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的实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艺评论的实验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
ISBN:9787561753446
作者:C.S.路易斯
页数:158页

内容概要

  C.S.路易斯,生于1898年,卒于1963年,是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这个头衔保持到他退休。他的一生被称为“三个c.s.路易斯”,意思是他在不到65岁时去世为止,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七部曲”。三是通俗的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代表作包括《天路回归》、《地狱来鸿》、《返璞归真》、《四种爱》等等。他一生著书逾30部,有学术著作、小说、诗集、童话,他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还在继续吸引着成千上万新的读者。

书籍目录

译者序第一章 少数和多数第二章 错误的特征描述第三章 少数人和多数人怎样使用图画和音乐第四章 非文学性的阅读第五章 论神话第六章 “想象”的意义第七章 论现实性第八章 论文学性读者的误读第九章 纵览第十章 诗歌第十一章 实验尾声

编辑推荐

  少数和多数、少数人和多数人怎样使用图画和音乐、“想象”的意义等内容。

作者简介

我们为何阅读文学?又如何判断文学?C.S.路易斯的经典之作《文艺评论的实验》源自他深信:文学是为愉悦读者而存在,书籍应当由它们所引发的阅读类型来判断。对于判断文学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必须抛开外在的期望和价值,以开阔的心胸来对待作品本身。在现今纷繁复杂的文学理论当中,C.S.路易斯的才智在探讨阅读体验方面是极为脚踏实地的,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图书封面


 文艺评论的实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读这样的书,以我的文字理解能力,需要慢慢的读,反复的读。即使这样,有些文字,依然把握不了它的意思。但我乐意去读。
  •     C.S.路易斯(1898-1963),是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这个头衔保持到他退休。 他在一生中,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他被称为“三个C.S.路易斯”: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七部曲”。三是通俗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代表作包括《天路回归》、《地狱来信》、返璞归真》、《四种爱》等等。他一生著书逾30部,有学术著作。小说、诗集、童话,他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还在继续吸引浙成千上万的读者。    20世纪最重要的大师C. S. Lewis作品摘选    “一滴勇气,强于渊博的学问,一点人类的同情,胜于盖世无双的勇猛,而一丝一毫上帝的爱,都是远超这一切之上的”。    Humility is not thinking less of yourself but thinking of yourself less. 谦卑不是把自己看低一些, 而是少想到自己一点。——路益师 From C.S. Lewis    太阳永远在那一边,在路上圈出弧形,我常在阴影的这边,但永不对太阳失去信心。 ——路益师    C.S. Lewis: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盲点。摆脱我们自己这个时代盲点的最好方法,是去读读过去时代的书,看看他们当时的盲点。    C.S.Lewis说: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观念,它特别能看得见某些真相,亦犯某些特别的错误。因此我们需要可以更正我们的年代所特有的错误的书,这些书便是古典书籍。。读古书并非因为前人有何神奇药方,而是可以减低读现代书所带来的盲目和危险。避免错误,最好是看未来的书,只是不可得。    You are never too old to set another goal or to dream a new dream. 无论年纪有多大,你都还可以有新的目标或新的梦想。    经历是最残忍的老师,可你会从中有所收获,我的上帝,你有所收获吗??——C.S Lewis    Experience: that most brutal of teachers. But you learn, my God do you learn." --C.S. Lewis    你遇见了某个人,他能看见你所看见,听见你所听见的东西,在那一刻,一生之久的友谊就此诞生。——c.s.Lewis    This moment contains all moments。此时此刻凝聚了所有的时刻。—— C S刘易斯(C S Lewis)    The future is something which everyone reaches at the rate of sixty minutes an hour, whatever he does, whoever he is.未来是这样一件东西,每个人 都以每小时六十分钟的速度朝它走去,不管他做什么,也不管他是谁。——刘易斯(C.S.Lewis)    “如果心要保持完整,便不可对任何人付出,甚至动物也不行,你要用很多嗜好及享受,小心翼翼地将它包藏起来,避免任何感情牵连;用自私的骨灰盒或棺材,紧紧将心锁住,在那骨灰盒里,虽然有安全,黑暗,寂静,真空,心却会变质。它虽免于破裂,却会变得坚硬不破,麻木不仁,不可救药。”——C.S. LEWIS    「在文學和藝術的創作中,誰執著於原創性,就不可能做出具有原創性的作品。相反地,只要你單純的努力說出真理,一點都不在乎被說過多少次,你十次會有九次具有原創而不自知。」—— C·S·路易斯    C.S. Lewis说:“两个或更多的伙伴发现,彼此都拥有某种共同的眼光、兴趣或品味。友谊就在这一时刻产生。而在此之前,他们在别人身上从未看到这些东西,还以为这不过是自己的独有财富或特殊负担。开启友谊的典型表达方式通常会是:‘什么?你也是?我还以为只有我才这样呢。’    Friendship is born at that moment,when one person says to another,"What! you too? I thought I was the only one" 友谊始于这样的一个时刻当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什么?你也是?我还以为只有我是这样呢...。C.S. Lewis    You never know how much you really believe anything until its truth or falsehood become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to you. - C S Lewis / 在它的真假关系到你的生死之前,你永远都不知道你真正相信多少。 - C S 鲁益师    如果人一任爱成为他生活的最高主宰 ,恨的种子就会发芽滋长。然后它就会成为神,然后它就会成为魔。—— 鲁易斯(C.S.Lewis) 《四种爱》    有人问C S Lewis:“为什么义人要受苦呢?” “为什么不呢?”他回答:“他们是唯一能承受的人。”    C.S.Lewis 《A Grief Observed》:'I lay awake all night with a toothache, thinking about the toothache and about lying awake.' That's true to life. Part of every misery is, so to speak, the misery's shadow or reflection: the fact that you don't merely suffer but have to keep on thinking about the fact that you suffer. I not only live each endless day in grief, but live each day thinking about living each day in grief.”我因为牙痛躺在床上整夜睡不着,脑子里想着牙痛并失眠这件事。我认为惧怕也是如此。我们也许不一定正在遭遇那不好的事情,而且我们一直在思想着我们将来也许要经历这些不好的事情。我们也许正在外部环境的压迫之下,但更不幸的是我们同时也正活在这种环境压迫而带来的惧怕的阴影之下。    你其实不晓得你真的相信甚麼,直至当你所相信的,骤然成為一个生与死的重大决定,在这个时刻,你便清楚了解到你是否真的相信它了。 "You never know how much you really believe anything until its truth or falsehood become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to you." -C.S. Lewis,    “人们不去写我想要读的书,所以我不得不自己来写。”~~C.S. Lewis    目标高远,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目标本身就低,则什么也得不到。Aim at heaven and you get earth thrown in; aim at earth and you get neither.---C. S. Lewis   剧作家走到舞台前来谢幕的时候,戏已经演完了。上帝会来到地球上,等到那时你才说你站在那一边,有什么用?岂不太迟了!整个自然界,整个宇宙,开始像梦幻消失不见。...... 新的世界对我们当中一部份的人是美丽非凡,对另外一部份的人则是恐怖已极。可是谁都没有再选择站在那一边的馀地!-- C.S.Lewis    每次你做一個決定,你就會稍稍改變自己重要的一部分——你所選擇的那部分。 via C.S.Lewis, Mere Christianity,1942    “Has this world been so kind to you that you should leave with regret? There are better things ahead than any we leave behind.” ~ C.S. Lewis 生命如此美丽却无比脆弱。请务必珍惜拥有的每一分一秒。明天也许不会如期而至。    真正的幸福存在于关系之中。人类生命中悲剧主要是来自不道德或错误的选择,是我们自由意志被误用的自然结果。    知识分子最突出的地方,不是思潮澎湃,而是感情贫瘠残缺,情怀干涸。他们的脑袋与常人无异,只是脑袋以下的胸怀萎缩,以致看起来脑袋特大而已。C.S.LEWIS摘自《我在哈佛的信仰》    “在未来等待我们的比遗落在过去的更美好。(There are far better things ahead than any we leave behind.)”——英国文学家、《纳尼亚王国传奇》作者C.S.Lewis    C.S.Lewis曾说,这世上只有两类人,一类对上帝说“愿你的旨意成就”,另一类上帝对他说“愿你的旨意成就”。【箴16:3 你所作的,要交托耶和华;你所谋的,就必成立。    如果我发现自己内心存有一种 “这世上的任何经验都无法叫它满足的渴望”,最可能的解释是:我是为另一个世界而造的。-- C. S. Lewis    “我不确定上帝要人快乐,祂要人去爱与被爱;祂要人长大。小时候玩具使我们快乐,而小房间是我们的世界,但祂要我们走出去,被痛苦带出去。 」他又说:「我们是顽石,不经雕琢不能成器。上帝要雕凿我们,祂雕凿得如此深痛,每一刀都让我们痛苦,直到终至完美。」「痛苦是工具,是上帝的扩音器,用来唤醒世上的人。”——《痛苦的奥秘》(The Problem of Pain)    “上帝借着我们的欢愉    向我们低语;    通过我们的良心    向我们说话;    但祂借着我们的痛苦    向人们大声呼喊;    痛苦是祂唤醒    昏睡世界的大号筒。”──《痛苦的奥秘》
  •     记得哲学家尼采说过,读他的书需要一口好牙和一副健康的胃。而身兼作家、学者和评论家于一身,被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的C.S.路易斯则宣称,“你找不到一本篇幅足够长的书来满足我的胃口”。正是这个自称是“无尽书籍的产物”的英国人,将书籍视为自己知慕少艾的“情人”。尽管对书籍的爱好终身不渝,并创作了大量科幻小说和儿童文学,并能谈论基督教的高深义理,但他论及读书的著作却只有这一册。但就是这作于晚年的薄薄一册,却浓缩了作者毕生的阅读体验。与其他富于才情和智慧的作家所写的随笔体学术著作一样,这本《文艺评论的实验》同样以行文晓畅、取僻精妙、析理通透而引人入胜。一、实验:以书籍被阅读的方式“在这篇短文中我打算做个实验。”路易斯开门见山地提出以“实验”的方式展开他的研究工作。“实验”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一种发现,也可以说“实验”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叛逆的姿态,它表明了对传统文艺批评方法的反思和质疑。“文学评论向来是用来评价书籍的,任何与人类阅读书籍有关的论断都是从对书籍本身的判断推论出来的。”诚如路易斯所言,文学批评通常被认为具有引导读者阅读的功能,这不仅表现为批评可以帮助读者在浩如烟海且鱼龙混杂的文学作品中选择阅读对象;可以引领读者正确地欣赏和理解作品以体会到作品的层蕴藉和真正妙处;并且,批评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了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欣赏能力。这样一些天花滥坠的功效使我们对批评产生了过分依赖的心理,批评家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书籍优劣的裁判。我们总是希望具备深厚知识储备,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并且拥有较强艺术感受力的批评家为我们提供书目,以及价值评判的标准。我们用以打开艺术大门的钥匙往往是从批评家的手中接过来的,因此我们满怀兴致地阅读伟大评论家的作品,“它们可能是很好的读物,”路易斯毫不讳言,“但要说它们有助于阅读他人的作品,我认为是过高的估计。”举例来说,在路易斯看来,布鲁诺提所说的“喜爱蒙田就像喜爱自己一样”之所以富有洞察力,是因为布鲁诺提指出了蒙田作品中令人愉悦的一个要素,这恰恰说明他对蒙恬的欣赏居先。“阅读布鲁诺提并不会帮助我欣赏蒙田;而正是阅读蒙田本身才使我欣赏布鲁诺提。”对此,路易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事实不在于我们为了欣赏作者而需要评论家,而是我们为了欣赏评论家而需要作者。”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路易斯之所以做出这一论断,不仅是因为他反省到伟大的评论家对他自己的文学生涯影响甚微,而且还因他深刻意识到,当前“文学评论给年轻人灌下迷药、蛊惑人心,令他们头晕目眩,最为基础的文学体验不再发生了。”特别是当文学批评成为一种职业并与商业出版挂钩后,批评的失范及其对自身功能的甄越更是愈演愈烈,批评家甚至化身为宣传家和演说家在某些不可言说的利益支配下为某部作品鼓吹妄断、摇旗呐喊。对此,路易斯忧心忡忡地告诫道,“文学评论上的暴饮暴食危害极大,需要及时治疗。”为摆脱文学评论对书籍的操控和对读者的迷惑,以及暴饮暴食的危害,路易斯以他的方式做出了不同于以往“从评论到阅读”的逆向推论:“把区分读者或阅读类型当做基础,而把区分书籍当作结果。”很显然,这是一项颇具冒险性的“实验”,这项实验是以书籍被阅读的方式来评价书籍的好坏。这就是说,“让我们尝试去发现,以这种方式阅读的书就是一本好书,而以另一种方式阅读的书是一本坏书,这样的判断标准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这种逆向推论的实验究竟会得出什么样的图景?对此我们和路易斯一样满怀期待。二、阅读:当一个脑袋与一本书相遇一本书经由作家创作完成、出版商印制出版出来以后,与其说它的寿命业已完成,不如说它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叔本华曾引李奇顿伯的话说:“一个脑袋和一本书相碰,发出空洞洞的声响,那空洞洞的声响不会老是出自书本吧?”的确,书本本身是沉默不语的,只有当一个脑袋与一本书相遇并发生碰撞,才能发出声响。书架上排列的书籍永远只是一种潜在的文学。“文学品位在我们没有阅读时只是一种可能性。”路易斯强调,“不管一部文学作品可能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它只有在好的读者阅读的时刻才成为现实。”在接受美学看来,书本(亦称“文本”)只是一种由某种媒介手段固定下来的符号体系,它具有潜在的形象和意义。读者对文本作出阅读反应,是使这些形象和意义得以实现的前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阅读使作品获得了生命。《文艺评论的实验》最早出版于1961年,而20世纪60年代正是以读者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的接受美学在西方兴起的时候。如此看来,路易斯的观点与接受美学心照不宣、彼此呼应也就不足为奇了。问题在于,他进行的这项实验,即以书籍被阅读的方式来判断书籍的好坏,最明显的障碍就在于同样的书可以有不同的阅读方式。路易斯是如何从阅读出发,依照不同的阅读方式来判断一部作品的优劣和读者的文学品位的呢?当一个脑袋与一本书相遇,究竟会发生什么?根据对文学这一精神食粮做出的不同反应和不同的阅读行为,路易斯区分了两类读者:少数文学性的读者和多数非文学性的读者。对于后者来说,他们可能也是频繁阅读的读者,却总是漫不经心。他们从不会把什么东西读上两遍。他们一旦确认某本书“我已经读过了”便立刻拒绝它,于是“这本书对他们来说已经死了,就像燃过的火柴、用过的车票或者隔夜的报纸。”;与之相反的是那类少数文学性读者,他们阅读伟大的作品,“在一生当中可以把同样的作品读上十遍、二十遍,甚至三十遍。”他们阅读时心无旁骛,并且“第一次阅读某部文学作品的体验如此重大,只有爱情、宗教、丧亡的体验可以比拟”,以致引起整个生命意识的改变。与之相对应,阅读也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即“文学性的阅读”和“非文学性的阅读”。路易斯把文学性阅读称为“接受”,而把非文学性阅读称为“使用”。“多数人使用艺术而少数人接受艺术。”这是两种对待作品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文学性阅读是一种带着好奇、谦逊和服膺的态度,对作品给予充分关注并沉浸于其中的阅读。而非文学性的阅读并没有充分关注面前的事物,它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一幅画的“叙述品质”上、一支乐曲的迷人“曲调”上、以及一部作品的“情节”和“事件”上,而对诸如画面的色彩、线条、整体布局,乐曲本身的旋律、作曲家创作和演奏的质量,以及叙述中的词语和节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总之,这种阅读是在“利用”作品,而并没有全然沉浸其中。因此,为了更好的阅读和对阅读作出判断,我们需要做一名清道夫,把一些人当作非文学性读者排除在栅栏之外,然后在栅栏之内区分更好或更糟的品味。这就好比我们首先隔开绵羊和山羊,然后区别好的和不好的绵羊。当然,任何概念的区分总有粗略和疏漏之处,路易斯对不同读者类型和阅读方式的划分也并非无懈可击,至少它不是以某种固定的界限来分隔的。比如曾经属于多数的个体有可能皈依了少数,另一些人则抛弃了少数而投奔到多数的行列;再比如一些文学性读者也可能产生误读,他们有时“使用”诗歌,而非“接受”等等。但它至少让我们意识到,好的阅读是情感、道德和智力活动的结合;好的文学可以充盈我们的存在,拓宽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而“好的读者畅快地阅读一本好书,文学价值因此才得以实际存在。”只有一个好的读者与一本好书相遇,两者才能在阅读中相知相识,并最终有可能完成“幸福的联姻”。三、批评:文学体验的回归与守护路易斯进行的实验,“不是根据一个人的阅读材料来判断他的文学品位,而是根据人们的阅读方式来判断文学”,这就把阅读置于文学批评的源头,回到最为基础的文学体验。“文学品位在我们没有阅读时只是一种可能性。除非转变为体验,可能性才会发挥作用。”路易斯提醒我们,“如果文学知识和评论被当作文学的辅助活动,那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增加、延长、保护好的阅读体验。”而非扼杀或误导阅读。这种以阅读文学为中心的提议避免了跟随时尚的盲目冲动,同时也使评论性的谴责变成一件费力的事。在路易斯看来,评估性的文学评论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实际的益处,相反,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阻碍了读者与一本好书“幸福的联姻”。评估性的文学评论之所以容易漏出破绽、扼杀或误导阅读,是因为评估性的评论家并非出于“头脑中显示出来的对作品无私的爱”,而是往往将自己的意志强行凌驾于作品之上,并将他们的评论施加于他人,这势必使读者模糊了文学作品“客体之本来面目”。如果说文学批评具有存在的必要的话,我们需要的恰恰是另外一类评论家,他们能够向人们显示他们赞美或轻视的作品的本来面目;他们更关注于描述书籍,而不是评判它们。因为“评论的伟大艺术是排除自身的干扰,让人性来决定。”这后一种文学评论显然有助于以自身的力量增加、延长和保护文学体验的幸福时光。路易斯关于文学批评必须回归文学作品并守护好文学体验的主张,与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观点颇有些接近。故此有学者认为“舍却细节不论,就其类型而论,路易斯的批评观念大体上属于现象学文学批评的系统”。比如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就把批评家的使命归结为说明、解释和判断,而这一切都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进行的。与文学本身一样,文学批评当然也有自己的传统。但正如路易斯的诤友哲学家巴菲尔德提醒他的,在哲学的领域里,思想的真伪与时代的先后或新旧无关。我们无意于将路易斯的思想归属为哪个流派,况且路易斯本人在牛津参加过的一个持续了十六年之久的文学社也没有宣扬明确的文学主张。没有明确的文学主张也是一种态度,它至少表明了对各种创作的宽容。“我们必须倒空意识,敞开心扉”,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文学。路易斯结合自己以往的研究和创作经验,对神话、想象和现实性等问题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新颖的见解。比如他将现实性分为描述的现实性和内容的现实性,指出中世纪喜爱发展灿烂繁复的描述性现实主义,而19世纪的主要趣味是要求内容的现实性。这些真知灼见源自他广博的文学知识和丰富的阅读体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视角和可供鉴取的文化观念。当然,诚如路易斯在书中反复强调的,文学的真正价值既不在于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相,也不在于作为文化的辅助手段;文学首先要给予人愉快。这种愉快的阅读体验能使我们最终超越自身的狭隘,解救自己的孤独,获取自我存在的丰盈,而不再是彼此分割的“单子”。正是在好的阅读和好的批评中,书籍与读者完成了幸福地联姻。“阅读伟大的文学作品使我成为千百个人而仍旧保持自己。……在祈祷中、在爱中、在道德行为中、在了解中,我超越了自己;同时我仍然是我自己。”出于真诚和自信,这或许是作者通过本书对每位读者发出的最后的肺腑之声吧。(作于2008年11月)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多数人使用艺术,少数人接受艺术”
  •     【在研究过程中,我反驳了两种论点:文学的价值在于(一)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相;(二)作为文化的辅助 手段。我也说过,我们阅读时,必须把接受作品本身当作结果。】
  •     于我是豁然开朗的点拨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第一本没读完的C·S·路易斯……
  •     原著自属逸品,可惜中译本译错的地方太多。数年前读过中译,近日复取英文原著读之,弥觉其精善。此中自不免予人老生常谈印象者,然高人之所以高,往往在化常谈为精义,于平易处见邃密。即其立论未周处,亦从而知其旨尚所在,此所以为不可及也。
  •     量变后的质变,升华后的沉淀
  •     真知灼见纠正了一些认识的误区,“相见恨晚”。注重读者接受、方法,区分“文学性&非文学性”也给人警醒,对于评论的见解虽说得有道理但是觉得做起来比较难,有时会对一些理论产生不自觉的依赖,变成了“利用”作品,叹。值得再读。
  •     文学评论作为文学的辅助手段,唯一的作用应当是增长、延长和保护好的阅读体验,而不是扼杀或误导阅读。
  •     2008
  •     再也不逼迫自己“原则上喜欢路易斯”了!!!
  •     这本书很好看。
  •     路人转粉,今天正好在外文书店买到他的一本讲George Macdonald的 。反驳:文学的价值在于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相,作为文化的辅助手段。 在具体作品中,体验到快感,才是真正的读。
  •     LEWIS用大众的语调来说,那就是比较牛叉
  •     读者的区分: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以阅读方式来衡量作品价值。刘易斯的文风是比较流畅明白的,但有些思辨性强的地方就译得生硬,还有若干处译得似乎不妥,如"唱歌的问题"原文应是singsong,john donne一般译为"约翰多恩"而不是"邓约翰"。注释倒是很多,基本都是对文中提到的作家的密密麻麻的介绍。。。。。。。
  •     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并由此揭开的一个似乎是新的世界——或者是更为真实世界的补充。
  •     主要是关于怎样做一名读者而不是作者,接受文学而不是使用和写作文学
  •     居然可一口气读完。
  •     很有启发,翻译减星
  •     很有意思的书,提出了很有意思的批评方法,即从读者(尤其是好的读者)的阅读方式出发来判断阅读内容的价值。一部作品的自我感觉再怎么良好,社会对它的评价再怎么高,如果好的读者的做法一致是匆匆浏览随即束之高阁,那么这部作品就是糟糕的。反过来,一个好的评论不是对作品作出好或坏的评价,因为既然根本上不存在先验的价值,那么这种好坏的评判只能是个人的喜好,不具备普适性,也毫无益处。正确的做法,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引导读者喜爱某部自己喜爱的作品,并教授一种建设性的方法。路易斯的批评方法可操作性很强,也可能产生中肯的结论,可惜没有后来人追随。写得看似随意,实则有一以贯之的思路。很多启发性的思考,态度也很真诚。六十年代的书,比起现在很多研究,含金量高多了。
  •     犀利的话~
  •     内容五星,翻译一星,句子简直就看不懂。
  •     对阅读的一次洗礼。啊这才开始了我的“文学性阅读”,21岁的最后三个月
  •     看到好多人说翻译读不通,我看的原版,我想说,怪不上翻译
  •     不太喜欢这种俯视式的点评,也不喜欢这种精神贵族式的口吻,单从内容来看,并不“高”,可能是译本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是很不好的。
  •     又爱又恨.
  •     我觉得我的注意力是被那大篇幅的“注”吸引去了。
  •     翻译不够通顺
  •     一个具有充分阅读实践和评论经验者的观点的分享,本来很值得一读,可是翻译是出什么事了啊?好多句子都读不通,跟google翻译似的。。
  •     比较关注他对文学性/非文学性的区分,因为刚好和手上的粉丝小说project有关联(重点错:X)以读者的阅读方式的概况评价书籍真是洞见;此外对“阅读”过程的分析很透彻,读的时候得时时自省,有点遗憾自己没有早读到这本书。感谢在书上标出错译的学姐样。
  •     以一个读者的视角娓娓道来,而不是以作家的视角来居高临下的谈文学,感觉很亲切。关于“非文学性读者”的描述,觉得自己全部躺中了,汗颜。读书得慢慢来,不急躁,才能有感悟。
  •     翻译真不容易,这么多注释。。。有些地方的翻译还是读起来有点费劲
  •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没有想象中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