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纸劫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废纸劫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
ISBN:9787515501598
作者:郑振铎
页数:194页

内容概要

郑振铎,字西谛,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永嘉,原籍福建长乐,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收藏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1920年参与创办《文学周刊》、《小说月报》,后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与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后曾担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中科院文学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赴开罗访问途中,飞机在苏联境内失事遇难身亡。
主要著作有:《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俗文学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等,有《郑振铎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20卷。

书籍目录

目录
一九一九年的中国出版界
文学的危机
失书记
蛰居散记(摘选)
烧书记
废纸劫
售书记
求书日录
劫中得书记序
劫中得书记新序
劫中得书记续记序
跋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
附录一:黄荛圃题识
附录二:丁祖荫跋
清代文集目录序
清代文集目录跋
中国版画史序
文化正被扼杀着
上海应该有一个国立图书馆
跋唐宋以来名画集
关于永乐大典
漫步书林
引言
王祯:农书
刘基(传):多能鄙事
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邝璠:便民图纂
无名氏:墨娥小录
汪懋孝:梅史
余象斗:列国志传
玄烨:康熙几暇格物论
王世懋:学圃杂疏
周文华:汝兰圃史
谈买书
谈访书
谈整书
谈分书
谈印书
谈读书
整理古书的建议

作者简介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藏书家,一个爱书胜于自己生命的文化名人。抗战期间,他留在上海孤岛数年,为国家抢救古籍,使之不致遭受战火或流落国外,他所抢救下来的图书,其文化意义之重要性,仅次于敦煌石窟与西北汉简的出世。本书所选文章皆与“失书”有关,所谓“失书”,实为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文化之劫难,因此书名取《废纸劫》。郑振铎先生的《废纸劫》是一个书痴的絮语,也是普世爱书人的共同密语,更是一个民族对拯救文化之劫难的振聋发聩之语。
《废纸劫》所选郑振铎文,是作者对书、对文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呐喊。在作者生存的特殊年代,甚至就在当下社会,“书”遭受着“废纸”般的劫难,本书为我们当下的阅读增加一种声音,再把这种声音放大,让更多的人于此书中寻到自己甚至这个民族的文化天籁。
予素志恬淡,于人世间名利,视之蔑如。独于书,则每具患得患失之心。得之,往往大喜数日,如大将之克名城。失之,则每形之梦寐,耿耿不忘者数月数年。
——郑振铎
文化之劫比政治之劫、经济之劫更难恢复;甚至要说,政治容或转而清明,经济可能重新振兴,文化的损失则无以弥补。
——止庵
梁文道:任何失书之人都该看看郑振铎先生的《废纸劫》
“文化之劫比政治之劫、经济之劫更难恢复;甚至要说,政治容或转而清明,经济可能重新振兴,文化的损失则无以弥补。”谨以此书呼吁当今中国文化之复兴!
失书(代序)
梁文道
有一位朋友在香港搞民间书展搞了好几年。与困处室内人声鼎沸的官办大型书展不同,他喜欢在露天空旷处晒书,任一家大小如游园般地穿逡其中。白天在上,足下绿草,所以不叫它书展,但称之为“书节”,意思很好。去年书节,朋友又想出了新招,请几位读书的名人公开所藏,拿十本“对我最有意义的书”出来展示。承蒙不弃,忝列名人,于是挑了又挑,干脆凑足十一本给他。两个月后,才知道我那十一本书连同他人的藏品一并给盗去了,不余半本。朋友当然很愧疚,但他底下的人大概觉得无所谓,要一再催促之下才给我一张失书名单,并保证替我一一购回。购回?我想他们大概不太知道什么叫做“对我最有意义的书”吧。德里达有本悼友文集,书名改得好,《死亡,每一个世界的消逝》。同样地,对于爱书人而言,每一本书的失去也都是一个世界的消逝。
收到部分偿书之后,就更证明了我的担忧。且看柏拉图对话集之《苏格拉底的申辩》,我失去的那本是上世纪古典学名家柏奈特(John Burnet)翻译的《Euthyphro,Apology of Socrates,Crito》,英文希腊文对照。与他们替我补回的那个今人新译版根本是两回事,这是不懂行情。再看《胡适文存》,我那四卷本是民国七十二年的台湾远东社翻印,不算什么好版本。可原书精装四册,朱红封面,是伴我成长的启蒙书,如今独遗首册,又能去哪里寻回呢?《百年孤寂》英文版当然买得回来,然而我借出的是2006年英国Folio Society精印重制,装帧雅致,插图秀美,虽非签名首版,其价值也非一般市面通行者可比。其余各书若非昔年师长赠赐,就是别有故事。比如说孔恩(Thomas 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我在加州柏克莱一家老书店买的,那家令人难忘的老店现在已经停业了。那本周作人编的《明人小品选》,曾经塞在背包里伴我走过长江蜀道,旅次中不时翻阅辄有所得。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当年买它的时候,我既没听过这位大家也不知道这部名作。但在洛杉矶的阳光底下,商场喷泉反照出的彩虹旁边,我打开了它,书里的欲望之城Isidora的甜美清泉与明艳色彩不只异常地相类于身边的环境,同样地华丽,同样地虚幻;这本书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对文学的看法。这十一部书中的折痕,字行间的画线,一切一切全都消失了。每一本书的失去,果然都是一个世界的结束。
任何有过这种惨重损失的人都该看看郑振铎先生的《废纸劫》,乃知失书有其大小,自己的珍藏尽散为小,整个文化的泉源断绝是大。正如止庵在《废纸劫》台版序文所言:“我读《史记》,见《儒林列传》所云:‘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于齐鲁之间。’每每感动不已。”没错,这的确是要感动的,因为这段话说明的正是中国文人最重要的一种精神传统:不忍往圣所传尽散于吾辈之手,乃有兴灭继绝之志。
伏生一介书生,以身犯险,最终虽“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然而就是这二十九篇使得齐鲁之地重新得聆古人之,奠定了汉儒乃至于后来整个中国思想传统的基础。当年伏生把书藏在墙里,本是件多么不起眼的小事,可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又是个多么伟大的成就呀。更重要的是就算伏生也料想不到他偷偷藏起来的那些书日后竟有这么大的影响吧,他就只是凭一股感觉,一股不忍之情,把那些书埋在砖土之中,再看它们渐渐消失眼前,也不知日后自己身在何处,不知它们是否还能重见天日。但这一刻,他唯一要做也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这些前人的遗产避开秦火,期诸后人,交托历史。
郑振铎先生是位大藏书家,一生努力考掘中国俗文学史,编辑过的书刊不尽其数,翻译了《国际歌》的歌词,还发明了“漫画”一词。可是就像止庵兄所说的,他毕生最大的成就或许还是在抗战期间抢救文献的艰难工作。
那时候,炮火中郑先生不知失却了多少私人藏书,其中“元版的书数部,明版的书二三百部”,而他醉心的清人文集收藏竟有“手稿数部,不曾刊行者也同归于尽”。但他最介介于心的,不是数十年心血的沦亡,却是对不起古人。都已经是什么时候了,人家要不是弃笔从戎,就是写些鼓舞士气的爱国文章,一生爱书如痴的郑先生却还在念着收书藏书。眼看国家将亡,同辈友人也多不了解他到底在干什么,觉得他无聊。可是郑先生一方面看见许多珍稀古籍正不断流入外人之手,觉得以后中国人竟要到了外国才看得见中国书是荒谬的奇耻;另一面则不断目睹战火之中被焚成纸片的文献飞舞成灰,他如何不慌,如何不急?
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藏书计划,转而为国收书。“我甚至忘记了为自己收书。我的不收书,恐怕是二十年来所未有的事。但因为有大的目标在前,我便把‘小我’完全忘得干干净净”。一开始靠的是个人力量,和北方书商抢书,人家背后要不是财雄势大的外国图书馆,就是正在搜寻各地方志的日本人(郑先生认为这些日本人有战略的野心,目的是规划行军路线和未来的长期统治),他怎抢得过人家呢?有一回他在市面看到一堆好书,也不管阮囊羞涩,硬是全部要下,“时予实窘困甚,罄其囊,仅足此数,竟以一家十口之数月粮,作此一掷救书之豪举,事后,每自诧少年之豪气未衰也……然予力有限,岂又能尽救之乎?戚戚于心,何时可已!每在乱书堆中救得一二稍可存者,然实类愚公之移山也。天下滔滔,挽狂澜于既倒者复有谁人乎?”
接着那几年里,他先是以一人之力为国救书,后来才得到重庆方面的支援,大手入市,把当时中国图书由南往北流的趋势逆转过来,尽收民间一切有价值的珍本,为文化存一丝命脉。虽有钱买书,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为避敌人耳目,有家不归,老在朋友处挂单,身上永远有一包换洗的贴身衣衫和牙刷毛巾,耳目永远留意街角的阴影和背后突然响起的脚步。买书,要秘密地买;庋藏,要秘密地藏。等到把书偷运出去了,又要挂心战火会不会波及海运的路线。尽管如此,他还是很满足。“我甚至忘记了为自己收书。我的不收书,恐怕是二十年来所未有的事。但因为有大的目标在前,我便把‘小我’完全忘记得干干净净。我觉得国家在购求搜罗,和我们自己在购求搜罗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自己的珍藏付之一炬固然可惜,但若有了更大的眼界,胸怀就不同了。
相比之下,我不见了几本书就实在算不得什么了。坦白讲,对于那趁乱在书节中窃去书本的人,我反而发不出什么脾气。不是因为我觉得“雅贼”特别可以原谅,而是因为我对他有点期盼。我猜他费这番周章,应该还不至于把赃物拿去当废纸卖吧,我希望他能好好看看那些书。例如《胡适文存》,曾经启蒙过我,后来束之高阁,隐蔽蒙尘;现在在他手上,又会带给他些什么呢?就算他不看,转卖给旧书商,它也总有面对另一个读者的一线生机吧。
我曾经养过一条肥肥胖胖的可爱金鱼,叫做多多,名字的来源是《芝麻街》里Elmo的金鱼多乐希(Dorothy)。我曾经还有一幅多多的铅笔画像,夹在我喜欢的一本书里当书签,任何时候翻开都能看到多多的样子。后来,多多死了,而那张书页里的图画如今则随着书本散失在一室书堆之中,欲觅无从,不知去向,恍如一尾在海中迷路的鱼。木心《同情中断录》的序言,就只是短短一句触目惊心的话:“本集十篇,皆为悼文,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其实书亦何尝不是如此,我曾拥有,我曾读过的书,在我的生命中都只是行过而已;行过,走了,无所谓完成,亦无所谓终结。藏书与藏书的失散,有时候真是不太重要的。每一个人的藏书都是他暂时淤塞的浅滩汐湖,终有流出冲散的一天,终有回到大河海潮的一刻,本来就非我所有。那些注定没有流传价值的,就活该蒸发,回归大气。所以无意义的书,不妨尽成废纸,且还有再用的价值,堪比器官捐赠。至于我所宝爱的那几本失书,这就叫做回归大海,被解放出去了,未必不可说是幸事。在我有限的见识与生命里,它们行过,如此而已。多多走了,重新加入这第三行星的能量循环。它的画像却还在,囚禁于一本迷路的书。我还能再见到这条鱼吗?不知道。或许未来的某天,他和夹藏他的那本书会一起释出,离开我这座小小的汐湖,游进书摊之中。甚至及我身后,他会出现在另一个读者的眼前,那人虽不知这尾鱼的来处,他却早已摆脱了名字的束缚,兀自摆尾,可爱如昔,与书同在,一起自由。

图书封面


 废纸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振铎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和创办《救亡日报》等。上海沦陷前后,他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古籍”百度百科上关于郑振铎先生“为往圣继绝学”的事迹只有寥寥数笔,其中的艰难困苦、肝肠寸断在《求书目录》一文中多有描述。先生曾寻一部关于元杂剧古书,多年不得。后偶闻此书分别为二人所藏,“欢喜得几夜不能好好睡眠”,托友求之。谁料前半部书被后半部书藏者抢先购得,合为一部,待价而沽。先生托友问价,告之非万金不谈。先生为此四处奔走,是时,国民政府忙于战事,财政本是捉襟见肘,自顾不暇,于此事也是有心无力。先生几经波折,于限期前两日靠个人借贷,凑得足金,终偿所愿。“当时,取到书的时候,简直比攻下了一个名城,得到了一个国家还要得意!我翻了又翻,看了又看,慎重地把这书捧回家来。把帽子和大衣都丢了,还不知道······我为此事费尽了心力,受尽了气,担尽了心事,也受尽了冤枉,然而一切都很圆满。我今日看到这一堆书,摩挲着,心里还十分的温暖,把什么痛苦、什么污蔑的话都忘记的干干净净。”
  •     平生所学供埋骨——《废纸劫》主人之命运断想一切始于阅读《废纸劫》那刻,少年时温习中国画史的文字记忆犹新。“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画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馀乘。遇雨道艰,半皆遗弃。魏晋之代固多藏蓄,胡寇入洛,一时焚烧……”“人民百万而囚虏,书史千两而烟扬,史籍已来,未之有也!溥天之下,斯文尽丧……”(见《历代名画记卷》)这些古文里的劫难,《废纸劫》作者郑振铎先生也啮指嗟叹过。烧书、抛售、倾囊进购典籍的乱世,一位“疗饥分得蠹虫余”的故人,在“售书记”一章里被他形容做“大时代最可惜、最残酷的牺牲者”。《废纸劫》是一个人跨度三十七年的情愫,因为书。从“一九一九年的中国出版界” ,至末章“整理古书的建议”,天翻地覆的历史背景读书人只情怀一念;“每顾此一堆书,辄欣然以为乐,若救得若干古人之精魂也”。这些集在一起的旧文,论叙跋序,感惑或抒情,作者半世纪光景,诉不尽千年文脉恩情,其笔调朴素,文白兼备,涉猎泛泛,足以为今天民国控们寻幽访故之美文,文史爱好者行笔的范本。郑振铎,百度里被称做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予素志恬淡,于人间名利,视之蔑如。独于书,则每具患得患失之心……”他嗜书,忍眼兵火毁灭文明,中华古籍善本外流,身托重庆方面数年沦陷区专事抢救收购。“求书名录”一节后半截皆是书主人日记,纪念的是从个人到国家力量抢救文献的苦乐,个人安危,资金短缺,疾病和猜忌,“虽然经历过若干波折,若干的苦痛,受过若干的诬蔑者的无端造谣,但我尽了这分力,这力量并没有白费;这部不朽宏伟的书,隐晦了三百年……且经历了那么大的浩劫,竟能保全不失……”《废纸劫》有二十一篇,“劫中得书记序”、新序、继记序三篇,“清代文集目录序”和跋两篇,“中国版画史序”,“文化正被扼杀着”,“关于永乐大典”,“谈读书”……那个时代笔调间文化变革的痕迹应该被仰望,素雅、博古而通俗。“上海应该有一个国立读书馆”点明扼要:“现代的学术著作,绝非专家教授们自备完全的,而且,恐怕也不会有力量来自备;学校图书馆也困于经费,不会有大规模的购置图书的计划的。”“漫步书林”一节里不止“获见《梅史》,即诧为未见书,亟购得之。携之行箧,不离左右,可谓珍惜之至”,也说“居家必有事类全集”、“便民图纂”:“供农业部门和医药卫生部门等专家们的参考”;谈“关于整理编目的方法”,也痛心疾首:“又曾见炮仗铺里,用明朝白绵纸印的书,撕得一页半页的作为鞭炮的心子,据说,用这种好纸做炮仗,会放得特别响。他和他们商量,能否在纸堆里捡些什么出来。但他们干脆拒绝了,连纸捆子也不让打开。”皆是推心置腹常人语。岁月转瞬,白话文字的优美已经被光阴熏染火燎,我辈不幸,文化之不幸。“跋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篇幅最长,记载了劫后余生的元明杂剧藏本,文字里掩不住获致国宝的喜悦;一口气罗列的书目和引文,即开人眼界,亦勾勒出古典文化流传有序与淡淡的佚散之痛。1947年年底发表的“跋唐宋以来名画集”虽为跋文,却在补遗里自感“写的时候,愤慨极多……”言语间多有抗战前后中日出版、欧洲出版的对比,以及就中国出土汉简被束之高阁之忧患,与大多中国学文者和出版业务的微词。“为什么他们会有那么多,那么好的成绩,而我们的出版物竟那么贫乏呢?至今竟以夏曾佑一部中学用的中国历史教材书升格到‘大学丛书’,而且竟还是最好的一部本国史,实在不能不令人气短。看看人家出了四十多厚册的《朝鲜史》,出了十二大册的《支那文化史迹》,出了十五大册的《支那工艺图鉴》,出了一百册的大正《大藏经》,出了十五大册的《朝鲜古迹图谱》,出了《泉屋清赏》,出了《爽籁馆欣赏》,出了《白鹤帖》,出了《欧米搜储支那古铜精华》,出了《西域考古图谱》,出了《新西域记》,出了《乐浪时代的遗迹》,出了《乐浪》,出了《彩箧》,出了《王光墓》,出了《貌子窝》,《牧羊城》,《南山里》,《营城子》,《东京城》,《赤峰红山后》,出了《东洋美观大观》,出了《书苑》,出了《书道全集》,出了《支那名画宝鉴》,出了《南画大成》……”那一代学人总喜欢自责,“说来可怜,我们的学者们曾经做过什么学术普及化的工作呢?连一部中国百科全书都还不曾给老百姓们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出版些有确切可靠而富于美术气氛的插图的书呢?难道便永远以中国历史教本里几十幅武梁祠画像的复本和若干来源不可靠的插图为满足了么?最使我不满的是,我们曾出版了两部地名大辞典,而自首页至末页,没有一张地图,竟连中国全图也不曾有,更不必说什么地域分图,历代沿革地图和各地方的风景名胜图及城市街道图之类的应该有的插图了。”“但我希望印行的人,不要把‘利益’放在前头,仍要本着‘服务’的精神,为文化而工作。”“我的工作还没有完结——也许永不会做得完——虽然遍体是创痕,但我总是不气馁的向前走去。”公元1949年后终于和平归来。如果《废纸劫》主人没有1958年飞机的境外殒命,此后会成为变幻不定的政治环境里,如每天默誊亡子日记的郭沫若,风派细腰是弹簧,或另一番命运?文明薪火蜿蜒明灭,历尽劫难。结合现实体味郑振铎先生,文学物理,书生意气,《废纸劫》五味陈杂。世情轮回,人尤若何?似乎和本书没有了关联。晚岁为诗欠砍头。庆幸郑先生没有看到,文明的劫难尚未消停。1966年8月23日,在北京成贤街孔庙,一群文化名人被老红卫兵进行挂牌批斗,京剧戏装、书本在燃烧,包括文联主席老舍等人被驱逐在烈火边蒸烤,并施以皮带、拳头、皮靴、唾沫,看客人山人海。红卫兵包括女孩子,追赶到派出所,不顾阻拦将已奄奄一息的老舍轮番毒打到深夜……次日,这个为新中国在舞台上说尽了颂话的大作家投湖自杀。这仅仅是文艺家们灾难的开端。王高明,王国维的子女中把父亲的事业继承得最好的,在中华书局他为《全唐诗》审核标点,又为《全宋词》补充材料并审核全稿,并写下大量考据笔记。1966年“文革”开始后,临时工的资格也失去,且卷入“朱学范、谷春帆特务集团”案,服“敌敌畏”自尽。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1966.5.17 服毒致死。吴晗,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1968.10.11 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范长江,名记者,曾任人民日报社长,1970.10.23 在河南确山跳井身亡。翦伯赞,历史学家,1968.12.18日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致死。上官云珠,著名演员,1968年11.22 病中跳楼身亡。熊十力,国学大师,1968.5.24 绝食身亡。顾圣婴,著名女钢琴家,1969.1.31 与母亲弟弟开煤气全家自杀。严凤英,著名黄梅戏演员,1968.4.8 服安眠药死于医院,死后被解剖,在体内找发报机。储安平,前光明日报总编、大右派,1966?67?传跳海自杀或被红卫兵打死。李翠贞,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1966年开煤气自杀。沈知白,音乐理论家 1968年自杀。傅雷,著名翻译家,1966年9月3日与妻子朱梅馥上吊自杀。金仲华, 老报人、上海市副市长,1968.4.3 在书房上吊自杀。陈梦家,新月派诗人、考古学家 1966.9.3 自杀。叶以群,文艺理论家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等,1966.8.2 跳楼身亡。萧光琰,化学家 1968.12.10 被拷打后服安眠药身亡,其妻女随即同日服药自杀。杨嘉仁,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1966年9月6日与妻子程卓如开煤气自杀。刘盼遂,北师大教授,时间不明,被打死后尸体浸水缸诬为自杀。闻 捷,诗人,1971.1.13 用煤气自杀。言慧珠,著名京昆剧表演艺术家言菊朋之女,梅兰芳之徒,俞振飞之妻,上海市戏曲学校副校长,1966年9月11日在浴室上吊自杀。田保生,国际法学家,时间不明,不堪凌辱与妻子双双自杀。俞大因,北大生物系教授,不堪凌辱自杀而死。周瘦鹃,鸳鸯蝴蝶派作家,1968.8.12在苏州周家花园跳井身亡。张宗燧,物理学家,1969清队时因对毛的物质无限可分有异议,被迫害。北京中关村中科院宿舍中上吊身亡。顾而已,电影导演,1970.6.1日因为了解蓝苹历史而备受迫害,上海天马电影厂工具棚上吊死。刘绶松,武汉大学教授,1969年3月16日批斗后与妻子杨嘉仁自杀身亡。罗广斌,小说《红岩》作者,1967年2月跳楼自杀,另一说为他杀。冯大海,作家,时间不明,跳楼身亡。许政扬,文史学者、南开大学教师,1966年不堪凌辱自沉住处旁小溪。饶毓泰,南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1968年上吊身亡。李广田, 云南大学校长,著名作家。1968年跳河身亡。李达,哲学家,中共一大代表,1966年8月24日自杀。谢家荣,地质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时间不明,自杀而死。赵宗复,太原工业大学教师,时间不明,跳楼身亡。姚溱, 中宣部笔杆子,1966年8月上吊死。陈笑雨,文艺评论家,笔名马铁丁,1966.8.24,游街后跳北京龙潭湖自杀另一说为投永定河。王重民,史学家胡适弟子北大图书馆学系主任,1975.4.16日上吊身亡。海默,电影剧作家,1967 在地下室陈尸7天,被指自杀。周予同,文史学者、复旦大学教授,时间不明,自杀。陈又新,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1968年跳楼自杀。小白玉霜,著名平剧演员,时间不明,毒打后吞食安眠药自杀。李平心,历史学家,1966.6.15 自杀。杨朔,著名散文作家,1968.8.3,服安眠药而死。郭世英,郭沫若之子,北农大学生跳楼身亡。郭民英,郭沫若之子,音乐学院学生自杀。远千里,诗人,1968.6.22关押时用刀片割颈动脉而死。刘克林,《大公报》名记者,1966.8.6 在中宣部堕楼死另说是他杀。孟秋江,作家,1966年在上海跳楼自杀。姚启钧,华东师大教授,1966年8月4日 跳楼身亡。舒绣文,女影星,1968年在监狱中自杀身亡。黄绍闳,著名民主人士,1966年8年自杀。郭兴福,南京军区步校教员,“郭兴福教学法”创立者,1969年1月30日杀死三个孩子后,与妻子双双自杀。获救后被判死刑。 赵九章,物理学家,1967 年批斗反动权威后自杀 。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作者,966 年劳改回京跳陶然亭湖自杀。赵慧深,表演艺术家,1967.12.4 含恨自杀。马连良,京剧大师,1966年2月16日天津全副剧装服毒死 。应云卫,电影艺术家,1967.1.26 自杀(另说是猝死于游斗)。陈琏,林业部教育司副司长,1967.11.19 从十—层楼跳楼自杀。黄国璋,陕师大地理系主任、教授,1966年8月与妻子范雪茵双双上吊自杀。陈昌浩,马列学院副教育长、中央编译局副局长,1967.7.30 服大量安眠药自杀。张绍昌,著名药理学家,曾执教哈佛。演员陈冲的外祖父,时间不明,自杀。张宗颖,天津工作,社会学家,1966年和妻子吕乃朴遭“斗争”后一起自杀。陈同度,生物学家,1968年8月28日不堪“清队”折磨,服毒自杀。……期间中国被摧毁的古迹包括:炎帝陵主殿及其附属建筑遭严重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仓颉庙多处石碑被毁。西藏大昭寺主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被捣毁面目。孔子墓被铲平挖掘,“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大碑被毁。庙碑被毁,泥胎塑像被毁。颐和园佛香阁、智慧海被砸,大佛毁。王阳明文庙和王文成公祠两组建筑全部被平毁。太原市委书记下令砸毁庙宇,全市一百九十处庙宇古迹除十几处被保留外悉数被毁。山西省博物馆馆长闻讯赶到芳林寺,只捡回一包泥塑人头。医圣张仲景的塑像被捣毁,墓亭石碑被砸,张仲景纪念馆被洗劫。医圣祠不复存在。河南南阳武侯祠的“千古人龙”、“汉昭烈皇帝三顾处”、“文韬武略”三道石坊及人物塑像、祠存明成化年间十八尊琉璃罗汉全部捣毁,殿宇饰物砸掉,珍藏的清康熙《龙岗志》、《忠武志》木刻文版焚烧。王羲之陵墓及占地二十亩的金庭观平毁,祗剩下几株千年古柏。觉拉寺文成公主当年亲自主持塑造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二人的塑像被捣毁。合肥人代保护、年年祭扫的“包青天”墓毁。河南荡阴县中学生将岳飞等人的塑像、铜像,秦桧等五奸铁跪像,连同历代传下的碑刻横扫殆尽。杭州革命青年砸了岳庙,岳飞坟被刨,焚骨扬灰。阿拉腾甘得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园被砸稀烂。朱元璋皇陵石碑拉倒,石人石马被炸残缺,皇城被拆。海南岛天涯海角的海瑞坟被砸掉,遗骨游街示众。湖北江陵张居正的墓被砸毁,焚骨。北京城内的袁崇焕的坟被夷成了平地。明末名臣何腾蛟祠堂被毁,黎平人最引以为荣的何腾蛟墓被挖。吴承恩的故居在江苏淮安县河下镇打铜巷的故居被毁为一片废墟。蒲松龄墓被掘,尸体被毁。建于一九五九年的吴敬梓纪念馆在文革中被铲平。山东冠县中学红卫兵在老师带领下砸幵武训墓,掘骨游街,批判后焚烧。张之洞坟被刨,张氏夫妇尚未腐的尸体吊在树上月余,直到被狗吃掉。北京郊区李莲英墓被凿。河南安阳县明赵简王朱高燧的墓被挖毁。黑龙江黑河县“将军坟”,因属帝王将相遭到严重破坏。宋代诗人林和靖墓被毁,清末章太炎、徐锡麟、秋瑾,乃至杨乃武的墓皆毁。康有为的遗骨被游街示众后被送进“青岛市造反有理展览会”。浙江奉化县蒋介石生母墓被上海的大学生领导的宁波中学生掘幵。南漳县为抗日名将张自忠建造的张公祠、张氏衣冠冢和三个纪念亭均被破坏。杨虎城将军,墓及墓碑都被砸毁。吐鲁番火焰山上的千佛洞壁画,曾被贩卖到国外多家博物馆,“破四旧”时将残余壁画,人物眼睛挖空或黄泥水涂抹。山西运城博物馆原是关帝庙,其中中国之最的六米石狮被砸,母狮身上的五只幼狮皆成了碎石。安徽霍邸县文庙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龙、虎、狮、象、鳌等粉彩浮雕皆为精美。在文化大革命中统被砸毁。后省、县拨款数万修葺尚未完全复原。山东莱阳文庙大成殿被拆除。全国四大孔庙之一的吉林市文庙,“破四旧”中严重受损,荒废多年,文革后历时五年方修复。褒禅山大小二塔被炸毁。全国最大的道教圣地老子讲经台及周围近百座道馆被毁。安徽滁县琅山醉翁亭,苏东坡手书,欧阳修作文的千年石碑字迹被凿。亭旁堂内珍藏的历代名家字画被搜劫一空。被毁字画珍玩不计其数:北京名学者梁漱溟家被抄光烧光。梁回忆:“他们扑字画、砸石玩……把我曾祖、祖父和我父亲在清朝三代官购置的书籍和字画,还有我自己保存的,统统堆到院里付之一炬……”林散之珍藏多年的字画及自己的作品全部被毁之一炬。画家林风眠家被抄家、画被焚烧,风声鹤唳中他将自己留存的作品浸入浴缸、倒进马桶、沉入粪池。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八十四岁的马一浮家被搜罗一空。书法家沈尹默担心累及家人,将积累的作品,以及明清真迹撕成碎片,倒进苏州河。作家沈从文,包括明代刊本《今古小说》在内的几书架珍贵书籍被军代表搬到院子里点火成灰。字画裱褙专家洪秋声的收藏付之一炬。“一百多斤字画,烧了好长时间啊!”新疆首府乌鲁木齐新华书店的存书,通通被烧成了灰。湖南江永县流传千年的“女书”,代代相藏的许多本手稿“破四旧”时被焚毁。仅宁波地区被打成纸浆的明清版的线装古书就有八十吨。红学家俞平伯,抄家者用麻袋抄走了俞家几世积存的藏书,一把火烧了其收藏的有关《红楼梦》的研究资料。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凌虚,收集各地的上千张古版画被烧一干二净。中国画院副院长陈半丁,批斗之余作品被烧。上海刘海粟珍藏的书画被抄后,当街焚烧,字画、器皿不计其数。陕西石鲁被当街吊起来接受批判,“黑画”被一幅幅拿出,批斗一幅即撕毁一幅或在画面上用红笔打个叉。齐白石之墓和“白石画屋”被砸。上海画院朱屺瞻家中收藏的名人字画被搜罗一空。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前妻杨宛君被抄家,张氏十四幅画被搜,从此没有下落。木刻家刘岘(中央美术馆馆长)被勒令交出全部“四旧”,多年的木刻原版全部投进火炉烧光。……2012年4月
  •       ■书名:《废纸劫》   ■著者:郑振铎   ■出版:金城出版社2011年12月   ■读家:瘦猪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郑振铎在上海“抢书”四年,状似“潜伏” 。      《废纸劫》 ,这名字像一部惊悚电影,再看目录:“文学的危机、失书记、烧书记、废纸劫、售书记、求书目录、劫中得书记序、劫中得书新序、文化正被扼杀着……” 一眼溜下来,咦,读书人的事,也能惊心动魄?   还真是惊心动魄,话说那是“摆不稳一张书桌” 的抗战时期,国土沦陷,性命尚朝不保夕,谁会为一纸书卷往来奔走?郑振铎!从战火里抢书,与书贾、汉奸、日本人美国人抢。说“抢”一点不过分。“三一八”事变后,江南大量藏书散至上海。他在《劫中得书续记序》中引时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主任赫美尔的话:“中国珍贵图书,正源源流入美国……已有二十万册,为数且与日俱增。” 郑振铎视之为“史在他邦,文归海外,奇耻大辱也。” 况且日伪华北交通公司大肆收购地方志,司马昭之心若揭,尤令郑振铎心急如焚。他与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北大教授张凤举联名去电给国民党重庆政府教育部和中英庚款董事会,要求拨专款抢救孤岛中的古籍,当时正好有笔准备给中央图书馆盖馆舍的庚款,如今战争爆发,没法建房子了,教育部和董事会觉得与其眼看着钞票贬值,不如同意此事。他们五人便成立了“文献保存同志会” ,主要由郑振铎负责。所谓负主要责任,就是干活儿,外联、找书、砍价、书籍保管运输、书目编撰等等,基本上都是郑振铎一个人包了。这个保存会1940年初成立,工作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将近两年,为国家抢救了多少书呢?仅善本就有四千种左右,相当于当时北京图书馆数十年积累的数目。现在的台湾中央图书馆里的善本,绝大部分都是那时候保留下来的。   郑振铎一直心仪钱遵王《也是园书目》所载的元明杂剧,深信这些古剧本尚在人间。一日忽于杂志上看到有人撰文说读过这些剧本,剧本在常熟云云。他便托人打听,未果。却无意中,从某书店处得知,这部三十余册的剧本在苏州地摊现身。郑振铎托其代购,不料半部为唐某得,另半部为孙某得。与唐某诚心商洽,一千五百元可。但最后关头被孙某横刀夺去,扬言非万金不卖。郑振铎亲自去谈,经过三天折冲樽俎,讲到九千元。但如此巨款,对方要求非十几天内交割不可。眼看只剩两三天了,教育部的款却杳无音讯。郑振铎无奈之下,舍出老脸又去借钱。把书捧回的那天,他帽子大衣都丢了,啥时候丢的都记不起来了。这部元明杂剧的文史价值极高,“仅次于敦煌石室与西陲汉简的出世” 。郑振铎得书兴奋之余,特意写了一篇长文《跋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 。   此种事例,我们看着心悬,于郑振铎却是经常碰到的,也是众多“抢书” 环节中的一个。在沦陷的上海,购书须用私人或某大学的名义,存放亦要小心。日本人信奉佛教,不大会骚扰搜查寺庙,郑振铎他们便租用寺庙。运输也不啻像军火、药品那样小心。有一批八十多种珍贵古籍,先托人带到香港,再由飞机运到重庆,终于成功。另一批则没这么幸运了,失踪在被日本占领的香港。郑振铎在《求书目录》里叹道:“我不相信这批国之瑰宝会无影无踪地失去!我祷求它们的安全!” 该文写在一九四五年,他不能料到不久后便从日本交涉追回了一百零七箱书籍,但我相信,这个爱书的中国人的祈祷,一定使多舛的书运拐了一个弯儿。   郑振铎在上海“抢书”四年,状似“潜伏” ,行事与抗日地下分子没啥两样。即使在电车上,只要发觉有人注意他,“也会忙不迭地在一个不相干的站头上跳了下去。”住所、甚至打扮也经常变换,“不敢参加任何婚丧寿宴” 。他说:“夫保存国家文献、民族文化,其苦辛固未足垺攻坚陷阵……然以余之孤军与诸贾竞,得此千百种书……则亦无悔!”   郑振铎是藏书大家,他捐给国家的书籍计一万七千余种,近十万册。著名学者焦树安《中国藏书史话》一书专辟一章写他。这本《废纸劫》的选文,与他的《西谛书话》大致重叠,在此提醒大家不必重复购买。郑振铎当年有感于书籍当废纸论斤出售,谓之“造孽” 。好书当然不怕有各种版本,但他老人家若看到现在的图书市场之泥沙俱下,恐怕不会心生去抢,而是别的想法了吧。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书籍的劫难总是在历史的劫难背景下发生的,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这反过来提醒我们思考书籍和阅读的价值。郑振铎这些写于半个世纪之前的文字在今天出版的价值,除了引发爱书人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人类与书籍的关系。
  •     据说爱书的人都应该看下
  •     无趣。
  •     大家之作 值得一品
  •     差出版社偶尔也能抓两个好选题。
  •     三颗半,感觉设计,用纸,代序都不让人满意,喜欢书的的和收古书的可以 看下
  •     不由得受了点文化气息的影响,关于书的书,或许是读书的缘由。
  •     每个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必读,每个不从事文化行业的人也应该了解一下。
  •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藏书家,一个爱书胜于自己生命的文化名人。抗战期间,他留在上海孤岛数年,为国家抢救古籍,使之不致遭受战火或流落国外,他所抢救下来的图书,其文化意义之重要性,仅次于敦煌石窟与西北汉简的出世。本书所选文章皆与“失书”有关,所谓“失书”,实为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文化之劫难,因此书名取《废纸劫》。郑振铎先生的《废纸劫》是一个书痴的絮语,也是普世爱书人的共同密语,更是一个民族对拯救文化之劫难的振聋发聩之语。《废纸劫》所选郑振铎文,是作者对书、对文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呐喊。在作者生存的特殊年代,甚至就在当下社会,“书”遭受着“废纸”般的劫难,本书为我们当下的阅读增加一种声音,再把这种声音放大,让更多的人于此书中寻到自己甚至这个民族的文化天籁。
  •     郑先生有古人之风。书中有句话写道:“我们这个国家,实在太寂寞了,太没有肯做不求“近功”的事业的人了。”郑先生走的是一条艰苦的路,他写烧书的悲痛,几欲落下泪来,在那个特殊时期,依然一心为文化传承忧心忧虑。
  •     這裝幀是很不錯的。倘若買回家中翻一遍估計就束之高閣罷,所以在書店翻完了。看到無數次書籍毀於戰火之中,真的⋯⋯難受啊。
  •     TAT
  •     平生所学供埋骨。
  •     郑振铎出品啊。。。品质保证。。。
    封面很带感。。。
  •     【论文期间浑水摸鱼之七】又一本与书有关的书。“书痴絮语”,颇有共同感。
  •     书很好,包装还需改善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