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谋杀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血腥的谋杀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513303750
作者:[英] 朱利安·西蒙斯
页数:35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在美国、英国和许多其他非共产党政权的国家里,犯罪文学受众广泛,几乎肯定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小说。海格拉夫说,一九四。年美国犯罪小说占据了所有新出版小说数量的四分之一,大部分都卖往租书店或公共图书馆。这个比例如今也没有太大变化,虽然在英国租书店几乎不存在了,公共图书馆成了精装本犯罪小说最重要的购买者。不过,随着平装本数量的增长,大大改变了这一情况。我们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是任何一位犯罪小说名家都能保证平装本的销量,而最受欢迎的间谍小说家和冒险小说家的作品销量巨大。这类书的读者不分阶级和收入水平。政客和政治家们尤其觉得阅读侦探小说容易让人放松(这种赞美并不可靠)。-八六〇年时亚伯拉罕·林肯欣赏爱伦·坡的作品,约瑟夫·斯大林后来也喜欢上了他。伍德罗·威尔逊“发现”了J.S.弗莱切的作品,这位约克郡的侦探小说作家兼记者如今已被人遗忘。罗斯伯里勋爵因为拥有福尔摩斯故事短篇集《回忆录》的初版本而自豪不已,斯坦利-鲍德温首相。非常欣赏安娜·凯瑟琳·格林的《利文沃兹案》。,约翰·F.肯尼迪喜欢伊恩·弗莱明胜过其他同类作家。虽说有点儿夸张,但是正如某位作家所说的,犯罪文学是“最聪明的读者之最爱”,至少弗洛伊德喜欢看多萝西·L.塞耶斯的书。从表面上看,他们以及其他读者想要寻找的是真实生活中所没有的、让人欢愉的刺激。但是为什么这些受人尊敬的人喜欢看侦探小说或者惊险小说呢?前者关于犯罪和破案,后者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获赞许。不可思议的是,心理分析学家忽略了犯罪文学的阅读动机这一问题,这类文学的史学家也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个问题。第一篇对动机进行心理分析的文章是利奥波特·贝拉克博士于一九四五年所写的《关于侦探小说的心理学以及相关问题》。贝拉克博士谈到侦探小说的内容时说,“犯罪和挑衅事件允许本我。的冲动产生假想的满足”。换句话说,首先,读者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罪犯。这样的假想很安全,因为“它(小说)完全与现实无关,而且很快超我就会对侦查和随之而来的惩罚感到满足”。正如现在任何一个读者都会意识到的,对一九四五年前后或更早的侦探小说来说确实如此,不过现在的作品所催生的幻想不尽相同。随后,贝拉克表示,侦探是“以自我为偶像,充满了原始性格、渴望完成心愿的超人”。本书下文将对此观点予以支持和阐述。还有一些相当基础性的看法。查尔斯·莱克罗夫特博士于一九五七年在《心理分析季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观点对侦探小说心理分析最具启发性。莱克罗夫特在开头讨论了另一位心理分析学家杰拉尔丁·皮特森一克拉格的假说。皮特森一克拉格认为侦探小说源于婴儿时期的“原始场景”。谋杀象征父母间的交媾,受害者是双亲之一,线索象征着神秘的“夜间的声音、污迹、无法理解的成人笑话”。按照他的说法,读者通过成为侦探满足小时候的好奇心,“彻底补偿儿童时期无意识中留下的无能为力和不安内疚的记忆”。莱克罗夫特给这个观点加上有趣的注解。如果受害者是双亲之一,那么谁是罪犯?罪犯是“读者对父母不曾说出的恨”的具体表现。因此“读者不仅仅是侦探,同样也是罪犯”,“在虚构的侦探小说中,侦探或主人公会发现他就是自己正在寻找的凶手”。莱克罗夫特以《月亮宝石》为例,验证他和皮特森-克拉格的观点。但这个例子并不完全让人满意,虽然其中充满了福尔摩斯式的心理分析语言。(“这里并不需要……指出印度橱柜的抽屉、用来装饰的油画和睡衣上的血渍的象征意义,也不需要指明富兰克林在向雷切尔求爱时戒抽雪茄的事实。”)可能是由于对这类小说不熟悉,莱克罗夫特没有注意到最重要的一点,即只有某些时期的犯罪小说遵循他所提出的理论。早期犯罪小说的主人公常常就是罪犯,就算近来不少作品的主人公也会是罪犯,或是假装为罪犯,或是言行举止像个罪犯。

前言

本书于—九七二年首次出版,一九八五年进行了修订,重新评价了一些作家作品。此外,本书出版之后,又有作家开始从事创作或者崭露头角,因此在修订版中也进行了讨论。—九八五年版的最后一章中,我提出了一些预言,如今可以看出它们离靶心是近还是远。    目前这版,我在“补遗”这一章里讨论了知名作家的最新作品,以使《血腥的谋杀》赶上时代步伐。我也分析了如今犯罪小说的主要趋势——说得婉转点,有的观点可能未必受到赞同。    这可能是最后一版,让我再重复一遍:这是一本侦探小说迷所写的书,而非学术著作或是分类目录、百科全书,它记录了一位读者的热情和偶尔的失望。它是供阅读、商讨、争论和合理反驳的。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借此告诉新一代的读者:杰出的犯罪小说不仅仅是消遣,也是文学。    朱利安·西蒙斯

媒体关注与评论

《血腥的谋杀》是侦探小说和犯罪小说最好的历史书。我认为它有着极好的阅读感觉。  ——罗斯·麦克唐纳犯罪文学的博学宝库!  ——《二十世纪犯罪和悬疑作家》朱利安·西蒙斯用这本书证明了自己是英国犯罪作家毋庸置疑的前辈。  ——《星期日泰晤士报》

内容概要

朱利安•西蒙斯 Julian Symons (1912-1994)
在推理文坛上,能囊括美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推理大师奖”、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颁发的“钻石匕首奖”,以及瑞典侦探学院颁发的大师奖三个重量级奖项的作家, 只有朱利安•西蒙斯一人。
朱利安•西蒙斯出生于英国伦敦 ,是家中最小的男孩。十四岁时他便离开学校创办了一本诗歌杂志,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九四七年开始专职写作。
西蒙斯一生创作了三十余部侦探小说。他的作品结合了侦探小说和犯罪小说的特点,并在人物形象和心理刻画上下足了功夫。其中最能代表其特色的当属金匕首奖获奖作品《谋杀的颜色》、《杀死自己》和《玩家与游戏》等。朱利安•西蒙斯曾在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五年间,任英国侦探俱乐部主席,并于一九八二年获得了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最高荣誉——爱伦•坡奖终身成就奖。
朱利安•西蒙斯的成就不仅限于侦探小说创作领域,在评论界更是独树一帜、无人能及。他于一九七二年创作的《血腥的谋杀》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犯罪小说评论作品。至今已增订多次,是当今全球侦探文学研究及爱好者的必读资料。

书籍目录

第三版序言
定场诗
第一章 侦探小说是什么
 为什么读侦探小说
第二章 两种源流:
 葛德文、维多克、坡
第三章 狄更斯、柯林斯、加博里奥:
 模式形态
第四章 空白期
第五章 歇洛克·福尔摩斯
第六章 短篇小说:
 第一个黄金时代
第七章 长篇小说的兴起
第八章 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第九章 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第十章 美国革命
第十一章 西姆农和梅格雷
第十二章 犯罪小说新浪潮
第十三章 短篇犯罪小说的变迁
第十四章 犯罪小说和警察小说
第十五章 多产作家和畅销作家、
 异色作家和一书作家
第十六章 间谍小说简史
第十七章 再窥水晶球
第十八章 补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犯罪小说
第十九章 索引

编辑推荐

《血腥的谋杀:西方侦探小说史》MWA大师奖、CWA钻石匕首奖得主朱利安·西蒙斯代表作。一部最权威、最经典的世界侦探文学史。英国犯罪作家协会及美国推理作家协会评选“世界百佳推理小说”均以《血腥的谋杀:西方侦探小说史》为蓝本。纵览侦探小说发展历程评析侦探文学大师名作。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P.D.詹姆斯、多萝西·塞耶斯、等近百位大师盛赞此书。

作者简介

《血腥的谋杀:西方侦探小说史》详细讲述了侦探小说的始末,第一次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了侦探小说形成的背景、发展情况、拥有读者的原因以及几个主要作家的特点,是一部优秀的推理史。
不同于某些编年体的史书,它以时间为线,以流派为纲。读者对于这一类型文学的发展进程一目了然。在叙述历史之外,又以作家为条目进行了简单而深刻的评价,并带给读者关于三个世纪以来的侦探小说、犯罪小说、警察程序小说、间谍小说、冒险小说、惊悚小说和闲适小说的权威观点。
这本好书在侦探迷中十分知名,它发掘出了那些被忽视的或被遗忘的作品和作家。当然,阿瑟·柯南·道尔爵士、阿加莎·克里斯蒂、达希尔·哈米特、多萝西·L.塞耶斯,以及其他所有创造出我们喜欢的犯罪文学作品的伟大名字也在《血腥的谋杀:西方侦探小说史》中有详细阐述。

图书封面


 血腥的谋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朱利安•西蒙斯是一位极具个性却又富于理性的推理评论者,整部书即没有阿谀逢迎,也没有刻意打压,完全就是一位资深推理迷阅读笔记,读来轻松自在,以下是书中的一些摘抄和笔记。P43当我们业已熟悉它的追随者和模仿者,原初的经典对我们来说就没有什么创新可言了(多萝西•L•塞耶斯) 名气有时就代表着过气,但真正的经典不会因为其身后的众多模仿者而失去光彩。 即使只是追随者,也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或专心于诡计的变种和杂糅,或专心于逻辑推演,或专心于氛围的营造,无论选择哪一方面,有能力的作者自会赢得读者的青睐。P61-63福尔摩斯。 福尔摩斯的魅力在于其是一位超人式的神探,有他在身边让人感到安心,他的过人之处在书中是得到明证的。P63《银白马》 于平常处发现不寻常远难于发现事物本身的不寻常。P81主张自己不过将普普通通的才能巧妙地发挥出来罢了。(马丁•休伊特)我只是按经验法则办事,尽我最大的努力解决案子。(保罗•贝克) 常人侦探的魅力在于其虽与读者站在同一战营,但却依靠着自我的认真与执着破解了迷案,这让普通读者倍感亲切,真实感也陡然上升。 常人侦探与超人侦探不同处仅在于对侦探本人形象塑造上,优秀的侦探故事永远拥有同样的内在,即自然纯粹,浑然天成的推演过程。P95小说中的犯罪就应该是谋杀。(S•S•范达因) 谋杀只是一个条件,并不是影响诡计与推理的关键,即便是谋杀故事,其所要解答的谜团有时也与谋杀本身无关。即便被害人不出现,即便没有谋杀,也可以写出好的推理小说。P96不能有浪漫情节(S•S•范达因),侦探的趣味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侦探的趣味等同于案件本身的趣味。P104不论是作者表现出的过人智慧,还是除了侦探和谜团以外对一切东西都不屑一顾的轻蔑,它们都属于黄金时期的最佳果实。 黄金时代的最佳果实对我来说就是历久弥新的智慧之光和老友重逢般的亲切感。P105奈欧•马许用两行字总结她后来对万斯的感觉:菲洛•万斯,该教训教训。 没错!还得加上《班森杀人事件》里上校的那句话:“你少管闲事——你这个他妈的娘娘腔!”P115我个人喜欢《希腊棺材之谜》,这本书的解答相当出人意料,《荷兰鞋之谜》同样十分精彩,有关凶手留下鞋子所作的天马行空般的推理实在完美,还有《法国粉末之谜》,你一直要等到最后一行才知道解答,有关倒置线索的《中国橘子之谜》也相当不错。从理性推理的角度来看,它们确实可以跻身史上最好的侦探小说行列。 作者提到的前三部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国名系列小说。 卡尔作品的成功在于谜团的“巧妙”,而奎因作品的成功则在于线索的“巧妙”。P130大侦探全知全能,相信推理有着至高无上的力量。硬汉侦探靠直觉行动,像普通人一样容易犯错误,他们相信枪杆子里出真理。 期待阅读拥有黄金时代内核的优秀日常推理系列,他/她比大侦探更平实,比硬汉侦探更聪明。P148“奎因先生,能否劳驾您解释一下您著名角色的性生活,如果他有的话?”(达希尔•哈米特) 古典侦探通常都是童话般的人物,不食人间烟火,虽然作者们尝试改变,但与现实主义的硬汉比起来,古典侦探表征的仍是完美主义。P153任何一个具有一定水准的作家设计人物和案件的时候都不可能不加入某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安东尼•布彻)P161犯罪小说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主流道德规范,作家们采纳这样的道德规范来看待警察和罪犯、犯罪和惩罚。 偏爱黄金时代的解谜小说,自以为品味高贵独特,拥有贵族般优越感的人与那些喜好硬汉犯罪小说,认为古典推理不能称之为小说的人一样可笑。P211古典侦探小说一般不适合改变成影视作品,因为燃烧一般的火柴,烟蒂上特殊的口红印以及消散的指纹在视觉上并无有趣之处。 古典侦探小说倾向于故事高于人物,即使是改编成功的推理剧,在推理上也有弱化的倾向,并且越是推理水准高的作品,这种倾向越严重,而同样重视谜团的悬疑小说则不会受此羁绊。P246格林(格雷厄姆•格林)为惊险小说辩护,指出不应该以屈尊俯就的态度对待它,他把自己的一些作品称之为“消遣小说”,以此作为保护伞。他的意思不是说他们不是严肃小说,或者换而言之,他的其他小说就不是消遣小说?不管怎么样,这种差别使得他所反对的那种自命不凡永久地存在下去,纵然消遣小说所能达到的效果往往和他的其他小说一样严肃。这种效果并非完全通过深入的人物刻画来实现,也通过对地点和物体的观察,在描述它们本身的同时也描述它们所代表的符号。PS:比之《Bloody Murder》这个主标题,我更喜欢“平实”的副标题——《From the Detective story to the Crime Novel:A History》。
  •     梁文道在演讲《我的灵魂我的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暑假在学校附近旧书店打工的哈佛大学学生,有一天被老板派去到人家里收旧书。到了才知道,原来是一位哈佛的教授过世了,遗孀怕睹物思情,所以要将教授所有的书全部卖掉。有意思的是,这位教授就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教过他《中古英文文学》,而更有意思的是,当学生走进教授书房时,才发现原来这位作风老派、讲课乏味的教授家中竟然有整一面墙的书柜全是侦探小说,而且都是廉价的侦探小说。说到这,梁文道还特意补充到,“英语书籍里面有很多很廉价、很滥、印得很粗糙、翻多几下就可能会散掉的那种小说”。梁文道以这个故事开头,引出了书与人的关系,而这个故事的戏剧性之一就在于文学教授爱读廉价的侦探小说,——虽然梁文道的解释意在说明侦探小说也有良莠之分,但人们依然会约定俗成的认为侦探小说低文学一等。毋庸置疑,作为一门类型小说,侦探小说的最初目的就是迎合消费。虽然侦探小说的起源被公认为1841年爱伦坡的《莫尔街谋杀案》,但推理小说的第一个黄金期则迟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才真正到来——中间还隔着一个大侦探福尔摩斯,我们待会再来细说。咆哮的二十年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浪潮,人们充满了旺盛的消费需求与消费欲望,然而这一切又在三十年代大萧条沦为沉寂,正是在这样一个天翻地覆的年代成就了侦探小说的爆炸性发展。探究这一社会成因,或许我们可以归功于侦探小说带给人们的安宁世界。在黄金期的侦探小说里,正义总是站在法律与秩序一方,谁要去打破这个秩序,将最终受到惩罚。不仅仅是对正义与秩序的渴求,在黄金时代的侦探小说里,你既看不到失业、大罢工,也不存在工党、法西斯主义,我们看到是“一次次发生着谋杀案,却没有任何人受伤”。这简直就是另外一个童话。当然,侦探小说成为大众消费品也离不开所谓的“廉价”,有便宜的杂志也有租书店,你只需要花上一点点钱就能随意地坐在任何地方观看。而作为正义、秩序的替代品,读者在阅读侦探小说时也很容易将自己摆在侦探的位置上。如同女人们在大萧条时代购买低廉的口红来获得虚荣心的满足,男人们则依靠着识破一个个诡计以获得对自身才智的肯定。黄金时代的诡计可谓层出不穷,这点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男孩柯南身上看出。被誉为“天下第一扫把星”的家伙每到一个地方总会发生凶杀案,然而如果我们细数一下诡计,我们不难发现要所谓的不在场证据,要么时间不对,要么人物不对,要么事件不对,而再封闭的密室杀人,要么是在密室形成前杀人,要么在密室打开后走人。要再往前走,或许就得掉入另外一个迷宫,就如同阿笠博士的冷笑话谜语,依靠数字或者文字的组合来破译密码。因此在黄金时代的末期,人们——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已经厌倦了诡计的主导。作为日本推理小说的鼻祖,江户川乱步在一九二五年的《恶人志愿》一文中就这样写道,“如此看来,侦探小说的关键是要创造犯罪。为此,写侦探小说的人日夜都在考虑应该如何去构思前人所未做的大犯罪”,使得“他常常认为自己写作的作品只不过是一种欺人之谈,而断然折笔,过着浪迹天涯的流浪生涯”。春江水暖鸭先知,侦探小说作家们显然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方向。一九三零年,安东尼•博克创作了一部不为人所知的传统侦探小说《第二次枪声》,虽然糟糕透顶,但他在的序言中说道:“我个人相信,简单纯粹的犯罪解密,完全仰赖情节设计而不擅角色塑造、行文风格、甚至是幽默感的小说时日,已经落在审判者的手中,……吸引读者兴趣的,心理层面将超过数学成分。”而斯特恩也在《死胡同里的尸体》中更是简明扼要地说出这一改变的方向,“多考虑人类的思考、感觉和行为,少去考虑如何弄死他们。”在这种转变过程中,罪犯重新被赋予人的角色,而与之相对的,是大侦探的离席。让我们将时光往回倒一点,回到黄金时代前的一八八六年。一位事业不得志的医生住在汉普郡南海,他记下一些笔记,脑中构思着一个人物,笔记开头写着“奥蒙德•塞克——来自阿富汗”(“来自苏丹”被划掉了),“和歇林福德•福尔摩斯一起住在上贝克街二二一号乙。”这就是柯南道尔和他笔下的福尔摩斯。在柯南道尔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波西米亚丑闻》里明确表示福尔摩斯不会对爱情产生兴趣,他也从不说温情脉脉的话。道尔绝对不是在厌世或者嫌忌女人,他想告诉读者福尔摩斯需要成为不受普通人的弱点或者情感所左右的人。而这一超人本质也在大黄金时代得到传承,没有弱点、心思细密、博闻强识。超人的离席除了读者的不信任感,更大的原因源自于作者觉得他们还有更多的东西要表达,单一的任务不仅毫无用处还受其牵制。而随着大侦探一起消失的还有黄金时代许多其他累赘,这些附属品包括了庭院和房屋的场景图——这个遗风还可以在奎因的《希腊棺材之谜》中看到,灌木丛或图书馆里的尸体,依靠时刻表制造牢不可破的不在场证明等等。虽然这些要素都曾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奇思妙想的诡计——尤其是依靠列车时刻表和火车的密闭性形成的列车密室案,但有句话不是说,“第一个发明的是天才,而剩下的只能是模仿者”。当侦探小说从设计世界变为凝视社会时,侦探小说也就从简单的消费变成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拷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侦探小说的文学性。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的本格与变格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自认为本格派的东野圭吾在《白夜行》里恰如其分地将社会的变迁融入其中,比如七星烟、借记卡、超级马里奥等。而雷蒙德•钱德勒更是被写入经典文学史册,其中著名的硬汉小说《漫长的告别》更是被村上春树译成日文在日本推广。在这些硬汉小说中,硬汉往往在体制之外,比如劳伦斯•布洛克笔下的马修•斯卡德和雷蒙德•钱德勒笔下的菲利普•马洛,都是私家侦探,不怎么受人待见,而各自有各自的缺点,是社会的失意者,与前辈福尔摩斯为了追求刺激吸大麻不同,他们有时候需要的反而是酒精麻痹。而在他们的调查中,我们既能看到社会之恶,也能看到故事里各个人物纠缠的心结。当然,侦探小说发展到今天,所谓的“推理十诫”早已被无数名家所打破,而推理小说的边界也被延伸开来——“推理”一词来源于日本,由于日文改革而将侦探小说改为推理小说,现在的推理小说不仅有侦探小说、还包括书中所述犯罪小说、间谍小说等,它们以悬念吸引读者,而真正摄人心魄的是在故事里所体现的人性。《血腥的谋杀:西方侦探小说史》,[英] 朱利安•西蒙斯 ,新星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     是别出心裁还是弄巧成拙。这不是疑问句,因为既然起了这个题目,答案就是很明显的。先说排版。按说,以页边注的方式排版确实比较新颖,也便于读者对应查阅。但是《血腥的谋杀》一书由于要搞页边注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字号太小。字号要比一般的午夜文库图书(例如《异位》)小一号,看着费眼。尤其对比外页边那大段大段的空白,更显得不伦不类。大概因为页边注占据了很大的地盘,又不能让此书太厚,而采取了小字号。小字号倒符合午夜文库一贯的抠门作风。二是页边距紧缩。每页的外页边除了页边注的宽度之外,还保留了一些空间。但是内页边几乎就要挤进装订缝里了,看书得掰开了看。对比外页边那大段大段的空白,同样显得不伦不类。这个是最令人讨厌的!其他的平装本也有这种字号的,但此书是大段大段的论述,不像小说还有对话什么的分段,因此看起来密密麻麻的,读下来十分吃力。而且正文被挤在一边,版面严重不和谐。这样的结果是,新是新了,但是不仅很难看(丑陋),而且很难看(费劲)。如果你搞页边注是为了让书厚重一些,那还不如调大字号,将页边注改为脚注(其实查阅起来不比页边注难多少,排版反而方便许多),这样的话,不仅书不会变薄(反而可能增厚一些),不耽误你卖钱。真不知道一开始是怎么想的。让人期待的一本书,在细节上却又给读者造成阅读上的不便。着实不该。新方式固然值得尝试,但尝试之前按请考虑全面,尽量请以读者为依归,不要光图着又省钱又要卖高价。可以拿《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做比较。抛开版权问题不说,图注本本身就是以注取胜,注的内容不比正文少多少,这样版面上不会有太多的空白。应该说是与正文相得益彰的。而且图注本没有那么拥挤,页边留的空间不少,整体排版看起来疏朗大方。因此,此书重印时至少可以将整个页面往外挪一些。再说索引。索引是干嘛用的?汉语大词典说:索引“是将书刊中的内容或项目分类摘录,标明页数,按一定次序排列,附在一书之后,或单独编印成册,以便读者查阅的。旧称通检或备检。也称引得。”请注意是“按一定次序排列”。既然书已经翻译成中文,索引自然要按照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排列。可是此书索引既已将作者或著作的中文译名列在每行之首,却仍然按照作者或著作英文原名的字母顺序排列,导致索引杂乱无章,形同废物。而且你正文中也没注明作者和著作的外语原名,你让读者如何检索?这明显是偷懒,没有其他理由。译者也难辞其咎!还有一件最可笑的事情,那就是新星出版社在这样一本研究著作中还不忘给自己做广告:当出现某本书或某位作者时,新星常常会注上“新星出版社某某年版”或“新星出版社即将出版/已出版其作品《某某》”等字样,而其他内地出版社相关的著作或作者信息却付之阙如。以前在午夜文库的小说中也曾出现这样的情况,但那是极少数,每本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可以理解。而这次却是在几乎与新星有关的作者或书名都来这么一个页边注。这不仅仅是为了充实页边注,更主要的则是做广告(因为其他出版社的情况没列)。在这样一本“全世界最著名的犯罪小说评论作品”中,你们觉得这样合适吗?此举属于夹带私货,也是添乱,你们对得起作者吗?我不禁要问:新星出版社何时沦落到需要通过这么一种歪门邪道来做广告的地步?如果想要说明此书作者所提到的作品的中文出版情况,还不如单独列个附录附在书后,这样既可以避免在文中添加不必要的冗余信息(必要的译者注不算冗余信息,但是只添加新星社出版情况绝对是),也可以凸显你新星社的贡献(显然这些书新星版占大多数)和编辑此书的用心之处,还可以为读者提供按图索骥的材料。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基于以上排版、索引和页边注夹带私货的问题,个人以为此书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建议各位书友要慎重购买此书!最后要说明一下,书是好书,但是被新星给糟蹋了。如果新星继续像个暴发户一样,一意孤行,自以为是,无视读者的意见,最后只会离读者越来越远。

精彩短评 (总计89条)

  •     作为推理大家的西蒙斯,写的文学理论当然理直气壮,有理有据,好书
  •     = =额 出版社在旁边加上 新星出版社 xxxx年出版 坑死爹了
  •     1
  •     我没有读过比这本更枯燥的书了,耐着性子最终只是把黄金时代的那部分看完了。还有,这是我有史以来见过最闷骚的封面了。把白色护封扒掉,里面的颜色真心闪亮。
  •     短篇小说,第一个黄金时代。
  •     以比例来说错字和注释标错算很少了【以一般阿库状态来计算……个人向的基础上相当大众,外带再版后添加的内容很有趣。可以当书单玩不过光以哈米特和钱德勒看或许会有点不合。
  •     新星出版社出的推理系列都不错
  •     纯粹的理论研究著作,作为研究资料很有用,但是单纯阅读的话就有点枯燥。
  •     尖刻而不失中肯,深得我心。作者连柯南道尔也能客观批评,可见其诚意。当然那些二三流或不幸被提到的不入流小说家就惨了,作者讽刺起来真是毫不客气……
  •     主要介绍到70年代的西方推理小说史,作者私人化的喜好投入的比较多,随便看看当本找书指南还可以。就是这排版还是不太习惯。
  •     新星出版社在这样一本研究著作中还不忘给自己做广告:当出现某本书或某位作者时,新星常常会注上“新星出版社某某年版”或“新星出版社即将出版/已出版其作品《某某》”等字样,而其他内地出版社相关的著作或作者信息却付之阙如。
  •     血腥的谋杀,智慧的推理
  •     内容不错,就是新星的广告太多
  •     本书详细讲述了侦探小说的始末,第一次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了侦探小说形成的背景、发展情况、拥有读者的原因以及几个主要作家的特点,是一部优秀的推理史。 不同于某些编年体的史书,它以时间为线,以流派为纲。读者对于这一类型文学的发展进程一目了然。在叙述历史之外,又以作家为条目进行了简单而深刻的评价,并带给读者关于三个世纪以来的侦探小说、犯罪小说、警察程序小说、间谍小说、冒险小说、惊悚小说和闲适小说的权威观点。 这本好书在侦探迷中十分知名,它发掘出了那些被忽视的或被遗忘的作品和作家。当然,阿瑟·柯南·道尔爵士、阿加莎·克里斯蒂、达希尔·哈米特、多萝西·L.塞耶斯,以及其他所有创造出我们喜欢的犯罪文学作品的伟大名字也在本书中有详细阐述。 美中不足的是,书中没有收录现代日本作家的推理著作,像《占星术杀人魔法》这类流行于现代的小说在本书中都找不到。
  •     简直是血腥的剧透
  •     不了解和不感兴趣的地方草草翻过,很多地方斗扯淡极了
  •     新星又让俺纠结乐。。。按照它的介绍,对这本就该以“偶像”视之的书,嘴上已经说不出来神马了,可心里总忍不住嘀咕:“好象也不咋地呀,不过是一些各说各话的个人感受罢鸟”。只恨没看过别的“经典”,搞不清写得“好”的还能是个啥样。那就看一下作者的自我评价吧。作者在序言里开宗明义:“这是一本侦探小说迷所写的书,而非学术著作或是分类目录、百科全书,它记录了一位读者的热情和偶尔的失望。它是供阅读、商讨、争论和合理反驳的”(第一页)。这个并没有文人相轻、自视甚高的主观认知,倒是深获我心。可见有时我们的客观评价,倒是小孩儿唱歌——有点儿没谱了。其实文艺评论虽说强调,要比文艺创作客观公正,仍不免为作者的主观感受。所以才会有多少个松岛枫的观众,就会有多少个松岛枫。。。如果我们不把这样的文艺评论,当作必须遵守的评价标准,而是看做一种别人的意见拿来参考,那就可以避免纠结了。对于这样创评双栖的作者,我还可以提供一条非常个人化的评价标准——你喜欢他写的侦探小说吗?要是喜欢,没准儿就会觉得他的评论也十分对路。要是连他做出来的“菜”都不爱吃,那对他做菜的“标准”,又何必在意呢?
  •     走马观花式读完,阅读量跟不上显得捉襟见肘
  •     作为一个侦探小说爱好者而非专业人士,这本书无疑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了解了更多侦探小说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受益匪浅。
  •     以后要根据这个列欧美书单了
  •     排版很差,印的很靠书脊,外面留的空还很大,外加噁心的新星推荐广告,这书基本可以扔了
  •     这是一本遍布了泄底和作者主观感受的文学史作品,然而对我来说它仍是一本需要二刷甚至N刷的好书。第一遍已经记下很多书名,感觉几年内都看不完了…原作的副标题是“From the Detective Story to the Crime Novel”,中文版的“西方侦探小说史”有些狭隘了。
  •     1972
  •     伟大的侦探历史梳理。美中不足的是西方人太过傲慢,对东方,尤其是日本的推理几乎没有涉及。
  •     留那么多空白作什么。还不如直接脚注,标新立异的结果是字号太小,看着费眼。
  •     副标题西方侦探小说史,初版1972年,1985年修订,这一版应该是85版后的再次修订版,大概还是80年代末吧?因为提到时间点最晚的书是1988年。以时间为线,以流派为纲,也是小说史最常规的一种,读后再次感受到在西方,黄金时代之后,除了黄金时代的老作家,就很少有本格了。总体还不错,可在大流派时代的框架下,是几句话评论一个作家的形式,没有越来越清晰的作用,反而依旧混乱。   对于书,西蒙斯是不避讳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其中很多作品用了“相当无聊”、“沉闷”之类的字眼形容,对于傅满洲系列,甚至直接用了"垃圾"形容。不是提倡低俗用词,只是个人感受作为评论者是必然存在的,表达又如何,根本没有对错之分。看完这本就又很想看海格拉夫的《为了娱乐谋杀》,大名鼎鼎的评论集,希望什么时候能引进一阅。
  •     《血腥的谋杀》讲述了侦探小说的发展史。自己喜欢看侦探推理小说,早前又头脑一热想看看西方的推理小说发展的历史,在网上查找后发现的本书,买下来了——很满意。
  •     血腥的谋杀:西方侦探小说史
  •     教科书级别的~!侦探迷必备~兴奋!
  •     属于类型文学的历史 当然里面很多夹杂着些不甚了解的作家和作品 而且由于仅是西方 所以对于后期之秀日本小说的空白也属无奈。 只是所谓无感情的黄金时代作品以及本格作品究竟是否真的已经不符合这时代了?
  •     第一星扣给sb新星 软广告做的让人恶心 每本书介绍完以后还专门加注释“xx年新星出版社已经出版”;第二颗星扣给作者本身(当然有加印和作者本身只是个评论家+作家的原因)① 二战前的作家相对条理还好,二战后的乱成一锅粥,几乎是想起来一个说一个 ② 同样地除了爱伦坡、柯南道尔、西姆农等个别几个作家重点突出的很不明显,几乎所有作家都是泛泛之谈 ③ 由于带有推理小说家的个人偏见很多评论较为武断,而且也缺少深层次的挖掘,几乎都是“这本书不错”“这本书讲述了。。”这样的流水账文字 ④ 同样由上,作者对于严肃文学界的了解有待加强,具体表现为对于艾科和博尔赫斯的评论态度是极为可笑的。
  •     文学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编著者的文学观,这本书就体现了Julian Symons的很多个人偏好,比较有意思的观点有许多处。但是副标题翻译成《西方侦探小说史》不是很妥帖。
  •     不是我需要的
  •     虽然是推理迷的教科书似得读物,不过个人观点确实很一般!
  •     书的前半部分还不错,对推理小说源流和发展的论述很详实,对早期作家、作品的评价也比较深入、客观。但是书的后半部分就只能算差强人意了,多半篇幅只是长篇累牍的堆积作家和作品,缺乏建设性的评论。应该说西蒙斯对欧美古典推理小说和硬汉小说的见解很独到也很精彩,堪称专家,这也许是所处时代的关系,不过对七八十年代以后作品就差一些了,观点很笼统、零散。
    不过总的来说,这本书也是前无古人的,对于推理迷绝对有收藏价值!
  •     记得某位名人说过,看书之前最好找一本索引,或者书目,这样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看到最好的作品。这句话到今天的另一个含义就是,不花冤枉钱。因为为了卖书,各出版社无所不用其极,宣传词藻异常夸张,让人作呕。读者买到书后,往往大呼上当,呼爹骂娘,真是斯文扫地,大煞风景。本书可以为侦探小说读者开启一道西方侦探小说的窗户。毕竟西方的侦探小说里面,日本式的变态情节要少得多。
  •     如果读过的侦探小说足够多,看这本书应该更有意思,读的不够便把它当作超详细书单也是不错的。但作者对远东侦探小说只一句与西方观念不同就一笔带过,略遗憾。
  •     对于喜欢侦探推理的童鞋来说是本好书!
  •     题目说明重点。新星出版社这本西方侦探小说史的不是干枯乏味的类型,相对于作者的个人观点和个人倾向较多,但这都不影响阅读,行文流畅且面向大众化,内容和脚注里中还有些比较有意思的补充。喜好看日系推理的亲可不要偏食哟~顺便,我喜欢这书的排版,内封大红很有爱。
  •     本书拿在手的大小以及质感再加上排版印刷就足以让我打上个三星,标题点名钟爱的内容起码可以再加半颗星,剩下只要表述不太荒唐,如果还能有一点趣味性的话,四星以上应该没有问题:)真是一见钟情啊……对象居然是本书!sigh。。。
  •     快递速度给力,书也包着膜崭新崭新。真的是简史哦,对每个人的介绍都比较简短,但已经很全面地涵盖侦探小说发展史啦。福尔摩斯那段比较长,也是我一拿到书就看完的部分。很多作家我都不认识,以此书作为阅读指南也不错。
  •     纸张不错,字也清晰。
  •     审美偏弱但审丑较客观,黄页式作品,见证新星出版社垃圾本质的代表性书籍。
  •     若爱好悬疑和推理
  •     什么?booklet吗?待出版清单吗?玩一共有几个“同性恋”游戏吗?
  •     恶补西方侦探小说!!
  •     大师啊!
  •     很不错,作者很强大
  •     相当详尽的西方侦探小说史,作者很多观点也颇为有趣和独到~
  •     五星给的是书。“杰出的犯罪小说不仅仅是消遣,也是文学。”如果新星继续这样肆无忌惮的在书中打广告,那下一本这种书打个一星好了。
  •     将欧美侦探推理小说的脉络整理得非常清晰,我只是作为了解浅尝辄止罢了。
  •     大爱!
  •     主要是针对英美侦探小说的评论。
  •     还没看,据说很经典,希望不会令人失望
  •     侦探小说史 挺好的 了解一下
  •     28.1w
  •     新星出版社出品!!
  •     学习用的上,没有其他的
  •     绝对值得一看的神书,可以从中系统地了解侦探小说及其亚种的发展变迁。深入浅出,从侦探小说作家笔下写出来,和纯粹学者的作品有不同
  •     推理迷会很喜欢
  •     这本书我是打乱顺序读的,先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读起。
    一直想要一本比较系统的讲述侦小说发展过程的书,
    所以副标题很吸引我,虽然感觉个人喜好味道极浓,但买来读读也好。
    封面很简洁,中规中矩,还算不错的一本书~
  •     作为一本推理编年史研究著作,内容还是非常翔实的。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书中的语句和行文方式读起来有点别扭,有点东拉西扯的感觉。这里吐槽一下该书的排版方式:书的外部留下大量的空白空间来放置各种注释,没有注释的页面边沿则是大片空白,而书的内容则挤在书页内侧,而且文字偏小,读的时候得把书页翻得分开才能完全看到内容,非常费劲,也不美观,个人觉得这样的排版方式相当的脑残。则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也是一本无法愉快阅读的书。
  •     侦探小说历史沿革,值得一读
  •     我就想问个问题:腰封上说这本书得到了诸位大师的盛赞,其中还有多萝西·L.塞耶斯。这本书首版于1972年,而塞耶斯1957年已经去世,要怎么盛赞这本书呢?编瞎话也得有个限度,是不?
  •     4、5星。这类推理发展史目前只看到这一本,需要注意的是副标题说了是西方侦探小说史。在这种书中,你可以看到不计其数的名字和书单,它为了顾及众多作家这个全面而在重要作家这个主题上有所妥协,看过之后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好像不曾读过。不过也正因为此,我们可以像枕边书一样不厌其烦的翻了又翻。
  •     虽然内容不新,但是还是不错的。
  •     午夜文库这一系列就这一本好囧…作者第一章说得很明确了,个人看法,姿态摆得很正,懒得以偏概全。基本上沿着时间线架构,以小说家为展开点,谈谈时代推理小说特性以及小说家的互评,非常标志性的作家单列一章,间或夹杂一些个人见解,有些不赞同,但惊叹于这种整合能力。推理小说属于小说的一部分和特殊于小说的一部分,两者是内部冲突似乎不可调和,所以优秀的推理小说实在少见,我个人觉得社会派推理是希望所在。喜欢关于犯罪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对比总结,夸张,但有效。
  •     读了之后 才知侦探小说界之广之大之深可惜的是有很多代表作国内买不到也借不到啊啊
  •     有点深入,但没浅出
  •     午夜文库232 全面、权威的西方侦探小说历史书
  •     期待了好久,终于到手了,感觉还不错
  •     非常好。。早就想一本了
  •     侦探推理小说迷必备的书
  •     这本书名气很大,我也是期待已久了。终于拿到书,还是很兴奋的。不过看这本书需要一定耐心,可没有看小说那么刺激和吸引人,可作为工具书、资料书,经常翻翻。
  •     过于艰涩
  •     这是本比较全面的侦探/犯罪小说史,着力介绍了英语文学中这一类别的发生、发展和现状(由于作者是英国人,所以他基本只读了英语作品或翻译成英语的作品)。
      如作者所言,本书的主观性比较重,基本都是作者本人的看法,所以可以看到对有些作家评价不高,对有些提到的作家则一般读者不太熟悉。作者也特意在本书中不太着重于某一个作家来写,阿婆、卡尔、奎因等大师也都没有获得太大的篇幅,因为他们已经够有名的了XD
      作者的观点是侦探小说现在已经变成以犯罪小说为主了,虽然哈密特和钱德勒之后没能再出大师(不知为何,貌似本书根本没有提到劳伦斯布洛克)。
      
      花了很多晚读完本书,感觉确实比较好,作者会介绍很多不太出名的作家,而且作者会提到一些作品,并指出作品的特点,或者某个作家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当然都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可以对照着去找来看看。
      
      关于边注,确实很多页边注太少,导致版面比较失衡,编辑和设计这点做得不好,还有就是*注,都是涉及到新星社的注释(我们出过啥,我们要出啥这类的),和数字注,都是关于作品本身的注释还是区别开了的。*注虽然有些影响阅读,但看在引进了不错的书上,就睁一眼闭一眼吧XD
      
      希望新星如果能做成系列的话,后面的设计做得能好一些。
  •     作者将侦探小说当作一种类型文学进行研究,比较深入理论化,但其实我只想了解下那些作品值得一看。
  •     那一堆书单呦!原来侦探小说我看的也很少!
  •     这是一部很不错的推理理论研究作品,但是前提是真的对各种各样的推理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和阅读体验。对我这种还刚刚推理小说入门的人来说,可能还需要几年后再看一次吧。
  •     Not as thorough as expected, some opinions are quite acute, a personal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crime fiction, sadly there're so many omissions...
  •     一开始几乎是忽略了这本书,偶然的打开,被内容吸引了。真是本好书。就是这个排版似乎有点欠考虑,属于界面不友好……可惜了本好书
  •     当初抱着系统梳理下自己的推理小说知识的心态,真读起来,信息量很大,言之有物,有条理,但不是小说的有趣,更偏向学术多些。
  •     读完后你会发现 还是西方人善于搞研究 呵呵
  •     恶心的排版;作者居然从文学角度评论侦探小说,这跟揪着动画片讨论演技一样可笑;副标题是西方侦探小说史,实际上书中不仅提到了夏树静子,也提到了间谍冒险小说,不知道这个副标题的逻辑性何在,唯一有用的就是索引部分,果断两星
  •     书不错 非常好 内容详实 构架明确 喜欢
  •     本来应该很有意思的书但是写的无趣。
  •     详实诙谐,带点意识形态偏见
  •     P.70 : 诸如福尔摩斯研究会、贝克街小分队、银色马,除了共产党统治的国家以外,差不多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协会,还有期刊、聚会、餐会以及去莱辛巴赫瀑布的旅游活动。 O(∩_∩)O哈哈~ 这是黑我大中华,还是黑大金朝。
  •     很好,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