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诗歌 > 再别康桥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
ISBN:9787802100244
作者:徐志摩
页数:280页

章节摘录

书摘夜,无所不包的夜,我颂美你!    夜,现在万象都像乳饱了的婴孩,在你大母温柔的怀抱中眠熟。    一天只是紧叠的乌云,像野外一座帐篷,静悄悄的,静悄悄的;    河面只闪着些纤微,软弱的辉芒,桥边的长梗水草,黑沉沉的像几条烂醉的鲜鱼横浮在水上,任凭惫懒的柳条,在它们的肩尾边撩拂;对岸的牧场,屏围着墨青色的榆荫,阴森森的,像一座才空的古墓;那边树背光芒,又是什么呢?    我在这沉静的境界中徘徊,在凝神地倾听……听不出青林的夜乐,听不出康河的梦呓,听不出鸟翅的飞声;我却在这静温中,听出宇宙进行的声息,黑夜的脉搏与呼吸,听出无数的梦魂的匆忙:踪迹;    也听出我自己的幻想,感受了神秘的冲动,在豁动它久敛的羽翮,准备飞出它沉闷的巢居,飞出这沉寂的环境,去寻访黑夜的奇观,去寻访更玄奥的秘密——    听呀,它已经沙沙地飞出云外去了!    一座大海的边沿,黑夜将慈母似的胸怀,紧贴住安息的万象;    波澜也只是睡意,只是懒懒地向空疏的沙滩上洗淹,像一个小沙弥在瞌睡地撞他的夜钟,只是一片模糊的声响。P6-7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勃兴,人才辈出,在小说方面,自然奉鲁迅先生为圭臬;在散文方面,周作人堪称一代大师;在新诗主面,就不能不提到徐志摩了。徐志摩即便不能执新诗坛牛耳,至少也是屈指可数的杰出代表之一。 说徐志摩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个人的独立自主、不受羁绊的精神,应该是颇为恰切的,正如他自己所宣告的:“我自信我也有我与人不同的地方。我不曾投降这个世界,我不受它的拘束。”这种自觉、深刻而严重的与从不同,不投降,不拘束,不仅表现在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上,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上,更表现在他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上。徐志摩成功的创作,如《再别康桥》,如《偶然》,如《沙扬娜拉》,如《海韵》……,无疑是形式、音律和境界所定位的新诗杰作,故广为传诵,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徐志摩新诗展示自我的独特风格和情致是十分迷人的。

内容概要

徐志摩(1897~1931)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省海宁县人士。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著有诗集小说散文集等到。并有传世的名篇,《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传世佳作。

书籍目录

草上的露珠儿
夜半松风
私语

康桥再会吧
笑解烦恼结
默境
希望的埋葬
一小幅的穷乐图
哀曼殊斐儿

一个祈祷
一家古怪的店铺
雪花的快乐
沙扬娜拉
落叶小唱
为谁
问谁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去吧
一星弱火
为要寻一个明星
不再是我的乖乖
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
我有一个恋爱
无题
消息
月下雷峰影片
沪杭车中
难得
古怪的世界
天国的消息
乡村里的音籁
她是睡着了
五老峰
朝雾里的小草花
在那山道旁
石虎胡同七号
卡尔佛里
一条金色的光痕
灰色的人生
破庙
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毒药
白旗
婴儿
翡冷翠的一夜
……

编辑推荐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里荡漾……”本书是徐志摩的优秀诗歌作品集,徐志摩是“一道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生命水”。他身上这种特有的水一般飘渺无定,善于变换的气质使他在诗歌中更善于捕捉常人难以捕捉到的精微的动态之美。

作者简介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诗的兴味远不如对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再别康桥”贯穿在徐志摩 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图书封面


 再别康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看了一部电影,其实很恶俗。但是却想起这本书。买了很多年,却从来不曾尽读。从前还真是喜欢买一些自己需要很多心情才读得下去的书。长大以后才不强迫自己去读读不下的书,算是一种成长吧。有心情写点小诗的时光也如此的遥远了。又是时光。。。期待一场演唱会,大抵也是小时候不曾有过的想法吧。哎,我就是这么慢一拍。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浮躁的世界,再也见不到这样的词了,就如多年或永远也读不到象《飘》一样的经典之作,翻到书架的这本才发现已经蒙上了灰尘,看来真得恶补下,近来越发的觉得自己俗气了,呵呵...
  •     欢迎关注微信:alloflove我向来喜欢极其浪漫而又精巧的文字。那些文字读起来,有种恋爱的感觉。高中的时侯我喜欢上写诗,每一个文学小青年都会有这么一段时光。如果一个文学小青年没有喜欢过诗,那么我敢说他不是标准的文学小青年。那时,我喜欢徐志摩,因为他写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以及“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除了徐志摩之外,我还很喜欢戴望舒先生的《雨巷》,诗中这样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直到现在,每到雨天时,我还都莫名的渴望着在一个陌生的胡同里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当然,还有卞之琳以及顾城等。卞之琳在《断章》中这样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而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而他在另外一首诗《远和近》中写道“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但仔细想起来,徐志摩怕是更诱惑人些。因为除了他的文学作品之外,还有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和人生。《人间四月天》便是以徐志摩为主角而创作的一部电视剧,虽然剧情已经忘的八九不离十了。但记得的,依然记得。我记得在一个下着大雪的夜晚,徐志摩和陆小曼一起走在一个小胡同里,然后忘情的深吻。背景里所诵读的便是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曾经在学校图书馆里借过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信,虽然内容不怎么记得。但却依旧记得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狂热和敏感。诗人都是偏执而又狂热的吧,徐志摩也一样。从他写给陆小曼的信中便足以看出这一点。但不管如何,我始终并不觉得徐志摩是爱陆小曼的。在我看来,他爱的人是林徽因。因为电视里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情节我没有记得任何一幕。但我却始终如此固执的认为,他是爱林徽因。而他对于陆小曼的爱,更多的是一种苦痛的掩盖和对于世俗的抗争。从所周知,林徽因并没有和徐志摩在一起,她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放弃诗人无疑是明智的选择。诗人的爱太过于疯狂,是一般人太难写于承受的。诗人的太过于炽热,紧紧的贴着你,让你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虽然你知道他是爱你的,但他爱你的方式却并非你所想要的。这一点,对于徐志摩来说着实尴尬的紧。失恋终归是苦痛的。所以我想也就是在这一时刻,徐志摩选择了陆小曼。陆小曼是一交际花(且已婚),徐志摩与陆小曼在一起,无疑是古代文人与妓女的故事,比如柳永躺在青楼里写下那些动人篇章。徐志摩试图借助于陆小曼将林徽因抛之脑后,于是乎刻意的将自己的这份爱大肆的渲染。他想告诉林徽因,他现在已经有女人了,自己过的好好的。请不要挂念。他让这份爱时时刻刻都充斥着自己的脑海,几乎每天一封信写至陆小曼。或许,这样才能将他完全的占有吧。当你想试图忘记一个人的时侯,就疯狂的让另一个人占满。除此之外,我想徐志摩还刻意的想与当时的世俗抗争。这点可以从梁启超的证婚词里看出一些来“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於学无所成, 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不高兴可以离,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我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当然,以上的都只是一些猜测罢了。徐志摩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怕是要和他一起生活过的人方能更好的评论。但不管如何,我个人还是挺喜欢徐志摩的。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惟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想,那个人应该是林徽因。我想他寻访到了,只是林徽因却并未与他长相厮守。而对于你我,是否已经寻访到了这么个惟一之灵魂伴侣都还说不准呢!

精彩短评 (总计80条)

  •     书的表面有点脏了,希望改正
  •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诗就仿佛那蓝天白云小桥流水,美丽,不似人间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幸好你不只是個情種。
  •     2000年前看的
  •     志摩君 永远爱
  •     再没有人将现代诗写的那么飘逸,潇洒。如果当时你没有坐那第一次飞机,现在我们能拜读多少优美的文字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值得一读
  •     经典的很多,能找到几首很有共鸣的就很难得了
  •     徐志摩的诗歌灵动飘逸,是3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作品很棒!
  •     之所以只给四分,是因为老祖宗的诗真是无法超越,我是先读外国诗歌,之后读中国近代现代诗歌,最后读回了唐诗宋词,真心觉得还是老祖宗牛。
  •     他一辈子被首诗搞红谈了几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还干啥了..太像炒作了
  •     我喜欢林徽因,不喜欢徐志摩,这无关乎才华
  •     每一个诗人,都是喝醉了的狄俄索尼斯。诗人呵,不疯魔不成活。
  •     在亚马逊买的一系列书都很不错很喜欢
  •     新月哦
  •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能引起我们很多的遐想,又如利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能让我们产生联想的诗就是好诗,这些都告诉我们欣赏诗要调动我们知识的积累,像形、相似的诗能在头脑中产生,用此来理解新诗。写得好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升华,换句话,我们通过生活的桥梁可以达到诗人的心灵。例如,刚离开父母的学子读《再别康桥》是不是更有感觉?为什么"沉默时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飞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     很不错
  •     好 我给三颗星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煎熬。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真的传说只是传说。读过他的诗,对他整个人都改观了。诗文既优美,情怀又波澜壮阔,我以为是小情小爱一生的不堪文人,却有种苍凉悲怆的情怀。有点儿像辛弃疾。
  •     《再别康桥》中学就学过。这本书是有徐志摩的散文和诗歌。
  •     徐志摩真的好矫情,我实在是看不下去,送人了
  •     不同于海子、舒婷,徐志摩那个时候的诗人,尚残存一丝古风遗韵,徐志摩尤为突出。在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结合浪漫思潮于文字意境的极致之作。
  •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看这本书,是因为班上一女生喜欢他…
  •     什么是试,把自己的感情添加不用考虑什么格式,只要自己喜欢那就是诗。
  •     我基本不懂
  •       欢迎关注微信:alloflove
      
      
      
      我向来喜欢极其浪漫而又精巧的文字。那些文字读起来,有种恋爱的感觉。
      
      高中的时侯我喜欢上写诗,每一个文学小青年都会有这么一段时光。如果一个文学小青年没有喜欢过诗,那么我敢说他不是标准的文学小青年。
      
      
      
      那时,我喜欢徐志摩,因为他写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以及“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除了徐志摩之外,我还很喜欢戴望舒先生的《雨巷》,诗中这样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直到现在,每到雨天时,我还都莫名的渴望着在一个陌生的胡同里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当然,还有卞之琳以及顾城等。卞之琳在《断章》中这样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而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而他在另外一首诗《远和近》中写道“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但仔细想起来,徐志摩怕是更诱惑人些。因为除了他的文学作品之外,还有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和人生。《人间四月天》便是以徐志摩为主角而创作的一部电视剧,虽然剧情已经忘的八九不离十了。但记得的,依然记得。
      
      我记得在一个下着大雪的夜晚,徐志摩和陆小曼一起走在一个小胡同里,然后忘情的深吻。背景里所诵读的便是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曾经在学校图书馆里借过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信,虽然内容不怎么记得。但却依旧记得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狂热和敏感。诗人都是偏执而又狂热的吧,徐志摩也一样。从他写给陆小曼的信中便足以看出这一点。但不管如何,我始终并不觉得徐志摩是爱陆小曼的。在我看来,他爱的人是林徽因。因为电视里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情节我没有记得任何一幕。但我却始终如此固执的认为,他是爱林徽因。而他对于陆小曼的爱,更多的是一种苦痛的掩盖和对于世俗的抗争。
      
      从所周知,林徽因并没有和徐志摩在一起,她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放弃诗人无疑是明智的选择。诗人的爱太过于疯狂,是一般人太难写于承受的。诗人的太过于炽热,紧紧的贴着你,让你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虽然你知道他是爱你的,但他爱你的方式却并非你所想要的。这一点,对于徐志摩来说着实尴尬的紧。
      
      失恋终归是苦痛的。所以我想也就是在这一时刻,徐志摩选择了陆小曼。陆小曼是一交际花(且已婚),徐志摩与陆小曼在一起,无疑是古代文人与妓女的故事,比如柳永躺在青楼里写下那些动人篇章。徐志摩试图借助于陆小曼将林徽因抛之脑后,于是乎刻意的将自己的这份爱大肆的渲染。他想告诉林徽因,他现在已经有女人了,自己过的好好的。请不要挂念。他让这份爱时时刻刻都充斥着自己的脑海,几乎每天一封信写至陆小曼。或许,这样才能将他完全的占有吧。当你想试图忘记一个人的时侯,就疯狂的让另一个人占满。
      
      除此之外,我想徐志摩还刻意的想与当时的世俗抗争。这点可以从梁启超的证婚词里看出一些来“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於学无所成, 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不高兴可以离,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我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当然,以上的都只是一些猜测罢了。徐志摩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怕是要和他一起生活过的人方能更好的评论。但不管如何,我个人还是挺喜欢徐志摩的。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惟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想,那个人应该是林徽因。我想他寻访到了,只是林徽因却并未与他长相厮守。而对于你我,是否已经寻访到了这么个惟一之灵魂伴侣都还说不准呢!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浮躁的世界,再也见不到这样的词了,就如多年或永远也读不到象《飘》一样的经典之作,翻到书架的这本才发现已经蒙上了灰尘,看来真得恶补下,近来越发的觉得自己俗气了,呵呵...
  •     再粗略讲一下,《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旧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     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最喜欢这句
  •     书籍装帧不错,直面手感不错。
  •     再粗略讲一下,《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旧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     啧啧
  •     我喜欢黄磊演的徐志摩.
  •     有股淡淡的哀愁
  •     其实我对这样的风流诗人没什么好感。。。爸爸送我的书一定要看看罢了,基本上是抄完的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永远喜欢这首诗,倒着背都没问题
  •       
      
      我总认定,他是寂寞的。
      他的寂寞,是从清晨的康河里掬起的一捧水,从指尖落下的每一滴都有着忧伤的声响,清冽的苦香。他的寂寞是她睫毛上一团小小的水雾--欲说还休的谜,他解不开,亦爱不尽。
      有诗情的人一般都很悲剧,马德在<行走与驻足>中如是说。因为他们的心只容得下美好,便始终学不会妥协与将就。每一个有诗情的人穷尽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圣地,唯有找到心灵的安放处,灵魂才得以舒展安宁...而真正找到了的,访遍众生也寥寥无几,除了梭罗有幸遇到了瓦尔登湖,便是他,遇到了康河。
      他是多么幸运,在那样年轻的时光里与康河相遇,在淡淡雾气与南风里,在水鸭和天鹅抚触过的涟漪中,在雨点投下的波心,与她相伴度过那些美丽的晨晨昏昏。那些淡雾清愁成为了他一生最美丽的际遇。
      然而老天却极其残酷的在他身上显示了自己的公平,给了他一种幸运,便取走了另一种,他终于没有等到与她再次邂逅的那一天,人生便匆匆谢幕。
      他走的时候,果真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却是永远以云为裳霓为衣了。只留下了一地散发余香的落花。我小心采集着花瓣,却发现收集不了花的美。这美,只属于他一人。
      生命是渺小,寂寞是宏大。如今康河依旧康桥依旧岸边芳草依旧天涯依旧,而我所爱的他只留下一卷卷寂寞的叹息。
      寄心于笔,所幸我已收到。
      先生,终要谢谢你那些年用寂寞而清秀的笔留下了你的爱恋,你的青春,你的康河。
      让我即使对生活百般厌倦,却仍怀有一丝丝的期待,期待这世间有一方小小的净土,允许我灵魂如花的盛开。
      
  •     他在伦敦康桥遇到了16岁的林徽因
  •     一个细腻的男人
  •     回味无穷
  •     记得初二模仿过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看了一部电影,其实很恶俗。
      但是却想起这本书。
      买了很多年,却从来不曾尽读。
      从前还真是喜欢买一些自己需要很多心情才读得下去的书。
      长大以后才不强迫自己去读读不下的书,算是一种成长吧。
      
      有心情写点小诗的时光也如此的遥远了。
      
      又是时光。。。
      
      期待一场演唱会,大抵也是小时候不曾有过的想法吧。
      哎,我就是这么慢一拍。
      
      
  •     书拿在手上的感觉还不错哦~是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挺有味道的。
  •     凭借高中时对“再别康桥”令徐志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他的喜欢不言而语,才气逼人,浪漫洒脱!此书收录了徐早期的部分散文和诗歌,部部经典。至于徐的感情经历,我不想多说,仪、曼、徽因。
  •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这是蔡元培先生对徐志摩的评价。徐志摩此人、此生就是一首诗,一首神思飘逸、波澜起伏、充满迷幻色彩的诗。
       理想主义的人生
       徐志摩是个天才,毋庸置疑。1897年1月15日浙江海宁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其父母命名其为徐章垿,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旅途在这里悄然启程,他就是后来的文化界热点,徐志摩。自小成绩优异,精神旺盛,兴趣广泛的徐志摩在美国克拉克大学仅10个月就宣告毕业,并获一等荣誉奖,后又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这样的徐志摩本来可以顺顺利利的成为一个史学家或者经济学家亦或是翻译家,可他不是别人,他是徐志摩,他是一首诗,不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而是一首浪漫抒情,不拘一格的自由诗。
       他的人生像诗一样自由不羁。他毕生都在追求自由和自己理想的人生,不顾一切。他不愿受任何东西的束缚,从不向现实投降,永远活在自己诗一般的梦境中。他是那么的不羁!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的他完全没有安心念这个学院的课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在北方上大学期间,亲身感受到军阀混战罪恶的徐志摩,又决计离开北大,到国外留学游历,寻找拯救国家的路子;而后他又果断摆脱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头衔的诱惑,买舟横断大西洋,意图随罗素求学;他着魔似的爆发诗情,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他著名的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的观点也是他在婚姻爱情里追求自由的典型;他与林徽因一见倾心却又各自回到自己的轨道上,那是一段世俗所难理解的纯情;就连他的死,都是那么天马行空,充满偶然和传奇性,“济南号”飞机在济南撞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三人全部遇难,其中就有徐志摩。蔡元培说“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这就是徐志摩的一生,几近偏执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主义信念的一生。自由,这两个字是他终生的目标,是他的咒语,是他一生的执念。他像一个狂徒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横冲直撞到遍体鳞伤,至死他也没懂得,有时做人不必太认真。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太认真太执着才让他拥有一个如此与众不同、可爱的人格。正是这些,让他成为了徐志摩,一个死后多年还被人争论不休的徐志摩,且不谈他的是与非,他的确是一个传奇人物。
       英国,倾盆大雨,一脸兴奋的年轻人,拉着友人一路奔跑着,跑到桥上去等着,睁大了眼睛,等着看雨后的,虹。徐志摩被雨水湿透的背影在迷迷茫茫的前方,彩虹在他的头顶,他认真地表情像一个孩子。也许,徐志摩就是一个孩子,罢了。
       热爱自然的性灵
       康桥,是徐志摩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的一生都贯穿着理想主义这四个字,理想主义虽然塑造了徐志摩与众不同的人格,却终究,与中国现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徐志摩产生了“现实社会丑陋,生活痛苦,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美好的”这样的观点。提倡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地单纯。徐志摩爱自然,不仅是爱大自然的美丽纯洁,更是爱人性、人情的自然真诚。他的散文《落叶》,贯穿全篇的便是“感情”二字。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纤微”来缀补这个破烂社会的大网。徐志摩就是基于这种人道主义的观点,执信人的感情的无限作用,不管你是在生活本体还是在大自然里。
       善良还是冷酷
       跟志摩对自由执着倔强追求的那种硬不同,他对人却是和蔼,优容和同情。一个感性的人往往是敏感、多疑或许还有些许小气量的,而他的朋友对他的印象则是温存、和平、体贴,“在何等情况之下,他理智上认为适当与否,他全能表几分同情,他真能体会原谅他人与自己不相同处。从不会刻薄地单支出严格的迫仄的道德的天平指谪凡是与他不同的人。”这一点最令我赞赏和钦佩,这是志摩身上闪耀的灿烂的光辉。我一向认为,一个人的行为虽有对与错,当然也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每一个人都是应该被谅解和体会的。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却是需要极大地度量,这样的人不仅自己活得潇洒自在,有精力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同时交友的圈子也是广大许多。这样说来,志摩的朋友之多也就不足为怪了,徐志摩一生都广交朋友,结实名流,而这些朋友也对徐志摩一生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毕竟不能用带有绝对性的语词来描述一个人,徐志摩也一样。他对待朋友宽厚、善良、大度,可是对端庄善良、孝敬公婆的妻子张幼仪他却是极端冷漠甚至是冷酷无情的。纪实传记《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中有这么一段:当徐志摩正疯狂追求林徽因时,张幼仪怀孕了,无暇顾及的徐志摩一听变说:“把孩子打掉。”那个年代打胎毕竟是危险的,张说:“我听说有人就是因为打胎死掉的。”就是这个对朋友如此仁义和善良的徐志摩却冷冰冰的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对妻子的这种鄙弃也许是源自他对封建礼教、循规蹈矩的痛恨,说到底还是他对自由的执念。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个古怪的人,让人难以定论。他就是一首神思飘逸,让人捉摸不透的诗,也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风到底是往哪个方向吹。
      
      
       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说他性情浮躁,以致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林徽因说他“只是比我们近情,近理,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比我们对万物都更有信仰,对神,对人,对自然,对艺术!”后来有的人说,徐志摩是个布尔乔亚诗人,资产阶级作家;别的人说,徐志摩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他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而我只能说,徐志摩是一首神思飘逸的诗。或许他的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里吹》就是对他的最好诠释。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       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这是人类的逻辑!
  •     在下认为这本书的质量、装订都不错,就是徐志摩的诗徒有虚名
  •       这篇赏析真好,全方位立体式把所有不懂的全都写出来了。其实语文课本里都是经典,只是中学时年纪尚小,有多少赏析辅助也读不出哪里美。╮(╯▽╰)╭
      还想读这样的赏析,把以前看过的,稀里糊涂没弄懂的弄明白。什么都不懂光凭感觉体味,只能白费诗人一番苦心。求推荐。
      
      -------------------------------------------------------------------------------
      
      诗文赏析(之一)——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
      四川省资阳市伍隍中学罗钦鸿 朱碧英
      
      再 别 康 桥
      
       徐 志 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 、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 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 、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 机坠身亡,死时34岁,英年早逝。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 《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 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 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 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 《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康桥,即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作品赏析】:
      
      (一)
      
      本文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
      
      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王川)
      
      (二)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他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既然谈到梦,那么这次再来康桥,再回母校,是不是来寻梦的呢?"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处放歌。"这句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最好的诗是第三句诗。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能引起我们很多的遐想,又如利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能让我们产生联想的诗就是好诗,这些都告诉我们欣赏诗要调动我们知识的积累,像形、相似的诗能在头脑中产生,用此来理解新诗。写得好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升华,换句话,我们通过生活的桥梁可以达到诗人的心灵。例如,刚离开父母的学子读《再别康桥》是不是更有感觉?为什么"沉默时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飞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认为"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这首诗。
      
        再粗略讲一下,《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旧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三)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国。本来是准备去那里拜剑桥大学的罗素为师。但他到了英国才知道罗素已不在英国,而到中国讲学去了。而且,罗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剑桥大学除名。后来,徐志摩经英国作家狄更生介绍,才得以进入剑桥大学读书。此间,徐志摩认识了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他开始苦苦追求这位美貌年轻的才女。为此,徐志摩解除了与前妻张幼仪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后来的林徽因还是与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结成了婚姻。
      
        于是,一首《再别康桥》,把徐志摩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的浪漫主义个性,作了充分显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已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就是这样用含羞草般的触觉和婴儿般的情感去感知爱情的,是他的单纯的爱情观给他的诗作注入了浪漫的气息。虽然这种浪漫不能成为现实,但是徐志摩那炽热与细腻的情感,在诗行中随着康河静静地流淌。
      
        作为徐志摩诗歌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和有些带有刻意性质的追求。他实在擅长于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诗趣,并使生活的形象与诗歌的意趣融会到他的作品里,从而构成较高的美学境界。作为诗中的意象,如《再别康桥》出现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 “长蒿”、“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这些都是诗人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一份情感,这些意象的虚与诗人心中情的实,相映成趣,一张一合,无不流露出意象的张力。通过情感化赋予客观物象以感情色彩,使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而全诗更显得飘逸而具有灵气。因此,《再别康桥》成为徐志摩发自性灵深处诗作的名篇。
      
        再看看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不仅在他“心头荡漾”,更有一种梦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飞扬,异想“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一系列意象的构成,这一点上说明了当时的徐志摩已接受了英国浪漫派诗的影响,吸取了欧洲象征派、印象派诗的特点。另外,《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韵式上都严格遵守二、四押韵,且每行两顿或三顿,整首诗章句匀整,韵脚铿锵,但为了更贴切地表达情感,不拘泥于“句的均齐”。“寻梦?撑一只长篙”一句,如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澜漪,使全诗生气盎然。整首诗的节律与诗人情感的起落相契合,全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罢余音缭绕,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这也体现出徐志摩一方面汲取了英国浪漫派诗人的神韵和音律的同时又根据汉语白话的特点逐渐把他笔下的诗发展成为一种新诗的雏形。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在性灵、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说,他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这三大特色。而且,这三者在他诗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性灵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意象来体现,意象,也需要通过音乐美这个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的整体,使他的诗不仅在艺术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某些有普遍艺术的经验,作出了其他一些诗人未能作出的贡献!
      
      (四)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 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 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五)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     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     封面很漂亮,连语文老师都被吸引过来看了~~
  •     不得不说《再别康桥》是经典。。。老徐写诗应该是半路出家。。。剩下的那些首都比较业余了
  •     徐志摩,“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     好
  •     再别康桥,5年之后重逢,我才读懂那份情愫。
  •     矫情啊
  •     上学的时候就很喜欢徐志摩。并且这本是买够99送的。。非常非常非常幸运!包装也不错。
  •     我喜欢你喜欢的这几个人写的诗,也喜欢你写的评论。
    我偶尔也写写诗。不过我得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才能找到感觉才能写出诗。
    有时候心情好写出来的诗总没写伤感诗那么有范。
    所以我一直写的是抒情诗。但是我认为读多了有关徐志摩的伤感的诗便会变得难过。徐志摩的诗永远是人间四月的天空我们承受不了他所能承受的情感。
  •     帮别人买的,没有薄膜外包装,书面有点脏~~
  •     想我初中时总是以此为自居。
  •        轻轻的风,送走了她凝重而如同云逸般的脚步.
      
          她曾一人独自依在桥堍边用她那含着氤氲水雾般的眼眸遥望苍穹中飘逝的云彩.
      
          .....
      
          穿过一道道花一样的梦境,来到她那永远的康桥上.来告别那河畔边的摇曳而又妩媚的柳枝.她不忍离去的心和不舍的身影揉碎在美好的夕阳中,揉碎在水底.不知是她的心沉浸在水里,还是那宁静的水诱浮着她不忍离去伤怀的心.
      
          波光刺破瞳仁.而那青荇,水草随着冷峭的风溜进她的心田.一切都拉着她不让她离去,一切都对她眷恋不舍.
      
          回想她的朝朝暮暮,月望月溯全部在此度过,而她又怎么能无声无息的走过呢?
      
          草间的吟哦又四起,卷起了她那浓黑的长发,似乎长发也在象是在告别,多情的凛冽的飘着.
      
          她那少女般的情怀泄漏了羞怯似的圆润的脸颊,散着嫩热而又稚气的粉红光.眸子一闪一闪.像是有节凑的煽动.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来别去把永远的康桥.
      
          回旋的音律只能在心里放歌.悄悄蠢动的风似乎也有了伤痛的心,匆匆的带走别离时的笙箫,酣美而又撼人的心潮飘向远方.......
      
          她要走了,离别这个永远的康桥.沉静的风托起了她永恒的留念.
      
          曾经有无数个脚印在这里踏过,而又有几个悄悄的来悄悄的又去.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她站在那印象中永远的康桥的桥堍上.
      
          回望东方.
      
          轻轻的风,送走了她凝重而如同云逸般的脚步.
      
  •     个人觉得,写给陆小曼的信肉麻兮兮的。
  •     不是喜欢的风格
  •     最是那一低头温柔
  •     还是只喜欢偶然
  •     有才无良的诗人。
  •     值得信赖的商家,会继续关注。
  •     一直没来评论 真不好意思因为挺喜欢徐志摩的诗的 不错啊
  •     至真至纯
  •     我喜欢“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这一句,现在的人好浮躁(包括我),不能静下心来读诗了。。。
  •     以前嫌徐志摩的诗矫情,年纪大了,倒不嫌酸。可见我本质上还是很酸腐的。。。在新入的kindle上看完的第一本小书,《偶然》俘获很多读者的芳心,是很好,但最喜的是另外两句:“倒叫冷眼的鬼串通了冷心的人”;“我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     当年方少,再别康桥
  •     多么。。。哈哈哈,经典,很多情诗似乎都有借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