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卡夫卡研究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100064255
作者:曾艳兵
页数:524页

章节摘录

与必然性,从来不可能绝对重合。因此,卡夫卡感叹道:“从文学角度来看,我的命运很简单。为描绘我梦一般的内心生活的意识将所有别的东西逼到了次要的位置,而且它们以一种可怕的方法变得枯萎,而且不断地枯萎。那个时候,什么别的东西都不能使我感到满意。”①在卡夫卡这些被卡住了的作品里,一切又都被卡住了:政治、法律、宗教、事业、爱情、人性,甚至连罪恶也被其本身卡住了。《诉讼》(又译作《审判》)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晴朗的早晨,银行高级职员约瑟夫.K在自己寓所里,莫名其妙地被捕了。K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来逮捕他的看守也只知道:“你被捕,这是事实。”接着K就去寻找法庭,接受审判,这是对无罪的审判。主人公四处打听,委托律师代讼,他企图向不公正的命运挑战,到头来反而愈陷愈深,最后被判决死刑。他知道“反抗是毫无用处的”。他意识到在这个罪恶的世界里,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分子,虽然为罪恶势力所害,然而自己也在有意无意地为害他人,因为他也是这个罪恶社会中的一个环节。任何人不可能不犯罪,而审判则不需要理由。《变形记》写入变成甲虫,但作者一笔带过了“人如何变为甲虫”这一过程,着重写入变成甲虫后的灾难感和孤独感.这是一种被卡住后的感受,正如小说里写道,格里高尔曾被父亲从外面往屋内赶,当时他狠命向门口挤去,“他身子的一边拱了起来,倾斜地卡在门口,腰部挤伤了,在洁白的门上留下了可憎的斑点,不一会儿他就给夹住了,不管怎么挣扎,还是丝毫动弹不得,他一边的腿在空中颤抖地舞动,另一边的腿却在地上给压得十分疼痛。”②但是,作者又将“为什么卡住”这一折磨人的问题扔给读者去思索、体味。人变成甲虫:甲虫便带着人的视角去看人类,它所看到的是一群多么冷漠、多么空虚的芸芸众生;从人的角度看虫性。甲虫就显得更加孤独、恐惧和不可理解了。

前言

近80年来,中国读者对卡夫卡的接受心理经历了一个“S”形的过程。早在1930年,当中国对西方文化还是相对开放的年代,卡夫卡经赵景深的介绍,首次以“卡夫加”的译名与中国读者见面。当然,由于当时的卡夫卡在国外的影响还不大,国内也没有引起大的反响。这一空谷足音一直持续了30余年!其间只有个别零星的呼应。20世纪60年代中期,卡夫卡和一批其他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初次被介绍到我国,却是以“颓废派”的身份和“反面教材”的名义获得“签证”的。直到70年代末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个国策,像我和李文俊这一代当时的中年人,感到有责任给卡夫卡这样一些所谓“颓废派”作家正名。但这一工作的推行却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我们自己的思想解放很难一步到位,另一方面大的禁区虽然没有了,小的禁区却依然存在。比如当时官方的口径是:对现代派作家艺术上可以借鉴……言下之意是思想上必须划清界限,特别是卡夫卡作品所涉及的存在主义、异化等内容。因此我当时的策略是:先从审美分析人手,从卡夫卡的作品看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关于思想内容则主要采用国外学术界的分析和评论,为此编了一部论文集《论卡夫卡》,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学者来了解和研究卡夫卡。这一阶段,即卡夫卡以正面形象“亮相”阶段,有几位从事英语文学工作的朋友也参加了,起了积极作用,除李文俊外,还有钱满素和汤永宽等。可惜一等局面打开,他们就基本“退隐”,专心于英语文学的本职工作了。

后记

自1993年我在《湘潭大学学报》上发表第一篇有关卡夫卡研究的论文《卡住了吗——论卡夫卡》至今,已经整整过去了15年。这以后卡夫卡渐渐成为我的一个心结,无论如何也释怀不开,挥之不去。2000年后卡夫卡更是成为了我学术关注和思考的中心,我与卡夫卡似乎走得越来越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谷歌网上我的名字常常与卡夫卡的名字连在一起。我对有关卡夫卡的一切都感兴趣,甚至入迷。我看到有关卡夫卡的一切都兴奋,以后甚至一看到“卡”字就激动,眼睛就放亮。夜深人静,我常常对着卡夫卡的照片入迷,希望他对我能说些什么,希望能听到点什么。这期间我发表的有关卡夫卡的大小文章大约有60余篇。2003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卡夫卡与中国文化》,2006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我申请了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卡夫卡研究”,2006年结项;2004年我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研究”,2007年初结项,并被评定为优秀。本书就是在以上这一切的基础上完成的。本书要感谢的人很多,无法——列举,好在我在《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后记中已有较为详尽的表达,这里不再赘述。

内容概要

增艳兵,1957年生于湖北。文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天津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20世纪西方文学和中西比较文学。已出版学术专著《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东方后现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吃的后现代与后现代的吃》等。主编教材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史》、《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等。自1985年以来,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刊物共发表论文150余篇。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题记导言第一章  无家可归的异乡人——卡夫卡的“归属”问题  一、无所归属  二、无处不“归属”  三、超越“归属”第二章  卡住了吗?——论卡夫卡创作的思想特征  一、一切都卡住了  二、“每一个障碍摧毁了我”  三、自由之路第三章  一个捏着生命痛处的寓言——卡夫卡小说的基本特征  一、卡夫卡的寓言世界  二、跟随寓言,成为寓言  三、从象征到寓言第四章  “耗子王国”的歌手——论卡夫卡与犹太文化的关系  一、“脚踏坚实的土地”  二、“裸体”漂泊在异乡  三、“手挽着手”的阐释第五章  “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  一、“生与死之间的抉择”  二、在绳索上跳舞  三、语言的“城堡”第六章  失去谜底的谜语——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一、不确定性原则与特征  二、延异与延缓  三、语言的危机与焦虑第七章  闭上眼睛的图像——论《美国》  一、《美国》与美国  二、《美国》与狄更斯  三、《美国》与卡夫卡第八章  法门内外  ——论《诉讼》  一、自我控告  二、社会控告  三、宗教控告第九章  对抗与消解——论《城堡》  一、失重的悲剧与尴尬的喜剧  二、幻想的真实与真实的噩梦  三、形而上的疼痛与疼痛的游戏第十章  为何变形?——论《变形记》  一、童年的记忆  二、成年的焦虑  三、爱的困惑第十一章  扑朔迷离的叙述策略——论《判决》  一、“身心开放”的写作  二、悖论式的叙述方法第十二章  作为颠覆性阅读的创作——论卡夫卡的三篇小小说  一、《塞壬的沉默》:消解经典  二、《城徽》:重建“通天塔”  三、《一道圣旨》:现代寓言第十三章  冬天里迈出的第一个舞步——论《一次战斗纪实》  一、遥望中国  二、描绘中国  三、跨越中国第十四章  跨文化语境中的万里长城——论《万里长城建造时》  一、文本中的“万里长城”  二、历史性的“万里长城”  三、跨文化的“万里长城”第十五章  来自中国的古老手稿——论《往事一页》  一、源于中国  二、抹去中国  三、建构中国第十六章  “敞开心扉直至超越极限”——论《饥饿艺术家》  一、活着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二、饥饿艺术的启示第十七章  一颗闪亮的明星——卡夫卡与克尔恺郭尔  一、面对上帝与面对写作  二、逃避恐惧与期待恐惧  三、“非此即彼”与“即此即彼”第十八章  “超人”与“弱者”——卡夫卡与尼采  一、弱者与超人  二、图像与理性  三、祈祷与狂人第十九章  从“地下室”走向“地洞”——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病态的小人物与“弱的形象”  二、“地下室”与“地洞”  三、心理小说与情景小说第二十章  “沃塞克”的阴影——卡夫卡与弗洛伊德  一、“焦虑的时代”  二、“想起了弗洛伊德”  三、父亲与上帝第二十一章  沉人中国文化海底——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  二、建造德语的“万里长城”第二十二章  修建在中国长城上的巴别塔——卡夫卡与老庄哲学  一、“道”与“法”  二、蝴蝶与甲虫  三、卮言与寓言第二十三章  “堪与中国人媲美”的杰作——卡夫卡与《聊斋志异》  一、孤独与孤愤  二、寓言和隐喻  三、异化与诗化第二十四章  走出“围城”与走入“城堡”——《围城》与《城堡》之比较  一、“走出”与“走入”  二、理趣与理事  三、用智与用心第二十五章  当代中国的“知音”——卡夫卡与中国当代文学  一、“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二、通向灵魂的城堡第二十六章  说不尽的卡夫卡——卡夫卡研究在中国  一、最初的译介  二、研究主体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特征附录一:《城堡》研究述评附录二:卡夫卡年表附录三:卡夫卡作品德文、英文、中文对照表附录四:参考文献附录五:国内主要论文目录索引后记

编辑推荐

《卡夫卡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者简介

卡夫卡,20世纪德文小说家。他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的问题引发了整个世界的兴趣和思考。该书对卡夫卡及其问题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尤其集中地思考和研究了某些重点、难点、盲点、疑点、热点问题。

图书封面


 卡夫卡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作者的理解深化了我对KFK的认识,只不过我的理解完全异样,也许不和作者同经历故!
  •     要不是因为上课恐怕我这辈子都不会看卡夫卡……
  •     商务印书馆的书,没的说,我最喜欢的出版社;卓越发货也很快,基本上两天可以到手;希望多打折,打折通知我,我狂淘。。。
  •       一、无家可归的异乡人 ——卡夫卡的归属问题
        漂浮在空中的梦想家 起先试图认同参与,接着很快保持距离 无动于衷
        书信里用寓言或叙事手段 短篇小说里采用遮遮掩掩的自我分析法
        卡夫卡的文学创作描写的是存在的自我矛盾和命运的不可逃脱性
        突出现实主义表现方式和绝对不真实的中心事件之间的矛盾,平淡冷静、不动声色的笔调叙述不可思议、荒诞无稽的事情。如《变形记》面对人变甲虫,主人公与作者都没有吃惊绝望,世界仍然是哪个世界。
        卡夫卡用现实和非现实两种砖头构建他的艺术大厦,而粘合这些的水泥是他四平八稳的单调叙述。
        卡夫卡抓住了现实以及关于现实的意识
        一切的一切全都像沙子一样会从手中漏掉,而最后剩下的是一种头脑昏昏的感觉,一种对于不可索解的荒诞无稽的生活的恐惧情绪。
        人物塑造上卡夫卡并不着意于刻画人物,故事情节简单荒谬,卡夫卡的迷宫是非理性原创性的,他总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直觉、寄托于他所创造的画面给读者总体印象。人们猜不中乔伊斯的谜语,是因为还没有找到答案。人们猜不中卡夫卡的谜语,因为他的谜语根本没有答案。
        与其说他是现代主义者,不如说是后现代主义者
        
      二、卡住了吗? ——论卡夫卡创作的思想特性
       Kafka的名字也给人一种挤压 扭曲 尴尬 窒息的感觉
       “我手无寸铁的面对着一个形体,他安静地坐在桌边、望着桌面。我围着他绕圈子。感到自己快被扼住喉咙快窒息了似的。第三个人围着我转圈子,觉得被我扼住。第四个人围着第三个人走,感到被卡住喉咙,就这样持续下去直到星辰运行到宇宙之外。万物都感觉被卡住了脖子”——《乡村婚礼筹备)》
        《饥饿艺术家》 生命在于追求事业,而事业的追求最终窒息了生命
        卡夫卡仿佛觉得同父亲斗争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卡夫卡眼里的三个世界:我(奴隶的)的世界、父亲的(统治者的)世界、其余人自由幸福的世界。卡夫卡在被撕裂的世界中,既不能前进又无法后退,在他写给父亲的信里,既是原告也是被告 还是法官。
        卡夫卡与母亲的关系纠缠于爱与不理解之中
        卡夫卡生活轨迹平淡无奇。 三次订婚而终生未娶,热爱生命而过早谢世,酷爱文学而执意焚稿。害怕孤独但更害怕失去孤独。
        卡夫卡把握不了外界世界便逃避退却。“无需走出家门,待在自己的桌子旁边仔细听着吧。甚至不要听,写着就行了。甚至不要等,待着别动,一个人待着,世界就会把他自己亮给你看,他不可能不这样。”
        职业与写作的矛盾长期困扰着卡夫卡,他是将写作视为生命的业余作家。以文学为挣钱的职业在他心中是对创作尊严的剥夺。“写作和办公室生活相互排斥,写作位于内心最深处,办公室漂浮在生活的表面,这种永远的忽上忽下必然将我撕成碎片” “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的是孤独,像一个隐居者那样远远不够,而是要像一个死人。在这种意义上,写作是一种较之死亡更深层的孤独,正像人们不会,也不可能将死尸从坟墓中拖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使我离开我的写字台。只有疯狂的写作,度过一个个夜晚,这才是我想要的。由此进地狱发疯,这也是我需要的,因为这是必然的,早就可以料到的结果”
        “今天我认为卡夫卡的严格态度是高尚的迷误。我后悔自己像卡夫卡那样在办公室任由成千上百个毫无乐趣的时辰在几乎绝望的心情中流逝,从而亵渎了上帝崇高的创造物——时间”——布罗德
        卡夫卡毕其一生追求无限和完美,均告失败。他将写作作为自己的唯一财富,而写作又排斥生活,正因为没有好好生活过所以害怕死亡,最终写作又将他逼向死亡。卡夫卡一生都在和写作的障碍(工作、恋爱、疾病等)作斗争,几乎使其丧生,而这种斗争又是卡夫卡创作的主题,他从这种斗争汲取灵感和力量。如果没有这种斗争,卡夫卡便失去了写作的对象和意义。这便是卡夫卡的悲剧。他手持长矛对准外部世界,漫无目的的上下求索一番之后,最后矛头对准了自己。
        卡夫卡一生忙于各种杂事,最终感觉自己一无所获。世界的悖理性、荒谬性在他一生中凸显出来。
        卡夫卡的世界观是异化的。他感觉自己被囚禁在这个世界上憋得慌,被囚禁的忧伤、虚弱、疾病、狂想交集于一身,任何安慰不能使他宽解,因为那仅仅是慰藉。但你如果问他,他到底想要什么,他答不出来。
        影响卡夫卡的人:
        芝诺:《钦差》(表现的主题:走不尽的台阶、庭院、宫殿、永远到不了的目的地。 )、《城堡》,与古希腊诡辩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阿西里斯与乌龟赛跑”论断相近。
        克尔凯郭尔:与卡夫卡有基本感觉 恐惧。
        尼采:似超人一样指引着卡夫卡去思考和探索。
        克莱斯特:难以置信的东西也成立 荒谬透顶的事也会发生
        狄更斯:置身于一个毫无怜悯,充满敌意世界的小人物
        福楼拜:宿命论,现在的世界是可能出现的世界中最坏的一个,而未发生的事情更加荒谬
        托尔斯泰:《伊凡 伊里奇之死》
        
        二战后,人类失落了过去的信仰、失去了精神家园、对核大战充满恐惧、对生态平衡满怀焦虑、在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在“自由平等”中体会到独裁专制有增无减的巨大淫威。于此同时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
        卡夫卡的创作:揭示被卡住的境遇。
        以往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我的提问得不得回答,今天我不能理解我怎么竟会相信能够提问。但我根本就不曾相信过什么,我只是提问罢了。
        
        
      三、一个捏着生命痛处的寓言 ——卡夫卡小说的基本特征
       “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够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巨斧。”
       “我写的和我说的不同,我说的和我想的不同,我想的和我应该想的不同,如此下去,则是无底的黑洞。”
       寓言不仅要说出人类生活的普遍实质,而且要在最自然、最堕落的官能性质上说出个人自传式的历史性。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学的特征之一就是从象征到寓言的转换。
      
      四、耗子王国的歌手 ——论卡夫卡与犹太文化的关系
      五、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
      六、失去谜底的谜语 ——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性
        后现代主义的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是深度模式的消解,即中心的消解,不确定的内在性。
        现代主义者力求给他在其中生存的世界提供一种确实、可靠,虽则绝对个人的看法;与此相反,后现代主义者似乎放弃了寻求一种仅为个体信念和理智所确认的对世界的再现的企图。后现代主义否认了在复杂纷繁的具体事物后面有一个最高的背后的东西,从而也否定了世界的真理意义。
        
      
        
  •     书的包装蛮好的 整本书都是崭新的 大体翻了一下字迹印刷很清楚 就是纸张有些薄了 不过总体很满意
  •     kafkaesque
  •     这是一本难得好书,对卡夫卡的了解以及深入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     国内卡夫卡研究领域一本不错的专著
  •     好书
  •     比较细致
  •     卡夫卡的小说一直都是我喜欢的,这本书的注解更加深刻了对卡夫卡小说的了解。分析的入木三分,全面具体。
  •     国内现今研究卡夫卡不错的一本书 值得一看
  •     全面、客观,我认为是了解卡夫卡其人其书的基础读物中最优秀的一本。
  •     因为要写卡夫卡的论文而买的,看了后,觉得很实用,如果要研究卡夫卡,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本书。而且曾老师关于卡夫卡的研究在中国来说是比较全面的,给了许多思路给我。
  •     啰嗦了,可以再薄个三分之一
  •     很全面深入,喜欢,入迷。
  •     上学期写作业参考过,补标记。还比较全面,也包括比较文学内容。但研究好像基于英文版,而非德语原版。
  •     不错,很全面,不过就像导言说的,有点泛了
  •     对卡夫卡的研究还算全面,理论方面的东西很多
  •     全是形容词来形容卡夫卡,烂书一本
  •     35.8元买进。很厚,胶版,不建议买,除非你不怕书开裂。
  •     内容翔实,精细,视角独特,新颖;封皮的设计也独具匠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