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的孤独》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两百年的孤独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545801996
作者:《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 编
页数:269页

整本内容很丰富

引用来源:两百年的孤独,《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2辑。引用文章:《麦卡锡:一个焦虑的时代》林达 (六)-(九)《“看不见的手”是“血淋淋”的》薛涌《李普曼议政,世界倾听》钱满素《伟大的作品可以让人各取所需》小白《正襟危坐说咸湿》刘绍明下文“”内均为引用原文每天晚上看一篇书评的速度看完了《两百年的孤独》,这是上海书评的辑集出书。虽然有不少文章泛着文艺腔调,但是还是有很多和历史相关的优秀文章,增长了不少见识。首推的就是林达写的《麦卡锡:一个焦虑的时代》。我一直都非常喜欢林达写的美国系列的书籍,当初找到这本《两百年的孤独》也是我寻找林达写的美国系列不得的时候偶然发现的。林达写作的特点就是客观公正,有史实有材料有见解,非常严谨和逻辑。其实刘瑜的美国话题的书我也挺喜欢的,但是总觉得她有的文章颇为亲美,感觉不是很客观(纯属个人意见。)首先来说说林达的这一系列《麦卡锡:一个焦虑的时代》吧。麦卡锡时代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有点黑暗的年代,林达从当时美国的劳资状况入手,以卡耐基钢铁公司的著名案件为例,讲了一个听起来似乎不太可能发生在美国的故事。工厂和工会的矛盾甚至出动了警察,最后造成十人死亡,几百人受伤的严重冲突。除此之外,还有戴博斯领导的对普尔曼公司的反抗,最后导致的民众暴力反抗,以致失去控制,又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最后,戴博斯,这位著名的工人领袖,以“藐视法庭罪(违抗罢工禁止令)被判六个月监禁”。“此案最后上诉到最高法院,挑战联邦政府发出禁止令的权利。”“戴博斯裁决等浪潮,深刻影响了此后美国对劳资冲突种种反省,也影响了美国各种相应法律和制度的建立,例如对劳资纠纷的独立仲裁机构。在今天的美国,和法国非常不同的一点,就是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如交通,是不能随意罢工的,法律有权裁决罢工是否合理合法。劳资博弈必须在合理范围内运行。”这不禁是我想起,大概是在刘瑜的《民主的细节》中看到的,美国的公共交通机构的工人的工资都相当高,甚至超过一个在大学里的讲师。也让我想起中国至今仍然萎靡不振的工会。到底中美两国的工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呢?首先,美国的工会是自发产生的,是历史的产物,而中国的工会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因此发展程度和适应情况完全是不同的。其次,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都有不同集团之间斗争的传统,中国的工会在很大程度上还不独立,依靠工厂,因此缺乏代表性。最后,经济发展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资本主义国家都曾经经历过劳工状况很恶劣的时期,中国目前的经济还不发达,难以建立完善的福利系统,因此,就像我的一位老师说的,感觉美国和西欧更像共产主义也很中场拉。林达说问题特别有层次,逻辑清晰,他还写道,美国的劳资问题,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暴力冲突逐步走向制度内运作。“美国的“制度内”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互动运作,它包含了看上去非常对立的各方各面。”林达认识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劳工生存条件还非常糟糕。当时工业革命突飞猛进,引出了很多负面问题,“法律制约和社会调整是跟在后面不就,跌跌撞撞、磕磕碰碰走来,却给“后发国家”提供了前车之鉴”。林达说的很对,因此,有了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就应该有所防备,而不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说“你们以前也是……”,因为别人的愚蠢自己就该学着聪明些,而不是看见别人的愚蠢就原谅了自己的愚蠢。当时除了劳资问题,还有反战倾向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于间谍法的司法挑战。看到这里,我不由得佩服美国人司法制度的完善。“比如说戴博斯反叛事件,无论组织工会、领导罢工、公开抵制挑战法院禁止令,事后接受法庭审理、上诉、接受判决,这些都没有月初制度之外。工会方的司法挑战,政府的处理方式,整个过程和细节当时和此后都一直是公开的,容许质疑。而躲避法律制约、乃至要推翻制度的地下恐怖活动,才被认为是“体制外”的运作。”真的很欣赏这种尽管彼此对立,但是能够相互沟通的态度,通过正当的方式,总比恐怖活动好吧。而在这种司法运作中,也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法官。(真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选法官的,怎么尽是优秀人才……)其中,霍姆斯大法官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一个劳工激烈冲突的年代,他以最大的努力开启推动以立法来根本保障劳工权益,是美国与欧洲相比,能以事半功倍在劳工权益方面取得同样效果,却减少了很多暴力。”在这用一种制度保障下,美国才会出现类似戴博斯这样连公民权都没有的刑事侵犯,却曾经成为总统候选人,还有维克多·博格,一边参加反对活动,被判刑事罪,一边又被选为联邦众议院,真是矛盾的结合体。因此,在这种完善的体制面前,几乎所有不同意见都能够被表达,也能够被容忍,最后被综合进美国的整体发展中,推动美国不断前进。我自己没有对美国的“红色时期”有过什么关注,只是偶尔看到这本书,因此猜想到写点东西,但是我觉得,任何一个事情都是由两面的,林达并没有写(也可能是这本书没有收录,因为是从六开始的)当时在“麦卡锡主义”下曾经遭到迫害的人们。仔细看看,林达也挺亲美的,咱还是客观点吧。这本书里居然还有一篇介绍李普曼的文章~欣喜中~~我一向都很喜欢为New York Times或者是这类报纸写东西的记者神马的了。他们往往思路清晰,逻辑缜密,观点敏锐,洞察独到,也让我一直颇为感慨中国的报纸难免愤青了些……要么就是狂顶中国,过渡宣扬中国已经崛起之类的豪情万丈之语,要么就是外国的月亮特别圆,什么都是美国的好,真希望多点客观又实际的文章就好了。李普曼“深处权力和民众之间,尽量去把握两边的脉搏,当好中介。他针砭时弊,促使政府的透明;同时将自己的思考传递给读者,推动民众参与,凝聚社会共识,维护公共论坛上“以理服人”的民主风尚。”李普曼创办《新共和》周刊,出手不凡,“1914年他的第一篇社论发表后不到三个月,在职的订户就从九百增至两千五百。《新共和》立场温和,思辨理性,表现出社会责任感,很快就成为严肃而富创见的思想家们用英语表达观点的平台。李普曼的文章尤为突出:思想犀利一针见血,分析判断条理分明,加上意境高尚、文笔优雅、用词精确,读来赏心悦目”。(——有空俺一定多找几篇看看,评价这么高,别让我失望呢)“读他的文章,公众不仅能过的必要的信息,而且潜移默化的训练了自己的理性思维和高尚情趣,从而习惯于服从真理而非权力,习惯于思考问题而非盲从盲动。”(这在今天看来格外有意义,如果中国的一般民众也能多学学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像抢盐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真是唯恐天下不乱啊。真希望中国以后多些象李普曼这样的记者……不禁想说…其实…未来在我们手里……)“李普曼文章中渗透的洞察力、分寸感、辨析性、对事物的包容平衡和超然公允的态度,使读者即便不同意他的观点,也会开卷有益。他不仅成为公众的良师益友,也被公认为华盛顿主要的引领品味人(taste-maker),维护着公民社会的正气。李普曼从不媚俗,当他发现流行观点有误时,敢于逆潮流而动。但同时他也清楚自己的职业与民意密切相关,凭着一种敏锐的直觉,他从来不让自己偏离民众太远,这也是他能长期保持对公众说服力的秘密之一。”当然,李普曼也有说错的时候,但是他的意义在于“捍卫了一片探讨公共问题的空间,捍卫了思想市场的自由,并将它发挥得如此大气浩然。缺了这片空间这份自由,媒体将沦为权力的传声筒,民众将变得麻木,社会将走向极端。”所以,媒体真正的作用在于促使大家一起来思考,而不是试图灌输什么。1943:《美国的外交政策:共和国的盾牌》,主张将外交政策建立在国家利益和结盟的基础上。1946:分三部分连载关于德国问题的文章,反对英国把德国作为反苏堡垒,主张建立统一而松散的德国邦联。1947:《凶事预言》,描述欧洲困境,呼吁美国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有效推动了马歇尔计划的通过。1947:逐条反驳署名“X”的乔治凯南关于遏制的文章,单行本取名《冷战》。1958:四篇采访赫鲁晓夫的文章,单行本《共产主义世界和我们的世界》1961:《面临苏联的考验》这本书还让人惊奇的是“小白”这个传奇人物,他能够用学术的角度来论证“风月之事”,着实让我惊异了一把。还通过他顺道领略了一下布鲁姆的风采(小白评《莎士比亚的政治》布鲁姆)。还有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在田野的课上,我了解到亚当斯密并非如传闻中那样仅仅崇尚完全充分的自由主义,也考虑到了政府的作用。而事实上,他更加认为“看不见”的手是“血淋淋的”。这就彻底颠覆了我的价值观了。一般人认识亚当斯密,主要是国富论中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和“看不见的手”。而且认为亚当斯密相当推崇这种自由放任的经济,这篇文章居然告诉我不知这样的……我的价值观啊……“阿玛蒂·森认为,亚当斯密从来不认为自由放任的竞争是良好经济制度的唯一规则,也不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或者利润就足以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动力。”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讨论了美德的性质。归为正当、审慎和仁爱。(propriety, prudence, benevolence)亚当斯密还讨论了“放纵堕落的体系”,主要指的是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的“私欲论”。(《蜂蜜的寓言:个人的堕落,社会的福益》The Fable of the Bees: Private Vice, Public Benefits)。“蜜蜂的贪婪导致了大量的创造。是亚当斯密之前最早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鼓吹者之一。但是,亚当斯密并非曼德维尔的继承者,相反,他对其理论进行谴责。亚当斯密认为美德不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也就是说,亚当斯密认识到其理论中的合理性,但是否定了其完全自私的分析,(人类社会成为了一个大蜂窠,人类就是一群毫无自觉、凭借本能和欲望而生存的蜜蜂)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社会是为充满了道德自觉的个人组成。由这些个人美德所驱动的经济,要比政府干预有效率得多。”至于真相究竟如何,还是等我看完了《道德情操论》再说吧。一看这种书评类的文章,我马上就觉得自己的水平真的是很不够,要看的书越来越多……不说了,接着看呗。


 两百年的孤独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