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台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台湾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020079353
作者:黎湘萍
页数:433页

章节摘录

沃尔夫假说,一个人的思想形式,是受他所没有意识到的语言形式的那些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的。人们分析自然现象是按人们的本族语规定的方向进行的。宇宙万物以万花筒般滔滔不绝的印象之流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些现象必须由人们的头脑来加以组织。也就是说,主要由人们头脑中的语言体系来组织。人们按照目前的方式分解自然现象,组成多种有关自然界的概念并赋予各种意义,主要因为大家都是参与协议的一方,同意用这样的方法来组织自然界。这个协议按语言模式编码,对我们整个语言社会都合用。而观察者并不由于同样的物质表现形式而导致对天地万物全都有同样的看法,除非他们的语言背景相似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加以调节。那么,我们从语言里获得的到底是实在的真相,还是自己放进去的意义?既然我们使用的语言是社会性的,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属于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那么,我们言说的是否真正是属于自己的思想?抑或仅仅是语言本身固有的意义(有些甚至是我们不曾想到的,譬如郢书燕说)?在语言里,到处充满着悖论和矛盾、陷阱和玄机。人们的迷误在于,他沉浸于自己的假象世界,并以为这个本质上是假象的世界就是自然世界本身。人们的机智也在于,他们借助这一假象世界(它作为人与自然世界的一种“中介”)来与自然世界、社会达成协和适应的关系,这个假象世界越抽象、越具普遍性、越社会化,就越可以让每一个具体的、特殊的、自由的个人涵泳其中,屈伸自如,从中获取适应(同化与调节)环境的能力。

前言

书稿准备交给出版社时,我正读朱天心的小说集《古都》(1997,台北麦田)。朱天心似乎是个念旧的人,她早期作品有个特点,爱回忆,有怀旧癖,九十年代以后,还喜欢借些现成的小说篇名(往往是名著)套做她自己作品的题目,当然讲述的却是另外一个故事。譬如她的《古都》(1996),借的是川端康成小说《古都》,甚至引用了其中的一些情节,但她所表现的“古都”意象却至少有三个:一个是川端笔下的“京都”所给予叙述者的印象,一个是小说叙述者“曾亲历”的“京都”(它与作者朱天心所读过和到过的京都,有部分的经验重叠),还有一个,是作为对比而出现的“台北”。前两个不论是“想象”的,还是“现实”的,虽然也在变化,但保留了旧时的风貌,这种相对的“稳定”形态,却正好储存着比较“完整”的历史记忆,因此朱天心小说的人物到了京都之后,仍能找到川端小说的人物秀男遇见千重子的化身苗子的“四条大桥”——这样的老京都可以引发多少人的怀旧之情,可以让多少人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愁啊!——而后者的台北,却处于剧烈变化之中,它甚至让一个从小就在它怀里长大的人变成了异乡人!风物不再,历史记忆也似乎仅仅是一种虚构似的“想象”了,甚至化成子虚乌有。因此,朱天心在《古都》一开始便写道:难道,你的记忆都不算数……那时候的天空蓝多了,蓝得让人老念着那大海就在不远处好想去,因此夏天的积乱云堡雪砌成般的显得格外白,阳光穿过未有阻拦的干净空气特强烈,奇怪并不觉其热,起码傻傻的站在无遮荫处,不知何去何从一下午,也从没半点中暑迹象。那时候的体液和泪水清新如花露,人们比较愿意随它要落就落。那时候的人们非常单纯天真,不分党派的往往为了单一的信念或爱人,肯于舍身或赴死。那时候的树,也因土地尚未商品化,没大肆开路竞建炒地皮,而得以存活得特别高大特别绿,像赤道雨林的国家。

后记

本书的一些篇章实际上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在的心情与那时候相比,已有许多变化。我想,如果是现在处理一些问题,可能会更加平和、宽容一些,“政治色彩”或“意识形态”性可能也没有那么浓厚吧。这或者事关年龄,但也与时势有关:比如在台湾的党外力量还在野的时候,我是同情他们的,因此,有许多地方对当时执政的国民党都有批评,现在也不想抹去这些痕迹。但当“民进党”成为执政党,我却并没有看到台湾的“民主”、“自由”真的那么理想,譬如省籍问题演化成“族群”问题,不断地被利用和政治化,日益与“统独”问题,“身份政治”、“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等问题纠结在一起,情绪一旦被挑逗起来,许多道理便再也说不清,道不明了。人们见面,好像第一件事情就是弄清对方是“哪里人”。“中国人”、“台湾人”、“中国台湾人”、“台湾中国人”,突然间成了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人的出生地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我充满了疑惑。

书籍目录

第一编 知识者的文学叙事(1)
导言被“遗忘”的“浪漫”(3)
第一章 寻找幸福:从文学母题看两岸知识者的精神联系(28)
第一节 悲情与叛逆:两岸现代文学的基本情绪(31)
第二节 幸福的诱惑:“出走”母题(47)
第三节 失败的反叛:“围城”母题(59)
第四节 时代的游魂:“放逐”母题(67)
第五节 在悲剧和喜剧之间的“大团圆”(74)
第二章 另类“现代性”:日据时代小说透视(79)
第一节 从剑到笔:对抗同化的不同方式(82)
第二节 从中文到日文:高压下的文学策略(90)
第三节 “脱殖民”的写作尝试(110)
第三章 战后“双城记”(120)
第一节 光复初期上海与台北的文化政治(121)
第二节 “两个中国的命运”(127)
第三节 台北与上海“文化论述”的相关性(133)
第四节 战后台湾文学的文化想象(143)
第四章 现代消费社会的另类叙事(167)
第一节 坤树仔的尴尬(170)
第二节 青番公的想象(176)
第三节 猴子的绝望(179)
第五章 新生代的文学救赎(188)
第一节 从怀疑到游戏(189)
第二节 表现现代人困境的文学(239)
第三节 作为救赎之道的小说艺术(246)
第二编 知识者的理论想象(289)
导论 新遗民情结与美学的拯救意义(291)
第一章 理论想象的历程(298)
第一节 “语言”的精神空间(298)
第二节 “旧范式”:政治文化的隐喻(303)
第三节 “新范式”:理论想象的构建历程(308)
第四节 新旧范式之间的理论差异(318)
第二章 凸显存在:语言美学之方法论(328)
第一节 多元时代的对话(328)
第二节 语言·思想·实在(333)
第三节 语言哲学与人本主义(347)
第三章 呈现灵魂:语言美学的本体论(358)
第一节 本体的意义(358)
第二节 假象原理的内在逻辑:本体论的科学论证(364)
第三节 语言迷恋?——语言美学批判(373)
第四章 理论想象之语境分析(384)
第一节 “语言美学”与台湾之政治、哲学(385)
第二节 台湾当代文论与台湾之经济变迁(389)
第三节 “社会写实文学”提出的背景及双重意义(392)
附录
陈映真谈台湾“后现代”问题(408)
主要参考文献(421)
一台湾文学与文论资料(421)
二背景材料(426)
三理论参考书(427)
后记(429)

编辑推荐

《文学台湾:台湾知识者的文学叙事与理论想象(增订版)》: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我们渴慕智慧.我们祈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

作者简介

《文学台湾:台湾知识者的文学叙事与理论想象(增订版)》采取个案研究方式,梳理和探讨了台湾文学史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从文学母题的角度研究两岸知识者的精神联系;由日据时代的小说探究“现代性”问题;从战后上海和台北文化论述的相关性,阐释台湾问题之因由、发展及其对于台湾文化想像的深刻影响;由台湾乡土小说的表现方式,考察边缘地区进入现代消费社会后的困境;从新生代的文学创作论述“后现代”写作的意义。
作者还阐释了台湾知识者关于“语言美学”的理论建构及其中所蕴含的“新遗民”情结和美学拯救意义。

图书封面


 文学台湾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如书名,这本书很文艺范,喜欢~~
  •     还没来得及看,准备过年回家在看,质量还行啦
  •     很好的内容,值得一看
  •     看得不太细致
  •     对于一个上课不怎么听的人是一本很有用的书 其实看它比上课什么的靠谱的多
  •     “所谓母题(Motif),指的是在艺术作品中重复出现的因素:事件、意象、象征性的短语,或者某种手法、程序,它要么在同一作品中反复呈现,要么在同一文学传统或不同文学传统中交互出现,对作品的主题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母题具有‘反复呈现’这个特征,它也渐渐地形成了某种文学原型,某种情绪类型,或者集体无意识,散播在不同的作家作品之中,从不能的角度得到表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母题拓宽了单个作品的意义,把它与某种文学的或文化的传统联系了起来。”
  •     挺好的,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