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 上来透口气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集 > 一九八四 上来透口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5
ISBN:9787806572269
作者:[英] 乔治·奥威尔
页数:518页

内容概要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原名艾里克·阿瑟·布莱尔(奥威尔是他的笔名),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中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派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缠绵数年的肺病,年仅47岁。
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一直被视为危险的异端。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动物庄园》与《一九八四》影响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惊肉跳。

书籍目录

代译序
1 一九八四
2 上来透口气

作者简介

这两部小说都是从小人物着手,写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所思所想,两个男主人公都是那么可怜无助的夹缝中人。这样在生活中被挤扁了的人似乎根本无法承受什么重大的政治主题。奥威尔丝毫也没有宏大的叙事结构,声势浩大的全景画面,或铿锵或高亢的叙述语言。他要做的仅仅是把人物置于其特定的人文和社会环境中展开其故事,无论其环境是写实(《上来透口气》)还是虚拟的预言式(《一九八四》),在其特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信的。于是,这两个小人物的故事成了某种重大主题与思想的载体,比任何宏大结构和叙事都来得真实和有说服力。这让我想起劳伦斯论小说的一句话:“任何东西只要是在自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中,它就是真实的。”这是艺术的真实。奥威尔做到了。

你看《上来透口气》中那个胖乎乎的保险推销员保灵,看他那个乱哄哄的家,看他家所在的那个典型的生活区,看他周围的那些乌七八糟的新兴中产阶级,这些人构成了——天啊,英国人的大多数!就连这么普通的保灵都无法忍受生命的重负了,都要像只海龟一样浮上水面来透口气,可竟然发现无气可透!

你看《一九八四》中的那个倒霉的温斯顿,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靠偷情来“透口气”。看他周围的人包括分居的妻子那副可憎的面孔;看他供职的“真理部”和邻居“和平部”、“仁爱部”和“富足部”的所作所为——和平部负责战争,真理部负责造谣,仁爱部负责拷打,富足部制造饥饿;看那些人多么心甘情愿地造谣说谎,靠监视别人获得升迁机会。这些人构成了——天啊,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最终这样一个还有良心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出卖并带着对偶像的热爱而死,这样的人类境遇还能残酷到什么程度?

图书封面


 一九八四 上来透口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我译奥威尔孙仲旭对于我,遇到奥威尔,无论作为读者还是译者,都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从阅读到开始翻译他的作品,回头想一想,中间似乎有不少机缘巧合之处,想想挺有意思,就随便写成这篇小文,算是在奥威尔百年诞辰之际(今年6月25日)对他的一个小小纪念吧。我开始接触奥威尔是比较晚的,在1998年,媒介就是王小波,他那本《沉默的大多数》让我读了好几遍,在一篇文章中他这样提到奥威尔和他的《一九八四》:“1980年,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也许是出于爱屋及乌的心理,我就想去读读这本为小波所推重的书,结果找来了董乐山先生译的《一九八四》,一读之下,这也成了我的“终身难忘的经历”。我一向喜欢历史,总是无法避免产生沉重感,但是有几位作家能像奥威尔这样,早在五十年多前,就以精确的预言,描写和揭露了我们自己有过的一段历史呢?这种描写和揭露本身就是一种锐利的批判,在我觉得这是很可贵的。然后在1999年秋,我有机会到美国短期学习。在当地书店里,看到奥威尔名下除了《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还有其他不少书,但怯于昂贵的书价,我只是随便拣了本小说《上来透口气》。没想到在回国后,当我读起这本书时,却对这本写于六十多年前的书(原著出版于1939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奥威尔笔下的社会、人物及其处境竟然像煞我们如今眼前所见。在这本书中,他流露出了强烈的怀旧情结,对当时英国城镇化无序发展和环境污染进行了抨击,反对战争,但更令我心动的,是他对处于那个变革时代中的小人物之命运的同情。整本书嬉笑怒骂,妙趣横生。于是,在无人约译的情况下,用我那比之现在更加稚嫩的译笔开始翻译它,想把这本在国内被忽略的佳著介绍进来,丰富人们对奥威尔的阅读。后来的事情竟十分顺利,我把先译完的一章头一次投给了文学翻译杂志《世界文学》,不久收到编辑老师的信,让我再多译一些。后来在我译完并寄去后,得知这本杂志竟有意刊登整本书,不过我的译稿当时在译林出版社也走了好运,已被接受,于是《世界文学》在2001年初选登了一半。译林后来又约我重译《一九八四》,准备和《上来透口气》一起出。一开始,我顾虑董乐山先生的译本珠玉在前而有些犹豫,后来在编辑老师的鼓励下我终于译了出来,但进度比译《上来透口气》时慢了许多,主要原因就是这是本非常压抑的书。坦白地说,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两度落泪。当然,有一个原因是我目前业余从事文学翻译,译的都是我真正喜欢的书,所以在感情上比较投入。译林出版社于2003年5月出版了我译的《一九八四·上来透口气》,出版后反响尚好,很快就加印,我多少有了点欣慰的感觉。不过以我现时的眼光看来,里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准备尽快修订一下,再版时应能弥补一些遗憾。然后在去年6月份,我开始译《奥威尔传》。这本书原书出版于2000年,我早就得知此消息并托人买到了书,但找出版社却费了点周折。后来通过朋友联系上了东方出版社,该社文化编辑室的刘丽华女士碰巧也是个奥威尔作品的爱好者,于是很快确定选题、购买版权。而我经过8个月的奋战,终于译出了这本达30多万字的传记,近期即可上市,国内喜欢奥威尔的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全面地了解他。书中对奥威尔负面性格的揭示虽然可能跟大家心目中以往的奥威尔形象不太一致,但更真实了,这也是此传记的优点之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杰弗里·迈耶斯摒弃了那种传记中的文学想像式写作,在爬梳资料上体现出了一位优秀传记作家的素养,可以说无一句无出处,但读来全无枯燥或滞重之感,读者也可以验证我的判断。总的说来,我喜欢奥威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包括他身体力行的精神和敢于特立独行、讲真话的勇气。至今我已经译了奥威尔及与他有关的文字约70万。不少翻译界的前辈给后来者的建议是要尽量集中一位作家译,前不久,朋友黑马(作家,译D.H.劳伦斯的翻译家)也曾在电话中对我说:“你吃奥威尔吧。”我当时还有些吃惊,奥威尔可以吃吗,够吃吗?译奥威尔,给我带来的经济回报不多,倘有些微名气,也仅能带来暂时的虚荣而已,况且这些并不是我的目标,靠“吃”他,更是不可能。但另一方面,读、译他也是一种“吃法”,几年下来,因为奥威尔,我感觉我变得“强壮”了,看来,他真值得一吃。鉴于奥威尔的作品至今介绍过来的仍不够多,我今后几年内,计划摆脱以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作法,集中精力多译一些他的作品,希望几年后回首时,会觉得选对了。2003年6月
  •     精神的自由是为真自由。自由普遍的意义在于没有限制,首先表现在形体上的不受约束(当然是以不影响别人自由为前提),其次在于精神层面的自由自在。只有真正的自由才是幸福的生活的保障。两篇小说都是小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主的描写,可以说入木三分的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温斯顿 史密斯生活在专制制度的夹缝之中,有些类似电影《窃听风暴》里面的那个窃听员。体制内的外党成员温斯顿厌倦了制度下的崇拜、洗脑等事物,对历史对老大哥产生了怀疑。为了寻找发泄自身的苦闷的出口最终走向灭亡。夸张的剧情强烈表现了专制独裁政府的罪恶技俩,人们心中的乌托邦似的理想只是独裁者继续统治人民的手段而不是目标。生活在这种体制下面的人民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总之是麻木不仁的。这也是温斯顿绝望的内心的一部分原因。乔治 保灵则是经历现代化革命的一个普通人。故事很短小但内心活动的描述非常细腻。乔治是渴望回到儿时时光的,现实的压力——主要是生存压力,来源于工作和家庭——逼迫他不得不上来透口气。但是他失望了直至绝望。现代化已经把自己记忆中的小山村变成了小城镇,改变了所以自己记忆中的怀念的东西,给乔治心中的震撼是毁灭性的。两个人都是希望得到内心的安宁,或者说是自由,但最终显示都是徒劳。残酷的制度的给人的内心的压抑是摧残性的。现代化给人的生活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有对真和美的摧毁。前者必须防止,抵制,推翻;后者需要调和,保持平衡。奥威尔犀利的文字展现了自己对精神自由的思考。
  •     这本书,用“新话”来评价是:“加加好!” 当当上面一直缺货,从林大图书馆借来读了。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不是董乐山的译本。 政治预言小说,设想了一个超专制的社会主义社会:老大哥领导下的大洋国。故事发生在一九八四年(我出生的年份),写于一九四八年。 有人说这是“恐怖”小说。听多了专制故事的人并不会觉得它离奇,反而它处处都有现实的影子:禁锢思想、排除异端、批斗揭发、口号政治、扭曲历史、毁灭文化,虚假增长的数据、群众贫苦的生活、没有效率的政府、漫无休止的战争…… 有人说这是对社会主义的诽谤。若非如此,它也不会一度在那么多国家都成为禁书。让人想不到的是奥威尔本人会是一位社会主义者——只不过他是民主社会主义者。一个同样有着社会主义信仰的人,他从未在专制制度下生活过,却如此悲观地预言着世界的未来,不幸的是很多情节竟被他言中了。 “咬朱莉娅吧!咬朱莉娅吧!别咬我!咬朱莉娅!”面对可怕的老鼠,温斯顿狂乱地叫喊,他终于背叛了他的一切。看到这世上最后一点良知的泯灭,读者心碎了。老大哥是对的,每一个人都有他最害怕的东西,不是吗?http://shuimianqingyuan.spaces.live.com/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一本每个读书人都应该珍藏的好书!!
  •     "在遮荫的栗树下,我出卖了你,你出卖了我“
  •     越来越觉得,现实世界就是乔治·奥威尔和赫胥黎笔下两种世界的融合,想想着实可怕!
  •     初看脊背发凉,真的,建议中学生必读书目中加上乔治奥威尔的书,至少要有《1984》,尤其在这个古老的国家。
  •     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什么样的群众创造出什么样的政府。大洋国的民众到底有多恐怖?!!
  •     讽刺的自由
  •     1984太著名。太好看。太抓人。以至于,看了一半的透口气,都没缓过劲。看来,透气要慢慢透~~
  •     主人公最后带着屈打成招的信仰活下去:二加二等于五!
  •     不仅仅反思战争,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使得乡村或者作为概念的”故乡“沉沦的必然,即使是左派在一个非政治化的历史阶段当中无可作为的尴尬(这一点体现得很少,或许是我的猜测)还描写了大城市中社会中下层处于一种压抑封闭的环境中得不到任何慰藉的心灵状态。小说总共四部,第二部专门回忆过去,英国乡村在一战前的安逸生活正是”我“的少年时代,那一部分写得非常引人入胜。乡村,现代化之前,成长,这些全是经典的叙事主题啊。第三部回忆了”我“参战的经历还有战后回到正常体制生活状态下的庸常状态。最后一部突发奇想回到二十年没有回去的故乡,想要找寻的东西却全然不见,上来透口气根本不可能。
  •     幽默讽刺笔调下的战前社会 光是那些阳光灿烂的童年记忆就让人想不起作者是奥威尔了 但随即消失的鱼塘甚至被泥土覆盖个遍的童年天堂又让人回过神来 图灵的返乡表现倒没看出太多的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悲伤,更多的是满肚子的抱怨和失望吧 不过他也是挺敢的 为了透口气能暂时抛下所有去钓一次鱼 然后失望而归又折返到现实的选择中去
  •     1984还行。反乌托邦。选择看这本书是冲着那时候看心理测量者去看的。上来透口气也不错,很多童年的回忆。但是看了一遍就还了因为是借图书馆的
  •     一九八四写的很深刻,很精彩,入木三分,要结合中国的历史看啊呵呵~后面那一篇刚开始看,应该也不错的,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写得没说的!
  •     没什么大的感觉,甚至说不喜欢。灭杀了希望让我失去可读可想的出路。
  •     奥威尔的清醒让我颤抖。
  •     电屏如慢性电刑。
  •     尤其是1984,揭示专制,入木三分
  •     最后新话词典的注释 人权宣言的一段话 被简洁的翻译为 crimethink
  •     如同用钝刀片修面
  •     很久之前看的,末尾看完觉得惊心动魄浑身发毛,可是某种程度上又特别现实。读完让人害怕,但最终也自己骗自己这只是个故事
  •     1984就不说了。《上来透口气》也会给你惊喜。
  •     读的是《上来透口气》。“一九一三年!我的天哪!一九一三年!那种宁静,那样的绿水,还有坝上的哗哗流水!它永不再来。”热泪盈眶。
  •     洞彻人性的缺点被社会这个放大器扩张后的灾难性后果。
  •     惊人的预见性。
  •     我看的只是这一本里的《上来透口气》。有趣,可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也有一些金句。像这句:它曾经对我而言像金字塔一样永恒不变,而现在我只会在有事的时候才会重返。我觉得总有一天我会用上这句话的。
  •     好书总是能讲出你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
  •     永恒的经典。
  •     请你不要相信他的关心,他的手枪正瞄准你的胸膛。
  •     和《动物庄园》一样令人深思。
  •     由于时间关系,而且这种文章很伤头脑,《上来透口气》我没有看。
  •     没看完……找时间接着看……
  •     过去被抹去,而抹除的行为也被忘却了,谎言变成了事实。
  •     这样娓娓道来的小说读起来不会腻啊!
  •     很牛逼
  •     又是一种震撼。人能控制过去,人能控制现在,人能控制未来,人能控制人的意志和行为。这是个完全主观唯心的世界,并且此种唯心是单一的。然后,所有人都按照拥有权力的人所制定的规则去做一切事,就像人间失格,没有独立人格,是傀儡,是躯壳,并不能称之为人。这比直接杀人放火可怕无数倍。
  •     关于《上来透口气》,我有一堆话想说,远远多过1984,毕竟这个更贴近我这等棚头傀儡将来所要面对的一切,伟大而不可知的生活,众生都要颤栗在你的威严之下。另外,奥威尔的幽默太可怕了,好可爱的。
  •     因一个人,而喜欢一本书。上来透口气,在不可逆的运转着的机器上看身前身后将被和已经被轧过的小花。
  •     最后大反转,当时内心负能量就满了
  •     细思极恐的老大哥。
  •     虽然知道政治是黑暗的,但是读过这本书,还是受到了震撼
  •     高中,此版本仅读过《1984》。
  •     精装本,是译林的老版本,深绿色硬皮,不是现在红褐色的那套。
  •     第一个好,第二个没看完
  •     上来透口气很容易被忽略掉,但反倒是奥威尔更加全面的一部作品,叙述有功力,讽刺依旧犀利
  •     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为什么我不早点看到这本书啊哎!
  •     刚开始看,小说的描述让我不时地联想到中国六七十年代时,那黑暗的十年。
  •     后背发凉,总在想自己是不是也在老大哥的监视下。翻译减一星。
  •     过去现在未来傻傻分不清楚~~
  •     上来透口气对我的影响远胜过前面那部叫做“1984”的主菜
  •     对生活的追求最终还是被无情的现实给无情地击碎了。一种生存困境。
  •     因为知道被拍成电影了,所以找来看一看,很恐怖!
  •     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
  •     初3
  •     忘记什么时候买的了,到现在没看过。
  •     是有些卡尔维诺的感觉
  •     奥威尔笔下的未来正是我们曾经历的过去。
  •     十年前在某个辅修课上读了几页,今天一口气读完《上来透口气》,回忆钓鱼之乐肯定是奥威尔童年的写照。主人公保灵,很像当今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身体发福心里忧郁的所谓中产男人,出版社再版时完全可以做一个相关文案。虽然调子是灰色的,但全书充满喜感,拍电影比拍英剧更合适
  •     深刻驚醒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