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丧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如丧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9
ISBN:9787543067424
作者:高晓松
页数:281页

章节摘录

如丧青春春天,成立了好几个月的“青铜器”乐队终于开始排练出声啦!这几个月大伙的主要工作就是各自去弄自己的家伙事,最终凑到一起的装备如下:贝斯:贝斯手(服装设计专业)捡破烂(以工地里的钢筋头为主,那时的恶贼都没坏到去剪电线、锯铁轨、偷井盖的程度)攒钱购买,价值100元。键盘:键盘手(音乐教育专业)费了半吨唾沫从家里半拿半抢出来的大牛B合成器,价值3万元!电吉他:吉他手(服装设计专业)不知从哪里借的。价值100元。鼓和另一把电吉他:我(无线电系雷达专业)从妈妈那里预支十个月生活费,外加我中学团支书给黑社会当翻译(外贸英语专业)挣来的不义之财(为了这800元雪中送炭之恩,我于四年后毫不犹豫地借给该团支书35万占我当时全部财富之一半多,迄今十二年仍未还,丫的孩子已能用英文打酱油也)。总价值1400元。其中鼓是我们院一大胖子自己研制的(该胖子卖给我鼓之后半年,连自己也卖了过来成了我们的鼓手),比正常架子鼓小一号,电吉他是二手的,光可鉴人,爱不释手。音箱:我们自己改装的一台老式“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价值:白送人都嫌占地儿。话筒:主唱(音乐教育专业)的胸腔!这是该壮如屠夫之主唱当选的最大优势,我们没有话筒,只能让丫干嚎!拥趸:两名(中医药专业),女,会写诗,擅长用自己的饭票给我们买饭,无价。女友:平均每人一名,都以自己男友是“玩摇滚的”激动万分!价值:无比珍贵。风格:开始排练,一首歌也无,原因是没人会写。于是讨论风格,这是当时每支乐队最大的事。因为要出门去和别人“盘道”,第一个问题便是“你们玩什么的?”我们决定回答“重金属!”以便赢得一片男女敬佩的眼神。早春,在拥趸和女友们热烈期待的眼神中奏乐!弹得一塌糊涂,唱得乱七八糟,大家一致认为是鼓手(小生我)太臭!于是四处拜师日夜敲打不辍。春末夏初,一场“风波”来临,大伙(当时我们全体大一)鸟兽散各回各校,在该风波中我与女友失散(那时人们没有任何通讯工具,很容易就散在人海里,几年后我们重逢,成了另一个故事)。夏天,我参加免费坐火车活动。在比超载电梯还拥挤十倍(可以站着睡觉不倒)的火车上,被挤至一眼睛比赵薇还大的北外女生面前,俩人无法动弹脸对脸紧贴着站了十几个钟头只好谈起了恋爱。该北外英语系学生是杭州美女,于是在杭州下车,一起去武林门广场观摩了一眼杭州学生的“风波”,风波中见一英俊青年热情演讲,多年后混在一起才发现那便是学生时代的郑钧。我们匆匆看了十分钟便手拉手踱到西湖边继续谈那种叫恋爱的。不久风波平息,我爷爷将我押至上海关在我家顶层的小阁楼里禁闭。我一来思念杭州女友(也包括失散不久的前女友),二来惦记北京同学乐队同志,一来二去的竟然写出了我这辈子第一首歌,叫做《逃出城市》。时至今日该歌词曲皆已忘光光,只记得当时灰灰色的心情。窗外连绵的雨渐渐停下来时,回到了恍如隔世的北京。乐队重聚首,大家仿佛暂时老了一千岁,行动迟缓表情凝重。唯一值得快乐一下的是,当我在上海写出第一首歌时,吉他手于北京也完成了处女写!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重金属”两吨。今夜坐在明亮的上海半空,用尽了大小脑里全部的搜索引擎也调不出那个画面——我们是用哪种交通工具把那么多破烂家伙事运到云岗的?反正下一个镜头是我们全副武装出现在云岗乡下一间废弃的小工厂里。那个一生中最漫长的暑假,我们对生活之消极到了平均二十岁的众小伙儿一致决定谁也不带女友,六根干葱排练之余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打一付上面印有各种美女的扑克牌——大小顺序不按。]QKA大小王,而是哪张牌上的女人最漂亮哪张牌就最大!打输的倒霉蛋必须独自对着墙角手淫,谁要是一晚上连输三把,嘿嘿——1989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轻的夏天还有两件事值得纪念:录音带与大高楼。录音带——我们搞来一台砖头录音机(因貌似砖头得名)及最便宜的90分钟一盘的无商标录音带,排练时录下来听效果用。一次排练后大伙兴奋之下忘了关录音机,导致这盘录音带里记录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年轻时代的亢奋、失落、淫秽、纯真以及无法总结的胡言乱语。其中最难忘的是吉他手独自呢喃着“法斯器、法斯器(电吉他效果器,当时售价460元,无法企及)”,众人听得血脉贲张,大呼若有一日我们能用一次“白威”音箱,大家三天三夜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把瘾过足!许多年后每当我坐在远比“白威”牛B百倍的各种世界级录音棚里犯困,心中厌恶满脸疲倦只想如果停电着火就可以立即收工时,偶尔这盘录音带会跳进脑海,彼时便会迷惑生活将你的梦想像洗脚水一样端到你眼前,是对你的犒赏还是奚落?另一个梦想永远不会出现在眼前——大高楼!一天排练完,大伙坐在院子里望天,忽有许多飞机以每分钟一架的速度鱼贯掠过共计46架,数得大伙脖子僵硬成了脚脖子。感叹之下有人提议说当哪天我们乐队成功了,就盖一座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在楼顶上演出(像BEATLES的最后一次楼顶团聚),让所有景仰我们的人脖子都拧巴成脚脖子!大家立即加入讨论,经过一番大设计,摩天大楼形状如下:好几百层的棍状主楼全部用来卖唱片,但禁止某某某某(名单太长写不下)的唱片摆摊!从主楼每隔几十层就向不同方向伸出一个大球,是为演出不同音乐的大厅!大球共计六枚(经过讨论我们宽容地批了一座球给民族音乐),分别以我们六人的女友名字命名!我的球球自然就叫“李娜”厅(北外英语系杭州美女名叫李娜,她那时还在杭州)!像所有年轻的乐队一样,我们在那时发誓坚持到底永不分离;像所有年轻的恋人一样,我们也以为我们各自的爱情能如我们所愿坚持到底永不分离。秋天,十月,终于开学。回到学校,全班都在,还好。我穿上一身爸爸从美国寄回来的“耐克”行头,带上久已不用的“红棉”木吉他(被玩摇滚的同志们鄙视)和我在排练间隙偷偷为李娜写的名叫《LINA》的“骚柔”英文情歌(同样被鄙视),英姿飒爽地出现在北外三号楼前,准备把她的名字。将要命名一座牛B球状音乐厅的喜讯告诉她。秋凉如水,等到黄昏,她出现在一个也穿一身“耐克”行头的高大小厮的自行车前梁上。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五年后,我会上去就揍;如果发生在十年后,我会转身就走。可偏偏发生在那个丢人的黄昏!我像个巨大的傻B一样要求她一定听完我写的歌,那个高大小厮带着自信的笑容和他女友潇洒离去,我唱得比老太太哭还难听!唱毕,我努力做出同样的潇洒劈叉离去(估计走路的姿势比裤裆里夹着半截硬屎的倒霉孩子还拧巴)!跑题啦!这个系列要写的是“江湖”!忘掉儿女情短,继续!冬天三段论:因为有了一只牛B大音箱,所以有了一次大牛B排练,因为有了大牛B排练,所以需要一个牛B大主唱——老狼同志拿起历史的大破车轮(简称拿破轮)!牛B大音箱之来历:吉他手对“法斯器”的呢喃(见上篇),于某个月黑风高之夜通过梦话传入其北邮英语系女友耳中(我猜的)。该白净女友于是在宿舍里利用英语会话之机用了100个very最后加一个good的演讲,把我们这群小伙子形容得“沈腰潘鬓,剑胆琴心”(这个英文比较难哈,也是我猜的)!总之最后结果是全宿舍六位侠骨柔肠深受课上莎士比亚课下琼瑶毒害的优质妇女(实在想不出溢美之词啦)毁家纾难,捐出了全体一个月生活费共计四百元正l吉他手心中喷出高温水蒸气暖流,暗下决心要把这六女一同娶回家之后,决定高风亮节共襄义举——不给自己买法斯器而是给全乐队买一只优质牛B大音箱!…… 

前言

时隔十二年,为出版第二本文集,坐在洛杉矶垂垂夕阳下校对文稿,看到歌词部分时忽然瞥见好多年前给叶蓓的几句词:夕阳你温暖的肩膀我柔软的心房大地以及忧伤每一天在我心上我为你舞在远方我是你的花我不管春天有多长正好在夕阳下,正好在远方,看了这几句,想起当年当日,有柔软的心和狰狞的表情,现下,表里正好换了个。还好有这些文字,记录下心如何变得狰狞,表情如何愈发平静,人如何变老,变成年轻的自己看见就想死的那副模样。所以我只校对了错别字和标点,从前的傻逼想法和傻逼文笔,统统留在这里。就像不要去给黑白老电影上色,不要用高科技修补泛黄的照片。文字还能写若干,可若干个斑驳的疤痕在土里埋了许久,要小心保存。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小说”,估计会有许多人说是自传。我不承认,因为我不信任记忆,虽然有许多人名确曾存在过,但我猜我们之间的关系半真半假,如同烧茄子虽然也还是茄子,但种下去啥也长不出来,没了生命,真的也成了假的。干脆编进两纸小说,大家图个痛快。各位家眷请勿将配偶对号入座。第二部分“电影故事”主要都是在美国这几年写的,有剧本,也有大纲或故事。其中《林徽因》、《侠客行》、《唐》都是真人真事做了一点演绎,其它的都是编的,包括为了迎合好莱坞编得邪乎的《郑和的洋》。大家当故事会看看,古今中外,挺全乎。后面的杂文,其实我更愿意叫散文,比较真实记录了一些变老过程中的瞬间。这部分被出版商删去的最多,不是政治原因,我一直不太关心政治,可能他们觉得好多东西无聊吧。我没坚持,如同我的音乐和电影一样,我坚持卖钱的东西就要听发行商的。至于我觉得有聊大家觉得无聊的那些,自己留着以后给女儿看看,让她早点得知成长是一件多么琐屑的事。附送的歌词有29首,都是《青春无悔》之后写的,占我发表过所有作品的三分之一,之前的已经出在上一本文集《写在墙上的脸》中。这是我看家的手艺,就不吹了。感谢网络盗版,大家可以把这些歌按顺序下载,编成一张超长的专辑,留给生活中走失的两小时。迄今为止,我把所有喜欢做的事情都做了,并且除了恋爱和旅行,都已换成了钱,虽不多,够生活。感谢所有衣食父母,包括我父母。所有人都老了,再没人死于心碎。我数着日子和钱,等着永逝降临。晓松2012年3月5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用影视的角度来阐述部分内容,就像在看电影一样,很好!——网友之前在微博上看到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而我也一直关注着高晓松的微博有著作,很喜欢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真实诚恳的生活态度。书还在看,看到他的青春就想到我正在拥有的……——网友“如来,就是如同要来,还没来,但终归会来。如丧,就是如同要丧,还未丧,但终归会丧。”——高晓松

内容概要

高晓松。中国著名音乐制作人/电影导演/词曲作者/写作者
音乐作品:《同桌的你》《恋恋风尘》《万物生长》作品集《青春无悔》作品集等
电影作品:《那时花开》《我心飞翔》《大武生》
文学作品:《写在墙上的脸》

书籍目录

序小说  写给1988年暑假的高晓松  如丧青春电影故事  林徽因  侠客行  1421——郑和的洋  失去的七天  王朝之卵  唐  圆梦镖局  彩虹公寓  纹爱音乐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青春无悔  万物生长  我心中的超女  超级女声  给李宇春写的新歌  曾轶可  谭某某  弹琴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说说网络歌手  麦田,走过十年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音乐的未来应该是免费的岁月一首逐梦令  秋夜答君心  写给妈妈的新书  写给《爱我就没有明天》  往生  那时花开  江湖一轮  北京  除夕  上海  天鹅湖畔的中秋  如果我是女的且长得好看……  一顿饭和四个青年的背影媒体专访  笼中对  人生都是写好的剧本矮大紧微语录

编辑推荐

与岁月对望,所有人都老了,再没人死于心碎。时隔十二年,高晓松第二本文集《如丧: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首次袒露心声,首次披露一个文艺中年的成长史,全记录高晓松一代人成长的文艺时代。

作者简介

第一部分小说:以高晓松成长的青春时代为背景,展现高晓松、老狼、郑钧等一代人的文艺青春及属于那个年代的特殊氛围
第二部分电影故事:全面收录了高晓松多年来创作的电影剧本原型故事
第三部分杂文:随笔散文,前后时间跨度颇大,记录成长、变老是件琐屑的事
第四部分媒体专访:收录高晓松最袒露心声的两篇专访
随书附赠精心收录的高晓松歌词创作作品29首

图书封面


 如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4条)

  •     看了第一部分,确实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傻逼青春,而每个人却恰恰有了这些傻逼的青春才磨砺出现在的性格,而现在的性格又决定了每个人的未来。注一段目前印象最深的:我和郑钧都喝大了,进了一个包厢,郑钧对我说:他吓了一大跳。我问:怎么了?他说:这屋里的姑娘他都上过。于是我也挨个看了一遍,然后我也吓了一大跳。
  •     随手翻翻,小说都在吹自己青春时代是多么牛逼,文艺女青年如何闻风而动,争相拜倒跪舔;剧本象征气息浓厚当故事看还行;杂文基本是超级女声;访谈重复自己多么牛逼,可见有才有势的北京文艺痞子是多么自恋多么可怕,进了看守所照样不悔改。不过最近看《晓说》倒是觉得高胖子嘴活的确不错,扯蛋功夫一流啊!
  •     凡是被小齿轮滴答滴答滴答掉的时间都是死了的,只有时钟停下,时间才活了。——萨特我在2012年的春天读完《如丧》。那时的北京花还没开,树还没绿,下过雨的早上还是有点冷。我一早起床去清华开会,地铁里都是穿套装打领带的上班族,他们有的在吃一份简单的早餐,有的在看当天的财经报纸,我也拿着书看了一站又一站地铁。走进清华,偶尔走过抱着英文书大声读的姑娘,走过三三两两跑步的少年,下午时在操场边的长椅上看完这本书的最后几页。高晓松在封面上写“我们终于可以老得谈谈未来”,他是老了,已经不是那个写《白衣飘飘年代》样貌的青年。但他给那时的自己写了一封信,说现在的谁和谁睡了又散了,后来你也还是和那个人分手了,真够孙子的。其实年轻的时候很多事不能聊,看不透也忙活不过来,到处赶场、看书看电影、交朋友、犯贱或者被犯贱;中年的时候更忙活,领导同事,老婆孩子,结婚离婚再结婚,房贷车贷,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有时候停下来想想图什么呢?想意义容易一人想崩溃了。老了,原来该活的岁月都活了,爱的人爱了,恨的人也恨了,该犯的贱该讨的厌都已发生,该遭的罪该受的苦也一样没躲过去,无所谓了。写本书坐这聊五块钱儿的吧,这一聊就打不住了,心里骂自己到底还是个没出息的货。书里讲的是时间发生之前的事情,那时候还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潮起潮落,白云苍狗,日上三竿到落在山头,和着天边的云一起映成晚霞,一切都是今天的事情,也是明天的事情。是今天和明天,而不是时间。其实一般来讲,人是有两个时间概念的,一个是钟表、日历的时间,一个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存在论的时间。你会发现那些钟表日历上的时间都是死去的,所以萨特说,要理解真正的时间,必须抛弃这些计时的手段。但怕就怕抛开了时间,发现其实我们一无所有。我们都被时间耗得没有了昨天,也不想有今天。高晓松在书里说:“如今我变成了自己年轻时看一眼就想死的模样”。说年轻时的自己“有着狰狞的外表,和温柔的心,而现在却相反。”我完全相信他所言不虚,原来的东西是真的,现在的东西,其实细想也是真的,这就是存在。年轻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接近你,凝望你时不会想着房子车子,样貌身材,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在一起。而现在,更多的人要设定更多的条件,甚至是数据模块分析各种物质+精神+神经,直到加起来的那个人大家都彼此陌生,直到再也没有人能死于心碎。对于这些我们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而现在确实能感觉到时光流逝,如沙漏,如白驹过隙,有声有影的。它会带来一些东西,也带走一些东西,其实回头一想我们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度过。书里最后还是妥协,所有人都不再那么较劲,可能是觉得生活无聊所有人都无辜,就别再互相难为了,毕竟在曾经在一起那么有劲地活过。最近开始流行讨论幸福这个事,我倒觉得,年轻时候能遇到一个白衣飘飘的女孩,并和她一起变老就是幸福;而最不幸福的是,你们没能在一起也还没断干净,你依旧看着她慢慢变老,在别人的故事里受尽苦难。我知道这本书也许不会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10本书之一,正如我们很有可能也成为不了21世纪最伟大的那10个人。但它依然热情鲜活,依然有权利也有义务快乐忧伤,就像我们一样。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年轻时谈的未来并不是真正的未来,而是年轻人的梦想与欲望。到现在被生活打得步步后退,被生活缴械,被生活拿走爸爸妈妈青春身体荷尔蒙……一切看清楚了才可以谈未来。”对高晓松的《如丧——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感兴趣,缘于上面这段话。今天书到货了。看了目录,里面并没有这样一篇文章。原来是很想看看高晓松对这个话题更多的诠释。“如来,就是如同要来,还没来,但终归会来。”“如丧,就是如同要丧,还未丧,但终归会丧。” 越来越不喜欢书本封皮上的腰封,大都写满了噱头,什么这个家那个家的倾力推荐之类的。仿佛不如此,就不能大卖,明显的没信心嘛!像过去的求职的,位卑,所以要先呈上名家的介绍信,人家才会多看你一眼。可是放眼望去,几乎所有的书都有这样的腰封。还好,今天收到的书里,迈克和赵赵的书没有,我喜欢。要相信读者的判断力。发生在高晓松身上的事,印象深刻的不是他酒驾后被拘,而是他在拘留所里看全英文版的大英百科全书,是他当年从清华大学牛气哄哄地退学,去搞音乐。他的显赫世家显然不能接受,告诉他:你要是辍学得给家里交伙食费。这也难不住他,他满世界流浪的结果,是一堆歌少数电影,和那首《同桌的你》。他最牛的一句话在序里:“迄今为止,我把所有喜欢做的事情都做了,并且除了恋爱和旅行,都已经换成了钱,虽不多,够生活。”还没有通读却已经明了,这本书选对了。随书赠送一本高晓松创作的部分歌曲录,简单的牛皮纸封面很入眼。末尾留白了很多页,淡淡的墨色勾勒出一片片树叶和树根。大概是要读者自己来填补?但愿我能
  •     一个文艺中年人告诉我他过去真实的青春,以及现在不青春的真实。高晓松其人其事当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点头称赞,但我特别欣赏一个人能够吐露真实事件和真实心声,不管它有多可恶,有多烂俗,敢说就是一种勇气。何况高筒子文笔还是可以的,看得很舒畅。另外说一句,我是看了《晓说》后才想买的。
  •     诗与远方,想一想,就向往。而我已经买了房。而我还想再换一个大房子。
  •     躺在床上裹着被子看完了高晓松这本破书,二十岁以上的闲人比如我这样的可以看看,其他人就算了。最近半夜总是咳嗽咳醒,大概一个多月了,我有种还没上战场就得了一身肺痨的赶脚。
  •     因为这本书,我来了厦大
  •     诗和远方?
  •     高晓松算是才子,文字中的不羁让人也有些许亲近感,虽然前两篇小说中国骂不断,可耳熟能详的名字中间的故事也算有点儿意思,虽然未必是亲人亲事吧。。。后面的剧本和杂文还没读完,读完后再继续添加评论。
  •     唐 是最好的一段 剧本看得糟心 其他的 都算心情随笔了 不出彩
  •     作品有点自嗨,但不得不说作者本人很有意思
  •     说实在话,一般般,三星半吧,前面大写大好青春放荡不羁爱自由,看得我等心里直痒痒,中间写剧本,有的很棒但有的不敢苟同。尤其喜欢林徽因,随着他的剧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大师辈出,为国尽力的那个辉煌年代!后面写在局子里的感受。奋斗道路中不舍爱与自由,不光眼前苟且,更要看到自己的诗和远方。
  •     曾看晓说时,高晓松总在结尾打这本书广告。当时也没有太感兴趣,今天在图书馆看到,就翻开看。前两篇是高对青春的回忆,看笑了好多次,喜欢他的表达方式,许多可爱的脑洞和比喻。对于厦大的生活和组乐队的情形描写得太让人向往了。之后的电影故事没有看。最后的一些杂文和访谈草草翻了一下,没有太多感受。
  •     大紧,脱口秀和歌做的牛逼,至于你的电影吧。
  •     谈谈过去 现在 将来
  •     书太好了,真的写出很多70,80,部分90后的心声,通过晓说爱上高晓松了,然后买了书,觉得他写的东西很真实,很符合那个年代的情景....时隔十二年,高晓松第二本文集 首次披露一个文艺中年的成长史.   与岁月对望,所有人都老了,再没人死于心碎.   全记录高晓松一代人成长的文艺时代,随书赠歌词作品,全文本奉献高晓松多年来创作的电影故事脚本,本书汇集高晓松的小说、电影故事、杂文、媒体专访等四大内容,随书附赠精心收录的高晓松歌词创作作品二十九首   小说:以高晓松成长的青春时代为背景,展现高晓松、老狼、郑钧等一代人的文艺青春及属于那个年代的特殊氛围   电影故事:全面收录了高晓松多年来创作的电影剧本原型故事   杂文:随笔散文,前后时间跨度颇大,记录成长、变老是件琐屑的事   媒体专访:收录高晓松最坦露心声的两篇专访
  •     前面两篇是不平凡的颓废细腻生活 想也是这本书的思想 后面的部分随便看看
  •     这书出的简直太随意 除了里面的几个剧本让我觉得还不错之外 其余都有点让人失望。忽然想起来书里写的一个小偷,活在北京火车站的那个小偷,把所有拿来的钱都用在虚拟世界里,然后成为游戏里的大神,其实看看我自己玩的,或许我也想这么做吧,但是理智不允许我这样。想要活的随性一点,其实并不容易。
  •     高晓松狂的后面是溢出来的才气才情,不管人们喜不喜欢他,他都是个人物,有思想,懂音乐,能写作,但只是个人物,几方面都成不了大师。时代的骄子,生逢其时,狂了40年,酒驾了,文艺中年也懂得沉下来了,只能说他太幸运了,该狂的时候狂了,老天爷看他停不下来小小制裁他一下,让他没成为老疯子。命运对他太好了,所有人只能两眼血红得盯着他的背影恨着他,骂着他,心里艳羡着他。尤其是不太得意的同龄同性别的人。
  •     几年前烂的大尾,草草读完,boring……
  •     寄往:无尽岁月
    寄自:北京东城看守所
    我在里面闲极无聊,为你写了一篇讣告,你好好看看,有什么不满意的自己修改。反正无论你今生做过什么,葬礼上的人数最终是天气决定的。所以看开点。
    “他走了/没有消逝,只是迁徙了/如今他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时间的马累倒了/他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他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他的是下午的阳光--人时已尽/人世很长/他在中间应当休息。”
    这他妈哪是我写的,几乎是顾城写的!告诉你个坏消息或者谈不上坏消息:那之后没过几年,顾城自杀了。情况是他先用斧子砍死了谢烨,然后自挂东南枝,在新西兰一个小岛上,留下一个可能叫小耳朵的孩子。还留下一个疑似小三,叫婴儿什么的,北大的,女的。你那时泡北大女生频频失手,现在明白原因了吧。这帮诗人,谋财害命,欺师灭祖,鱼肉青春,全都不得好死。
    不过话虽这么说,顾城死那天我还是流了几滴灌肠泪,写了几首歌。其中一首叫《白衣飘飘的年代》,后来被各种文艺青年用来代指你活着的那个年代了。其实那时你从没穿过白衣,即使在外婆的葬礼上。你穿军装戴草帽,拖着一双拖鞋,傻逼极了。就如同现在我穿着囚衣,拖着一双拖鞋,站在一丈高的窗下仰着头,看天慢慢黑去,晚风还新,时光却旧了。
    你知道坐牢看什么书最解气吗?《历史上的今天》,每天看一点,看我坐牢的这些个日子在从前都发生了些什么,于是你看到好多牛逼人出生,好多牛逼人死去,如果坐满一年的牢,你会看到历史上所有牛逼的人出生及死去,牛逼们,活得有长有短,我有充足的时间把每个人活了多长算出来,以小时为单位。然后发现我现在42岁,已经活得比大多数人长了,并且那些侥幸活过42岁的人们,在42岁之后也没干出什么漂亮的活计,都是苟延残喘,还有不少没死成又落魄了,眼看丫起高楼,眼看丫宴宾客,眼看丫稀里哗啦楼塌了。
    我的Bunkie,56岁,一个安全局的官,被判了7年,他很恐惧,因为他接受不了出去都他妈了逼的六张多了,他夜里经常盯着两丈高的房顶看,盯得蚊子掉在我嘴唇上。他后来下决心去陪死刑号,因为那是减刑最快的,陪一天减一天,陪一年减一年,这样他可以在59岁零10个月的时候出狱,就算是活着出去了。
    可他娘的没有一个死刑犯能让你陪上一年的,不知哪天就拉出去毙了。他现在在陪一个19岁的强奸杀人犯,陪丫说话,帮丫擦身子,因为该死的都戴着手铐脚镣,手铐脚镣还链着,除了JB哪儿都擦不着,大夏天的。每天早晨还得给丫换上正经衣服,服侍丫吃早饭,然后等到8点半,没人来提走枪毙,就再换上号服多活一天,等哪天毙了,还得再托人托关系找个死刑犯去陪,现在他们屋6个陪6个,晚上睡觉依旧盯着两丈高的天花板看,因为怕死刑犯情绪爆棚大夜里抠你眼珠子,真有抠的,挺大的眼珠子,一手指头就抠出来了。
    我们屋还有个工程师,于是我和他开始研制一些生活用品。对了,告诉你个噩耗:你大学时研制的两样当时外公说没用,拒不帮你申请专利的玩意儿,现在都火啦。一个是磁卡电表,现在家家在用,当时外公说政府绝不会让这东西推广,因为老百姓会很麻烦。
    现在我就很麻烦,经常没电了摸着灯黑出门,半夜去很远的地方购买这种塑料袋装不了的东西。外公不了解政府,政府自己也不太了解。再有就是煤气空调,现在有个叫远大的公司做得火死了,当年你要是申请了专利,他们那架全国头一份的直升机就是你的啦!不过那架直升机有一天坠落在湘江里,砸到一条渔船上,鱼和鸟都死了,幸好死的不是你。
    写到这段时,我还有两天就出狱了,我在收拾东西,当然是收拾了送给大家,我看着我们自己做的水漏钟表,小酱油壶,藏在最隐蔽处的笔,还有用方便面口袋叠巴叠巴弄成的钱包,看着还有好多年才能出来的他们,不骗你,我向他们许了几个愿,但没人相信,所以没人接话,然后我自己也不信了,我不信我会每月来看他们直到12年之后,因为你当年曾经许下的心愿,我一个也没做到,对不起。
    现在我站在监狱门口,还有三分钟就自由了。你知道我现在最想念什么?我最想念保罗西蒙,想念《伤心桥》和《斯卡保罗集市》,我后来把你喜欢的那些歌里唱的地名都去看了一遍,不光苏莲托,还有维也纳森林、马塞诸塞、密西西比、亚拉巴马,就是没找到这个斯卡保罗集市,每到周末,大街边的空地会出现许多白色帐篷搭起的临时集市,每当我看到“Fair”的招牌,就心中一颤,想起这首《Scarborough Fair》,想起“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你说说,要到什么时辰,一个人才能真正穿过所有的乱七八糟,看到那个True love of mine?会是第一个还是最后一个?是最长的那个还是最短的那个?是常常想起的那个还是常常忘记的那个?是为她笑得最欢畅的那个还是为她哭得最傻逼的那个?是用她生日当信用卡密码的那个还是缠绵直到黎明来临的那个?是之后常常一起喝咖啡变成红粉知己的那个还是在校门外路灯下终成永诀的那个?到底是他妈哪个呀?有还是压根没有呀?
    要是没有就早说,省了多少咬着被角哭湿枕头的半睡不醒。可是如果真的没有,那帮孙子又怎么写出的那些松花般操蛋的歌,拍出那些麻花般拧巴的电影,像擀面杖般揉搓你那长得像血拳头其实柔软得像血馒头的心呢???
    还有好多好多别的心呢?大家都说付出了真心,收到一堆下水,那些真心都去哪了?能量守恒物质不灭吗不是说,都他妈去哪了?
    历史并不真的流传于世,因为总有人怀着绝望毁灭了最后的人证物证。
    你回来吧,我不喜欢没有你的北京。

    2011年10月的高晓松
  •     更加欣赏矮大紧了
  •     微博上,网上热传高晓松狱中的很值得一看,我看了第一章,高晓松写给从前的自己的信,看着看着仿佛在写每个人的青春,一样的张狂,一样的无畏,高晓松的文笔让人佩服,继续看第二章写的剧本,仿佛一幕幕电影电视画面映入眼帘,很好很有深度,很有感悟,谢谢!!
  •     希望我们都不要变成让曾经看一眼都想死的模样
  •     第一部分追忆青春 在高晓松坐牢之后终于有时间怀念过去 前边流水账交代朋友 后边写了些狱内生活 其实还是想念那个时代 那么多厉害的人 感觉现在大家都很丧 使竖子成英雄 还是比较真诚的 剧本感觉就是人生的缩影 无论宏大还是渺小 而我们只是无聊地想从别人身上看到与众不同的人生 音乐方面小松还是很看中 关于互联网与音乐 版权问题其实都源于人的生活现状
  •     越放荡不羁越自豪,放在现在看有点太矫情
  •     青春在高晓松的歌词中度过。再次回望时,发现青春印记的写手也胡子拉碴。青春如丧,如同要丧,其实已经在丧~~~~~~~
  •     高晓松真是才气逼人啊,才华横竖都溢,上学那会就死忠,现在更喜欢,虽说人长得越来越像二师兄。
    此书有自传体小说,有杂文,有剧本,有散文,不错。
    就喜欢这文艺范。
  •     像这老流氓般才华横溢耍嘴皮子也溜得很的人也写成这样,可见写本书真的很困难……
  •     书很好、印刷质量都挺好、还送了一个歌词本。高晓松不愧是清华出来的音乐才子、词曲剧本样样皆通、写的很好。
  •     “与岁月对望,所有人都老了,再没人死于心碎。”高晓松首次披露一个文艺中年的成长史,展现了高晓松、老狼、郑钧等一代人的文艺青春。还收录了高晓松多年来创作的电影剧本原型故事和坦露心声的两篇专访。关于书名高晓松解释说:“我年轻时候喜欢说如来,就是如同要来,还没来,但终归会来。如丧,就是如同要丧,还未丧,但终归会丧。 年轻时候,和很多人一样,我也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叛逆期”。在知识分子家庭长大,家里冷漠的氛围,让我特羡慕街头的那帮热血少年。特别是看了《纵横四海》、《英雄本色》后,心里有种英雄情结。有件事让我很长时间都耿耿于怀,好朋友来我家找我,我家里从来不留客,到了饭点,就带着朋友去吃食堂。那时候要想在我家吃饭,还要提前一个星期预约,跟保姆定好吃什么等。那时,我开始跟五道口一群街头少年混在一起,年少气盛,常跟人打架,好“结拜兄弟”、“江湖义气”,总想着做个“好时代里的坏孩子”。 那时的叛逆里也夹杂着迷茫,其实内心里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隐隐约约能感觉到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想过的生活。后来,这几乎成了我的一条处世原则:“每当生活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先想想不要的是什么。”当时父母为我安排好的那条路,上清华,然后去国外读博士。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从清华退了学,组乐队,去海南、厦门流浪。那时的流浪也没有特别清楚的目标,只是知道“我不要这样的家庭,不要在清华读书”,至于“要什么”,去路上找吧!到了今天往回看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一路下来,生活对我还真是挺眷顾的,我有时候觉得生活对我眷顾得有点过了头。 那天我还跟我妈说,“琴棋书画”混到今天,全让我当饭吃了。我现在觉得生活对我特别好,是一种恩赐。我太太一家都信佛,我只敬佛,或者说只信不仰。每次去寺庙,我都对我太太说,不要求佛任何东西,我们已经是最受眷顾的了,如果这样都不满足,还要如何呢?做人,不能太贪婪。 生活对我的“过于眷顾”,有时甚至会让我觉得惶恐,觉得受宠若惊。因为我年轻时候对生活其实很不敬,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反抗生活。年轻时候的心态就是“总想踹生活两脚”。到了现在的年纪,明白了很多道理,不管年轻时多么狂放不羁,最后都会被生活打得劈头盖脸。这也是一种无奈吧,最终我们只能向生活缴械。无论青春、爱情、荷尔蒙,生活都会一收回。 这本书之所以叫《如丧》,其实也是我现在的心态。年轻的时候是“如来”,认为一切都会来,尽管现在没来,但迟早会来;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纪,就是“如丧”,其实一切都会丧,虽然现在没有丧,但迟早会丧。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是“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在年轻时谈的未来不是真的未来,那都是梦想或者欲望。看看我们年轻时谈的未来都是些什么——“我会不会遇到一个爱我的人?”只有老到现在,被生活打得节节败退后,你才能清楚知道什么是未来。 (二) 去年在看守所的半年,我其实做了很多事,翻译了一本马尔克斯的书,《Memories of my melancholy whores》,我翻成《昔年种柳》。这本书我非常喜欢,是马尔克斯将近80岁时的作品,一本非常出色的小说,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版,我觉得非常值得推荐给大家,所以就翻译了出来。因为是从英译本翻译过来的,不是直接从西班牙语,因此就一些翻译问题,马尔克斯有所顾虑。目前我们正在向马尔克斯申请版权,版权问题谈妥后这本会出版。 翻译这本书时我学了很多。马尔克斯不愧是大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反复体味大师的语言,包括节奏感,叙述方式等等,让我受益良多。这也影响了我的写作,《如丧》的第一篇小说《写给1988年暑假的高晓松》,就是发布会上崔永元和刘震云老师都说写得不错的那一篇,是翻译完马尔克斯的小说后,在看守所写的,语言和表达上都受到了大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吧,也是一种比较新的尝试。翻译马尔克斯的作品,感受了大师的节奏和技巧,也让我感觉到艺术这种东西,“艺”和“术”两者缺一不可。“艺”是必要条件,但如果没有了“术”只能成为手艺人。 在看守所的生活,让我成长了很多,主要是情商方面,我一直觉得我是个智商高,情商不足的人。就像冯唐说过的,分寸感、进退感很差。这些方面,在我过了40岁后有了变化,根本性变化还是发生了去年那件事以后吧。 在那样的环境,和好几个文盲、杀人犯住在一起,生活回归到一种粗糙原始的状态,必然会摧毁你很多原有的“信念”。比如我原来不喜欢或者看不惯很多人很多事,但是在看守所里突然觉得“原来不喜欢的那些其实都还不错”,原来觉得不可接受的那些跟那段日子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出来以后,我对很多事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对于创作者而言,人生的每段经历都是财富。在看守所的这段日子,让我认识到了生活的另外一面,也让我得以有机会停下来,反思从前,反观己身,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有所改变。 (三) 我现在常常自己在家里弹一些老歌,青春无悔,流浪歌手的情人等等。每个人都只有一生。无论做音乐拍电影还是写小说,当你写到年少时光,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不同的是随着年龄变化,心态会有不同。年轻时往往一叶障目,一次爱情就能把你眼睛挡住,你以为那就是你的全部。随着年龄增长,对很多问题你会看得更清楚,比如我们到底是如何成长的。这次翻译的马尔克斯这本小说也是如此。到了80岁,马尔克斯写的还是那个地方,但视角已经和《百年孤独》完全不同。每个人虽然只有一生,但是每个阶段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角度。 我不喜欢现在的北京。北京的变化让我特别难过,毕竟这是我的家乡。现在的我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地方去衣锦还乡,或者去疗伤。我特别羡慕外地那些说着方言的人,春节的时候,他们可以回家,说着家乡话。而我没有方言,也没有故乡。在洛杉矶定居后,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我说,我想有点乡愁。 我怀念那个“能听见自行车铃声的北京”。我年轻时候的北京,能同时听见三个学校下课铃声的北京,我感觉那个年代人们耳朵的灵敏度是现在的100倍。有一段时间,我躲到一个海岛上写东西,突然发现手机铃声大得震耳欲聋,然而在北京时,我几乎听不到这个铃声。现在不知道北京的学校下课铃声是什么,我已经太久没有听到那种声音了。 以前还常常听到电报大楼的钟声,逢上春秋两季,钟声响起的时候正值黄昏。秋天的黄昏,远远传来的电报大楼的钟声,是年少时那份愁绪的源头,让我分外怀恋。 不知道现在还有钟声吗?你们都没有听过吧。如今北京的噪声太大,淹没了太多东西。我觉得,有情感的声音都是些细小的声音。很遗憾我们现在生活着的这座城市充斥着噪声,那些美好的声音全部被淹没和覆盖了。 这次4月份开音乐会,我就希望弹着木吉他,安安静静唱歌听歌。当然客观上北京肯定是要变化的,或许今天的北京也会成为多年后被你们所怀念的。 现在走在路上,风也能把领口吹开,但是已经吹不进心肺。而那个时候,秋天一开学,黄昏的风一路吹来,直沁心肺…… (四) 我现在的创作灵感来自等待:等待一些也许永远不再来的东西。弹琴、唱一些老歌的时候,我常常问自己:那些召唤还在吗?心里如果没有召唤,就成了匠人。
  •     高晓松才子一名,钱半部分是电影剧本,没看过不好说,后半部分是杂文,高晓松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半个多余的标点,看起来酣畅淋漓
  •     你看,我一开始呢,不,是在知道这个社会某个圈子里有个叫做高晓松的原创歌曲家的某某,偶见识到镜头中的他长相猥琐的实在不敢想象他创作的唯美与清新我该用着怎样的心境去赏之,时至今日,一直不对其有过多的关注,也未察觉他更多的过人之处,只是那年的他却因着醉酒这一反面教材给扔进了监狱,顿时一片舆论哗然,偶也觉着甚为吃惊,这是要闹真格的呢!未曾想,其粗犷的外表下掩藏的还是颗真诚的心,认罪态度极好,让一批又一批预炒作者一时难以接招,只是未曾想,这本纪念青春的悲歌是在狱中所写,这是我所万没想到的!话说,这是有相当的勇气,在此之前我还未曾晓得自己会选择一个监狱里呆过的人写出来的云云。只是开篇语确实很触动人心,让我这个惜春之人顿时无不感慨万分!只是,开篇语都是作者在狱中以未来者的身份给现在的自己写的一封信,那是一封相当长的信,基本上已经就作者的目前生存状况及内心情感作了简要的描述,语言初见锋芒,不得不说,有相当多的笑点,特别是令我震惊的在厦门的那段奇遇,实话说,至今为止,我仍无法相信那是真实的,感觉好像在尘世里突然落入到清修之地,不但洗涤自己的心灵,连着潇洒也一块儿刷新了,实在令我称其!很长的一段自述完结了,就是作者的剧本演示了,我表示,对民国才女—林徽因那段甚为欢喜,简练的语言,基本上已经将当时的局势完整的呈现在了我眼前,我想像着那个时代的风雨!还有两个他自己创作的已经拍成电视还是电影的剧本,我觉得真的很唯美,那绝对的是种不可不说的小清新。还有就是语言相当的诙谐幽默,不带一点做作,我甚为欢喜,原,粗犷之人的才气是如此展现……
  •     如今看来,既没有用,也没有趣
  •     特别羡慕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干净,自然,纯洁。
  •     高晓松真是个浪子。
  •     非常喜欢!小说精彩。电影故事离奇。才气横溢。推荐推荐!!喜欢高晓松
  •     高晓松洒脱的日子
  •     因为优酷的晓说改变了对高晓松的认识,后来读了他的作品,也学了一些有意思的历史。本书前面的内容都很喜欢,尤其是林徽因的电影。后面的不知算杂文还是散文的相对而言就平淡一些,我看来更像个人日记。
  •     我觉得这书很好。记录了他年少时的轻狂一路走来的丰富历程。最喜欢书的小说部分——《写给1988年暑假的高晓松》和《如丧青春》。因为《爱音乐的孩子都是好孩子》这部分主要写超女什么的,就不是很感兴趣,值得一读。
  •     以前对高晓松没什么认识,但是看了这本书我就开始欣赏他了。首先是因为这本书名我就很喜欢了。如丧青春,呵呵。最近也打算听他的音乐作品来的。总之,买到这本书,阅读这本书都觉得很开心。
  •     以前对高晓松有偏见,大约是因为他的长相,后来微信有一阵大家都在刷关于高晓松的文章,于是找到这本书决定放下偏见了解一下。大哥的电影剧本写的相当不错,而其他的文章并不足以消除偏见。
  •     高晓松这部作品有随想有小剧本,随书赠送的歌词都有很好的可读性。
  •     仍说得上是年少的我,无数次在幻想着未来的自己是什么样子,自己喜欢的人是否还在身边,喜欢做的是仍在继续,是否会在回想起年少时的无知与幼稚而嘴角微微翘起。但更多在担心自己的未来,我是否有未来,未来又是什么样的,我是否会讨厌未来的自己……高晓松对十九岁的自己说:“你当时喜欢的人我一个也还没有留住,除了挣了一些钱,我现在的样子是你想起就像死的模样。”青春使我们当时最想逃离而过后又想回来的时光,但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成长的过程是残酷的,但回忆是美好的,可惜的是我们只能成长一次,不过我坚信,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重新来过,我仍会按原剧本演一遍,因为那就是我。
  •     汇集高晓松的小说、电影故事、杂文、媒体专访等四大内容
  •     好书!真实!独特的观点,真诚的展现!看完书,还特别看了高晓松的电影,《大武生》,看了北京的高晓松作品演唱会视频,每期关注《晓说》······如遇一知己,如遇一导师,如遇一挚爱!追寻,梦想!这就是好书所带给我们的食粮!
  •     大紧男神还是更适合用语言而非文字来表达自己
  •     很喜欢这本书,是看了晓说后决定买的。高晓松确实有才华,我想这真是和他的家族文化气息分不开的,读书中仿佛又在听他的晓说,感受他的成长岁月,呵呵!还附赠一本歌词,但很生疏,有意思的是有一半留白,是让我们也过瘾当词曲一回??
  •     书的质量没得说,纸质精美,印刷精细。附赠的音乐作品册子也好漂亮,可以用来记事。
    收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几页,高晓松乃真才子也。喜欢他的坦率,字里行间能看到不做作的精彩。
  •     这本书是我一定要买的,而且不出借!这么多年,听高晓松的歌、看高晓松的电影,包括现在在优酷上看的《晓说》,都没有付过费,所以借这个机会,支持一下高晓松,谢谢他这么多年做出了这么好的作品!而且这本书也确实值得购买!
  •     高晓松:一个很有才华的痞子
  •     读的时候想到了很多,说点儿题外话。谢谢你啊,高小老生。是你带给我了最初的少年感伤,直到此刻,生生不息。
  •     2013年在杭州萧山机场买的。
  •     中间几篇短文还行,其他都是过往的故事。
  •     其实原来对高晓松并不知道很多,只闻其名而已,而且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做什么的。后来知道他在中国达人秀里当评委,知道他似乎是搞音乐比较专业的,再后来他酒驾被抓,名声大噪。不过大家大多是说中国达人秀的评委酒驾怎么怎么样。看来他的知名度是被这个节目提高的,而最新闻的时候就是犯错误以后。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虽然你不是故意的,但是犯错误比做好事会让你出名更快,尽管犯错误比做好事要容易得多。我猜我大半也是因为他犯错误之后才想看他的新书吧,或许对他坐监的感受比较好奇,或许只是想知道他到底是做什么的,或许我也没仔细想,看本书罢了,我也不知道。 我愿意相信书中写的都是真实的事,尽管前面有些他称作小说的。这个根红苗正的家伙太幸运了,虽然他确实有才华,大概就是因为出身和才华才让他如此恃才傲物吧,给人的感觉就是牛逼哄哄的,就连他的文字也是。但是不包括他坐监以后的文字。那以后就低调了很多,平和了一些。所以说有时候人遭受一些挫折是好事,尤其是对于一个飘忽忽的人。似乎一下子落地了,长大了,成熟了,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自己了,都是好事,对自己绝对是个好事。因为他在这个年龄才能落地真不算早了,不过还好他落地了。 才华我到没觉得横溢,但是确实文艺得有点极端。在那个时代去疯狂其实是不吃亏的,而且还赚了,因为你成功了就得到了一切优待,即使没成功也不用承受什么悲惨结果。那多么对得起青春和自己啊。可是我们这个时代就不行了,如果不把青春牺牲给万恶的应试教育,你就只能承受悲惨后半生的结果了。所以我们有时候也想文艺,但我们文艺不起。
  •     感谢我初中的老师推荐给我他的《青春无悔》,让我比较早的认识了他,认识了他的音乐和电影。前一段时间财政危机,学校刚发了助学金就买了。高晓松老师还是很有才华的,就是歌没有我唱得好听。呵呵呵呵。
  •     一直很喜欢高晓松,这本书写的诙谐幽默,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剧本
  •     最大的梦想就是熬成老炮儿,摔杯为号,沧海一声笑。// 历史并不真的流传于世,因为总有人怀着绝望毁灭了最后的认证物证。// 李叔同和苏曼殊临终说的两句话:“悲欣交集”和“一切皆有情”。你在看不见天空的地方想外面的世界,觉得每个过往的人和事都有情,都是悲欢,都是缘分,都成了远方。你把心肠拿出来慢慢洗,不着急,慢慢地,就看见了。
  •     你真正的改变,是内在修养的提高,而不是外在的、肤浅的变化。
  •     虽然不太接受前面文字语言的描写,跳着看的,看了电影故事,有些比较不错,我喜欢“失去的七天”,后面的采访大体看了一眼,写出高晓松的真诚的人说真诚的话,不过还是喜欢他的那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很向往
  •     看奇葩大会,喜欢高晓松说的一句话:人最终是会向现实妥协的,就看你能坚持多久。
  •     最早知道高晓松是那首《同桌的你》最最开始只知道是老狼唱的。然后高晓松是个音乐人,然后仅此这些信息而已。。因为我和他老婆才是一个时代的人。。。嘿嘿~真正关注高晓松还是从他的《晓说》开始,一期不落的看下来,(哦,一期讲地理的没看,听了前半段,哎哟。。都不知道说的哪和哪了。。。偶地理不好,,)觉得他怎么这么牛逼,什么都懂。。。太有才了。。。
    每回看《晓说》他都介绍他的书,于是这次终于买下来要好好看,,才看了第一偏,写的挺逗,也其实也了他的历程。。很好,觉得他真的厉害。是个人物。。。文笔真的不是盖的,真的很好。佩服!!!
    最最吸引我的是,他书面上的那句话“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作为87年生的我,是要好好想想未来。这句也是触动我的话。
    也看了那本小本的,他的歌词,看着写的真的很好,用最简单的话把整段事情都说明白,还说的这么的意义丰富。。。。。很喜欢。。
  •     本书有高晓松的小说、故事、杂文、媒体专访等很多内容,还赠送精美的高晓松歌词创作作词和笔记本!
  •     部分内容很有趣,也有不少凑数之作。高晓松最让我喜欢的一点,不是他的渊博,不是他的家世,更不是他的音乐和电影----而是他始终沉浸于上个世纪的大学校园情怀,这一点和我一样
  •     随书还附有一本高晓松的歌词,在这个物欲横流年代看到这样浪漫的文字,有一种久违的感动.高晓松的文字与他的外貌及成长经历有一种无法统一的矛盾,很难想象如此精致的文字出自这样一个人的笔下.
  •     送货很快, 附书赠送高晓松后期音乐作品歌词集是正版。推荐购买!
  •     我固执地认为:只有文字能够直指一个人的内心。
    图片、语言、影像当然能够让我们立体的认识一个人,但是正是由于它们是立体的,所以我们总是没办法去专注于一点。看到图片我们可能更加关注服饰,听到声音我们可能更多的去想到唱歌时的嗓音,如果是影像那环境更是让我们分心。只有呈现在纸张上的文字才能让我们安静的品读一个人物的内心。
    经常活跃在荧屏上的人,给我的感觉总是不真实的。老狼歌声中的世界更像是老狼的,虽然词曲都是高晓松的;我们大多在乎达人秀中达人的表演,却很少去深入了解一个评委的精神世界;大武生中的演员常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却不怎么关心为之付出心血的导演。《如丧》,只有在这里,高晓松才是唯一的真正的主角,而且是那么的真实。
    我喜欢深入的了解一个人,《如丧》给了我这个机会。
  •     头两篇小说《写给1988年暑假的高晓松》、《如丧青春》和电影故事《林徽因》,很喜欢。
  •     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流泪了。感谢岁月在我们身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感谢音乐也曾玩弄我们的青春。感谢《如丧》,感谢高晓松 。
  •     很喜欢随书赠送的歌词本,有自己喜欢的歌手陪着一路走来的音乐。
    老狼,叶蓓,筠子。。。。

    高晓松确实很有才气,虽然这几年一直发福,但他确实为校园民谣做了很大的贡献,那些陪着我们一同成长的好音乐。。。
  •     前半部小说部分精彩绝伦,高智商才子用浓浓的贫嘴京腔妙语连珠的书写着青春期的混蛋事迹,狂放不羁又潇洒倜傥.后半部的各种电影剧本和杂谈感觉确实有凑字数嫌疑.但冲着矮大紧丰厚的知识点库存,还是值得粉一生的
  •     消遣书籍,是高晓松同学回顾狼狈不堪的青春的作品,和他歌词的唯美飘渺对比,文字差异很大,如果你经历过那样的青春,如果你对那样的清楚无比好奇,可以看看!看过就好!
  •     看了这本书从新认识了高晓松!以前的他个人觉得有一种在天子脚下成长起来的优越感,再加上他肥硕的身形对他着实没好感!看了如丧!觉得以貌取人太可笑,评价人更不能随随便便就开口。有感同身受的感觉是不是说明我们有同样的残酷的青春!如丧后我去重新把高晓松的音乐,电影各种作品重新看了一遍!真真的是个秒人!
  •     前面勉强看看,感觉后面凑字数。经历太特别,没法引起共鸣,文字一般,卖的是情怀
  •     大紧兄的不惑青春。
  •     前面缅怀青春的部分有点拖沓。电影故事还不错,期待高晓松能把林徽因的故事和厦门大学的故事拍出来,很传奇!
  •     喜欢高晓松,他的文字,他的音乐,他的故事,他的真实,他的青春。可惜!错过了他们的年代,周围也再没人鼓励着我去赤脚携诗追寻远方。看看身边的人儿!物质不再贫瘠,可精神和心灵却似乎比前时都迷离。少了不羁与傲气,少了曲折与诗意,少了血与泪,青春!我……
  •     老炮儿的青春,诗和远方……
  •     一直很喜欢高晓松,一个长相平凡却有着高大内心和见解的胖子,文采斐然,让我们以他为镜头看到那个年代的青春时代和文艺热血的心,从丝丝琐屑中捡起一枚枚精致的珍珠。
  •     开始几页挺佩服高晓松的,越往后越没劲
  •     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 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未来不是岁数,未来是礼物, 读万卷书,才看得清浩月繁星。 愿能走更多的路,看到更辽阔的风景;愿更多的书,认识更好的世界;愿更加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
  •     周五的上午,一位在山西上过中学的朋友从北京乘火车到太原去。她说,因为周六要参加重要活动,所以自己必须周五上午去,下午回。我在翻阅刚刚收到的《如丧》,想起前些天和她聊起的伤感,想起正在火车上旅行的她,就给她发了一条慰问的短信。
    ——现在到太原了吗,有点累,注意休息一下吧。
    ——还在路上呢。
    ——车窗外的树木和庄稼一排排过去,你是否想起你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少女时代,正如树木一样,一排排回来,那时候的你,是否预知了你的现在?
    ——呵呵,还真有点意思。
    ——感觉是否像歌词?哈哈,我在读高晓松的《如丧》,很有感慨。
    如来的终归会来,如丧的终归会丧。前些天和她去听了高晓松的作品演唱会,算是告别青春的一次纪念,今天再读《如丧》,算是永别青春的最后尾声吧。
  •     本书有点有点难驾驭。相反高晓松的音乐作品很纯净,很让人能找到共鸣,他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书中讲述自己生活的一个历练过程,不过多评价!人生的路都不一样,他敢于将自己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他不是需要勇气,他好像是想让更多是人跟他分享他所经历的那些人那些事,因为在他看来那才是生活的本身,是真实的年代,真实人儿,最真挚的情感……人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做出了种种的又不夹杂后悔的面对生活的态度!
  •     这不是一本青春励志书,但这本书会让你心潮澎湃,有会心地笑,也有淡淡的忧伤。翻开这本书,你就会不停手的翻下去,一口气读完曾经的那个离经叛道的少年的青春回望.透过文字,你会呼吸到你也曾经历的那个年代的气息,更会看到那么一个有才气有点另类的少年在追寻的一个青春梦,让你唏嘘曾经的青春无悔,怀念曾经的白衣飘飘的时代。后面的杂文也很好,高晓松的文字一直很让人赞叹。我只看完了前一部分,然后就去听了28号的演唱会。美好!后面的部分找一个心静 阴雨天的午后来读。
  •     用高晓松特有的笔风记录那一代人的成长,如同点一支烟坐在只有他一个人的电影院里看别人的电影。不同时期的部分有着明显的那个时期作者的情绪化在里面,算做比较真实的记录,如他的歌词。一点失落,一点感伤,一点骄傲,一点自嘲,无比追忆。
  •     还是看着大紧的脸听他侃大山更生动
  •     我看了《如丧》前半部分高晓松自传式的小说,也听了高老师、崔老师和刘老师谈话,我感觉,《如丧》就是这样一部真诚的作品。

      “这本书之所以叫《如丧》,其实也是我现在的心态。年轻的时候是“如来”,认为一切都会来,尽管现在没来,但迟早会来;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纪,就是“如丧”,其实一切都会丧,虽然现在没有丧,但迟早会丧。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是“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在年轻时谈的未来不是真的未来,那都是梦想或者欲望。看看我们年轻时谈的未来都是些什么——“我会不会遇到一个爱我的人?”只有老到现在,被生活打得节节败退后,你才能清楚知道什么是未来。 ”

      “这次这本《如丧》,距离我的第一本书,2000年出的《写在墙上的脸》已经有12年,可以说这书里有我12年来积攒的很多东西。这本书不是名人出书,不是名人出自传。在新书发布会上,当着刘震云老师面,我不好意思说是它文学作品,但我确实是用笔吃饭的人,这是我写作的作品。 ”

      古往今来,没有哪部经典的著作是通过投机取巧来博取眼泪或者掌声,又或者是捞得名与利,而是作者发自内心最真诚的表达,赢得读者的心。
  •     越来越喜欢矮大紧。他不讨喜也是像他说的那样吧,经常被误解的人,是因为赤诚。
  •     抱歉,高老师,我看的盗版......
  •     除了偶尔的句子,总体情绪化,一般了。
  •     看了晓说以后很喜欢高晓松,正好买其他的书一看这个也不算很贵就当送自己的生日礼物买了~纯粹是喜欢他这个人才买的~~在书送到之前(花了3天,不过不少吧)下了个TXT,看得我乐得不行,就是他的回忆部分,那个写给1988的高晓松~~虽然言语很粗俗很不雅,但是弥漫着一种20岁小青年的热血愤青以及SB(他写得用这个词用的太多了),看了反而觉得很好玩儿~~还有一些故事小说,写得还行~~后来今天书来了,发现好厚,网上的根本不全,觉得自己买的挺值的~~附送的小本除了歌词有好多空白,也能当个笔记本涂鸦本神马的~~PS:发现前几天邮箱里有当当邮件说这本书降成17块一了,但是我买的还是十九块二~~不晓得什么情况,但是钱不算多,就算了~~好看就行啊
  •     矮大紧的文字没有口才吸引人,喜爱他的晓说和晓松奇谈,坐等他下一个节目。 生活用岁月和爱情折磨我们,我们用音乐和旅行默默抗争
  •     读诗写诗的男人特有的魅力,小松的文采没的说,就像在节目中说的一样“仅次于莫言”。随书附赠了高晓松的一些创作歌曲,很厚,后面是空白页,仿佛在说“未完待续”,还可以做手记小本来用。老高,外表粗犷,月球脸的男人,心思颇有些缜密细腻!
  •     才开始听晓说语音版 想起之前看他这本书 / 反正就觉得这是一个集才华于一身 又活得很明白的人
  •     这个城市现在天空阴霾,这样的初冬,多少让人伤感。《如丧》昨天下午到了,吃罢晚饭8点开始阅读,直到凌晨5点,放下书,揉揉酸痛的眼睛,心痛的却抚慰不了,残酷的青春。只看到作者是高晓松,便知道文字不会让人失望。能够写出B小调雨后,青春无悔,麦克,等等直击人心词的人,无条件信任。高晓松,老狼,郑钧,宋柯,这几人是真正的流氓文艺青年,文青的多才、愤怒、寡情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老狼除外。这些年,高晓松结婚离婚再婚;郑钧唱出了那么深情的灰姑娘,不也与灰姑娘SAYBYEBYE牵手了刘芸;宋柯这个老流氓,伤透了一众姑娘的心后(最著名的估计是朱丹小姐了),转走温情老爹路线了;只有老狼和潘茜,这么多年相濡以沫下来了,日子是他们的,作为看客,当中冷暖,自是不懂。我看到哭的笑的恣意洒脱的他们牛B哄哄的青春,以及再也回不去。愿你们都好!祝福!PS:为什么收到的书有折痕?除了这点,其他都很好。
  •     看高晓松《晓说》中一直在提《如丧》这本书,很期待看看书的内容,应该很好看吧,当当送货的速度非常快,收到书的时里面还附赠了一本高晓松后期音乐作品歌词集,非常喜欢!感谢~~
  •     当年的矮大紧老师还是一个长发飘飘的文艺少年。
  •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岁月,都有自己的青春。看高晓松的如丧,其实也是在回忆和祭奠自己的青春岁月。很不错的一本书
  •     高晓松的第二本文集,随书赠送一本高晓松的歌词本。书里写了高晓松近些年的乐坛经历,以及回忆幼时的时光的文字。很喜欢。
  •     确实重复的文字不少,但是在我认为是本不错的书。我特别好奇他们这种有点儿"自命不凡"的人,在经历了疯狂的不羁的令人膨胀的青春之后,多少年后,面对这样市侩、真实的大人世界,会是怎样的表现,我觉得矮大紧做的不错。
  •     看林徽因看得最认真。 我可能会羡慕他的情怀吧
  •     生活的丧钟只为自己鸣起
  •     虽然有些内容在博客上看过,整本书看下来,还是从心里感叹高晓松的才华横溢,对中年人来说,这是对自己青春岁月的记录和成长过程的感怀,对青年人来说,应该是指向现实背后那片桃源的路,梦想总是和青春联系在一起,不一样的年代,是不一样的青春,但都有同样的激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