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1
ISBN:9787539926711
作者:周作人
页数:97页

书籍目录

小引
目次
第一講 關於文學之諸問題
第二講 中國文學的變遷
第三講 清代文學的反動(上)----八股文
第四講 清代文學的反動(下)----桐城派古文
第五講 文學革命運動
附錄一 論八股文
附錄二 沈啟無選集近代散文抄目錄
附錄三 現代散文導論

作者简介

本年三四月间沈谦士先生来叫我到辅任大学去演讲,说话本来非我所长,况且又是学术讲演的性质,更使我觉得为难,但是沈先生是我十多年的好朋友,实在也不好推辞,所以硬起头皮讲了几次,所讲的题目从头就没有定好,仿佛知识什么关于新文学的什么之类,概未编讲义,也没有写出纲领来,只是信口开河地说下去就完了。到了讲完之后,邓恭三先生却拿出了一本笔记的草稿来叫我校阅,这撇使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在看所激烈的不但绝少错误,而且反把我所乱说的话整理的很有次序,这尤其使我敬佩,同时北平有一家书店愿意印行这本小册,我便赞助成他们的意思,心想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印出来算了。就劝邓先生这样办了。

图书封面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提起五四,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革命。而在那个时候,新文学也横空出世。从小学时代起,我受过的教育告诉我一个比较伟大的事实:新文学是对旧文学的一次革命。而历史教科书上也在极力的廓清新旧文学的关系。如果不是周作人的这本小书,我也不会想到新文学跟旧文学的有何“瓜葛”的。根据周作人的看法,文学发展是一条河流,在明末之时,文学就已经有“白话”的冲动了——顺便说一句,中国很早就有白话文学,比如《三国》《西游》.,那些都是白话文,但是士大夫阶层不承认那是文学,但是金圣叹是个例外——公安派的袁宏道就提出独抒性灵的主张,根据周作人的意见,这跟后来胡适提出的文学改革刍议没有什么不同,而胡的主张也没有超越袁。我读明末之后的小品文,确实有一种白话文清新易懂的感觉。周作人的意见是,白话文学的出现时水到渠成的。此书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比如说论述八股文。关于这本书,它给我的教育就是纠正了新文学历史观。在历史教科书给人的错觉就是,五四是中国文化分水岭-——当然,这是客气的说法。不客气的说法就是,教科书的历史观(革命史观)人为的切断五四跟历史的联系。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在我看来,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这种史观的教育之下,可能会培养出许多无知的口号爱国者。说远了,这是书之外的感悟...
  •     写白话文不容易——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为了接近文学,借了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这本小册子。文章很浅显,不像正儿八经的论文,但是,我猜测,这本小册子应该是中国所有大学中文系的必读之书。作者考证了明末以来的公安派、竟陵派、桐城派的一些文学主张,研究了八股文的影响,从而得出了新文学其实是内应和外援的结果。作者一些观点还是挺有意思的,比如文学用处在于泄愤,主要是消极的作用。按照现在的心理学说法,能够让人发牢骚,泄愤的事情其实也是积极的作用。比较当时的作家,作者虽然比较推崇徐志摩为代表的性灵作家,但是更欣赏俞平伯等人的言之有物,读了之后还能品味的文章。周作人自己也是走这一条路子。白话文要写得言之有物其实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因为这要求写作的人自己脑子有内容,而且自己还比较感兴趣,非写出来不可。即使写个我这样的读后感。对此,作者也感叹写古文相对写白话文容易。因为古文有一整套模式,多背几篇可以模仿,一不小心还可以惟妙惟肖,以假乱真。在学校,我有意无意地对学生提起怎么应付高考作文,都是希望学生能够读一些赋体文章。如果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太难了,那起码可以读庾信的早年文章,对于学生写作的遣词造句有很大好处。而且学生一天到晚都是呆在学校里读书做题目,生活极端枯燥,知识面极其狭窄,写起白话文实在无话可说,如果在文字方面不注意,那简直是白开水,面目可憎,最终会被高考所淘汰。因此,如果学生能写一些半文不白的片段至少能够掩饰作文内容之空洞,知识面之不足。少年做文章本来就是强作愁的。遗憾的是我不是教语文的,没有权威性。就像我极力反对学生学英语背单词一样也没人听,学生对我学赋应付高考作文的说法嗤之以鼻了,没有人会去做。但是我还是坚信这是应付浙江省的文艺高考作文题目的最好的方法。回到主题,作者在第一讲提到的通俗文学其实对社会影响最大,这一点是真理。看看现在电视剧老翻拍金庸小说,说明当前通俗文学太不发达了。我也明白了自己对文学为什么那么排斥,其实排斥的是那些矫揉造作,言之无物,自以为是的纯文学,而不是优秀的通俗文学。
  •     这本书是周作人在辅仁大学的讲稿,薄薄一本,便理清了中国新文学的脉络。着实很羡慕当年得以听他课的学生,先生娓娓道来,言语毫不晦涩,谦逊渊博,真是令人神往。第一章,关于文学之诸问题,首先解决了一个问题:文学是什么。在周作人看来,文学便是“用美妙的形式,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出来,使看的人能因而得到愉快的一种东西”。这定义在他看来也不过人云亦云,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愉快”二字。愉快不仅指欢愉,更指获得一种情感共鸣而感到爽快。至于文学的范围,大家所谈论的“纯文学”其实不过是文学这个金字塔的塔尖一部分,其余更大的组成部分是通俗文学和原始文学。解决的方式有历史的和艺术的两种,而预备知识除了文字学、历史学之外,在周作人看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生物知识。因为“生物学说明了生物的生活情形,人也是生物之一,人生的根本原则便可从这里去看出来了”。最后,他谈到了文学的起源。文学最初是宗教的一部分,因为性质不同而分化出来。性质的不同在于有无“目的”,宗教是有目的的,而文学没有。因而,文学也是无用的,是“仿佛只有在社会上失败的弱智才需要,在际遇好,没有不满足的人们,他们任何时任何事既都能随心所欲,文学自然没有必要”。中国的文学在分化出宗教之后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潮流:诗言志和文以载道。这两种潮流的起伏,便造成了中国的文学史。晚周的诗言志,到两汉时儒家思想统治了思想界,以致文学走入文以载道。魏晋尚清谈,唐朝以韩愈为代表,又走上文以载道的路子,但周作人认为,韩愈“仅有的几篇好些的,是在他忘记了载道的时候偶尔写出的”。五代至宋都走着诗言志的路子,元朝除了新兴的曲,其余都是载道。而不满于元代至明初试图“复古”的明朝前后七子则“不读唐代以后的书籍,不学杜甫以后的诗,作为必须学周秦诸子”。再对复古风气反叛的,则是公安派和竟陵派,他们与胡适之先生的主张差不多。而将两派文学融合的明末清初张岱诸人的作品,周作人认为十分奇妙。在周作人看来,胡适之先生的品味和风格,似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清代文学的反动是本书的重点,分了上下两节来讲。首先谈到八股文。写作八股文,又可称“制艺”,指由宋以来考试的文章而言。唐代考诗,宋改为经义,明代便有了定型,即“八股文”:文章起首是破题,其次是承题,其次是起讲,后面共有八股,每两股作为一段,此平彼仄,两两相对,最后一段为结尾。八股文以形式为主,以发挥圣贤之道为内容。八股文与桐城派散文很相近,而骈文则与新文学相近,均以感情为出发点。因此反对八股文与桐城派,不走骈文的路子,便走向新文学。这一讲主要解析了八股文的写作方式,并且认为这种只讲体式,内容几乎不作要求的文体毫无意义。许多称之为佳作的八股文,读来空洞无物,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因此这样的文字,必然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知识分子的诟病。不止清末,最早的反对者是明末清初的名医傅青主和徐灵胎。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实质上的改变,直到陈独秀、胡适之等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八股文的文学地位才正式被撼动。下一讲便着重讲了桐城派古文。桐城派上承《左传》《史记》,以唐朝韩愈为主,加入明代归有光,最后是桐城派首领方苞。而桐城派与唐宋八大家的区别在于,唐宋诸人虽主张“文以载道”,但只是文人。而桐城派则兼作了“道学家”,以为“文即是道”。他们不自认是文学家,而是集义理、考据、词章,三方面之大成。曾国藩作为一位政治家,相对他们而言比较务实,因而加入了“经济”。周作人将姚鼐比作桐城派定鼎的皇帝,将曾国藩比作桐城派中兴的明主,因为他不仅添加了政治经济,对孔孟、文章的观点也都较为进步,桐城派思想到他便已改了模样。其后,到吴汝纶、严复、林纾诸人,一方面介绍西洋文学,一方面介绍科学思想,慢慢与新文学接近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翻译的《茶花女》等,甚至成为了新文学的启蒙。最后,便到了“文学革命运动”。八股已被打倒,汉学到清末俞曲园也起了变化,不但弄词章,也弄小说。公安派也复活。桐城派也起了变化,严复与林纾等人的思想和态度也有了不少改变,周作人对他们的态度不像其他新文学的发动者那么敌对。民间小说中“比较低级的东西”,也在日渐发达,比如《孽海花》。梁启超是这之间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研究经学,喜欢桐城派的文章。当时主编《时务报》《新民丛报》《清议报》和《新小说》等,但他最关心的是政治上的改革。因此他和新文学的关系较为微妙,想借文学的感化力,达到改良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目的,这些从《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影响,也给予文学革命运动很大的助力。当时也曾出现过一种白话文字,但它只是为了让一般国民都认些字,与现在的白话文有两点不同:第一是现在的白话文是“我手写我口”,而当时却是由八股文翻译成白话文。第二,是态度的不同。现在作文的态度是无论对任何人、事,一律写作白话。但那时白话只对没有学识的平民和工人才用,是为“听差”用的。而古文则是为“老爷”用的。在这些情况下,文学革命便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股“东风”便是西洋风气,它们的科学、哲学和文学各方面的思想。陈独秀的《青年杂志》发行,后改名为《新青年》。随着钱玄同、刘半农的加入,胡适之的“八不主义”的提出,文学革命便开始了。之后,周作人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见解。首先,白话的主张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从明末诸人的主张内生出来的,便是前文所述的那些。而对于胡适之的“文学向来是向着白话的路子走”和“古文是死文字,白话是活的”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周作人认为,中国的文学并没有一定的目标和方向,只是在诗言志与文以载道之间回转往复。现在虽是白话,并沿着诗言志的路子走,未来也一定会有所变化。古文与白话也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死活也难分。用白话并非因为古文是死的,而是因为要言志,要清晰便捷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又因为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变动,收到西洋思想的影响,所以要用白话。周作人是一个温柔的人,从他写的散文便知。因此劝解他人用白话,也是反复举例,循循善诱,读来令人如沐春风。书的最后还有三篇附录:论八股文,沈启无选辑近代散文钞目录和现代散文导论。

精彩短评 (总计81条)

  •     喜欢周作人的散文,理论也很棒很耐读。
  •     所爱。
  •     “文学只有感情没有目的。若必谓为是有目的,那么也单是以“说出”为目的。”言志派与载道派二者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使得中国文学发展成为不断更新流动的河流,直至白话文运动。
  •     周作人关于文学之诸问题
  •     很久没在书上直接作批,意即:此书不再外借!
  •     里面八股文那段很赞,很多人都不了解要反对的东西,一味盲目反动意义何在
  •     文章很浅显,不像正儿八经的论文,但是,我猜测,这本小册子应该是中国所有大学中文系的必读之书。作者考证了明末以来的公安派、竟陵派、桐城派的一些文学主张,研究了八股文的影响,从而得出了新文学其实是内应和外援的结果。
  •     提纲挈领,言志载道,汉学宋学,桐城八股
  •     以前读文学史,对周作人的文学观即不敢苟同。如今读了文章,我仍保留我的载道说。另外,百页小书,“章先生”讹为“章先王”(页9)、“塾师”讹为“垫师”(页13)、“黄遵宪”讹为“黄导宪”(页79)、“仓颉”讹为“苍颉”(页80),其他标点错误不一而足,兄弟社的编辑太不负责了。
  •     书不长,很快就可以看完。在简短的篇幅之中作者提出了两个非常有趣的观点:(1)中国的文学始终是在“文以载道”和“文以言志”之间徘徊发展。当政局稳定时,作为一种宣传工具“文以载道”的思想会占上风,同理,在政局不稳时,则“文以言志”的思想会占上风;(2)就白话运动来说,虽然戊戌变法的时候就出现了使用白话文的主张,但这种主张仅仅只是政治性的,是用于宣传为目的的,是二元论的,真正的一元论的白话运用,即不论对学者还是对老百姓均使用白话的一元论的实践,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才出现的。
  •     真是以讲清为出发点的,平易可接近的清楚。真好~
  •     读周作人的书需要耐心,对此书尤其如此。与周氏的其他散文不同,本书是其在辅仁大学的演讲录,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其独到的见解。
  •     言志与载道 源流与巧合 简明有趣的小本。
  •     精简有趣,大致翻了一下记重点,没看八股文部分
  •     书质量不错!这样价钱有这样的质量算不错了。
  •     感觉是周先生为了助力文学革命之作,所分析的内容流于浅显,但是却为文学革命的正确性提供了不少论据。且所言客观,所分析的也在理。研究现代文学必读之物。
  •     记得看周作人的文章,总给人淡淡的味道,大概就是他追求的涩味和简单味,他的文学理论,譬如美文,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抑或是这本,突出的是为人生的艺术,本书介绍了他对文学的基本看法,即为他提倡的言志派文学,讲述了它的源流和主张。是了解周作人不得不看的著作
  •     光听周作人讲,就足够好了。
  •     周作人薄薄的一本书,但眼光独到,见解深刻。很有价值。
  •     启明在这本有关新文学入门式的小书中,虽然讲解得十分清晰明了,不过总体论述却略显笼统,如今看来,佐证不是很充分,或许是因为篇幅之故,显得过于单薄。然而,文中某些观点仍然不无闪光之处,给人很大的启发。例如,他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明末公安竟陵文学活动的某种延续或复现,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时它也是人们对清代桐城古文及八股文的厌弃与不满而被迫生发的。此外,周作人也谈到在研究新文学运动的学术活动之前,还要对清代八股文有充分的考察与了解,如此才能对新文学的源流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与认知。
  •     特别喜欢,先生很幽默,讲的也好,最近复习的时候也一直觉得中国古代文学史好像在反反复复,一下这个说要复古,一下又变回来了,哈哈,想不到先生也是这样想的,不过我以前连言志派都是反对的,因为古人的那个志无非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意识,先生这里的志肯定是不一样的~
  •     “冷冷然的幽默”hhhh
  •     学术气息和作者的才气,都很值得称道。是本好书。我还买了他其他的书。
  •     周作人信手拈来,用言志和载道两个类型简单粗暴归纳了中国文学几千年的流变。演讲汇集的小书一本,朴素明白地长知识。对于八股文的提倡让我大跌眼镜,倒是颇风趣。
  •     俺是学中文的,这本书对俺了解现代文学的发生很有帮助,毕竟周作人是新文学发生的亲历者。
  •     读读这本小册子,对把握周作人的思想发展很有帮助。
  •     不那么历史地看,这本小册子的内容真的马马虎虎的。
  •     既然是演讲稿件嘛,就不多说什么了。总之还是很有用的,对于自己的哥哥仅仅在讲八股文音律的时候谈到了
  •     薄,但是有启发
  •     重读
  •     写的平实有含蕴,自是大师水准
  •     书很好,封面很漂亮,超喜欢封面的,书的纸张也还行,对于这个价钱是很值的~
  •     书很好,一直就想买了。包装完好,只不过物流没以前快了
  •     当年读过,忘的差不多了,说中国文学在言志派和载道派荡来荡去比较有趣。
  •     周作人是一个真正的大师,举重若轻的投笔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让他说的明明白白,这本书可以说对中国文学的渊源提出了其独到而令人信服的说明,按照大师的说法,这只是他在大学演讲时的即兴之作,但这中间包含了大师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大师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拜读了!
  •     看了孔庆东的书上提到这本书,所以就买了。看这本书需要有耐心。而且读的时候真的感觉自己的水平太低了,读了四年的中文本科不知道都学了什么,好多都不知道,不懂得。所以下决心细读。
  •     周作人这本小书写得很是简明扼要,他不仅提出了“言志派”和“载道派”的分异,指出了新文学运动实际上继承了明代公安派的文章风格,而且还将“言志派”和“载道派”视为此消彼长、对立统一的关系(画了一道类似于正弦函数的曲线以佐证),竟将中国文学的变迁也放在了历史循环论的大框架里。观点虽然犹可商榷,但我以为每一个想要做好文学评论的后辈都该学习周作人的表达,力争能用简单明白的语句把大道理说透,哪怕观点未必全面客观。因为这是一个学者所应具的基本功夫。如若不能,则离大学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小书一本,我就喜欢小书。
  •     振聾發聵,醍醐灌頂
  •     如果老周多放点心在学术上的话,绝对也能写出和鲁迅的学术著作相当的作品
  •     言志载道,大抵如此。
  •     言志与载道的对抗。
  •     可能双十一的原因,不那么精致
  •     内容质量都没得说~~
  •     要再深入一些就好了。
  •     周作人的学问既宽且厚,虽是小书,但分量不可小觑。新文学是一场不断调试自身坐标的运动,从胡适,到周作人,再到胡风,其间的意味非常值得开掘。此外,我疑心启功这么用功于八股文的考证,是受周作人这场讲演的触动。
  •     常听的论据多出于此
  •     周作人聚聚是我花痴的对象_(:з」∠)_这本小书很薄,看起来也不费劲,就像在听一堂课一样,梳理了新文学的产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一些比较独到的解读和总结,还是受益不少。
  •     周作人还有这等著作,之前错过了,有些观点颇有见地,且通俗易懂
  •     大师的经典之作,不一样的视角,值得一读!
  •     以一个中文学子的眼光来看这本书绝对是本好书要一遍一遍的读、思考、领悟。近现代文学为方向考研的孩子强烈推荐
  •     知堂说文学无用文学就是发牢骚。知堂在回想录里说我早就把文学这扇门关了。门外汉谈文学。最牛比的文学观。都在讲段子笑话好玩死了。在世博公园看完了这本书。
  •     北斗丛书都可以收藏
  •     书的内容还不错,就是装订的时候出了点问题,整本书都倒了
  •     研究用书,买来拜读的
  •     经验老到的作家,谈起文学来往往比学者们更到位,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这本书有好几个版本,江苏教育做得是最漂亮的,纸张摸起来很舒服,装帧和版式也很漂亮。很有趣又很便宜的小册子,搞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人都可以买一本,随手翻翻,定有所得。
  •     “既不能通旧传统之极致,亦遂不能知新的反动的起源。”周作人给新文学找了两大传统:公安派和竟陵派。不知道周先生有没有读过黑格尔的“正—反—合”的观点。
  •     了解到周作人散文之外的一面!
  •     一本不像文学史的文学史,周二爷散淡的语言里藏了不少机锋
  •     周作人将文学发展过程看作是一条河流,每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衰颓都被看作是文学自身的调整,他喻之为河流受阻后的转向。这种观念看到了文学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偶然行和自发性,但是也忽视了外在条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     比喻形象,观点独特且巧妙。待补
  •     小书一本,但思路很清晰,写得较有意思,可以读一读~~
  •     关于八股的重新重视 有启发 好书。
  •     古代文论老师提到的一本书。寥寥不过百页,一部整理过的演讲稿。令我惊喜的是周作人一反风气,竟提出教育应该高度重视“八股文”!理由如下:.......(翻书去)
  •     周氏兄弟的书,真的很好。
  •     本篇源于周作人的演讲,后有其学生整理编辑为册,好书!
  •     深入浅出,推荐
  •     文学只有感情没有目的;要言志派(公安)不要载道派(八股、桐城);新散文需要外援与内应;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源流图”,能言志的都是乱世。
  •     内容充实,见解深刻,好书。
  •     文如其名,脉络清晰。
  •     周作人的学术做得很深厚。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是他原先上课的讲稿,清晰地把新文学脉络梳理通了。很羡慕能上他课的学生,先生娓娓道来,言语毫不晦涩,谦逊渊博,令人神往。
  •     写的太好了,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我做了读书笔记~
  •     补标记。有趣之处大概是他边讲边吐槽自己原来是学海军的经历.......
  •     讲的很清楚,能读好读。
  •     周作人虽然人生有污点,但文学上的贡献那是抹杀不了的。这本书就不错,可以当通俗读物看。
  •     经典值得认真研读。
  •     被自己开心的打了脸 新文化运动有中国本土渊源
  •     书不算厚,内容较好!
  •     深入浅出地梳理了新文学和白话文运动的渊源和谱系。若放在context之下又可以当成新文学运动的历史一手资料来读。若放在周作人的生平下又能读到他的兴趣学术倾向和对新文学的态度和认识。好书。
  •     很薄的一本小册子,考研的时候看的,现在想来没多大印象了,但是还是觉得好。
  •     出版社坑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