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鱼听雷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黄鱼听雷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36054035
作者:张曼娟
页数:148页

章节摘录

  夏日宴  棉花上的沉睡者  自然课的老师穿着一条花裙子,她发给每个同学三颗绿豆,然后问我们发绿豆给我们干什么呢?顽皮的男生说:“煮绿豆汤啦。”大家都笑起来,年轻的老师也笑,她笑起来有很好看的酒窝。不是的,她说,我们要来发豆芽喔。老师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告诉我们,将棉花浸湿铺在器皿里,再把绿豆摆在上头,不要晒太阳,每天在棉花上浇点水,豆子就会发芽了,一天天地长高了。七天之后再带着豆芽来交作业,看看谁的最高?谁的最粗?我到这时候才知道,自己爱吃的豆芽菜原来是从豆子里生出来的。  兴奋又好奇地,我东挑西拣,最后选上一只烟灰缸作为豆芽的家。我家没有人抽烟,可是家里还是要预备着一只烟灰缸,当客人掏出烟盒时,便赶快把烟灰缸放在客人面前,那时候来家里做客的朋友,也从不会因为抽烟而向主人致歉的。我把绿豆放在烟灰缸里,宝贝一样地捧进房,找了个阴暗的角落安放它。我记得它最初毫无动静,让我很焦虑,有时候连睡着了都不安心,还要爬起来跪在地上,将绿豆烟灰缸拖出来看,看它到底有没有成长。  缴交作业那天我呵护着成果到学校,因为自己真的培育出生命而欣喜,多么希望路上行人都能看见我亲手养成的绿豆芽。  再一次培养绿豆芽却是在美国居住的那段时间,美国人的超市里很少卖豆芽的,中国人的超市里豆芽卖得很贵,看起来都泡了太多水,有些肿胀到腐烂了。偏偏我家吃豆芽吃得很多,合菜戴帽里主要的食材就是绿豆芽;春天里要吃春饼也得裹绿豆芽,我们有时候去越南人开的河粉店里吃汤河粉,看见人家送上来的又粗又脆的绿豆芽,真是嫉妒到眼中流油了。于是,父母亲决定自己来发豆芽,这次的发芽行动声势很浩大,期望也很高,只是发了好几天只有三到五公分高的成绩,而且又老又硬,可谓功败垂成。为了没有豆芽吃,留在美国的诱惑力当场减到最低。  我是这么爱吃豆芽,却又这么怕家里要吃豆芽。因为我家豆芽在烹饪之前,必须先把根摘掉,一根根豆芽摘完根总要几十分钟。小时候除了练毛笔修身养性之外,摘豆芽是另一项磨耐性的功课。一大包豆芽倾在面前,堆积如山,看起来就很令人崩溃了,而我们必须要将它们梳理得干干净净。好多次我都提出抗议,为什么别人家都不用摘根,偏偏我们家这么麻烦?等到我把根都摘除,堆成另一座小山,母亲指着那堆脏兮兮的根问我:“你要把这些都吃进肚子里吗?”当然不要,谁看了都恶心,我只好乖乖地继续做摘根女工。  我家吃绿豆芽的方式很简单,母亲将干虾米用油爆得很香,再将绿豆芽投进锅里一起炒,只放盐不搁醋,吃起来很像咸鱼炒豆芽的口感。黄豆芽的吃法就变化多端了,有时候我们拿它炖汤,用鸡骨熬出高汤,再将黄豆芽放进去煮软,起锅前撒一点番茄提味,汤的滋味特别好,黄豆芽嚼起来还透着甜味。最热闹的吃法,就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十全如意菜了。许多黄豆芽,配上胡萝卜、芹菜、金针花、香菇、冬笋,加上葱、姜和其他的调料,总之是要凑成十样烩炒在一起,讨个吉利。这是一道素菜,在年菜油腻塞胃的时刻,人们便要寻一点如意菜来醒胃了。  在棉花床上沉沉睡去的豆子,总有一天会发芽的,这从童年时便留下的印象,令我在许多困顿的时候,感到了不可灭绝的希望。  敲开一只蛋  中国开天辟地的神话里,有一则是这样说的,说在宇宙初生的时候,是混沌不清的,如一只鸡子,后来,浊气下沉成了大地,清气上升便是天空,天地都安排好,就生出了第一个人,一个孤独的巨人,叫做盘古。我喜欢这个神话,喜欢他们将那清浊相混的鸿蒙比喻成鸡蛋,鸡蛋变成了宇宙。  谁不爱吃鸡蛋呢?在平底锅里煎一个荷包蛋,当作早餐,嗅闻着咖啡香气,听着油锅里吱吱吱蛋在凝结的声音,真是非常幸福的感受啊。我喜欢半生熟的荷包蛋,蛋白边缘最好还有一点焦脆,淋几滴酱油,配全麦吐司面包吃。轻轻挑破蛋黄,金黄色的汁液涌出来,像阳光温柔筛过窗边挂在睫间。用烤过的面包蘸着蛋汁吃,然后再将凝固的部分切成小片,细细吃尽,可以抵得过一个甜蜜的亲吻。  我也曾在酒店的早餐桌旁,看过一个仿佛宿醉还未醒来的男人,整张脸埋在碟子上,噘起嘴来苏苏苏地将蛋汁全部吸进嘴里,这或许是对于蛋的礼赞,却显得太过贪狠。  小孩子多半都蛮喜欢蛋,端午节争先恐后地抢着将蛋竖起来,常常是失败的,而且还要经过冗长的过程。大人陪着我们竖蛋,说是念书都没有这样的诚意专心。母亲说起她小时候的故事,说起她家里养的鸡生了蛋,便让母鸡孵,母鸡孵了好多天也没动静,外婆便盛一盆温水来,将鸡蛋搁在水上,如果鸡蛋在水面上滚啊滚的转动,就表示小鸡几乎生成了,在踩水呢。若没生成小鸡的蛋,便静静沉下盆底。“可以捞起来吃啊。”我们一旁嚷嚷。母亲说孵不出来的蛋也坏了,吃不成,只得丢掉。我想像着在黄土高原上,那个被太阳晒得黧黑的小女孩,满怀希望的在母鸡肚子下面取出孵过的蛋,却都是吃不得的。  四十年后,我们在黄土高原,在那座倾圮的院落里,遇见最丰盛的鸡蛋宴。陪着母亲返乡探亲时,外婆已经过世好些年了。十一二岁的母亲离家时只当是去远方旅行,脚步如此轻巧地跨过院墙,却花了四十几个寒暑,才又走回来。姨妈们一路哭着迎着我们回家,稍稍休息之后,为我们端上一大碗一大碗补品,白糊糊的,原来全是水包蛋煮白糖水。每人的碗里大约有七八只水包蛋,我们五个人可能吃掉他们半年或者一年的蛋了。在围绕着的孩子歆羡的眼光中,亲人催促我们,吃吧,吃吧,多吃点,好补的。那个黧黑的小女孩,隐约也在窗边,看着我的蛋。我将白糖水喝了几口之后,放下筷子说,我不喜欢吃蛋,给小孩子吃吧。孩子欢快地一拥而上,他们的大快朵颐减轻了我说谎的愧疚感。  其实,我是爱吃水包蛋的,特别是酒酿煮蛋。从小家里总有亲朋好友送的自制酒酿,寒流来临的夜晚,就用小锅煮甜酒酿,厨房里全是甜酒蒸发的香气。起锅前敲开蛋壳将生蛋坠人酒酿里,整颗水包蛋浮在酒酿上,我故意戳破蛋黄,就成了黄金酒酿了。  有些人不敢吃生蛋,如果可以吃生蛋,这里倒有一个治久咳的秘方:没进过冰箱的粉红色土鸡蛋,在一个碗里打匀,撒少许碎冰糖,放一两滴麻油,煮沸的热水浇下去,再用盘子盖起来,等蛋汁似凝非凝趁热饮下。母亲得了这秘方便做给我和父亲吃,味道不错,也还有效。  我近来感到兴趣的是虾仁烘蛋。新鲜虾仁先用姜和酒浸过,再用蛋清裹一裹,放进油锅里炒熟,捞起备用。打几个蛋放进油锅里翻炒,将熟时放入虾仁,再翻几回,两面都呈现麦黄色,成一个蛋饼。虾仁埋在蛋里,保持幼嫩;蛋汁吸收了虾的鲜甜,特别惹味。  不会做菜的人常会说:“我会炒蛋啊。”连蛋都不会炒的人,煮泡面时也会放一颗蛋,蛋是这么亲切的东西。或许是受了母亲讲的故事的影响,我在敲开一只蛋的时候总会想,这个未知的小宇宙里,是否曾经发生过一只鸡的可能?  瓜架雨如丝  用削皮刀将碧绿的瓜皮刮去,里面翠白的瓜肉露出来,同时,那一股从泥土里喷薄而出的、饱含汁液的新鲜气息也蔓延开来。削去瓜皮的内层,细细地沁出丝瓜露来,我想起有位老师以前告诉我们的,她说她都用丝瓜露来敷脸,自然又滋养。“尤其是丝瓜的幼瓜,特别好。”那位老师很少化妆,她的脸一年四季都紧绷着,透着光亮。别的老师用一种艳羡又嫉妒的口吻说:“你们这个老师可爱美了,一到九点就要睡觉了,老公小孩都丢下来不管哕。瞧她美的……”少女的我心里想,如果真的这么羡慕,你也用丝瓜露就好了嘛。  长大以后我告诉朋友这个美容小窍门,朋友很惊奇地向我求证:“真的吗?你也用过吗?”我说没有,可是我知道丝瓜确实有点神奇功效,那是在我童年时代印证了的。可能因为体质燥热的关系,我和弟弟从小就常流鼻血,和同伴一起玩着玩着,忽然,血从鼻管里流出来了;夜里正熟睡着,忽然,血从鼻子里沾染在枕头上了;最尴尬的是正在教室里上着课,鼻血汹涌而至,白衬衫立时一片血渍,像刚刚杀过人。年轻的女老师看见这形状,紧张到快要晕倒了,她拉着我上保健室,从她冰凉的手指,我探测到她的恐惧。保健室阿姨一向临危不乱,让我躺下,用棉花塞进鼻子里止血。躺下的瞬间,鼻血不往外流,却从鼻管流进咽喉,再进入食道,流进我的身体里。我咽着浓重的血腥味,忍住欲呕的情绪,等待血液干涸,这也是最难受的时间,干凝的血结成硬壳,糊在鼻管和咽喉里面,好像怎么清都清不干净。

内容概要

张曼娟,出生在春暖花开的三月天,祖籍河北丰润县。现为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教授,为畅销华人世界二十多年的知名作家。  面对越来越多的未知与变动,她从古典诗词中发掘人生启示,不断思索人生价值与感情状态,并且积极寻找一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溯岁月的河流,明白了每—种转折的幽微,不管是随遇而安,或是逆流而上,只要从容自在,便是人间好时节。

书籍目录

饮食是写给时间的诗(序)夏日宴  蕉里的快乐  棉花上的沉睡者  敲开一只蛋  瓜架雨如丝  一颗小小的偈  一片薄薄的冬瓜  似苦还甘一只瓜  染上香芒色  贝上的一只蝴蝶  虾饼的膨胀仪式  葡萄成熟时秋日宴  乖乖的粟鼠  小精灵的蘑法屋  剥开我,你只会流泪  茄子种在大观园  黄鱼听雷  深海缎带  怎能缺少马铃薯  相亲相爱小虾米  蚵仔的阳光  馒头的预言冬日宴  溪边的打某菜  玻璃化为烟罗纱  甜蜜如浆烤番薯  上好大白菜  繁华旧梦一豆红  童年的飞鸡场  葱笛悠悠  张家小馆饺子兵  腊八粥的集合式  黏牙食年糕  没有砂锅的鱼头  涮出来的年味春日宴  韭韭长长的春天  猪小妹的高跟鞋  翡翠镶黄金  我的番茄寓言  如果你来,泡茶招待  甜蜜的毒药  九层高塔的气味  吐司的千变万化  铁板上的青春牛排  飞翔的云雀举箸前,忘记忧伤(后记)

编辑推荐

  饮食是写给时间的诗。当我们举起筷子,就应该忘记一切忧伤和烦恼,向美味致敬,向生命致敬。  纯净·纯真·纯美,爱情·亲情·友情,文学博士,美女教授,畅销作家张曼娟,用文字为心灵,构筑一个可以停泊欢喜悲忧的港口。  热爱美食的张曼娟,第一本透过食物观照生活与感情的美食散文集!  全书配上精美插图有如一本读之余味无穷的美丽图文书!  读着一篇篇果蔬肉鱼里的张曼娟,彷佛也嗅到了,从她字里行间释出的千百种最细腻动人生活原味。

作者简介

《黄鱼听雷》讲述了:我重新回到童蒙,回到少女,回到初初成年,回到岁月任何一个发光点。那些食物永远在等着我,他们一直在等待着,从来没有改变。就像海里的黄鱼听过了雷声,纵身沉入深深海底。我们尝过了人生不同时节的烟火,因而甘愿走向下一道未知的餐点或考验,轻轻拾起刀叉碗筷,继续享用舌尖触着滋味的刹那,愉悦苦涩酸甜。

图书封面


 黄鱼听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看过许多关于吃的文章,大多都是评论菜如何好吃,如何烹调,像攻略一样。看的时候很想吃,但看完以后很快就会忘记。曼娟老师的这书却不尽相同,以食物作为媒介,引出一个个的故事,人总是有回忆的,儿时的,青春时的,记忆多多少少都会和吃有关系,其实也跟人有关,记得有人说过,“我不是饿了要吃饭,而是要寻找一起吃饭的人。”即使是很简单的食物,由于有了人和回忆,瞬即成为了人间的美味,多少的食物承载了多少的乡愁?!而这书,也就是说着这样简单的故事,也勾起了我对食物的记忆。我喜欢吃鸡肉,为什么呢?现在想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些都是小时候不能经常吃到的东西吧,因为太少吃到了,每次吃都会特别珍惜,久而久之,长大了,即使小时候的记忆逐渐模糊消失,但是味觉依然没有改变,凡是菜中能出现鸡肉我都会觉得特别幸福!幸福,是食物带给我们的另外一个感受!暖暖的汤,雪白的米饭,饱满的饺子,飘烟的咖啡都会让人感到幸福!下班回家,妈妈总会滚汤让我先喝,滚汤通常是当天晚上要吃的菜汤,满满的一碗菜,热腾腾的汤,汤一定是要最热的,一碗下肚,顿觉温暖无比,幸福自然而生。曼娟老师的文字一贯温馨细腻,温暖的文字,温暖的食物,让看的人陷入了食物的回忆当中,感受默默的温情!这也是我喜欢曼娟老师文字的原因~
  •     张曼娟在后记曾经写道:“想写一本以食物为主题的散文,已经想了好久,却总觉得自己既不是美食家,又不懂的料理,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呢?分享,是我一啄一饮之中, 最可珍惜的感受“。当下有很多谈饮食的书,他们都是以饮食为线,谈的却是食物背后的文化与情感,《黄鱼听雷》无疑是这类型饮食书的代表。常说人对味道是有记忆的,而这种记忆的往往来源于我们的原生家庭。小时候的味道记忆怎么都无法从我们呃脑海中抹掉的。
  •     什么时候开始,我迷恋上了食物的呢?从张曼娟的《黄鱼听雷》?还是《朱莉和茱莉亚》?亦或者是他们两个给我的胃施了魔法,让它变得强大而机敏。在我的胃忽然强健了很多天之后,我忽然想起了《非常完美》的一句台词:“女人的胃是心的好朋友,胃总是在配合着心的情况在转变,失恋中的女人,心就像漏了一个洞,胃会不顾一切的帮它去填那个洞,仿佛这样就可以帮助心,去重温失去的满足感。”我失恋了么?算是吧。我将要失去大学时光,失去学生时代,失去身旁的朋友。而我与他们的恋情,谈得那样缠绵而深入。我们念叨着,现在交通这么便利,肯定还能见面。可当我们说这句话时,“肯定”那两个字说得多么不肯定。我开始踏访美食,去原来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找寻记忆或者留下记忆。刚开学的时候,我自己回过一次儒东。骑着车,风很大。记忆中的场景除了牌坊,全然不见。儒东的小篮球场,不见了。乒乓球的案子,不见了。儒东的食堂,也不见了。篮球场的欢呼声似乎还在耳边,食堂里上演的话剧似乎还在眼前,夜晚徐徐的凉风似乎还怕打在脸上。可现在这一切都不见了。我站在儒东门口,静静地伫立了好几分钟,记忆中的味道忽然唤醒了一样。我忽然想起了儒东门口的煎饼果子,第一次吃了裹着油条的煎饼。忽然想起了周末的某个早上,为了烧饼里脊才从温柔乡中出来,然后背下四个人的喜好,拎着四份烧饼里脊回来的欣喜与骄傲。我忽然想起了军训的某个中午,挥汗如雨,急急地在门口买上一份炒饭,多放菜,少放饭,不要辣子。我忽然想起了儒东门口的炒刀削,刀削面被各式各样的蔬菜环抱着,五颜六色的,煞是好看,像是满园的春色。上面盖着一个圆圆的煎蛋,好像一轮明日,金灿灿地挂在天上。吃完这份炒面,一晚上都会满足而温馨。我站在那里,任由记忆的潮水奔腾,眼睛却扫视着四周,想抓住哪怕一丝过去的影子。忽而发现,炒面店没有关。我踱步过去,希望一切都发生的慢一些,好让我记得更清晰一些。推开门,房子没有变,陈设没有变,但是厨娘变了。原来那个胖胖乎乎、手脚麻利的厨娘换成了一个更年轻的姑娘。我没看菜谱,直接点了一份炒刀削。等餐的时候,我环顾四周,这个店还真是原来那个,一点都没有变。我雀跃地等待,企图再尝到记忆中的味道。可当炒刀削上桌的时候,我知道了,我的那个愿望,真的只能称之为愿望。原来,记忆真的只能成为记忆。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书很好,只是封面有些折痕,希望以后注意。
  •     饮食是写给时间的诗,恋食物品人生。还可以学到一些清简的食谱,甚是喜欢
  •     女人的胃是心的好朋友。
  •     下午刚收到书,草草翻阅了一两篇,是作者通过饮食来写记忆的文章,让我比较满意,也勾起我的许多记忆。
  •     由食物引出过往岁月中的人和事
  •     你会认为原来世界时这么美好,各种各样的食物在她的笔下都是优美,秀色可餐且带着感情。
  •     一直喜欢曼娟老师的作品
  •     这本书其实还没看完,但是却感触颇多。往往我们会记得某种食物的味道,我们是把在吃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体会到的情感记住了,才会对这种食物印象深刻。就像我们很多人记忆中童年有很多的零食、小吃很好吃,可是到终于千辛万苦找到当年的零食时却没有了当初的感受和体会。有些食物、食材是要和一些特定的人、某个特定的环境、发生了特定的事情时才会深深的在大脑里烙印下关于食物的痕迹。我们的记忆是以情景记忆居多的,就像小说里面形容的: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就像一幕幕电影在脑海里播放一样;就是这样的一种形象的记忆方式,而情感记忆特别是两种极端的情感——愉快/受挫的情感印象特别深刻,自然的和这些情感有关的记忆也会在大脑里牢牢的扎根。而散文里,张曼娟的每种食材都有着一个故事。特别是里面提到我家乡潮汕的一样特产“薄蚬”(P31),从来没去注意壳上的花纹很像蝴蝶。我们这边叫做薄壳,要小小的更正一下,不是七月有八月就没了,而是要看每一年的季节,通常都是暑假这段时间,大概有两个月左右,最好是下午四五点之后再去买,因为刚好渔船回来,这个时候是最新鲜的。形状大的大概有2厘米长,可能还会再大一点点,这种价格大概十几块一斤。买回来之后洗干净,大火连着金不换一起炒,要下的稍微咸一点,滋味相当的好;又或者可以和潮汕的果条一起煮,那个滋味也是相当的赞。
  •     每天晚上睡觉前读几篇,感觉很饿~
  •     可爱的散文,朴素的封面,优雅的女子,珍贵的童心。是让我阅读这本书的理由。
  •     一本好书,推荐大家购买。
  •     书中老师对美食的描写真是入木三分,所写的对美食的感悟也十分出彩
  •     一如既往的喜欢张曼娟
  •     食物就是人生
  •     书很薄,作为消遣看看还不错
  •     这是张曼娟写关于美食的书,里面有她的心得,喜欢美食和张曼娟书的读者同,不要错过。
  •     很喜欢的风格,以及,又是一本关于美食的书
  •     吃货表示真心喜欢
  •     张曼娟的书总能让人心静下来
  •     第一本关于饮食的随笔。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本书难以读下去
  •     the sentence is best, the emotion is happy
  •     紙張的質量很好.
    用食物寫出感情真的很少見,卻依舊寫的感人.頓然讓人對食物有超大感情
    真的很細膩,從食物中綻放出感情.
  •     很喜欢看她的书,不过书封面有一点点旧,但不影响阅读
  •     张曼娟,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从海水正蓝开始,这次买全了。
  •     女性美食散文已經到瓶頸了。一出一沒再嫺熟,終究是新瓶裝舊酒
  •     我也時常會用美味去回憶過去的人生。
    時光荏苒,舊日的味道仍殘留在唇齒之間,美味得無法抗拒。
    每一種味道都那么獨特,無法復制。
    也許,這就是看別人的故事,品自己的人生。
  •     十分喜爱
  •     张曼娟的文字隐隐有着古典诗词的美,以前买过好几本,借出后都回不来了。这本是写吃食,细细写来,像是我们就在吃着一样。
  •     她不是美食大家,文字也不妖娆,是朴素的慰籍。
  •     回想起自己这几年有滋有味的黄鱼,谢谢曼娟的提醒
  •     还不错,还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做菜
  •     还没读完,书本质量还可以
  •     我能看得下去完全是因为在讲吃的,文末的感想啊之类的真是太俗了
  •     关于美食的记忆。
  •     差强人意,不如同是台湾女教授的林文月的《饮膳札记》远甚。
  •     张曼娟的书,我都喜欢看,准备都买齐
  •     “第一次读张曼娟,是在大学,那本书叫《永恒的倾诉》,我莫名的喜欢,好几篇文章一读再读,还作了摘抄,写了读书笔记。因为现在喜欢睡前读书,所以当时在买书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了这本,因为我如此信赖她的文字,有让我安然和清宁的魔力。我从夏日篇读到了冬日篇,最应景的春日篇还没读到。她笔下的食物,都牵连着家常的记忆,让人一不小心就能想起自己儿时的味道。整本书,没有一幅美食,文字满载着看得见的幸福和温存,让人回味、留恋。其实并不是文字动人,而是凝结其中的情,最动人。”我的枕边书,睡前读物。读完了好久,但想起来依然觉得温暖。
  •     比较老的书了,保存得很好。就是书页有几页折了,但是不影响。
  •     吃得好细致 !
  •     精致地生活精致的饮食
  •     一向喜欢这类书,怎么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丝淡淡的伤感?
  •      童年時期對於飲食從來不講究,看張曼娟的《黃魚聽雷》,仿佛如身在童年的快樂之中。
  •     读这本书真的能引起很多共鸣,一些再普通不过的食材,原来能关联出这么精彩的文章,让人想起遗忘已久的味觉感受,好想好想再回到小时候,那时候好想觉得什么都好吃,不像现在,似乎对什么都不再那么有食欲,到底是为什么呢?
  •     偶然读到这本书的片段,便被它吸引了。作者在描写一些美食记忆时加入了自己当时的所情所感,让人在感到温暖同时也不免有些惆怅。时光如水,我们无法将它挽留,只好绽放出最美的姿态,让沉淀在时光中的景象美好一些。
  •     第一次买张曼娟的书,仔细挑选了一番才买的,果然没让我失望。书谈饮食,娓娓道来,平淡而有诗意,推荐有文艺范、爱家常美食的吃货一族读一读。
  •     好书 很温暖
  •     在张曼娟的这本食材书里,我找到了治疗鼻血的方子。
  •     食物的味道就是生命的味道
  •     温暖,细腻,感动。冬瓜煮过就透明了,人生却要经历多少的烹煮,才能够明明白白?
  •     把情感通过美食抒发出来,是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
  •     读着一篇篇果蔬肉鱼里的张曼娟,彷佛也嗅到了,从她字里行间释出的千百种最细腻动人生活原味。
  •     张曼娟的书真是太棒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