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我相信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1
ISBN:9787544702775
作者:卡洛斯·富恩特斯
页数:275页

很有趣额~~~~~~~~~~~~

越来越懒了,一年前买的书,昨晚才看完.......看随笔集确实是种享受,而这本集子的内容也恰恰满足我的兴趣。拉美作家多有履历丰富的集体烙印。富恩特斯年轻时在许多个国家求学,写过不少长短篇,获奖更是一箩筐~还当过墨西哥驻法大使。更牛的是,他还是昆德拉,布努埃尔和西尔维娅的挚友,各个圈子都和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可惜国内关于他的作品的译作实在太少,真的很想看看他的其他小说。另外这家伙还写了一大堆影评,和很多名导是老熟人,牛啊~~再说这本书把。264页里收集了他不同时期的随笔共41篇,内容广泛,见解独到,让人深感佩服。总觉得,涉猎广经验多的知识分子,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富有趣味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性的表达收敛到一个合适的尺度,混乱模糊的思维读到澄清与调和,于是作品中最真诚的部分的得以渗入到平淡之中流露出来,读者总是戒不了这种闪现的欣喜和感叹。谈论布努埃尔那篇,还有论卡夫卡,论左派论政治论教育论城市,还有历史拉美维特根斯坦尼采上帝等等等等等,富恩特斯在无数领域无数话题之间显得游刃有余,已是年逾古稀的他看似还有用不完的活力与世界继续游戏。留在床头,没事翻着乐,书便宜,值了

陌生人

买下这本书的时候,对于作者我是不大了解的。在拉美作家中,我所熟知的也只有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两位。我已经忘记了买下它的理由,也许只是看着顺眼罢了。这是一本关于艺术、哲学、宗教、文学、政治等丰富主题的散文集,从友谊谈到了苏黎世,涉猎甚广。有上帝、耶稣这样严肃的话题,也有“性”、“城市,乳房”这样极具挑逗的字眼;他谈论孤独优郁的卡夫卡,也有写到哲学史上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维特根斯坦;而对于这些,我又是极其热爱的。每一篇散文必有一句是我相信……,所以这的的确确是作者对于这些物质的独到思想和真实感受。这些恰是富恩特斯头脑内容的具体化,他视角犀利敏锐,见解又别具一格。然而对于我,这些又是困难的,因为我没有作者那样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也没有他那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所以我不自觉地顺着作者的思路走了下去,任其覆盖了我过往的印象。一部作品越是复杂,它所体现的结构就越多样化,因而解释它也就更加困难,忽略其中某一方面的危险也就越大。无奈我不能用我那贫瘠的语言文字来概括这本书。

说《我相信》

知道小说家富恩特斯应该归功于小说家昆德拉,阅读昆德拉让我知道了很多有趣的小说家,而这个墨西哥的小说家1928年出生在巴拿马,岁数比昆德拉大一岁,比格拉斯小一岁,他们都写得一手的好小说,有意思的小说。他们都还活着,而且他们好像没有被追杀。2008年3月买来小说家富恩特斯的写的41篇散文《我相信》,对于他的了解也只停留在昆德拉的书里对小说《我们的土地》的评述,还有就是在网上所能查到的对于作者的简短的介绍,作为读者的我来说 ,总想多了解一些作者的生平和经历,好像这样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所写的文章。富恩特斯不是穷人出身,他曾经是个外交家,曾是墨西哥的驻法国大使,曾经写过几本小说,曾经居住过很多个国家,是一个活跃于大舞台上的角色,只因我的眼界狭小,现在才有幸看到他的文字。我在朋友面前提到这个小说家,朋友说:他很有名气吗?我笑了笑。“那就是没有名气了!不值得一看”。早在一年前,曾经在图书馆里借来《最明净的地区》看,粗略地翻看过,几乎没有任何印象了,现在只想起作者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难以企及的墨西哥历史知识。一直以来我都不曾看过这位小说家的其他作品,如果没有昆德拉提到的那些小说家,也许我永远不会接触到他们(贡布洛维奇、拉什迪、富恩特斯、穆齐尔),就是看完了富恩特斯最大自传色彩的《我相信》对这位小说家的了解也还是浅显的表面的。在《我相信》一书中,作者的经历可谓是五彩缤纷。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涉及到对于个人经历的回忆,但却不是一本自传。作者在这本书里表达了一种更直接的一些见解。让我一个无知的阅读者感到欣喜,欣喜于作者那世界性的眼光和洞察力。从他对于其他小说家(鲁尔福、卡夫卡、塞万提斯、拉伯雷等)、电影导演(布努艾尔等)、女人(阿赫玛托娃、斯泰因、韦伊等)、哲学家(尼采、帕斯卡、维特根斯坦等)的简单几句评论中,可以感受到他独立的思考角度。眼界宽而广又极富敏锐的观察力和自我怀疑精神,还有出色的开放性,这些在富恩特斯的每一篇文章都显露无疑。这里摘引一些《我相信》里给我印象深刻的句子。关于自我: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不仅是指向内心世界的欲求,它还是这样的:呼唤内心事物的智慧,这正是有时我们在自我崇拜、自我陶醉以及虚荣的镜子中所迷失。苏格拉底的呼吁,更确切地说,是对于那没有勇气承认自身错误的自我的批判,但同时它也播下了只有在自我框架之内才能开花结果的种子。也许我们都坚信,认识自我并不意味着为自己粉饰或者拥有所谓绝对真理,而是获得一种能力,以便我们自己的为人处事可以依据最基本的纪律准绳来进行,并且制定好工作的计划,以及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生活。跳出自我的局限就是一种自我改造,可以从中发现某些一直以来就存在于我们身上的元素:爱情、友谊、经验。最终人们不得不承认,自我意识是让我们感到最为不安的事物,不管是每个人在孤独的状态下,还是和我们的同类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这是一种痛苦的敌对关系。它不会取得答复。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躯体,同样,我们也不清楚什么是灵魂。对于“我们是谁”缺乏概念是人们最大的共通之处。“人无法理解肉体是通过什么方式与灵魂连接在一起的,然而,这就是人。(圣奥古斯丁)关于自由:在福克纳一文中,作者开头一句话就是“自由是存在的”。接着作者写到:真正的自由在于以最小的可能去理解现实,而给这个世界赋予现实意义总是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自由并不是被施予给我们的。我们要创造自由,而正是在找寻自由的过程中,我们创造着自由。在为自由而进行的战斗中,出现了极端的镇压方式,但这些镇压却因为是出于革命的需要而合法化了。革命能将一切合法化。保持个人的内在价值是一种在“我”的名义下的自由。但总是具有创造性---既然自由意味着我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当它也意味这别人的可能性时,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可以是向恶的。需求推动自由,但也限制它、打击它。意外的不幸是对自由的警告。批判的智慧就在于超越个人的创造性生活和外部的世俗生活之间的沟壑,不仅通过个人的认识,认识你自己,也通过对城市的认识---认识其他人,因为内在的自由和外在的自由间的缝隙是真实的,是可以感觉到的,尽管有时候这种缝隙表现为深涧或是虚空。自由就是对自由的寻求。我们永远都不能完全地得到自由。死亡提醒我们,个人自由总是有限度。历史提醒我们,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定了自由的制度是会消亡或者转变的。但是在生与死之间,在美与恐怖之间,对自由的寻求让我们无论在何处都是自由。关于想象:也许有一天,斑马会半人半马怪一样,不为逻辑所接受,却能为幻想所接受。幻想动物学。如果说幻想是与恐惧的一场决斗,那么想象就能帮助我们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鲁尔福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海湾的魔幻现实里加进了琴鱼,这种鱼可以用它坚硬无比的犄角撞沉一艘船;海加进了萤火虫,当地人在夜里用它们发出的光线进行“编织、缝补,围着亮光跳舞......它们是海岸边的小灯笼......”罗兰巴特曾经指出,在萨德的世界里,四处游走者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把自己禁锢起来。远离人群,保护淫乱之乐。将被禁锢的体验当成是存在的一种特性,当成生命的一种快乐。从哥特小说到超现实主义电影,所有这些怪物都在做这种从一个禁锢之所到另一个之所的旅行:它们抛弃了自己的根,向着混乱、向着未来驶去。恐怖存在于想象之中,存在于螺母的旋转之中......博尔赫斯这位幻想家,这位狡猾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善于先假设一个现实,随即证明它是不可能的。他的许多短篇小说都是以一个封闭世界的带有讽刺意味的前提开始的。这让人想起对原始统一的古老的怀念。想象是知觉和理智之间的调和,想象拒绝原因和结果之间任何的逻辑联系。这迫使我们去再造一切,摆脱常规的束缚,让霍桑从如此烦恼的日常的平庸里解脱出来。斑马会成为想象的象征物吗?关于历史:亲爱的让 达尼埃尔:二十世纪兑现了让人类可以变好的诺言,也兑现了自由的诺言,这种自由也包括了行恶的自由。这是爱因斯坦和弗莱明的世纪,但也是希特勒和斯大林的世纪。这是乔伊斯和毕加索的世纪,但也是奥斯维辛和古拉格的世纪。这是充满了科学光芒的世纪,但也是笼罩这政治阴影的世纪。技术得到普及,但暴力也得到普及。发展不平衡,连发展的速度也存在这不平等。在人类历史上,科技进步和政治、道德落后间的深渊从没有这么大过。二十一世纪会不会预留我们一点更好的东西呢?我们有权保持怀疑。或者至少是像奥斯卡 王尔德那样,把悲观主义当成是一种睿智的乐观主义。关于维特根斯坦:我相信维特根斯坦,因为他将所有我们成型的思想和认可的真理置于危机之下,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所有这一切,甚至包括那些我们不愿意再去考虑的思想,因为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思维模式和道德框架的一部分。他能够确认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思想。而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总是强调思想的感知,以及意识如何被转移到理性的王冠之上。维特根斯坦宣称信仰就是内心和灵魂所需要的精神养料,而并非是“我的思维能力”所必不可少。是我那带着激情的灵魂......需要得到拯救,而不是我的抽象思想。宗教的特性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是一种行动,而不仅仅是“一种不去实践的空想”。没有任何所谓理由能够阻止宗教信仰成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们让我能够分辨哪些是善良的,而哪些是邪恶的”。维特根斯坦将要去世地时候说:上帝告诉我:我通过从你口中说出的话语对你进行评判。当你看到同样的事情由他人来完成的时候,你自己曾经有过的行为会让你因为悔恨而颤抖。关于尼采:尼采认为所谓“体系”是一些“令人愉快的思想,尽管它本身是错误的”。那些伟大的框架性思想构建不具备自我批判的能力。在这个世界上,偶像比真实还要多,而信念又往往会成为枷锁。尼采建议我们反抗既有现实的行动,不要自满,而将生存变成纯粹的意外或是粗心大意。尼采是种族主义者?“种族交往融合的地方是伟大文明诞生的源泉”;尼采是沙文主义者?“希腊是本原,因为她没有关闭开向东方的大门”;尼采是德意志扩张论者?“帝国的军事胜利并不能说明德意志文化优越性。恰恰相反,把德国的成就奉为神明却代表着德国精神的死亡”;尼采是反犹主义者?“对我而言,坚定无误地抵制排犹主义是关系到荣誉的问题”。哲人告诉我们,一旦逻辑扼杀了希望,认知就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并且呼吁实现“艺术的防御功能”。关于小说:我们进入了马克斯 韦伯宣告为“多元价值”的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如此:通信,经济,科学技术,但是同样也包括种族的要求,复活的民族主义,回归偶像崇拜的原始部落,飞速的进步与那些我们认为已经消亡的元素的再生。变化不再单调,多样性胜于同一性,冲突多过宁静,这些定义了我们这个世纪的文化。小说将人类重新带进历史。在一本伟大的小说中,主角的命运被重新展示,而他的命运是其经历的总和“不可避免而又是自由的。但是在我们的时空里,小说也是各种文化的一封介绍信,它们没有被全球化的浪潮窒息,现在敢于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自我肯定。小说的新变化告诉我们,人性并不存在于分离事物的冰冷抽象中,而是在于一种恶魔似的变化那炽热的脉动里,它告诉人们:我们还没有定型。我们在不断的塑造自己。小说是一种价值观,能够为语言、视角、想象和相互关系提供舞台。小说是对于摆在问题位置上的人类的不断重新定义。小说赢得了批判世界的权利,那么它首先就要展示自我批判的能力。小说对于自身的批判既可以反映一部作品艺术的价值,更有它的社会影响。小说已经变成了一种可能性,而永远不再是一种标准。关于全球化:我们需要一个由多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多种文化构成的基础,以抵御一个纯娱乐的、整齐划一的、排他的和空洞的世界文化。四十年、五十年后,当我不在人世,当不同的价值观逐渐被所有人认可,当差异渐渐消除,当反对的声浪平息,当大森林的法则融入政治,哪些问题会成为新的争论的焦点呢7我斗胆想出了三个。一是环境保护问题。一是妇女权益问题。还有一个是个人空间对抗公共空间侵入,公共空间也对抗个人侵入的问题。关于书籍:书籍告诉我们任何其他一种交流方式都不能告诉我们的:把我们所有的能力都综合起来,认识我们自己,让我们在这个世界、在自己身上也在他人身上完善自己。书籍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里充满机遇,这些机遇能把希望变为经验,并把经验变为命运。书籍告诉我们,总是有他者的存在,总是有其他人的存在,我们的人格的完善不在于光想着自己,而在于关注别人。书籍是通过语言对感觉实行的教育。我相信这位小说家在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这基于他对人类创造性的肯定和批判、对想象的认识、运用和思考、激情的调和和努力达到的平衡,他亲切表述着对子女的爱和温情、对曾和他交往过的朋友及女人们深深地怀念和难得的俏皮的调侃。在阅读中体会着富恩特斯丰富的感情世界,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听着他讲述着他所知道的一切和经历过的所有片段,我让富恩特斯成为了好多晚上的朋友,而且我发现,他是个不错的朋友,他在向我提供一些关于生活、关于小说、关于艺术、关于想象、关于时间、关于历史的启示和更开阔的思路。但同时也感到无法触及的隔膜感,对于他提到的人物和那些所经历的事情,由于我经历浅、经验短缺造成了阅读障碍。一些事情如果没有经历过,光靠着想象,是无法真正触及的,也许可以用,他关心的,不一定非要我也关心来解脱。能做到的也许只有慢慢领会和找到我现在状态下所能深刻体会到的句子,这些句子被我重重的划了线,好像它们就要对我的生命发生什么大的逆转和启示一样。随着阅读《我相信》的不断深入,从一开始的走马观花,到全盘接受老人对于往事的追忆和思考,又接着是对其观点和追忆的不耐烦甚至质疑,我才发觉,了解和思考老人所关注的一切是必要的吗?它会不会成为我的重负?会不会成为阻止我想象力的一块尤其坚硬的石块?对于我有时间来阅读这本书,到底意味什么?意味着我将重新和他一起回顾他的经历和想象?重新思考那些以往不曾进入我头脑中的事物和问题?意味着这个行为将困住我?意味着让其他人进一步接受我这样的折磨?我非常沮丧。进而我怀疑阅读,这却是我找不到其他方式对抗时间、消耗时间的一种道德形式?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还有其他形式在另外的地方等着我去填满,而这难道不是我没有能力找到更合适的形式的一种无能选择吗?这是一种无奈。每个阅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看法,也都能一眼看出我在写这篇东西时的窘迫和不自量力。尽管这样,我还是希望我的摘引会引起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有想去看看的冲动,对于那些看过此书的人会再次看到被摘引出来的句子而感到又一次的重视和阅读时自己所经历最微妙的感受。

Dios, Dios, Dios

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耐着性子,有一天在魏玛的一疗养院里悄悄地说:尼采死了。(哈哈哈。)以下这些疯狂有趣的句子,是经过整理的读书笔记,逻辑性依然很难明确。上帝死了,那么就是说,上帝曾经活过。承认上帝的存在的,即承认上帝征服了虚无。而如果上帝是因为人的想象和希望才存在的,那么上帝就没有自足的存在。但作为人类想象和欲望的产物,他可以是最完美的一种存在。上帝就是上帝,他不需要世界,也不需要人。有天他终于感到空虚的可怕了。他想着如果他没有创造世界,会发生什么。他创造我们,让我们侵入他的创造活动中。亚当和夏娃让自己犯了罪,是为了离开上帝。上帝造了一个伊甸园自欺,而亚当夏娃让他从迷梦中醒了。恶,不在上帝的造物计划中,而是他的造物犯下的。自由,亚当夏娃付诸实践,体现上帝的仁慈。恶的自由,是上帝和魔鬼的约定。上帝了解善恶,将二者合一。善恶在我们身上分离,所以我们无法成为上帝。恶了解自己,也了解善,这是它的优势。善不了解恶,这是它的力量,也是它的软弱。人类在杀死上帝前,会先自相残杀殆尽。世界是魔鬼的行恶乐园。上帝的恩惠是那样巨大,原谅了魔鬼。他面对人类行恶的事实心安理得。上帝需要人类的失败来验证他的威力。我们的劳作,为了完善上帝。不信仰上帝,将会封闭我们的发展空间。信仰意味着相信不可信的东西,因为荒诞,才成为信仰。背叛性的信仰,坚强个人,而不是坚强信徒。我们能不了解上帝而爱上帝。也能不爱上帝而了解上帝。他何时何地为什么创造了人。人制造了罪。夺走了上帝手中的天堂和地狱。可是,上帝不顾尼采的反对,并没有死。以上帝的名义发出的声音。我们应当聆听。上帝(Dios)一篇,对谈方式,恢弘又幽默。Carlos Fuentes,他的声音,想象是粗糙的,苍劲的。并不了解他。而他的思想,独立出一整个时代!

滴滴答答的

他说:不提出质疑是“令人鄙视的”,这也是他引用尼采。在这个世界上,偶像比真实还要多,而信念往往会成为枷锁。尼采建议我们反抗既有的现实的行动,不要自满,而将生存变成纯粹的意外或是粗心大意。。那些框架性思想构建不具备自我批判的能力。尼采说科学告诉你什么?那就是在将来,你还是现在的你。。

《我相信》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散文集,卡洛斯-富恩特斯是一个新近才去世的墨西哥小说家、作家。感觉他的文字充满哲理。又充斥着许多理性的价值判断。书中作者探讨了许多我们人生的附属物的纯在价值,比如人生、友谊、亲情、宗教等等之类的东西,作者本人的思想深受西方主流思想的熏陶,向我们阐述了这个现实却充满梦幻的社会!看这本书,我们读者应该注重的是对其中文字的深入考究和具有思想性的深刻。

我看了半年

超喜欢那篇“上帝”怀疑能让我们称谓更坚强的个人,还是更坚强的信徒呢?你得承认,我们住在一块受了伤的土地上。


 我相信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