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三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闲话三分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806786253
作者:陈迩冬
页数:158页

书籍目录

看完《闲话三分》的闲话外行话《三分》闲话开头“桃园结义”与“怒鞭督邮”蔡邕与董卓苏东坡和曹雪芹的观点“发矫诏诸镇应曹公”董昭教打“皇帝牌”“衣带诏”之疑小霸王孙策再谈孙策建业与武昌孙权与台湾为周郎叫屈隆中对与出师表初出茅庐第一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周瑜打黄盖”及其他铜雀春深何关二乔赤壁之战的尾声刘备与孙夫人曹操的女婿曹娥碑·曹操·杨修关于《杨修之死》关羽爱戴高帽子张飞妻女与夏侯渊父子替赵子龙抱不平魏王杀识魏王者及假魏王曹丕的武术再谈曹丕蒲留仙笔下的《甄后》“先帝虑汉贼不两立”质疑从马谡说到王平司马懿装病托孤比较篇吴蜀相互讥嘲由魏延说到子午谷杨仪魏延的冲突魏延的冤案姜维“九伐中原”前后刘禅与孙皓后记

编辑推荐

  在下闲话三分,原是袭用宋人“说三分”之名,想循“虚”入“实”,化“腐”为新,庶几不“惑乱观者”。此即闲话之动机。若谓一家之言,则吾岂敢!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三国演义》的小说情节与三国时代历史事实的略带考证性质的随笔。全书共39篇,外加顾学颉和端木蕻良的序两篇,大约8万字。本书作者陈迩冬(1913-1990)是我国著名学者,古典文学评论家。1954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苏轼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苏轼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普及读物《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另有《闲话三分》等论著行世。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故事经由这本小说的渲染已深入国人的心中,很多人都把小说情节等同于历史事实。然则,小说与历史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章学诚评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这样的比例对不对?作者在构思小说时为什么要“虚”?又究竟是“虚“在何处?哪些地方“虚”得好?好在何处?哪些地方“虚”得不好,为何不好?在“虚”之外,又有哪些地方是“实”的,是从陈志和裴注中取材的?这些材料又有哪些张冠李戴了?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在本书中得到一一解答。

图书封面


 闲话三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汉末董卓扰乱,王允用计将其除去。当巨贼陈尸于市,上下无不拍手称快,独有蔡邕感其知遇,形于颜色,竟以此触怒了王允,下狱死。这是听说过一点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的。当时“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后世为之感慨叹息的也很多。我最近偶翻陈迩冬先生的《闲话三分》,也说到这一段:“本‘一分为二’之旨,蔡邕好处应占几分,错处应占几分,那就凭看官们去评量了。“就是董卓,九十九分的恶,也有一分的善:他一上台就为陈蕃、窦武平了反;继又擢用蔡邕、郑泰、何颙、荀爽、孔伷……这一批清流。如果说对蔡邕‘不以一眚掩大德’(立言仅次于立德)的话;那么,董卓也不应因其百恶而掩其一善吧?”这真是书生之见,一善正为成其百恶。陈先生自认为所持观点是“一分为二”,可见虽兼通文史,马列主义的精义他却是一点也不晓得。且看毛泽东同志对我国另一部伟大小说《西游记》的批示:“‘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乡愿思想也。孙悟空的思想与此相反,他是不信这些的,即是说作者吴承恩不信这些。他的行善,即是除恶。他的除恶,即是行善。所谓此言果然不差,便是这样认识的。”(《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所逐,回到花果山,把千余来犯的猎人打得血染尸横,并鼓掌大笑道:“快活!自从归顺唐僧,他每每劝我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此言果然不差。我跟着他打杀几个妖精,他就怪我行凶,今日来家,却结果了这许多性命。”)善恶绝非截然对立的自在之物,这才是“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苟目的纯正,手段可以不论,这是臭名昭著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但反过来,坏人作恶,手段他更不论。若不能适时也施些小恩小惠,装点门面、收拢人心,至多是小奸小坏,断不能成其为大奸大恶。董卓李傕郭汜辈之所以不成气候,够不到“乱世之奸雄”,正因其手段还太过“纯正”之故。中国的文人知识分子,三千年来要求的不过是尊重、知遇,他对我好,我就对他好(文言叫做“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表面上自命清高,其实与妇人女子何异?这种人最易收用,让他去发光发热。看曹操怎样对待陈琳,便明白不过了。借用周一良老先生自传的书名——“毕竟是书生”。这也可见意识形态洗脑实在是无用,“学习”、“运动”、“改造”了那么多年,大家还是不深刻理解马列主义,这就没法子了。
  •     如何给全国人民上大课上海书店出版的精装随笔集以文史掌故和名家往事的专栏结集风貌,大半年来颇引人注目。好看与否有萝卜青菜之分,其中一册《闲话三分》却不能不提。作者陈迩冬先生是古典文学专家,校点过《谈龙录》、《石洲诗话》,选注过《苏轼词选》等书。作者结合小说《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互证,将读者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勾沉出不少新鲜话题。《闲话三分》的妙处在于,论证中未被史事所淹没,其声音又独特有趣,可见史家眼光的深沉。尤其值得留意的是写法,这本小册子最早是在《光明日报》发表,1986年结集初版。在大众传媒并不兴盛的1980年代,能够纵横千多字而又写得如此自觉、舒缓自如,尽得专栏之妙而又无专栏之“流水生产”习气,文化大家的趣味所在、文章功底都可见一斑。作为读者,不能不感到特别的佩服。如果可以归类的话,陈迩冬先生之谈《三国演义》,正如张恨水之谈《水浒》,李辰冬之谈《红楼梦》,黎东方之谈中国史,他们不仅有考证史事以为故事的本领,也能借助个人魅力摆脱了历史说书人的境遇——历史就是历史,不是简单的与时下生活的逢迎替换。然而这是个每朝每代都“有话儿”的时代,在收视率与印数、好看好读与否的流水线生产规则下,以及对现代话本心灵鸡汤的迫切追求,使得炮制历史通俗读物的作者们几乎成了古文今译专家。以上提到的诸位文史大家均已故去,诚然,假使他们健在,也不太可能登上百家讲坛,也不太可能令作品大卖,但他们的文本至少提醒着我们,史学究竟应提供一种怎样的人文关怀?今天的历史读物为何有如此之多的演绎化、情节化、急吼吼的“汲取历史教训”等等特点?如果被心灵鸡汤灌得有点三高,被大白话的说书人洗得肠胃不适,不妨找一本《闲话三分》这样不疾不徐从容和缓“灌输性”不那么强烈的历史随笔读一读。在众多的历史读物中,虞云国先生的历史随笔《古今多少事》是我特意买来读的。这个书名和陈迩冬先生的《闲话三分》不无巧合之处,事实上恐怕两者的巧合更多。虞云国先生对于历史随笔的看法,虽系自己的心得,但也不无当下历史随笔写作的观照之感:“并非一说到史学研究的人文关怀,就都是忧国忧民的沉重话题。类似王世襄研究明式家具,研究北京鸽哨,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沉醉,对生活的挚爱,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或许正是基于作者的这一认识,所写的一系列历史闲文既满足作者的自我消遣,又能给读书界提供一种休闲读物。这些文章结集为《古今多少事》,分为四辑,第一辑“两都来去”涉及两宋,正是虞云国先生的宋代历史研究范围,谈了不少时代秘辛,像太祖、太宗的交接,再如南宋诸帝佚事。而第三辑“史林折枝”就是宋史之外的读史随笔,从先秦的活人殉葬到并不名士的书圣王羲之到晚清的静嘉堂(巧的是,这一期的《万象》杂志上正好有作者一篇谈及百百宋楼二代主人变卖的历史原因)。第四辑“宫花寂寞”则是有关宫廷后妃的随笔。这其中最有名的恐怕要算第二辑“浒边谈屑”,说实话,也正是近年陆续读了作者在《万象》杂志上的同名专栏,我才起兴搜罗他这册年初出版的随笔。作为读者,你不仅见识了他专栏的“技术性”——文字功夫的高下,更能体会到一种趣味和品质——研究两宋的御街有什么用?研究一座酒楼(樊楼)有什么用?研究蔡庆头插一朵花有什么用——跟杨二老师的作风也没有关系?但谁又能否认,这其中便是历史,便是史识,便是文化?现在的跟风出版,大有让读者认识全国每个高校历史老师之虞——不否认给全国人民上大课有利于提高文化素质,但这股子急不可耐的兜售面孔让人敬谢不敏也是事实。出版界根本不曾给读者一个认识“说书人”的过程,大批量生产的“说书人”队伍是否有从业资格也值得怀疑——从陈迩冬到虞云国,其意义就在于他们不仅作为学者有学术建术,在面向大众授课时,还必须要有作为文人的趣味,要有写“历史闲文”的热情。《闲话三分》,陈迩冬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版,18元。《古今多少事》,虞云国著,长春出版社2007年1月版,28元。
  •     006:闲话三分0、简介《闲话三分》,陈迩冬著,是陈迩冬先生早年发表于《光明日报》副刊的关于《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比评谈的系列文章,最早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86年。2007年一版一印,上海出店出版。陈迩冬(1913-1990),著名学者、诗人、古典文学评论家。广西桂林人。民革成员。1954年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苏轼诗选》、《苏轼词选》等编校著作,并校点过《谈龙录》、《石洲诗话》等古藉。并任过《诗刊》等刊物主编,《新民报》等刊物副刊编辑,山西大学教授,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文联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及中央监察委员。1、台湾与夷州本书有端木蕻良做的一篇序,序末称作者考定夷州是台湾,是对史学的贡献。此说明显不对。引述古书中沈莹说法论证夷州就是台湾的,可能是台湾日治时期时对台湾历史研究贡献卓著的日本学者伊能嘉矩。他在成名作《台湾文化志》中,就引证过,后来又有日本学者市村瓉次郎、和田清等人,利用《临海水土志》中之记事,和《隋书·流求传》的记载相互比较,同意伊能嘉矩的解释。在1950年代,台湾中央研究院的人类学者凌纯声,又配合民族志资料,继续论证夷州应该是台湾。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学者郭廷以的《台湾史事概说》(1954)和大陆学者陈碧笙的《台湾人民历史》中,也持此说。但至今仍有学者不同意此说法。如史明在1980年提出的观点,认为那只是传说地名之一种。而柏杨也否认此观点,他在《柏杨版资治通鉴》中《三国鼎立》一节中认为夷洲是琉球,亶洲是日本,二者皆非台湾。2、刘备鞭打督邮本书第6页引用《三国志》及裴松之所引《典略》,鞭打督邮的并非张飞,而是刘备。为什么打,根据当时政策,因军功为长吏的,都要沙汰,刘备怀疑自己在内,去问督邮,结果督邮不理,所以刘备才鞭打之。三国演义将其移到张飞身上,张飞的形象出来了,可刘备逐渐被窝囊化了。作者在这里提到刘邦的流氓习气,觉得刘备还真在刘家家风,家上也有点流氓习气。3、孙权草船借箭书中第59页引《三国志》中《吴主传》,转引《魏略》,草船借箭本是孙权所为,时间是在赤壁之战以后,目的不是借箭,是孙权查曹军,船上受箭太多,偏了,要翻船,孙权急中生智,要求调转船,让另一面也受箭,这样船才平了。4、二乔本是二桥书中第61页提及,大乔和小乔本来姓的是桥,《三国志》和《后汉书》所作皆如此,二女之父为桥玄,该人与曹操交情非浅。三国演义中不知为何将其改为乔了,可能是更像姓氏了吧。改完之后还要努力营造“揽二桥于东南兮”中的“二桥”就是暗指“二乔”。累人啊。5、诸葛亮义释曹操书中65页提及华容道一节,关羽义释曹操,作者觉得应是诸葛亮义释,本可能是诸葛亮故意安排的,因为灭了曹操,东吴则如出笼之虎,必与刘备争荆州。此说有点意思。6、曹操无缘曹娥碑书中76页载,“黄绢幼妇”典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本非《三国志》内容,说曹操过曹娥碑,与杨修等见碑背面那八个字,猜是什么意思。得到智差三十里的说法。但此说,在后梁时即有人提出,曹娥碑在江南的浙江上虞,曹操从没机会到达该地,何来此说?《三国演义》中则做了合理的演义,说是曹操过潼关,过蔡邕庄上,曹文姬拿出旧日拓文,曹操方得见,但演义中改成了智差三里。三十里可能污辱曹操的智商了。7、捉刀之人捉刀即代笔之意,今已常见。一般各级领导,官越大,捉刀的人就越多。不过今人中之捉刀者,手里拿的都不是刀,是懒婆娘的裹脚布,都是又臭又长,却都自觉不错。历史上第一个捉刀之人,是曹操。冒充曹操的则是崔琰。大概是崔琰长得帅吧。但这位帅哥后来又因帅致命了。据书中第99页载,崔琰“声姿高扬,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后来崔琰得罪了曹操,曹操“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嗔。遂赐琰死。”这是什么罪名,长得帅,犯了罪就不能继续帅了?看来,长得帅也有罪。8、曹操冢书中112页提及《聊斋志异》中不仅有《甄后》一节,还有《曹操冢》一节,言其墓葬虽在七十二疑冢之外,终不免千年后为人“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此文作于1986年前后,以今天观之,诚然。9、老乡情结害人误国书中138页提及诸葛亮虽为山东人,但青少年皆在襄阳成长,未出山之前,襄阳人庞德公、黄承彦对其百般吹捧,故可卧而扬名。所以,他的老乡情结日益严重。特别在后期,他所重用的都是襄阳老乡,马谡本不如王平,杨仪本不如魏延,却皆得重用,最后害得这两个老乡一个兵败处死,一个拔扈被杀,对应的非老乡同伴,一个从此埋没,一个遭诬受诛。所以陈寿在《诸葛亮传》中评道:“应变将略,非其所长。”10、会装孙子得好死按书中155页提及,刘禅虽被后人视为草包,说不定真是个聪明人。看他傻,说不定是在装孙子。在蜀之时,有诸葛亮在,他想发挥都不成,刘备的话,诸葛亮也不听的,何况刘禅?关于马谡有干部使用问题,《三国志》中《蜀书》载:先主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所以刘禅不装孙子干什么?特别是降后,司马昭与之宴,蜀技舞于前,旁人皆感怆,独禅喜笑自若。后又问思蜀否,禅称乐不思蜀。这孙子装得多好。偏有故作聪明的人告诉他应泣而答: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无日不思。刘禅无奈,只得学舌,人都笑:是某某人教的吧?刘禅回说:真是啊。但刘禅是不是真傻,知子莫如父,刘备在遗诏中称: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看来,刘备和诸葛亮最明白了,刘备本是个极能装孙子的人,其子可能有可之无不及。所以,最后,刘禅降后活了八、九年,六十六岁去世。史载“公薨于洛阳”。而牙尖舌利的孙皓在降后仅活了三年,活到四十二岁,史载“死于洛阳”。一“薨”一“死”,不知其中有何猫腻。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挺好的小品书。
  •     休憩134th,吕公提及此书,因此寻来读,坦白地说有些失望,平易浅显的过分,没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东西。不过留在大陆的那批学人文风似乎都是这样,平易朴实,用老妪能解的语言把道理说通说透,此书最让我满意的部分其实是序言,序言里儿时读三国的经历,如同我自己的一样,倍感亲切
  •     很有意思的小文。
  •     文章不错,值得看看
  •     看看~
  •     引用原文太多了吧
  •     遁虚入实,旁搜冥求,灯火阑珊处,发现不寻常
  •     哈哈,易中天先生不厚道啊,品三国“剽窃”了此书的好多内容,有的地方的叙述方式简直就是一模一样。不过罢也,由此也找到了一本不错的书,善哉啊!
  •     闲来消遣。
  •     一个有趣的小本子
  •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     蛮有趣
  •     Dec 2006
  •     早期这些说三分的书都是好的,包括黎东方、金性尧、吕思勉等等人,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对读,也是基本手法,周思源在百家讲坛也是这么讲的,不过最后,只有易中天暴得大名。但恰恰是易中天的书会最不好看,因为口语中说得很溜的东西写成书,实在嫌灌水太多。有些先看了易中天的人,再看前人的书时便评价了无新意,真不知从何说起。
  •     三国当年只草草读了一遍,只记得些大概事体。这种闲话读起来不费什么脑子,也让人有新鲜之感。
  •     我觉得上海书店这个系列的书就几本可以···
  •     10.5.26看。封面頗好看,繪關羽坐看書,周倉持刀立於後之圖,雖然關羽所看之書乃後世線裝書,非關羽時所能有。
  •     随手翻到了,就重新读了一回。三国的故事什么时候写都是不过时的,适合时时读,经常读。
  •     比较轻松的文笔对比了三国志和三国志演义,澄清了一些史实,小书小文章,适合上下班通勤。唯一遗憾的是我自己从未从头至尾认真细读过三国志演义(好吧,作者说三国演义的原名是三国志演义,听着好像蛮有道理的)。
  •     有些文章挺好玩的。但读起来还是囫囵吞枣哇。七实三虚的说法挺在理的。
  •     短文很有意思
  •     易中天讲的,陈迩冬都讲过了
  •     funny,作者真功夫
  •     学与文的较好结合,陈迩冬先生写文章很有趣味。
  •     考据~
  •     旁观三国,纵论群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