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评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余秋雨评传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806238950
作者:栾梅健
页数:200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沧桑人间  斯山斯水斯人  从余秋雨1946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至今,他已经在人间度过了六十二个寒暑,而我们这个社会也历经了少有的沧桑巨变。  余秋雨出生的那个小山村,具体名称叫浙江省余姚县桥头乡车头村,是一个山明水秀的所在。村前是一垄垄的水稻田,村后是清澈的上林湖,而在湖四周的山坡上则遍植着郁郁葱葱的杨梅树。  在十余年前,浙江省因行政管辖的需要,将桥头乡划归了邻近的慈溪县,从此,使余秋雨先生在填报自己的籍贯时颇费踌躇,是填原先出生时的名称余姚?还是现在称呼的慈溪?不过,令余秋雨一直感到满脸荣光的是,在他出生的那块古称余姚县的土地上,曾经出现了一批诸如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陆、朱舜水等诸多大师。他以余姚县自豪,并一直自称是余姚人。  他的童年是在极其穷困的境况下度过的。由于八年的抗日战争以及连年的内战,使得一直以富庶傲视全国的江浙一带也破败凋零,民不聊生。偶尔吃到的一餐白米饭,顿时会成为全村人议论与注目的中心,而如果在白米饭上再能够放上一撮乌黑发亮的梅干菜的话,那定会使幼小的余秋雨兴奋许久,认为是天底下最诱人的美食。而倘若在吃饭时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粗瓷碗时,那父母疯狂的追打也定会劈头盖脸而来。当时生活之贫乏,是可想而知。  然而,童年毕竟是有趣的。  在暮春时节。当上林湖畔山坡上的杨梅成熟的时候,余秋雨便迎来了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他与小伙伴一起一头钻进杨梅树丛中,尽情享受着那些红得发黑、清甜微酸的果实。因为只有在这时,他才有可能整天与小朋友们在山上逗留,才有可能脱离家长的管束;而在家长,则是可以省去几碗饭菜。  到傍晚时分,当这些小伙伴一个个穿着果汁斑斑的布衫,腆着胀胀的小肚子,打着饱嗝,从山上下来的时候,便会不知不觉朝上林湖走去。一来可以用湖水漱漱口,清新一下已经失去感觉的嘴唇,二来也可以偷偷地背着父母,尽一下久违的游兴。  尽管才是暮春季节,湖水还明显透着凉意,但小朋友们已来不及等到夏天,欢叫了两声,便跳下去了。假如有哪位缩头缩脑不敢下水,便有可能被其他小朋友喊上半个月的胆小鬼。偶尔地,他们会在湖底碰到一些滑滑的硬片。捞起来一看,尽是些厚薄匀整、釉面锃亮的瓷片和陶片。他们颇为失望,顺手向湖面中心掷去,在水面上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然而,这些小伙伴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些瓷片和陶片在后来的考古发现中,竟然是距今七千多年的河姆渡文化的遗物!  童年,就是如此的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前言

  《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在三年前出版过四本之后,受到了普遍的好评,再接着往下出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我作为主编,并未积极响应,我知道,不少名作家对于过早出版自己的评传还心存疑虑,而要找到可以信任的评传作者,更非易事,约稿计划就被我耽误了下来。感谢策划编辑杨莉女士的坚持,她的敬业精神,使我确信做这样一件事情是有意义的——几个月来,当我陆续读完这几本评传的校稿时,更是坚定了这一看法。我自思对莫言、韩少功、余秋雨、张炜这几位作家并不陌生,他们的作品我大多读过,和他们见面交谈的次数也不算少,但没想到,这几部评传还是改变了我对他们的固有认识。以前读他们的作品,多少是有一点抽象的,现在结合他们的人生,重读他们的一些作品,感受就完全不同了。因此,我越发相信,以评传的形式来谈论一个作家,或许是当下最值得探索的话语方式之一。  我一直不太欣赏那种脱离作家主体单一评论作品的文字。我当然知道,文学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但中国文学的核心精神是讲作品背后要有人的性情和胸襟。中国的文学和中国人的人生是互相参证的,所以林语堂才说,“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而按钱穆先生的观点,“中国人生几乎已尽纳入传统文学中而融成为一体,若果传统文学死不复生。中国现实人生亦将死去其绝大部分,并将死去其有意义有价值之部分。即如今人生一儿女,必赋一名。建一楼,辟一街,亦需一楼名街名。此亦须在传统文学中觅之,即此为推,可以知矣”。确实,中国人的人生,在许多时候是追求诗化、艺术化的,在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度,这种人生的参照,多半就是文学了。  从终极意义上说,文学是描写人生、理解灵魂的;作家笔下的人生,必然和他自己的人生大有关联。知人才能论世,知人才能论文学。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我平时在阅读作家作品之余,一直很留意作家的书信、札记或采访——这些只言片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往往会成为我了解作家内心世界的重要通孔。如果读作家的自传或回忆录,这样的了解就更全面了。遗憾的是,当代作家不知是出于谦逊还是出于避讳,很少写自传性文字,难道他们的人生素材都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尽了?我看未必,只是他们没有这种写作自觉而已。  ……  这次被评的这几位作家,在当代文学界可谓尽人皆知了,有关他们的作品评论,少说也以百万字计,很多我也读过,但坦率地说,雷同之处甚多,个性文字日少,为什么?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研究者都过分拘泥于作家的文学世界了。他们以为文学是独立的、封闭的,有着自足的审美空间,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幻觉。文学不仅是审美的,它还得长于存在的剖析、精神的追问,更重要的是,它之所以显得复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和非文学世界(人生世界)有着隐秘的联系。假如一个研究者不能察觉到这种复杂的关系,他抵达的就必定是作品的表层。因此,文学研究既是一种艺术分析,也是探讨一种精神关系学,二者缺一不可。  评传写作所综合的,正是这两方面的内容。它向我们重申了那个简朴的真理:作家的人生和作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塑造、彼此影响的。一个作家就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作家也是一部简易的文学史。大凡深度参与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演变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一定有着个人内心印痕和时代经验相交织的奇异景象。只是,理解这些景象的隐秘路径,往往藏在作家这个独立而复杂的灵魂标本里,它需要有人去发现。  在我看来,孔见、栾梅健、叶开、周立民这四位出色的评传作者,扮演的正是这个发现者的角色。近两年来,他们为深入一个作家的灵魂世界所付出的辛劳,我作为丛书的主编,最是清楚,也至为感激。

内容概要

  栾梅健,文学博士,1962年生于江苏常州。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等。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纯与俗:文学的对立与沟通》等十余部。曾多次应邀赴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书籍目录

缘起:秋风秋雨愁煞人第一章 沧桑人间第二章 精神放逐第三章 渐行渐远第四章 雪泥鸿爪第五章 群起杯葛第六章 学海孤舟第七章 余音袅袅第八章 余秋雨对当代散文文体的拓展及其局限余绪:相见时难别亦难附录一 余秋雨著作及主要研究资料汇编附录二 有关论争资料附录三 余秋雨大事年表后记

作者简介

《余秋雨评传》主要内容:余秋雨认为历史文化资源对于造就一种恢弘深厚的文化人格至关重要。他所探寻的历史文化资源。只有在造就他心目中的文化人格时才会引起他的注目,引起他的沉思与遐想。寻找这样的文化现场也就是在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字校。历史并不仅仅是中学、大学里的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背景,一种无法抵拒的遗传,文化人的使命是自觉地帮助自己和他人整理这种背景和遗传,力图使它们经过优化选择而达到良性组合。

图书封面


 余秋雨评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作者的观念比较暧昧和模糊,行文也比较简略,感觉锋芒一直被一股力量牵制着而不敢言说
  •     何必攻击性那么强呢。
  •     有些失望,此书延续的还是多年前他出版的那本《雨前沉思》的风格,大量罗列材料,很少文本分析及价值评判,而且作者对传主流露出或多或少的嘲讽态度,不见对传主的敬诚甚至起码的尊重。近来思考文学研究的对象问题,观点较以前发生了些变化。原来对自己喜爱的作家是爱屋及乌,对他的所有特点几乎毫无保留地接受,现在不同了,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也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不盲从,不固执,客观理性地分析研究其作品,心平气和地评判其价值及不足。我对余秋雨先生的态度就是如此,喜爱他的散文,佩服他的言论及思想,但也正视他文章中暴露出的文化硬伤,不满于他对各种评论尤其是有建设性意义的批评所持的粗暴拒绝态度。他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些,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代文化宗师,可惜为盛名所累,为偏狭所害,在向大师行列迈进的过程中,自己种植了荆棘,设置了路障,因此走得步履蹒跚,至于能否到达终点,还只能期待。
  •     很中立的评传,值得一读
  •     这样的评传很好~~~
  •     还行
  •     让我了解很多,客观,而且再读余秋雨的作品是也更有针对性,读精华部分。
  •     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全面的了解认识秋雨大师!
  •     萌人萌书萌作者
  •     东拼西凑 滥竽充数之作
  •     也多亏评传,有了更多视角看他,作为才子文史的一些错误硬伤便不能轻易被接受了,虽然他觉得是因为楼高了,所以影子也会长,更不知道他关于文革为四人帮写批判文章,其实比较失望的是他对这些批评的态度,虚怀若谷该多好~~~
  •     常常因自身经历而掺杂进对小人、造谣者的愤慨,确实影响了余秋雨的艺术水平,这点深有同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