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荆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集 > 我们的荆轲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10434600
作者:莫言
页数:209页

你我都是荆轲,你我都是故事

《我们的荆轲》,莫言写的剧本,十万字小书一册。书的腰封标注:“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新作。”我想,倘若没有这个奖,这本小书恐怕也难有人问津。书中不过三个剧本:《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前两部讲的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故事”,第三部则是一个现实的小故事。如果说第三个剧本描绘了现实的无奈和人性人心的复杂可怕,那么前两个剧本重讲的历史故事倒还真有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毕竟是已经被嚼烂的东西,不能改变结果,却能解构过程,至少从莫言这儿讲出来的故事,接了不少现实的“地气”,算是一种颠覆观念的尝试吧!或许是习惯了历史中脸谱化的角色,或许也是受金庸先生武侠小说概念的影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到了莫言这里,侠之大者,追名逐利。初读来有点不好接受,可细细一想却也释然:谁又知道古人是怎么想的呢?历史只是一个背景,莫言试着在用最人性最实际的方式来剖析一切,抛却那些无用的高大伟岸,展现人性卑鄙的贪婪的一面——荆轲为什么要刺秦?为天下?为燕国?最后恐怕只是为了一己之私,为了成名,动机如此简单而已。至于那给他机会的燕太子丹,不过是将其作为一枚棋子,就像赠与他的燕姬一样,说到底都是为了自己。一切皆为得失,一切均属利害,各种理想不过是在其中摇摆的游魂而已,或许能在某个具体的东西上附一会儿体,那也是在后人正经的书中默默的一笔。也许这可以解释现实的荒诞,而荒诞的现实,从来不是让人理解的,它是让人感同身受的。于是当荆轲想明白一切的时候,已经在易水之滨的“成名”之路上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诗歌原本读出的是悲壮,可到了莫言的剧本里,更多的是无奈。荆轲明白了自己想做的一切和可能得到的一切之后,他动摇了,彷徨了,却已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候。似乎很多事儿是不能计较不应思考不该算计的,因为这么一来人多少都会有些怀疑,有些动摇,勇气似乎更多属于盲目和鲁莽。《我们的荆轲》里,莫言用一个几乎属于虚构的燕姬启发了荆轲的思考,于是,才有了戏剧性的效果——让荆轲发现刺秦成功是件毫无意义的事儿,可能失败的意义更大些。或许这样的荒诞也符合了最终荆轲刺秦失败的结果,算是忠于历史。不过历史之外,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么一个思考被启发的过程。似乎在莫言的书中,开启这样思考的总是女人。惯于斤斤计较关注细节得失的女性好像很适合作为一个启蒙者——因为她们说的是眼前,是当下,是由此推演出的现实,那是如此的具体而明白,明白得难以反驳,于是就很容易把有着所谓鸿鹄之志的男人给拉住,甚至是困住。就像一种说法:男人适合打天下,女人适合治天下,打天下的过程需要太多虚的概念来支撑,而治天下的过程必须各种现实的东西来保障。这样恐怕就是一种平衡吧!于是一切就自然而然了。之后的《霸王别姬》也是如此,一贯淘气任性,不会帮项羽算计现实的虞姬,最后终于想明白了自己该做的事儿,选择了以死亡来激励项羽,却已然无法拉住项羽的命运。而明白这一切更早的吕雉,已经证明了一切的必要性。再到《锅炉工的妻子》,将一个类似命题引发的悲剧更多的延续和煽情,令人感到无比的苍凉和无奈。这里只能说我所读的莫言的书很少,但在《檀香刑》里,有这样的女性角色;而莫言在诺贝尔演讲中也提到了他母亲的不少故事。似乎莫言想说,在各种荒诞和无奈中,女性可能会成为一个点破这一切的亮点,尽管,一切可能并没改变,甚至她们依然也是悲剧中的一部分。可有希望,总是好的,作为一个男人,恐怕真的需要去学学怎么发现这样的亮点吧!最后,从一个剧本的角度来看,莫言的确是有很独特的角度和构思,特别有想法,可似乎还缺那么一点点什么。或许话剧不像小说那么透彻可以富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吧!但这些文字还是值得一看的,无论是否对历史特别有研究的人,或许正如莫言自己所说,他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故事里的料,大家自己把握。其实,你我都是荆轲,你我都是故事。

细细品味的小集

这是莫言的出版的第一部戏剧作品。话剧和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小说可以很细腻很恢弘。话剧却需要演员的带动,才能让一部作品发挥的淋漓精致。都是语言的艺术,话剧确是更加直白的表达感情。书中一共三篇作品。都很短,应该都是截取了每部作品的精华部分汇成一册。前两部作品配上插图,感觉更加生动形象,很容易融入到作品中。第一次看莫言的作品,也是第一次看戏剧作品的书。虽然都是对话汇聚起来的作品却也不失生动形象。而莫言的作品就像他本人描述的那样,作品中的女性都很伟大,男人反而有些窝窝囊囊。男人负责打江山,女人负责收拾江山。关键时刻,女人比男人更坚韧,更给力。家,国,是靠女人的缝缝补补而得到延续的。作品里的男人都是表面光鲜,但是背后的女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女人之间的斗争有时候比男人之间的真枪实弹更可怕更精彩,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不是不无道理的。无论是燕姬,虞姬,吕雉还是钢琴教师她们的举动影像着她们身边的那个男人。她们的决定,枕边话语无一不带动这男人们的想法。每一部作品都是悲剧,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回味无穷的定论。为了什么而活,为名,为权,为爱。

痛苦的诀别!

这是莫言首部戏剧集,收录了《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和《锅炉工的妻子》三部剧本。可能是悲剧更能够使观众动容,所以这三部戏剧都是悲剧,都充斥着残酷的诀别,因此使人难忘!

《我们的荆轲》评论-32分

第一次读莫言的书,这是他获奖后的最新作品。书中由3个故事组成,而且是话剧剧本。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文学形式,艺术的形式有8种,其中文学,戏剧,电影,是非常临近的一个系列,相互之间依靠、影响。文学到戏剧,算是个递进的关系吧,戏剧总会需要文字作为前期的准备条件。这也是莫言开拓另外一个领域的第一步。既然已经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也确实有充足的理由去尝试另一个领域,换一个新体验。莫言的名字在2012年家喻户晓,也是这几年中国文学的写照,我感觉到了那种蒸蒸日上的架势,一个国家艺术的壮大,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因为只有在大家都吃饱了,甚至撑得难受的时候,才需要某些精神上的消遣,来消化消化多余的油腻,这属于精神追求,是个比较高的境界了。我是带着非常崇敬的心情翻开这本书的,时刻提醒自己要认真的仔细的读它的每一处细节,寻找诺贝尔奖的过人之处。找的有些吃力,我能感受到言语中蕴含着诸多的层次,这些层次里包含了远比这些现有文字更多更宽泛的内容,但我的能力还很有限,没有体会到那最终的最深处的精华。不过没关系,莫言的书在获奖之后,各大出版社争相恐后,出版了各种成套的系列。还得继续慢慢吸收,一个民族文学的兴旺,这是其他众多民族对我们价值观的认可,值得骄傲,值得用上更多的时间去领悟。

我们皆荆轲

我第一次认真接触剧本便是这篇《我们的荆轲》,很多人将重点放在了莫言身上,而我既不十分了解莫言亦不十分了解剧本,故仅将自己直接的感受记录如下。先说剧本,为了服务于演出,剧本突出了对白、动作及舞台布局,这便使阅读感受更加直白明晰。但莫言此剧本的表达深意却让人感到人性的复杂、善变、不易捉摸,这种模糊不清的混沌感和剧本的表达形式截然相反。这让我阅读时更加小心谨慎,反而更费了力气去防止自己掉以轻心。荆轲剧本就我看来是对功名、自我价值、人的本性(食、色、欲)的互相侵染。人的矛盾性众所周知,可要将它描写出来是难上加难的,因为你必定对这模糊存一定的清醒。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是荆轲和燕姬的打断对白,燕姬看似无情冷清、看透一切但还是保有一丝对男人的期望,钦羡着范蠡西施之果。但在燕姬面前直抒倾慕之情的荆轲确愣生生的摆了燕姬一道。荆轲心思复杂,他自己也无能为力,选择了燕姬的计谋却辜负了燕姬是他的自私与多疑,但也不可不谓功名之欲如此“魅力无穷”。功名是中国历史上笼络人才的重要手段,最后竟发展成“人才”自愿谋死的因由,可见此手段浸入人心之深。说白了荆轲的矛盾就在于为大众价值观所死和对人本性的忠诚。最终社会普世价值赢了。不论这价值是否正确是否值得。这才是可怖之处。我们得到的警示正所谓"人言可畏"。

看,悲剧在这里上演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站在易水河畔,我恍惚看到,燕太子丹和宾客们,穿戴着白衣白帽,一同将荆轲送行至易水旁边,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侠士的情怀,悲壮的歌曲,在历史的洪流中滚滚而过,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刚好看到莫言先生新作《我们的荆轲》上市,听他阐释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本书包含《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三部话剧,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每篇都可谓是人生的悲歌。《我们的荆轲》一改传统叙述模式,以人物对话,心理描写为主,故事围绕着成名话题展开,荆轲开始和一般侠客一样,想一夜成名,刺杀秦王,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在与燕姬沟通中,燕姬六问荆轲为何刺秦王?荆轲答曰为天下百姓;为死去的冤魂;为秦国百姓;为诸侯;为燕太子丹;为侠士的荣誉。从混沌到清晰,燕姬一步步将他点醒,刺秦王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人生的无奈在这里得以展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让多少人迷失自我,为了成名,芙蓉姐姐、凤姐搔首弄姿,频频上镜;更有一女语出豪言“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呜呼,名利之说古今通用。电影《人在囧途:泰囧》中徐朗为了名利,疏远家人,朋友反目,在经历了唐僧取经般的种种磨难后,才认识到亲情最重要,名利皆浮云的道理。荆轲等待渡他的高人,不也是渡我们的人吗?人都是在矛盾中成长,在痛苦中成长,只有经历自我觉知,自我批判,才能实现凤凰涅槃,达到一种高人的境界。《霸王别姬》叙述的虞姬如小家碧玉,爱使小性,总想与霸王过平民生活,沉浸在霸王的爱恋中,霸王项羽优柔寡断,天真、善良,对刘邦次次放手,最终唱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垓下歌》。《锅炉工的妻子》阿静是悲剧的缔造者,她原是插队知青,回城后与旧恋人旧情复燃,想与丈夫阿三离婚,遭到旧恋人的阻止,于是她用冷漠,蔑视自卑的阿三,践踏男人的自尊,阿三以为拥有金钱,妻子就会对他另眼相看,于是铤而走险,他无意间让妻子发现带血的钞票,妻子告发他,将他送上刑场……如果说人生是一个舞台,这里就是一个自我觉察的舞台;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这里就是一首首人生悲歌,彰显出荆轲的无奈,霸王的不舍,锅炉工的自卑。听,哀歌已经奏响,看,悲剧在这里上演……

王的盛宴

莫言喜欢用自己的视角,描写乡村人的生存状态,写的大多是荒诞离奇的故事,活生生的一出cul味十足的浮世绘。可那种真切的剖析,通透得颤动人心。也许是一种崇高的荒诞。而在剧本集《我们的荆轲》,莫言用当代的视角解读历史,写出跟了以往小说不一样的东西来。“成名,成帝,成婚”,三个有价值关怀的剧本,又击中了我们生活的命门,也是一种真正的人性悲剧。“我们的荆轲”,剧照画面大气亦唯美。作者莫言借用历史背景,从每个人物的性格诠释出本真的人性。那是一个‘成名热’的战国时代,击筑佩剑的高渐离,在假装清高,因为他无法放下成名的执念。失眠的荆轲终于在田光那报到签了约,缓慢的在成名路上发展,并且奔波四处赚人气混脸熟。那份寻找出名的急切煎熬着他,严重影响了他的睡眠质量。成名再不趁早,就老了,而机会也真的让他等到了。老田光自知无法完成燕太子丹的任务,因为他唯一能做的事是去死了。所以他推荐荆轲刺秦。荆轲想出名,田光就真让他出名,可这是一条抱必死的心才能走的路。所以想成名的士子只不过是为国家卖命的工具,随时准备死的棋子。荆轲等人看刺客列传,曹沫、专诸、豫让、聂政的事例,只有刺客才能明白自己的苦与累,以及凤凰涅槃的残酷。荆轲若是想被后人记录写进历史,就得苦心找演一出血肉横飞的戏来完成。可是旧人空前,他的剑如何挥出去,是极为重要的。燕太子丹送熊掌美酒与豪宅财宝,赐美人燕姫,割臂肉煲汤,以安荆轲的心病。荆轲只能保证一个小时的睡眠,因为他爱上了燕姫,却因为睡不着(她)真的睡不着了。这种无眠状态更加折磨着他。与燕姫的相处,让他有种她是他影子的感觉,因为她的身上寄生着他的理想,可是不被人珍惜,如燕姫之身不断被人转送。他与燕姫暗藏刀光剑影的对话,充满玄机。而他也的面对内心刺秦的真相,不是为了死去的冤魂,秦国百姓,各国诸侯,燕太子丹,而是为了成全自己侠士的荣誉。这样的侠士,其实是一种可怕的存在,他们喜欢为自己的行为加上崇高的名义,让所做的事情变得顺理成章。但有时候,甚至会有丧失人性的可能。杀燕姫,是他的毁灭之路,也是他的觉醒之路。表面是他满脑子的憧憬,他的辉煌,满得装不下一个女人,却是在迁怒那个无力改变现状的自己。因为不刺秦,已经是一种罪过。死可以了断一切问题,但只有活着才能死。而他选择,‘光荣’的死。所以荆轲用剑刺入燕姫的同时,也亲手杀了自己。易水高人何处在,荆轲悲,荆轲悲,无奈的荆轲on the way。而他身边的朋友,在成名的狂热路上渐渐迷失,一点点被改变的了人生轨迹。狗屠贪名学豫让,刺燕太子丹,死;秦舞阳,搭船刺秦,吓死;高渐离,被燕太子剜眼,后刺秦,死。“霸王别姬”里幕幕月光如此美好,可皆是惨淡收场。虞姬为情伤而夜奔,范增因不与为谋而怒走,吕雉夜入垓下只求与项羽一夕热欢,落得尴尬,项羽月下突围,充满了悲愤。少了鸿门宴那顿饭,作者用两个女人的情感佐酒,依然觉得符合一种阅读的口味。那滚烫的两句话:“一个男人连敌人的女人都不敢占有,还成就什么帝业”,“连一个想杀你的女人都用不忍心杀,还成就什么帝业”,项羽终究是败在了有人性,但他有虞姬作陪一起死,即使被一再搁置的称帝大业,真的成为废纸。而刘邦同样装不下女人,因为他的野心,他的未来与家族的崛起,逼着他随时弃掉一些人性。有权谋的吕雉,即使在大事远胜其他的女人,而爱情不及虞姬,她还是得到不到作为女人的幸福。也许有人性,死亡是一种最好的结局吧。“锅炉工的妻子”编织出一个善良的男人为爱情赴死的故事。山村青年阿三随妻子阿静进了城,烧锅炉。插队知青阿静返城后,想与旧日的恋人建国在一起,建国也亲手给了她希望,却又拖延掉她的希望,因为当年阿三的救命之恩横亘在他们两个人的心里,是无法跨过去的坎儿,那份人性让他不愿夺情。失望的阿静冷落阿三,一再挫伤一个人男人的尊严,让阿三不回头的犯罪。而最后的探监情景,阿三听闻遗腹子的消息的欢喜,悲剧性震撼人心。这些人物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生动语言,在舞台上构成了一个环境,演活了那些有黑暗真相的标本,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新鲜感。

荆轲到底刺了谁?

初看莫言先生作品,原来是获得诺奖后的新作。其实看此书时,希望与奖无关,不要因此影响自己的判断,但在“认识”此书时,难免还是要了解一下是奖前还是奖后。不说书写得怎么样,反正情节是把我吸引住了,在荆轲一刺燕姬时,我百感交集,虚伪与正义的冲突,可笑的世人,俗人。荆轲的一刺,到底是刺了谁?也许无所谓是谁,只要刺了,就行。刺外星人,他也是心甘情愿的。对现代社会的嘲讽也是恰到好处,是我喜欢的作品,值得一读。

荆轲是谁?是你,也是我。

莫言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似乎是在谈此书的时候绕不开的话题,我想,如果不是突然获得了这个荣誉,这个小册子的出版,可能不会引起多少注意。首先是这个题材,开始经过和结果早已注定,可能不会有太多新意;其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莫言是个只会写农村题材的作家,这个荆轲刺秦的故事,会不会变成高密东北乡的味儿呢?再次,莫言一直以小说和散文活跃于文坛,话剧剧本的创作对他来说是否擅长呢,会不会是实验性质的产品?“荆轲刺秦”的故事妇孺皆知,近几年也被反复搬上舞台和荧幕,由这一历史事件,衍伸至更广阔的关于家国命运的思考,从周晓文的《秦颂》,到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再到张艺谋的《英雄》,都是要在这一简单的历史事件中,去探究事件背后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多方面的,有人性的矛盾、有个人侠义同国家大义之间的矛盾、有维持现状与渴望大一统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之前的各种作品,基本把我们能想到的关于荆轲刺秦的意义都谈了个遍,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甚至都已经开始为这个故事添油加醋,敷衍上许多“演义”的情节。所以我很怀疑,莫言,会给我们讲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么?但是前几天看了一段莫言的访谈,让我改变了对本书的预期。因为莫言评价这个剧本,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他告诉记者说,“文坛就是‘侠坛’,这部剧里的很多理解都是由他所处的文坛触发的,放大了看,文坛就是一个社会圈子,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唱高调的人,也有倚老卖老的人……”语调颇为辛辣。看莫言如何借本剧借古讽今,这是吸引我的第一点。再谈到《我们的荆轲》这个剧名,莫言认为,他不是简单的把故事再说一遍,恰恰相反,他是要用他的观点和思路,去消解原先这个故事中的一切意义,将之全面解构。荆轲将不再是一个被塑造好的历史人物,在剧中,他也不断地在寻找自己行为的立足点,也在不断地成长,所有读到或者看到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觉得荆轲是自己的一部分,换言之,荆轲是我们的,或者说,就是我们。而且莫言也要借着这个剧本袒露自己的内心,他说,“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容易,揭露自己的内心阴暗困难。批判他人笔如刀锋,批判自己笔下留情。这是人之常情。作家写作,必须洞察人之常情,但又必须与人之常情对抗,因为人之常情经常遮蔽罪恶。……一个五十多岁的人,还认不清自己的真面目,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有悖职业道德的。”看莫言如何借荆轲剖析自己的内心,这是吸引我的第二点。《我们的荆轲》剧本不长,一个晚上便看完了,整部剧的现代感非常强,一点都没有莫言原来小说中的那种乡土气,但是没有对故事的细节做过多的变动,保留了故事的基本框架,“解构”的任务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进行的。人物的设置很独到,基本上是一个人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念,随着剧情的推进也在发生着变化。最出彩的是对白,这是话剧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荆轲与燕姬的对白,将本来是极为悲怆的故事氛围,扭转到了一种荒诞和讽刺的走向。荆轲在剧中是一名侠士,但他并不是像郭靖那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大侠,他不是个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人,但是为了博得侠士的名声和权贵的青睐,他不得不装,因此他在这种荒诞的现实环境中失眠了。面对太子丹交托的“刺秦”的重任,他一直想给自己的行为赋予一个崇高的意义。可是他在和朋友们,包括燕姬的交谈中,悲哀的发现,所谓的为国为民,都是虚言,他的行为,在秦国摧枯拉朽的攻势和人心向背之下,变得毫无意义。可是,他已经没得选择,也不能退出。太子丹或真心或假意的礼遇,已经让他不得不继续演出这场早已失去了意义的戏剧。那么,既然已经没有普世价值可以追寻,就选择实现自我价值吧。“我要成名”,这是荆轲最初的追求。在听完了专诸、豫让、聂政等著名刺客的故事之后,他发现,自己再一次无从选择。他甚至都不能去做一个成功的刺客,因为,那对于成名也毫无意义。真正的英雄,都是悲剧英雄。在那一刻,我想他和乔峰在雁门关外确认了自己的身世一样,是已经看到自己的结局了的。他只好义无返顾的走上了那条一开始就注定了的道路。但在不断地追问我是谁的道路上,他终究没有成为一个糊涂者,他终于可以在消解了一切外部因素存在意义的时候,做出有限范围内的选择,刺秦的最终细节,始终在于他,这是锋利的武器和见血封喉的毒药也不能左右的。我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荆轲是幸福的,因为他不再是原来符号化的“士为知己者死”的那么一个愚忠的刺客,他成全了自己,也反抗了这荒诞的现实。这个荆轲,也许才是真正的属于我们的荆轲。莫言坦陈:“我自己的灵魂深处也藏着一个荆轲,当然我没有刺杀秦王。我说的是一种心路历程。我也经历着逐渐认识自我,否定自我的过程。……当年初入文坛,我也想要成名,表现自己,后来我慢慢地认识到有更高的更有价值的东西等待着我去追求。就是通过写作,不断地改变自我,使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比较好的人。”在成为比较好的自己的路途上,也许我们经常需要问自己:“荆轲是谁?”“是你,也是我。”刊于10.30 《南宁晚报》,略有删节,请勿转载。

侠道已经死

这本书颠覆了侠义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以现代最现实的手法表现出一个追求名利的荆轲,荆轲也是人,太子丹、樊於期、高渐离、秦舞阳都是人,为了只是达到他们的目的而已。除了燕姬,这个在乱世中看透尘世的女子,最后也成了现实的陪葬品,一个秦王奸细的借口断送了她的性命,成就荆轲“侠义”之名。其实这些人都没有错,我们有什么资格评论他们的对错呢?在这个礼乐崩坏的时代,不管过去还是现在,这世间苦苦针扎的草民,为了生存下去,追名逐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他们错了呢?荆轲刺秦前不过是一个流浪剑客,说白了就是一个无业游民,在燕国的田光门下做个食客。田光一老者,自知无法为太子丹刺杀秦王,也知道燕国无法抵挡大秦帝国的铁骑,找个人替他去杀秦王,自己先自刎,好保住所谓的“侠义之名”。秦舞阳自我感觉良好,关键时候直接虚了。樊於期一屠狗户反而比秦舞阳明白,只可惜读书太少,做了蠢事。开始让我最佩服的是高渐离,话不多但是句句精辟,一个智者的形象,仿佛看透一切,但是最后他刺秦失败喊出那句:“我也成名一把”。可怜还是尘世中人,秦始皇一句:“燕国有那么多想成名的人吗?”讽刺了那些苦苦挣扎的草民,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太子丹从头到尾就是一个目的,为了杀秦王什么都无所谓,荆轲就是个工具甚至糟糠之妻燕姬也慷慨的赐给荆轲,保住他以后的王位和江山其他都无所谓,荆轲杀燕姬也无所谓一句:“秦国的奸细”,罪过全推给女子。本书唯一一个明白事理,看透一切的,是一个乱世中如浮萍的女子,燕姬,曾经为秦王梳头,同秦王形影不离,秦王许诺了许许多多,最后一句话就赐给太子丹,美女一名,在男人眼里她只是个物品而已,随后同太子丹流离失所,太子丹还是一句话把她赐给荆轲。她深明大义,懂得多,因为经历得多,我非常同意同龄女子比男人成熟。她告诉荆轲秦王的性格,还告诉秦王不能杀的原因,荆轲许诺结束时候同她浪迹天涯,燕姬虽然不信,但是她还是有一丝期待。这些最后成了荆轲杀死燕姬成就他名声的理由“秦国的奸细”。临死前她最后轻蔑的说出“范蠡 西施”的时候,这个时代不可能给她实现这个梦了。何为侠,金庸笔下郭靖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名”。但是在莫言笔下,“侠之大者,为名为利”。因为这个时代,已经鲜有甚至没有真正的侠者,侠道已死,剩下的只有把侠作为谋取利益的借口,痛心疾首也于事无补,有可能自己都坐着这种道貌岸然的事情。

《我们的荆轲》--- 回锅肉不好吃

惭愧吗?第一次看莫言的作品,对于戏剧不感冒。《我们的荆轲》因为名字吸引俺,一气看完,回锅肉有葱有肉,家常小菜而已。用后现代的写法,赶了时髦,说了些真话,也可以算了小牢骚。全文分为九节:成义,受命,赠姬,决计,死樊,断袖,杀姬,壮别,刺秦。当然荆轲刺秦王家喻户晓,聂政.豫让.专诸.曹沫也算耳熟能详。探讨一个话题,什么是侠,金庸先生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现在莫言赋予了他们新的思维,我们的荆轲,现在的荆轲,侠之大者,为锅为名。千方百计如娱乐人一样,要成名已经没有底线了,可想,这是谁之过,时代之过?常常把一些以前关注的名人作家从微博里删去,当家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看看荆轲,秦舞阳,高渐离,这些以前的“雷锋”,雷锋也死了。时代人的思维怎么了?成义一节,高秦狗屠三人,何等义愤填膺,何等傲世独立,在名利面前,犹如猪狗。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什么是命,他们丢了。所有人上行下效,唯一一个清醒着,但却被杀了的人---燕姬,不过是一个工具,一个男人发泄的器皿,看得最透的是一个卑微的活着。也正是她,最终终于有那么一点点,点醒了荆轲。但是,一切都是徒劳,丹一句话,“你没杀错人”,让荆轲找到了罪恶的出口,良心的安慰。大家都睡着了,睡吧。道貌岸然的丹,一心想着得到却得不到的葡萄的,高秦二人。连自己都没有想清楚的荆轲,这一切,一段生命或者一段人生,浑浑噩噩,其实我挺羡慕的,想不清楚不也是一件好事吗?但是荆轲的不清楚和聂政的不同,士为知己者死,聂政想好了,他想好了吗?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一个人在世上走了一遍,没有人不想要轰轰烈烈,在成功和现实,成功和快乐之间的选择,我想不清楚。名声真的如秦王一样,飘飘荡荡,真真假假吗?不知道。道德不底线,方向方向,肉食者请谋之。

重新破析历史人物:荆轲

图书以一种话剧集的形式展示在读者面前,书内配有不少剧本演出剧照,只是小说阅读起来,还是有些不太习惯。书内收录有莫言写就的三个话剧剧本,除了《我们的荆轲》之外,还有《霸王别姬》和《锅炉工妻子》,感觉图书是以《我们的荆轲》这部话剧为主打,要不书名也不会起这个名字。在剧本中,作者注重对人物的内心刻画,几位主角都有大段的独白对白,将自己的心态表露出来。在以前的各种学习阅读,我们所了解的荆轲是为刺客,是为了将暴君推翻,解救贫苦的黎明百姓,而去刺杀秦王。而此书则重新解构了这一事件。通过阅读,了解到刺客荆轲心态的变化。起初荆轲对行刺秦王竟是有些害怕,借托于各种理由而不敢前往。在与燕姬不断对话中,荆轲慢慢地清晰了这一行为。为何行刺,为天下乎?为何行刺,为拯救家乎?为何行刺,为解救百姓乎?为何行刺,为出名乎?为何行刺,为自己乎?为追求效果,在太子面前进行刺杀练习,荆轲竟刺杀了自己心爱的女子:燕姬。只是她先是秦王奖励的“物品”,后又是太子奖励的“物品”。在当权者眼中,女人不过就是和牛羊金钱相似的一件“物品”,而这深深刺疼了燕姬的心。是无意之,是有意之,荆轲刺杀燕姬,刺杀了心爱的女人。或许,荆轲认为自己去行刺秦王,是有去无回,不能再让心爱的女人,像件“物品”一样再随意赠送他人。在刺杀秦王的情节描写上,行动明明可以成功,荆轲却有意放弃。是想懂了天下么?让老百姓早日脱离战争带来的伤害!还是想让自己出名?千古流芳!三篇剧本读完,已融入到戏中,剧本《锅炉工妻子》对妻子的刻画也很生动。全书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期待新剧本的阅读。


 我们的荆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