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

出版社:冯刚、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10出版)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511203748
页数:218页

章节摘录

插图:从话语方式上说,具体分析就是要着眼于现实的矛盾分析,而不能用形式逻辑的抽象比较。当戈尔巴乔夫说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时,他自以为说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可是,全人类在当今现实中不过是一个抽象的形式逻辑意义上的“一般”,它实际上只是统治阶级这一“特殊”的化身,而现代无产阶级才是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代表。所以,“全人类”的利益在现实中并不大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可见,要把事物和现象还原到具体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判断,这才是真正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否则,就会陷入西方的话语体系,导致中国人在理论研究和国际舞台上的集体失语。所以,在理论研究和宣传当中,阶级斗争可以少讲,但阶级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必须讲;剥削阶级可以慎提,但工人阶级领导必须讲;阶级分化可以慎用,但消灭阶级必须要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当前的世界形势,才能清醒认识复杂的社会结构,才能在理论研究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和原则。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毛泽东曾指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才算实际的理论家。”①这也就是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当然,我们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前提是理论与实践不可相互替代,两者存在相背离的可能性。一方面,实践具有理论不具备的品格,即直接现实性,能够改造物质世界。另一方面,理论也具有实践不具备的特性,即普遍性、前瞻性、预见性,能够形成理想,凝聚人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把具体的实践上升为普遍的理论,再用正确的理论原则指导和推进实践。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单纯文化意义上所谓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决非单纯的文化现象,更不是纯粹的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并非如一些人所云,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乃外来文化,它要为中国接纳,就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前言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更加有效地推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教育部从2009年开始专门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该项目设置着重体现研究的时效性与针对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点围绕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开展研究,特别是结合高校师生思想实际,深入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宣传。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可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依托这一工作平台,我们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组织召开专题调研会,广泛听取国内知名专家、管理部门负责同志、从事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研究思路,设计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具体来讲,主要是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加强课题管理,督促各课题组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加大扶植力度,在高校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队伍;召开理论研讨会,为高校学者交流研究心得和工作经验搭建平台;突出研究特色,每年推出一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形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工作机制。

后记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教育部从2009年开始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该项目的设置着重体现研究的时效性与针对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点围绕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开展研究,特别是结合高校师生思想实际,深入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可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项目的最初设想到确定设立、公开招标、材料评审、批准立项,教育部领导都非常关心,主管部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关司局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一专项任务项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并负责日常的课题管理工作。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将通过开展此项工作,推出一批贴近生活实际、思想观点新颖、语言形式活泼的研究成果,扶植一批政治素质优良、勇于改革创新、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凝聚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全面、富有生机活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项工作的成果之一。冯刚、樊建新同志提出了全书的整体思路和结构框架,并审定统稿。编委会成员的具体分工为:郝清杰负责“理论探索篇”“经验借鉴篇”,韩喜平(吉林大学)负责“实践创新篇”,马建辉负责“工作机制篇”,储新宇负责“队伍建设篇”。

书籍目录

前言/1理论探索篇/1把握方法改进学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8多质的大众与共享的价值/15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维度/24马克思主义的巨大魅力与大众化的内在逻辑/3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内涵及实践维度/41“推动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4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54实践创新篇/61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路径研究/62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68依托大学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74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79基于积件思想的多媒体课件设计/83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载体/87工作机制篇/93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94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101小题大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方法/108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教学平台的思考/114民族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122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127队伍建设篇/133扎实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骨干队伍建设/134新时期培养新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138以“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41论大学生骨干队伍理论素质的培养/145在同辈互动中培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151拔尖创新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模式研究/155经验借鉴篇/159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160建国之初的理论学习活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69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与实现“引领”功能的基本方式/183马克思主义的三种形态与大众化/193宋明时期儒家思想普及经验之借鉴/200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普及经验之总结/209附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理论研讨会综述/215后记/218

编辑推荐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是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内容简介: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最,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人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图书封面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