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的批评与建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科幻文学的批评与建构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39634487
作者:[美] 罗伯特·斯科尔斯,[美]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美] 阿瑟B.艾文斯
页数:30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那么什么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一开头,就是园艺:人与树木的互动方式。但是它很容易延伸到其他的艺术形式。通过将园艺暗喻为雕塑,它考虑到了艺术创造过程本身的问题。语言的园艺师同样是一位艺术家,他通过这样一种媒介来工作,这种媒介为他所用,同时也作用于他。因此正如我们对树之为树、人之为人的特质的了解一样,这也是一篇让我们以新颖的角度来了解写作过程——或者说任何艺术创作过程的文章。最后,正如整个故事所清晰表明的,这个慢雕细刻的比喻是想要包含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塑造或者被塑造的种种方式——在故事中,这具体指向一对男女之间逐渐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方式,但同时也意指任何有创造性的人该以怎样的方式与他的整个文化和他周围的人融为一体。一个社会,就像盆景一样,有它自己的动力学,谁想要塑造它就必须像盆景园艺师一样通过有创造性和反馈性的方式来进行。你可能会说,这很有道理,但其他科幻小说是否如此呢?我并不确定。但是我知道西奥多·斯特金是一位杰出的当代作家,他没有受到严肃对待,只是因为他被认为是一名科幻小说家。我还知道这一篇具体的片段显然确定地表明他是一位结构寓言家。通过“他”和“盆景”——人和树这个小小的寓言,他昀想象延伸到了越来越多的结构。如果我们拘泥于字面严格看待关于这棵固执的、有思想的树的暗喻,我们也许能勉强给它贴上科幻小说的标签。但是谁又能特许我们这样看待这段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事情呢?并不存在“严格的字面的”东西,只有比喻的强度在不断变化——不要忘记。推想一下,如果没有日本文化,那么盆景的概念也就没有字面意义上的存在。

内容概要

罗伯特·斯科尔斯(Robert Schotes),美国布朗大学教授,科幻理论家。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美国杜克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和科幻理论家。
阿瑟B.艾文斯(Arthur B.Evans)美国迪宝大学教授,《科幻研究》杂志编辑,科幻理论家。

书籍目录

第一编 科幻的结构式寓言理论
第一章 未来小说的批评
第二章 科幻小说的根源
第三章 结构式寓言小说
第四章 西方世界的好女巫
第二编 科幻的乌托邦理论
第一章 乌托邦作为方法或未来的用途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思想
第三章 现时乌托邦和多种多样的乌托邦
第四章 小说中的世界缩影:乌托邦叙事的出现
第五章 全球化中的恐惧和厌恶
第六章 科幻小说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第三编 科幻批评简史
第一章 科幻批评的起源:从开普勒到威尔斯
第二章 科幻批评的通俗传统1926-1980
第三章 科幻批评的学术先驱1940-1980
第四章 科幻批评的当代动向1980-1999

编辑推荐

《科幻文学的批评与建构》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之一。

作者简介

《科幻文学的批评与建构》通过讨论一个关注未来的小说范例,思考了小说的现状和随之而来的文学批评。不但提出了一种文类理论,还提示了一种历史原则,即认为当代小说作品在向我们呈现世界时,坚持与我们真正经历的世界保持着某种根本性的断裂。通过讨论一些极端的例子,给多样化的现代科幻小说提供了一种视角。

图书封面


 科幻文学的批评与建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打五颗星是给第三部分"科幻批评简史"的。很感激《科幻研究》做了这样一个专题,弥补了资料的空白。毕竟,科幻史已经很多人写了,但是系统的科幻批评史却很少见。这本书是三个不同部分的拼盘,吴岩老师说这本书是这套书里最难读的,其实是因为三个部分所面对的读者完全不同,要求的知识背景也不同,使得不管是科幻迷还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都很难全部顺利进入。事实上这本书所针对的读者群比较狭窄,一般想要了解科幻的大众科幻迷是不需要读这本的,真读的话也不大可能读的进去。本套理论书最适合大众阅读的肯定是奥尔迪斯的《亿万年大狂欢》,毕竟科幻史作为感性资料是比较有市场的,而奥尔迪斯作为作家保证了书的可读性。其他几本理论书都是一家之言,就只有相关研究者才会用到了,不过如果可能的话,本书的第三部分《科幻批评简史》还可一读,因为许多人可能会需要写科幻评论。评论科幻,想要有新意不落前人窠臼的话,看看前人评论的历史很重要,最悲惨的事情就是你绞尽脑汁洋洋得意写了很长的东西,却不知道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这就是为什么学术论文总是有一个前人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不犯历史错误。第一部分 科幻的结构式寓言理论本部分适合一般文学研究者阅读,主要讨论科幻在西方主流文学中的位置和独特意义,需要读者具备的知识是一般的西方文学史常识,以及有关勒奎恩,赫伯特,斯特普尔顿的作者的作品阅读经验。一般科幻迷可以退散,不过如果你是个勒奎恩迷的话仍然可以看看,如果你是个大学中文系学生,想写篇讨论科幻和主流文学关系的文章去蒙混那些不懂科幻的老师,这部分倒是个宝库。我是此部分译者之一,翻译时刚研一,对科幻了解并不深,加上英语不好,基本是对着金山词霸译的,当时只是从字面上的意思了解自己负责的部分,现在回头看,感觉完全不同了,所以说译者并不一定是最了解作品的人。此章作者斯科尔斯的名字大家可能有些陌生,在本书第三部分256页有介绍,不熟悉的可以翻过去先看一下,基本上是属于学院传统的理论家。作者首先提出小说的两个功能,升华和认识,介绍了现实主义在这方面的失败处,以及幻想作品的另一种失败,他从神话时代开始,历数了文学的演变,每个时代叙述方式与其历史的关系,一直介绍到科幻,作者断言,当下和不久将来所能写出的最好小说一定是关于将来的故事,他提出了几条理由,历史的,伦理学的,哲学的,大众文化消费模式上的,认为科幻可以带来新的东西。作者认为科幻是一种新的寓言,历史上寓言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教条的,比如《神曲》,一种是推测的,比如《乌托邦》,前者所讲述的符合当时的知识系统,而后者是对新知识系统的建设,前者不断没落,后者发展,不过后者是基于人文主义传统的,当人文传统被科学替代后,就成了科幻。作者介绍了相对论和进化论等理论对人们的冲击,将新的寓言定义为结构性寓言,并且,并非今天所有被称作科幻小说的都是结构性寓言。这种结构性寓言有什么表现方法呢?作者把它分成三种,斯特普尔顿的《星辰制造者》式的高度认知少想象的作品,赫伯特《沙丘》式的强烈理想化认知边缘化作品,约翰布鲁纳《站立桑给巴尔》式的社会严格推想作品。然后又说,这三种不是截然分开的,实际上有人可以三者结合做的很好,比如勒奎恩,作者分析了《地海传奇》《黑暗的左手》等很多文本,说明其在三方面的价值。总之,斯科尔斯使用了一个“结构式寓言”的术语来代指他认为的有价值的科幻,把科幻和主流文学连接起来,先是历数文学史,指出幻想作品的位置,又给幻想文学一个寓言分类,指出科幻在其中位置,又将科幻的风格按他的理论分成几种阐述,又综合起来。这是一种把科幻和主流文学联系起来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本质上和亚当罗伯茨的《科幻小说史》差不多,发明术语,归类阐释,表达看法,指出价值。对术语不感兴趣的科幻迷肯定是不需要的,因为科幻的价值对他们来说不证自明,但是对于那些想从文学研究介入科幻的人来说,还是提供了一些东西。此外,此部分感性的东西不少,比如大段对斯特普尔顿和勒奎恩作品的引用,因为前者的作品国内基本没引进,后者的《地海传奇》也没什么像样的中译本,对于了解这些人的作品很有帮助,最有价值的结论是最后,斯科尔斯说,对于科幻来说,最有意思的事情,并不是来自它的起程,也不是旅途本身,而是来自它的返航."我们一旦起程,决不停息/直到探索的最后终结/或许我们会回到起点/但会开始明白我们的位置".本文最终还是回到了感性,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了科幻阅读给我们的独特感觉。第二部分 科幻的乌托邦理论此部分的适读群体可能给窄些,它不是给文学研究者看的,而是给广义的文化研究者看。它讨论的甚至不是科幻,而是乌托邦,这个词并不能跟科幻画等号,而且比科幻历史更悠久。作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位大牛,他写的东西涉及的领域相当多,涉及科幻的部分可以翻到本书第三部分297页。詹姆逊只是在讨论一些学术问题的时候拿科幻举个例子,而且本部分的几章也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詹姆逊在不同场合,讨论不同问题时候一些文章的汇集,中间跳跃非常大,也没有什么太紧密地联系。介绍到这里,你需要掂量下自己要不要读者部分了。尽管这些文章我之前在一些地方零散读到过,但是重读一遍也不能说完全把握了,因为对文化研究的方法我并不是很熟(只是零散地旁听了北大戴锦华和华师大罗岗两个学期的课),如果是专业的文化研究学者,当然不需要看我建议了,普通读者感兴趣的话,建议抓住一些有特色的观点即可,不用强求,下边列出一些我感兴趣的地方1,任何一个规划着的空间形式都是乌托邦。“乌托邦之重要不在于它可以正面想象和建议的东西,而在于它无法想象和难以想象的东西”“乌托邦不是一种表征,而是一种作用,旨在揭示我们对未来想象的局限。超越这种局限,我们似乎再不能想象我们的社会和世界的变化。”詹姆逊认为,任何人想象的乌托邦都是有局限的,或是因为想象的无能,或是因为想象者根本不相信它能实现。2,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乌托邦,它的两大源头之一,在我们课本上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东西在詹姆逊这里就是“乌托邦共产主义”,它在西方还在不停复活。垄断资本主义的全面文化渗透下,大量文化产品没有自己的价值,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不再面对自己的生活,我们不仅要抛弃敌人的价值观,还要自我分析。但是,即使一件文化产品的功能就是娱乐,它似乎也能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某些积极的方面,仍然藏着希望。(这里用勒奎恩《一无所有》作了例子)3,乌托邦的形式和乌托邦的愿望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人们的生活中遍布着无处不在的乌托邦冲动,也有那些作家精心设计出来的,以文本形式表达的有组织的乌托邦,后者是一种封闭性的,系统性的承诺。(这里用斯特普尔顿作了例子)4,詹姆逊对勒奎恩《黑暗的左手》作了详细解读,使用了一个“世界缩影”的术语,对其中的气候设置,两性人设计,社会发展动力进行了讨论,指出勒奎恩这种批判性乌托邦的特点,比如,在它的框架里,历史没有被马上排除,而是做了重新安排。他指出了这部小说结局的矛盾,勒奎恩这部小说“最深刻的主题不会是这种乌托邦,而是我们自己不具备首先就想到乌托邦的能力”5,詹姆逊介绍了关于东德科幻的一些研究情况,这种共产主义阵营的科幻对西方来说非常特殊(不过和同时期的中国科幻相比倒是很接近)总之,大牛讨论的不是科幻本身,而是科幻给他研究的东西的启示,科幻肯定不只是文本游戏,它肯定要改变文本之外的东西,关于我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想象。所以,对于他所涉及的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读者需要有所储备。我举个例子,我现在正在旁听的一门文化研究课程是城市文化,老师列出了这学期要讨论的八个主题:地理,空间,媒介,政治……需要循序渐进阅读大量文献,最后一个才是乌托邦(相关参考资料包括电影银翼杀手和黑客帝国),这表明直接越过现实去研究人们的想象,相当于金庸小说里直接速成九阴真经,副作用相当大。第三部分 科幻批评简史这部分的重要性,我一开头就说了。适用读者,要写科幻评论的人,会正式地写科幻研究论文的人,研究科幻,尤其是想把它在国内建立成一个学科的人。长期以来,有个问题就困扰着我,那就是想把科幻做成学术,建立一个学科,需要的是正式的学术文献,可是目前我们见到的科幻研究资料大多都是科幻迷,科幻作家,科幻杂志相关的,这些资料在正式的学术研究中引用资格很成问题。甚至奥尔迪斯那本《亿万年大狂欢》,也是给科幻迷写的,真正能见到的西方理论著作,也就是苏文等那么几本。科幻在西方怎么说也开了几十年课了,正式的学术研究成果其实很多,但是以前没有一个系统的索引。读博士时导师开的第一门课,就十分清楚学术写作和大众写作的区别,只有学术写作才能转化为学术成果,并为学术共同体所承认,并成为转化为大众资本的基础。《科幻研究》1999年做了一个科幻批评史研究专题,把科幻批评科幻研究的历史拆成四份分给四位学者1920年之前是一段,1920年到1980年,通俗和学术各有一段,1980年后又是一段,1920年前后是跟斯巴克创建杂志,科幻从精英到通俗的分界线,1980前后是苏文等人几部重要著作问世,科幻也开始被纳入后现代主义研究的分界线。1,1920之前。这段从开普勒到威尔斯,中间大概又能分成几段,一部分是关于天文学革命时代的科幻,比如开普勒为自己《月球之梦》所写的注释阐明写作目的,以及相关的一系列关于月球,太阳系旅行小说遭到的评论,有人认为是科学教育,有的认为就是娱乐(算是最早硬软科幻之争)后边是关于各种未来社会科幻,比如法国大革命前后很多非常类似于中国晚清时政治未来小说的东西,有关于凡尔纳和威尔斯关于他们谁更科学的论战,还有主流文学家对科幻的各种偏见,以及“这种文学类型根本活不到下个世纪”这种让科幻迷很有鞭尸欲望的断言。2,1926-1980科幻评论通俗传统。主要是关于围绕美国地摊杂志、作家、作者和选集的科幻评论,先是重点介绍了根斯巴克的科幻三分法,后来坎贝尔对他的拓展,进入50年代后又进入了四个部分:新的杂志编辑,他们各种程度弱化和转移了之前的科幻观(如果跟斯巴克和坎贝尔就像《科幻世界》的话,我注意到有个叫《奇幻与科幻杂志》的刊物努力弱化科幻奇幻的差别,重视小说本身可读性,有点像《九州幻想》)。专业的书评家出现,主要是达蒙•奈特和詹姆斯•布利什(中国现在连专业科幻作家都养不活,更别说书评家了)。选集编辑(基本上就是我了,终于找到自己位置了不容易啊!)科幻书的作者和编辑(作家、编辑本人发表科幻言论,其实中国现在大多有影响力的科幻评论都是这个部分)作者还介绍了下通俗和学术两大批评传统的交锋。随着新浪潮运动,学院派科幻批评崛起,受过训练的文学学者和研究者走的路线和通俗评论完全不同,作者对比了海因莱茵一篇作品受到的两篇完全不同的评论说明差异。指出学院派虽然更全面些,但是评论作品是带选择性的,只选他们认为好的。而通俗批评由于对科幻的热爱,也许能发现独特的东西。3,1940-1980 科幻评论学术先驱。我的五颗星主要是打给这章的,帮助非常之大,是那些身处学院中的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科幻,纳入其研究领域并发展的今天的一个综述,我不敢肯定这个过程在中国是否能够复制,但是确实看到了一些迹象,这个过程本身是如此的科幻。首先,是一位叫戈夫的年轻学者1941年的《散文体小说中的想象之旅》,其中涉及了德国国家社会主义从幻想发展为法西斯的结构,接着是贝利1947年《穿越时空的朝圣者》,这部1934年就完成的博士论文把那些单纯的地理旅行小说扔掉,涉及了对原子时代的描述和培根式学院的想象。下一个先驱是曾任现代语言协会主席的女学者尼科尔森,她研究了17世纪天文学和科幻的关系(从我现在专业的角度讲必需mark),更重要的是她培养了一批后来对科幻批评至关重要的学生。接下来是克莱尔森,他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掌门人,系统地组织了科幻的学术研究和批评,是科幻小说研究会的开山主席,并创办《外推》和影响了《科幻研究》的创办。之后还有斯科尔斯(本书第一部分作者),布罗德里克,萨金特,沃尔夫等,直到1979年苏恩文的大作发表。作者引希勒加斯的一段话“科幻、奇幻以及乌托邦文学和思想的研究和教学,对我而言是一种对人文学科旧有秩序的反叛”4、1980-1999 科幻批评在当代 通俗和学术在这里合二为一了,也许是很多时候之间的差别已经难以区分了,这个二分法的标准不合适了。这里作者把近来的科幻批评分为三类:首先,是科幻史,类型研究,科幻媒体研究和参考资料,除了奥尔迪斯这种科幻通史,许多研究者聚焦于某个时段,某个地理位置,某个类型的科幻史,苏恩文则是标准的文类研究著作,不过比较有趣的一个是部叫《科幻小说的多次死亡》,让人想起今天每隔一阵子就有人喊科幻死了。媒体研究主要是关于电影的,那些想写科幻电影论文的同学们你们欢呼吧,前提是你要看英文资料。参考资料类有一本大家很熟了,彩图科幻百科。其次,是作家论科幻,这些东西国内也很多,不过国外好像很系统,有许多专门的科幻作家访谈录出版,许多很著名的科幻作家比如莱姆和勒奎恩居然也有出过科幻评论集,实在很让人心动。第三大类是女性主义研究和后现代研究,这些都是奥尔迪斯没碰过的东西,这部分当然是哈拉维和詹姆逊的天下了,不过斯特灵发明的一个“滑流小说”术语也很有趣,指那些主流作家碰触科幻题材的作品,比如冯内古特,卡尔维诺登等总之,本书第三部分相当有用,很显然它是将来写科幻论文时需要不断查阅写在参考文献上的那些东西,而它们大多还没被翻译过来,这本书最重要的作用,是铺开了一个巨大的书单,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国内研究相关的科幻主题都可以参照西方科幻的研究成果。李广益是本章译者,记得他从前在微博上列过几十本科幻研究书籍的名字,但是当时没有细看,想必就是这些。不过,国内的情况目前很复杂。在本部分结尾,作者表达了一种担心,科幻研究的本体正在消隐,各个学科在从自己的方法和需要进行和科幻相关的研究,那么科幻研究本身还存在吗?对于中国正在建立的科幻学科来说,显然是在逆流而动了。国内各个学科正在紧密与国际接轨,它们涉及到科幻的部分自然也无需科幻全圈知道,我在科学史系这个专业明显感受到了这种压力:他们做的东西已经这么科幻了,还要我们研究科幻的干什么呢?这是一个问题。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宇宙奇趣有点科幻的意思,月亮离得近的时候一跳可以被它的重力吸引过去,云云。
  •     很不错的一本书,其中不少观点让人很受启发。由于是读了《未来考古学》才来读这本,对比感觉读起来挺顺畅的嘛~_(:з」∠)_
  •     刚看完第一章,和宇镭讨论一下:“作者断言,当下和不久将来所能写出的最好小说一定是关于将来的故事”,这个论断是在什么样的意义上提出的?衡量小说是不是好小说的标准是什么?是有没有更好地实现“升华和认识”这小说的两个功能吗?
    另外问下为什么说现实主义是失败的?
  •        打五颗星是给第三部分"科幻批评简史"的。很感激《科幻研究》做了这样一个专题,弥补了资料的空白。毕竟,科幻史已经很多人写了,但是系统的科幻批评史却很少见。
      这本书是三个不同部分的拼盘,吴岩老师说这本书是这套书里最难读的,其实是因为三个部分所面对的读者完全不同,要求的知识背景也不同,使得不管是科幻迷还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都很难全部顺利进入。事实上这本书所针对的读者群比较狭窄,一般想要了解科幻的大众科幻迷是不需要读这本的,真读的话也不大可能读的进去。本套理论书最适合大众阅读的肯定是奥尔迪斯的《亿万年大狂欢》,毕竟科幻史作为感性资料是比较有市场的,而奥尔迪斯作为作家保证了书的可读性。其他几本理论书都是一家之言,就只有相关研究者才会用到了,不过如果可能的话,本书的第三部分《科幻批评简史》还可一读,因为许多人可能会需要写科幻评论。评论科幻,想要有新意不落前人窠臼的话,看看前人评论的历史很重要,最悲惨的事情就是你绞尽脑汁洋洋得意写了很长的东西,却不知道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这就是为什么学术论文总是有一个前人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不犯历史错误。
      
      
      
       第一部分 科幻的结构式寓言理论
      
       本部分适合一般文学研究者阅读,主要讨论科幻在西方主流文学中的位置和独特意义,需要读者具备的知识是一般的西方文学史常识,以及有关勒奎恩,赫伯特,斯特普尔顿的作者的作品阅读经验。一般科幻迷可以退散,不过如果你是个勒奎恩迷的话仍然可以看看,如果你是个大学中文系学生,想写篇讨论科幻和主流文学关系的文章去蒙混那些不懂科幻的老师,这部分倒是个宝库。
       我是此部分译者之一,翻译时刚研一,对科幻了解并不深,加上英语不好,基本是对着金山词霸译的,当时只是从字面上的意思了解自己负责的部分,现在回头看,感觉完全不同了,所以说译者并不一定是最了解作品的人。此章作者斯科尔斯的名字大家可能有些陌生,在本书第三部分256页有介绍,不熟悉的可以翻过去先看一下,基本上是属于学院传统的理论家。
      
       作者首先提出小说的两个功能,升华和认识,介绍了现实主义在这方面的失败处,以及幻想作品的另一种失败,他从神话时代开始,历数了文学的演变,每个时代叙述方式与其历史的关系,一直介绍到科幻,作者断言,当下和不久将来所能写出的最好小说一定是关于将来的故事,他提出了几条理由,历史的,伦理学的,哲学的,大众文化消费模式上的,认为科幻可以带来新的东西。
       作者认为科幻是一种新的寓言,历史上寓言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教条的,比如《神曲》,一种是推测的,比如《乌托邦》,前者所讲述的符合当时的知识系统,而后者是对新知识系统的建设,前者不断没落,后者发展,不过后者是基于人文主义传统的,当人文传统被科学替代后,就成了科幻。作者介绍了相对论和进化论等理论对人们的冲击,将新的寓言定义为结构性寓言,并且,并非今天所有被称作科幻小说的都是结构性寓言。
      这种结构性寓言有什么表现方法呢?作者把它分成三种,斯特普尔顿的《星辰制造者》式的高度认知少想象的作品,赫伯特《沙丘》式的强烈理想化认知边缘化作品,约翰布鲁纳《站立桑给巴尔》式的社会严格推想作品。然后又说,这三种不是截然分开的,实际上有人可以三者结合做的很好,比如勒奎恩,作者分析了《地海传奇》《黑暗的左手》等很多文本,说明其在三方面的价值。
      总之,斯科尔斯使用了一个“结构式寓言”的术语来代指他认为的有价值的科幻,把科幻和主流文学连接起来,先是历数文学史,指出幻想作品的位置,又给幻想文学一个寓言分类,指出科幻在其中位置,又将科幻的风格按他的理论分成几种阐述,又综合起来。这是一种把科幻和主流文学联系起来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本质上和亚当罗伯茨的《科幻小说史》差不多,发明术语,归类阐释,表达看法,指出价值。对术语不感兴趣的科幻迷肯定是不需要的,因为科幻的价值对他们来说不证自明,但是对于那些想从文学研究介入科幻的人来说,还是提供了一些东西。
      此外,此部分感性的东西不少,比如大段对斯特普尔顿和勒奎恩作品的引用,因为前者的作品国内基本没引进,后者的《地海传奇》也没什么像样的中译本,对于了解这些人的作品很有帮助,最有价值的结论是最后,斯科尔斯说,对于科幻来说,最有意思的事情,并不是来自它的起程,也不是旅途本身,而是来自它的返航."我们一旦起程,决不停息/直到探索的最后终结/或许我们会回到起点/但会开始明白我们的位置".本文最终还是回到了感性,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了科幻阅读给我们的独特感觉。
      
      第二部分 科幻的乌托邦理论
      
      此部分的适读群体可能给窄些,它不是给文学研究者看的,而是给广义的文化研究者看。它讨论的甚至不是科幻,而是乌托邦,这个词并不能跟科幻画等号,而且比科幻历史更悠久。
      作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位大牛,他写的东西涉及的领域相当多,涉及科幻的部分可以翻到本书第三部分297页。詹姆逊只是在讨论一些学术问题的时候拿科幻举个例子,而且本部分的几章也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詹姆逊在不同场合,讨论不同问题时候一些文章的汇集,中间跳跃非常大,也没有什么太紧密地联系。介绍到这里,你需要掂量下自己要不要读者部分了。
      尽管这些文章我之前在一些地方零散读到过,但是重读一遍也不能说完全把握了,因为对文化研究的方法我并不是很熟(只是零散地旁听了北大戴锦华和华师大罗岗两个学期的课),如果是专业的文化研究学者,当然不需要看我建议了,普通读者感兴趣的话,建议抓住一些有特色的观点即可,不用强求,下边列出一些我感兴趣的地方
      1,任何一个规划着的空间形式都是乌托邦。“乌托邦之重要不在于它可以正面想象和建议的东西,而在于它无法想象和难以想象的东西”“乌托邦不是一种表征,而是一种作用,旨在揭示我们对未来想象的局限。超越这种局限,我们似乎再不能想象我们的社会和世界的变化。”詹姆逊认为,任何人想象的乌托邦都是有局限的,或是因为想象的无能,或是因为想象者根本不相信它能实现。
      2,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乌托邦,它的两大源头之一,在我们课本上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东西在詹姆逊这里就是“乌托邦共产主义”,它在西方还在不停复活。垄断资本主义的全面文化渗透下,大量文化产品没有自己的价值,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不再面对自己的生活,我们不仅要抛弃敌人的价值观,还要自我分析。但是,即使一件文化产品的功能就是娱乐,它似乎也能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某些积极的方面,仍然藏着希望。(这里用勒奎恩《一无所有》作了例子)
      3,乌托邦的形式和乌托邦的愿望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人们的生活中遍布着无处不在的乌托邦冲动,也有那些作家精心设计出来的,以文本形式表达的有组织的乌托邦,后者是一种封闭性的,系统性的承诺。(这里用斯特普尔顿作了例子)
      4,詹姆逊对勒奎恩《黑暗的左手》作了详细解读,使用了一个“世界缩影”的术语,对其中的气候设置,两性人设计,社会发展动力进行了讨论,指出勒奎恩这种批判性乌托邦的特点,比如,在它的框架里,历史没有被马上排除,而是做了重新安排。他指出了这部小说结局的矛盾,勒奎恩这部小说“最深刻的主题不会是这种乌托邦,而是我们自己不具备首先就想到乌托邦的能力”
      5,詹姆逊介绍了关于东德科幻的一些研究情况,这种共产主义阵营的科幻对西方来说非常特殊(不过和同时期的中国科幻相比倒是很接近)
      
      总之,大牛讨论的不是科幻本身,而是科幻给他研究的东西的启示,科幻肯定不只是文本游戏,它肯定要改变文本之外的东西,关于我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想象。所以,对于他所涉及的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读者需要有所储备。我举个例子,我现在正在旁听的一门文化研究课程是城市文化,老师列出了这学期要讨论的八个主题:地理,空间,媒介,政治……需要循序渐进阅读大量文献,最后一个才是乌托邦(相关参考资料包括电影银翼杀手和黑客帝国),这表明直接越过现实去研究人们的想象,相当于金庸小说里直接速成九阴真经,副作用相当大。
      
      第三部分 科幻批评简史
      这部分的重要性,我一开头就说了。适用读者,要写科幻评论的人,会正式地写科幻研究论文的人,研究科幻,尤其是想把它在国内建立成一个学科的人。
      长期以来,有个问题就困扰着我,那就是想把科幻做成学术,建立一个学科,需要的是正式的学术文献,可是目前我们见到的科幻研究资料大多都是科幻迷,科幻作家,科幻杂志相关的,这些资料在正式的学术研究中引用资格很成问题。甚至奥尔迪斯那本《亿万年大狂欢》,也是给科幻迷写的,真正能见到的西方理论著作,也就是苏文等那么几本。科幻在西方怎么说也开了几十年课了,正式的学术研究成果其实很多,但是以前没有一个系统的索引。读博士时导师开的第一门课,就十分清楚学术写作和大众写作的区别,只有学术写作才能转化为学术成果,并为学术共同体所承认,并成为转化为大众资本的基础。
      《科幻研究》1999年做了一个科幻批评史研究专题,把科幻批评科幻研究的历史拆成四份分给四位学者1920年之前是一段,1920年到1980年,通俗和学术各有一段,1980年后又是一段,1920年前后是跟斯巴克创建杂志,科幻从精英到通俗的分界线,1980前后是苏文等人几部重要著作问世,科幻也开始被纳入后现代主义研究的分界线。
      1,1920之前。这段从开普勒到威尔斯,中间大概又能分成几段,一部分是关于天文学革命时代的科幻,比如开普勒为自己《月球之梦》所写的注释阐明写作目的,以及相关的一系列关于月球,太阳系旅行小说遭到的评论,有人认为是科学教育,有的认为就是娱乐(算是最早硬软科幻之争)后边是关于各种未来社会科幻,比如法国大革命前后很多非常类似于中国晚清时政治未来小说的东西,有关于凡尔纳和威尔斯关于他们谁更科学的论战,还有主流文学家对科幻的各种偏见,以及“这种文学类型根本活不到下个世纪”这种让科幻迷很有鞭尸欲望的断言。
      2,1926-1980科幻评论通俗传统。主要是关于围绕美国地摊杂志、作家、作者和选集的科幻评论,先是重点介绍了根斯巴克的科幻三分法,后来坎贝尔对他的拓展,进入50年代后又进入了四个部分:新的杂志编辑,他们各种程度弱化和转移了之前的科幻观(如果跟斯巴克和坎贝尔就像《科幻世界》的话,我注意到有个叫《奇幻与科幻杂志》的刊物努力弱化科幻奇幻的差别,重视小说本身可读性,有点像《九州幻想》)。专业的书评家出现,主要是达蒙•奈特和詹姆斯•布利什(中国现在连专业科幻作家都养不活,更别说书评家了)。选集编辑(基本上就是我了,终于找到自己位置了不容易啊!)科幻书的作者和编辑(作家、编辑本人发表科幻言论,其实中国现在大多有影响力的科幻评论都是这个部分)
      作者还介绍了下通俗和学术两大批评传统的交锋。随着新浪潮运动,学院派科幻批评崛起,受过训练的文学学者和研究者走的路线和通俗评论完全不同,作者对比了海因莱茵一篇作品受到的两篇完全不同的评论说明差异。指出学院派虽然更全面些,但是评论作品是带选择性的,只选他们认为好的。而通俗批评由于对科幻的热爱,也许能发现独特的东西。
      3,1940-1980 科幻评论学术先驱。我的五颗星主要是打给这章的,帮助非常之大,是那些身处学院中的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科幻,纳入其研究领域并发展的今天的一个综述,我不敢肯定这个过程在中国是否能够复制,但是确实看到了一些迹象,这个过程本身是如此的科幻。首先,是一位叫戈夫的年轻学者1941年的《散文体小说中的想象之旅》,其中涉及了德国国家社会主义从幻想发展为法西斯的结构,接着是贝利1947年《穿越时空的朝圣者》,这部1934年就完成的博士论文把那些单纯的地理旅行小说扔掉,涉及了对原子时代的描述和培根式学院的想象。下一个先驱是曾任现代语言协会主席的女学者尼科尔森,她研究了17世纪天文学和科幻的关系(从我现在专业的角度讲必需mark),更重要的是她培养了一批后来对科幻批评至关重要的学生。接下来是克莱尔森,他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掌门人,系统地组织了科幻的学术研究和批评,是科幻小说研究会的开山主席,并创办《外推》和影响了《科幻研究》的创办。之后还有斯科尔斯(本书第一部分作者),布罗德里克,萨金特,沃尔夫等,直到1979年苏恩文的大作发表。作者引希勒加斯的一段话“科幻、奇幻以及乌托邦文学和思想的研究和教学,对我而言是一种对人文学科旧有秩序的反叛”
      4、1980-1999 科幻批评在当代 通俗和学术在这里合二为一了,也许是很多时候之间的差别已经难以区分了,这个二分法的标准不合适了。这里作者把近来的科幻批评分为三类:首先,是科幻史,类型研究,科幻媒体研究和参考资料,除了奥尔迪斯这种科幻通史,许多研究者聚焦于某个时段,某个地理位置,某个类型的科幻史,苏恩文则是标准的文类研究著作,不过比较有趣的一个是部叫《科幻小说的多次死亡》,让人想起今天每隔一阵子就有人喊科幻死了。媒体研究主要是关于电影的,那些想写科幻电影论文的同学们你们欢呼吧,前提是你要看英文资料。参考资料类有一本大家很熟了,彩图科幻百科。其次,是作家论科幻,这些东西国内也很多,不过国外好像很系统,有许多专门的科幻作家访谈录出版,许多很著名的科幻作家比如莱姆和勒奎恩居然也有出过科幻评论集,实在很让人心动。第三大类是女性主义研究和后现代研究,这些都是奥尔迪斯没碰过的东西,这部分当然是哈拉维和詹姆逊的天下了,不过斯特灵发明的一个“滑流小说”术语也很有趣,指那些主流作家碰触科幻题材的作品,比如冯内古特,卡尔维诺登等
      
      总之,本书第三部分相当有用,很显然它是将来写科幻论文时需要不断查阅写在参考文献上的那些东西,而它们大多还没被翻译过来,这本书最重要的作用,是铺开了一个巨大的书单,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国内研究相关的科幻主题都可以参照西方科幻的研究成果。李广益是本章译者,记得他从前在微博上列过几十本科幻研究书籍的名字,但是当时没有细看,想必就是这些。
      不过,国内的情况目前很复杂。在本部分结尾,作者表达了一种担心,科幻研究的本体正在消隐,各个学科在从自己的方法和需要进行和科幻相关的研究,那么科幻研究本身还存在吗?对于中国正在建立的科幻学科来说,显然是在逆流而动了。国内各个学科正在紧密与国际接轨,它们涉及到科幻的部分自然也无需科幻全圈知道,我在科学史系这个专业明显感受到了这种压力:他们做的东西已经这么科幻了,还要我们研究科幻的干什么呢?这是一个问题。
      
  •     我对文学理论近年来很感兴趣,可惜相关知识好像不太好找。此书和我预想的不一样,覆盖较广,但都不深入。我预想的是对某一类科幻文学作品的深入评析,可惜不是。
  •     虽然讲的很好也成一家之言,但是除了译注外,没有任何注释和参考文献,它具有学术文献的资格吗?要命的是,所有关于科幻的研究资料几乎都有这个问题
  •     现在看到第一编前四章,翻译仅字面意思吧,语句不通,勉强能读
  •     科幻批评史部分资料十分翔实~但因十分翔实而陌生~当然 错不在书~第二章的解读很好
  •     前两章,并且理论家们都爱勒奎恩奶奶TAT
  •     已经不是头一次看到有人提到卡尔维诺也曾涉及科幻了,但是根据我读过的卡尔维诺(《通向只蜘蛛巢小径》、《阿根廷蚂蚁烟云》、《帕洛马尔》、《寒冬夜行人》、《命运交叉的城堡》、《短篇小说集》中都没找到任何科幻的影子),我实在是觉得他更倾向于奇幻fantasy,难道是《宇宙奇趣》这本书中有么?还请指教!
  •     实在很普通,既未提出什么独特的新观点也算不得流畅详实,而且又是惨不忍睹的集体翻译……有必要省钱到连个好点的译者也不肯找么= =
  •     很难得能看到专门研究科幻文学的理论作品,而且收集了詹明信这位大家的作品,应该说是志于科幻研究者的福音。虽然文学理论的确比一般文体难懂,但也不需要故意把英文长句都照搬成中文长句吧。有时候真是在透过中文揣测英文原文,猜测英文究竟想表达什么。127页出现了个“斯克洛丁格”,怔了一会,才领悟到说的是薛定谔……拜托译者,您不查wiki,也该看看生活大爆炸啊。
  •     自身科幻迷是必须读的。你知道的!
  •     这本很赞!
  •     作为一个科幻迷看完觉得不知所云,不知道是自己理解力不达标还是翻译得太烂……
  •     感觉这本借鉴意义和可读性都是目前读过系列里最高的,虽然只是大致翻了翻,先马
  •     地海传奇有中文版。可能你觉得翻译得不好?
  •     任重而道远啊!历史的道路再科幻也是人走出来的,鱼雷同学看你的了。
  •     的确不好读,对于我来说第一二章根本看不懂。。。。各种概念,各种名词,搞理论的人就是这么无趣。。。
  •     读得真细致。可以给更多读者导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