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夏天》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透明的夏天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550612471
作者:梁夏
页数:272页

不想长大的小女孩

认识海沫快十年了。我们曾经是一个项目组的同事,那几年大家一起坐在白石桥的高楼上做儿童课件。组里几个合得来的朋友常在一起吃饭、画画、看展览、看动物(办公室挨着动物园)。各自都有些年少轻狂:年轻、热情、简单……每天去单位都跟同学聚会似的,日子过得简单而开心,好像这世界永远都不会变。世界当然会变,而且变得好快,好多熟悉的地方越来越陌生,我们也都长大了。除了多了个宝贝女儿,海沫还是当年那个海沫。海沫这个人外表羞涩,熟悉后发现是一话痨:爱吃、爱穿、爱逛街、爱串门;画几幅漫画与朋友唱和、扯几尺花布给自己做身红袄、下班后做些故乡的吃食这些自不在话下。但纵有万般想法和才情,其实还是说得多,做得少,不过好歹给我们留下几百篇文字。看着这些文章很亲切,有些是大家一起聊天聊出来的。聊得开心,我们一个个下班、回家、吃饭、睡觉。人家却没闲着,第二天,那些故事变成了文字。有次中午散步时,她给我们讲中学假期给村罐头厂打工的故事,当时笑得我们肚子痛,没几天就变成了《第一桶金》这篇文章。文中的人物像是情景喜剧里的角色。海沫跟爸爸、妈妈、姐姐、哥哥是固定人物,爷爷、奶奶、外婆经常会来串门,老师、小伴、四奶奶、秋、葱葱则会偶尔出现。她笔下的人物都是尘土般微不足道,我们却像爱邻舍一样也爱着文字里的他们。这样一个庞大人物群使得这些独立成章的短篇又彼此顾盼。一个朋友说:“海沫的老家怎么像蓝精灵村一样?”——也许日后她有机会会将这些变成动画片吧?海沫做这些是出于天然的兴趣,她只写她熟悉的晋南和在北京的生活琐事,也无意让她的文字多么地富有思想,无雕琢、快、准、传神,好记性更是令人惊奇。她描述的这些,或多或少我也经历过一些,那是一代人曾经的共同记忆。从她的小葵降生一直到两岁多,海沫以女儿的口吻写了几十篇日记,描述她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一切。那种发自生命的爱让我们感动,忽然觉得海沫其实在把小葵当做童年的自己,一个人在跟自己的童年对话——海沫就是书中那个穿着红袄不想长大的小女孩。

海沫印象记

结识海里的泡沫是从那篇《夏县方言》开始的。看着她用夏县方言描述家乡父老乡亲的衣食住行,饶有趣味,勾起了对语言学的好奇心,于是拿自己家乡太谷的方言与之做对比,洋洋洒洒地在文章下面跟帖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篇评论。再后来,被海里的泡沫拉进了QQ群,也开始参与“我在这里”项目,写一些家乡的故事。 好吃会玩,这是我对海沫的初步印象。她的文字、她的图画,勾勒出一个贪嘴儿贪玩儿的疯丫头形象。海沫是晋南运城地区夏县付村人,我是晋中地区太谷县贺家堡人,因为山西老乡的关系,自然多了一份亲近和随和,每次看着海沫的文章,心里暗暗想,嘿,这个老乡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故事?表里山河的山西,风土人情却不能用大同小异来形容,单就语言来说,山西是全国各省市中方言非常复杂的一个,同属晋语区,但五花八门的音调、词汇,反映了千差万别的习俗生活。海沫曾经丢出一小段夏县方言故事《灌屎半壳》让大家翻译成白话,结果下面是笑话连连,还有一个长篇《摸知了猴》,看她穿着花衣、啃着馒头和小伙伴打着手电去树林里捉知了,甚至上房爬树,才发现原来女生的童年生活也可以很“彪悍”,几乎颠覆了我对童年的概念。海沫的文字好看不用多说,手绘的插图更是绝妙,在她的画笔下,不但“童年的游戏”活灵活现,家乡的小伙伴儿、亲爱的家人栩栩如生,而且其中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就是小时候的海沫。 大地上写过一篇《我们的民间》,“民间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在写自己。我们的语言、生活、价值观体系,需要我们来写一写,否则它们就会淹没在官方语言、文人语言、传媒语言、商业语言体系里面,这样就让人悲伤,况且它们又那么温暖、美丽、快乐。被淹没的是我们自己。”海沫讲述的故事就是这一宗旨的鲜活呈现。通过海沫的文字和图画,即便有地域差异带来的陌生感,但那种“我们”曾经共同经历的时代记忆 “透明的夏天”很快会让人产生代入感,“那么温暖、美丽、快乐”,而这正是在交往逐渐深入以后我对海沫的印象。 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去研究怎么吃、怎么玩,海沫不仅乐于创造生活,也善于记录生活。杂乱无章的记录是一种,有条有理的记录是也是一种。在现在微博泛滥信息拥堵导致的碎片化网络生活的局势下,海沫的记录显得弥足珍贵。她的记录是活生活的生活,而不是冷冰冰的出土文物。翻看海沫的文章,有时候跺脚大笑,有时候口水三尺,还有时候眼中含泪,在她的笔下,倔强的奶奶、温柔的父亲、严厉的母亲,还有可爱的宝贵女儿小葵,那里有海沫温馨的家庭,也有“我们的家”。 写于2012年3月9号上午

童年情怀

本书前半部分讲述了一些童年趣事 可以勾起大多数成年人的共鸣 是不可多得的走心之作 但是后半部分作者花费了大把内容去描述童年食物 食物也是童年的一部分无可厚非 但是内容实在太多 重复太多 反倒有“懒婆娘的裹脚布”的嫌疑。好在本书结尾作者来了篇童年人物 才能重新激起读者读书的欲望 总体来说还是值得推荐。

期待篇

虽没看,但是很期待、、就随便说几句,看完后再做最后评论、作者和我是一个镇的,俩村也就相差几里地、刚看了下简介,写的确实和我童年所差无几。儿时的知了、那时因资源所限,电力不是很充足,自习时蜡烛也成了我们最好的玩伴。太多太多的美好值得我去回忆。暂且这样,看完再论。。

童年的记忆

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它的副标题:致我们从未忘记的童年。对于童年,我时常觉得仿佛只剩下些记忆的碎片。确实,我们从未忘记,可是为什么却又记不起来?儿时同伴的聚会,聊得是物价,房价,孩子,老公,再不像刚毕业那阵的聚会,大家会说,诶,还记得那时我们如何如何嘛?过去的事情好像被封印起来了,没啥好提的。读完整本书,我简直要羡慕作者的童年了,简单的游戏,简单的娱乐,简单的饮食,可是跟着她一起用童年的目光去看、去想,好像都是那么有趣,这是被上帝吻过的记忆吗?一字一句的,多适合在傍晚静静的微光下读一读,忘掉当下生活中的种种,想想自己的童年,想想自己的童心。幼时的我们,除了需要苦恼学业,有吃有玩的日子真大过天。童年人物这个章节最喜欢,童年的游戏大家大相径庭,但每个人童年里的人却是不同的,因为不同,我们才只能自己回忆。作者的文笔很好,带着读者认识了她童年里的人们,而我们自己童年中的人物呢?许多许多的人,还有机会见面吗?见面时是说好久不见,还是不如不见?PS,书中作者的插画真是非常可爱,简直可以出一套明信片啦。。。

那年夏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小玛德莱娜点心

“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这是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经典段落之一,一块小玛德莱娜点心,便唤起了作家心中久存的真实的记忆,于读者而言,梁夏的《透明的夏天》,便是这样一块小玛德莱娜点心。童年的我们,漫山遍野疯跑,春放风筝,夏捉知了,秋摘野果,冬玩烧烤,四季更迭,如若织锦繁华,炫丽多彩。那时的我们,总是如书中的序言所写的“特别希望赶紧长大,等翅膀硬了,飞出自己生活的这个村庄,去神秘陌生而充满诱惑的外面,吃自己从来没有吃过的食物,穿自己从来没有穿过的漂亮衣服,过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生活。”然而,等到自己长大成人,离开家乡,才发现故土的一点一滴都是那么值得珍惜和留恋。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小时候各种喜欢眷恋的食物,小时候身边各式各样的人物,在时光的流逝中逐一被掩埋。当以为可以忘记过去的种种而开辟新天地,却顿悟现今的种种,喜欢的食物,是过去的味道;交好的伙伴,有着曾经好友的影子。原来竟是绕了这么一个圈儿,又回到了记忆的原点。看到身边的人或物,总会不由自主想到童年的点滴,然而,零星点滴,每每是碎片式的记忆。那童年的记忆,似乎成了一棵生长在内心深处的大树,零星的回忆,只是点绿了些许枝叶。而翻开《透明的夏天》,一股童年的味道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点滴的琐事,闲暇的生活,美味的食物,活在记忆中的人,似乎都历历在目。还记得那时候满大街的光明雪糕是五毛钱一根,甜橙冰棍和薄荷冰棍是五毛钱两根;还记得那时候每天放学我们在路边写作业都会去吃一碗煮土豆片;还记得傍晚的大街上有我最喜欢的莲子羹芳香四溢;还记得有人跟我说要送我兔子气球希望友谊地久天长,我才第一次明白人不能轻易许诺;还记得每天晚饭后呼朋唤邻闹作一团玩捉迷藏,不玩到天黑誓不罢休;还记得春来无事和大家去山坡上一起放放风筝;还记得闹闹腾腾一大队人马去山坡上玩烧烤,烤红薯,分甘蔗;还记得每逢有人过生日我们总会扎堆儿一起看鬼片,一人拿一个抱枕,想看又怕,怕又想看;还记得我们曾经都很迷恋酒心糖,巧克力的外皮,白酒加糖的酥醉;还记得一毛钱一块的可乐糖很甜很甜,仿佛是可口可乐在口中慢慢晕开;还记得……珍藏在记忆匣子中的时光,似乎被这样一块小玛德莱娜点心所激活,清新、恬淡。你不会惊叹她的笔法是多么波谲云诡,她对童年的回忆是多么忧郁,更不会觉得她的文字是多么炫耀与卖弄,她只是用她的视角,孩子般的语言,最平实最质朴的描述。然而,正是这简简单单的描述,却仿佛是把她生活的夏县,她童年的点点滴滴,如同电影般,一幕幕生动展现在你面前。恍惚间,也让你觉得,自己似乎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记忆的闸门一开,过去的欢乐在脑海中宣泄而出,那曾以为渺茫的记忆,就这样不经意地被触动、震撼和撩拨起来,遥远而模糊的曾经,变得实在起来,令人心醉。文中朴实的语言,让我不禁想起曾经做家教认识的一个小女孩,她有着自己的美好世界,并为这世界安排着最符合她的思维的逻辑,她一开口说话总是让人忍俊不禁。这憨憨的,可爱的小姑娘仿佛是书中插图里那扎俩小辫的女孩,对应作者的行文,那份难能可贵的童真,似乎让我又见到了那个阔别多月的小女孩。书中写了好多童年的生活和游戏,有些倒是我幼年常玩的,比如翻花绳、跳房子、抓石子、打沙包之类的。还记得课间在学校,或者晚上急急忙忙扒过两口饭,便风风火火冲下楼,十来号人玩跳房子、大沙包,热闹喧嚣;三两玩伴,在教室课间,便翻花绳、抓石子,甚至还有人在家里苦苦练习,只求能当众独孤求败。开小卖部、过家家,更是女生们最喜欢的游戏。大家把零食拿出来,扮成顾客售货员,买卖角色时不时互换,玩得不亦乐乎。过家家,要不就是玩家庭做菜的游戏,青草野花是菜肴,泥土沙子是调料,砖瓦是碗碟,还要讲究色与形;要不就是扮医生病人,记得当时有同学家里有塑料针筒,因此我们就用红色墨水当红药水,玩打针游戏;当年正赶上《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全国热播,肩披被单,头围丝巾,“小青”、“姐姐”似乎成了最早的cosplay,而拖鞋下面绑块东西,做成格格们的旗鞋,一不小心就是狐狸跌倒——脚滑(狡猾)。还有一些或许是专属于我们这一带人的记忆,“吃果丹皮”“磨剪刀戗菜刀”,“剥玉米”,“草珠子”,“怀念那‘突突突’的声音”。买大半张果丹皮,撕成巴掌大的一块块放进书包里。等下课的时候,“把一块果丹皮塞进嘴里用牙细细地刮,直刮出很多果泥来,再美美地咽下去,从来不舍得直接把它嚼完。”看到这一段,我简直觉得是把我小时候吃果丹皮的情景给原景重现了一遍。那种无法形容的惬意与满足,是现在忙碌生活中再也无法重新体会到的了。当年在外婆家,常常听到街巷里的“磨剪刀哟,戗菜刀”,书中对磨刀人的描写,似乎在耳畔又响起了童年那一声声“磨剪刀哟,戗菜刀”。“剥玉米”后手痛,看得我会心一笑,仿佛手掌还隐隐发疼;“吃冰棍”、“挤”、“怀念那‘突突突’的声音”更是超级有共鸣。“草珠子”一章,则回想起小时候总爱和玩伴一起,采集花草,做成手链戒指,满心欢喜,彼此比较交换,似乎这才是天下最珍贵的珠宝。或许是因为南北差异,作为在四川盆地长大的娃,对于书中写到的游门、馍之类的则不是那么有共鸣,只是觉得新奇有趣,相信这些对于北方的读者,必然是一次童年的完美还原。全书是分为了三部分,“童年生活”、“童年食物”、“童年人物”,前面两部分唤起了记忆中那些欢乐时光,而“童年人物”则让我想到了那些记忆中渐行渐远的人们。一直都记得,每个周日爷爷带我去逛花鸟市场;一直都记得,每天下午爷爷都带我去附近玩耍,和那些爷爷奶奶热热闹闹打成一片;一直都记得,对我百依百顺,煮牛奶都要用温度计测到37°给我喝的爷爷;一直都记得,把最爱吃的糖留给我的奶奶;一直都记得,会和我吵架然后给我做天底下独一无二的番茄鸡蛋汤的外公;……“其实我并不明白什么是感情,人生中,并不仅仅是爱自己的人,或者自己爱的人和自己之间发生的一切才是感情。只要在自己生命中存在过的,或者从我还未出生,就已经停留在我的生命里,不管自己喜不喜欢,它都任性地影响着我的生活,不知不觉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等到有一天,它忽然离开了,我才觉得犹如在平时毫无感觉的身体上忽然挖去一块肉,这才觉得疼痛,不舍。”小夏在文中这样写道,不刻意,不做作,就这样平白简单的句子,却好像刺中了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那曾经冰封起来的记忆,似乎就这样在复苏;那些以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记的人,没有随着心中的疼痛消失而消失,反而是将最美的形象留在了心中,经久不变。这才完整理解了《透明的夏天》这一含义,那童年欢乐的时光,在小夏的彩笔下,色彩斑斓呈现在眼前,而那时的人和事,都不参杂着杂质,只是一味地美好,随着这样一本书,而逐一展现在你眼前,还有那些不舍,不愿,不肯,忘记的旧时光。


 透明的夏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