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碎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流年碎影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506337151
作者:张中行
页数:599页

章节摘录

  远的可说的不过这一点点,只好转为说近的。曾祖一代,我没见过,由祖父辈说起。曾祖父有三个儿子,我祖父行二;大概没有女儿,因为不记得有呼为姑奶奶的长辈。祖父名叫张伦,是个典型的朴实而善良的农民,俭约,勤勉,和善,就是对我们孩子,也是怜爱而不斥责。一生只有一个愿望,温饱,境遇一年比一年好。谢天谢地,20年代初,他虚岁七十四,因摔伤病故,家业先是家内人分,后是塞外人分,最后化为零,他都没看见。祖母是冯庄杨姓的女儿,可能是我很小时候甚至出世之前就故去,因为记忆中没有关于她的印象。所知的一点点是听母亲说的,性格与祖父不同,有主意,有脾气,遇事占先,敢说敢做,还有个其时妇女不该有的嗜好,斗纸牌。据说是受她母亲影响:在冯庄,她母亲曾一夜输一头驴,是有口皆碑的。祖母好赌,自然不免要输些钱,祖父疼得慌,可是生性懦弱,管不了。也推想就是因此,祖母早逝,祖父鳏居若干年,并未显出有念旧的心情。祖辈还有母系的一支,是外祖父和外祖母。外祖父姓蓝,住我家北面偏东的杨家场(chǎng),在青龙湾南一里多,距我家八里。外祖父也是善良的农民,与祖父相比,只是身量稍矮,更温和,少言语。外祖母是我家东南打铁苏庄子的人,性格有特点,敞快,要强要好,而且不满足于“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年岁不很老,就求安身立命之道。她不识字,自然不能阅藏(zàng),于是近水楼台,接受其时流行于农村的一种所谓“道门”的道,要旨不过是积善言善行可以得善报。是20、30年代之间,我到外面上学,读了些西方进口的,记得有一次,曾面对外祖母说道门之不可信。外祖母很生气,或说很急,推想是怕我攻乎异端,将来不得善报。大概是40年代早期吧,外祖母作古了,仅仅比外祖父晚十天,可以想见,她有“道”可依,心情一定是平静的。我呢,惭愧,是直到现在,还是望道而未之见,所以有时想到外祖母,就禁不住想到大道多歧,我是走了弯路,或者竟是差路吧?  由祖父辈降到更近,是父母。祖父有四个孩子,长一女,我呼为大姑,父亲行二,其下一男一女,我呼为三叔和老(义为在同辈中年岁最小)姑(大排行应为五姑)。父亲排同族的“万”字,名万福,健壮,读过三百干,能写工整的楷书。性格受祖母的影响大,直率,暴躁,喜交往,尤其好赌博。年轻时候随大祖父在崔黄口镇染坊业学过徒,后来就一直在家乡务农。因为好赌,一生输了不少钱。又因为好交往,总是以善意对人,人缘不坏,在村里也可算作头面人物。母亲受外祖父的影响大,沉静,和善,明理,对人,不管长幼,都能得体,处理家常琐事,也能井井有条。她一生苦多乐少。  ……

内容概要

  张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先生学名张璿,字仲衡,念小学时老师给拟的,语出《尚书》“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怎奈这字难认,直到北大毕业,自己欲放弃学名,又不忍心另起炉灶,便删繁就简,去仲字人旁,衡字游鱼,成为中行。当然,“中行”也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论语》有“不得中行而语之,必也狂狷乎”之语,仍未离开四书五经。这是先生自己说的,可先生晚年曾刻一枚闲章:“中行无咎”。语出《易经》,是否更符合“中行”本意呢?  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先生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而于治学方面,他则一丝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湾某“国学大师”,可谓“后五四时代”学者风范的真实写照。追忆张先生,有人士叹,“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老头有骨气”。  张中行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他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等人被称为“民末四老”  张先生的作品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顺生论》、《文言常识》等行于世。

书籍目录

弁言/1乡里/6族属/7 7生计/76灾祸/27节令/25蒙学内外/30乡里旧人/35童心/41歧路/47通县/51师范学校的朝朝夕夕/55课内课外/60馀兴/65前辈留影/70同窗忆旧/75常态之外/83进京/87北大释地/97课程/95学术空气/100自由与容忍/105讲理/110图书馆/114前辈掠影/119同学点滴/132日常生活/144小见闻和大见闻/150天津一年/156保定一年/162婚事/168伤哉贫也(一)/180又一红楼/184知的探险/190尊师重道/196生计/203上海之行/208覆鹿亡羊/275旧业/279《世间解》/223伤哉贫也(二)/229病痛留痕/234中年/239佟府旧迹/243迎新/257望尘莫及/254花事/257玩赏之癖/262开明旧人/268语文教育/272劳我以生/278既往咎之/283三五之厄/287伤哉贫也(三)/292辛安亭/296汉语课本/299小红楼/309旧二院/3 73稻粱谋/316整风之风/320末次省亲/327跃进的动荡/331饥饿/336迎母送母/340明日难明/343天降下民/347拮据之苦/353山雨欲来/357倒地声声/361龙套生涯/366红卫风起/371使民战栗/374抄风西来/379割爱种种/384李也鲁/389斯文扫地及其他/393且说有罪/397刘佛谛/401准备离家/406南徙从戎/4 71地理志/414劳动种种/417大搬家小搬家/422改造课程/425批斗再而三/429探亲/434校友忆存/438识小录/443解职还乡/447少小离家老大回/450困难重重/454劳而食/458消长日短日/462叙旧/467乡党/473口腹之享/478天佑下民/481终日驰车走/488复其见天地之心/492十年而后返/496两饭店/499北行南行/502有关文言的工作/507负暄三种/515写作点滴/519杂学杂家/523试论人生/528予岂好辩哉/533自知乎?自信乎?/537选来选去/541旧地新情/546又一家乡/551游踪记略/556滥竽上座/564又迁/570心坏了/574先我而去/579情网/586自我提前论定/593住笔小记/597

作者简介

《流年碎影》是张中行的自传,启功先生就曾经评价张中行的自传是“写思想的自传”。启功先生说,“别人的自传都是写事,但张中行的自传却写的是思想,这就是他和别人的不同。”他是那样的旧,又是那样的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图书封面


 流年碎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就是喜欢这样的老人。我年轻,我说他们是老人。这样的老人带着这样积极的人生观和谈笑风声的文墨,告诉了我他的一辈子,这样普通的老人,却离我这么近。絮絮叨叨的讲起往事,不经意的透着卖弄的骄傲,有顺手拈来一些古训,津津乐道着每一样美食,爱书如命的性格,带着泛黄的旧照片去寻找在当今世界的位置。跟的上时代也好,跟不上时代也罢,终于平和了。老人说年轻的时候也曾激愤过,现在居然看不出政治信仰了;老人说年轻的时候也曾信仰过,现在可以轻易的揭穿谎言了。又怎么样呢?难道世界上最美好的不是这些渐行渐远的回忆吗?呵呵,对于我,我是年轻人,对于我来说最想要的,是关于老人所讲的那个将要在记忆里作古的、未知的世界的窥视。
  •     几乎是跌跌撞撞地读完这本书,老头实在是不容易,慢慢吞吞的语速,很符合老头的年龄,不过很佩服老头的记忆力,也许只有安静平和的心态才能记得如此许多的事儿吧~一个人的一生究竟心境如何,也许到了老头的年纪才显得出来.
  •     《流年碎影》书后家乡蔽处一隅,却也有个百草园书屋,春节前在那里买了一本张中行先生的回想录《流年碎影》,这些天断断续续,一直在看,快要接近尾声了。张先生是世纪老人,饱历沧桑,对于可记之事,可感之人,可念之情,难以忘怀,自然情动于中,发为文章,其中如对北大红楼的追念,风俗人情的叙说,立身处世的想法,对整风,破四旧,以至文革的反思等,不温不火,娓娓道来,却有难得的清明的理性和脉脉的温情。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是非成败,白云苍狗,至此都化作一丝微笑,一声叹息,让人读着真有“百年世事不胜悲”的感慨。以前见靳飞先生有一幅对联送给张先生,云是“知堂法脉同宿命,杨子歧途叹顺生”,私意以为是颇能道着张先生之情实。先生为文虽较知堂翁为枯涩,堂庑亦不比乃师阔大,却同样是通情达理,自说自话,不啻若自其口出。语云: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若中行先生者,可算得了知堂法脉之真传吧。知堂翁信奉“不辩解”的故训,且对孔子“予欲无言”的境界很是向往。我读张先生这本书,总觉得他是对知堂的思想和无言处作了一些发挥。单就治道而言,先生书中再三致意的是归结为儒家的几点,从唯物上讲,是养生丧死无憾,唯心,是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两点与知堂所乐道的“道义事功化”和“伦理自然化”如合符节,也就是所谓儒家的人文主义。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闻道有先后,殊途而同归,没有什么可惊异的,再岔开一些,凡百著述,都只算得六经之注脚,但是师弟二人于儒家精神处接了榫,不说薪尽火传,总算得是同道中人了。以上是理,再谈情。读过《知堂回想录》的人大都会为知堂的风格和底色所感染,张先生这本书与之相似,都称得是同类书中的上乘之作。回头想想,两书之大过人处都在一个情字,而两人同样“未免有情”。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又谓“彼其充实,不可以已”,都是这两本书的传神写照。知堂的“旁人若问其中意,请到寒斋吃苦茶”自然高妙不落言筌,而他另一首杂诗“偶然拄杖桥头望,流水斜阳太有情”则不啻为未免有情的自供状,就更不必谈“伤心最是李和儿”的哀鸣了。张先生此书仍是“负暄系列”的沿续,记得黑龙江版的《琐话》底封面有介绍,谓可当得今世之《世说新语》,“笔下总是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其悲天悯人之慨,方之知堂,当不稍逊色。同样有诗为证,是张先生的《负暄琐话完稿有感》:“姑妄言之姑听之,夕阳篱下语如丝。阿谁会得西来意,烛冷香消掩泪时”。自然悲慨,感人自深,以视知堂“其中意”,识者当叹会心处真不必远也。说到底,情与理,原是一个物事,我们平常说物理人情,物亦可作人解,所谓物议沸腾,人亦未尝不可理解为物,所谓人事倥偬,人也好,物也罢,说什么情,道什么理,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知堂也好,中行先生也罢,说一千,道一万,却原来只道了个“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行文至此,也学中行先生一句,是不能不让人感叹天命之可畏了。丁亥初春 筱堂草

精彩短评 (总计76条)

  •     随着大师的记忆,追溯历史的缩影。生活中感悟,感悟中生活。
  •     赶上活动,便宜。喜欢这样的文字
  •     老人 的 碎碎念 还挺感人
  •     “加冠”“红卫英雄”“幽谷迁于乔木”
  •     很好
  •     陈年旧事,铺陈出来能有这么多内容,也就是张中行老人了。此书很有意思。
  •     好,而且前面还要再加两个字--“非常”!
  •     这本书以前在书店翻看过,感觉文章比较平实,没有什么大事,每件事都在大师简单的笔法下娓娓道来,仿佛让我们也来到了大师的边,听他慢慢的讲述。
  •     絮叨了些
  •     早先因为南先生,找说禅的书,于是从禅外说禅开始,接触张中行。这几日张的好几本书一起看了,内容不一而同,却总给人留下相同的平静、细水长流的温和印象。
  •     看这本书需要有耐心。我是借图书馆的,续借了几次才看完,掩卷时觉得一定要自己买一本。它不是很能吸引人、让你一口气要看完的那一种书,没有名人伟人传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和经历,只是一个普通老人的人生自传,但“江河不择细流”(作者语),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的历史组成的。平实的文笔最难得,姜还是老的辣。
  •     经典之作,看了,你知道自己都么浅薄,学习要学一辈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心态!
  •     张中行的风格非常突出,但我不喜欢,即便他是大师
  •     青山依旧,夕阳几度 浮生若梦,碎影流年
  •     张老先生的作品,很值得一读。
  •     为了写稿子看的
  •     和以前买的一样,很喜欢的一个学者。
  •     这老头其实挺邪念
  •     为什么封面会反了!!!!!
  •     讀了一半,覺得沒什麼意思,張老頭兒的文章看多了,也就是那麼個味兒。
  •     没读完。跳着看的。果然跟我老师说话风格一样,果然是那一代的北大人。
  •     淡定的人,淡定的往昔。时而需要这样的书来平心和气。赞书名的字,貌似启功。
  •     也属于读起来津津有味的书适合打发时间,打发时间之余又有点多多少少的收获
  •     以聊家常的写法,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在人生困顿时为了家庭的坚持,人生短短几十年,让自己坚强的活着,即使在年轻时一无所有,孤家寡人~
  •     张中行的负暄三话我都买了,正在看,非常喜欢张老的书。
  •     行文平淡,回味无穷。
  •     每个人都是在与环境相互影响中定型的*了解大师,就要追寻他的人生轨迹*
  •     草草翻看,未解趣味
  •     张中行 流年碎影 自传
  •     96年写毕,06年出版,碎影只怕也难成形了。开篇必说明写作原因和顺序,结尾必强调往事已矣。现代社会还有多少时间留给老人的回忆,所以我越来越好奇谁和我一样去读这本书。
  •     一个朋友推荐的书,很厚很密的排版,应该说很有诚意的书,可惜,我看不下去,感觉实在对不住这本书。
  •     除了‘厚重’二字,再不多言。
  •     不喜欢这种风格。
  •     老头儿爱绕脖子,爱明义明理,爱拉典故。语言自然如清泉流淌,“信仰理性”之说亦颇合我心。个别章节极其幽默精彩。然而各节中有不少重复内容,虽真情真理,一篇之中三致意,也略感乏味;另外有些地方装蒜太过了,颇讨厌~
  •     在生活细节的追忆中表现对人性的思考,饱含对人生及其价值的思索,并常常是发自肺腑的自省和感叹。语言幽默、冷峻、一针见血。值得一读。
  •     文字隽永,内容丰富
  •     一个活得明白的老头儿
  •     张中行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亲切感人。值得推荐。
  •     蛮好,虽然有的在三话,琐话,续话中也有。睿智而平凡的老人的思考。2009-05-26加的。不知道自己怎么也很爱看八卦,本书应该不是,但应该很有意思。一如既往的好,老先生的前妻居然是杨沫……2011年3月12购于当当
  •     大好。
  •     的
  •     流年碎影是本好书
  •     张先生的这本自传很好,具有收藏的价值。有一点遗憾的是我所收到的版本是第二次印刷的,不知道是什么缘故,纸张的质量逊于第一版,不知道是不是版本不同的缘故。
  •     装帧设计都非常好,与书的内容非常匹配。喜欢。放在案头细细研读
  •     嗯,不错,,,
  •     关于老北大的回忆非常传神,大学读过
  •     老师推荐的,但是看不下去。节奏真慢
  •     看到说张中行先生那么的新又那么的旧时,突然想起了新奥尔良的老灵魂。。电影乱入了。。断断续续地看,放下又拿起,是人过了年岁,似乎都平和了。不是没了激情,而是将激情专为了细长流水岁月的摇桨,支撑着浮荡过时光。
  •     可能适合某些人的口味,我看得不顺利!
  •     在极其动荡的年代,张中行学术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能够长寿,做人方面有独到之处,看后很受启发。
  •     可看,书有点贵,借来看最好
  •     因为是山口百惠的粉丝所以买了此书,倒要看看他们两口子30年的婚姻过得是啥样。通观全书,讲他妻子的篇幅很少,主要是讲他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不错,了解到原来当年的青春偶像不是乖乖仔而是反叛不羁浪子,因为机缘巧合当了演员更结识了山口百惠。本以为金童玉女的结合会发挥更灿烂的光芒,没想到妻子婚后急流勇退将自己全部托付给丈夫。其实妻子是聪明的,她的卸担激起了丈夫的责任感~~~~~~
  •     用散淡的文笔书写自己一生,结构严谨,每一篇又各自成优美散文。
  •     我还没有收到书
  •     内容极为细致和丰富,可以选取着看。
  •     不做作,不矫情,一生的感悟,娓娓道来。老先生的著作,我最喜欢这本
  •     首先,今天收到的书都很好,很喜欢,5分。但是,我早上醒来迷迷糊糊地打开门收完快递付完钱后坐下来查看时,发现《语文:表现与存在》上下册只收到上册,没有下册,或许是发货时忘记了吧。请原谅,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不知道该和谁联系,如果有相关售后人员看到这条信息,请帮助我,不胜感激!
  •     碎碎念,每晚睡觉前,持续一个月读完。
  •     #1909/1/7-2017/1/7 纪念张中行先生108周年诞辰# 超级厚的一本回忆录,细致得让人汗颜,原来“负暄三部曲”只不过是热身而已。他把生活的细节、人生走过的道路,包括最引人遐想的八卦故事都讲述了个遍,后人要研究张先生,给他写传记,这本书当是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     读上去,像是听老者在絮絮叨叨,又像是 听亲人在讲那过去的 故事就是字小了一点,时间看长了,眼睛疼!《作文杂谈》的字就大了,看着舒服!谢谢!!快递真及时谢谢啦
  •     一怕死二怕苦却有志趣有风骨的老北大。书中记录的没有大事,给我们个机会看看乱世中的有思想的小人物的一生。人生苦短,怎能不珍惜呢?
  •     我们伟大天朝里,轰轰烈烈的好坏事都太多了,难得有人能平实,所以老人家这样冷静平实的确难得。多些这样的客观反省也许就能让大家都少遭点罪,少犯点错。情感方面,也如他老人家说的:“就是全新而不旧,问题就会减少到可以不再费心费力吗?显然也不是这样。”说点老人家不爱听的,对于第一任妻子,说句重点儿的道歉话还是应该的。
  •     读过负暄系列自然就想读读《流年碎影》,张中行的学识、境界让人叹服。
  •     让人觉得温暖又悲伤,但是有点罗嗦.老爷爷就一直是这个样子.
  •     张老先生的自传性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变迁与人世间的沧桑变化。
  •     过去与悼念
  •     90年代下半截回国,才知道冒出了个活出土文物张中行,而且是女作家杨沫的前夫,青春之歌里余永泽的原型,所以就陆续把他的书都买来读了.这里只拿这本书当个代表.文字本身没什么,因为家庭环境原因,这样的人见的多了,很熟悉.但那种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景遇的确又把现代中国与过去的传承联系在一起.否则,农民+革命+原始资本主义,社会成什么样子?
  •     之前因为看了几本中行老的书,就更想知道他对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态度?在阅读中,感受到文中那种一如既往地客观、冷静,他从不认为自己有多么崇高,可是他内心所坚守的操守要比那些曾经崇高、后来又滑入不耻的那些人坚定的多。他始终在孤苦独行。。。
  •     I love this 老头
  •     2013/6/1:人生的智慧
  •     喜欢张中行的散文。平淡之中有韵味。不时翻阅,陶冶性情。
  •     以前看负暄系列,觉着好,看看碎影,也要慢慢品读。
  •     “琐话”与“负喧”,可以互文,也能够共赏。
  •     是自己喜欢的风格,不错,书的质量也不错。
  •     人老了,自然喜欢怀旧。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出写者的心胸性情。为我所不太喜,总觉得缺少一份豁达于飘逸,我是指性格。
  •     ~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