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絮语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负暄絮语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
ISBN:9787539920771
作者:张中行
页数:333页

章节摘录

  书摘  一溜河沿  ——北京什刹海的一个角落  不记得谁说的话,人生如蓬飞萍转,我也以未曾料到的机缘,于三十年代末迁到后海北岸,一住就是三十年以上,直到六十年代末,被动到朱元璋的家乡,接受干校的改造,才含泪离开。三十年以上,上寿以百年计,也占了三分之一,霜晨月夕,柳色钟声,可怀念的不少。大题只能小作,也因为约稿的徐秀珊女士表示对水滨的烤肉季有兴趣,所以决定略放大,兼及其四围,写一溜河沿。  一溜河沿在前海的东北角,其西端是银锭桥;桥南北向,桥北往西行是后海北岸,东行即一溜河沿,街巷牌子写义溜胡同。胡同沿水滨,迤逦往东转南,再转东,过火神庙后身,出口是地安门外大街,北望,不远是鼓楼,南行,不远是万宁桥,俗名后门桥。三四十年代,胡同的南面(转南为西面),有些地方没有房屋;仅有的一些房屋,也大多矮小简陋,只有小楼杨的两层小楼是例外。我的住址在银锭桥以西,沿后海北岸西行约二百米,北望有个广化寺,寺西边一个门就是。住在这里,买物,或有事出门,都要东行。路线两条,靠北是烟袋斜街,靠南是一溜河沿。较少的时候,比如夏天逛荷花市场,要过银锭桥后西南行;逛德胜门小市或往积水潭,要沿后海北岸西行。我的印象,穿行次数最多的是一溜河沿,因为不只便于到它东口外的邮局,略南行还可以买到大葫芦的甜酱萝卜,以及茶汤、灌肠、花生等等。与今日琉璃厂的金碧辉煌相比,记忆中的一溜河沿是残破的;但正如秦砖汉瓦,残破也未必就没有价值。正面说,其中也颇有些可珍重的,尤其昔日有而今日难得再见的,就更值得怀念,也就值得说说。  值得说说的主要在银锭桥以东未转向南的一小段,计有三家,都在路南,靠水边,由东向西是:爆肚张,小楼杨,烤肉季。爆肚张的爆肚,据说在北京也颇有点名气,可是我没吃过。不去吃,是因为其时有两三个间或对面喝二两的朋友,惯于到鼓楼前路西的四合义酒铺,那里门口也有卖爆肚的。酒铺宽敞,又人熟,酒酣耳热,即使自己不敢或不肯胡说八道,也可以听胡说八道,就算是一日之弛吧,总比单单吃一碗爆肚有意思。  小楼杨是个茶馆,楼上下各一间,楼下门北向,喝茶上楼,南窗明亮,可以饱看前海的东半。铺主想当姓杨,身量很高,总在一米八以上吧,腰际身后总插个大长烟管。这表示他的为人是老一派。老一派还表现在风度方面,是沉静严谨,矜持之中透漏一点点不在乎。不在乎来于自视很高。这仍有来由,据鼓楼东得利复兴书铺的张髡老先生说,杨虽然以卖茶为业,所交往则多文人雅士,如为《燕京岁时记》书写序文的庆珍就是座上的常客。可惜其时我没有坐茶馆的余裕,以致知道有这样一个可以雅集的地方,竟交一臂而失之。  小楼杨的西邻是烤肉季,也是路南紧靠水边,比一间屋略大,简陋如临时工棚。南面没有墙,为的烤和吃的时候可以兼欣赏波光树影。屋内偏东设两个烤肉支子,木底座有圆桌那样大,周围有四条板凳。那时候北京人不多,外地人尤其少,来北京办事,都住在前门外一带,所以烤肉季虽然小有名气,像现在,座上客常满,还有不少立等的,几乎没有。人少,与“人多  力量大”的高论不合,但有人少的好处。可以举出多种。一是清爽,入门去吃,没有拥挤之感,这就不像现在,入门要抢座,抢不到要忍耐。二是可以用古法吃,所谓古法,主要包括两项。一项是自烤,即用长竹箸夹自己在佐料碗里搅拌好的肉片往下燃松木的铁支子上放,其后可以眼看油烟上腾,耳听肉片触热支子时的丝丝声,鼻嗅焦煳的肉香,再其后还容许自由散慢,就是,你喜欢吃嫩些的就少翻腾几下,喜欢吃老些的就多翻腾几下。另一项是烤和吃的姿势,据不成文法,要左腿上提,登在板凳上,然后举白干之杯,同声喊“干”,以显示这是吃烤肉,有游牧之风,与“履舄交错”的情况不同。以上这些都有诗意。再补充些与诗意少关联的,是所吃肉片是牛肉,因为是精选的,我的印象,反而比羊肉味道好。吃烤肉也要有今日咖啡所谓伴侣,前半是白干,后半是烧饼。烧饼是路北一家烧饼铺供应的,趁热送来,也有不成文法,要破个口,把烤好的肉片夹在里边吃。总之,前前后后都要有些“野”意,与闺秀的娇柔相反,所以那时候,没见过妇女来照顾的。烧饼之后还有小米粥,是烤肉季自做。烧饼夹肉吃多了,难免火力大,吃碗粥解解也不坏。还有好处之三,由理财专家看最重要,是价不高,因为彼时商业还是行孟老夫子的古法,逐什一之利,不像现在,逐什四甚至什五之利,还难免以粗代精。上面说过,六十年代末我离开这后海故居,于是连带与烤肉季也断了来往。是八十年代中期,在饮食公司工作的乡友凌公招待吃饭,说了几个地方,让我选择,其中有烤肉季,我想温昔年之梦,选了烤肉季。到那里,才知道路南的简陋木棚已经变为路北的两层金碧辉煌。上楼,原来的土地变为地毯的软绵绵。供应的食品更大变,以菜为主,烤肉成为附庸,而且是羊肉。烤肉的支子不见了,因为不许自烤,也就不能见支子上的烟气,嗅到丝丝时发出的肉香。要了一盘,也许因为有旧时的记忆,觉得不好吃。时移则事异,又有什么办法?过去的只好让它过去吧。  剩下的只有记忆。想了想,来往于一溜河沿几十年,可记的又不只是口腹之欲。计还可以举出两事,都是有关长物的。其一是修理砚盒。是五十年代后期,听说一溜河沿还有个经营小器作的老师傅,也许还能接些外活。多年来我喜欢旧砚,陆续收了一些,其中有的木盒有残缺,当然想化残缺为完整。于是到一溜河沿去找,没费力就找到,在转南不远的路东。老师傅名温连科,年过花甲,朴实而和气。我说明来意,他说还有些零碎旧料,可以试试。我送去三件:琅擐砚山,红木底座缺一个腿;龙尾歙砚,红木盖缺一条;松花石玉兔朝元砚,红木盒一处破裂。过几天交工,说只有那个腿,因为碰巧有一块紫檀,没用红木。工做得很细,三件收四元五角。就是这位师傅,不久病倒,以致其后修理一个井字砚的木盒,不得不远走东琉璃厂,去求另一位师傅。其二是买一个字卷。转南再转东,路南住一个姓杨的中年人,在后门一带摆书摊,同我熟,不知以何机缘,买来一批书画,其中有不少清人书札。我得消息晚,未能捷足先登,去看,只剩两三件人家不要的。其中一件,俗名手卷,小巧玲珑,裱工很好,张伯英题签是“祝枝山临景龙观钟铭勺圃审定真迹藏之小来禽馆己未重装”,字不假,里面收藏章,鲍东方(名震)的也不假,可是祝枝山的字不真。价甚廉,只二元,我收了,不是为欣赏,是觉得,这有如花花世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有时取出,作为一例,跳到局外看,也好玩。且说这一件,至今还卧在敝箧里,是因为《景龙观钟铭》以及祝枝山,都与革命不革命拉不上关系。至于另一件,也是个字卷,千真万确出于莫友芝之笔,只因为莫曾人曾国藩幕府,又文中曾两次提到粤匪,怕万一红卫英雄也略知历史,用株连法,性命攸关,就毅然付之丙丁了。    说到秦火,有离题万里之嫌,还是转回来说一溜河沿。它变了,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万事都是如此,也就不必多说。这是一面。还有另一面,是记忆中的不变,这就会引来加倍的怀念。怀念,情也,依古训,“情动于中”会“形于言”,此情有没有形于言呢?找了找,只得一首怀念旧家的《浣溪沙》,文曰:“午梦悠悠人旧家,重门掩映碧窗纱。夕阳红到马缨花。  帘内似闻人语细,枕边何事雀声哗。消魂一霎又天涯。”西移了二百米,能够算数吗?我想也未尝不可,盖古人早已用过,曰“乞诸其邻而与之”,虽不合圣道,但醋总是酸的,能用,也就不必苛求了。    ……

书籍目录

我眼中的张中行(代序) 季羡林辑一 红楼旧事  北京的痴梦  红楼的点滴一  红楼的点滴二  红楼的点滴三  沙滩的住  沙滩的吃  北大图书馆  我的琉璃厂今昔  香冢   鬼市   圆明园劫灰  东安市场  大酒缸  阅微草堂  一溜河沿  老字号辑二 故人梦影   章太炎  熊十力  苦雨斋一二  两位美学家  胡博士  梁漱溟  刘半农  朱自清  叶圣陶  汪大娘  王门汲碎  银闸人物  东谢西谢  家乡三李辑三 不合时宜  怀疑与信仰  月是异邦明  彗星  直言  旧迹发微  礼失而求诸野  万物之灵  朴实颂  伪劣解  周婆制礼  关于美人  临渊而不羡鱼  今之视昔  不合时宜辑四 案头清供辑五 碎影流年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说:我常常想,在现代作家中,人们读他们的文章,只须读上几段而能认出作者是谁的人,极为稀见。在我眼中,也不过几个人。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负暄絮语》中行先生的文章是极富有特色的。他行文节奏短促,思想跳跃迅速,气韵生动,天趣盎然,文从字顺,但决不板滞,有时宛如大珠小珠落班玉盘,仿佛能听到节奏的声音。中行先生学富五车,腹笥丰盈。他负暄闲坐,冷眼静观大千世界的丛生相。谈禅论佛,评儒论道,信手拈来,皆成文章。这个境界对别人来说颇难达到的。

图书封面


 负暄絮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曾经有一次专门去围观燕南园,这间某某住过,这间某某住过,想象着读到的房间格局,八卦得不亦乐乎。在后来,我怎么看也不觉得燕南园像是有人住的样子,然后是朗润园,再然后镜春园,这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大概没什么人在乎了,反正现在,或者逐渐会变成一个公园,大家散散步,以后也就可以回去跟同事孩子吹吹牛逼,北大还真是不错,园子真漂亮。中行先生写得多是沙滩红楼,几乎和我们小辈毫无关系——沙滩红楼前些年大概也被围起来整修了,现在已然是文物了吧——但是笔下的北大却又和感受得那么相似,虽然怪人会越来越少,北大终究也会沦落为一所世俗的平庸的好大学——如许志远所说,“比如清华”。书里还写到东安市场啊琉璃厂啊,哪一样看起来也和现在的完全不一样,除了名字,倒不如像先生在“动乱”中遗失的那些字画玩物,丢了就丢了吧,忘了就忘了吧,挂着羊头却卖馒头,自己连点儿肉腥都没有还要装文化古都?更何况,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小时候砸坏的,人不要脸真没着,国家更是。要不你现在找个老东吴毕业生问问“南东吴,北朝阳”?让人家苏大情何以堪啊。扯远了。即便中行先生的文笔再诙谐,让人读毕仍旧难免感伤:几千年前的事儿可以读读世说新语,可谁能想到,几十年前的东西,也只能读书才看到。

精彩短评 (总计76条)

  •     感觉一个智慧老人在慢悠悠的给你聊天!
  •     蛮好,充满文学气息
  •     张老的“博客”集
  •     高明些的八卦,我算是明白为啥报纸娱乐版同体育版受众广了,好读,还有谈资。还有,这书让我觉得白话文字也有筋骨。丨实话讲没读完,不过也罢,没得要当作任务来做。
  •     大师的文章
  •     文人古味,负暄絮语
  •     张中行的负暄系列我非常喜欢,这套书读起来让人心静。
  •     好书,正在集这套书,还差很多。
  •     名家八卦若干篇……
  •     高寿的老北大,在大动荡中比起大多数他那样的知识分子也就算顺利的了,生存智慧让人钦佩,因为长寿他的眼光几乎绵延百年,这百年下来的物非人非,作者虽然笔调轻松通达看透,但读者仍不免感伤
  •     大家的文章就是,能在简朴的字里行间看见往日的时光
  •     大师的书,还买什么?(但也不能买的太零碎)现在我有《张中行散文选》(浙江文艺版)、《流年碎影》。想再买个1~2本。
  •     张中行先生的书,是不需要多说的。一代大儒,娓娓道来。读这样的书,能使人心灵安宁。
  •     选编篇目足以让人领略张氏散文的朴实淡雅风格,如果要读张中行又不愿花心力看多本文集,我建议看这本散文集子。
  •     老派人的文字
  •     只能说,这个文风我欣赏不来....文章不吸引人的感觉,读起来比较费劲,就会看不太懂
  •     二子帮父亲买的,还没看。但这本书是老公要的,应该很好吧。
  •     名家八卦若干篇……
  •     文字是好的
  •     当代的世说新语么~
  •     国学大师张中行辞世,找来此本书了解一下生平,顺便看看他是怎样评述和杨沫的那一段恋情。
  •     续貂
  •     内容可望不可即!!!!!!!!!
  •     老先生的笔触温暖清晰,真如负暄絮絮轻语。
  •     才收到还没看呢,大家作品 ,应该不会错的。
  •     燕园三老,大师之作,值得购买!
  •     一套不错的丛书,设计、纸张、内容都不错!
  •     书印刷精美,内容也很好,我准备再买负暄的其它两册。
  •     希望优惠活动多一点!!!!
  •     平淡中感悟文学,生活的美
  •     总喜欢絮叨
  •     书内容很好,但数的纸张是毛边,切割不均匀,怀疑是盗版。
  •     负暄絮语
  •     读过半本方觉有趣,说己之事仿佛他人一般。
  •     书是帮同事带的,翻了下~质量不错~!同事也很满意~
  •     大家散文
  •     已有多本张中行的书,但他的文章值得再看。
  •     看朋友推荐的,应该不错,重要是价格很给力嘻嘻
  •     简练的是文字 琐碎的是杂忆
  •     前几篇的内容有些重复了……
  •     喜欢其中的“故人梦影”、“碎影流年”。最后的大师,人们说。其中某些可为我辈八卦底稿。
  •     这本张中行先生写的书很适合晚上在灯下细细品读
  •     装帧古朴,就喜欢这样的。
  •     张中行老人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学者和大师,散文写的有小品的味道,公公很喜欢,所以一下买了一套
  •     获益匪浅。。。
  •     看了没几篇
  •     文字诙谐 行文简洁
  •     张中行的随笔真是漂亮
  •     都是从已出的书中选的
  •     很喜欢这个名字……散文读不太下去啊
  •     最喜欢<故人梦影>里写北大文人佚事的部分.张中老的散文风格是走叶圣陶的路子,即"这屋子里念文章,那屋里人能听明白".
  •     冬日里闲下来的时候,坐在窗前的阳关下,边品咖啡边翻书,细看作者的读书行路,享受也!
  •     负暄絮语是心灵休憩时的灵丹,20世纪初的人文在21世纪初来看,浮躁不再。
  •     大师的书得静下心来慢慢拜读体会才是
  •     张老的文字平易近人
  •     这套书适合认识一些想读的经典,价格不贵,收录的人也很有代表性
  •     一次购买了好多书,还没来及细读,大致浏览了一下,感觉内容不错。
  •     读的仓促 还会再读
  •     跳过作者说的一些具体而微与他有关感慨系之的生活小事而与我无关且完全引不起共鸣的部分几篇文章,其他说的古典文心,文人雅趣真是太走心太有用了。旧书店里淘来的,可见张中行先生的生活情趣之高,对于晚辈的我真是赚到了,啊哈哈
  •     书本的质量不错 绝对的正版
  •     读着读着就心酸了。。
  •     看了下,感觉还可以,纸张有点奇怪
  •     这是另一个版本的《负暄絮语》,雅致可观。我推荐给朋友购藏的。
  •     《负暄絮语》这本散文集是从张中行先生洋洋数百万言的作品中精选而来的,分红楼旧事、故人梦影、不合时宜、案头清供、碎影流年等五辑,集中了张中行先生各方面的主要代表性作品。 张中行先生从事散文创作时,已近米寿,可谓历经沧桑,繁荣阅尽,世事早已如浮云。正因为如此,他的创作可以无羁无绊,真正信马由僵,道己所欲道。因此他的文章不拘形式,没有拘泥,真正是“我手写我口”,自然率真可以说是张老散文的最大特色。张老一生读书万卷,阅人无数,文章视野开阔,纵横捭阖,信笔写来,涉笔成趣,不讲章法也许是其散文最高章法。
  •     本书中不少是读过的,相当于重读。
  •     之前在房东的书架上无意中看见负暄琐话,闲暇时翻了翻,突然觉得这才是现当代少有的大师作品,于是张中行的名字与书才映入视野,恕之前孤陋寡闻。文笔捻手而来生活点滴人生回忆侃侃而谈,遣词造句断字标点相当严谨,确是对待人生与生活、治学与写作的极致。除了严谨而带来的稍嫌啰唆外,别无缺点。
  •     由此而知张中老。
  •     领悟大家
  •     老北大笔下浓重的生活气息
  •     学者散文,第一次读张中行,觉得文章还行,可能是因为归为学者一类吧,感觉经常有大段大段的需要细嚼,有点费劲,读起来有些地方不是很轻松,后面回忆的一部分没怎么看。杂文为主,还行吧。和我看的董桥郑逸梅不是一个风格的
  •     琐话、续话、三话封面颜色不一样.
  •     颇有思想深度,内容也很有趣,读之不厌,确实是一部好作品!
  •     满目青山夕照明……
  •     关于北京红楼的。不错还。
  •     怀念 中学时代图书馆无意中淘到的珍宝
  •     2005年8月20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