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如此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人生不过如此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3
ISBN:9787561337561
作者:林语堂
页数:229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先生经典人生散文首次结集出版,林语堂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可和一句话来概括:悲剧的喜剧人生观。  要林语堂的笔下,沉重的肉身转为了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都被舞蹈所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纵有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  人世是唯一的天堂,宇宙是无知,人生是笑话,是无意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造出”人生的意义。

内容概要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他人一起创办《天风》杂志。1965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书籍目录

代序生活的艺术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无为    少之时    对人生的态度    我的图书室    著作和读书    我办《论语》    一团矛盾    灵与肉    工作的动物    快乐人生    我的信仰第二篇  人生若只如初见    女人    论性的吸引力    理想中的女性    恋爱和求婚    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中国人的家族理想    生物学上的问题    中国姑娘怎样爱美    一篇  没有听众的演讲    妓女与妾第三篇  当时只道是寻常    纪元旦    说避暑之益    我的戒烟    论伟大    两位中国女人    论树与石    论花与花的布置    袁中郎的《瓶史》      裸体的好处    谈海外钓鱼之乐第四篇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中国人的国民性    中国人之聪明    冬至之晨杀人记    鲁迅之死    所谓名士派与激昂派:    唯美派      论孔子的幽默    论笑之可恶    论恶性读书    考试分数不可靠    国语    论色即是空第五篇  一生矛盾说不尽    四十自叙    论政治病      脸与法治    论解嘲      知识上的鉴赏力      艺术是游戏和人格的表现    读书的艺术    写作的艺术    中国的人文主义    闲话《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第六篇  万古千秋一寸心    乐园失掉了吗    秋天的况味    人生    快乐必须自己去寻找    懂得享受人生    中国人对于悠闲的理论    悠闲生活的崇尚    论老年的来临    人生的归宿    我为什么是一个异教徒

作者简介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图书封面


 人生不过如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8条)

  •     全书表达了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从开始写语堂的年少经历,慢慢透露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很多篇幅应该都是散文杂文的形式,但读起来还是很有趣的,就如跟一位诙谐达观的朋友畅谈的感觉,你可以反驳,也可以一笑置之,也可以虚心接纳他的思想。全书认真读下来我觉得应该会有不小收获的,尤其是在这个繁忙凌乱的时代。满分10分我给9.5分。
  •     人的一生,是怎样的,该怎样的?形形色色,五光十色,谁能道清,谁能看透呢?只是在顺境时,用儒家来激励自己积极入世,用心享受当下;只是在逆境时,用道释来宽慰自己,放下,放下!不要为难自己,就好!
  •     林语堂,有才华,也有着一些传统中国男人的无趣和小心思,看他写个人情趣真的倒还不错,娓娓道来,消闲正好。只要涉及到男女,便要自鸣得意的给女人安排起相夫教子烹茶煮水的生活,说这样才好,别想那么多。在这方面你是说他聪明好呢?还是无趣好呢?我想,还是聪明的吧,很是知道不如此,自己那些个情趣便没人伺候没人成全了。怕女人有思想,这是私心,读再多书也救不了,否则,他们还能靠什么来保持自己的优越感呢。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作者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作者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作者只想表现作者个人的观点。作者本想题这书的名字为“抒情哲学”,用抒情一词说明这里面所讲的是一些私人的观念。但是这个书名似乎太美,作者不敢用,作者恐怕目标定得太高,即难于满足读者的期望,况且作者的主旨是实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现在的书名较易维持水准,且较自然。让作者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作者便已觉得心意满足。作者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     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先生经典人生散文首次结集出版,林语堂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     自我观点太强,有些确实不敢苟同
  •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     这本书从自然、道德、宗教等各方面告知我们拥有的真善美,有的还是比较认同的,部分地方的观点还是保留的。太传统的忍耐,我太赞同,自然的美,深度挖掘和了解是我需要更深的认知,宗教的问题,我觉得我是个无神论,也不是异教徒。只是尊重!人生不过如此,短也好、长也罢,都还好好的过活,让自己不留遗憾,让自己看到美的事物,无论现今的忙碌怎么快速的生活,也该保持平衡各个领域的点,做好自己,做好儿女,做好父母,做好自己的工作(事业)一生一答卷,尽量高分!
  •     大师们的作品总让人津津有味。最朴实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表现他们伟大的智慧。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实为经典
  •     真是一本好书,在林语堂的命运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改掉它,让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不被金钱和地位左右的好心态,好心情。这本书里包含的内容很多,细细品味,真是觉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如果我们都能活得真实些,快乐些,自然些,不去计较得与失,名与利,心态平和了,幸福指数会随之升高。
  •     年少不知愁滋味,当时只道是寻常。世事洞时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     大都不懂,看懂的几个感觉很厉害
  •     我生今年已四十,半似狂生半腐儒
  •     林老关于人生的认识,深刻,幽默。
  •     最近喜欢读大师的随笔,人生精华浓缩于此,有时比成名作还要深刻。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有些文章读起来酣畅淋漓,着实有趣。
  •     20160829 开始阅读
  •     快递很给力,服务态度很好,书的质量很不错,包装精致,喜欢作者林语堂。林语堂介绍:(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先生经典人生散文首次结集出版,林语堂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可和一句话来概括:悲剧的喜剧人生观。要林语堂的笔下,沉重的肉身转为了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都被舞蹈所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纵有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人世是唯一的天堂,宇宙是无知,人生是笑话,是无意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造出”人生的意义。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作者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作者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作者只想表现作者个人的观点。作者本想题这书的名字为“抒情哲学”,用抒情一词说明这里面所讲的是一些私人的观念。但是这个书名似乎太美,作者不敢用,作者恐怕目标定得太高,即难于满足读者的期望,况且作者的主旨是实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现在的书名较易维持水准,且较自然。让作者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作者便已觉得心意满足。作者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二十一世纪初叶,人心的浮杂,与百年前的五四时期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必然有很多东西被暂时遗忘或遗弃,有人遂惊呼:“文学死了!”孤独的现代人无所适从。小孩们将目光投向论坛投向网络游戏,投向超女超男。女人们将目光投向韩剧,投向争端不休的宫庭戏。读书人则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一个世纪前,投向众多大家名师的不朽经典,以求内心的平和、人性的滋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林语堂经典散文集《人生不过如此》就是滋养性灵的一册好书。 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线条式地刻录出其不平常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读来令人眼前一亮。看完他的这篇散文后,我见识长进了不少,他的文笔真的很让人陶醉.   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线条式地刻录出其不平常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开始读他的这书的时候,还当真不怎么认真,不过后来才感觉到他的心思,他的闲适、周作人的冲淡,当对官场商场职场情场人场冲突厌倦了,读到他的文章,恰如喧嚣急驰的列车上偶遇久违的儿时故旧,不能不心生感怀与亲切。   林语堂主张:“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他的散文皆讲究冲淡,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亦无官样道德,多有怡情拾趣之功。读他的书,感觉进了另外一种境界;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这书表现了林语堂先生处世的超然和豁达,以及研究学问时的敏锐与才思。你恍惚看到了,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一位谦虚谨慎的学者,于无人处悄悄立在你的面前,与你辩论该如何逍遥自在地做人、心无芥蒂地处世,“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读林语堂的散文,另一个如天外飞仙般的享受就是无孔不入的幽默与机智。他的幽默不像时下流行的搞笑方式,肤浅而夸张地讲些笑话或段子来吸引人,而是于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可爱可乐的事物加以揶揄。在网站上浏览林语堂他一生;精通中、英文,学贯中西,博闻广见。丰富的文化底蕴,渊博的学识,使他的幽默充满与众不同的智慧,是骨子里的冷幽默,轻灵,通透. 《生活的艺术》一文中,林语堂总结道:“当我写这本书时,有一群和蔼可亲的天才和我合作;我希望我们互相亲热。在真实的意义上说来,这些灵魂是与我同在的,我们之间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惟恐一真实的相通方式——两个时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觉,彼此之间完全了解。”每个人读林语堂,都会“彼此默契.
  •     其实生活可以很简单,自己要积极乐观地面对
  •     前面看着似乎索然无味,而后渐渐随作者畅想于人生哲学之中,羡慕作者这种乐天知命、闲适度生的人生态度
  •     在林语堂的笔下,沉重的肉身转为了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都被舞蹈所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纵有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很喜欢这本书,很有哲理,对外很有帮助。
  •     关于写作那一篇文字,观点很正。
  •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作者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作者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作者只想表现作者个人的观点作者本想题这书的名字为抒情哲学用抒情一词说明这里面所讲的是一些私人的观念但是这个书名似乎太美作者不敢用作者恐怕目标定得太高即难于满足读者的期望况且作者的主旨是实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现在的书名较易维持水准且较自然让作者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作者便已觉得心意满足作者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     抱着期待的心情看的,结果让我很失望。可能是因为时代不同了,对于林先生的很多观点我都不能同意,甚至很失望。看了大半本,快速翻了下后面部分,弃读了。
  •     作为一个九零后的人来说,在生活学习中会静下心里细细品读这些资深作家用自己的经验和感触写出来的东西,体味不同的人生,在我来说还早。总是觉得自己作为年轻人又是九零后来说,看这些“老古董”就会觉得太深沉了。坦诚来说,老师布置了任务才有去看林语堂先生的作品。初看到《人生不过如此》这个名字,以为它的内容会是以嘲讽或者类似这种情绪的产物,但是看了以后才知道林语堂先生从头到尾都在阐述,阐述林先生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它只是那样好像和你在聊天说故事一样,静静的阐述着,让我想到了“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的别致。 我不敢说我在读了部作品后有什么观点,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粗见,我这样觉得。因为这部作品就像一杯茶,你品位的越久越多才能品出它的味道;只有多看几遍,你才能了解林语堂先生想要表达的人生的态度,才能把这部作品笑话变成自己的东西。 书中,编选者别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先生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呈现出来。 佛洛伊德说,幼年的记忆,会进入你的潜意识里。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的生活环境对林语堂先生是难忘及尤为重要的,从“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种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身受者为最大。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染力” 、“究而言之,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就可看出。而致使童年让他记忆深刻并且对他的一生带来重要影响的是童年的青山,“在我一生,直迄今日,我从前所常见的青山和儿时常在那里捡拾石子的河边,种种意象仍然依附在我的脑中。它们令我看见文明生活、文艺生活,和学院生活中的种种骗子而发笑。”、“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如果我会爱真、爱美,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向着社会上一般士绅阶级之孤立无助、依赖成性和不诚不实而微笑,也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能够窃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学院讨论之笨拙,都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自觉我自己能与我的祖先同信农村生活之美满和简朴,又如果我读中国诗歌而得有本能的感应,又如果我憎恶各种形式的骗子,而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总是因为那些青山的缘故”。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对自己后来的生活或多或少带来影响,因为从一开始学会接收东西的时候,那些东西就存在了,它开始融入到你的血液中已经根深蒂固。后来的我们一路成长,那些东西跟着你开始长大。
  •     时代烙印很深的一册书,闲时读读
  •     这版错别字太多,以致怀疑读的是“假书”,实在懒得去一一勘正。小部分文章深有所感,如探讨读书、写作等题材的第五章,以及针砭时弊的第四章,其余大多传统文人闲情雅致的清谈,不但无感尚嫌啰嗦空洞,究其原因,不一定是文章不好,也可能是心境的原因,心境不宁多是因为俗事,便显出了自己内心修养的不够,总须多一份沉静才能多一份心得。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笔调脱俗,离当下现实过远,便往往容易缺乏共鸣,即使怀着一份诚敬,但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感。
  •     16.12.24@iReader
  •     喜欢林语堂,喜欢他的每一本书,当然也喜欢这一本。虽然他使用的一些句法文法有些过时了,但书中传达出来的内涵或清闲雅趣或嘻笑调侃却总是让人常读常新。
    《人生不过如此》共有六篇:第一篇《我生之初尚无为》可看作是林语堂用自己成长成熟的经历来评说对人生、对生活、对工作所持的林氏观念;第二篇《人生若只如初见》则是对女性、对婚姻、对家庭的林氏杂说,今天读来仍颇有裨益;第三篇《当时只道是寻常》讲的是生活小趣;第四篇《人情练达即文章》于嘻笑怒骂间评点中国人的性情世故,最能体现林氏的幽默和讽刺格调;第五篇《一生矛盾说不尽》中,林语堂有几个关于“艺术”的论说,非常精彩,读来让人心有所悟;第六篇《万古千秋一寸心》是全书的点睛之章,人生不过如此,全看你个人如何体会。
    也许你不会喜欢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但你一定会喜欢书中所崇尚的人生境界,因为你是中国人。
  •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     漫不经心后的微小感动。
  •     人生不过如此,月圆月缺又有何可悲,林语堂说的很多话对于逆境中的人都有意思,仔细品味过后会感慨大师对于生活的睿智和豁达,其实人活一世,倒切实是不顺时候更多的,看看余华的活着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实在幸福,看看林语堂的著作,会让自己觉得豁达才是快乐
  •     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悲剧的喜剧人生观。
    在林语堂的笔下,沉重的肉身转为了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都被舞蹈所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纵有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
    人世是唯一的天堂,宇宙是无知,人生是笑话,是无意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造出”人生的意义。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作者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作者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作者只想表现作者个人的观点。让作者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作者便已觉得心意满足。作者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     林语堂先生在代序中竟然提到了张潮,这让我很惊奇,因为我的论文即是写张潮。此书还只看到20页,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想看就看看,不想看就先放一边,我也是这样,桌子上床头都放放,想看的时候就拿起来看看。虽才看到20页,但已然觉得要消化的东西很多。边看边想想自己人生该怎么走下去,想写的东西该怎么写下去。
    他总说人生不过如此,惟有自身自在;然却很难得自在的。外头条件的不允许,故而中国的哲学家们把目标转向了自身的建设和调适。
    林语堂老先生的书中对中国哲学的见解我很是认同。中国哲学是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哲学的,是自有目标、体系且不断延续和创新着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们由此而适用。故而真儒者必不迂腐,真文人也必不懦弱。
    张潮的诗、词、小品文都是不错的,各位有时间、有兴趣,不妨找来看看,亦是一种快活和乐趣。
  •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人生不过如此”的书,是前年在北京工作的时候买的。起初是被这个书名吸引,所以动了占为己有的念头,并买回家。但是,也是在最近,在家中的书架上翻出来,打发略显无聊的日子。书中可以读到,林语堂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文字精炼,但回味无穷。对于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什么样的生活是最理想的生活呢?人生的好坏,应该像鞋与脚的关系,个中滋味只有自知吧。在不违背天地知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人生不过如此”,这是经历过人生浮沉的人生哲学大家—林语堂先生的慨叹。汲取大家的人生经验,感悟自己的人生,展开自己的人生舞台,这是我该做的。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份心情。淡淡的,满满的,扑面而来。。。
  •     断断续续看了很久,终于看完,林先生娓娓道来,妙趣横生,但也如题目,不过如此,如是而已。
  •     再读一次也是可以的
  •     跟生活的艺术中的很多文章有重叠的部分,可能出版社是不一样的吧?个人觉得生活的艺术侧重于生活,对中外人的生活方式的比较然后得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美好。我对这种逻辑不太苟同。所以看生活的艺术的时候心里总有点隔应。这本书反而更侧重于描述中国人古代的生活方式,顺便褒贬一下今日国人的作风,虽然也有政治的方面,但多的是愤慨,而不像前者那样因为无能为力就索性不理了。所以这本书看起来倒是很轻松,对时局干脆直接批评好啦,对古人的悠闲羡慕未尝不可,对吸烟有理这种辩护你说的在理我也不会反感。大学时候看吾国与吾民时对林语堂的喜爱又回来了。
  •     我想, 这本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较之小说更直观地表达了他一生的所思所悟.
    在物语暗流涌动的今天, 捧上这样一本书, 仿佛给心头注射了一针强有力的镇静剂. 人生在世,苦难难免, 何不将其比作一个个漩涡. 而心灵轻盈的人们, 往往能风行水上, 将一次次困境, 转变为一支支流波上的舞蹈.
    也许, 你不会长时间的痴迷于这本书. 但这本书一定是你任何时候打开, 都会有所收获的一本好书.
    波澜不惊,处事泰然.
    人生的真谛, 其实不过如此...
  •     有趣
  •     作为一个九零后的人来说,在生活学习中会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些资深作家用自己的经验和感触写出来的东西,体味不同的人生,在我来说还早。总是觉得自己作为年轻人又是九零后来说,看这些“老古董”就会觉得太深沉了。初看到《人生不过如此》这个名字,以为它的内容会是以嘲讽或者类似这种情绪的产物,但是看了以后才知道林语堂先生从头到尾都在阐述,阐述林先生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它只是那样好像和你在聊天说故事一样,静静的阐述着,让我想到了“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
      
      我不敢说我在读了部作品后有什么观点,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粗见,我这样觉得。因为这部作品就像一杯茶,你品位的越久越多才能品出它的味道;只有多看几遍,你才能了解林语堂先生想要表达的人生的态度,才能把这部作品笑话变成自己的东西。
      
      书中,编选者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先生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呈现出来。
      
      佛洛伊德说,幼年的记忆,会进入你的潜意识里。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的生活环境对林语堂先生是难忘及尤为重要的,从“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种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身受者为最大。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染力” 、“究而言之,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就可看出。而致使童年让他记忆深刻并且对他的一生带来重要影响的是童年的青山,“在我一生,直迄今日,我从前所常见的青山和儿时常在那里捡拾石子的河边,种种意象仍然依附在我的脑中。它们令我看见文明生活、文艺生活,和学院生活中的种种骗子而发笑。”、“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如果我会爱真、爱美,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向着社会上一般士绅阶级之孤立无助、依赖成性和不诚不实而微笑,也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能够窃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学院讨论之笨拙,都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自觉我自己能与我的祖先同信农村生活之美满和简朴,又如果我读中国诗歌而得有本能的感应,又如果我憎恶各种形式的骗子,而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总是因为那些青山的缘故”。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对自己后来的生活或多或少带来影响,因为从一开始学会接收东西的时候,那些东西就存在了,它开始融入到你的血液中已经根深蒂固。后来的我们一路成长,那些东西跟着你开始长大。
  •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如此理解,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逍遥自适,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
  •     其实我们都明白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的,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一样的,就是能否面对喽。
    在书中作者是“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让自己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便能觉得心意满足。
    当我读到“快乐人生”这一篇,人生享受包括了我们自己的享受,家庭的享受,还有树、花、云、河流、瀑布......此外又有诗歌、艺术、沉思、友情、谈话、读书的享受,读书确实是一种享受喽!如果那是一本好书,读者往往被书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
    我们都知道在宋代的诗人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三日不读书,便绝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但我们要找到读书的乐趣,更要明白读书使我们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
  •     大概还没到看得懂的年纪吧
  •     “当时只道是寻常,人情练达即文章,一生矛盾说不尽,万古千秋一寸心”,从林语堂先生书中篇目足可窥见其散文文字之美。林语堂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书中对人生的态度、学习读书写作、工作、家族、人文、伦理、知识艺术鉴赏等做了精辟的论说,林语堂先生将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人生,如何欣赏人生,如何享受人生,教会我们如何拥有幽默的人生和智慧的人生,是案头书、是枕边书,是值得经常性阅读的书。
  •     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可和一句话来概括:悲剧的喜剧人生观。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     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让灵魂很舒服的在泥土里蠕动,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的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于贱,富于贫,而是如何好好的快乐的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这是豆瓣上对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的简介。
      或许人的心情不同的时候,从书中所获得的理解也不同。就像这段文字。在我很抵制现实,想要逃避一切的时候,一定会觉得是倍感亲切,仿佛是遇到了知己般。可是现在,当我发现一切仅仅是选择“转身”起不了任何作用的时候,我便开始觉得寻找“世外桃源”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实际。
      
      许多人也许都在思考,到底活着是为了什么,到底何为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勇敢和坚强。
      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过的一句话,他说,勇敢和坚强,并不是不流泪,而是流过泪之后的继续前进。
      人生旅途中,会有许多的无奈时刻,甚至时常会觉得无法继续了,看不清楚前路,不知道还能怎么进行。整个世界,仿佛就只有自己一个人般孤寂。
      我也记得很多时候,哭得满脸泪水,压得心里喘不过气的时候,要违背自己的心去强颜欢笑的时候...可是后来想想,当时的自己怎么就那么可爱。
      比较起来,谁能比谁更清高,什么能比什么更重要?说白了,人就是为了生存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佛洛伊德说,幼年的记忆,会进入你的潜意识里。
      所以。改变自己根深蒂固,已经融入血液中的恪守,才会那么不容易吧。
      其实。很多时候,觉得痛苦,是因为和之前的那个自己争执的痛苦。成长,就是慢慢学着接受自己啊。
      生活,确实是,给你希望,绝望,再希望的。周而复始,一直继续。
      
      告诉周围的人要学得通达,很容易。可是要做到,却要难得多。
      如果你来问我,我会说,这个世界很不容易,如果觉得累了,大哭一场,哭完了,擦干眼泪,该干嘛还是干嘛。
      要想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坚强,不是压抑情绪,不是强行咬紧牙关;而是发泄,休息,之后再站起来面对。
      有许多东西,你跑不掉。说不定,现在你以为你逃离开了,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你还是会遇到相似的情况。
      最好的方式,看起来似乎是,面对,经历,痛苦,坚强。再然后...我会告诉你,依然是周而复始。
      
      所以。这次,我选择了面对。
      没办法。当你明白了,你不得不站出来的时候,也许就是你从从心底长大成熟的时候吧。
      开始觉得人生好像有点儿意思。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品味,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其实都不过是芸芸众生而已,没有谁天生比谁的心更坚硬,谁生来就比谁更理智。
      如果有,也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或者经历得太多,已经麻木。
      所以,亲爱的,我想告诉你,如果想要真正的勇敢和快乐,就去直接面对吧,痛苦过,伤心过,懦弱过,脆弱过,然后你的心就会一点一点的释放开来。
      当你的心门开始慢慢开启,世界开始渐渐的扩大,将心里那个过分理想化的自己渐渐的放回到地面上;
      当你双脚踏上厚厚的大地,发现世界原来并不是非黑既白的时候,你的勇敢和快乐也会慢慢的多起来。
      
      世界之大,无处可逃。不如不逃。
      可是我仍然不会吝惜我的眼泪,可是我仍然不会让自己的心冷却。
      一定会有更多心痛的时候,也一定会有更多让我痛苦得无法呼吸的时刻,又会有更多会想让自己扼腕结束的念头。
      可是我相信,亲爱的你,会挺过来的。就像,世界总是会在你失望的时候,让你遇到天使,TA会给你希望,让你看到光芒。
      你的天使会是我,而我的天使,会是更多的人。
      我突然想起了那句话,当上天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他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
      或许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学着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着妥协,学着善待,学着给自己另一条路走,学着接受,学着快乐和勇敢。
      只想和自己说这些话。这些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的东西。
      我突然觉得,对于很难有安全感的自己而言,安全感是需要自己给予自己的,安全感是需要自己去体验而渐渐积累起来的。
      除此之外,别人的一切都不重要。记住:重要的,是你自己,是你的世界,是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于是,你会发现,你需要的是什么。
  •     世界读书日买了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一书,暇之余随手阅读,看此书就如在听一个老人讲他的故事,笔法超脱与悠闲。他用一种很平淡的话语讲述人生,林语堂说:人要成为一个自由快乐的人不计较得失名利富贵贫贱好好过日子,人生不完美是常态圆满是非常态的。这样理解人生人就逍遥了苦恼和晦暗也随风而去。值得购买!
  •     林老的睿智时隔这么多年,依然散发着光芒。初读是电子书,只有前三章,买了实体书重读。林老分析日常生活特别深刻细致!
  •     本不应该叫书评,其实应该叫做读后感,我自认为还没有这般实力给先生的书做书评。
    人生的确不过如此。读罢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感触良多。从幼年时的求学励志,到成家娶妻,再到入世抱负、人生看法、老年所得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当然有些事在我现阶段也许还无法有切身体会。书中许多道理和先生对事物人文的看法,是我感同身受的,亦有我有所保留的,总体而言,我觉得,人生的确不过如此。
    书本的第二章我决定非常受益,主要就是讲我们现在年轻人的婚姻嫁娶的,文章多风趣幽默,可是问题却一针见血的被表露出来,看完之后再细细回想品味,一定能对将来与现在有更新更深的认识。
    先生所说中国人与中国文化,到如今已丢了不少,也有留下的。在我看来,传统的孝道、礼仪、廉耻、诚信、谦让、悠闲的生活态度,淡薄之人生观遗失太多,而虚荣、面子、自负而又自怜是不是留得太多了?先生所处年代距今不算久远,应属近代。民国之所以遭覆灭之灾与先生所指之问题是存在必然关系的。而是我不安的便是当今社会中尽仍大量存在先生所指之陋习,社会风德之败坏,不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人担忧啊!
    好书无以言表,正如先生所言,即似找到我的情人了。
  •     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的一位国学大师级的人物,对人生、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许多年前的言辞今天读来仍让人回味。书中文字娓娓道来,就像他在你面前,手捧香茗,向你讲述社会中的人和事,国和家。一切都那么自然流畅,无任何造作之感。读后使你对周边的人和事有了新的理解,对你长期觉得困惑的事也能顿觉豁然。
  •     “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作者以幽默,智慧的文笔,把人生化为了艺术,非常欣赏林语堂先生以独特视角阐述的人生,读完后顿觉人生真的不过如此。
  •     正在拜读。我们最重要的不是计较真伪,得失,名利,贵贱或富贵,而是发现如何快乐度日并发现生活的诗意。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我不想被左右。遂弃之。
  •     书里面有很多的经典语录,关于人生,生活,文化
  •     语言有些浅显易懂,有些却深奥难解。整本散文集,诉说着林语堂老先生对于人生的见解。也许没能静下心来读,才会觉得读的挺吃力的吧!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阅读,应该会有不同的感受吧!
  •     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先生经典人生散文首次结集出版,林语堂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可和一句话来概括:悲剧的喜剧人生观。要林语堂的笔下,沉重的肉身转为了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都被舞蹈所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纵有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人世是唯一的天堂,宇宙是无知,人生是笑话,是无意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造出”人生的意义。
  •     非常非常的尊敬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先生,以前就看过他的书,感觉他和梁实秋先生一样对人生的认识很客观很理性,符合中国人中庸风格。个人不太喜欢鲁迅先生风格,太过偏激。
    本书中林语堂先生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沉重的肉身转为了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都被舞蹈所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纵有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人世是唯一的天堂,宇宙是无知,人生是笑话,是无意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造出”人生的意义。
    大师风范,值得一读!!
  •     作为成年人,不会看什么信什么,因为会自己去辨认思考。但读到想法一致的观点时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在这本书中我获得了这样的快乐。
  •     跟林先生聊天是轻快、幽默、闲淡的,必是坐在茶铺里泡着两碗三花那样的逸快。关于女性、婚姻和写作的艺术部分是经典的;但对于宗教的感知和理解,林先生仿佛偏悖了些,可能是对小时教会学校的不满而产生的潜在抵触?
  •     嗯 翻翻也是不过如此。
  •     三星半
  •     林老的闲谈,碎碎念~碎碎念~ 前40页逐字逐句的读,后面的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浏览完了,可能是随笔吧,读来甚是费神,感觉没有逻辑,很是无感啊,可能也是我修为不够深,哈哈哈,反正还挺赞同林老说的一句话:我相信强逼人读无论哪一本书是没用的,人人必须自寻其相近的灵魂,然后作品乃能成为生活的。读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我离林老的灵魂甚远……
  •     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     无独有偶。二十一世纪初叶,人心的浮杂,与百年前的五四时期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必然有很多东西被暂时遗忘或遗弃,有人遂惊呼:“文学死了!”孤独的现代人无所适从。小孩们将目光投向论坛投向网络游戏,投向超女超男。女人们将目光投向韩剧,投向争端不休的宫庭戏。读书人则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一个世纪前,投向众多大家名师的不朽经典,以求内心的平和、人性的滋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林语堂经典散文集《人生不过如此》就是滋养性灵的一册好书。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线条式地刻录出其不平常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读来令人眼前一亮。“五四”时期,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既有东方的机智又有西方的思辩,时代赋予他们古朴的性灵与现代的奔放。他们的作品,以经典的姿态被一再地翻印、流传,长盛不衰。尤其是那年代的一些优秀散文作品,更是跨越了语言和时代的界限,迸发出瑰丽无限的生命力。少年时,我们曾沉浸于徐志摩的华艳、朱自清的清幽、郁达夫的沉郁、鲁迅的锋利;中老年时,却更喜欢林语堂的闲适、周作人的冲淡,当你对官场商场职场情场人场冲突厌倦了,读到林语堂们的文章,恰如喧嚣急驰的列车上偶遇久违的儿时故旧,不能不心生感怀与亲切。林语堂主张:“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他的散文皆讲究冲淡,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亦无官样道德,多推心置腹,多娓娓闲谈,有静气养心之效,怡情拾趣之功。读林语堂的书,宜灯下,宜窗前,宜旅途,宜冬寒,宜秋思,宜斜倚,宜侧卧。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他为文反对方巾气、道学气,认为天下好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感情,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无事翻看几页他的书,是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精神旅程,不知不觉中,你就学会了林语堂先生处世的超然和豁达,以及研究学问时的敏锐与才思。你恍惚看到了,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一位谦虚谨慎的学者,于无人处悄悄立在你的面前,与你辩论该如何逍遥自在地做人、心无芥蒂地处世,“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正因有了这种超然的心态,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两派不同阵营中的代表人物,唯政见不同,林语堂多次被鲁迅辱骂,但其事后仍能在《鲁迅之死》中满怀真情地说出:“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这种胸襟,何其坦荡。读林语堂的散文,另一个如天外飞仙般的享受就是无孔不入的幽默与机智。他的幽默不像时下流行的搞笑方式,肤浅而夸张地讲些笑话或段子来吸引人,而是于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可爱可乐的事物加以揶揄。如《我怎样买牙刷》、《我的戒烟》、《冬至之晨杀人记》等,从生活小事生发出无限的况味,读来令人莞尔。林语堂一生精通中、英文,学贯中西,博闻广见。丰富的文化底蕴,渊博的学识,使他的幽默充满与众不同的智慧,是骨子里的冷幽默,轻灵,通透,徐徐拂过须发、心房与毛孔,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读林语堂,与其说是在读他的出世与入世,不如说是在读一部社会人生。他的达观与超然并不是表现在对社会人生的不闻不问,而是纯粹古典中国式的雍容与曲折。在中西文化的熏染下,他不喜欢把文字摆弄得“如那些学生的游行示威一般,披肝沥胆,慷慨激昂,公开抗议”,而一任自己在思想界的大陆上驰骋纵横,走的虽是幽默与讽刺一路,但谁能明白他“这一路的滑口善辩,其中含有眼泪兼微笑的”呢?尤其令你感喟不已的是,书中所选的诸多篇目,我们在今日读来,仍如当时所写,一点也没过时;书中所透露的诸多世相,我们在今日看来,仍如当初时代,一刻也未改变。历史的车轮碾过,逝者如斯,而蓬草犹在。信手摘录几例。比如,他把应试教育称作“恶性读书”,并指出“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他说“西洋人讨论女子服装,亦只认为审美上问题,到中国便成了伦理世道什么夷夏问题。”他描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愿早晨听喔喔公鸡叫。我要邻近有老大的乔木数株。”……如斯种种,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日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与激赏,使人油然而生今夕何夕之叹。这,或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于《生活的艺术》一文中,林语堂总结道:“当我写这本书时,有一群和蔼可亲的天才和我合作;我希望我们互相亲热。在真实的意义上说来,这些灵魂是与我同在的,我们之间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惟恐一真实的相通方式——两个时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觉,彼此之间完全了解。”每个人读林语堂,都会被这“彼此之间完全了解”的契合之感所折服。这种悠然会心的感觉,在山水,是性灵相通物我两忘;在人类,是智慧的力量在穿越古今。经典,于兹诞生,源远流长。
  •     听老先生娓娓道来他的人生处世观,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了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而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也许人生真的不过如此!
  •     《人生不过如此》是林语堂先生经典人生散文集,因为给小朋友买书,我也顺便买来这本书。林语堂先生在书中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根本感觉不到这还是半世纪前的作品,所以说文学或者大师的作品是可以流芳百世的。
  •     很早以前就读过林语堂的散文,也看过他的小说《京华烟云》,还有他的一幅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有才气,也很豪气。他的这本书,说话很平和,听他讲生活事,真的如见当年。在他的笔下,充满对悠闲生活的推崇和热爱。可以说,这位闲适而达情的智者用自己的文字为我们指点一条通向性灵的大道。
    有人说,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悲剧的喜剧人生观。在他笔下,“沉重的肉身转为了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都被舞蹈所化解”。也有人说,他的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纵有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还有人说他幽默中有睿智,洒脱中显凝重中有睿智,洒脱中显凝重。其实,他们说得都对,《人生不过如此》一书中从“少之时”充满快乐的孩童时期,农村生活之美满和简朴谈起,谈到中年直至老年的许多事。每一段时光都有不同,但那份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乐趣的主线从没有变过。在谈起少之时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对他一生的影响时,他说“有山、有水、有农家生活让他的心思和嗜好十分简朴”,他的这一生都是“用一个简朴的家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因为青山,所以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
  •     人生不过如此,就像书背页写的那样: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快乐的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是的就是生活的诗意,生活虽然琐碎,虽然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但就是在这种平淡中,在这种细水长流中,若能找出诗意,哪怕一点,就足矣!有了这点诗意,生活也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历久弥新!
  •     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先生经典人生散文首次结集出版,林语堂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可和一句话来概括:悲剧的喜剧人生观。要林语堂的笔下,沉重的肉身转为了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都被舞蹈所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纵有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人世是唯一的天堂,宇宙是无知,人生是笑话,是无意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造出”人生的意义。
  •     刚开始就觉得很奇怪,并不知林语堂先生有这么一本书,之后查看才明白,原来这算是一本林语堂先生的散文结集。他以自己的独特视角阐述了对生活的看法,读后顿觉一种亲切感。而我又怎敢与大师相比,必把此书收藏,反覆翻阅才好。 书中很多内容来自与他的另一本书《生活的艺术》英文原名为“The Importance of Living”,这本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也已出版,且有多个版本。 虽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已获得了林语堂先生全部作品的授权,但我倒是觉得林语堂先生在那个时代泛是不会用这样的书名的,虽然很引人眼球... 对一件东西喜爱得越深,越会严格要求,再此不得不说,书中林语堂先生的照片...实在是...能不能不要放大成那样,都变形了...我想这也是对他老人家因尽的一份尊敬吧。
  •     世是唯一的天堂,宇宙是无知,人生是笑话,是无意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造出”人生的意义。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
  •     大师娓娓道来,都是对人生世事的通达,这种建立在博学与年岁基础上的洞见,他人不易企及。但是,毕竟时代区隔,很多观点着实局限到可笑,摇头之后,无法苟同。
  •     林语堂先生所著的充满智慧与生活哲学的经典散文给我们展现出来的是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     读林语堂的书,读林语堂的诙谐、豁达、智慧,读其文字的优美与灵动,跟着他细细地品味生活,享受生活。智慧地看待生活。那句“我的灵魂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感觉很快乐`````”就让我开心感动品味了半天早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而林语堂说的吗?“人世是唯一的天堂”“宇宙是无知,人生是笑话,是无意义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造出人生的意义”说得太好了,喜欢、欣赏甚至崇拜林语堂先生了。“在林语堂的笔下,肉身转为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都被舞蹈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纵有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我曾对别人说,在不防碍别人的情况下,尽量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快乐。林语堂说“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     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辉耀着火花,引诱着人去享受人生。如果有谁手里拿到这本书,却不知道林语堂为何许人,那么,他就会跟我一样把林语堂视为家父,在风雨之夜灯光之下谛听家父的半生意趣和一生哲学。这便足以。
  •     可以珍藏再次阅读的好书。虽然一部分没看懂,因为旁征博引了很多古籍书,要读懂这些书例如《论语》,回头再读这本书,也许收获更大!赞同作者中西结合的价值理念,再会!
  •     林语堂先生眼中的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前提下,做一个自由、快乐、有趣的人。月圆少月缺多,人生不过如此,怎样在世俗中活出自己,这该是每个人一生求索的课题!
  •     林语堂是我喜欢的作者之一,《人生不过如此》是滋养性灵的一册好书。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线条式地刻录出其不平常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读来令人眼前一亮。经典,于兹诞生,源远流长。另外这本书是硬封皮,很适合收藏。
  •     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     久闻林语堂先生的大名,看到当当上此书不足十元,想想一个大家的书,二百多页总不会亏了自己吧,于是欣然下单,到手后,被它淡泊明志的装裱,一叶孤舟的轻泛,率性的书名所吸引,每日回到家,一有空隙时间,就赶紧阅读起来。

    前几章觉得有些拗口,这可能跟我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有关——太快!因此原本可能需要细细口味的文字,在我眼中,成了文学快餐。林先生早逝的姐姐(当时才11岁),让我无限悲凉,为他们落泪,从小在大自然环境长大的林语堂(不称先生了,无不敬之意),坚信在一个漂亮的大自然环境中生活、成长和学习,对人一生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一个人真善美的人性的建立,我非常同意他这个观点,我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孩子正是缺少了与大自然的接触,让他们寂寞、孤独、不能发现、发掘真正的美,缺少美就缺少情感,缺少情感如干裂的地皮,处处沟壑纵横,而没有溪流,没有青草……他们怎么会不狂躁,怎么不会轻浮。因此,如果将来结了婚,有小孩,定要多带妻儿多多接触大自然。

    此书仍没有看完,越到最后,越觉得有味!像对中国古代名妓的叙述,她们往往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她们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往往与她们的美貌、才艺、智慧、灵气是分不开的,甚至影响历史的进程!林老对于石、树、花的描述,也真是字字入心,句句入脾,仿佛我自己身处西子湖畔,或杨柳依依,轻风拂面,或游弋于热闹的秦淮河畔,把酒言欢,人生风雨,皆付笑谈中……

    这一块的阅读,让我这个身处闹市,工作繁忙的人,心中迎来久违的绿色与春天!人其实真的是需要文学的!

    书的后面还有讲到更多处世,国民性,人性等的东西,我还没有看到,相信更精彩,在另一个角度让我也将受益匪浅。
  •     林语堂文笔真好…浅近活泼…
  •     毕竟时代的局限性,闲来观之不错,较真大可不必。
  •     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     今晨醒来摸着枕边昨天才开封的新书打开第一页看了起来。一气和成,到了读完此书和上封底时已经下午一点了。此时还没从被窝里钻出来,坐在床上,完成这篇作业再开启一天的新生活。

    《人生不过如此》看着这题目就让人喜欢。喜欢这种语气,自信却不狂妄。这是一本林语堂的散文集子。读它的感觉和《吾国与吾民》一样。今天大口大口地啃,有点消化不良,其实这本书我建议慢慢读。慢慢读,慢慢品,这种慢与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那种慢不同,《契约论》有点学术性,需要思考。而它则是像赏花,不同的品种,不同的风味,如果走马观花总觉得意犹未尽。

    我特别喜欢它里面的某几篇,碰到喜欢的地方我会反复地多看两遍。比如《一篇没有听众的演讲》《论恶性读书》《考试分数不可靠》《知识上的鉴赏力》。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几篇,这几篇是通篇都觉得精彩。可能与我关注点有关。还有许多篇章中妙语,也让我读起来很愉快。

    林语堂生于1895,卒于1976,经历的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两个阶段。不管什么国,都是中国,都是同样的教育问题。他里面也说了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毒害。也许确和历史遗留有关。林语堂说“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够有鉴赏力或见识。我们成人的生活无疑地受着许多胡说和骗人的东西所包围:名誉的胡说,财富的胡说,爱国的胡说,政治的胡说,宗教的胡说,以及骗人的诗人,骗人的艺术家,骗人的独裁者,和骗人的心理学家。”

    知识的追求是应该成为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读书也不是为了分数。我们现在不也像林语堂的文章里面所说,“读大学一年级的目的就是为了读大学二年级,读大学二年级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做大学三年级生,心里一点疑问也没有。”好多家长送孩子去名校,非常欣喜地告诉我,名校真的好很多,我孩子从60分上升到80分了。这个分数在家长的眼里意味着将来可以继续在名校里面念高中,念大学。

    联想我现在的行为,女儿不愿上幼儿园,她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在乡间无忧无虑的嬉戏、奔跑。我们纵容着这种行为,每年读书的时间只有同学们的一半,曾担心这种坏习惯对她成长不利,但一想到,没有什么比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更重要便继续支持她半玩半读。我从不担心我的孩子会因为不爱上幼儿园而不爱学习。

    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按照这个标准,《人生不过如此》是本好读物。
  •     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悲剧的戏剧人生观。人生不过如此,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苦恼和晦暗也就随风而去。这本书值得一看。
  •     看完他的这篇散文后,我见识长进了不少,他的文笔真的很让人陶醉.
      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线条式地刻录出其不平常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开始读他的这书的时候,还当真不怎么认真,不过后来才感觉到他的心思,他的闲适、周作人的冲淡,当对官场商场职场情场人场冲突厌倦了,读到他的文章,恰如喧嚣急驰的列车上偶遇久违的儿时故旧,不能不心生感怀与亲切。
      林语堂主张:“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他的散文皆讲究冲淡,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亦无官样道德,多有怡情拾趣之功。读他的书,感觉进了另外一种境界;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这书表现了林语堂先生处世的超然和豁达,以及研究学问时的敏锐与才思。你恍惚看到了,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一位谦虚谨慎的学者,于无人处悄悄立在你的面前,与你辩论该如何逍遥自在地做人、心无芥蒂地处世,“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读林语堂的散文,另一个如天外飞仙般的享受就是无孔不入的幽默与机智。他的幽默不像时下流行的搞笑方式,肤浅而夸张地讲些笑话或段子来吸引人,而是于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可爱可乐的事物加以揶揄。在网站上浏览林语堂他一生;精通中、英文,学贯中西,博闻广见。丰富的文化底蕴,渊博的学识,使他的幽默充满与众不同的智慧,是骨子里的冷幽默,轻灵,通透.
      读林语堂,与其说是在读他的出世与入世,不如说是在读一部社会人生。尤其令你感喟不已的是,书中所选的诸多篇目,我们在今日读来,仍如当时所写,一点也没过时;书中所透露的诸多世相,我们在今日看来,仍如当初时代,一刻也未改变。历史的车轮碾过,逝者如斯,而蓬草犹在。比如,他把应试教育称作“恶性读书”,并指出“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他说“西洋人讨论女子服装,亦只认为审美上问题,到中国便成了伦理世道什么夷夏问题。”他描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愿早晨听喔喔公鸡叫。我要邻近有老大的乔木数株。”……如斯种种,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日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与激赏,使人油然而生今夕何夕之叹。这,或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
      《生活的艺术》一文中,林语堂总结道:“当我写这本书时,有一群和蔼可亲的天才和我合作;我希望我们互相亲热。在真实的意义上说来,这些灵魂是与我同在的,我们之间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惟恐一真实的相通方式——两个时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觉,彼此之间完全了解。”每个人读林语堂,都会“彼此默契.
  •     虽然有些观点不能苟同,但不得不承认林老是个通透的人,在下佩服。
  •     语堂先生大家都知道是我国国学大师、文化巨匠。这本人生不过如此是先生的经典人生散文结集出版,而且价格也不贵,可以收藏买来读读,先生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先生人生哲学可和一句话来概括:悲剧的喜剧人生观。先生风行水上,下面纵有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的人生使我们也想要得到的。人世是唯一的天堂,宇宙是无知,人生是笑话,是无意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造出”人生的意义,最后发现,人生不过如此。
  •     看来哲学的书还是不适合我,晦涩难懂~看了20多页还是放弃了,读过之处又无深刻印象他到底刚才讲述的什么,我还是看轻松点的文学作品好了Y(^o^)Y
  •     他的一生:中西方、历史文学哲学艺术、家族夫妻父母孩子、两性男人女人、自然山川湖海
  •     大师的作品——我觉得一般都不是我的菜啊= =,前面读着感觉还不错,有些话,有些论点也挺赞同的;也有些、知道不能说是错,只是并不完全能赞同(因为也知道自己想的其实也是不对的),哈哈哈,其实也没有对错,,看的挺“透”的。。不过,读到后来,对我来说,就像鸡汤类书籍的梗——觉得没意思了,无趣了。。。
  •     拜读此书受益匪浅!林语堂真乃大师也!
    我想林先生肯定是受老子影响很大,是道家学派的,他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生观的深层理解都独树一帜,很有深度很特别,人这一辈子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不就是追求快乐吗?
    此外,林先生对男女关系,中外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可谓富有诗意和哲理性,语言也比较幽默
    总之,这本书很值得收藏,终身受益!
  •     我不太喜欢这种文风,读完过了一段时间就忘记了。
  •     第一次读林语堂先生的书.因为高中比较忙,所以大多是抽点闲暇的小时间读的.开始读的时候,挺失望的.觉得说这本书也不过如此.然后有些文章反复看过几遍之后,再细细思量,突然就有点感受到了.语言虽不华丽,写的也只是林先生对人生或者是平凡生活小事的看法.但细细体会,就会明白林先生其实是一个睿智的人.另外也了解了一些林先生与他夫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感慨到,他真是一个睿智的会生活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推荐能静下心来看书的人读.
  •     越来越喜欢林语堂了,电子版的只有前三篇
  •     人生不过如此其实是林语堂老先生的一本散文集的书名,之所以买下这本书还是因为封底的两段文字,我一直在寻找的两段文字。这两段文字应该是林老先生对于“人生不过如此”的解读,但之与我而言却是对于快乐和生活的解读: 其一: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了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而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其二:宇宙是无知,人生是笑话,是无意义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造出”人生的意义。人世是唯一的天堂! 看完这两段简短的文字,居然和林老先生产生了知音的感觉。我一直在追求的生活状态和关于生活选择的指导,居然就被这样两段简单的文字给解开了。再翻了翻内容,几乎能看到的文字片段里都感受到林老先生生活的智慧和对于生活的调侃,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快乐。于是,毫不犹豫的把林老先生的这本书宝贝地放到购物车内。那里已经放了一大堆经管、外语之类的书,一些在有些时候只能让我感觉到沉重的东西。于是一大堆杂七杂八的物事里终于有了点亮色。 与我所想不差,回去捧读的时候,很容易就能看到这样的文字,很轻松的语调,想法却很睿智。这真的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独特的林氏幽默会让你时不时会心一笑,继而又会敬佩其林老先生的智慧,恨不得能够把在天堂快乐生活的林老先生一把拽下来,小酌几杯以示知音之情。
  •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     和林语堂学自嗨 好吧我要说 看看就好别当真
  •     开始读他的这书的时候,还当真不怎么认真,不过后来才感觉到他的心思,他的闲适、周作人的冲淡,当对官场商场职场情场人场冲突厌倦了,读到他的文章,恰如喧嚣急驰的列车上偶遇久违的儿时故旧,不能不心生感怀与亲切。 这本书里包含的内容很多,细细品味,真是觉得别有一番滋味。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如果我们都能活得真实些,快乐些,自然些,不去计较得与失,名与利,心态平和了,幸福指数会随之升高。林语堂老先生带给我们的不止是一本书,而是处事做人的态度,以及对生活体察入微的乐趣,正所谓人生不过如此!
  •     买这本书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书名,这已是我的癖好,总会为某个字,某句话而爱上某本书,虽然书还没看,我确定我喜欢它。第二是作者,林语堂,其中原因就不多说。《人生不过如此》,看见这本书似乎能带给我力量,在各种压力弥漫的社会,需要一种力量来支持,人生都不过如此,那么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困难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呢?
  •     有些观点还是不错,可是读者就是感觉很不顺畅
  •     不喜欢。
  •     林语堂的散文集,读起来还是很有意思。都是一些日常的随笔,蕴含着他的人生他的思想,他熟知西方文化但是我又从他的文字中感到他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