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风月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准风月谈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020055234
作者:鲁迅
页数:238页

前言

自从中华民国建国二十有二年五月二十五日《自由谈》的编者刊出了“ 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的启事以来,很使老牌风月文豪摇头晃脑的高兴了一大阵,讲冷话的也有,说俏皮话的也有,连只会做“文探”的叭儿们也翘起了它尊贵的尾巴。但有趣的是谈风云的人,风月也谈得,谈风月就谈风月罢,虽然仍旧不能正如尊意。想从一个题目限制了作家,其实是不能够的。假如出一个“学而时习之”的试题,叫遗少和车夫来做八股,那做法就决定不一样。自然,车夫做的文章可以说是不通,是胡说,但这不通或胡说,就打破了遗少们的一统天下。古话里也有过:柳下惠看见糖水,说 “可以养老”,盗跖见了,却道可以粘门闩。他们是弟兄,所见的又是同一的东西,想到的用法却有这么天差地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好的,风雅之至,举手赞成。但同是涉及风月的“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呢,这不明明是一联古诗么? 我的谈风月也终于谈出了乱子来,不过也并非为了主张“杀人放火”。其实,以为“多谈风月”,就是“莫谈国事”的意思,是误解的。“漫谈国事”倒并不要紧,只是要“漫”,发出去的箭石,不要正中了有些人物的鼻梁,因为这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幌子。从六月起的投稿,我就用种种的笔名了,一面固然为了省事,一面也省得有人骂读者们不管文字,只看作者的署名。然而这么一来,却又使一些看文字不用视觉,专靠嗅觉的“文学家”疑神疑鬼,而他们的嗅觉又没有和全体一同进化,至于看见一个新的作家的名字,就疑心是我的化名,对我呜呜不已,有时简直连读者都被他们闹得莫名其妙了。现在就将当时所用的笔名,仍旧留在每篇之下,算是负着应负的责任。还有一点和先前的编法不同的,是将刊登时被删改的文字大概补上去了,而且旁加黑点,以清眉目。这删改,是出于编辑或总编辑,还是出于官派的检查员的呢,现在已经无从辨别,但推想起来,改点句子,去些讳忌,文章却还能连接的处所,大约是出于编辑的,而胡乱删削,不管文气的接不接,语意的完不完的,便是钦定的文章。日本的刊物,也有禁忌,但被删之处,是留着空白,或加虚线,使读者能够知道的。中国的检查官却不许留空白,必须接起来,于是读者就看不见检查删削的痕迹,一切含胡和恍忽之点,都归在作者身上了。这一种办法,是比日本大有进步的,我现在提出来,以存中国文网史上极有价值的故实。去年的整半年中,随时写一点,居然在不知不觉中又成一本了。当然,这不过是一些拉杂的文章,为“文学家”所不屑道。然而这样的文字,现在却也并不多,而且“拾荒”的人们,也还能从中检出东西来,我因此相信这书的暂时的生存,并且作为集印的缘故。一九三四年三月十日,于上海记。     这六十多篇杂文,是受了压迫之后,从去年六月起,另用各种的笔名,障住了编辑先生和检查老爷的眼睛,陆续在《自由谈》上发表的。不久就又蒙一些很有“灵感”的“文学家”吹嘘,有无法隐瞒之势,虽然他们的根据嗅觉的判断,有时也并不和事实相符。但不善于改悔的人,究竟也躲闪不到那里去,于是不及半年,就得着更厉害的压迫了,敷衍到十一月初,只好停笔,证明了我的笔墨,实在敌不过那些带着假面,从指挥刀下挺身而出的英雄。不做文章,就整理旧稿,在年底里,粘成了一本书,将那时被人删削或不能发表的,也都添进去了,看起分量来,倒比这以前的《伪自由书》要多一点。今年三月问,才想付印,做了一篇序,慢慢的排,校,不觉又过了半年,回想离停笔的时候,已是一年有余了,时光真是飞快,但我所怕的,倒是我的杂文还好像说着现在或甚而至于明年。…… ——截选自《后记》

内容概要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编辑本段]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原则。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其中《故乡》、《风筝》、《孔已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  1918年起,先后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书籍目录

前记    一九三三年夜颂推二丑艺术偶成谈蝙蝠“抄靶子”“吃白相饭”华德保粹优劣论华德焚书异同论 我谈“堕民”序的解放别一个窃火者智识过剩诗和预言“推”的余谈查旧帐晨凉漫记中国的奇想豪语的折扣踢 “中国文坛的悲观”秋夜纪游“揩油”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为翻译辩护爬和撞各种捐班四库全书珍本新秋杂识帮闲法发隐 登龙术拾遗由聋而哑新秋杂识(二) 男人的进化同意和解释文床秋梦电影的教训关于翻译(上)关于翻译(下) 新秋杂识(三)礼 打听印象吃教喝茶 禁用和自造看变戏法双十怀古重三感旧“感旧”以后(上)    【备考】:《庄子》与《文选》(施蛰存)“感旧”以后(下)黄祸冲“滑稽”例解外国也有扑空    【备考】:推荐者的立场(施蛰存)    【同上】:《扑空》正误(丰之余)    【同上】:突围(施蛰存)答“兼示”    【备考】:致黎烈文先生书(施蛰存)中国文与中国人野兽训练法反刍归厚难得糊涂古书中寻活字汇 “商定”文豪青年与老子后记

编辑推荐

《准风月谈》作者鲁迅,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简介

《准风月谈》收作者1933年6月至11月间所作杂文六十四篇。1934年12月上海联书局以“兴中书局”名义出版,次年1月再版,1936年5月改由联华局出版。作者生前共印行三版次。

图书封面


 准风月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乙未年八月十三,正值文坛领风浪的前人鲁迅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四周年,觉得应当是时候来回忆他,于是作文来谈一谈。拙见有诸多存疑之处,还望读者莫过计较。这几日手边放着鲁迅先生的《准风月谈》,看到很有意思的一段话,在书的前记中:“……《自由谈》的编者刊出了‘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的启事,很使老牌风月文豪摇头晃脑的高兴了一大阵……但有趣的是谈风云的人,风月也谈得,谈风月就谈风月罢,虽然仍旧不能正如尊意。……其实,以为‘多谈风月’,就是‘莫谈国事’的意思,是误解的。‘漫谈国事’倒并不要紧,只是要‘漫’,发出去的箭石,不要正中了有些人物的鼻梁。从六月起投稿,我就用种种的笔名了,一面固然为了省事,一面也省得有人骂读者们不管文字,只看作者的署名。然而这么一来,却又使一些看文字不用视觉,专靠嗅觉的‘文学家’疑神疑鬼……至于看见一个新作家的名字,就疑心是我的化名,对我呜呜不已。”鲁迅属于经常在文章里吐苦水的作家,但他吐苦水的方式是以一种把苦水混着醋向攻击者的茶杯里挥洒的反讽,来曲折又底气十足地表达自我的观点。辛辣、尖酸刻薄、文采斐然、八面玲珑,读《准风月谈》就像看到一个在辩论赛上咄咄逼人的一辩,以各种精辟的语句回击对方辩手的纰漏,这与鲁迅散文中的晦涩隐忍、意象难辨、时怀感伤不同。所以说鲁迅先生的精妙在杂文、议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倘若只是以一般杂文、议论文的标准来评判他,却又觉得不够。民国文人嬉笑怒骂是常识,林语堂当年的文章也是指桑骂槐,文辞狠毒,所谓谈风云者亦能谈风月,但此种谈风月却是风云之谈的升级。不过,把自己几乎树立成“出版界文人公敌”的,只有鲁迅了。我有二位亲人,年轻时都爱读鲁迅,但后来却形成两种不同的性格:一位多愁善感而隐忍,大概是读的只有表意不直接的散文小说,常回味《朝花夕拾》《野草》之类,另一位当是读多了杂文集而眼界大开,遇事明晰而尖锐。我在中学时期也大多读鲁迅先生的散文,当时最爱读便是写长妈妈的故事、三味书屋里的二三事,还有《风筝》等等,回忆性强,虽也有一些不满,不过是对个人经历的一些追悼,甚至偶尔也会表达下爱情观(如《故事新编》),也算是好好在“谈风月”吧。当一个人注重传达自我而不竖立锋刃的时候,便是真的在“倾谈风月”了,然而鲁迅先生的风月里也总有风云的影子:在《社戏》里对父亲不让去玩非要先背书导致后来玩的没兴致,抛脱儿时的怨念,也似乎是对大环境的一种不满;在写闰土的时候表现的更明显,虽是“纪实”但闰土的形象还是经过了一番加工的,使之成为一代人、一类人的典型,于是悄然“漫谈国事”了。文人总不免热心政治,无论是藏在心里掖在怀里还是挂在额头,有些热心是出自私心和泄愤,而有些是心中怀他人。我为你好,我为你着想,所以我才狠狠地骂你,以不至误了大事。鲁迅先生应是属于后一种,所以他的杂文不显得冷冰冰,而总有种特殊的关怀在其中。他的文章读起来并不那般道貌岸然,而是伪装平凡不入流之辈在低地回击,总能“小而生大,小而论大”。我并非是在此过度推崇鲁迅,而实在是以为他的语言能力即使放在当今也是佼佼者,近几年老有人提出要将这位先生“请”出教科书,“请”回他老家,“请”他退休不要再在中小学的和谐课堂上“狺狺狂吠”,我觉得的确是一种太愚蠢的提议,毕竟比起一些沉溺在风轻云淡和自我陶醉的课文,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可以算作一次思想的小沙龙的。兹摘录《准风月谈》中《序的解放》部分文字:“那时,是自己先决定自己是文学家,并且有点遗产或津贴。接着就自开书店,自办杂志,自登文章,自作广告,自报消息,自想花样……然而不成,诗的解放,先已有人,词的解放,只好骗鸟,于是乎‘序的解放’起矣。”在此需要一点注释,“诗的解放”是指五四的白话诗运动,“词的解放”是指曾今可在自己主编的《新时代》提出的,并且还刊载他自己的“解放的”词作:“一年开始日初长,客来慰我凄凉;偶然消遣本无妨,打打麻将。都喝干杯中酒,国家事管他娘;樽前犹幸有红妆,但不能狂。”曾今可还曾用“崔万秋”的假名为自己的诗集作序,大肆吹捧自己。以上鲁迅批驳的曾今可的怪状,在如今的文艺界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更加猖獗,各种乱象层出不穷。其实今天看来文艺作者自己夸自己好像没有什么不对,自己宣传营销自己成为一种生存策略,是商业社会中的一种趋势和浪潮,种种订阅号虽然表面不做营销,但逃脱不了其营销的本质,幻化成今天的概念就是无形之中的“软广”,也不过是曾今可之流的手段的升级,而且更加明目张胆和理所应当。这种风气是令人担忧的,让人怀疑如今是否还真的有潜心学术、文风稳重的人在。(乙未年八月十三 作)
  •     勾勒了当时文坛与时局的“小像”。终于明白了施先生被称为“洋场恶少”的由来,鲁迅的辩驳功夫真是有一套。而集结的文字多出于《申报·自由谈》,多与上海有关,许多读来也很有意思。这一册的装帧我认为是恰到好处的,可惜有几册收不到了。

精彩短评 (总计75条)

  •     一直是鲁迅先生的粉丝,这个系列的书已经收集了很多,每天看一些,日日精进。
  •     本书收作者1933年6月至11月间所作杂文六十四篇
  •     毫不心软,喋喋不休,所谓的孤傲背后,未始有几分怨恨
  •     目睹了施蛰存和迅哥儿撕比实录,你们文人啊,就不能直接打一架吗! 顺便迅哥儿你小号真多
  •     这才真正感觉出迅哥的犀利。
  •     鲁迅
  •     明明只是大半年的時光,卻像是好久。其實是和《偽自由書》一塊兒讀的,不許談自由,便講風月,只是誰能看不出,那風月中的自由意氣。
  •     标记一下。回家继续。
  •     过了好久才知道原来是准...不是淮
  •     藏此單行版。
  •     他说,风高放火天,月黑杀人夜。——这也是风月!哈哈~
  •     是《准风月谈》。高活动买的,超值。鲁迅的杂文,内容如何,就不用评论了。
  •     我去我才发现一个问题,这是 准风月谈,而非淮风月谈。给鲁迅大叔跪
  •     树人先生帮你治脑残系列(。
  •     很有时代感,所以不专研全集的话可以不看。鲁迅真是起的好笔名,打的快嘴仗
  •     薄薄的一本书,文字的张力却无法估量。阅读鲁迅,有种使人气闷的沉重,但是有一种力量牵引着你走向深处,促你思考。《野草》中,我看到的是一个人游走在希望与绝望的边缘,对黑暗有着深度的体验,内心焦虑不已,又冷酷地清醒。碎片化事件传递的都是关于孤独、压迫、死亡、虚无等恐怖的记忆,简约的话语喷薄而出的是灵魂的压抑,是纠缠在绝望与希望之间的宣泄。 绝版小说,不买可惜啊
  •     穿过时代来打脸
  •     鲁迅文字讲究,有嚼头
  •     我觉得全书最啰嗦的就是鲁迅跟丰子余吵架的那几篇,我简直要烦死了。庄子跟文选一直被拿出来讲啊讲。周生小说远没有这么啰嗦。
  •     实在不喜欢和施蛰存的论战,其他篇目都很好
  •     一无风月,二真愤青!
  •     准风月谈已有了,伪自由书何时来?
  •     一本风月谈,半部撕x集
  •     一直很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而人民文学出版的东西也很好,包装简约,纸质很好,内容丰富,值得收藏
  •     喜欢以前印刷的书!
  •     酣畅淋漓
  •     《自由谈》谈了半年,就被迫登启事呼唤大家多谈风月,少发牢骚,但谈惯风云的鲁迅先生表示这限制不了自己,最多类似风月,实则还是风云也,故名为《准风月谈》。鲁迅的性格,得理不得理都不让人,自然又多了几个敌人,但也是块辣姜,学识辩才过人,碰到只有头疼。关于《庄子》与《文选》的辩论是要点。
  •     在厕所读此书后神清气爽。对,只要不落浦,就当吃了一只火腿。只是进口两个字消掉了。踢人者也实实在在为国人。好吧我开始喜欢鲁迅了。。。
  •     【2014】到这本终于又找到以往读鲁迅杂文那种不知所云之感了,哈哈,决定今年就先读到这儿了。还有,我终于知道书名是准,而非淮了,读错了很多年啊。
  •     准风月谈
  •     周大爷,必支持~还不错
  •     书本身,无话可数,经典中的经典
  •     时代隔阂,我已不能感受某些事件辩讦的缘由了。
  •     很合适。买四送一,希望多点这样的活动哦。。。
  •     质量不错,活动力度大
  •     丰之余与施蛰存的论争看的实在太爽心了。
  •     有些话特别喜欢。“要自己先能放暗箭,然后才能骂人放。”绝!!!
  •     鲁迅用笔名写的一本杂文,读来有些趣味,确实被他犀利的笔法折服。
  •     这个时期的文风更辛辣了,抒情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剩下的只有如作者胡子般的坚硬和芜杂。对于时代来说,这是不得不然,但对于读者来说,却不能不感到隐隐的惋惜和怅然
  •     大爱鲁迅,真实,刻薄,简单,深刻。把人性推到最深渊处,眼光常在普罗大众形形色色。文字随心而成章,无一啰嗦形容词。
  •     总的还很满意。小小的一本册子,很有意思,但不关风月。开始的几篇很好,但最后几篇不 怎么的。光看作者和人打嘴仗,让人很不耐烦了。纸张印刷都不错。
  •     版本装帧都是我喜欢的,买来收藏的,薄薄的,内容却精炼经典。推荐
  •     完整的读过第一本鲁迅的集子。
  •     嚴肅的搞笑。
  •     总还是觉得戾气太重,大概是所处时代影响。豆瓣找不到读的那个版本,就随便标记一个了……
  •     哈哈哈哈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单行本的鲁迅的著作。
  •     通读。
  •     不错的版本。纸的质量一般。
  •     买鲁翁的书,是为了重读
  •     先生无比擅长打嘴仗,佩服
  •     这个会比看现在的一些评论文章的好很多另推荐大家看看孙犁的 尺泽集 。
  •     这套书不错,活动时买的,呵呵
  •     鲁迅的书值得拥有,时代需要鲁迅精神,以往觉得亚马逊比较爱惜书,原来和京东一样,收到后折角比较严重!
  •     “光天化日,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随手怒骂,皆成文章。激愤造就天才的文学家。后悔买了太多译文出版社的鲁迅自编文集,虽然便宜,可是全无注释。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比较好。《后记》十分精彩。
  •     书很好,物流特快。主要是喜欢鲁迅
  •     光芒万丈的申报自由谈时期
  •     鲁迅真是太猛了,逮着对手穷追猛打,厉害厉害。
  •     鲁迅先生的敏感与热切是受那个时代的影响。当时的文坛论争和现在互联网撕逼很有相同之处。值得欣喜的是,明眼人越来越多了。
  •     这一版印刷是我的最爱。
  •     施蛰存的内心是崩溃的……
  •     版本挺好,值得收藏!
  •     又找齐了两本
  •     读到鲁迅拿丰之余的马甲和施蛰存的论战挺逗的,就没踩在一个点上,文人相争最无聊,既没干货,又不直接,两个人的过节明显在文章之外
  •     比想象中要厚。。很喜欢这个出版社的
  •     鲁迅啊 当真是不咸不淡
  •     半本对骂
  •     本书的书签还是露露修第二季的尼诺人物卡,可见我拖了挺长时间了。女婿说了不少页,《庄子》说了不少页,到了后记,牢骚又发了三十页。说实话,到了三十年代,鲁迅的杂文虽然战斗力愈加炉火纯青,但是价值却越来越小了。
  •     民国那会如果有微博就可以看到鲁迅,胡适,林语堂,周作人等等这些文坛大咖捉对撕逼,想想就鸡血狗血字字针锋的样子。
  •     倒霉的施蜇存,以为对面是一群人
  •     字体和间距都很好,看着特别舒适。慢慢看,正可作为人生旅途的伴侣
  •     喜欢单行本,读鲁迅不多说。
  •     以前读鲁迅杂文少,现一气读来,实感其戾气太重。与施蛰存的往复对骂多为诛心之论,觉得没这必要。
  •     刺穿那一个个帮闲二丑的“合乎时代潮流”的假面。
  •     开心是自然也开心的。但是,人世却也要完结在这些欢迎开心的开心的人们之中的罢。
  •     以前我偶然冒出一点东想西想:世上的文学君们都是以小说、戏剧、诗歌扬名,未曾知道有以杂文称道的大豪,为什么鲁迅不去多写些小说呢?很长时间中我都觉得杂文作为一种体裁比不上小说,因为不能做文豪。看了这么些集子,体察到或许做文豪从不是鲁迅的选择。而他的文章是很快速地看过去了,由于不了解背景常常不解其义,不过我本着自己走马观花的看书之道从不拘泥,毕竟鲁迅作文之时比我老得多,要想通盘理解未免无趣。【这里最要紧的还是“武力”,并非理论。不论是社会学或是基督教的理论,都不能够产生什么威权。原人对于动物的威权,是产生于弓箭等类的发明的。至于理论,那不过是随后想出来的解释。这种解释的作用,在于制造自己威权的宗教上,哲学上,科学上,世界潮流上的根据,使得奴隶和牛马恍然大悟这世界的公律,而抛弃一切翻案的梦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