中,我们便是可以看到众多李镇西的故人了。虽然他们可能并非名震四海,但是他们却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李镇西的人生。又或者说这些人的身上或许也时刻折射着同为友人的李镇西的某些类似特质。通过李镇西的笔墨,我们在不断了解他的亲朋好友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这位出色的教育学者谦逊,善良的人格特色。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抱着一份执着的尊重他人的意念,他是那样一路走来。在这其中,属于他自己的性格也在塑造,他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也在逐步形成。事实上,本书除了让我们进一步从一个侧面走入李镇西的人生之外,我们同样也能读到非常精妙的关于人物刻画,亲情描绘等等诸如此类话题的描述。这是一部非常综合性的关于人物描述主题的书卷。而透过这些小片段,小章节,我们也能学习到众多的精妙构思和写作手法。人物描写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没有有关的指点迷津。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实例版本的人物描写汇总,对于学习如何刻画人物的学习者而言,本书相信可以带来非常不错的相关指导作用。
      《亲•友•我——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性情中人的学者以笔为工具,一一记录下属于他身边的人物和故事。读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很多发自肺腑的感言。感谢那些曾经给予他支持,力量和勇气的人们;感谢那些曾经帮助,激励过他的人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行进在教育的第一线上。尽管书中没有明显的内容与教育有关,但是却从另一个侧面讲述着一个教育界人士的有关情怀。亲情的杂记记载下了亲人,友人和我之间的相互温馨回味。
      
  •       李镇西老师的这套文集,之前已经读了五月份出版的四本。坦诚的说,作为工作上的同行,我当然希望教育工作者通过书写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使更多的人意识到我们也是人,意识到我们共同的目的与敌人为何,这样才能使我们携手共进(创造美好家园之类的套话就算了,我们不是卖油漆的),但毋庸置疑,任何一个有尊严有底蕴的人都不会希望互相理解需要建立在暴露自己不愿他人知道的事的前提之上。一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提到的“体面”的意义。可惜我在书中却不止一次的看到当事人不愿意披露的东西,这让我,很是遗憾。对于有窥私癖的民族来说,这并不算什么,但对于不论是众人面前还是私处时都律己的人来说,不啻瞽僧下气。
      一位教师,不论有名与否,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男人或女人,然后是生活中的定位,再后才应是社会定位,不同的社会分工决不能也不应该抹煞他的人性,可是我们看到,在现在的社会文化框架内,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自觉不自觉的抹煞着自己与他人,纵然不愿,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明明已经了解这种代表与被代表的可笑,可是有的时候仍要代表他人,还得时不时的忍受被他人代表。这是病态社会里的常态,但除此之外的东西,譬如自己家存在着婆媳关系的问题(尽管后来缓解了),母亲在年轻的时候孤儿寡母在疯狂地饿年代里曾经忍受非人的折磨(尽管藉此针砭时弊,批评了新左派对文革的荒谬追奉),但无论如何,很多的东西我相信作者并不愿意公开在众人的目光之下。
      《亲 友 我》这本书相比于其他七本的不同之处在于笔墨所用似乎都不在于与本行相关的事情上,但实际上,真正了解教育的人都懂得,我们涉足于教育,并躬耕其中,离不开周围的人对我们的影响,施与我们的人,或我们施与的人,他们都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的维系着我们与教育的联系。尽管我自己都难以置信,但事实上,我对作者的岳父万鲁君先生是有印象的,究竟有没有拜读过老先生的文章是完全没有印象了,但作者提到的有一点,我是完全同意,今时之师,较于民国时,较于解放前时,差的何止百倍十倍,而这种差距,将随着资中筠先生断言的那样,最终演化成一种人种的后退。
      
  •       《亲•友•我》这种书名的格式,一下子使我想到两本书——钱钟书先生的《人•兽•鬼》和巴金先生的《神•鬼•人》。这种格式一般多用于合集,将三类事物综合融为一本书,取了各自的特点,拼凑出了标题。
      
      这本书是关于友情和亲情的散文,第一、第二辑介绍了很多知名人物,第一辑是文艺界的,第二辑是教育界的,因此显得这本书很有高度,作者李镇西老师人脉很广。但有时候真的仅仅是朋友之交淡如水,或许没有太多的接触,或许只是许多年前的相交,许多年后的再次拜访。然而,既然两个人认识,就可以说成是朋友,也能够当做是朋友。
      
      第三辑同道风采中又介绍了程红兵和吴非,是的,我用了一个“又”字,这两个人在这一套书中出现了不止一次。至交之情,通过文字溢于言表。对于这两个人,李镇西老师都是怀着敬佩之情的。他欣赏程老师的教学,佩服吴老师的杂文。成为朋友,变成知己,也应该是必然的啦。
      
      接连看了两本自传类的书,看起来和教育有些相去甚远了。但是,教育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老师认识越多的人,结交了越有名的人,就越能获得知识和经验,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中。看似简单的交流,看似平常的相处,都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都能最终确定你是否能成为对方的朋友。
      
      君有奇才我不贫,朋友难得,教育难做。
      
  •       李镇西是个有情之人,从他的其他几本文集中就可以看出来,这本书全部是李镇西亲情杂忆,更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亲人、朋友、同行、网友、前辈,甚至是保姆、“路人甲”,都可能进入了李镇西的笔下。
      我们关注李镇西的人生际会。毕竟他自己也算名人,能接触到一些很有分量的教育专家,一些名人,一些教育事业中国的佼佼者。了解李镇西笔下的这些人,了解李镇西同他们的的交往,也让我们通过他的文字来瞻仰一下这些人,哪怕是一两个小细节,也可以感受他们的风骨,趣味。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尤其是语文教师,像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等名字都如雷贯耳,高山仰止。所谓爱屋及乌,对关于这些名人的事情还是愿意了解的。而李镇西笔下的同道,也都有所建树,比如高万祥,程红兵等,也是有让人心生向往的。
      这本书中有两章写他的亲人,包括母亲、父亲、继父、岳父等。我们以前的模范教师的宣传中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模范教师为了学生呕心沥血,却无暇照顾亲人,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因为一心扑到教学上,尽孝不够,留下终身的遗憾。还是李镇西来的好,真性情。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尊老爱幼,又如何去关心别人呢,又如何去熏陶教育学生去爱人呢?
      这本书未必有什么太大的研究价值。但教师是人。亲情友情,才让人活的有滋有味。
      
  •        这次集中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我的社会教育观》、《我的教育行走》、《我的教育心路》、《亲•友•我》这四本著作,再一次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下面我对这四本书分别加以简单的评述,作为一些阅读后学习的心得。
       《我的社会教育观》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30年的社会评论的精选。李镇西,作为一名教师,而且是优秀的教师,为什么不是只讲讲那些感人的教育故事,而老是对非教育现象发表看法。这主要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只是李镇西老师实现他的社会理想的途径。出于公民的自觉意识和知识分子的尊严,李老师对很多社会现象发了自己的声音。这一点我是很欣赏的,这继承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优良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的教育行走》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在国内外各地进行教育和学术活动的同时,行走过程中所写的文化散文的精选集子。这些文化散文写的很自然、很平淡,无论是《寻访皖南古村落》、《峨眉上避暑日记》,还是《府南河之春》、《蓉城的冬天》等等,读后让人感觉如同闲庭信步、如沐春风。这些自然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而成都,这个美丽的城市,是一座离开了还想去的城市,让人印象深刻,让人向往!李镇西老师现在仍然在成都工作,真是有福之人啊!
       《我的教育心路》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从教30年个人成长的回忆录。这本书中所有的文章分为五辑。这些文章既有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的片段,又有投身教育、从事教育工作的精彩叙事。李老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投身于教育事业,经历了“教育浪漫主义”,回归到“教育现实主义”,对“教育理想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读着这些对教育事业满怀热情的激扬文字,你会禁不住为这位“教育理想主义者”叫好!做最好的老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追求。
       《亲•友•我》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对亲人、老朋友的回忆录。这本书含有近四十篇文章。这些文章写得很朴实。一个个故事都很平凡而感人,一个个细节都很让人。无论是《陪流沙河先生喝茶》、《谢泳二三事》,还是《“慢生活”中的钱梦龙》、《难兄难弟难妹》等文章都写有温情,让人动情。让人深深感受到李老师内心情感世界之丰富。
       老实地说,李镇西老师在教育界算是小有名气,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以前没有认真拜读过他的作品,也是一种遗憾。这次一下子通读了这套《李镇西文集》,真的是大呼过瘾,算是一次补课吧!这次阅读的经历也让我认识了一位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大有相识恨晚的感觉。李镇西老师的作品值得阅读,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        按说人不在教育行业,关注李镇西及其教育思想和著作,似乎有些跨界不搭,但当一名老师是我小时候的梦想,虽然梦想早已抛至脑后,但到底意难平,看到这些令人尊敬的教育者,总想着也许有一天。。。
        
        李镇西那些倍受人赞誉的事迹其实不必多说,光是他在课堂之余,大量阅读勤写笔记读后感,异常勤快地整理自己的课堂实录并坦然反思----这些便已超越一般的老师。虽然他的文字与文坛名家相比,自然稍逊一畴,也因为教育者的身份,文字间也常带着一些教育者的感悟感思,时刻记挂着如何育人,这也与其他文人作品大不相同。
        
        手中有李镇西文集四卷:《我的社会教育观 : 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亲·友·我 : 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我的教育行走 : 李镇西30年文化行走散文集》、《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让人全方位感受这位优秀教师的魄力。
        
        《亲·友·我 : 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是李镇西对亲人、故友、知交的回忆。这种回忆并不拘于亲朋好友之间,而是触目所及,无论是父母、前辈、同行、网友、还是学生、保姆等人事皆可进入他的视线成为他文中的主角。对生活细节的观察、细致感受,并仔细挖掘相遇之人身上的优秀品德,真正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向善若水”。
        
        《我的社会教育观 : 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如附标题,是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的精选。小时候的李镇西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后来成为教师之后,左手文学,右手教育,这样“理想与初衷一致,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相伴,生命携使命同行”---相信也正是这些执着追求造就了这位教育者的独一无二。从这些社会评论里,看得到这位文学教育者的正直。直言不讳,敢说敢言更敢行。
        
        《我的教育行走 : 李镇西30年文化行走散文集》则可算是旅行文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走中抒怀解意,美丽景色的熏陶,文化背景的沉淀给读者也带来许多启发。
        
        《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这一册则是个人的成长回忆,从他的自述中了解作者对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李镇西老师很自谦,从不认为自己是个“教育家”,自认只是践行着老一辈教育家和名家们的教育理念。他自认为自己不具备教育理论家的独创,只是在一些细枝未节上有一些创新。读他的成长之路,感受他的朴实文字,也为他这些平凡踏实的努力而感动,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好老师。
        
        
  •     已扔。废话太多。抱歉。
  •       关注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位家长们必须担当的责任。林林总总的教育书籍看过不少,留下深刻感触的不在少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身的特点,也有自己的长处,每每读来都获益颇多,但是在众多的教育专家里,我想说,如果你没有读过李镇西,那就太遗憾了。
      李镇西,既是教师,也是文学爱好者,他的每一本书的前面的总序都是这样写的:梦想是作家,后来当了教师,于是便把文学融进专业,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因为既在搞教育,又爱好写作,于是成就了今天这个独一无二的李镇西。就如一直脚踏实地地大树,绝不靠喧哗与色彩取悦于人,而是把真实的清凉洒给大地。
      远远地欣赏到一个人的思想后,很自然地便想要了解他更多,希望得知他是否如我们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都和什么人在交往,有些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与生活逸事。在《亲 友 我》一书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正襟危坐的李镇西,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李镇西,他认识的人很多,他很有心,他把那些事情记录下来,让我们读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他。
       在“大家风范”一章里,他记录的几位名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而通过他的记录,时时让我有一种高山仰止的心态,果然都是大家风范,果然都是虚怀若谷平易近人,而李镇西以一颗真诚的心写下他们的常态时,对我们何尝又不是一种启迪?
      他记下了与自己一样战斗在教育阵线上的诸位同仁,他们的交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些活泼的李镇西,看得出来,在与朋友交往时,他是轻松幽默的,也是真诚的,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还有那些在网上交往的朋友,也让我们看到了李镇西的胸怀,他可以交到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
      而在关于亲人的两章里,我们看到了对他生活起着重要关系的几位至亲,对于母亲的理解,对于父亲的怀念,对于女儿的自豪,尤其是最后对于岳父的尊崇,都让人感觉到温暖。我想,李镇西就像是一个只会用心感受善良的男人,他用自己的爱心去包容身边的一切,所以他遇到的都是好人,那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好人。
      李镇西有一个特点非常明显,就是即使那个人伤害了他,他也会选择用宽容的心态来理解他,他应该是一个非常善于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想问题的人,所以他可以凝聚到那么多的朋友来喜爱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