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笔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农民笔记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515308944
作者:侯永禄
页数:618页

章节摘录

1940年到1949年路井城,可爱的家乡陕西省合阳县西南部的乳罗山下有座路井城。相传因当地水井里的水,甘甜清澈如露水一般,故名露井。城内有十多条巷,住着数百户人家,大多以务农为生。城墙修筑于1869年,由后新庄巷的侯风偕负责修建。形状如扇子,西北角为扇柄,共开东西南北四个大城门。城门用砖砌成,城门洞上外边各有四个大字。东门为“金带东绕”,南门为“铁岭难横”,西门为“卤川西临”,北门为“罗云北锁”。内边各有二字,依此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城墙东南角上有个转角楼,离老远便能望见,是路井城最明显的标记。城外南边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街。中间有座坐北向南的九郎庙。南面有条南街,南端有个城门,上有石刻的“露井镇”三个大字。每逢农历一日七日,方圆十几里的人都来赶集上会。由于地平井浅,人们大都安居乐业。这儿,就是我可爱的家乡。据说侯风偕为了以后让本巷人出城下地方便,修城时于后新庄巷的东头城墙中暗中修了个小城门洞,外面用土挡住,人们看不见。后挖开,称为“小东门”。后新庄巷有两口水井,东头路北一口,中间路南一口。巷里的人家大多住在路北边,路南边只住三几户人家。东头一户,西头一户,中间井西边一户。井西边是个十多口人的大家庭。户主侯迁善,勤劳俭朴,善良忠厚。他,就是我的爷爷。爷爷迁善上有婶娘。婶娘一生无儿无女,早年丧夫,守寡多年,经常烧香敬佛,居住在城南的佛庙“四圣宫”内,孙儿和孙媳们称她为“烧香婆”。奶奶李氏,路井李家坡人,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连科,生于1887年,成年后学做木匠活;娶妻张氏,路井南街村人。二儿子润科,生于1895年,成年后学做铁匠活;娶妻贺氏,名冰质。润科和冰质,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爷爷和两个儿子种着六、七十亩地,除秋麦两料大忙季节全家总动员、投入紧张的收麦种秋和收秋种麦外,其余农闲时节,伯父的斧头锯锯声,父亲的风箱铁锤声,便都叮当叮当、呼啦呼啦响开了。他自己也推着车车卖开粳糕了。(“露井”实行简化字后改为“路井”。虽然书写简便了,却有些字不达意。听父亲说,曾祖父迁善1929年(民国十八年)腊月初八晚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人称没害病“好回首”。第二年正月十二晚,土匪洗劫了“四圣宫”,残忍地将“烧香婆”捆绑,垂着砖头,推入佛庙水井中活活淹死。)我 的 父 亲我的父亲名叫润科,是祖父迁善和祖母的二儿子。生于1895年5月16日,自小跟着祖父务农劳动。因家贫没有文化,以后学成了铁匠,农忙做庄稼农闲便打铁。由于长年劳累,经常有病,身上黄胖烂肿。1939年夏季,父亲午饭后赤身休息,未穿上衣,未盖被子,着凉感冒,医治无效,变成寒结胸,竟卧床不起。于阴历4月10日下午与世长辞,终年45岁。父亲37岁上,只有3个女儿,没有一个男娃。1931年母亲添下了我。(在老家,“添”是“生”的意思。一个“添”字,爷爷奶奶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重男轻女,乃中国几千年之传统观念也)父亲非常喜爱,好东西先叫我吃,好玩具就给我玩,我的一切享受比姐姐们优越得多。引着我,走亲戚,上会,看戏。看戏时,抱着看不见,便驾起高高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看。引我学会了背《三字经》,学会了唱《铡美案》中的“包公”。有了来人,父亲常把我叫到人前让我背一背,唱一唱。他病重时,将我叫到床前说:“永娃,大死了,你的福气就来了。”我憨着说:“嗷,我的福气就来了。”父亲年轻时,特别勤苦,给人家干活,腊月23日以后才回家。每年正月初五便担上笨重的铁匠担子出外了。出村干活,不论离家十里八里,每日天黑以后,夜深了,才步行回家。到家还要担水喂牲口。不等天明又要步行赶到主人家门前,要等着主人赶来开门。父亲40岁的时候盖起了门房。那时他身体多病,已经不能出外干活了,只能在家打些零碎铁器。临终前的先一年,实想把东边厦子翻修好,怎奈力不从心,只好将厦房亮椽了一下,就那已经费尽了心力。为了给我留一份家当,使我生活得幸福,他劳累了一生,没黑没明地干活。父亲去世的那年,我家有两座大房计4间半,厦房14间,牛一头,耕地33亩多,存粮食六七石,院子一院半,场面一块6分大:可算个中农了。父亲去世时,正值夏收之前,先一天埋葬了父亲,第二天便叫来了割匠,开始了紧张的夏收。父亲辛勤了一世,就这样草率地安葬了,算一世到头了。那时我才9岁,母亲还不足40岁。她将泪水咽在肚里,忙着料理家务,里里外外的全部重担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兄 弟 姐 妹据母亲谈,我们前后共姐妹10个,但成年的只有3个姐姐和我4人。大姐菊芳,生于公元1917年,嫁于乾字村邓西斋。二姐贞芳,生于1923年正月,1939年3月嫁于东吴庄张新万。因长期患肝血痨,医治无效,不幸于1946年腊月初五去世,终年24岁。三姐京芳,生于1925年9月22日。因父亲去世,家境困难,1939年腊月15岁时,便出嫁于东明村梁志敏。因为伯母也有两个女儿,所以称呼上将大姐称二姐,二姐称三姐,三姐称五姐。因为在上的四个姐姐或哥哥,很小就夭亡了,所以我不但不知名字,也不知是男是女。记得父亲在世的时候,我有个妹妹叫京叶,不知患啥病。大夫看后,让我去抓药,等药抓回来,已经断了气,真叫人难受。她生于1935年,死于1939年2月。父亲去世后没半年时间,母亲7月添了个男孩,起名叫永安,我十分喜爱。但一年多后,又因病医治不济,竟然死去,使我十分伤心。(想不到父亲兄弟姐妹10人,竟有6人夭折?!令人心痛,让人心酸!据有关资料介绍,解放前,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为35岁;1978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为68岁。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超过73岁,步入世界先进水平之列)兵 粮 差 款父亲去世后,家里就剩下母亲和我,孤儿寡妇实难过活。当时正值日本侵略我国,兵、粮、差、款,一天比一天紧,一天比一天重。我是个十来岁的独子小孩,仍要按门、按地出壮丁钱。公粮、麦封、牲口料、军队面,更是层出不穷。记得有一年腊月,甲长和保丁来逼粮。他们声言,一家挨一家“齐为”,家家都得交清。最后把母亲淘下的二斗准备过年的湿麦也装上走了,母亲好话说了一大堆也不顶事。但到巷里一看,也只收了五六家没人没钱没势的穷寒家,有的户连门都没进去过。记得又有一次,我从学校放学回家,门锁着,不见母亲,听人说押在保里了。我到保里一看,只见母亲和不少的人锁在一个大房里。县里来的委员正在用大板子打一个男人,我吓坏了,在门外哭喊起来了。母亲把家里门上的钥匙从门槛底下给了我,叫我到家里给她取了个米面馍,算把饭吃了,我也只好拿了个冷馍去学校。下午他们还不放人,我一个娃怎敢独自个睡在家里。我找到了保长,要求换母亲回去,替母亲坐牢。他们要母亲回去立即借钱,先给委员交够跑腿的鞋袜钱。(第一次听说“鞋袜钱”,真是暗无天日!)最后留下我,母亲才去借钱;把钱交了,才把我放回来。还说:“明天再不把粮交清,把人就要带到县上去。”母亲又连夜东奔西跑地借款子。还有一次,我去上学,母亲去街上卖被子,留下姐姐在家看门。为了怕贼,姐姐把门在外面锁着。谁知甲长竟越墙而过,东张西望,发现屋里有人,才走了。后来姐姐将此事告到保上,保长竟蛮不讲理,还威胁姐姐说:“你再往前走一步,看我用杠子不敢打你才怪咧!”有一年的夏天,马上就要收麦了,但差事派来了。我家既没有牲口,又没有人。家家都忙着要收麦,谁愿意去支差呢?甲长说:“就轮到你家,你出钱雇人,只要钱多,有的是挣钱人。”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就轮到了我家,哪里去讲理呢?由于父亲去世,牲口卖了,喂牲口的房子也拆了。为了抗日修碉堡,要木料。甲长要了一根椽还不行,还再要一根。母亲问:“为啥还向我家要?”家长说:“你有哩!”这是什么理性啊!没有劳力做地,把地租出去吧。租出去的地,租子收不回来。收下的租子,根本不够交公粮,更不够交草粮差款。和别人分种上吧,地没粪上,打不下多少粮食,比出租的收入还少。真没办法,只好把19亩地典当给保队副靳怀彬,这样可以不交公粮和差款,和卖了一样。但有一个好处,只要你将当的地价如数交还人家,地仍可以由自己耕种。卖了就再也不能回来了。变卖家产没法子变卖。先是没买主,后是廉价卖了,价都收不回来。例如当了地,麦子人家不送。母亲央人扛回。但事后,扛的人要借麦子,借给了一石麦,后来多次都要不回来。因此只能用省吃俭用、从牙齿上刮的办法来过日子。灶火没炭烧,买不起炭,就长年烧柴;没有柴,母亲就拿镢锄砍臭蒿、枣刺、菠老叶、扎娃苞等柴禾。我长大了,上学遇星期放假,也扛个镢锄拿条绳,去砍柴,烧灶火烧炕洞都能行。家里买不起火柴,每天做饭烧火时,便到邻家去点火。或者用火链在火石上打火;有时不会打,半天打不着火,真急人!旧社会的孤儿寡妇,加上繁重苛刻的兵粮差款,日子真是没法过呀!上  学父亲在世时,我也曾在“六世祠”里认字,那不过是今天去明天不去,不经常。父亲去世后,我一天天长大了,便常在“东至庙”上学。校长是侯子钦,班主任有范梦其、姚得育等。班级是三二级。同班同学有侯永泉、侯炎垚、侯专录、侯同勋等。1944年(即民国三十三年)进入高小,地址在西明村东的“四月八庙”。校长是侯丙钧,教导主任是赵湛一,班主任有杨克敏、邓钟其、赵崇九、赵为希等。班级是三五级。同班同学有侯俊峰、靳文杰,侯顺涛,侯炎垚、张进其、张有淼等。每星期背冷馍,烫小盒辣子当菜吃。别的同学搭灶,我没钱搭不起灶,只喝点开水。有时连书本也买不起,借同学的书看。这年秋天,国民党政府发动“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县上要举行全合阳童子军大检阅,高小的学生都是童子军。体育教员王马民集合起大家宣布,每人缝一身草绿色制服,一条童子军棍,一条捆行装的绳。我回家给母亲一说,母亲慌了,赶紧叫来姐姐菊芳剪布缝衣服。哪里来的绿色布呢!要染布得买颜料花钱,没钱咋办!用槐胶子熬水染布。童子军棍,用根锄把吧!绳咋办?没钱买,想来想去,用织布剩下的线头“机间”来一条条续起来吧!总算赶大会前做成了。九月十五日,王马民带领着全体同学步行赶天黑到达合阳县城,住在指定的住宿地点。九月十六日在大操场进行检阅。各个学校的童子军,都穿着一色的制服,有黄的绿的灰的,一校一种颜色;有唱歌的跳舞的打棍劈刀的,各具特色。同学们大开了眼界。我算第一次进了县城。由于学习条件差,学习机会难得,学习的自觉性逐渐提高,所以成绩还算不差。1946年毕业时由于考试成绩好,升学时可以不再考试,即为“免试生”。升中学可免于考试,是个好事情。但到底上不上呢?家里距县城40多里,还要翻个金水沟。再远我也不怕,愿意去上学。但我一去学校,家里就留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        谁绞水呀!困难重重。为了改门换户,母亲和我反复合计,最后决定再苦再累也要让我上学去!县上有两所学校,一所是合阳中学,设备好,条件好,但要交学费,伙食要自理。另一所是简易师范,是新办不久的,条件较差,毕业后只能教书,但伙食由国家供应面粉。因为家境困难,只要负担轻,条件再差也不要紧。所以我拿上免试证报进了合阳简师,地址在县城内西北角洞之巷,即原来的民生工厂旧址。校长是李齐夷,班级是秋三八级乙班,班主任是范敬民,同学有雷满堂、侯顺涛、侯甲祥、侯俊峰、侯甲荫、李步云、康保成、康更坤、相润学、张润良、陈碧莹、雷永坤、安康、安希茂、王述生、谢学安、贺永会等。学校宿舍借助民房,衣物、文具、被褥是背往学校的,连床板也是自己背到学校去的。每遇星期天要回家,必须在星期六午饭后赶快走,赶天黑到家。第二天早饭后出发,赶上自习要到校。记得有一次星期六和顺涛回家,第二天回校却下起了大雨。怎么办?和顺涛连雨同行。到金水沟,坡陡路滑,无法下沟,只好坐下向下溜,向上爬。到校时已淋成小鸡,两人都乏得精疲力尽了。(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父亲艰苦的求学历程,与其何等相似!)那时的四月四日是儿童节,学校组织同学野外踏青。长年累月关在学校学习,多么想去野外游游,但是因为自己缝不起统一颜色的制服,学校便不许参加,只好留在校内,心里多么难受啊!有时和合中校一起开会,那边有的同学讽刺我们是“军麦袋子”,意思是我们每月吃着国家供给的面粉,不光彩,太贫气。我心里十分气愤,但有什么办法,只有暗下决心,发愤学习。有一年过“校庆”,学校号召出壁报画报。我自小爱画画,便也画出了一张画报。内容主要有:一、一个青年手挥大刀,向周围的狼虫虎豹拼搏。题名《青年要向环境作斗争》。二、一个浑身流汗的人,用力拉着东洋车,上边坐着个肥头大耳的富翁。题名《要吃饭多流汗》。三、几个资本家,手中放着氢气球向天空飞,题名《物价飞涨》。四、一只公鸡站在火热的鏊上实在难熬,题名《兵差粮款》。还有一些记不清了。这张画报,校庆后校长代表学校还发了奖品,有红蓝铅笔等。(新颖大胆的构思设计,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结  婚父亲去世后,一个大屋里就有母亲和我两个人。我去了学校,家里就母亲孤零零的一个人,一到夜晚黑糊糊、静悄悄地更怕人。母亲为了使家里早一日人多点,便在我11岁上就给我订了吴庄一门亲,连面也没见过,还不知名姓,13岁上就病死了。母亲很难过,而我就没叫心晓得。只是也不知花了多少钱的彩礼,就这样白白地丢了。当我15岁,五姐的公公,我称“梁伯”的,给我说下赤城西庄的一个媳妇,年龄和我同岁,家里就她和母亲两个人,既无兄弟又无姐妹。当她出生不到40天的时候,她的父亲便病故了。她和我同样命苦,甚至比我更苦。没父亲的女子娃和年龄不老的寡妇妈怎样地过日子啊!作的那难,受的那症,我是可想而知的。母亲征求我的意见时,我说“愿意”。当我17岁正在“简师”上学的时候,母亲提出要给我成亲,我不同意。但怎奈双方的母亲和媒人多次解说督促,便定于五月十六日成亲。她进了门,坐席的时候才看了一眼,算是见了面。那天天气很热,亲戚邻里还来的不少,算了却了母亲心上的一件大事。她的小名叫银焕,意思大概是值钱得要用银子来换的一样。但要了多少彩礼呢?据说是六万元(注:“六万元”应为解放前国民党执政时的旧币)。六万元是多少价值呢?那时一聚(一百张)十两纸,价值二千陆百元,能有二十三聚十两纸的价值啊!就这行礼时带够没带够我也不知道。她妈会想,她只有一个女,女的也是她的,她的也是女的。女婿也是独子,没有兄弟分家。反正有苦同受,有福同享。财礼的多和少一样,要不要也一样。自从结婚后,母亲渐渐地不孤独了。我去上学,她和母亲,白天黑夜纺线织布,缝衣做饭,样样能行,母亲非常高兴。但她妈嫁了女,家中留她一个人,怎能不孤单呢?所以常来常往,几天女不来,便心神不安,天天等,晌晌盼,时间一长,就常来看。久而久之,年复一年,我的家也就是她的家,她的家也就是我的家。正所谓“不做亲是两家,做了亲是一家啊”。因结婚时我正在“简师”上学,同学们还给我行了一个镜子,一张美人画,一幅对联。对联是范敬民老师写的:“画眉学仿初三月,麟趾新朝第一风。”结婚那天,她妈还扯了九百条手巾的活,真算尽心竭力鼓穷劲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父亲和母亲各自的家庭,均为孤儿寡母,可谓“两颗苦瓜一根藤”。从此之,后两人相濡以沫,甘苦与共,走过了将近60年的风风雨雨)1950年到1959年镇压反革命1950年开春,经人介绍,我在路井乡政府担任乡文书,写写算算,统计数字,填写报表。乡政府驻在楼房院大巷侯平臣家,工作的重点是生产救灾渡春荒、反霸清匪肃特。不久,敌伪镇长刘振海被逮捕。4月30日晚由几个背枪民兵押在了乡政府,戴着手铐,狼狈不堪。他曾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无恶不作,解放前杀害了我地下共产党员高克明。记得1947年7月中旬的一天傍晚,保丁来到我家,要我和靳文杰去镇公所帮助户藉员抄写户口册。上级有令谁敢不去?我急忙喝了汤赶往镇公所。汽灯已经点着,搭着一排排桌子。来的人有几十,各保有各保的位置,距汽灯远的桌上还点着洋蜡。我和文杰在四保的位置上坐下来。究竟为什么抄写,谁也没问一声,只是低着头用着心工工整整地抄写着。镇长刘振海和几个绅士在另一处桌子旁围了一圈,喝酒呀、划拳呀,“四季发财呀,两相好呀”地喊个不停,扰得人心烦意乱,常常写错,但又有谁敢说半个不字呢?酒足饭饱后,他们又去附近真枪实弹练瞄准。你“叭!叭!”两声,他“叭!叭!”三下,却吓坏了附近的老百姓,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有的老人钻进被窝不敢动,有的小伙躲在后墙下准备跑;有人怕是抓丁的来了,有人怕是八路军来了,个个慌慌不安,而镇长们却逍遥自在地转游着。转到抄写人员跟前下命令似的说:“赶快写,赶天明一定要写成!”大家只好头也不抬地写,写,写。不大一会,附近的几个保公所专门派人来镇公所打探消息。镇长们哈哈一笑,说:“你们的胆子也太小了!”我一直写到天色大亮才写毕,算是交了差。第二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一早,我把乡政府收拾了一下,赶快回家吃了早饭,便和群众们急急忙忙跑到本巷小东门外的大场里去看热闹。全西南区各个乡的群众都来参加公审大会。头挽白毛巾的青年男女民兵们扛着红旗,列着队形,挺胸昂首真威武。 拥拥挤挤的群众,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人山人海,足有成万人。会议开始了,王县长宣布了罪大恶极的敌伪镇长刘振海残杀我地下共产党员高克明的罪行,判处执行枪决!刘振海跪在场北边的坟边,一声枪响,头顶开花,身躯爬地,一命呜呼!真乃大快人心!从此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小偷也销声匿迹。夏收将到,干部整编,我申请回家务农,要收几十亩庄稼。(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剿灭土匪建立革命新秩序的指示》和《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席卷三秦大地的“镇反运动”,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保证了社会秩序的安定,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土改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土  改1950年夏收,要收回几十亩庄稼,没有牲口怎能行呢?便买了一个小毛驴,挣扎着闯过了紧张的夏收。六月间省政府公布了土地改革法。我是路井城内的唯一的“新青团”团员,区属的团委书记是乔凯。我便开始发展吸收新团员,最先的团员有侯天义,侯根全,侯金锁,侯荫槐,侯俊元,侯居敬,侯雷七等,我便担任这团支书。乡上的党支书是侯湛江。开始了订成份,我家订为中农。各村普遍成立农民协会,东北村的农会主任是屈金山,东南村是侯东仓,西南村是侯根命。侯广才是本巷的农会小组长。农会设在崔子玉家的上房里。订成份的大会是在侯见光家的大院子里。全村共订了一户地主两户富农。地主是前巷的侯克之。富农有本巷的侯存虎、侯荣仓。外村的地主有侯五合、侯茂康、侯西有、侯升平、侯绍才。1950年冬到1951年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当时的口号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孤立地主”,“保护民族工商业”,“实现耕者有其田”。(土改运动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互 助 组经过了土地改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做庄稼的人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使用上了自己的牲口农具,没黑没明的干活。1952年,母亲在家引娃做饭,我和女人下地干活。棉种是一颗一颗粒选的。春上捎早点火防霜,白天除草、植树、铲坟、积肥,又给麦田上化肥。3月初时发现了麦蚜,危害非常厉害,大家用板来拖,12日一早上巷里人扑的蚜虫足有一斗。四五天功夫麦苗变黄,严重的地方已枯死,黄豆一片一片成了空地。16日下了一场大暴雨,虫情才减轻了。这年的麦和黄豆还都锄了二遍,壮地的麦产量仍然超过往年。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不能!必须带头搞互助组。但搞个互助组也不容易,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发生,解决一个又出现一个,急忙解决不完。要组织互助组,庄稼多了,没大车不行;有了车就得有驾辕的牲口。都没有就得买,谁能买得起?谁该买?没有人愿意买,怕吃亏,我只好卖了毛驴买大牛。4月13日岱堡塔有集,将过麦收,牲口价正大。不买不行。用145万元买了头大黄牛,上税72500元,出捎1000元。折合小麦5.44石(每斗2800元计)。将驴买了78万元。忙后闰5月22日将东西畛6亩地卖了2石6斗麦,卖给崔子玉。互助组才得以巩固。(公而忘私,助人为乐,不计个人得失,父亲为我们做子女的树立了榜样)截止4月9日,本巷已有3个互助组:志农、永录、俊山;二个搭工组:保全、兴运。只剩仓囤一个单干户。全区好的著名的互助组有王天义、靳自荣、杨海云、李顺绪、党彩云等,4月6日区上开互助组组长会上提出的。6月27日我去合阳县参加互助组长代表会议。28日正式开幕(即阳历8月18日),地址在人民堂。王县长做了《关于互助合作运动的报告》。全县已有互助组7204歌,常年的有3618个,季节的有3586个。会议开了六天,7月4日(即阳历8月23日)胜利闭幕。互助组确实也解决了不少困难。农民之间劳力、畜力、农具能互相补充、调剂。大家都很乐意。当然也发生过一些不公平的矛盾,那是难免的,主流是好的,发展了生产力。(土地改革后农村组织起来的互助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大新生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父亲在肯定它“主流是好的”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一些不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肠 胃 炎1952年的九月初六日上午,我正在地里种豌豆,忽然口发恶心,呕吐数次,身体困倦,全身无力,挣扎着往回走。回去一口吞了十几粒“大圣丹”,才止住了恶心。下午休息了一晌,第二天清早便去地里,下午出圈。然后拉土、拔花秆、碾秋、晒秋粮,再没停过活。但到11日晚上原病复发,恶心呕吐,把一大包“大圣丹”喝完了。十二日休息,但傍晚大风,还去拾棉花。十三日去行门户。十四日大风,拾棉花,傍晚还开团员大会。十五日赶着盘了一天炕,身体不支竟“跑起了后”,半夜后拉肚子六七次。十六日走着去南街、赤城、南庄去求医。身体十分乏困。十七日还去街上卖棉花。十八日还担水。以后又挣扎着担豆蔓、拉迷秆、出圈、拔花秆。直到二十六日病又重了,只好卧床不起了。又是拔火罐、又是请先生。十月初二身体内外发烧,头昏眼花,夜不能眠。等鸡叫时托恒和请来李桃甫,扎针处方。一直到初八才能提起笔写字了。十四日被群众选为查田定产工作中调解纠纷的代表。参加了清丈院子的工作。前后四十多天的病,弄得人身弱体衰,未能去南蔡参加查田定产的训练。由于解放初医药卫生尚不十分发达。医生技术水平不高,小病也急忙看不强。请来先芝,说是“流行性感冒”。请来子勤,说是“神经衰弱”。请来桃甫,说是“伤寒引起奔豚”。我也弄不清是什么病。总之这年劳累过度,抵抗力弱,不等病情好转便又急着干活,弄得旧病不愈新病又加。起初是饮食不慎,生冷不忌,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带起后跑拉痢。抓紧医治也不至于重病,直到卧床十日就不单是肠胃炎了。伤寒病多很难治疗,多亏了老中医李桃甫治好了我的病。这年的劳动强度也太大,秋锄了三遍,花锄了五遍。正地耩了二次,犁了二次,耧了一次,耙了五次,耱了六次,还不说打墙修地打泥基等许多重活。加上开会经常熬到半夜,所以病不来也不行。病后编首顺口溜:九月十月病染身,各样工作不前进。查田定产工作紧,自己一字未过问。思前想后错何处,防疫卫生没认真。从今要把决心下,健康第一记在心。忘不了的一针1952年冬,我害了几十天的病,女人又要坐月子。这已是第三个月子了。1948年腊月生了第一个娃是女孩,正值国共交战、红白拉锯之时,先天不足,身体瘦弱,营养不良,1949年3月便死了。我起的名字叫玉素,但人还不知道娃叫啥就没命了。1950年5月23日又生了一个女娃,我给起名叫智玲,后来母亲改叫引玲。(奶奶改叫引玲,目的是想要“引“出一个男孩来——还真灵验)1952年这年十一月十四日(即阳历12月30日)生下个男孩,我给起名叫胜天。母亲非常高兴。但第五天孩子和大人都有了病。请来王浩然给菊兰看病,叫来一婶婶给娃看病,用针“放四稍”。到1953年正月,娃右手的中指红肿,据说是中了针毒。请子勤看了十多次,盘尼西林打上也不顶用。后来动手术,取出扁豆大一块骨髓,伤口才渐渐好了。至阳历三月十一日算看最后一次。但中指却弯曲着伸不直了。长大了既参不成军,又影响劳动,成了终生的遗恨。医药卫生事业的不发达,家庭经济的困难,给人身体造成的危害是多大啊!(右手中指伸不直,成了我一生的遗憾。1971年报名参军,检查身体时惨遭淘汰,说是射击时影响扣扳机。其实,我当基干民兵,实弹打靶3枪打了27环)查田定产1952年冬季,开展了“查田定产”的工作。我因患病未能去南窑庄参加学习。直到九月二十五日,才参加了乡政府委员的会议,“查田定产”工作正式开始。下午开了支委会,第二天上午开了团员大会,会后便卧床十多天。十月十一日,下地开始插标牌;十二日,栽地畔监丈尺;十四日,被选为调解纠纷的代表。为了解决前后新庄的纠纷,十五日冒着大风雪去区上提供材料解决了问题。十七日开始丈前后巷的院子。二十一日晚开群众会,布置第二天的下灰定界与复丈工作。二十六日召开乡调评委员会,晚上画地图。二十七日开人民代表会。二十八日开群众大会评地等。晚上乡里统计各等土地亩数。二十九日在人民代表会上讨论通过了地等。随后几天写土地等级分界表,写本乡地等分布情况的材料。阳历1952年的元月去南街、东南村、东北村、西北村、西南村,进行统查、统计,造册上填土地等级。元月十三日和党正仁、马兰英去县委开查定工作总结会三天。九日发来了土地证,人人高兴。(查田定产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次新建构,它不仅影响到土改中阶级的划分,而且还使新生的国家全面掌控了土地资源,确立了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依据,并为合作化运动中土地入社以及包工包产的推行奠定了基础)防霜与波水1951年春实行了土地改革,1952年冬实行了“查田定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人民政府的倡导下纷纷成立互助组。由于推广优良品种,开始施用化学肥料,逐步采用推广新的生产技术,所以粮食棉花的产量逐年增加。春季的防霜工作便是一项解放后的新技术。霜冻对小麦和初出土的棉苗,有时危害确实严重,所以政府对此很重视,及时组织群众进行预防。1953年5月12日晚上正在看戏,乡政府紧急通知“寒流北上,注意防霜”,戏马上停演,观众都回去防霜。天气突然变冷,穿着棉衣,脚还冻得发痛,身上想打冷战。防霜人数这晚最多。各家各户每段地头放一堆柴草,一看城上火起,到处便同时点火,只见烟雾弥漫大地,久久不熄。至少对霜冻的危害会减轻。当然和其他新的事物一样,难免有少数人思想不通,行动不积极,甚至有偷懒不起来防霜的人。(土法上马,人海战术,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大力宣扬的精神图腾)1953年7月17日下午下起了暴雨,大雨一直下到天黑。老八沟堡子胡同下来了波水(路井方言,即“洪水”)。小东门外的波水有三尺高,水一直从城门涌进了巷里,吓得群众急忙堵水道。把下地回来的人隔在了路东边场里。不能回家,只怕被水冲走。第二天下午到地里去看,尚家渠的地被泥水漫满了。圪坮地辛辛苦苦担壕推地修了一整,被波水一下子冲垮,并将原地也冲成了沟。比去年那一次暴雨更大,冲得更厉害。我长下二十多岁,还没见过那么大的波水。(此次暴雨之猛,洪水之大实属罕见。其实渭北高原属旱原地区,十年九旱)自耕单干,力量薄弱。真正无法抗击自然灾害的侵袭,所以只有听政府的号召,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才能从经济上真正翻身。正是:单干就像独木桥,只怕雨打和风摇。水土流失难控制,天灾人祸当不了。若要大家同富裕,小农经济要改造。组织起来闹生产,齐心协力向前跑。统 购 统 销1953年冬至1954年春,全国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这样便从根本上制止了粮食商囤积居奇低买高卖、操纵国计民生的投机倒把活动,从而保证物价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先是学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号召农民把余粮卖给国家。后来各乡各村分配卖粮的任务数字。由于农民的储粮备荒的老习惯,普遍存在惜售思想,所以工作很难做,分配的任务难完成。加之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知识低,将政策的精神传达解释不清,只追求单纯地完成售粮任务,完不成时难免要采取简单的强迫命令方法。大会批判、小会评议定任务,最后只好家家搜查。地下挖、暗处搜,藏粮搜粮,人心慌慌。直到四月十七日便开始了普遍的买返销粮。东明村梁兴运吓得跳井自杀了。但总的成绩是肯定的。如果当时不坚决实行统购统销,物价便无法控制,人民生活便没有保障。1954年9月14日,乡长在干部会上传达实行棉花计划收购、棉布计划供应。15日开乡民大会颁发购布证票。(统购统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该项政策被逐渐取消。这篇笔记,客观地记录了陕西关中农村实行“统购统销”时的真实情景,实属珍贵的历史资料)普 选1954年3月19日,赴合阳县参加宣传员代表会议,晚上听取萧部长的报告:当前宣传工作的任务,以春季生产为中心大力作好普选。第一阶段:调查人口,登记选民。第二阶段:酝酿候选人,选好代表。第三阶段: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选好乡政府委员和赴县代表。会议开了三天,代表106人,22日总结。当晚传达了群众会,23日晚乡政府开了干部会,24日下午乡上开人口登记人员学习会。晚上开了宣传会,选举委员会主席邓力行作报告。25日开了乡民大会。26日在南街村试办人口登记。27日在本村开始人口登记。我是人口登记小组的组长。30日晚开乡民大会公布候选人名单。4月4日统计本村人口,共有常住人口446人。4月14日开了选举大会。选出4名正式人民代表,有侯湛江,王碧洽,邓子荣,侯生水。(这次“普选”,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标志着建国以来首次民主建政工作的正式启动,巩固和发展了基层人民民主政权)1960年到1965年拜年要不要推翻?(1960年2月1日)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到亲戚家去拜年。解放后对这个旧的习俗,要不要废除,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件事。解放10年来,一年人多,一年人少,有人媚俗,有人废止,但都不坚决。其原因很多:1、提倡科学,破除迷信。不烧香不敬神,也不应拜年。凡思想进步的青年都想废止。2、提倡新式,反对封建。拜年磕头作揖的旧礼性当然应该反掉,不要紧的老亲戚不去也好。3、提倡节约,反对浪费。蒸白馍设宴席,浪费财物粮食,穷人过它不起,废了有益。4、生产紧张,劳力缺乏。为了使生产劲头足,任务完成得好,还是少拜为佳。为什么不禁止呢?不是赌盗烟妓,危害不严重,这个拜年的习俗,还有可留之处。1、生产天天忙,无暇探亲,趁此春节,互相看望一番,也无不可。2、磕头作揖,原是旧礼,入乡问俗,因人制宜,可有可无,一般由简到无。3、趁此探亲之际,互相访问,交流经验,显示成绩。回乡工人、教员、学生还可了解群众思想情况,宣传党的政策。由此看来,今后的拜年情况是由多渐少。它不是法律的规定,只是情意的表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在上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破四旧,立四新”,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关不住的后门(1960年2月3日)1959年供销部的一些消费品,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经常有脱销无货现象。有时一些人买不到烟、菜、糖、酒,便发牢骚讲怪话,说什么:“前门不卖后门卖”,“农民买不到的干部能买到”。更有一些怪诞人说:“只要五夫临门,就能买到东西。”(“五夫”即丈夫、姑夫、姨夫、姐夫、妹夫)这种情况有吗?个别是有的。有些物资很难分配,便出现了这种情况。我在公社工作期间,内部还开展了一次“反五夫,关后门”的运动,情况大有好转,但仍未根除。要根除这种情况是不容易的。因为人们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大大改善,需要量不断上升。要满足需要那必须生产大量的消费品。但只生产消费品不生产生产资料那是不利的。这需要个较长的时间,不是一二年能立即解决的。拿目前的思想觉悟看,也是不容易的。旧的思想意识残存着,售货者讲情面,购货者凭面情。讲面情的有时送上门。回来一点东西先给书记亲朋优先一点。如春节前杜会长卖给我两块香皂,不要吧,情难推却,好心倒嫌。要下吧,特别享受于心不安,不免落在“五夫”之列,使人进退两难。凭情面的分明知道不多,但自己很需要硬要去买,给售货者出难题。如初四我去买酒,开酒铺的侯升财将要关门,不给吧,你来了需要一点,不给失了和气,又恐多嫌。给吧,不合乎制度。分配不合理,定要受人背后批评。这种小资产阶级意识要逐渐克服,各自谅之。应从全局出发,替别人着想才对。( “开后门”一词,首见于明人王一鹗的《总督四镇奏议十?举劾四镇将令疏》:“占公匠六十余名,各色营造私开后门,物议沸腾。”这里的“开后门”,是指“开方便之门”,即在房屋的两侧或后面开一些小门,以方便人的出入。现在所说的“开后门”或“走后门”,意思完全变了。它是指用不正当的手段,以达到某种政治的或经济的目的。)……

前言

前言父亲侯永禄,是陕西合阳路井镇路一村五组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1931年农历9月4日出生,早年上过合阳简师,解放后担任大队干部。1940年以来,他利用学习工作劳动生活之余,写日记,做随笔,记账目,撰家史,存家书,剪贴报刊,60多年如一日。2005年3月父亲因病去世。兄弟姐妹6人满含热泪整理父亲留下的日记、账本、随笔、家史、信件、报刊剪贴等,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父亲从1940年12月13日开始写日记,到2004年12月24日,每天一篇,整整写了64年。父亲从1948年开始建立家用账,每笔收支,从不遗漏,到2004年12月21日,整整记了57年。父亲的“随笔”共9本,文章757 篇,计62万余字。父亲的章回体“家史”157回,计66万余字。父亲和子孙们的往来信件,共1000余封。父亲的“报刊剪贴”100多本,装了满满的一大箱子……面对浸透父亲毕生心血的数百万文字资料,多么希望它早一天付梓出版,以慰他弥留之际的遗憾。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慧眼识珠。2006年12月,《农民日记》一书与读者见面,好评如潮。2007年,荣获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同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购买了《农民日记》的电影改编权,并聘请著名编剧芦苇(编剧作品有《活着》《霸王别姬》《白鹿原》等)以父亲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剧本《岁月》。2009年,该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为“农家书屋”的重点出版物。随后,2011年7月,《农民家书》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再获赞誉。2012年1月,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和“2011年度十大畅销图书”,并被推荐为“农家书屋”的重点出版物。而今,中国青年出版社又将父亲生前的“随笔”选编为《农民笔记》一书出版。假若父亲在天有灵,一定会含笑九泉!《农民笔记》从父亲9本“随笔”的757 篇62万余字中,精选了400篇,约38万字。由于篇幅有限,许多很有价值的篇目无法收录,只好忍痛割爱。同已出版的《农民日记》、《农民家书》相比,《农民笔记》有其别开生面的独到之处:在体例上,《农民日记》属日记体,流淌着生活中原汁原味的酸甜苦辣;《农民家书》属书信体,洋溢着亲情间割舍不断的依恋温馨;《农民笔记》则属笔记体,彰显着亲历者淳朴耿介的独特人格。每篇文章,或一事一记,或一事一议,或一事一评。各篇之间,互不连接,相对独立,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似撒落在一条小路上的点点脚印。但若将其串联起来,就可看到,那一个一个的脚印,在历史的沧桑中组成了一条长达60多年的曲折道路。在内容上,《农民日记》侧重于1980年以前的平凡琐事;《农民家书》侧重于1970年以后的书信往来。而《农民笔记》涉及的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广阔,年代更久远。从1940年左右的军阀混战开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一直到改革开放后近30年的巨大变迁,历史烟云尽在其中。应该指出的是,《农民笔记》在每篇“随笔”之后,都有简短的批注点评。这是《农民日记》《农民家书》所没有的。这些批注点评,由胜天执笔,简洁明快,富有意蕴,表达了全家人的共同心声。它或引用史料,诠释说明;或表明看法,抒发感情;或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或蕴含哲理,富有诗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领略户外美景的心灵之窗。此外,一些对联、诗歌、儿歌、快板、相声、顺口溜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的入选,也为全书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一部《农民笔记》,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普通农民以及他的家庭从贫穷走向富裕的点点滴滴,客观地再现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关中农村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深刻地表现了渭北高原60多年来发展变化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间,讲述着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洋溢着亲情割舍、团聚欢乐,弥漫着政治风云、时代变迁,撒落着民众疾苦、百姓呼声,记录着地方习俗、民间风情…… 也许,它是中国现代史上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阶段的缩影。有人说,时间可以抚平记忆的棱角;然而,岁月风化不了我们对往事的怀念。2011年12月9日,和顾申编辑在电话里商谈了《农民笔记》的出版事宜,至今已3个多月了,紧张的组稿工作即将画上句号。100多天里,坐在电脑桌前,眼望荧屏,敲击键盘,脑海浮现的是父亲慈祥的笑容、儿孙如梦的年华。那里面的人和事,那里面的山和水,那里面的苦与乐,都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的啊!选编《农民笔记》的过程,是我们回顾苦难叠加、体味幸福多艰的过程,是我们重走已逝岁月,再聆亲切教诲的过程,是我们品尝拳拳父爱、咀嚼悠悠思念的过程,是我们静观社会百态、感悟人生真谛的过程……一个个熟悉鲜活的面容,一幅幅难以忘怀的画面,一件件埋藏心底的往事,让我们禁不住热泪盈眶、无语凝噎。抬身踱步阳台外,夜色正浓,月如钩!愿《农民笔记》成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农村的一个窗口。引玲 胜天 西玲 丰胜 万胜 争胜2012年3月18日5.后记2000年春节刚过,父亲感冒高烧不退,急忙送往西安。西京医院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经治疗虽有好转,但记忆力大不如从前。回家后又继续为村民义务送信送报,也去“坑坑地”干一些农活,并坚持写日记,做随笔,记账目,撰家史,存家书,剪贴报刊……2001年6月1日,在父亲的长孙侯亮的陪同下,陕西电视台记者来到路井,对父亲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采访,不禁为父亲60年如一日的笔耕精神和数百万的文字资料所叹服。他建议父亲做一些出版前的准备工作。父亲深受鼓舞,更加珍惜时间,但手指出现震颤,直接影响写作。2003年元月13日写完《爱看录像》后,震颤越发严重,拿笔不稳,无法完成数百字的文章写作。8月份,侯蛟、侯晶分别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的“本硕连读”和西安科技大学。父亲欣喜异常,但已无力将这一喜事记在笔记本里。随后,章回体“家史”的写作也在157回中停了下来,只能写写日记,记记账目,剪贴一些报刊。2004年,侯亮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他多次奔波,终于联系到一个出版公司,愿意出版《农民家史》,并预付了2400元的定金。9月4日,侯亮回到路井,亲手将2400元交给了他爷爷。父亲笑逐颜开。可惜的是,这家出版公司领导班子换届,没有履行已签订的出版合同。到了年底,父亲手指哆嗦得已经拿不起笔了。12月21日,他颤巍巍地记下了最后一笔账目:“吃饭买菜,15.5元。”24日,他歪歪扭扭地写下了生前最后一篇词不达意的日记:“早上羊肉,永禄新录各吃羊肉,上午胜天韩城老家电话…… ”2005年3月,因肺部感染,父亲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弥留之际,他微弱地说:“我亲手写的家史、日记、笔记、账本、摘抄以及往来信件、报刊剪贴等,千万不要轻易烧毁丢弃。可由专人保存……”为了不留下遗憾,我们找了一本厚厚的书,套上一张打印着“农民家史”四个大字的封面,送到父亲手里,趴在他的耳边流着眼泪说:“大,您看,您的《农民家史》出版了!”几滴浑浊的泪水在父亲眼角渗出。13日5时3分,在老家门房的土炕上,父亲静静地躺在他平时写字用的炕桌旁,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愿父亲的在天之灵安息!引玲 胜天 西玲 丰胜 万胜 争胜2012年3月18日

内容概要

侯永禄(1931-2005),曾用名侯永学,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人。1944年进入合阳县简易师范,1949年毕业回家务农。1954年路井农业合作社成立,担任会计。195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曾任生产队政治队长、大队毛泽东思想大学校负责人、民办教师、大队合作医疗站负责人、火队党支部副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等。1981年12月任路一火队管理委员会主任。1984年4月至2001年,担任路一村“义务邮递员”。他坚持60余年写日记,记随笔,撰家史。由他的日记精选而成的25万字的《农民日记》一书,于2006年12月1日出版发行,好评如潮。

书籍目录

前言
1940年~1949年
路井城,可爱的家乡——我的父亲——兄弟姐妹——兵粮差款——上
学——结婚——放荒假——上韩城——务农
1950年~1959年
镇压反革命——土改——互助组——肠胃炎——忘不了的一针——
查田定产——防霜与波水——统购统销——普选——卖房打墙——建初
级社——初去西安——会计训练——转高级社——入党——现身说法——
怪哥还是怪妹子——为什么说二百六十斤不够吃——大力宣传,严格批
判——粮食啊粮食——亲切的会见——口号——口粮怎样留?——吓跑了
年馑——美梦实现——体力劳动——转折的一年——检讨提纲——旱地要
变水浇田——八分工——大快人心——比武台——大跃进——公社化——
二上韩城——评级和记工——两条腿走路——公社五个月——郭叔去世
1960年~1965年
拜年要不要推翻?——关不住的后门——群力移山——大修水利——
靠天不靠天——牌楼高了决心大——警告——难以入耳的话——大比武与
骆驼组——可笑的丰产地——收购鲜蛋——编相声——真兴奋——驳“偷
产论”——再散食堂——拾瓜皮与推铠——稳度难关——真自由——基本
核算单位转移——好春雨——谢雨——种秋农谚拾零——续谱——种红
薯——今年的秋庄稼——卖羊——买工分——二世感——拉炭路上雷锋
少——差点喂了牛——弹花——生娃也应有计划——计划生育——移风易
俗——感恩寄意——在杨谈学到些什么?——谷雨前不种棉
1966年~1976年
阶级敌人“和平演变”的手段——西安学生“拉练”——学习焦裕
录——死坚持——工分王——打开了——胜天赴京——任教——自制毛主
席像章——早请示晚汇报忠字舞——西安看病——二上副支书——要准
备打仗——带子检讨——挨冻、钻水洞都要学——招工——带炭——引玲
停学——第一名高中生——一双旧鞋——卖猪难——当厂长——农建兵
团——捏花馍——盖新厦房——丰胜参军
1977年~1984年
怀念我的母亲——治丧文——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抽黄工程与三
上副支书——卖社主义——娶媳嫁女——差半分——艰苦奋斗精神——
兄弟二入上大学——延安咋的了?——丰胜高考——平反“三案”——
重点转移——改变命运的一年——春节大团圆——争胜转学——买收音
机——岳母逝世——喜添孙孙——挽联——大队买电视机和拖拉机——
幡的改革——四个大学生——追悼诗——给胜天的一封信——屈主任去
世——抄书——罚款——分家——可笑丢车子——分不分——万胜该不该
留校?——王建民之死——第一个月工资——啊!上水了!——最好的一
年——靳主任追悼会悼词——枪毙杀人犯——改安房门——政策对了头,
样样都丰收——喜事多多——一条床单——三改大门——令人寒心——值
得回味的六年半——愉快的“送报员”上了任——万胜进修——四张大学
文凭——广前哥去世——二级会计证书——重游姚庄——重游司马祠——
大包干责任制——先代会——西玲盖房——也戴上手表——垫大坡——连
雨垫路——丰胜的婚事——土地调整——扶麦——“八分支”挖渠——恢
复乡政权——紧张的夏收
1985年~1989年
体育运动得奖——住韩百日福——划院基——又盖房子——超生外
孙——缺麦草变成烧麦秸——寿辰演电影——打胡基——秦皇岛学习——
三峡考察——买彩电——三台录音机——卖肥猪——平整土地——收绿
豆——再次划船——温暖的住房——快乐的游园——方便的煤气炉——彩
照真好——三次被窃——八次买胡基——真的等着了——又改大门——农
田林网化——双喜临门——有志者事竟成——转商品粮户口——集中媳妇
舍——一场虚惊——卖粮难——计算机下棋——爹妈责任大——西玲来
兰州——电务厂停办——第二台彩电——小丽的生日——该不该回家夏
收——买回照相机——慈母逝世十周年——秀春调韩任教——中秋团圆
节——小丽去兰州——新录当电工——又一名讲师——打瓜籽的纠葛——
争胜结婚——埋死鸡——填写身份证——空前大团聚——岳母逝世十周年
祭文——集资买彩电——党风监督员——用起了电扇——贼比人歪——没
麦场之难——灶房塌了——江晖考上了大学——又丢井绳——住房商品化
1990年~1996年
喜添双孙——怨停电——城门洞彻底拆掉——浪北京——胜天得奖
“九联冠”——引玲转干上函授——换粮票之难——碧兰调到所里了——
罚款促售棉——也得了荣誉证——改名字——能算模范党员吗?——温暖
祥和的春节——扫墓——西瓜比屎贱——提前上学——侯亮对征联——上
了县报——西玲家安起磨粉机——苏联解体了——喜悦的热泪流不完——
第一台录像机——万胜深圳历险——首届丝绸之路节——欢看花灯会——
胜天著书——看线戏——为啥说假话——想给丰胜说的话——还是住在
家里好——现金抵交公购粮——七月拔棉花杆——江晖找工作——名不副
实的首届瓜果交易会——挂上石英钟——三次隔界墙——搬出窑洞住进
楼——上当受骗了——多次镶牙——送回洗衣机——双“破格” 双“登
报”——金水沟大桥通车——镰刀收割机联合收割机——江涛上了大
学——三十碗羊肉票——捐款修建教学楼——现在还纺线——开荒——新
凤凰自行车——赵腾赵烁原姓侯——“五一”前的春游——盛况空前的婚
礼——骗子服刑——清明扫墓祭祖——震动极大的免职——十佳少年
1997年~2005年
自来水来了——金婚之春——邓小平逝世——闹元宵——我的遗
嘱——心良善遇难呈祥——寄棉衣隋珠弹雀——为观世音盖庙开光——拓
宽巷道真方便——奇怪的送报数——真有假钞票——真的等着了——被
狗咬了以后——侯艳考上了,真好!——一流住室与八次搬家——侯蛟
夺第一——胜玲基金会——安上了煤气灶——脑动脉硬化——天天过生
日——国庆观看处女泉——谁说媳妇不如女——记者来采访——农村用上
采暖炉——献灶神与过破五——路井辣子豆腐——七十二岁织床单——考
试分数越好,学费缴的越少——哪里过春节比较好——爱看录像
后记

作者简介

《农民笔记》内容简介: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一部《农民笔记》,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普通农民以及他的家庭从贫穷走向富裕的点点滴滴,客观地再现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关中农村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深刻地表现了渭北高原60多年来发展变化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间,讲述着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洋溢着亲情割舍、团聚欢乐,弥漫着政治风云、时代变迁,撒落着民众疾苦、百姓呼声,记录着地方习俗、民间风情。也许,它是中国现代史上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阶段的缩影。

图书封面


 农民笔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农民笔记》真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它在每篇“随笔”之后,都有简短的批注点评。这些批注点评,简洁明快,富有意蕴,它或引用史料,诠释说明;或表明看法,抒发感情;或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或蕴含哲理,富有诗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领略户外美景的心灵之窗。此外,一些对联、诗歌、儿歌、快板、相声、顺口溜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也为全书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
  •     记录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珍贵史料——读中国青年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纪实文学《农民笔记》这几天,有幸拜读了中国青年出版社8月份新出版的纪实文学《农民笔记》,一种巨大的震撼充溢在我的胸间。侯永禄,这位黄土高原上的普通农民,60多年如一日,一手拿锄头,一手握笔杆,写下了多达757篇、70余万字的“随笔”。现今正式出版的《农民笔记》则精选了近400篇,约40万字。这些笔记,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或夹叙夹议兼抒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时代表现了中国农村一幅幅精彩纷呈、感人至深的画面,凸显了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眼里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宝贵价值。一部《农民笔记》,真实地记录了陕西关中农村近百年来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客观地叙述了中国农村在现代史上经历的曲折道路。侯永禄的第一篇笔记《路井城,可爱的家乡》,从1869年路井镇后新庄巷侯风偕负责修筑城墙写起。而最后一篇笔记《爱看录像》,则止笔于2003年1月13日的。篇幅不一、内容各异的数百篇笔记,涵盖了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了中国现代史上渭北高原波澜壮阔的一页,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其中的政治风云、时代变迁、民间疾苦、地方风俗,家庭悲欢,人生拼搏……让人感慨,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翻开《农民笔记》,几十年来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那淳朴的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字里行间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镇压反革命》、《土改》、《互助组》、《查田定产》、《统购统销》、《建初级社》、《转高级社》、《普选》、《大力宣传,严格批判》、《大跃进》、《公社化》、《再散食堂》、《稳度难关》、《基本核算单位转移》、《续谱》、《买工分》、《生娃也应有计划》、《计划生育》、《西安学生拉练》、《打开了》、《胜天赴京》、《自制毛主席像章》、《早请示 晚汇报 忠字舞》、《要准备打仗》《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兄弟二人上大学》、《延安咋的了?》、《平反“三案”》、《重点转移》、《大包干责任制》、《恢复乡政权》、《转商品粮户口》、《填写身份证》、《住房商品化》、《苏联解体了》、《邓小平逝世》……这些富有时代特色的文章题目,无不打上那个年代的烙印。一部《农民笔记》,真实地记录了身处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历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勤劳质朴、坚强隐忍的性格特点。侯永禄1940年到1949年这一阶段的笔记中,有不少涉及到解放前国民党统治下渭北高原农村的生活状况,而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兵差粮款》了。作者满怀义愤,控诉了旧中国苛捐杂税对孤儿寡母造成的极大伤害,不禁让人联想到孔子“苛政猛于虎”的慨叹。作者写道:“旧社会的孤儿寡妇,加上繁重苛刻的兵粮差款,日子真是没法过呀!”对蒋家王朝腐朽政权的痛恨溢于言表。在1961年8月8日写的《拾瓜皮与推硙》里,侯永禄则以无奈的笔触,描写了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民在死亡线上艰难挣扎的悲惨境地:为了活下去,“今天逢集,她叫孩子去街上拾瓜皮,我也没制止。拾回两笼,孩子们像见了糖果,一个个抢着去啃,惹得我心中好悲伤。过去有句讽讥吝啬人的话:‘吹大话,使小钱,啃得瓜皮照着天!’现在啃薄后还得切碎晒干,妥为保管。你若不如此,今冬便有饿肚子的危险。”在另一篇《稳度难关》里,作者写道:“1960年社员分配上的低标准。全年口粮270斤,最低的一月大人15斤至18斤,小孩3-5斤。加之食堂化时部分干部、炊管员的多吃多沾,社员实际吃到口的就更少了。1960年冬全大队患浮肿病的人就有四五十,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就有十几人。”专家学者们研究“三年自然灾害”的文章不知有多少篇,这才是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珍贵史料啊!一部《农民笔记》,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农村的普通家庭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奋斗过程,热情地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动乱,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也给侯永禄的家庭带来了彻底改变命运机遇。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他的四个儿子相继考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成了“城里人”。在《四个大学生》一文里,侯永禄写道:“人们逢我总要称赞两句:‘那你是怎样教育娃娃的,一个个都很能行,都进了大学。’我笑着回答:‘这得感谢邓小平!不是我的教育好,是党的政策好,为青年人创造了上大学发挥才智的条件,加上孩子们努力学习,才会有这样的成绩。’”1982年,合阳县路井地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侯永禄一家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民笔记》里,有关这方面内容的篇目不少:《买收音机》、《也戴上手表》、《买彩电》、《三台录音机》、《方便的煤气炉》、《彩照真好》、《买回照相机》、《集资买彩电》、《用起了电扇》、《第一台录像机》、《挂上石英钟》、《新风凰自行车》、《自来水来了》、《安上了煤气灶》、《农村用上采暖炉》…… 侯永禄在2000年10月4日写的《天天过生日》里,以诗歌的形式满怀深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改革开放喜事多,人们心情多快乐。生产发展产量高,市场繁荣物品多。生活改善吃喝好,衣着新颖人快活。儿女为我过生日,糖茶酒肉与瓜果。平时经常不间断,天天像把生日过。心情舒畅疾病少,思想开朗幸福多。”一部《农民笔记》,真实地记录了农村广大草根民众的喜怒哀乐,直白地说出了农民们掏心窝子的大实话。侯永禄的笔记里,有不少“一事一议”的篇目,其中不乏对时弊的针砭,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表现了作者不随流俗、耿介正直的个性特点。作者1960年3月14日在《牌楼高了决心大》一文中写道:“一路上但见红旗招展。丰产田地头的标牌高耸,足有十多处。红红绿绿,光彩夺目。一进王村境内,牌楼质量更高,正在用砖来砌,好像牌楼和产量的高低有必然联系:牌楼越高,产量必然越高,难道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吗?路井大队在第4队靳家灵“百亩丰产方”的地头修的那个高牌楼,光买材料和油漆的钱就花了300多元;而人家北党、西吴的气派更大,花的钱就更多了。路井街上竟然连油漆都买不到了。试问: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号召我们继续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我们这样做对增产有何益处?于节约有何好处?是否有些浮夸,略讲形式?有人说这就是‘以虚代实’。这话正确吗?我不知道。”在“浮夸风”泛滥成灾的大跃进年代里,一个农村的大队基层干部能有这样的精辟见解,实属难能可贵。类似这样的文章,在侯永禄的《农民笔记》里,有着不少篇目。上世纪60年代写的《关不住的后门》、《收购鲜蛋》、《大兴水利》、《牌楼高了决心大》、《大比武与骆驼组》、《可笑的丰产地》、《再散食堂》、《拉炭路上雷锋少》、《差点喂了牛》、《打开了》、《卖猪难》、《卖社主义》,70年代到80年代写的《垫大坡》、《农田林网化》、《卖粮难》、《贼比人歪》、《又丢井绳》,90年代写的《怨停电》、《换粮票之难》、《罚款促售棉》、《西瓜比屎贱》、《现金抵交公购粮》、《名不副实的首届瓜果交易会》、《上当受骗了》、《奇怪的送报数》、《真有假钞票》等,都是很有见地的坦诚之作。一部《农民笔记》,真实地记录了侯永禄一家几代人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具体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严母慈、子孝女贤的良好家风。解放前夕,作为一名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识青年,因家中母亲无人照管,侯永禄没能跟随解放军南下,只好回乡务农。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始终保持一种豁达的乐观心态,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压倒。他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深知“严是爱,松是害”的古训。在《带子检讨》一文里,万胜、争胜仅仅和折玉米秆的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侯永禄“为了教育子女,爱护庄稼,我在四队开社员会时,让他俩去作检讨。并提前教给他们,要他们在会上说:‘折玉米秆吃是损害庄稼的不良行为,十分错误,保证今后不再折。’到了四队云生家门前,见了屈金山主任,说明来意,叫他俩站在大家面前敬了个礼,作了检讨,取得了群众的谅解与好评。”正是侯永禄这样的严格要求,他的孩子们才“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据介绍,侯永禄除了4个儿子取得大学文凭之外,他的5个家孙、4个外孙,也全部考上了大学,其中5个人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农民笔记》一书中,《挨冻钻水洞都要学》、《第一名高中生》、《差半分》、《丰胜高考》、《争胜转学》、《四个大学生》、《抄书》、《四张大学文凭》、《有志者事竟成》、《又一名讲师》、《江晖考上了大学》、《胜天得奖“九联冠”》、《引玲转干上函授》、《提前上学》、《胜天著书》、《双“破格” 双“登报”》、《江涛上了大学》、《十佳少年》、《真的等着了》、《侯艳考上了,真好!》、《侯蛟夺第一》、《考试分数越好,学费缴的越少》等篇目,就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好诠释。值得一提的是,《农民笔记》的每篇文章之后,都有简短的批注点评,这是该书的一大亮点。这些批注点评,由侯永禄的6个子女共同撰写,大儿子侯胜天执笔,简洁明快,富有意蕴,表达了全家人的共同心声。它或引用史料,诠释说明;或表明看法,抒发感情;或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或蕴含哲理,富有诗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领略户外美景的心灵之窗。 《农民笔记》是侯永禄已经出版的“农民五部曲”——《农民日记》(日记体)、《农民家书》(书信体)、《农民笔记》(笔记体)、《农民家史》(章回体)、《农民账本》(账表体)中独具特色、别开生面的一部。它和其它四部著作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极其珍贵的原始史料,必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上学的时候有作文、周记、日记,回乡后还间断地写过“思想改造”。平时虽然工作忙,每天一篇的日记还能坚持不断,持之以恒。可日记只是短短的几十个上百个最多数百个字,属流水账似的简单叙述,不免有些细碎繁琐、单调乏味,看不出内心的思想活动情况。现不定期地把亲身的经历、家庭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自己的进步、碰钉、退步等等,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加以分析,以吸取教训,运用经验,改进工作,提高自己。……至今,已写完几本随笔。翻阅起来,颇觉有趣。全属亲身经历,既能帮助自己回忆,又能增加生活乐趣。只是有些繁琐、乏味。但时间准确,事情真实,因而有继续写下去的兴致。至于别人看了有何评论,咱就管不下了它了。只顾写吧!——侯永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这本书真的很喜欢,很好,不多说的极力推荐,
  •     犹如一篇篇短文,读起来酣畅淋漓,加上精彩的批注,让人回味。
  •     侯永禄的心灵是质朴的,侯永禄的笔触是客观的,侯永禄的记载是真实的!
  •     《农民笔记》属笔记体,于2012年8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约40万字,根据侯永禄“随笔”编撰。全书从侯永禄的近800篇“随笔”中,精选了近400篇。每篇文章,或一事一记,或一事一议,或一事一评。各篇之间,互不连接,相对独立,似撒落在一条小路上的点点脚印,在历史的沧桑中组成了一条长达60多年的曲折道路。每篇“随笔”之后,都有简短的批注点评。这些批注点评,由侯永禄的6个子女书写,长子侯胜天执笔。它简洁明快,富有意蕴。或引用史料,诠释说明;或表明看法,抒发感情;或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或蕴含哲理,富有诗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领略户外美景的心灵之窗。此外,一些对联、诗歌、儿歌、快板、相声、顺口溜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的入选,也为全书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
  •     谈不上文笔,贵在真实!另外,“鞋袜钱”和兵匪之患是当时中国普遍现象?
  •     真实、感人、朴素,来自民间的声音。一定不会让人失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