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志怪小说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史 > 唐前志怪小说史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530941485
作者:李剑国
页数:540页

内容概要

李剑国:山西灵丘人。1943年出生。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与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以研究文言小说、小说文献和古代文化为主。主要著作有《唐前志怪小说史》(1984),《唐前志怪小说辑释》(1986),《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1995),《宋代志怪传奇叙录》(1997),《<新罗殊异传>辑校与译注》(韩国,1998),《<新罗殊异传>考论》(韩国,2000),《宋代传奇集》(2001)、《中国狐文化》(2002),《<镜花缘>丛谈》(附:《<镜花缘>海外考》)(2004),《古稗斗筲录——李剑国自选集》(2004),《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2005),《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2007)。主编《中国小说通史》四卷,即将出版。发表论文八十余篇。主要论著获教育部、天津市及南开大学10余个奖。

书籍目录

古小说的新探索(序)志怪叙略第一章  志怪小说的起源与形成  一、原始宗教与神话传说  二、巫教、阴阳五行学与宗教迷信传说  三、地理博物学的志怪化  四、史乘的分流与志怪小说的初步形成第二章  战国志怪小说与准志怪小说  一、“古今纪异之祖”《汲冢琐语》  二、“古今语怪之祖”《山海经》  三、其他战国准志怪第三章  两汉志怪小说  一、两汉志怪生长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一)谶纬迷信与神仙方术的兴盛    (二)《山海经》的传播与影响    (三)杂史杂传的发达与分化  二、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    (一)《括地图》与《神异经》    (二)《洞冥记》与《十洲记》  三、杂传体志怪小说与志怪题材的杂传小说    (一)杂传体志怪小说:仙传小说《列仙传》    (二)杂传小说:《汉武故事》、《蜀王本纪》、《徐偃王志异》    (三)《汉武内传》及西王母传说的演化  四、杂记体志怪《异闻记》及其他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繁荣与进步的社会原因及此期志怪的时代蕴含  一、志怪繁荣进步的社会原因    (一)道教与佛教的昌炽    (二)谈风的盛行    (三)史传及文学创作的活跃与进步  二、此期志怪的时代蕴含第五章  魏晋志怪小说  一、《列异传》与西晋志怪    (一)《列异传》    (二)《神异记》、《异林》等  二、地理博物体志怪之遗响    (一)张华《博物志》    (二)郭璞《玄中记》及《外国图》  三、“鬼董狐”干宝的《搜神记》    (一)干宝的生平事迹与《搜神记》的写作过程    (二)《搜神记》的流传、散佚与辑录刊行    (三)《搜神记》的主要内容    (四)《搜神记》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四、杂传杂史体志怪《神仙传》与《拾遗记》    (一)葛洪《神仙传》    (二)王嘉《拾遗记》  五、东晋其他志怪小说  六、两晋志怪题材的杂传小说第六章  南朝志怪小说  一、陶渊明《搜神后记》  二、刘义庆《幽明录》  三、刘敬叔《异苑》  四、宋齐其他志怪小说    (一)《齐谐记》等宋志怪    (二)祖冲之《述异记》  五、任防《述异记》与吴均《续齐谐记》    (一)任畴《述异记》    (二)吴均《续齐谐记》  六、其他梁陈志怪小说  七、南朝“释氏辅教之书”    (一)《观世音应验记》三种    (二)《宣验记》与《冥祥记》    (三)其他弘佛小说作品第七章  北朝隋代志怪小说  一、北朝隋代佛教徒及数术家的志怪  二、颜之推《冤魂志》  三、《八朝穷怪录》  四、其他北朝隋代志怪小说第八章  朝代不明的志怪小说  一、《隋志》、《唐志》著录的志怪  二、诸书称引的志怪主要引用与参考书目后记修订后记

编辑推荐

20年前,作者曾写作出版过同题专著;20年间,关于唐前小说的研究有大量新成果问世,因此,作者以20年研究之心血重写《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修正了不少既有论点,同时更对学界未曾予以充分注意的一些作品做了深度发掘和探究;花大力气对《搜神记》、《搜神后记》、《异苑》等作品进行考据论证;对一些作品的产生时代重新作了认定;将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尽数纳入;确定是伪书的删掉,新发现的作品及资料补上。从原书到修订本的20年间,修订中作者就其所见尽量吸收进来,又补充修改了注释、核对引文、补充了参考引用书目。

作者简介

20年前,作者曾写作出版过同题专著;20年间,关于唐前小说的研究有大量新成果问世,因此,作者以20年研究之心血重写《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修正了不少既有论点,同时更对学界未曾予以充分注意的一些作品做了深度发掘和探究;花大力气对《搜神记》、《搜神后记》、《异苑》等作品进行考据论证;对一些作品的产生时代重新作了认定;将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尽数纳入;确定是伪书的删掉,新发现的作品及资料补上。从原书到修订本的20年间,修订中作者就其所见尽量吸收进来,又补充修改了注释、核对引文、补充了参考引用书目。

图书封面


 唐前志怪小说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最近读了《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和《宋代志怪传奇叙录》,深感李先生用功之深,成就之高。这篇评论只能算是年少狂语,不能损及先生声名之万一。12年岁末补记。】李剑国先生在文献辑校方面,功底深厚。试看他的《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其对各种类书引文的掌握,让人叹为观止。没有较真的精神,显然是做不到这种程度的。这种较真精神,也贯穿在这本《唐前志怪小说史》中。比如关于各种小说在历代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以及现存版本的异同,都做了广泛的搜集,十分扎实,绝非泛泛而论者所能比。在这方面,本书有很大的价值。这种较真精神在更为重要的关于诸小说的断代问题上,也有充分的表现。但凡别人有断代意见者,本书几乎全要商榷之,批评之,翻案之。很多时候,似有为了商榷而商榷、较真太过之嫌。比如《洞冥记》,唐人明确记载其书为梁元帝托名东汉郭宪撰,余嘉锡、王国良皆从之。本书则独称郭宪原作,不应有疑。试看郭宪的序,文辞靡丽,又提及『道书』,怎么可能是东汉的作品。又如《十洲记》,王国良、李丰楙都认为是六朝作品。本书独称出于东汉末期。其实《十洲记》里上清派的影响很明显,绝非东汉作品。其论辩又强词夺理,称西晋张华《博物志》中有三事本于《十洲记》。焉知非《十洲记》本于《博物志》?页164称『《十洲记》所载远详于《博物志》,自然不可能是《十洲记》在《博物志》后』。恕我驽钝,实在不能理解这是什么逻辑。又如《汉武故事》,唐人称梁王俭造,余嘉锡同,孙诒让认为是葛洪作。本书独据文中称『今上元延中』,而认为出于西汉成帝时。按此书中言及佛教,又影射曹魏代汉,显出东汉之后。而本书反谓此出后人增益,焉知『今上元延中』非出后人之手?又如《汉武内传》,唐人称葛洪造,《日本国见在书名》同。孙诒让、余嘉锡赞成之,李丰楙认为在上清派之后。然本书独谓出于汉末曹魏间。这怎么可能?试看作者将道教分为符箓派和丹鼎派,称《太平经》为符箓派,称《参同契》为丹鼎派。这种分类法实际要到宋元之后才约略成立,而在早期道教史的研究中,是完全不适用的。又如页130讲早期道教派别的发展,对太平道和天师道完全不加分别。这都显示出作者对六朝道教史是不甚了了的。而唐前志怪小说,很大一批出自道教徒之伪造,不懂道教,从何入手?本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对别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其论据,详细罗列,虚心接受,适当的商榷、补充,不更有价值吗?完全没必要全都一杆子打翻,没话找话的翻案吧。难道这样就能显示出作者比别人更有学问,更加高级吗?此外,作者的文辞颇不雅驯,斥道教为『迷信』『妖妄』,称汉武帝为『大神仙迷』,东王公西王母为『两个老怪物』。有意思吗?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题外】突然感慨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老话,这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对子路说的。我早就知道这话,可我做不到。我想学习或“学术”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对于自己,“知之为知之”的认识并不容易真正做到;往往自己是强不知以为知,反而产生了“知之为知之”的幻觉,我常常如此。有时自己能觉悟,有时候要靠他人点拨或批评。不知为不知,也不容易,“不知”的内容往往难知,能认识到自己不知也需要一个过程。
  •     作者考辨细密,下了真功夫。
  •     这样做学问?不会吧?
  •     回viola:
    李先生的严谨态度,读过他的著作的都可以感受的到。而他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在对志怪小说文献的掌握和校勘方面,李先生堪称国手。
    我这个评论是看书时的一点感想和意见,属于“情绪化的吐槽”,不太严肃,见谅。
  •       【最近读了《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和《宋代志怪传奇叙录》,深感李先生用功之深,成就之高。这篇评论只能算是年少狂语,不能损及先生声名之万一。12年岁末补记。】
      
      
      李剑国先生在文献辑校方面,功底深厚。试看他的《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其对各种类书引文的掌握,让人叹为观止。没有较真的精神,显然是做不到这种程度的。
      这种较真精神,也贯穿在这本《唐前志怪小说史》中。比如关于各种小说在历代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以及现存版本的异同,都做了广泛的搜集,十分扎实,绝非泛泛而论者所能比。在这方面,本书有很大的价值。
      这种较真精神在更为重要的关于诸小说的断代问题上,也有充分的表现。但凡别人有断代意见者,本书几乎全要商榷之,批评之,翻案之。很多时候,似有为了商榷而商榷、较真太过之嫌。
      比如《洞冥记》,唐人明确记载其书为梁元帝托名东汉郭宪撰,余嘉锡、王国良皆从之。本书则独称郭宪原作,不应有疑。试看郭宪的序,文辞靡丽,又提及『道书』,怎么可能是东汉的作品。
      又如《十洲记》,王国良、李丰楙都认为是六朝作品。本书独称出于东汉末期。其实《十洲记》里上清派的影响很明显,绝非东汉作品。其论辩又强词夺理,称西晋张华《博物志》中有三事本于《十洲记》。焉知非《十洲记》本于《博物志》?页164称『《十洲记》所载远详于《博物志》,自然不可能是《十洲记》在《博物志》后』。恕我驽钝,实在不能理解这是什么逻辑。
      又如《汉武故事》,唐人称梁王俭造,余嘉锡同,孙诒让认为是葛洪作。本书独据文中称『今上元延中』,而认为出于西汉成帝时。按此书中言及佛教,又影射曹魏代汉,显出东汉之后。而本书反谓此出后人增益,焉知『今上元延中』非出后人之手?
      又如《汉武内传》,唐人称葛洪造,《日本国见在书名》同。孙诒让、余嘉锡赞成之,李丰楙认为在上清派之后。然本书独谓出于汉末曹魏间。这怎么可能?
      试看作者将道教分为符箓派和丹鼎派,称《太平经》为符箓派,称《参同契》为丹鼎派。这种分类法实际要到宋元之后才约略成立,而在早期道教史的研究中,是完全不适用的。又如页130讲早期道教派别的发展,对太平道和天师道完全不加分别。这都显示出作者对六朝道教史是不甚了了的。而唐前志怪小说,很大一批出自道教徒之伪造,不懂道教,从何入手?
      本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对别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其论据,详细罗列,虚心接受,适当的商榷、补充,不更有价值吗?完全没必要全都一杆子打翻,没话找话的翻案吧。难道这样就能显示出作者比别人更有学问,更加高级吗?
      此外,作者的文辞颇不雅驯,斥道教为『迷信』『妖妄』,称汉武帝为『大神仙迷』,东王公西王母为『两个老怪物』。有意思吗?
      
  •     字体偏小,且太厚,很容易从中间断裂。
  •     书本身内容的质量很好,资料翔实、论述严谨,可称是古代小说研究中的必读书目,装帧也还不错,但就是字体太小,我感觉是小五号的。。。
  •     纸质和外包装都很好,但里面有几页有点脏。总体不错
  •     李剑国先生的修订本,字体小了点,总体还好。
  •     对志怪很有兴趣。
  •     說得好!
  •     虽然如此,此书仍是魏晋文学和古小说史研究者的必读书。
    ————————
    这是肯定的。鲁迅的小说史很高明,但太简略。李书还是目前最详备的。我吐槽的主要是本书的前半部分,有不同意见的还是少部分。
    希望书局有机会可以出版王国良研究唐前小说的系列著作。
  •     此书显示了李剑国先生扎实的学术功底,是一部具有拓荒性质的小说史。书中对志怪小说史的分期与分类以及志怪小说从萌芽到发展的脉络都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描述。对作品也进行了详细考辩。对于研究志怪小说的人,此书当不会令人失望。
  •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本书是南开大学李剑国先生的博士论文,第一版已经很早了,现在重版嘉惠学林自不言待。这本书堪称是小说史方面的一部力作,其中引用了大量的志怪小说的片段。
  •     字体太小,看的有点晕。看来要佩戴放大镜方可。不适合通读,只能从中查用一点资料。虽然买了修订本,我还是习惯了看老版的电子书。不知道为何要这么印刷排版?
  •     平实而全面之作。对各种志怪著作的作者问题,基本采用信古的态度。于材料搜集甚勤,但对问题的讨论偏于介绍性。
  •     花了一学期的时间~
  •     翻了一遍,长于文献考订辨析。
  •     很像作为二教信徒、尤其是道教徒的讨伐 哈
  •     来自道教学者的批判,点有用。
    虽然如此,此书仍是魏晋文学和古小说史研究者的必读书。
  •     作者于宗教史似不甚通。文献断代多有强立新说之感。
  •     从这评论看,好囧的书
  •     作为李剑国老先生的硕士研究生表示,非常惭愧
    还没有怎么细细拜读过这部书
    不过此书基本是是李先生的硕士毕业论文基础上加工而成。三十来岁的年纪能写出这样扎实的一本书,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了。
    在读硕士之前,李先生是在沈阳做了十年中学教师,三年硕士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不可为准备工作不深。先生的做学问的严谨确实是我亲身感受过的。如果书中真有缺漏,我想也可以本着探讨的态度和先生商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