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年锦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素年锦时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
ISBN:9787506341011
作者:安妮宝贝
页数:264页

章节摘录

大宅  那一天在梦里,见到旧日南方家乡的大宅,青砖黑瓦,白墙高高耸起,有古老石雕的壁檐缝隙,生长出茁壮的瓦松和仙人掌。宅子内光线阴暗,木楼梯窄小破败。一排排房间纯为木结构,墙壁、地板、门、窗,是被梅雨和霉湿侵蚀成暗黄色的木板。屋顶开着阁楼式的尖顶天窗,叫老虎窗。屋檐下有燕子筑巢,黑色鸟儿不时迅疾地低俯掠过。窗边的竹竿上晾晒满各式家常衣服。阳光明亮。孩童嬉戏的笑声穿过悠长弄堂。  这样的旧式建筑,以前是大户人家的住宅,后来被占据公用,里面住满各式家庭。大多家庭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马桶放在卧室里,共用厨房里,家家户户的煤炉和煤气灶集中在一起。那些房子,在小时候的我看来,如同迷宫一般神奇诡异。走廊曲折漫长,厨房光线幽暗,只有高处一扇小玻璃窗能照进来西落的阳光。房间一间隔一间。打开一扇门,里面是别人家的卧室或客厅。老式家具和橱柜发出暗沉光泽,三五牌台钟有走针声音,布沙发上铺着手工钩针编织的白棉线蕾丝。有些人家有四柱的大铁床,顶上铺盖刺绣布篷,如同一个船舱,十分安全。  房子住得小,密集程度高,公共生活如同一个舞台呈现无遗。所有家庭拥挤在同一空间里共存,做饭洗衣,刷洗马桶,夫妻吵架,小孩哭闹,全都听得见看得清。每一家的喜怒哀乐,就如同他们晚餐的内容一样,无法成为秘密。生活简易,但南方人家的整洁和喜庆,在柴米油盐一举一动之间,散发出丰饶热气,日日安稳度过小城的四季。 青年文摘,文摘,杂志,杂志社,青年文摘   木地板每天用清水拖一遍,逐渐褪成灰白色。饭食精心择选烹制。男子外出工作,妇女缝补煮洗,孩子们成群结队游玩。花草种得用心繁盛,四处攀援的牵牛花,清香金银花,烂漫茶花和蔷薇,凤仙与太阳花在墙根开成一片。它们都是结实的花朵,点缀平常院落破落门庭。有人在瓦缸里种荷花,到了夏天,开出红艳艳硕大花朵,芳香四溢,着实令人惊心。用来储备雨水的暗黑水缸里有金鱼,养得肥大撩人,不发出声息。  秋日有白色蟹爪菊在绿叶中绽放,朵朵硬实,不知哪户人家,养菊如此爱宠。我与小伙伴们玩捉迷藏,在潮湿的大院子里穿梭,只看到诡异白花在昏暗光线中浮动如影,细长花瓣顶端隐约的阳光跳跃,是高墙西边照射进来的落日。那景象留在心里,好似无意之中纳入胸襟的红宝石和珍珠,熠熠闪光,而我不知不识,未曾为这繁华富丽心生了惊怯。  一条河  宅子联结一条暗长弄堂。弄堂被两扇大木门隔离,自成一个世间,保护宅子内隐秘生活。木门之外,是一条东西贯穿的马路,路的南面原先有一条大河。我未曾了解过这条河的历史,也从不曾见过它,它在我出生之前大概就已被填平,从无有人说起,但我经常想象它的旧日模样:河流纵横穿梭,家家户户水边栖住,打开后门,取石级而下,在水中淘米洗菜浣衣,空气里充溢水草浮游的清淡腥味,船只来往,人声鼎沸,两岸南方小城的市井生涯如水墨画卷悠扬铺陈……只是所有关于这条河的声响、气味和形状,失散流尽。唯独留下它的名字。临近的这条马路以河的名字命名。   在被填塞掉的河流之上,建立起菜场集市、电影院、专门上演戏剧的舞台,使那里成为人挤人闹哄哄的集中地。人们闲暇时,看场电影,看一出戏,散场后在馄饨店里吃碗热腾腾漂浮着新鲜葱花的小馄饨,便觉得欢愉。南方人总是有一种格外厚实的世俗生活欢喜劲头。他们容易故意疏忽生活底处所有阴影的层面,也无视命运的流离。是十分坚韧的生命态度。  马路两边栽有巨大法国梧桐,树干粗壮,多个孩子伸直手臂才能围抱起来,树荫搭起深绿的枝叶凉蓬,树影憧憧,夏天不显炎热。石板地人行道的缝隙里,长出茁壮野草,麻雀一群群起落不定。孩子们的童年必然和大树相关,在院落马路边捉迷藏,绑上橡皮筋跳跃游戏,在树下泥土里翻看蚯蚓和蚂蚁,捕捉蟋蟀知了,偶尔还会捉到大螳螂和金龟子,这些小昆虫令人雀跃兴奋。夜晚的梧桐树,在月光下又有另一种清凉寂静,在树下与人说话,声音都会与白日不同。在粗粝树皮上用手指写下心里的话,是一种秘密。  夏天,院子里的人家,把桌子搬到马路边人行道上,先倾洒清水扫除尘土,然后在树下支起简易桌子,一盘盘放上炒菜:螺蛳,海瓜子,蛏子,淡菜,梅干菜河虾汤,咸鸭蛋切成两半。一边乘凉一边喝酒,大声聊天,笃定悠闲吃完这顿露天的晚饭。深夜时分,依旧有人躺在藤长椅上休憩,树枝间垂落清凉露水。台风过境之后,街道两旁堆满被风刮断的树枝,断裂处散发辛辣清香。每年有人来修理树枝,喷洒药水,精心修护它们。人与树木共同建立起来的空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青年文摘  食物  临街一楼都是小商铺,一个一个小铺面紧密排列。母亲在临街店面,开了一家刺绣铺,下午时工作劳累,便会找出零钱,让我拿着大搪瓷杯去买西米露和绿豆汤。  冷饮店的柜台里面,一只只搪瓷碗整齐陈摆,盛着冰冻的食物。付钱,取票,穿白围裙戴白帽的国营店服务员,会一样一样取出来。空气里有一股甜润清香。店里人总不是很多,院里孩子为了省钱,宁可去附近冷库取零碎冰块回来,凿碎了放在碗里,放上醋和白糖,也觉得酣畅。吃冷饮算是奢侈的事,毕竟是零食。只是母亲懂得宠爱自己与孩子。  有一种橘黄色小块,别人随口叫它甜力糕,用勺子挖下来吃,带有弹性,后来知道是啫喱。冰激凌也是有的,挖下一个圆球,甜腻诱人,只是舍不得吃。最常吃的依旧是西米露,白色小粒子混杂冰屑,咬在嘴巴里有一股子冰凉韧性,带着牛奶的香味。成人之后,总不明白自己在超市里,见着西米为何流连忘返,原来它是童年的食物。其实也未必见得美味。人所习惯且带有感情的食物,总是小时候吃过的东西。  卖油条烧饼粢饭糕的店,从早到晚,都有人站在炉子边围着油锅忙碌,热火朝天。糕团店悠闲一些,各式传统制作的点心大部分是冷的,比如艾草青团、金团,散发着一股清凉糯实的气息,并无烟火气。午后卖一种龙凤大包,热的白面馒头,猪油白糖桂花捏在一起做馅,蒸熟后融成一摊甜腻芬芳的油,烫在舌头上,更是偶尔才吃的东西。一般都是买了孝敬老人的生日,每次吃到就觉得如同盛宴。 青年文摘,文摘,杂志,杂志社,青年文摘  人情  南方那种与自然和群体关系密集的居住结构,让生活十分便利,让人保持对季节以及细节的兴趣。那时他们做什么都是喜气的,即使喝一碗绿豆汤,也会由衷地赞不绝口。对食物有着格外细腻热诚的心意。母亲买应季的食物,螃蟹、虾、贝壳都是生鲜的,何时吃笋,何时吃鲥鱼,喝何时的茶叶,吃何时的稻米,都有讲究。邻里亲戚走动,也是拿着最时鲜的食物。刚挖出来的一口袋土豆,刚摘下来的一篮子当地水果,慈溪的杨梅,奉化的水蜜桃或者黄岩蜜橘,几只鲜活的鸡鸭。  所有的食物都显得喜气洋洋,情意十分充沛。  童年时,觉得身边的生活并不是十分宽裕,感觉却比现在丰足。人们收入不高,物资也有限,但人与人,人与外界的联系如水乳交融。  后来大家比以前富足,城市格局发展,生活方式相应变化。公寓里的邻居很少会彼此相交一语。在窗户紧闭的空调写字楼里,面对电脑工作十多个小时,回家关上房门看电视,直到在沙发上入睡。城市商业中心楼群密布,植物稀少,看不到昆虫和鸟类。对季节和自然的感受力和敏感度下降。人一旦与群体和自然环境隔离之后,便会感觉十分不安,并且贫乏。各自隔离和孤独,已经成为工业化城市的本质。  我在北京,母亲捎来礼物,始终只是食物。一竹箩水蜜桃,一包羊尾笋,一大袋海虾和白蟹,粗草绳捆扎的大青蟹,都用盐水灼熟。又寄来包裹,里面分装着紫菜、虾皮、海蜒、笋干,每一包附上一张纸,写上具体食用和保存方法。这是旧式人的待人习性。现在很少见到人与人之间互相串门,互相分送食物,大家在公众场合里热闹聚会,一拍两散。有情意的礼物也是不屑送的。 青!年@文#摘 (21read.com)   而我那时,见到院落里邻居关系密切,几乎家家都相识。童家阿娘是温婉大气的老太太。陆家伯母生了五个儿子,都在这个院子里娶的媳妇,生的孩子,后来陆续搬出去;倪家伯母的三个女儿,个个美貌,而且嫁得好,有一个还嫁去香港,那在之前是了不起的事情。也有乖僻的,比如住在我家隔壁的一个女人,她离婚,独居,从不和周围的人说话,下班一回家就关起门,门里常有音乐声。后来她搬走的时候,从房间里清理出大堆大堆的书籍和转盘唱片。印象中她见到谁都不笑,见到谁都不说话。现在想起来,她的生活方式显然提前二十多年,十分前卫。  母亲不是前卫的人,她情意充沛,到了五十多岁的时候,偶尔还提到二三十年前的邻居,尝试与他们取得联络。但她即使与这一切失去联系,也不会失去她在那个时代里形成的待人处事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带给她的愉悦满足。这是那个时代的根基,是他们的源头5.消失  差不多到十二岁左右,城市逐渐开始扩建改造,很多老建筑老巷子计划要被拆除,居民迁移到城市边缘的新住宅区,城市中心的马路两边留出来商业用。大院子和马路都在计划之中,旧宅拆掉,马路拓宽。人行道两边的老梧桐全部被砍光,粗大树木被一棵棵锯倒,拖走。马路以此可以扩大一倍。  现在那里是一条宽阔平坦车来车往的水泥大路,路边种着细小树种。夏天太阳曝晒。两边耸立起高楼大厦,除了车流疾驶,人行道上很少有人走路。它不再是窄窄的树影浓密的柏油马路,古老粗壮的法国梧桐,麻雀,昆虫,院落,花草,停在晒衣架上的蜻蜓,热腾腾豆浆铺子,密集热闹的人群,全部被冲刷得干干净净。是一张没有留下底片的旧照片,我只来得及看一眼,便失去关于它的所有线索。只能用记忆来回忆它。 唯一官方网站21read.com   一座在唐朝获得历史的小城,如同一个经历过重重世事的老人,自有一种端庄郑重,百转千折的气质。在年岁渐长远走他乡之后,我似逐渐懂得它。当我能够懂得它的时候,它已不是旧日的它。它的青苔幽幽,流水潺潺,它的白砖黑瓦,樟木香气,它的窄长石巷,昏暗庭院,它的万物无心,人间情意。即使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人的意志依旧可操纵它的形式。迅速地推倒,轻率地摧毁,笨拙地重建,低劣地复古。  人群生活的历史在绵软纸页上呼吸,生息,留下建筑,文明,生活方式,内心信念,又逐渐被从发黄暗淡的纸页上抹去,丢弃。如同大群蚂蚁小心筑巢,更大的动物过来便扫荡一切。人为建设和营造的一切,凡此种种,终究不能存留和久活。  新的城市出现。旧的城市消失。有些人曾记得它的旧模样,有些人还记得一点点,有些人将完全不知道。他们被断绝与这座城市历史之间的关系,断绝与它的优雅和信念的关联。他们仿佛是孤儿,没有养分,生活在一个崭新的重新开始历史的城市里。它显得富足,干净,体面,只是和过去断了联系。包括它与传统精神支撑之间的关系,一刀两断,粗暴得没有任何留恋。推倒一切,改造一切,仿佛一切亦可以重新开始。下手果决。  一切都是新的。与以往没有任何关系。它们在一个荒漠上建立起来。新的人面对新的世界,只有蓬勃野心,没有风月心情。 

前言

记得小时候,母亲的妹妹来家住,和母亲总是天未亮醒来,躺在床上一言一语说话。谈话内容无非关于父母、家里、孩子,说话声音轻而细密,在幽暗天光里一直持续。那些语言似乎是漂浮在空气里的,它们会流动,会漫溢,让人心里暖和安定。我尚年少,在这样的声息里将醒未醒,觉得成年的女子,是有着格外饱满的俗世生活。春节,我回家,每天早上还醒不过来,母亲已经起床,在屋子里收拾东西,走来走去,一边絮絮叨叨与我说话,说的都是家里的事情,如同童年回忆里一样。我信任所有真实自然的语言,没有矫饰,没有虚浮,有的只是在生活和情感中的逐渐沉定。没有什么比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真实地说话,更为令人觉得安全。语言,此刻提供的是一种感情的凭证。代表着延展,代表着继续。没有完结。只是我常常觉得很多话无从说起。就像在平时,见到一些陌生人,一些熟悉和欢喜的人,不知道与之说些什么。也很少对身边的人谈论自己。所有的时间和记忆,都可以交付给书写。不可能再说得更多。有些在书中说过多次,却似乎并未说出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有些从无提起过,它们在黑暗中更显得郑重端庄。有些事是不能轻易说起的。书写可以,但那也是不足够的。《莲花》里面,内河对善生说,人的一生,会带着一些秘密死去。有一些语言是我们的秘密。这种孤独的黑暗深处的存在,像一枚炸弹。很多人的体内都有这样一枚安静的炸弹,是他的秘密。人无法谈论它。即使书写,也依旧不足够。我要写的这本书,它是一本说话的书。我尝试做一次清谈,且谈论的都是关于自己。小说让人过瘾,因为它能搭起华丽舞台,有灯光,有角色,迷幻诡异,精彩纷呈,作者本身是戏子。清谈是一个人站在角落里,灯光刚好打在他的头上,他说着说着,也就不是十分清楚,自己究竟是在对别人说,还是对自己说。我反复写了很久,很多遍。我写的小说很像散文,散文又像小说,那或许因为我一直是个趋向关注状态而抹去观点界限的人。庄周云:“送君者皆自厓而返,君自此远矣。”很多文字,在书写的最终,但只求这样的空寥自足。是的。很多段落都只是自说自话。如同一个人曾写给我的信,说:“在下一本书里,期待烟火人间,饮食男女,春耕秋收,冬雪夏雨……虽然虚无,但过程或许就是意义所在。”我们所能说出的,也只是一个过程,因为结果并不存在于一个绝对的时间。它是连续的,积累的,变化的。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反射变动的光线,映照各异的角度。如同所写过的那些书,每次写完,都是一次结束,一次开端。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联。也不起什么作用。但它们是一个人度过那些无声而漫长的时光的里程见证。《月棠记》在这本书里是个例外。它是万花筒一样有着暖彩碎片的小说,本质上更接近一个童话。它讲述成人的故事,属于孩子的心。这一年,我所写的,就是一本这样的书。是一个人在走廊日影下,用竹绷撑起月白薄绢,悠悠用丝线穿过细针,绣上鸳鸯、牡丹、秋月、浮云……自知没什么用处,只是静坐着劳作,心里愉悦。那个人绣完了花,另一个人拿起来闲来无事地看。院子里的落花此时被风吹远了,喜鹊清脆地啼叫起来。黄昏时下起一场雨,停息之后,有月光淡淡地爬上树梢。时间这样过去就很好。安妮宝贝完稿于北京2007-5-28

媒体关注与评论

媒体评论继《莲花》售出60万册之后,安妮宝贝随笔集《素年锦时》计划9月9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起印40万册。安妮宝贝表示,以前她从未这样客观而平淡地谈论过一些真实的人与事,包括身世、童年、南方、世相等等,这本书更像一次清谈,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说话。   全文分春夏秋冬四季,除小说《月棠记》之外,都是她“自言自语”,以一个词语比如“祖母”、“阅读”、“自闭”等等为题写下所想所感。随笔集中散文与小说并存,小说很像散文,散文又像小说,安妮宝贝认为那或许因为她一直是个趋向关注状态而抹去观点界限的人。   其中也包含了作家的读书笔记,对于盛名之下的状态,安妮宝贝在随笔集中写道,“如果写作是一种治疗,这种治疗充满矛盾。一边自我控制一边反复刺激病灶。一个人写完第一本书的时候,不会畏惧。越写越多之后,畏惧开始出现,如同跋涉到临渊深谷,看到前面漫漫长途,巍峨峰顶,不知边界何在。”   有的读者认为,安妮的作品以父亲的过世为分水岭。《月棠记》中作家初次细腻描绘了一个女子面对婚姻和孩子的选择与态度,孩子的意象多次在小说中出现是否意味新的分水岭?安妮表示,早期的作品,比如《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都是由内心的孩童所写。它们所要展示的,是一个女童的激烈极端,与自我和外界的无法和解。但是从《蔷薇岛屿》开始,这个女童的困惑,已经获得一种试图与自我和解的洁净。“《素年锦时》里出现了婚姻和孩子,也只是其中一条水流。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都会面对的内容。它们与亲情、生命一样,都是为了流入大海之中的支流。《月棠记》是像万花筒一样有着暖彩碎片的小说,本质上更接近一个童话。它讲述成人的故事,属于孩子的心。”安妮说。

内容概要

安妮宝贝,自由作家,现居北京。曾任职金融广告网络等行业。已出版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散文及短篇小说集《八月未央》,长篇小说《彼岸花》,摄影图文集《蔷薇岛屿》。

书籍目录

自序  自谈 冬 世间。情分。相持   之一 南方 大宅。一条河。食物。人情。消失。池塘。游戏。   之二 村庄 兰花。童年。清风桥。祠堂。   之三 日影飞去 图书馆。旧物。锦衣。祖母。客观性。寺庙。记忆。   之四 女童 疆域。大门。 秋 白茶。清欢。无别事。   猫。危险性。回顾。布匹。朋友。占有。单纯。老虎。存在。   恋情。花瓶。她。男子。花市。笃定。植物女子。相信。   善良。控制。一期一会。孩子。首饰。名词。种子。女性气质。检验。   气味。物品。肉体。昌盛。文身。距离。余地。青蟹。过路客。   重复。烟花。家。越南。叙旧。捉迷藏。谈话。寂寞。疼痛。   自由。表达。凋谢。煤炭。表白。等待。 夏 大端。两忘。捕风捉影。   写作。书写。筛选。困顿。戏子。讨论。话题。房屋。   摄影师。咖啡店。话。孤立。战刀。潮流。   梵·高。姿势。清朗。蔷薇岛屿。短句。交际。对谈。电影院。秘密。   自闭。洁净。交流。需要。爱河。天性。车站。担当。阅读。   缺陷。拍摄。   奢侈。细节。底牌。夏天。静物。选择。规律。标记。克制。   评论家。诗人。非喜剧。   风格。静静生活。游戏。真相。 春 月棠记。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青年女作家安妮宝贝小说散文新作集。在这本书里,安妮宝贝以文字探索呈现自我与外在环境及内心世界的关系,以及与之保持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使她得以对照记忆与真实之间细微层次,谈论身世,家庭,童年,南方,流失,生命的客观性。作者沉着剥离个人回忆在时间中的内核,将它的黑暗与光亮,呈现在多年新旧读者的面前,是一场清谈的形式。书中另一部分属于思省的层面,坦率讨论写作和作品,涉及天分,交际,孤立,圈子,争议,价值观,读书,世相,人情,个性……风格清淡洗练,观点直率深入。  全文分春夏秋冬四季,除小说《月棠记》之外,都是她“自言自语”,以一个词语比如“祖母”、“阅读”、“自闭”等等为题写下所想所感。随笔集中散文与小说并存,小说很像散文,散文又像小说,安妮宝贝认为那或许因为她一直是个趋向关注状态而抹去观点界限的人。  本书中也包含了作家的读书笔记,对于盛名之下的状态,安妮宝贝在随笔集中写道,“如果写作是一种治疗,这种治疗充满矛盾。一边自我控制一边反复刺激病灶。一个人写完第一本书的时候,不会畏惧。越写越多之后,畏惧开始出现,如同跋涉到临渊深谷,看到前面漫漫长途,巍峨峰顶,不知边界何在。”安妮宝贝表示,以前她从未这样客观而平淡地谈论过一些真实的人与事,包括身世、童年、南方、世相等等,这本书更像一次清谈,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说话。《月棠记》中安妮宝贝细腻描绘了一个女子面对婚姻和孩子的选择与态度,孩子的意象多次在小说中出现,这在她的创作历程中还是第一次。安妮表示,早期的作品,比如《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都是由内心的孩童所写。它们所要展示的,是一个女童的激烈极端,与自我和外界的无法和解。但是从《蔷薇岛屿》开始,这个女童的困惑,已经获得一种试图与自我和解的洁净。“《素年锦时》里出现了婚姻和孩子,也只是其中一条水流。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都会面对的内容。它们与亲情、生命一样,都是为了融汇大海之中的支流。《月棠记》是万花筒一样有着暖彩碎片的小说,本质上更接近一个童话。它讲述成人的故事,属于孩子的心。”安妮说。在这本书里,呈现出一个自由写作者在多年写作之中,持续开拓的文字疆域和思考力。“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字字句句,所思所想,如同穿越月光夜色的清越笛声,一个始终执守边缘的写作者和她内心深处的素颜女童彼此分裂交错,出入文字,漫游无人之境。

作者简介

《素年锦时》是安妮宝贝小说散文新作集。
全书以春夏秋冬分章。作者以文字探索自我与外在环境及内心世界的关系,以及与之保持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使她得以对照记忆与真实之间细微层次,沉着谈论身世,家庭,童年,回忆中消失的南方,流失,生命的客观性。剥离回忆的黑暗和光亮之处,将之呈现在多年新旧读者的面前。并且关注点由早期书写偏重的情感主题,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思省的层面。坦直讨论写作和作品,涉及天分,交际,孤立,圈子,争议,价值观,读书,世相,人情,个人态度等等。风格清淡洗练,观点直率深入。
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灵疆域和思考力,“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文字如同穿越月光夜色的清越笛声。一个素颜女童和始终执守边缘的写作者,身份分裂交错。出入自如,似漫游无人之境。
书中另有一篇最新三万字小说《月棠记》,内容首次涉及都市男女婚姻主题。作者称之为“讲述成人的故事,属于孩子的心。

图书封面


 素年锦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81条)

  •     曾经是很喜欢安妮的,现在或许是老了,便不再迷恋这样拧巴的无病呻吟。但它毕竟是给过我良多感触的。
  •     一直觉得书的题目读着有点别扭,感觉前面的内容与《清醒纪》比较类似,后面的小说《月棠记》部分比较喜欢。
  •     安妮 素年锦时今天是9月17日 9月19日就会上市了 很期待.偶然看到报道 真是太爱了 这一年 她终于安定下来 得到普通人的幸福 这一年 他有了一个男人 有了一个即将出生的孩子 有一个在北京的家 这一年 她实现了女人所有应该有的 这一年 是我对她大爱的年份 因为她好了 . 终于有她的消息 而且有了这么多变化 依然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 她的那个世界终将只能是独立的. 能够感受到她的安宁 与 幸福 她再也不是我6年前看到的那个安妮 那时的她清冷且清醒的有些残酷 现在的她降落了 有一份纯净朴实的感情 从<<二三事>>开始 到<<莲花>> 已经可以看到她平稳的转身 温暖 感恩 顺从有些女子 随着年华的流逝 悄悄的发生着改变 有的变的缭乱 有的变的平庸 也有的 变的惶恐 而有些 则轻轻的对着另一个自己告别 开辟出另一个世界 在其中静静的生活 品质中的倔强其实并没有改变 变的只是心镜 譬如 安妮.所以 今天会很开心 我那么喜欢的女人 喜欢了那么久的女人 喜欢了六年的女人 终于幸福 .似乎 可以听到 她在对很多人说着 朴素的年华里 也有着繁茂丰盛的时光.....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好看
  •     07年读不下去的书,17年终于读完了,也许她就像月棠记里的重光,随着岁月年长逐渐蜕变。我还是挺喜欢她的。
  •     内心有着沉实恋情的人,不会让身边的人轻易察觉。你只会觉得他们的眼神中有暖意,笑容有童真,感情浸润着他们,使他们更柔软和敏感。他们像守护着一团火焰一样,小心翼翼。他们让身边的人觉得空气里有情缘的美好存在,而不是荷尔蒙的腥臊味道。
  •     感悟写了日记
  •     上高中时,远在上海的朋友送的书,只记得当时在烦杂的作业中抽时间匆匆读完,至于读时的心情已记不得了。
  •     本科读过。不错。
  •     素年锦时这本书,和以前基本不同,这本写的是作者的随笔。前半部是童年的,后部分是思想上形而上的哲学随笔。最后写了篇小故事,重光的美好生活。一个甘心承担心怀感伤的女子,终是找到了温厚纯良的男子,桂兴曾问重光想要什么样的男子,重光说,可以给她种花种树。也许身边环绕着花草树木这样蓬勃的生命力,哪怕不与人交谈,也不会感到孤独。安妮说一些人特别喜欢这本书,经常在旅途中带着它,在旅馆的夜晚里一遍一遍地阅读它,这是本适合在路途上看的书。它关于改变、关于成长。
  •     高二那边,一个同性恋朋友送我的,直到现在出来工作已经四年,我还是会经常翻阅,封面已经破损了。但是里面的字句我都反复斟酌了,不管爱情,亲情,友情,都写的是很对的
  •     文如其名,喜欢。
  •     六年级看的
  •     第一本正式看的书
  •     好吧,还是最爱
  •     高中看的书了 安妮的文字有自己的价值观在里面 外界对安妮还是很多误解 她不是那种没有张力的文艺小清新
  •     中文之美,在本书得已很好体现。
  •     最喜欢的一本书,可惜丢了,重新再买回来已经不是我喜欢的那本了。
  •     就是喜欢那种感觉
  •     好吧,我承认我十几岁的观念再受她的影响,二十几岁时却想不起来里面讲的什么了。
  •     之前没读过安妮宝贝,如果是高中看可能会比较喜欢这种语言,她的描写很有画面感,这种风格应该是青春期敏感的少女会喜欢的。 现在根本看不进去。
  •     素年錦時,卻配不上一副錦心綉口。少了些滋味。
  •     在我年轻的时候还很迷恋她的文字 经历过这些年的洗礼 不知道此种情感为什么越来越淡薄
  •     《素年锦时》是我高中的时候买的一本书,最早的(如图)装帧版。短篇、散文、断章,文字高度简练,精准而优雅。淡然、大气、笃思。不适合一口气读完,随时翻开一页读来都是一种享受。那本书陪了我很久,跟着我那些年的颠沛流离。可是在辗转中不小心把它弄掉了,后来就再也看不到那个装帧版了。那些还没有做完的梦,再也回不去的岁月随着那本再也找不到的书,永远消沉,成为遗憾。
  •     初中读的 那时不太懂
  •     大概是高二的时候看的吧,不太记得了。 现在更喜欢叫安妮宝贝叫庆山。
  •     看不完
  •     这是本“错读”到的书,也是在kindle上第一本完整认真读完的书。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开头儿时的南方小镇,娓娓道来写出了我心中的童年,青石板变成水泥钢筋,物是人非,可能有同种经历才会觉得文字触动人心。最后段月棠记似是莲花,第一第三人称交替使用,不过故事比莲花好懂。总的来说文字一如以往的内敛自持,让人看着内心安静,我还是爱看她写的散文。
  •     有些暗淡的情怀
  •     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把书里的所有故事都读遍,算是一个遗憾,以后有空会补上。淡妆素裹的文风着实平易近人,温暖细致的语言直抵人心,勾起一辈人的小时记忆。确实在那个没有高科技、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我们一样拥有幸福的生活
  •     高中时,躁动的青春。总是幻想未来的人生的日子。
  •     生活就是这样琐碎
  •     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把书里的所有故事都读遍,算是一个遗憾
  •     安静的过好自己的人生足矣。
  •     其实每隔一段时间阅读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以前觉得是那么一回事的地方,后来再看就觉得矫情了;以前不太能理解的地方,后来再看却深有体会。
  •     整个青春期都被她的文字感染。颓废,忧郁,纯粹。
  •     初中读过安妮宝贝 不太明白 买纯粹是因为封面好看 现在想来也不愿再读 并不是不好 只是不相同
  •     散文,也许是我还没到足够欣赏它的境界吧
  •     补标
  •     真好的文笔呀
  •     大二还是大三看的。还不错。
  •     大学时读过
  •     她写随笔比小说好,再加上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少了很多无病呻吟,而且有自我反省,文笔是差,有些句子真的读不通,但是比以前好
  •     长篇的不知所云,偶尔的哲思闪光
  •     “书写本身的力量,如同大水冲刷过的河道,水流获得自由。”
  •     太久远了,只觉得适合那个世界读,现在已经读不进这样的文字了。
  •     还挺好看的
  •     短短的随笔,基本上每一页一个故事,一个心情,很适合午后慢慢看。温暖的文字
  •     最喜欢的一本安妮书
  •     老早就标记过这本书,可是对书的内容一点印象都没有。今天又拿出来翻了翻,不怎么喜欢安妮宝贝的散文,个人色彩太浓,就像一本日记,记录下芝麻绿豆的小事,什么图书馆前的两棵树,抑或童年时午后买的西米露。这和我刚看完的黑柳彻子的散文完全不同,那是有深度有高度。可能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会喜欢这样无病呻吟的文字,称之为“文艺”,而我早过了这样的年纪。2017.3.25
  •     所有恋物的人,内心对人的温度都很低。这本书应该看过十遍以上了,深深影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