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之思》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不尽之思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549507931
作者:资中筠
页数:236页

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

赵梅:资老师原来是我的顶头上司,但是我们一直是好朋友,无话不谈。我觉得《不尽之思》这本书特别好看,我看的时候好像是看一个黑白电影,这个电影有两条主线:追溯的往事和心路里程,资老师文革前曾经担任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领导同志借鉴外宾时候的英文和法文翻译,1980年开始转入学术界从事研究。因为工作关系,资老师接触到我们一般人接触不到的人,一般国际友人和外交一线的人,这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记忆,一些读起来会忍不住要笑。在读资老师回忆杨朔的文章,我从来没有把他和外交工作联系在一起,从来没有想过他会英语,资老师讲了一段中苏分歧公开化的时候的情景,当时苏联人说杨朔笨蛋,杨朔马上回应“你才是笨蛋!”我觉得特别的可笑,都是特别有意思、特别珍贵的历史回忆。 还有是关于廖承志的回忆,还有写资老师接待国际友人,接待美国美国的剧作家、斯诺的第一任妻子海伦•斯诺等等。资老师谈到冀朝鼎去世的时候,我真的在心里流泪,也许他真的活在文革肯定会被迫害而死。我在读资老师接待阿瑟•弥勒、海伦•斯诺的时候,我脑子里回应出那个时候中国的外交风云,中国在那个时候和外国世界那么的隔膜,这些人基本上是属于美国的左翼,我们在接待中,资老师和其他的人都是特别真诚的,把中国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们,并不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当时的中国是千疮百孔,正好是在文革期间。资老师在《不尽之思》中还有一些怀念,比如钢琴的启蒙老师,还有死于日本人枪下的老校长,这些都特别的亲切,这些人、这些事都跃然纸上,让我很感动。资老师在八十年代以后开始从事美国研究,那时候写的东西就更加理性、更加冷静,资老师写美国发明家凯特林的发明就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写的,美国人为什么会成就这么繁荣和富强的国家,她强调了创新和成就这些创新的土壤,这让我非常有启发。1950年到现在已经60年了,这60年资老师走过来的心路历程,我和资老师共事了20年,资老师特别朴实无华,她永远是特别漂亮、特别典雅地出现在我面前。我说的不是穿戴,而是为人,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资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我觉得资老师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资老师过去60年来或者我认识她20年来,她一直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特别有理想,特别爱憎分明,和资老师共事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清华大学毕业前,在资老师的发动下全班同学在一个清早太阳和国旗一同升起之时,一同爬到楼顶一起宣誓,代表毕业班在大礼貌表态坚决服从分配,那时觉得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同样灿烂。怎么也没有想到资老师能够爬到楼顶在国旗下宣誓,资老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抱有一个理想,怀抱着要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始终如一追求的理想,现在也是如此。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资老师在岁末感言的一段话:“呜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个人温饱无虑,别无他求。所求者惟国泰民安,善用百年来国力最强盛的时机,力求以和平方式越过这一不可避免的门槛。正因为如此,每见种种悖理伤道之事,忧思难解,悲愤不已。我宁愿不做贾谊式的预言家,我宁愿落杞忧之讥。”这么多年中一直没有变,变的是忧国忧民的幽思。资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资老师提到清华精神,什么是清华精神呢?“在心灵上永远年轻、壮志豪情永不衰退、有所作为应该是清华精神的一部分。”我觉得资老师身上始终保有清华精神。资老师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她永远是在学习,我读《不尽之思》就好像是在看电影,一个特别生动的老电影,资老师和资老师笔下的人和物都跃然纸上,读起来很亲切、很感动。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资老师,当时您爬到楼顶上在国旗下宣誓,您现在怎么看这个事?资中筠: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理想主义还是很珍贵的,而且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当时我们都觉得我们迎接来一个新的时代,祖国前途光辉灿烂,我们个人的前途也光辉灿烂,而且为此而献身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我有一个同学,他有一个原则,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只要有人站着,他就绝对不坐,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坐下来的,这也是他一个做人的原则,因为这也算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五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出租汽车,要拿着行李上火车站之类的,要坐三轮,我们不只是一个同学坚决拒绝坐三轮,因为这是不平等的思想。当然,从非常功利和实际的角度来讲的话,都很傻,大家都不坐那这些车夫不是失业了吗?还有一个同学他自杀了,他是一个留学生派到苏联留学,他失业,并且失恋,还得了肺结核,他在苏联期间想自杀担心会给祖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他憋着回祖国再自杀。那个时候的人就有这样一种虔诚,连自杀都想着对国家有没有不好的影响,那时候人的心态现在是很难想象的。另外我还想讲一句,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人物没有写,我没有时间,我想写,越想越多,我经历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和很好玩的人,以后再接着写。

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

赵梅:资老师原来是我的顶头上司,但是我们一直是好朋友,无话不谈。我觉得《不尽之思》这本书特别好看,我看的时候好像是看一个黑白电影,这个电影有两条主线:追溯的往事和心路里程,资老师文革前曾经担任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领导同志借鉴外宾时候的英文和法文翻译,1980年开始转入学术界从事研究。因为工作关系,资老师接触到我们一般人接触不到的人,一般国际友人和外交一线的人,这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记忆,一些读起来会忍不住要笑。在读资老师回忆杨朔的文章,我从来没有把他和外交工作联系在一起,从来没有想过他会英语,资老师讲了一段中苏分歧公开化的时候的情景,当时苏联人说杨朔笨蛋,杨朔马上回应“你才是笨蛋!”我觉得特别的可笑,都是特别有意思、特别珍贵的历史回忆。 还有是关于廖承志的回忆,还有写资老师接待国际友人,接待美国美国的剧作家、斯诺的第一任妻子海伦•斯诺等等。资老师谈到冀朝鼎去世的时候,我真的在心里流泪,也许他真的活在文革肯定会被迫害而死。我在读资老师接待阿瑟•弥勒、海伦•斯诺的时候,我脑子里回应出那个时候中国的外交风云,中国在那个时候和外国世界那么的隔膜,这些人基本上是属于美国的左翼,我们在接待中,资老师和其他的人都是特别真诚的,把中国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们,并不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当时的中国是千疮百孔,正好是在文革期间。资老师在《不尽之思》中还有一些怀念,比如钢琴的启蒙老师,还有死于日本人枪下的老校长,这些都特别的亲切,这些人、这些事都跃然纸上,让我很感动。资老师在八十年代以后开始从事美国研究,那时候写的东西就更加理性、更加冷静,资老师写美国发明家凯特林的发明就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写的,美国人为什么会成就这么繁荣和富强的国家,她强调了创新和成就这些创新的土壤,这让我非常有启发。1950年到现在已经60年了,这60年资老师走过来的心路历程,我和资老师共事了20年,资老师特别朴实无华,她永远是特别漂亮、特别典雅地出现在我面前。我说的不是穿戴,而是为人,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资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我觉得资老师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资老师过去60年来或者我认识她20年来,她一直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特别有理想,特别爱憎分明,和资老师共事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清华大学毕业前,在资老师的发动下全班同学在一个清早太阳和国旗一同升起之时,一同爬到楼顶一起宣誓,代表毕业班在大礼貌表态坚决服从分配,那时觉得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同样灿烂。怎么也没有想到资老师能够爬到楼顶在国旗下宣誓,资老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抱有一个理想,怀抱着要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始终如一追求的理想,现在也是如此。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资老师在岁末感言的一段话:“呜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个人温饱无虑,别无他求。所求者惟国泰民安,善用百年来国力最强盛的时机,力求以和平方式越过这一不可避免的门槛。正因为如此,每见种种悖理伤道之事,忧思难解,悲愤不已。我宁愿不做贾谊式的预言家,我宁愿落杞忧之讥。”这么多年中一直没有变,变的是忧国忧民的幽思。资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资老师提到清华精神,什么是清华精神呢?“在心灵上永远年轻、壮志豪情永不衰退、有所作为应该是清华精神的一部分。”我觉得资老师身上始终保有清华精神。资老师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她永远是在学习,我读《不尽之思》就好像是在看电影,一个特别生动的老电影,资老师和资老师笔下的人和物都跃然纸上,读起来很亲切、很感动。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资老师,当时您爬到楼顶上在国旗下宣誓,您现在怎么看这个事?资中筠: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理想主义还是很珍贵的,而且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当时我们都觉得我们迎接来一个新的时代,祖国前途光辉灿烂,我们个人的前途也光辉灿烂,而且为此而献身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我有一个同学,他有一个原则,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只要有人站着,他就绝对不坐,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坐下来的,这也是他一个做人的原则,因为这也算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五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出租汽车,要拿着行李上火车站之类的,要坐三轮,我们不只是一个同学坚决拒绝坐三轮,因为这是不平等的思想。当然,从非常功利和实际的角度来讲的话,都很傻,大家都不坐那这些车夫不是失业了吗?还有一个同学他自杀了,他是一个留学生派到苏联留学,他失业,并且失恋,还得了肺结核,他在苏联期间想自杀担心会给祖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他憋着回祖国再自杀。那个时候的人就有这样一种虔诚,连自杀都想着对国家有没有不好的影响,那时候人的心态现在是很难想象的。另外我还想讲一句,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人物没有写,我没有时间,我想写,越想越多,我经历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和很好玩的人,以后再接着写。

看完书后,给宝宝的信。

看完书后,给宝宝的信。虽然她现在才6岁,但写这封信,是有必要的。宝贝: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会看到一个美丽、快乐的小女孩的成长,以及她不凡而又充满趣味的一生。她那么天真、热情、调皮。她把一生中最有意思的事情象聊天一样、毫无保留地、热切地讲给你。那么真诚。你一定会迷上她。当然,仅仅有趣,还不足以让爸爸将它推荐给未来的你。爸爸觉得:看这本书,看她走过的路、经过的事,遇过的人,我们会感受到一个美丽的心灵,会对亲情、爱情、友情、中国、世界,增长一些见识。心灵和见识,也许是人最美好的两样东西。书中谈到了爱人、朋友、恩师、孩子、同事;这五者我们以后也会慢慢接触到,并且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书中提到的人是不平凡的,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印迹。但这些人在作者的笔下,是生动活泼的,因为她爱他们,他们也爱他。有爱的生活,多么美好。爸爸看过后,觉得,她的爱,即使是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爱,都是一种基于理解的爱。这种爱来自于以下两点:1)她的赤子之心。如此,她能够怀着好奇心,敞开心扉,去探索,去表达。不伪装,就能最大程度地感受世界,感受生活。2)她有见识。她看过很多书,受过良好的教育(包括美育),因此,她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永恒,什么是浮云,什么重要,什么可以忽略。因此,她的幸福全在于内心,外界不能干扰她。爸爸不知道以后你能不能这样。这个世界很复杂。我们受到各种方面的影响。爸爸把你往这边拉一点,另外的力量又把你往那边拉一点。无论如何,只要你幸福、快乐,爸爸就知足了。而爸爸觉得这本书会帮助我们幸福、快乐,所以向你推荐它。还有,妈妈也很喜欢这本书。请打开这本书吧。旅途愉快。

虽然不像前三本有精彩的让人热血的评论,但依旧很精彩,只不过换成了另一种

自选集五部是一起买的。在看完前三本资中筠先生的文章后,觉得很过瘾,深刻理性较客观的评论和处处洋溢着的拳拳赤子之心,深厚的学养和知识分子追求独立的人格让我深深佩服。但是说实话,在看这一本之前,看了看目录,感觉像是资先生个人的回忆录,没有前三本那样的深刻精彩的文章,觉得会有些乏味和不吸引我。不过让我意外的是开头第一篇就很快吸引我了。因为是怀念资先生的丈夫陈乐民先生的文章。 乐民先生应该算是我的启蒙老师,我最开始看的就是他的《欧洲文明十五讲》和《写给没有收信人的信》,知道他夫人是美国研究所的所长觉得二人真是般配,互相认可,该有很强的共鸣。后面的记人的文章也都挺好的,虽然我之前只听说过宗璞的名字,但看时才知道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物。 其实现在想来,资先生这本对故人和朋友的怀念的书未尝就不如前三本那么有意义。 因为前三本都是评论,而这本是记人,如果不是看这本书我们就不会知道还有这样的人物和这样的事情,一方面是资先生借此表达对故人的怀念和尊重,一方面也是通过具体的事情反映其人和当时的整个大环境。还有一个亮点是最后三篇关于清华和素质教育的文章,也很好。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大话题了,1952年的院系调整确实让人遗憾和吐槽,放弃欧美的通识文化教育转成苏联的专业教育,对人文社科的放弃,以及对清华北大两校的专业调整确实在长期显示了遗病。可以说现在也深受其害。

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

赵梅:资老师原来是我的顶头上司,但是我们一直是好朋友,无话不谈。我觉得《不尽之思》这本书特别好看,我看的时候好像是看一个黑白电影,这个电影有两条主线:追溯的往事和心路里程,资老师文革前曾经担任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领导同志借鉴外宾时候的英文和法文翻译,1980年开始转入学术界从事研究。因为工作关系,资老师接触到我们一般人接触不到的人,一般国际友人和外交一线的人,这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记忆,一些读起来会忍不住要笑。在读资老师回忆杨朔的文章,我从来没有把他和外交工作联系在一起,从来没有想过他会英语,资老师讲了一段中苏分歧公开化的时候的情景,当时苏联人说杨朔笨蛋,杨朔马上回应“你才是笨蛋!”我觉得特别的可笑,都是特别有意思、特别珍贵的历史回忆。 还有是关于廖承志的回忆,还有写资老师接待国际友人,接待美国美国的剧作家、斯诺的第一任妻子海伦•斯诺等等。资老师谈到冀朝鼎去世的时候,我真的在心里流泪,也许他真的活在文革肯定会被迫害而死。我在读资老师接待阿瑟•弥勒、海伦•斯诺的时候,我脑子里回应出那个时候中国的外交风云,中国在那个时候和外国世界那么的隔膜,这些人基本上是属于美国的左翼,我们在接待中,资老师和其他的人都是特别真诚的,把中国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们,并不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当时的中国是千疮百孔,正好是在文革期间。资老师在《不尽之思》中还有一些怀念,比如钢琴的启蒙老师,还有死于日本人枪下的老校长,这些都特别的亲切,这些人、这些事都跃然纸上,让我很感动。资老师在八十年代以后开始从事美国研究,那时候写的东西就更加理性、更加冷静,资老师写美国发明家凯特林的发明就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写的,美国人为什么会成就这么繁荣和富强的国家,她强调了创新和成就这些创新的土壤,这让我非常有启发。1950年到现在已经60年了,这60年资老师走过来的心路历程,我和资老师共事了20年,资老师特别朴实无华,她永远是特别漂亮、特别典雅地出现在我面前。我说的不是穿戴,而是为人,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资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我觉得资老师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资老师过去60年来或者我认识她20年来,她一直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特别有理想,特别爱憎分明,和资老师共事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清华大学毕业前,在资老师的发动下全班同学在一个清早太阳和国旗一同升起之时,一同爬到楼顶一起宣誓,代表毕业班在大礼貌表态坚决服从分配,那时觉得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同样灿烂。怎么也没有想到资老师能够爬到楼顶在国旗下宣誓,资老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抱有一个理想,怀抱着要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始终如一追求的理想,现在也是如此。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资老师在岁末感言的一段话:“呜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个人温饱无虑,别无他求。所求者惟国泰民安,善用百年来国力最强盛的时机,力求以和平方式越过这一不可避免的门槛。正因为如此,每见种种悖理伤道之事,忧思难解,悲愤不已。我宁愿不做贾谊式的预言家,我宁愿落杞忧之讥。”这么多年中一直没有变,变的是忧国忧民的幽思。资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资老师提到清华精神,什么是清华精神呢?“在心灵上永远年轻、壮志豪情永不衰退、有所作为应该是清华精神的一部分。”我觉得资老师身上始终保有清华精神。资老师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她永远是在学习,我读《不尽之思》就好像是在看电影,一个特别生动的老电影,资老师和资老师笔下的人和物都跃然纸上,读起来很亲切、很感动。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资老师,当时您爬到楼顶上在国旗下宣誓,您现在怎么看这个事?资中筠: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理想主义还是很珍贵的,而且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当时我们都觉得我们迎接来一个新的时代,祖国前途光辉灿烂,我们个人的前途也光辉灿烂,而且为此而献身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我有一个同学,他有一个原则,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只要有人站着,他就绝对不坐,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坐下来的,这也是他一个做人的原则,因为这也算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五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出租汽车,要拿着行李上火车站之类的,要坐三轮,我们不只是一个同学坚决拒绝坐三轮,因为这是不平等的思想。当然,从非常功利和实际的角度来讲的话,都很傻,大家都不坐那这些车夫不是失业了吗?还有一个同学他自杀了,他是一个留学生派到苏联留学,他失业,并且失恋,还得了肺结核,他在苏联期间想自杀担心会给祖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他憋着回祖国再自杀。那个时候的人就有这样一种虔诚,连自杀都想着对国家有没有不好的影响,那时候人的心态现在是很难想象的。另外我还想讲一句,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人物没有写,我没有时间,我想写,越想越多,我经历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和很好玩的人,以后再接着写。

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

赵梅:资老师原来是我的顶头上司,但是我们一直是好朋友,无话不谈。我觉得《不尽之思》这本书特别好看,我看的时候好像是看一个黑白电影,这个电影有两条主线:追溯的往事和心路里程,资老师文革前曾经担任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领导同志借鉴外宾时候的英文和法文翻译,1980年开始转入学术界从事研究。因为工作关系,资老师接触到我们一般人接触不到的人,一般国际友人和外交一线的人,这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记忆,一些读起来会忍不住要笑。在读资老师回忆杨朔的文章,我从来没有把他和外交工作联系在一起,从来没有想过他会英语,资老师讲了一段中苏分歧公开化的时候的情景,当时苏联人说杨朔笨蛋,杨朔马上回应“你才是笨蛋!”我觉得特别的可笑,都是特别有意思、特别珍贵的历史回忆。 还有是关于廖承志的回忆,还有写资老师接待国际友人,接待美国美国的剧作家、斯诺的第一任妻子海伦•斯诺等等。资老师谈到冀朝鼎去世的时候,我真的在心里流泪,也许他真的活在文革肯定会被迫害而死。我在读资老师接待阿瑟•弥勒、海伦•斯诺的时候,我脑子里回应出那个时候中国的外交风云,中国在那个时候和外国世界那么的隔膜,这些人基本上是属于美国的左翼,我们在接待中,资老师和其他的人都是特别真诚的,把中国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们,并不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当时的中国是千疮百孔,正好是在文革期间。资老师在《不尽之思》中还有一些怀念,比如钢琴的启蒙老师,还有死于日本人枪下的老校长,这些都特别的亲切,这些人、这些事都跃然纸上,让我很感动。资老师在八十年代以后开始从事美国研究,那时候写的东西就更加理性、更加冷静,资老师写美国发明家凯特林的发明就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写的,美国人为什么会成就这么繁荣和富强的国家,她强调了创新和成就这些创新的土壤,这让我非常有启发。1950年到现在已经60年了,这60年资老师走过来的心路历程,我和资老师共事了20年,资老师特别朴实无华,她永远是特别漂亮、特别典雅地出现在我面前。我说的不是穿戴,而是为人,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资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我觉得资老师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资老师过去60年来或者我认识她20年来,她一直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特别有理想,特别爱憎分明,和资老师共事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清华大学毕业前,在资老师的发动下全班同学在一个清早太阳和国旗一同升起之时,一同爬到楼顶一起宣誓,代表毕业班在大礼貌表态坚决服从分配,那时觉得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同样灿烂。怎么也没有想到资老师能够爬到楼顶在国旗下宣誓,资老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抱有一个理想,怀抱着要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始终如一追求的理想,现在也是如此。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资老师在岁末感言的一段话:“呜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个人温饱无虑,别无他求。所求者惟国泰民安,善用百年来国力最强盛的时机,力求以和平方式越过这一不可避免的门槛。正因为如此,每见种种悖理伤道之事,忧思难解,悲愤不已。我宁愿不做贾谊式的预言家,我宁愿落杞忧之讥。”这么多年中一直没有变,变的是忧国忧民的幽思。资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资老师提到清华精神,什么是清华精神呢?“在心灵上永远年轻、壮志豪情永不衰退、有所作为应该是清华精神的一部分。”我觉得资老师身上始终保有清华精神。资老师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她永远是在学习,我读《不尽之思》就好像是在看电影,一个特别生动的老电影,资老师和资老师笔下的人和物都跃然纸上,读起来很亲切、很感动。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资老师,当时您爬到楼顶上在国旗下宣誓,您现在怎么看这个事?资中筠: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理想主义还是很珍贵的,而且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当时我们都觉得我们迎接来一个新的时代,祖国前途光辉灿烂,我们个人的前途也光辉灿烂,而且为此而献身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我有一个同学,他有一个原则,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只要有人站着,他就绝对不坐,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坐下来的,这也是他一个做人的原则,因为这也算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五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出租汽车,要拿着行李上火车站之类的,要坐三轮,我们不只是一个同学坚决拒绝坐三轮,因为这是不平等的思想。当然,从非常功利和实际的角度来讲的话,都很傻,大家都不坐那这些车夫不是失业了吗?还有一个同学他自杀了,他是一个留学生派到苏联留学,他失业,并且失恋,还得了肺结核,他在苏联期间想自杀担心会给祖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他憋着回祖国再自杀。那个时候的人就有这样一种虔诚,连自杀都想着对国家有没有不好的影响,那时候人的心态现在是很难想象的。另外我还想讲一句,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人物没有写,我没有时间,我想写,越想越多,我经历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和很好玩的人,以后再接着写。

《不尽之思》书摘

很有趣,很流畅的就翻完了。尤其第一篇很动容。羡慕老一辈的熏陶和涵养。想着该把五本都给收了,如果早一些了解资先生,学术兴趣会不会更浓一点。不尽之思 资中筠自选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自序》P2 这种传统教育,道德和文章是结合在一起的。有许多事属于君子不为也,是当然的底线。作为五四标志的德先生、赛先生以及现在被称为普世价值的那些原则也都化为底色,没有争论,也没有感到与传统的君子有什么冲突。科学在心目中的地位至为崇高,而且自少年起在心目中就树起几尊高山仰止的榜样,记得当年在中学女生中粉丝最多的人物之一就是居里夫人了。P4-5 第一个不变,是对人格独立的珍惜和追求。由此可见反颂圣、恶迎俗是我的本性,开始并没有那么自觉,自己也没有想到三十年后想明白了问题,却与开初的朦胧状态遥相呼应。近年来,有不少差不多同龄的旧雨新交都表示与我有共鸣。尽管经历不尽相同,而还原底色却有相似之处。也许因为我们青少年时受过同样的道德文章的熏陶(与后来各自的专业和道路无关),有比较强烈的正义感,当时所见到的社会黑暗面已让我们觉得不可容忍,向往美好、公平、正义的新社会,而且也曾经多次为之升起希望,所以对于方今现实与当初的理想的鲜明对比感受特别敏锐。P7 说到底色,我们这代人还有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这当然与经历中的家国多难有关,也与自幼接受的教育有关。民族振兴是我们刻骨铭心的向往。我从未居庙堂之高,却也不算处江湖之远,不论在哪个时代,自己处境如何,对民族前途总是本能地有一份责任感和担当。由于中国近代与列强交往中常受欺压,国人习惯地把个人的命运依附于国家的兴衰。这在原则上似乎没有问题。但是由于从来没有真正实现“民治、民有、民享”,代表国家的政府不一定代表具体的百姓,于是统治者太容易以国家的名义侵犯百姓的利益。国人今日看历史,还喜欢歌颂频于征伐、开疆拓土的君主,今日之青年还为古代专制帝王的虚荣而欢呼。而我却经常想起“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以及《吊古战场文》,《兵车行》,等等。我心目中 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笼统抽象、集体的人民或XX囯人。因此近年来日益强烈感觉到,我国人在爱国的口号下所滋长的虚骄之气和狭隘的囯族主义(我现在觉得称囯族主义比民族主义更恰当)恰好是民族振兴之大碍。《春蚕到死丝方尽》P1 陈乐民:把一切麻烦之事都摆到理性的天平上,忍耐、坚持、抗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P2 乐民的习惯是,凡读书有所得,就随手记下,起初并不想发表。其实这是老派学者的传统,先有给自己看的或不知道做什么用的笔记,然后才考虑发表给别人看。P5 鲍照: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 垂羽翼。P7但是他并非真正的退隐山林,脱离尘世,只是极端厌恶官场政治,不愿意以心为形役,要回归自己独立的人格,自由的心灵,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进入帝力与我何有在的境界。这对西方知识分子来说本事寻常事,而对于中国的士说起来,如果不走仕途,就只有归隐。即使现代,仍须作为毛依附于某张皮,帝力无时不在。求独立、自由,谈何容易!需要相当的定力与对威胁利诱的抗拒力,古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借用。P14 他偶然看过一两集卡通片米老鼠和唐老鸭竟很赞赏,说从中感受到一种没有什么不敢想,不敢做的完全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无边想象力,这样熏陶出来孩子才能出发明家。P20 我对他的评价是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大男子主义低级趣味的人。P22 不需要鲜花,不需要礼物。几十年来从误落尘网中到祛魅、到解惑到有所悟,我们几乎是同步走古来,很难说谁受谁的影响。在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历程中,这同步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最大的幸福。他写下了“志同道合,相互提携”几个字,并题为金婚几年,落款陈乐民。这是他送给我的最后礼物。《发明家凯特林的故事及其启示》P89 他认为一切成规定论都可以打破,任何事物都有改进余地。凡是落到他手头的东西,他第一个冲动总是要看看有什么缺陷可以改善,也可以说已经成瘾。他曾说过,他到手后唯一不想研究改进的只要他的妻子(他从中学时代就对她一见钟情,夫妻终身为伴,情好甚笃)。因此,他的发明被超过、被淘汰,他都不难过,认为这是自然规律。P90 他的朋友说他的最大的贡献是启发人思考,然后给人以勇气去克服困难实现其理想。我们阅读过去的唯一理由是研究未来,因为未来才是我们要度过余生之所。P93 这种平等和理性,自幼得到人格的尊重、个性得以发展的环境,是同时代的东方家庭所不能想象的。P95 他对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社会也给了他物质和精神的回报。只有这种公正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独立有多重要

我是喜欢看这一类散文随笔的,亲切的,铺面而来的生活气息。重要的是可以窥见学者们的人生轨迹与思想轨迹。因为见识不足根部不知道资中筠或者陈乐民是谁?这本书是搁置了有好几个月才重新翻开的,一沉静地读起来就很难放下的那种。这应该归功于,学者的气质深深的感染力。第一个是追求真相。也可以说是无尽的好奇心。主要是在发明家《发明家凯特林的故事及其启示》,凯特林与作者散文中的其它人物不同,作者与他并不在同一时代,统一文化系统,没有任何听闻。但恁是从基金会开始,去透彻了解了凯特林的故事。虽然写成散文是短短一篇,但这种好奇而探究的本心,还有在探究中不仅仅是几个奇闻异事的故事,而深入至于美国的时代发展、人物的思想影响,从中来讲,所花的心思和时间觉对不少。而令看见不认识的字都懒查字典的我,感到震撼。或许是因为这份探究的本性才成为了学者,我发现不论是社会学、哲学、数学甚至物理、建筑等等学科的学者,总有对知识无尽的贪婪,好像不了解更多就会饥渴而死一样。第二个是艺术修养。其实暗暗地好羡慕那个民国那个时代生于书宦世家的女子。你能想起来的民国才女几乎都是,资中筠当然也算。都知道那个年代,女子不再需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是仅仅读点“烈女传”之类认识几个字,在开明世家的女子都是可以上学,并且师从各种名师也是大师的人学习。最让人羡慕得是,就算是学理工的,也有很深的文学与艺术修养。我能找到的有限的词汇便是,优雅,典丽。第三个独立之思想。我在大学念了大概三年的时候才有些被这句话启发,但是到今天也没独立起来。这本书虽然是关于生活的纪实居多,但里面所回忆的大师风采还有在特殊时期中的思想混乱,都能感受到,所谓独立的思想精神是多么难得的东西。当然,描写那个特殊时期的生活,应该是中央的、外交上的一些生活,也的确是一个很有力的吸引。因为,都知道历史里不教这些,而越被禁止,又引起越多的好奇。作者以她特有的身份参与到的工作和生活记录下她所经历的,的确很有一种亲历的感受。写到后来发现,我这根本不是书评,小学生读后感一篇。只是重视写一点我的感受。最后再感叹一句,学者气质笼罩着整本散文。因为这是集子的第四本,等哪天来了兴致也会把其他四本找来看看,就像我前面说的,探究力求全面而深刻,才会更快得成长吧。

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

赵梅:资老师原来是我的顶头上司,但是我们一直是好朋友,无话不谈。我觉得《不尽之思》这本书特别好看,我看的时候好像是看一个黑白电影,这个电影有两条主线:追溯的往事和心路里程,资老师文革前曾经担任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领导同志借鉴外宾时候的英文和法文翻译,1980年开始转入学术界从事研究。因为工作关系,资老师接触到我们一般人接触不到的人,一般国际友人和外交一线的人,这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记忆,一些读起来会忍不住要笑。在读资老师回忆杨朔的文章,我从来没有把他和外交工作联系在一起,从来没有想过他会英语,资老师讲了一段中苏分歧公开化的时候的情景,当时苏联人说杨朔笨蛋,杨朔马上回应“你才是笨蛋!”我觉得特别的可笑,都是特别有意思、特别珍贵的历史回忆。 还有是关于廖承志的回忆,还有写资老师接待国际友人,接待美国美国的剧作家、斯诺的第一任妻子海伦•斯诺等等。资老师谈到冀朝鼎去世的时候,我真的在心里流泪,也许他真的活在文革肯定会被迫害而死。我在读资老师接待阿瑟•弥勒、海伦•斯诺的时候,我脑子里回应出那个时候中国的外交风云,中国在那个时候和外国世界那么的隔膜,这些人基本上是属于美国的左翼,我们在接待中,资老师和其他的人都是特别真诚的,把中国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们,并不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当时的中国是千疮百孔,正好是在文革期间。资老师在《不尽之思》中还有一些怀念,比如钢琴的启蒙老师,还有死于日本人枪下的老校长,这些都特别的亲切,这些人、这些事都跃然纸上,让我很感动。资老师在八十年代以后开始从事美国研究,那时候写的东西就更加理性、更加冷静,资老师写美国发明家凯特林的发明就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写的,美国人为什么会成就这么繁荣和富强的国家,她强调了创新和成就这些创新的土壤,这让我非常有启发。1950年到现在已经60年了,这60年资老师走过来的心路历程,我和资老师共事了20年,资老师特别朴实无华,她永远是特别漂亮、特别典雅地出现在我面前。我说的不是穿戴,而是为人,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资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我觉得资老师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资老师过去60年来或者我认识她20年来,她一直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特别有理想,特别爱憎分明,和资老师共事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清华大学毕业前,在资老师的发动下全班同学在一个清早太阳和国旗一同升起之时,一同爬到楼顶一起宣誓,代表毕业班在大礼貌表态坚决服从分配,那时觉得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同样灿烂。怎么也没有想到资老师能够爬到楼顶在国旗下宣誓,资老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抱有一个理想,怀抱着要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始终如一追求的理想,现在也是如此。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资老师在岁末感言的一段话:“呜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个人温饱无虑,别无他求。所求者惟国泰民安,善用百年来国力最强盛的时机,力求以和平方式越过这一不可避免的门槛。正因为如此,每见种种悖理伤道之事,忧思难解,悲愤不已。我宁愿不做贾谊式的预言家,我宁愿落杞忧之讥。”这么多年中一直没有变,变的是忧国忧民的幽思。资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资老师提到清华精神,什么是清华精神呢?“在心灵上永远年轻、壮志豪情永不衰退、有所作为应该是清华精神的一部分。”我觉得资老师身上始终保有清华精神。资老师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她永远是在学习,我读《不尽之思》就好像是在看电影,一个特别生动的老电影,资老师和资老师笔下的人和物都跃然纸上,读起来很亲切、很感动。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资老师,当时您爬到楼顶上在国旗下宣誓,您现在怎么看这个事?资中筠: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理想主义还是很珍贵的,而且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当时我们都觉得我们迎接来一个新的时代,祖国前途光辉灿烂,我们个人的前途也光辉灿烂,而且为此而献身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我有一个同学,他有一个原则,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只要有人站着,他就绝对不坐,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坐下来的,这也是他一个做人的原则,因为这也算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五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出租汽车,要拿着行李上火车站之类的,要坐三轮,我们不只是一个同学坚决拒绝坐三轮,因为这是不平等的思想。当然,从非常功利和实际的角度来讲的话,都很傻,大家都不坐那这些车夫不是失业了吗?还有一个同学他自杀了,他是一个留学生派到苏联留学,他失业,并且失恋,还得了肺结核,他在苏联期间想自杀担心会给祖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他憋着回祖国再自杀。那个时候的人就有这样一种虔诚,连自杀都想着对国家有没有不好的影响,那时候人的心态现在是很难想象的。另外我还想讲一句,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人物没有写,我没有时间,我想写,越想越多,我经历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和很好玩的人,以后再接着写。

不受愚弄的智慧

灾难历史的形成,并非在于大多数人自私的动机,而在于独立思考判断的缺乏。虽然曾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整体而言可谓中国文化教育缺失或不足的吧。这个和人的成长,大致可比。很多人致死不能学会“拒绝”,以外在的评价为人生的转移。虽然说“君子可欺之乙方”,但被欺骗绝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民族就是灾难了。就作者所能达到的境界而言,作者的觉悟太晚了。举一例而言:作者提到毕业献词中,在“将一切奉献给祖国”中,在“一切“之后增加”智慧“二字,作者语带嘲讽,反思天真地以为”祖国“ 需要自己的智慧。最后的经过”你懂的”。不过在我看来,事情搞到这样的程度也不能只怪“祖国”。虽然”祖国“主观不需要,但客观还是非常需要作者-以及其他人-的智慧的,特别是“不受愚弄”的智慧。问题是和大多数人一样,作者当时并没有奉献出这样的智慧,或者下意识的回避了这样的智慧。虽然由于时代背景无可厚责,甚至无可责,只不过对民族的成长之不成熟多一点悲凉的印证罢了。而可幸之事,是更多人正在醒来,这个是无可辩驳的。王小波说,在那个时代,我们所能够拥有的智慧只是不被愚弄的智慧。事实上,这个标准也并不低。仍然很欣赏的是,作者有一种难得的真诚。比之父母之辈及周边人的经历,认同感慨而有敬意。作者自己谈到,越到晚年,忧虑越多,笔调越加沉重。读者以为大可不必。鲁迅在《野草》中曾经说过,“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我想,这句话放到现在来说,也是合适的吧。

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

赵梅:资老师原来是我的顶头上司,但是我们一直是好朋友,无话不谈。我觉得《不尽之思》这本书特别好看,我看的时候好像是看一个黑白电影,这个电影有两条主线:追溯的往事和心路里程,资老师文革前曾经担任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领导同志借鉴外宾时候的英文和法文翻译,1980年开始转入学术界从事研究。因为工作关系,资老师接触到我们一般人接触不到的人,一般国际友人和外交一线的人,这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记忆,一些读起来会忍不住要笑。在读资老师回忆杨朔的文章,我从来没有把他和外交工作联系在一起,从来没有想过他会英语,资老师讲了一段中苏分歧公开化的时候的情景,当时苏联人说杨朔笨蛋,杨朔马上回应“你才是笨蛋!”我觉得特别的可笑,都是特别有意思、特别珍贵的历史回忆。 还有是关于廖承志的回忆,还有写资老师接待国际友人,接待美国美国的剧作家、斯诺的第一任妻子海伦•斯诺等等。资老师谈到冀朝鼎去世的时候,我真的在心里流泪,也许他真的活在文革肯定会被迫害而死。我在读资老师接待阿瑟•弥勒、海伦•斯诺的时候,我脑子里回应出那个时候中国的外交风云,中国在那个时候和外国世界那么的隔膜,这些人基本上是属于美国的左翼,我们在接待中,资老师和其他的人都是特别真诚的,把中国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们,并不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当时的中国是千疮百孔,正好是在文革期间。资老师在《不尽之思》中还有一些怀念,比如钢琴的启蒙老师,还有死于日本人枪下的老校长,这些都特别的亲切,这些人、这些事都跃然纸上,让我很感动。资老师在八十年代以后开始从事美国研究,那时候写的东西就更加理性、更加冷静,资老师写美国发明家凯特林的发明就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写的,美国人为什么会成就这么繁荣和富强的国家,她强调了创新和成就这些创新的土壤,这让我非常有启发。1950年到现在已经60年了,这60年资老师走过来的心路历程,我和资老师共事了20年,资老师特别朴实无华,她永远是特别漂亮、特别典雅地出现在我面前。我说的不是穿戴,而是为人,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资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我觉得资老师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资老师过去60年来或者我认识她20年来,她一直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特别有理想,特别爱憎分明,和资老师共事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清华大学毕业前,在资老师的发动下全班同学在一个清早太阳和国旗一同升起之时,一同爬到楼顶一起宣誓,代表毕业班在大礼貌表态坚决服从分配,那时觉得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同样灿烂。怎么也没有想到资老师能够爬到楼顶在国旗下宣誓,资老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抱有一个理想,怀抱着要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始终如一追求的理想,现在也是如此。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资老师在岁末感言的一段话:“呜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个人温饱无虑,别无他求。所求者惟国泰民安,善用百年来国力最强盛的时机,力求以和平方式越过这一不可避免的门槛。正因为如此,每见种种悖理伤道之事,忧思难解,悲愤不已。我宁愿不做贾谊式的预言家,我宁愿落杞忧之讥。”这么多年中一直没有变,变的是忧国忧民的幽思。资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资老师提到清华精神,什么是清华精神呢?“在心灵上永远年轻、壮志豪情永不衰退、有所作为应该是清华精神的一部分。”我觉得资老师身上始终保有清华精神。资老师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她永远是在学习,我读《不尽之思》就好像是在看电影,一个特别生动的老电影,资老师和资老师笔下的人和物都跃然纸上,读起来很亲切、很感动。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资老师,当时您爬到楼顶上在国旗下宣誓,您现在怎么看这个事?资中筠: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理想主义还是很珍贵的,而且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当时我们都觉得我们迎接来一个新的时代,祖国前途光辉灿烂,我们个人的前途也光辉灿烂,而且为此而献身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我有一个同学,他有一个原则,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只要有人站着,他就绝对不坐,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坐下来的,这也是他一个做人的原则,因为这也算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五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出租汽车,要拿着行李上火车站之类的,要坐三轮,我们不只是一个同学坚决拒绝坐三轮,因为这是不平等的思想。当然,从非常功利和实际的角度来讲的话,都很傻,大家都不坐那这些车夫不是失业了吗?还有一个同学他自杀了,他是一个留学生派到苏联留学,他失业,并且失恋,还得了肺结核,他在苏联期间想自杀担心会给祖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他憋着回祖国再自杀。那个时候的人就有这样一种虔诚,连自杀都想着对国家有没有不好的影响,那时候人的心态现在是很难想象的。另外我还想讲一句,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人物没有写,我没有时间,我想写,越想越多,我经历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和很好玩的人,以后再接着写。


 不尽之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