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红楼梦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020055333
作者:俞平伯
页数:222页

内容概要

俞平伯(1900~1990),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浙江德清人,清末经学大师俞樾曾孙,幼秉家学。1919年投身于五四运动,同年于北京大学毕业。曾赴英、美留学。曾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大学等院校教授。加入过北京大学“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主要著作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词》,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红学著作《红楼梦研究》《读<红楼梦>随笔》等,一生作品集为《俞平伯全集》(共十卷)。

书籍目录

顾序引论上 卷(一)论续书底不可能(二)辨原本回目只有八十(三)高鹗续书底依据(四)后四十回底批评(五)高本戚本大体的比较中 卷(六)作者底态度(七)《红楼梦》底风格(八)《红楼梦》底年表(九)《红楼梦》底地点问题(十)八十回后底《红楼梦》(十一)论秦可卿之死(附录)下 卷(十二)后三十回的《红楼梦》(十三)所谓“旧时真本《红楼梦》”(十四)《读红楼梦杂记》选粹(附录)(十五)唐六如与林黛玉(附录)(十六)记《红楼复梦》(附录)(十七)札记十则(附录)

编辑推荐

  本书系“红学经典丛书”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卷。上卷专论高鹗续书一事,因为如不把百二十回与八十回分清楚,《红楼梦》便无从谈起。中卷专就八十回立论,并述作者个人对于八十回以后的揣测,附带讨论《红楼梦》的“时”与“地”这两个问题。下卷最主要的,是考证两种高本以外的续书。其余便是些杂论,作为附录。

作者简介

本书系“红学经典丛书”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卷。上卷专论高鹗续书一事,因为如不把百二十回与八十回分清楚,《红楼梦》便无从谈起。中卷专就八十回立论,并述作者个人对于八十回以后的揣测,附带讨论《红楼梦》的“时”与“地”这两个问题。下卷最主要的,是考证两种高本以外的续书。其余便是些杂论,作为附录。

图书封面


 红楼梦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近日缘着二读《红楼梦》,抱起俞平伯的《红楼梦辩》一书与原著小说对比细看,竟然收获极大。民国学人那一份独有的钻牛角尖劲儿的认真和真名士自风流的气息,读来如见雪后春日。初读红楼梦乃是庚寅岁末,去今已五岁有余。彼时我的趣味与平伯初读时一样,觉此书气象狭窄,并无甚可观之处。(“看红楼梦并不觉得十分好”(《红楼梦辩》引论)。而现在我又读起来,觉得此书乃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一绝非妄言。观平伯言,几年后在于旅欧轮船上在傅斯年之影响下开始读《红楼梦》,并始觉其价值。这一转变的过程与我相类,使我与平伯的心灵觉得亲近。然而我初读红楼乃20出头,现已廿五。而平伯初读红楼在十二三,而《红楼梦辩》一书竟然是廿二上下写出,真可见其早熟聪颖!这一书的缘起乃是俞平伯与顾颉刚之书信往来讨论,其间二人互相启发,亦不免互相辩驳。一唱一和之间,大作既成。顾颉刚在序言大赞这一书信往来讨论辩驳之过程与其结果,此间的气象颇有点先秦诸子气味。在序里,颉刚开宗明义的批评旧红学乃“肤浅的模仿,尖刻的批评,附会的考证”,并强调此三项分别源于旧的《书》学,《春秋》学和《诗》学。何等高明的意见啊!这里我仿佛看到那个疑古派豪放青年顾颉刚高唱“层累的形成的古代史”之理论时的豪情气概。《现代学林点将录》里说陈寅恪之史学“胜义微言若有神”,“呼风唤雨、驱神遣鬼”。其实颉刚的豪情论断亦常有此间之气象。转看平伯之正文,共分三编。上编论高鹗之续。中编论曹雪芹之八十回。后编论高续之外的两种续书。全书开宗明义,一上来便好似在曹雪芹之原著八十回与高鹗之续后四十回之间切一大刀,使得读者从常久以来为程高二人所精心编制的谎言里解放出来。诚如顾颉刚所言“由高鹗的意思回到曹雪芹的意思”。这一精神气力,实在与清儒再相似没有。清儒何尝不是因着晚明王学末流与狂禅之流弊而重兴实证科学之风,拨除宋明之迷雾返两汉,继而拨除两汉而返先秦,正本清源,回归六经之本意。民国学人,实乃此精神之苗裔,而同时又加入西方之科学精神,更见其精进。虽然以今天的观点看,那时之书很多观点发明已显得“过时”,然而纵不以学术论著视之,其书亦大多可观,其书中韵味颇有袁宏道《满井游记》花朝节郊游始知郊外有春时的气象。纵使学术成绩过去,其精神教化依然能够江河万古流。平伯于高鹗之续文,可谓深恶矣。于上编专辟一节大加批判。如宝玉乃是深恶科举官僚之人,而高反而强加其中举一事,并不惜笔墨大肆描写;又如林黛玉竟然有劝学之语,破令人惊愕作呕;贾府诸人抄家衰败之后竟又沐天恩,复世职;巧姐之年纪忽大忽小不合逻辑等等多处。高续之不忍卒读至此,平伯固弃之恶之甚矣。然而平伯竟然又能为其辩驳。他以为高之续的失败“不在于才力不及,不在于不信心谨慎,而实在是与曹雪芹性格嗜好的根本差异”。他能将人和作品分开看,认为高鹗狗尾续貂自有他的背景(例如旧小说之大环境如此)等。“弟不敢菲薄兰墅,却认定他和雪芹的性格差的太远了,不适宜续《红楼梦》。若然他两性格相近一点,以兰墅之慎细,或者成绩远过今作也未可知。”另一方面,平伯认为,若没有高氏续书为原著保留一点悲剧的空气,使得宝走黛死,并且假传圣旨将其保留。反而会使得其余续书人乘虚而入,来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那岂不是要糟糕一万倍。若那样,曹公得知,在棺材里也要气得醒过来了!平伯言:“这真是兰墅的大功绩,不可磨灭的功绩”,“高氏在红楼梦总不失为功多罪少的人”。平伯另外辟一节,专论高之续书在前八十回的依据,考证之工极为扎实稳当。顾颉刚亦云:“后四十回的事情,在前八十回都能找到他的线索。”高氏之续作,有功有过,总体看是“功多而罪少”平伯能将心比心,疑之又不迷信于疑,驳之不沉溺于驳,其心肠近乎菩萨耶?平伯此书,于考证之外,更对红楼梦之艺术风格做了高妙的评点。这亦是红学史上一大开创。初读平伯批语颇有前后自相矛盾之处。钱玄同要彻底破除汉字进行拉丁化,鲁迅说中国书不可观。闻一多言我们从故纸堆里杀出去,新一代青年从外面杀进来,讲它杀个片甲不留。五四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之威力至此,不可轻视。平伯亦受此时代风潮之影响乎?然而平伯终究是平心静气之人,他在《红楼梦辩》里面论及曹雪芹仍然是中国伟大之作者。平伯的气质恐怕更接近于周作人一脉吧?张爱玲在外国文学大海里逍遥游之后,觉得还是《红楼梦》《西游记》更好。梁任公于战后欧游归来后,大吼一声西方的文明衰落了,进而转入国学之研究。那一辈人心灵之嬗变轨迹之复杂如此,实在值得玩味。乙未八月于临安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俞平伯是许宝騄的姐夫。。。
  •     作者喜爱红楼梦,同时却不为喜好所蒙蔽双眼,对高鹗评论理智且中肯。“成败不足以论英雄”的观点很赞。“写实貌易而实难“——不能认同更多。对曹公鄙视袭人的观点不赞同,个人觉得曹公是对各位女子都有悲悯情怀的。作者对方言文学的观点非常赞同。// 红楼梦语言虽然含蓄内敛,多直写人物行动,暗藏情绪心理,现在看来,反而比直接道破心情更高上一层~辨得条理清晰,也不惧展示讨论分析的过程,心态亦平和,是做文章的人应该有的态度,学习之。
  •     好
  •     秦可卿自缢。。。
  •     俞平伯二十三岁就做成此书....
  •     作者态度很认真。。整本书主要就是批判后四十回。。
  •     站在后人的肩膀上再去看当时的红学研究,感慨每一个现已达成共识的细节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仅仅是看俞老当时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有理有据的行文风格,便已受益匪浅。唐寅和林黛玉的联系是个亮点!
  •     又读了一次
  •     看的不是这个版本,图书馆很老很老的版本。此书成于22年左右。值得一看。
  •     大二下
  •     辨之有理,盖以民国著述,思想鲜明,较之周汝昌,王昆仑后著,更佳。
  •     有的观点近乎独断
  •     “我常常戏说,大观园中人死在八十回中的都是大有福分。”
  •     红楼迷梦,至今迷雾重重。胡适、俞平伯以自传说和续书说,开了"新红学"的源流,影响至深。23岁的俞,很有民国文人的痴气,吐槽续书很情绪化,不过很合我意,痛快XD。真正精彩有收获的是中卷文学上的品鉴,但是自传说很难苟同,俞在这里反不懂文学创作了(自己后来也放弃了这一观点)。高鹗续书一说看来后来也被推翻了,平心论,胡适立论的依据确实不牢靠。又听说,俞临终忏悔"腰斩红楼"有罪。而看如今,续书的通说依旧有人争议、甚至脂砚斋也被质疑造假、各路红学家在探佚结局中走火入魔,真让人耐心和胃口全无。但红楼一梦,这扑朔迷离的一切又怎能让爱红楼的人毫无感怀!不禁感叹,作为一般读者,也许回归小说阅读本身才是唯一的正道,这也本是红学的初衷。以我个人阅读体验,这书确实像是续的。就不妨带着这样的遗憾,好好读它一辈子就是了。
  •     俞书确实写得不错,但原书对于我是在提不起兴趣。
  •     评论见小文
  •     大师因其获罪
  •     最近看这些书,要理个顺序,之前太乱了,这本和胡适的应是最先看的。写这个的时候,貌似还没看过脂批,那时就胡适、蔡元培有一些评论,再就是作者和顾颉刚的书信研究。
  •     看红楼梦的有许多,看这研究的好书却好少。
  •     一言可蔽天下红楼人
  •     有点失望,只觉得那个说唐寅和葬花吟的附录新颖,其余平平。
  •     看的第三本俞老的书,时间上是最早的一本,此时轰动红坛的甲戌本(1927)和庚辰本(1932)都还未被发现啊,但俞提到戚本里的评注看样应该就是脂砚的一部分了,所以被他从中推测出“佚本”的“后三十回”其实就是脂砚里提到的原本遗失?惊觉俞当时刚二十岁出头,文学鉴赏力和语气沉稳都难得。可怜土匪上台后受苦了,不过有生之年竟看得到自己和顾颉刚推测的结局拍成活生生的电视剧,也死而瞑目了吧
  •     不怎么喜欢。
  •     上卷黑高鄂的续书其实可以不看
  •     开创性的红学研究著作
  •     写的好
  •     装帧真差,扣一星
  •     对高鹗的评论还算公道
  •     读红楼必读,感动于大家作论研究的痴迷精神。
  •     俞老年纪轻轻时就有这样做学问的深度,并且有如此高的成就,真的令人惊叹。
  •     主要在辨析后四十回,以及全文的立意与脉络,这些主张如今多已成为大众默认的常识,可见作者的成功,但也正因为此,读起来有些不过瘾
  •     初读以为苛责兰墅,再看下去则深味其考据之精详,风格之谦谨。
  •     关于后四十回等,书虽薄,但价值极高
  •     线索整理底很棒!
  •     长知识!
  •     文人风
  •     主要力气用在黑高鄂的续作上。
  •     好书,N年前读的,拨云见月
  •     20100910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