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艺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小说的艺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532757176
作者:米兰·昆德拉
页数:184页

章节摘录

  超越于因果关系之上  在列文的庄园,一男一女相遇了,两个孤独、忧郁的人。他们相互间有好感,暗中希望能将两人的生活结合到一起。他们只等着能单独待在一起的机会,以相互表白。有一天他们终于在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同处一个小树林。他们在那里采蘑菇。两人内心都很激动,一言不发,知道时机来了,不要让它溜走。当时他们已经静默了很久,女人突然开始说起蘑菇来了。这完全是“违背她意愿的,意想不到的”。随后,又是一阵静默,男人掂量着字眼想表白,可是他没有谈爱情,“出于一种意想不到的冲动”……他也跟她谈起蘑菇来。在回家的路上,他们还在谈着蘑菇,一点办法也没有,心中充满了绝望,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永远都不会谈到爱情了。  回去之后,男人对自己说,他之所以没有谈爱情是因为他死去的情妇,他无法背叛对她的追忆。但我们清楚知道:这并非真正的理由,他找它出来只是为了安慰自己。安慰自己?是的。因为失去爱情总得有个理由。如果毫无理由地失去,那是无法原谅自己的。  这段非常美的小片断仿佛是《安娜·卡列宁娜》最伟大的成就的一个缩影:即表现人类行动无因果关系的、不可预知的、甚至神秘的一面。  什么是行动:这是小说永恒的问题,可以说是它的构成性问题。一个决定是如何产生的?一个决定如何转换成行动,一系列的行动又如何联在一起,成为一种经历?  以往的小说家试着从生活陌生、混乱的材料中抽出一根清晰、理性的线来;从他们的视野来看,理性上可以把握的动机产生行动,这一行动又引出另一行动。所谓经历就是一系列行动因果关系明晰的链接。  维特爱上了他朋友的妻子。他不能背叛朋友,他又不能放弃他的爱,所以他自杀。这自杀就像一道数学方程式一样明晰。  但安娜-卡列宁娜为什么自杀呢?  不谈情说爱而大谈蘑菇的男人试图相信那是因为他对已经去世的情人的依恋。我们如果为安娜的行动找出些理由来,也会跟那个理由一样没有价值。确实,人们蔑视她,可她难道不可以反过来蔑视他们?不让她去看她的儿子,可这难道是一个无法挽救、没有出路的处境?沃伦斯基确实已经有些失落,可说到底,他不还是爱着她的?  而且,安娜到火车站不是为了自杀。她是来找沃伦斯基的。她没有作出决定就卧轨自尽了。应当说是决定抓住了安娜。决定突如其来地抓住了安娜。跟那位想谈爱情却谈起了蘑菇的男人一样,安娜是“出于一种意想不到的冲动”才这么做的。这并不意味着她这么做没有意义。只是这一意义处于从理性上可以把握的因果关系之外。托尔斯泰不得不用了乔伊斯式的内心独白(这在小说史上是第一次)来重建由不可捉摸的冲动、转瞬即逝的感觉、零零碎碎的思考组成的微妙整体,以便让我们看到安娜的灵魂所走的自杀之路。 到了安娜这里,我们已远离维特,也远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基里洛夫。基里洛夫自杀是因为一些非常明确的利益,是一些描写得非常清楚的情节让他这样做的。他的行动,虽然是疯狂的,却是有理性、有意识的,是有预谋、思考过的。基里洛夫的性格完全建立在他奇特的自杀哲学上,而他的行动只是他想法的完全符合逻辑的延伸。  陀思妥耶夫斯基抓住了理性的疯狂,这一理性顽固地要按自己的逻辑走到底。托尔斯泰探究的领域正好相反:他揭示非逻辑、非理性的介入。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说他。对托尔斯泰的参照将布洛赫放置到了欧洲小说一个伟大的探索背景之中:探索非理性在我们的决定中、在我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混淆  帕斯诺夫常去会一个捷克妓女,名字叫茹兹娜,而他的父母准备让他跟一个与他们门当户对的女孩伊丽莎白结婚。帕斯诺夫根本不爱她,然而她吸引他。确切地说,吸引他的不是伊丽莎白,而是对他来说伊丽莎白代表的所有东西。  当他第一次去见她的时候,她住的那个街区的街道、花园与房子都闪烁着“一种置身岛内的巨大的安全感”;伊丽莎白一家在极好的气氛中接待了他,“充满了安全感与温柔,自始至终带着友谊”,这种友谊有一天,“会变成爱情”,然后“爱情有一天又会熄灭为友谊”。帕斯诺夫所渴望的价值(来自一个家庭的友好的安全感)呈现在他眼前,而此时,将要代表这一价值的那个女人(对此他尚不知情,而且这是违背他本性的)还没有出现。  他坐在家乡村庄的教堂里,闭着眼睛,想像着神圣家庭出现在银白色的云彩上,正中间是美得无法以语言形容的圣母马利亚。小时候,他就在同一座教堂内为同一种意象而激动。他当时恋着父亲农场中的一名波兰女佣,在他的梦幻中,他将她跟圣母混淆成同一人,想像着自己坐到美丽的女佣兼圣母的双膝上。这一日,闭着眼睛,他又看到了圣母,突然,他发现圣母的头发是金黄色的!对,马利亚的头发就是伊丽莎白的头发!他感到震惊,他感到意外!他感到,通过这一梦幻,上帝本人让他知道了他不爱的伊丽莎白其实是他真正的、惟一的爱。  非理性的逻辑是建立在混淆机制上的:帕斯诺夫的现实感很差,他对事件的因果关系一窍不通;他永远无法知道别人的目光后面隐藏着什么;然而,尽管外部世界已经变形,变得无法认出,没有了因果关系,但它不是哑巴:外部世界在跟帕斯诺夫说话。就像在波德莱尔那首著名的诗中,“悠长的回声混合在一起”,“香味、色彩和声响在互相应和”:一个事物靠近另一个事物,与之混淆在一起(伊丽莎白与圣母混淆在一起),并通过这一靠近,得到解释。  埃施是个寻找绝对的爱的人。“人只能爱一次”是他的信条。因此,既然亨特杰恩夫人爱他,她肯定没有爱过(根据埃施的逻辑)她死去的前夫。所以她前夫一定是糟蹋了她,所以她前夫肯定是个坏人。跟贝尔特朗一样的坏人。因为恶的代表都是可以互换的。他们混淆在一起。他们只是同种实质的不同表现。当埃施的目光掠过挂在墙上的亨特杰恩先生的肖像时,他脑海里有了个想法:马上到警察局去检举揭发贝尔特朗。因为假如埃施打击贝尔特朗,那就好像是打在了亨特杰恩夫人的前夫身上,就好像是他为我们,为我们所有人,扫除了一小部分公共的恶。  ……

内容概要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
  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原作以捷克文写成。
  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原作以法文写成。
  《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受到诋毁的塞万提斯遗产
第二部分 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
第三部分 受《梦游者》启发而作的札记
第四部分 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谈话
第五部分 那后边的某个地方
第六部分 六十七个词
第七部分 耶路撒冷演讲:小说与欧洲

作者简介

《小说的艺术》是米兰·昆德拉对小说艺术思考的总结,藉由《小说的艺术》,我们可以了解这位作家的艺术态度、风格、技巧,以及对人和世界的想法。“人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昆德拉说,在这个格言的启发下,他喜欢想象: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因此诞生。小说艺术来到世界正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小说的智能不同于哲学的智能,它不是从理论蕴含,而是从幽默精神中产生的。

图书封面


 小说的艺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昆德拉的小说观
  •     每一個小說家到一定階段後,總免不了滋生回答“小說是什麼”的慾望。昆德拉也不例外。一篇演講兩篇訪談四篇隨筆,貫穿始終的,是他對小說所具有的對“存在”的審視的實驗性的著迷,對塞萬提斯、布洛赫、卡夫卡等人的遺產的懷念與捍衛,是對小說隱藏的精神、禀賦的使命、應有的結構、所處的困境、面臨的召喚和待精進的藝術的反复闡釋;與之相隨的,是對自身作品的吐納與反鄒,也讓人更接近他筆下的世界。按他的說法,小說家要徹底隱形,可他最後不也出來苦口婆心。他審視著悖論,悖論也在審視他。他最有名的那句話也是對他和他的小說最準確的斷語: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     自己的造诣不足,很多东西太高深,看个大概吧。
  •     比起理论家谈论小说,小说家在这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敏锐地把握住小说创作的动机;米兰·昆德拉认为小说家应该在小说中表现只有小说才能表现的东西,旨在捍卫小说的纯洁性,又不遗余力地宣传小说的预见性维度,因此,昆德拉热衷于谈论塞万提斯、卡夫卡等(包括他自己)拓展了小说可能性疆域的小说家,也就不难理解了。
  •     很少有小说家这样致力于思考小说的艺术,尤其是思考自己的小说的艺术,博尔赫斯算一个,米兰·昆德拉竟然也干过这样的事,这本小册子里他像个话唠,但却意外的很有干货,他不满那些卡夫卡的研究者对卡夫卡的扭曲解读,为了防止日后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解读自己的小说这种事情,他自己就先留下一个模板,像个闹别扭的小老头,顺便拯救下媚俗的大众。
  •     真诚
  •     读起来 有买一套卡夫卡慢慢啃的冲动。
  •     观点非常独特的一本艺术随笔
  •     先是福山,然后是海德格尔。。。。
  •     不要随笔!
  •     卡夫卡
  •     这本书再次勾起了我阅读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的兴趣,也使我再度对小说的伦理这一话题产生了兴趣,在此摘录刘小枫书中的一段话: 昆德拉毕竟是自由主义的伦理思想家,懂得人的道德自由的有限性。他提供的这种心安理得的自由伦理,不是大智大慧、洞彻人生的伦理,而只是一种在有限的现在中享有的自适伦理,一种安慰的自由。无需寻求有意义的人生,就好像无需寻求令自己心跳的爱者,既然如此,自慰的自由就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昆德拉自嘲之余,并没有放弃与现实世界共存的努力。这部论著依然有趣的延续了昆德拉与数字七相关的复调,然而很难说神秘的巧合是为了取悦读者的故意为之。他把自己假想为一名音乐家,专心致志于埋头建房子罢了。小说家是渴望消失在作品背后的,不过这部论著则很有可能违背了昆德拉的意愿,至少客观上有这样的趋势。书里开出了一系列梦幻书单,如获至宝。可惜不少都没出中译本。
  •     尽管有的地方不认同,但是老爷子的想法的确很有趣
  •     精辟复杂,有些部分想不通,很多观点和生活有很大关联
  •     昆德拉不愧为小说大师。
  •     读了这么精湛的随笔 总会促使去读更多的书
  •     篇篇都是佳作,有见地,掷地有声!计划把昆德拉的三本随笔评论重读一遍。
  •     除了仍旧喜欢装比以外,米兰昆德拉这本书还是有一些创见的。
  •     有道理
  •     还没看,应该不错,考研有用
  •     小说存在的意义是道出仅小说才能道出的东西
  •     特别富有智慧的昆德拉,如果能够结合昆德拉的小说来读,那么会更好。
  •     我有强烈的昆氏情结 他的书全买来收藏了 以后看了再详细写心得啊
  •     mind-refreshing!
  •     对理解昆德拉的小说倒是很有帮助。
  •     make sense
  •     这一套书都好好看。
  •     很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风格
  •     棒
  •     要会看小说,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     这是一枚纯金的脑子
  •     好看,有道理。
  •     作为一个没读过几本书的人,我想说,在这几本书里有这样一本书我还是很幸运的。
  •     真正的受益匪浅 满满的干货 高度凝练的总结 启发性的阐释 小说是一条人人可以踩进去试试深浅的河流 然而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 乃是小说惟一的存在理由 (再读!
  •     小说在弗洛伊德之前就知道了无意识,在马克思之前就知道了阶级斗争,它在现象学之前剧时间了现象学(对人类本质)的探寻。小说满足的一种可能性,超越历史的真实,抵达一个时代的灵魂。它在展示自身局限性的同时,也表达自己对于自我的界定和探索。小说讲述的,是一种存在,即使是历史的背景也是一种存在的境遇。喜欢。
  •     还不错,休闲看看
  •     很值得购书的好书
  •     很有启发,虽然读这本书对阅读储备量要求很大
  •     貌似得先看这本书才能看昆德拉其他书啊
  •     没看太懂。以后再看二次吧
  •     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克莱齐奥先生在一起时,见过董强先生。
  •     昆德拉的文艺随笔我基本都看过,这部最为杰作。
  •     太深奥的对话,大概是我太肤浅了,觉得这本书在趣味性和帮助性两方面比不上同时买的其他几本书。书的质量不错。
  •     非常喜欢!很好的一本书,老师推荐的。
  •     书中提到的书都没读过,没什么感觉
  •     必看必看
  •     自己有一本特再买一本送人。
  •     其实,还没有看完,但是书的质量可以的。
  •     近两年读过的最好的文论,读第四遍新鲜感都丝毫不减,书中论及小说的本质与使命,对世界的相对性和暧昧性的呈现,小说与哲学接近,与极权相悖,与时代精神逆向而行,小说结构中的音乐形态......观念一遍遍被刷新,是值得细细品读的一本书
  •     昆德拉的书值得拥有
  •     部分观点配合《帷幕》看很有意思
  •     跪下唱赞歌2~ 这大腿我抱啦~
  •     挺有趣 尤其是词典那
  •     非常有趣,字里行间都是洞见。对小说的复杂性和探询性的讨论、卡夫卡与卡夫卡式故事、敏锐而精到的古典音乐评论...“肖邦葬礼进行曲后的第四乐章是非常奇怪的:极轻,快捷,短促,没有任何旋律,完全没有感情:似一道远方的狂风,一个沉重的噪音,预示了永久的遗忘。”极其到位的文字阐释。可惜不了解书中频频出现的赫尔曼·布洛赫,是否就是那位背叛了卡夫卡的意志将其作品都偷偷收起来然后再出版的那位好友?
  •     喜欢昆德拉的那份透彻和思辨,以及极度冷静却又十分温情。值得一读再读。
  •     给朋友买的,朋友非常满意呢
  •     书拿到之后就迫不及待翻开看了一些,得静下心来读。此外,书的封皮非常小巧可爱,很便携~
  •     好的书值得一读再读。
  •     小说新形式
  •     很有意思
  •     小说呈现人的存在。
  •     文学批评啊。后面的写的看得懂些。读小说还是要读原版才是境界呀。。。
  •     米兰·昆德拉自己写的小说有时候让人觉得矫情,但是他谈起小说来却是一针见血、有独特见解,真的写得好。
  •     喜欢的。
  •     我觉得这个比那些搞理论的人写的批评作品有意思
  •     前所未有的好。
  •     .
  •     这人想得太明白了,每个角落都照得亮堂,少点神秘感,不过文论比他的小说写的好,狂热的卡夫卡迷,我也被科普了一把。
  •     特别棒。看完我直接想去买一本了,准备再细细地多读几遍。董强的翻译也好。
  •     能看懂的地方让人兴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