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人·伍子胥》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诗歌 > 绿衣人·伍子胥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309050479
作者:冯至
页数:281页

沉重的羽毛

如钉子般用来挂小说的历史背景,作者饱富哲思与诗意的才情,一个民族在血与火中罹难的现实,加上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共鸣,使得这篇浪漫主义抒情与现实主义写实相结合的小说《伍子胥》在给予人厚重历史感的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当时的一些现代人们的矛盾,痛苦和希望,理想。  小说中,伍子胥背负着兄父之仇,像不得不流浪的英雄一般,离开熟识的家乡,踏上一个又一个辽远生疏的国土,一路上,遇到许多人事,如“穷则独善其身”的隐士楚狂,与他政治理想相悖的旧友申包胥,背信弃义为人不齿的王子建,欲出卖他的卑鄙陈国人,送他过江的好心渔夫,赠他餐食的美丽少女,受人敬仰的贤人季礼等等这些具有现实写照意义的人,对他的复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了他不一样的感觉和体验,完成了弹性人生“抛掷”的一部分,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  大气流畅的行文,散文诗化的片断,心理气氛的渲染,让人在阅读中,时而于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中游走畅想,时而在深刻哲理和细腻情感中品味沉思,时而如沉浸在不会醒来的梦幻奇缘中,时而却像扎根于难以安眠的现实土壤里。文中随处可见的精妙比喻更值得让人多次揣摩。同时,简洁有力的结构安排,影响深远的细节伏笔,令这本篇幅不长的小说具有可供人慢慢咀嚼的长久回味。  文中如诗般美妙的语言韵律与风格激发了我无尽想象的滋生和内心情愫的萌发,尤为印象深刻的便是江上朦胧月下朴素渔人的引渡,即使二人仿若不同世界,但并不妨碍在那一刹迸发而出的一句“朋友”的珍重。还有溧水江畔浣纱少女的一碗素饭,恍若是在时间荒野里安排的美好相遇,即使搁不下仇恨,至少让子胥有了一番“人生天地远,忽如远行客”之感。这是作者面对现实时代赐给的新想法,仍带着年少时的神往,为子胥的逃难点缀了一丝浪漫色彩。  在伍子胥以吹箫畸人形象出现,即将吸引到吴王的注意时,作者笔锋戛然而止。读罢全文,抛开文字本身于阅读中给我的美的享受外,刻在我心之深处的是此文所表达而出的人生抉择和生命重量。让我想起了在小说的开端,同样做出了选择的伍尚对子胥说的那番话:“将来你走入荒山,走入大泽,走入人烟稠密的城市,一旦感到空虚,感到生命的烟一般飘渺,羽毛一般轻的时刻,我的死就是一个大的重量,一个沉的负担落在你身上,使你感到真实,感到生命的分量——你还要一步步地前进。”  书中的伍子胥,在旁人的眼中,他也许像许许多多个流亡者一般无足轻重,如一根颤巍巍的羽毛,随时都有可能被乱世的风吹得毫无方向,但越过报仇这个重任,压在他身上,增添他内心的纠结矛盾,也给予他更多前行动力的,是他如子产般治理一方水土,令百姓安居乐业,或是如季礼般轻视王位,过和平宁静生活的远大理想。  子胥呐,你还要一步步地前行,沉重的羽毛更具飞翔的力量。即使天高路长前途茫茫,即使终有一天将会坠落,但不灭的理想啊,是你我永恒追寻的方向。

绿衣诗

诗样的小说 这样的小说 如果读出来 就像一首长诗 剧本一样精致简短却厚重的诗句翻读过诗 瞥到过几句 觉得惊人的生动

伍子胥

其实是个挺爷们的故事,但是让冯至讲述起来就颇有一直病态美的意味。第一次在网上看到那个故事时很是感动,感动得眼里含泪,当看到是解放前写的时,只有震惊。或许真的很难把解放前的文化生活与鲁迅等人区分开。如果说鲁迅是人文主义那冯至应该是人本主义,他关注并不是人怎么样才能过得更好,而是告诉人们痛苦是个什么样子的。甚至颇有把玩痛苦的意味,兄弟生死之别、友情的决裂、无尽的寂寞、女子的柔情、世事的无常、人与人之间的猜忌,都凝聚在《伍子胥》中,更多的美的意象来自大自然。而子胥经过的地方看到的只有无望的呻吟。比起鲁迅的外科手术般的剖析,冯至更像个艺术家,将无望与绝望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给与《伍子胥》这篇中篇小说“平凡”两个字实在是很难,但是它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却是人生中不变的主题。伍子胥人生中凝结的力量和精神我想也不会因为时间而有所改变。谢谢司马迁、谢谢冯至……

《伍子胥》

虽然对冯先生的诗歌不太感冒,不过后面那几篇小说真的很好。尤其是《伍子胥》,听说在大学里研究《伍子胥》与存在主义的关系能拿博士学位,太牛逼了(虽然我不欣赏这个角度)。这样的文章也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能写得出来。

冯至印象

第一次读冯至的作品是他翻译的歌德的诗。那是一本许多名家译歌德的合辑,尽管同一首诗并没有取不同的版本比较,但对笔调区别之鲜明足以让像我这般的业余爱好者只瞥上一眼,大致就能分辨,尤是郭沫若,感情之澎湃溢于言表,好像要将诗中所有的情感倾倒出来方才罢休,枝节过多些,太掏心掏肺了;而冯至的文字则是带有欲说还休的情结,绝不矫揉造作,严肃的爱情,带有德语式的反省。本书中的作品所散发出的气息都是冯至式的抒情。譬如题为《黄昏》的组诗中,其中每一首都以“阴沉,阴沉”结尾,大概是三次的重复让人仿佛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阴冷、潮湿、乌苏、幽思……类似的形容词在词典里能找到很多,而唯独用“阴沉”一个词——一个直接表达而又在本身蕴藏些意象的词——使此组诗在无尽的低气压中徘徊,但是,情绪上又是把持风度的,没有歇斯底里的发作,是含蓄内敛的情感。以上也许是我对于冯至这首可能并非其最负盛名的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它让我巩固了对于诗人的一贯印象。很多作品是能够颠覆人的最初感觉的,而“颠覆”在冯至身上的体现并不在特质的冲突,而是特质的互补。他的几篇历史人物传,《仲尼》《杜甫》《伍子胥》,讲究技巧与丰富文史资料,发挥了诗人的浪漫想象与联想,譬如在刻画人物内心心理上,杜撰的可信度很有逻辑,同时亦隐藏了诗人对于他所属的时代的失望,人性矛盾的挣扎等,非常有意思。在《伍子胥》的后记里说,故事结束于子胥被荐贤于王,有人希求后来的事,也许是指子胥在吴国发迹的辉煌之类,但冯至表示他如果要继续写,只会写他的死。冯至的“自持”是很能被人遗忘的。尤其是麻木不仁的时候,试想在马桶上连坐几小时起身后连地板都不知所踪甚至连自己生有腿脚的事都须低头确认一下,对于细腻平实的感情谁还会在乎呢;也许只有突然的十分钟的惊涛拍岸能使人为之一振。试想的内容往往会亚于现实,尽管人对此的认知总是反的。我在冯至诗中看到的是一侧理想中的文人形象,他可能不用太过于潦倒,不太过于放荡,他具有最杰出的才情,却只让小河流淌,直到奔向大海,不情愿地散去彩霞的幻梦,就像笔下的伍子胥一样,结局只有死亡,却哀而不伤,胸中之戚戚化作一半青烟、一半尘土,风流、风骨、风华。冯至本人就是一首诗吧。


 绿衣人·伍子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