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不沉之舟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江南不沉之舟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505962712
作者:祝勇
页数:201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难得看到作者这样的年轻人在连绵的江南春雨中,用折厚的报纸垫在湿透的鞋里,徜徉在古镇的高墙窄巷、卵石小路上,却是那么充满欢喜,那么无悔的从容,那么倾心地陷入深深的思索中。这不是游记,也不足记者的采访,更不是考察报告;而是心灵受到震撼之后,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搜索历史,寻觅那几乎被人抛弃或遗忘的文化传承……然后,却是随心所欲地写出这本极富内涵的散文集。  ——名画家 郁风

内容概要

祝勇,1968年生,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驻校作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阅读》《布老虎散文》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联委员。至今已出版30余种。创作以散文为主,中国“新散文运动”代表人物。
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写作资源,梳理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系,以当今时代的视角反思历史,同时以历史为依据反思当下。以故宫以主题的长篇历史散文《旧宫殿》曾在《花城》杂志以头题发表,获“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提名奖、中国作协郭沫若散文奖,影响巨大。莫言认为:“在祝勇的所有创作中,《旧宫殿》是最成功的一部。他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现了他的游刃有余——他的学术功底、语言优势和驾驭叙事的能力。”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为主题的系列丛书《祝勇文化笔记》,至今已出版9种。
大型历史专题系列片《1405,郑和下西洋》由中央电视台拍摄,获香港无线电视台庆典礼最具欣赏价值大奖。
学术方面,长期关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知识分子史研究,著有《反阅读——革命时期的身体史》、《走出五四的创世神话——论十大关系》等。主编有《重读大师》《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等学术文集。

书籍目录

南方·水印象楠溪江:长达一千年的春天漂泊的地图家族密码蓝印花布泽雅纸坊青搂红粉千年转换永别周庄泰州·桃花扇古道上的沙溪婺源笔记可以看见的宋代附录  蓝印花布的生命郁风  论祝勇的“新散文”创作郭冰茹

编辑推荐

  难得看到作者这样的年轻人在连绵的江南春雨中,用折厚的报纸垫在湿透的鞋里,徜徉在古镇的高墙窄巷、卵石小路上,却是那么充满欢喜,那么无悔的从容,那么倾心地陷入深深的思索中。这不是游记,也不足记者的采访,更不是考察报告;而是心灵受到震撼之后,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搜索历史,寻觅那几乎被人抛弃或遗忘的文化传承……然后,却是随心所欲地写出这本极富内涵的散文集。  ——名画家 郁风

作者简介

《江南不沉之舟》讲述了:地图深处,一个个图案精细,人影晃动的窗格,暗夜里衣袖和饰物的喧哗。祝勇,传统散文的叛逆者,新散文的探索者。《旧宫殿》:宫殿、谜案、死亡与爱,从一个古旧斑斓的夜晚出发,一直抵达我们的内心。

图书封面


 江南不沉之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访古游今,徜徉在古镇的高墙窄巷、卵石小路上,或是沉浸在自己的心情里看看天,发发呆,都是放在心里一直想做的事,这个世界太喧闹,于是总想找些寂静的时刻整理自己纷乱的心情。 祝勇的散文集《江南:不沉之舟》代我走了这一程路,在如水般柔软,恍惚的文字里,我的心也荡起一圈圈的涟漪。许久未读过散文的我,安安静静地读这些字眼,有一种圆满的感觉。“南方的水,遍布神奇的皱褶。透明、轻巧、恍惚。”我知道这水无形,无色,无味,随心所欲并毫无预兆。作者笔下的寻常事物--衣褶也如水,由水及人---水带来漂泊和停留,而“漂泊与停留的意象在艺术中像皱褶一样被一再复制。” 作者对眼中的世界细细打量,反复咀嚼,体味其中与岁月有关的事物,自身的痛苦和愿望,他开始向回走,想回到起点,带着喧哗与躁动,困惑与思考,在楠溪江与自己骨子里的“耕读渔樵的人生理想”相遇:有水的楠溪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有村的楠溪江“洁净、明亮、润泽、恬淡。”有人的楠溪江是“天堂的范本”:字静致远。 宁静的背后是断裂的时间,柔软的时间,停滞的时间。今天我跟随着作者站在当下的风口眺的望过去:破败的院落,青白的石板路,长满青苔的石墙,一人多高的荒草。。聆听岁月的回声也尝试推开那扇关闭过去的时间的门。这些探寻为了什么呢?我想是亲近泥土的芬芳打动了我们的心。一吸一呼之间,已是整个生命。 因月亮的汇聚而在这里聚齐的皤滩人已不记得祖先当初汇聚的缘由。依水而建的院落或稀疏或紧密,不经意间便与你邂逅。漂泊的地图其实也是我们缘水而生的记忆线。被时光遗落的村庄也只能留下这样静默的身影。 影相中,每个人生命中的血缘拼图正是家族存在的痕迹。 于是作者视线自然地由山水村落转入寻常人家的生活。如眼中朴素的蓝印花布:“蓝印花布盖在每一张床上,安详,如夜晚的植物。被子是用土纺的纯棉布做的,阳光的香味渗进纤维。”“蓝色像山野间的平民,安静地承载所有悲喜。”“我还是喜欢叫它蓝印花布,这个词不仅有色泽,还有温度,诱发的联想同时满足审美和饱暖。”因为蓝如陈酿,于是与时光与吾土吾民一起成长。 这本散文仿佛是带着我们,看水,看村,看里面的人,让我们触摸过往的生活,也让我们透过这联通过往的沉静,找回真实存在于血脉之间的那份关于生命的朴素怀想。
  •     下一本准备看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在译序中,译者引用了书中这样一段话:“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眼前的景观同我们脑子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几乎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联: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环境。”恩,这似乎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有些出入。“旅行,从出发时的期待和回返时的结果来看,情形可能非常吊诡,但真正的旅行,就德波顿而言,必须是哲理和文化层面上旅者的心灵与旅行地之间的共同和默契。”原来,旅行与旅游是两码事。这本书放在接下来读,最近读的却是一本祝勇的《江南,不沉之舟》。然后《不沉之舟》却证实了《旅行的艺术》中的说法。这样,我仿佛如旅程中找到一枚符号,受着指引,直到新目的地。作者又是受谁的指引呢,卡尔维诺吗?:)在《漂泊的地图》中记录着这样一个地方——皤滩。其中,让人最感觉迷惑地方时,曾经这里五条河流汇聚,在晴朗的夜晚可以同时看到五个月亮的倒影。猜测,古时的人们沿着河流来到这里,被五个月亮的倒影所迷惑,把这里当做一个神异的地方定居下来。此时,我很难想象当站在一个如何的位置会同时看到五月倒影的景象。想象若是像开封那样,站在五个湖塘之上是否同时亦看到的是五个月亮或者更多?如今的古镇已然像一株枯树般失去了往昔的生命,作者抚摸着饱经沧桑的树干,汲借着旧时残留的印痕穿越时空般溯回古昔。“驿站里匆匆通过的官人,采药的隐士,行吟的诗人,如花的妓女,以及成群的商旅,许多种气味在空气里混合在一起:参茸丹膏的清苦、香水锦缎的芳香、以及鞍具马靴的皮革臭味……被风雨和所有晃动的身影搅拌,所有去过皤滩的人,在离去半年之后,还能闻到这种味道。”这断然不是投巨资可以还原的古时场景。像开封清明上河园中的“王员外招亲”,三层古朴木楼,身着古装艳丽的“王家小姐”,当着楼下众人抛下的红绣球,眼角流过一丝熟谙结局的落寞,这楼下不过尽是看情忘戏的现代人,即使得了绣球的那位“上门女婿”拜堂之时也不忘伸开双指留下一张照片纪念。纪念的不过是,类似扑克牌游戏般的一场胜利,又怎会遁入到千年往事之中,又怎能闻到离去半年之后仍挥之不去的味道?场景虽然还原了,却还原不得那物件之下的魂与魄。曾经,少时,进入木塔幽静满是青苔的院落,风中不时传来莹莹燕语混在铜铃清脆的响动中,登高望着大片的黄土及一众平川的平房,忘记了周边穿着时尚的旅游者,有什么东西含混在风中,透过鼻息,沁入心中。那是长久为沙尘剥蚀过留下的什么。当我试图比较祝勇与余秋雨之间,我发现自己既对祝勇了解甚少,对余秋雨更是读的有限的几篇。姑且,猜测着一论。以为两者所写相同的是,从文体上,都名为“文化随笔”,这些可观可见的却又无从带走收藏的“文化文物”只能通过笔录手记的方式记载下来,像是植物学上的采集标本,发现XX物种,大致花果叶的外形描述,时间,地点,采集人。与植物学不同,文化与历史仿佛经过时间河流漂泊过的书页,经过泥土经久磨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代文字,猜测着理解,大致需要费一番心力,以及多了不少阐述。两者不同之处则在于,身份公职上区别,虽然同为翻译历史,然则不同正如换个方向在正史与野史著述上的不同。余秋雨偏重于历史上表达,说文解字地将历史剖成一本历史小说。而祝勇则根据那些市里平常可触可见,隐藏在书本公论之外的痕迹,轻轻地剥落那层墙皮,现出后面真实隐藏的东西。也许,两者地分析都不准确,因为无据无考,空手套狼一般。 :)我不过是想应证关于“旅者的心灵”的说法罢了。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他有一種 很奇怪的讓我心平氣和的力量。
  •     很多篇章适合诵读,读给愿意倾听的人。
  •     从开始就反感,干吗还看了一本又一本?不知你能写出这种也让人“腻腻”的文章。
  •     很喜欢这样行走的方式,在最古朴的原始的部落,任思绪驰骋。
  •     我才知道 你还是个才女
    我都没文章的 真好
  •     谢谢你把我加为好友
  •     文字华丽,画面感甚好,但难掩思想的虚弱。时而闪现一些佳句,但总体离精彩尚远。
  •     新散文 随性的旅行笔记。
  •     喜欢祝勇的文字,有一种温暖的力量,看了想流泪。
  •     我也不喜欢~做作的样子!总是找不到他的中心思想
  •       曾在以前,读到一点祝勇的文章,但那仅仅是一点,夹在别人文章中的一篇,读后的感觉,应是不喜欢,隐约一种做作其中。我不知道我这种感觉是否正确,或许委屈了作者也未可知,但确乎是我当时的真感受。并且,这种感受一经产生,甚至影响了我以后的选择和想法,一看到祝勇的文字,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花里胡哨,哗众取宠。后来陆陆续续又在书店书摊上见到祝勇的其他文本,有时也翻了翻,但一如从前,一见到他那些“美美”的文字,腻腻的感觉一下又糊上来,让我再也翻不下去。我是觉得这文字有毒一般了。美则美矣,美得那么丑。尤其不能容忍的,是字里行间,那么多做作其中。一个男人写的文字,偏偏那么不硬朗,甚至一股子脂粉味。
      以上仅为个人感受。
  •     人总是要寻找与自己内心相对应的东西,期待着自己私下认可的某种价值在现实中兑现,哪怕这一切仅仅获得片刻的实现,肤浅的满足,以及虚假的抚慰。
  •     祝勇不愧是电视历史散文的行家,俨然一部历史专题系列片的解说词。不足的是照片少了南方的气韵,片面又陈旧。别再说我文艺,不是在南方长大的人不会明白骨子里的流水里的褶皱都是文化的代名词,也不会明白致死不愿离开南方的忠心。潮湿松软,那些羞怯、热烈,不为人知的爱情,穷尽一生无法道出的秘密。
  •     祝勇吾师。
  •     已经有隔膜了。
  •        这是祝勇在描写周庄时候用到的一句话。记忆深刻。太多人说江南的美是淡然的,不动人心魄的。那年夏天,沿路造访了真正意义上的江南一带。雨水丰沛,气候黏湿。杭州,乌镇,苏州,上海,周庄。我想说,他们并不淡然,只是时间磨掉了他们光辉的外表,他们的美藏在石板路尽头的木门后,他们藏在猫咪嬉戏的花坛下,他们藏在飞起的屋檐小兽身上。
       那种细致到可以用放大镜观察的美,藏在你任何一次转身回头处。一念便是一风景。
       这些美是人造的,于是便带上了人的欲望。物质的丰盛,精神的享乐。堆砌在这片土地上,造就了名副其实的江南。
  •     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离开了自然,人就不是人了。。
  •     闷骚的老闵呀,哈哈
  •     很喜欢这篇评论。谢谢。
  •       下一本准备看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在译序中,译者引用了书中这样一段话:
      
      “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眼前的景观同我们脑子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几乎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联: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环境。”
      
      恩,这似乎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有些出入。
      
      “旅行,从出发时的期待和回返时的结果来看,情形可能非常吊诡,但真正的旅行,就德波顿而言,必须是哲理和文化层面上旅者的心灵与旅行地之间的共同和默契。”
      
      原来,旅行与旅游是两码事。这本书放在接下来读,最近读的却是一本祝勇的《江南,不沉之舟》。然后《不沉之舟》却证实了《旅行的艺术》中的说法。这样,我仿佛如旅程中找到一枚符号,受着指引,直到新目的地。
      
      作者又是受谁的指引呢,卡尔维诺吗?:)
      
      在《漂泊的地图》中记录着这样一个地方——皤滩。其中,让人最感觉迷惑地方时,曾经这里五条河流汇聚,在晴朗的夜晚可以同时看到五个月亮的倒影。猜测,古时的人们沿着河流来到这里,被五个月亮的倒影所迷惑,把这里当做一个神异的地方定居下来。此时,我很难想象当站在一个如何的位置会同时看到五月倒影的景象。想象若是像开封那样,站在五个湖塘之上是否同时亦看到的是五个月亮或者更多?
      
      如今的古镇已然像一株枯树般失去了往昔的生命,作者抚摸着饱经沧桑的树干,汲借着旧时残留的印痕穿越时空般溯回古昔。“驿站里匆匆通过的官人,采药的隐士,行吟的诗人,如花的妓女,以及成群的商旅,许多种气味在空气里混合在一起:参茸丹膏的清苦、香水锦缎的芳香、以及鞍具马靴的皮革臭味……被风雨和所有晃动的身影搅拌,所有去过皤滩的人,在离去半年之后,还能闻到这种味道。”
      
      这断然不是投巨资可以还原的古时场景。像开封清明上河园中的“王员外招亲”,三层古朴木楼,身着古装艳丽的“王家小姐”,当着楼下众人抛下的红绣球,眼角流过一丝熟谙结局的落寞,这楼下不过尽是看情忘戏的现代人,即使得了绣球的那位“上门女婿”拜堂之时也不忘伸开双指留下一张照片纪念。纪念的不过是,类似扑克牌游戏般的一场胜利,又怎会遁入到千年往事之中,又怎能闻到离去半年之后仍挥之不去的味道?
      
      场景虽然还原了,却还原不得那物件之下的魂与魄。
      
      曾经,少时,进入木塔幽静满是青苔的院落,风中不时传来莹莹燕语混在铜铃清脆的响动中,登高望着大片的黄土及一众平川的平房,忘记了周边穿着时尚的旅游者,有什么东西含混在风中,透过鼻息,沁入心中。那是长久为沙尘剥蚀过留下的什么。
      
      
      当我试图比较祝勇与余秋雨之间,我发现自己既对祝勇了解甚少,对余秋雨更是读的有限的几篇。姑且,猜测着一论。以为两者所写相同的是,从文体上,都名为“文化随笔”,这些可观可见的却又无从带走收藏的“文化文物”只能通过笔录手记的方式记载下来,像是植物学上的采集标本,发现XX物种,大致花果叶的外形描述,时间,地点,采集人。与植物学不同,文化与历史仿佛经过时间河流漂泊过的书页,经过泥土经久磨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代文字,猜测着理解,大致需要费一番心力,以及多了不少阐述。两者不同之处则在于,身份公职上区别,虽然同为翻译历史,然则不同正如换个方向在正史与野史著述上的不同。余秋雨偏重于历史上表达,说文解字地将历史剖成一本历史小说。而祝勇则根据那些市里平常可触可见,隐藏在书本公论之外的痕迹,轻轻地剥落那层墙皮,现出后面真实隐藏的东西。
      
      也许,两者地分析都不准确,因为无据无考,空手套狼一般。 :)
      
      我不过是想应证关于“旅者的心灵”的说法罢了。
      
  •     书的题目感觉应该是文化味很浓的作品,但文字上明显欠火候,对于江南的认识过多停留于表面,旅途中看到一些就急着发表感慨,缺乏厚度和力度。在一篇散文里,竟然看到首先、其次、最后这种结构,很无语
  •     苏童的书也不硬朗
  •     祝勇的书翻翻还凑合,
    扫2眼就够了,
    实在的有深度(哪怕是稍微有点)的内容不多,
    要读的话,可能就是半个小时一个钟头的事情。
    所以我从来不买,在书店里就看过了。
    不好意思。
  •     某些篇章精致喜人,某些篇章做作难忍
  •     先看的 蓝印花布 泽雅纸坊 ,还以为都是写手工艺的
  •       陷入昨天的祝勇   
        ——读《蓝印花布》   
        
        [祝勇文字]   
        
        1、一个集镇的诞生,就这样“确凿”地展现在面前,仿佛我目睹了整个过程。我看到河滩上的卵石被挑选、组织和排列,小的用于铺路,大的用于盖房。我看到船将南山上的木材运来,木匠们眯缝着眼,用刨子在上面刨出无数花朵一样的木卷儿。我看到河边的水车在不停地舂米,米变成酒,酒又变成温热的谈话。在地图的深处,我看到一个个图案精细、人影晃动的窗格,聆听到暗夜里衣袖和饰物的喧哗。 P2
        2、直到我在同老人的夜谈中,得知另一个消息,我才对皤(po ,二声)滩的形成做出全然不同的猜想——卡尔维诺式的猜想。在檀香木即将燃尽,火盆渐冷的雨夜,老人告诉我,皤滩古有夜观五月之景。由于永安溪、朱姆溪、万竹溪、九都坑溪和黄榆坑溪五条河流在皤滩汇聚,所以,晴天的夜晚,在皤滩能够同时看到五个月亮的倒影。卡尔维诺一定会做出这样的猜测:人们沿河流走到这里,一定被五个月亮的倒影所迷惑,他们已是把这里当作一块神异之地而定居下来寻找生计。皤滩人如今早已忘记,他们所有的祖先当初是因月亮的汇聚而在这里聚齐。 P23   
        3、……皤滩几乎已成一座空城,只有残余的老人坐守着最后的家园。空寂的古镇即使在白天也有些恐怖。万川之月,照耀着五条溪流,是它们在夜晚显得恬静和美好。但老人们走不动了,不会在夜晚到溪边去了。 P30      
        4、蓝,越旧越美。对于许多颜色来说,时间的累计只能增加磨损,令它们显得衰败和不堪。旧蓝则别有味到,恍若陈旧,或老去的亲人。它条理清晰的文脉里混合了山野的气脉和时光的表情,让人想起所有经历过的岁月,以及在岁月中积累着痛楚与欢乐的吾土吾民。   
         封底
        
        
        -------------------------------------------------------------------------------------------------  
        
        第一次听到《蓝印花布》这本书是在上王静的美术课,讲包装,她提到了他曾参与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好笑的是,我当时没有能准确记住书名。后来竟混成《蓝衣社碎片》了。还看了小说,意外地了解了“蓝衣社”这个国民党时期的特务组织。这真是风马牛不相及。我想是因为“蓝色像山野间的平民,安静地承载所有悲喜”(祝勇语)让我认识到了美与丑、平静与喧嚣,让我由此“蓝”到彼“蓝”,由彼“蓝”回此“蓝”。   
        现在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的心是平静的,如那五条溪流一样哗哗流动地宁静。这个感觉就像书中一张图片。   
        一张相片里包含着三个人,两个在画里,一个在画外。我想画外的应该是李玉祥,画里的,一个站在溪边手持钓竿正欲放线,应该是冷冰川,另一个坐在远处溪边的石头上,面朝连绵群山和溪水,背对镜头的,应该是祝勇。   
        三个人组成的画面不经意间组成了我生活向往的意境——有入乡随俗能融入青山绿水的自娱自乐的闲适放达;有观察、记录,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景色的悉心;有思索一切的时间和空间的随心所欲。   
        
        第一次接触祝勇好像是看他编的一本新散文九人集,看序言时,那应该是最初读他的文字。没什么感觉。  
        当我第一次一睹庐山真面目时我知道“没什么感觉”的潜意识是:他的年龄不会小。   
        正如李玉祥在《蓝印花布》序言中说的那样“我才见到他竟如此年轻。……用眉清目秀来形容一点也过分。”当我在央视一档介绍沈从文故乡凤凰的片子中第一次看到他时也是这种感觉。他真得很年轻,40岁左右。   
        第一次真正读他的文字就是这次读《蓝印花布》了。对他的文字的感觉,冷冰川的感觉可以借来一用:   
        “……祝勇则是深省静穆,像江南深深的小巷,像巷尾微澜的古井,自是一派闲静。祝勇的为人为文多是冷冷的不动声色,但很干净——气味很干净,心灵很干净,其中蕴有足够的真诚和内在的激情,有一种特殊的诚恳在里面,是那种我喜欢的有真正感情的人,当然带着坦然的目光(指目光中没有任何企图),带着一种北方男人的力量……”
        
        下面再说两幅照片。   
        一幅照片是一个老农头戴斗笠,肩挑两担植物从石墩码成的桥上走来,远景里桥的那端向山里的方向走去两个都市打扮的行人,手中似乎拿着摄影器材。   
        我挑了一段祝勇的文字作为解读:“我出现在村中唯一的一条主街上,蓄谋已久地寻找着我要找的线索。两旁有邮局、信用社、杂货店、打字复印店、网吧、照相馆。我感觉自己和这个村庄在做着逆向的运动。我刚刚逃离的都市,是这个村庄即将抵达的地方。”   
        好像有许多人都想逃离都市的生活去乡村中呼吸,可真正敢于放弃都市生活扎根乡村得我没有听到几个。   
        冯骥才说祝勇:“他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
        其实,我更希望能生活在真实的昨天的文化里,尽管那文化行将枯朽……
        那生活就像下面描写的第二幅图画——   
        阳光洒在一块长满青翠浓郁竹林的山坡上,泉水随地势起伏激荡汇成一潭碧水,顺着山势,沿着泉水建有四五处“漏”舍,矮小、破败,甚至可称作残垣断壁,真是四处漏风。陋舍间有随山势以石板相连。
        我觉得在它们没有颓败时,甚至可以与那个有名的外国建筑师设计建造的水上别墅漂亮。我几乎能感觉到水帘从窗前飞泻的清凉,刺骨的刺心的凉……
        一看到这幅照片,我的心就像飞进去了一样。想自己,卷一领破席,住进其中一间陋室:清晨,伴着朝曦鸟鸣而起,临溪梳洗;夜晚,躺在屋里,枕臂观星,听竹风泉涌。也许清贫,也许困苦,也许疾病,也许,三五日便呜呼了,那也无怨无悔!!!
        
           04-10-10
      
      
      注:这篇是看作家出版社的《蓝印花布》后写的,后来又买了中国旅游出版社《江南:不沉之舟》,发现内容是一样的。贴出来,充数。
  •     初讀祝勇的<鳳凰,草xie下的故鄉>,隨後跟著看了這本<江南,不沉之舟>.就像草莓說的,讀她的文字,會有溫曖的力量,及流淚的衝動.
  •     祝勇是个十足的北方汉子 但这本书里我们见证了一个专属于汉子的柔情~
  •     江南,是一页写不完的诗。
  •     南方的回忆
  •        1998年,祝勇还是不成名的小辈的时候我就看过他的散文,当时确实很欣赏,文字优美而漂亮,充满了华丽的让人兴奋地味道。不过很多年以后一直没有再读。江南系列的书很早就看到了,一直没有买,一方面是定价38,感觉太贵了,不值得,第二,书的内容却是却是非常普通。
      
       不可思议的是,祝勇一直在批判余秋雨,但是它的文风中却或有或无的在模仿者余秋雨。这真是矛盾的很。
       这书翻翻还可以,远未到可以收藏的地步。
  •     《蓝印花布》一章读起来最顺;南方,楠溪江,家谱,这些特殊的名词,想象中该包含着多少故事与意境,作者可以写却没写出那份质朴和感动,过多的散文化地喃喃自语逊色不少;想把《桃花扇》重看一遍,作者提到的妓女的伟大,山河动荡的史诗。
  •     呵呵,我没有扫描仪或数码相机,所以图片没办法贴出来。而且douban不支持图片。欢迎来我博客逛逛http://lizx830924y.bokee.com/
  •     不错、
  •     读不出江南的味道,或者问题在我。
  •     恩.再加上图片,感觉就更好了
  •     江南
  •       祝勇的书总是文图并茂,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书的装帧也越发讲究,但还是愉人的。
      这本江南,我仿佛看到微凉的雨意,现在是早春时节,特别江南的阶段。晨昏间老宅散不去的雾气,冰冻了一个冬季的新鲜泥土,最能体现湿润二字。要去江南小镇旅游最好还是这个季节
      祝勇他们在江南的屋檐穿梭,我在书中的影像间穿梭。印象最深的是探访周氏家族的那篇《家族密码》,仿佛进入历史的间隙。无论承载了多少悲欢,最终不过化为记号。想起历史剧集中叛逆,迂腐,卫道以及逃离的种种谋划,想来都算有根有据。再轰动不过后人的舌根,族谱上依旧死水无澜。祝勇最后说发现所遇老人居多,年轻人似乎都已经不住在这样的宅院。其实这样的建筑这样的民风总有一天要完全陨落的。从江南古宅走出来到繁忙的大街,奔向现代化的路上多少有些不能回头的哀伤。
      =========================================
      是前阵读的时候写在我的blog上面的。现在转来这里。
      http://kelet.512j.com/cure/index.php?itemid=2
  •     祝勇的<旧宫殿>非常别具一格,但<江南>明显没有前者那种惊艳的感觉了
    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写作时背后所拥有的经验,都是亲身体验而来的
  •        泽雅,锦溪,南浔,木渎,桃渚,金泽,永嘉……多美的一串名字,独属于江南的温婉雅致,看到这些地名,仿佛我们就可以和着祝勇的脚步一起走过一个个古镇,寻访一出出幽谧。在他书中写过的那几处里,我只去过周庄,诚如很多人说的,周庄太商业化了,去过之后只有后悔。也许是他们看过更多更美的风景。但是周庄对于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第一次亲眼看见无数次在梦中想过的江南古镇,小桥流水,我觉得我可以自动忽略所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略所有挤满路边的商铺。置身于那里,我所见的只有我的周庄,我的景色。我喜欢拍摄纯粹的景物,喜欢我的镜头里出现尽可能少的人,我喜欢在离开以后再一遍遍的翻看拍摄的照片,我喜欢回忆我在那里走过的路,看过景……其实又何须抱怨一个地方太过的商业化,与宣传相去甚远,与其这样倒不如调整自己的心态,去寻找自己想要看到的那份美丽,这样多好。
       “没有受到普遍的青睐,就没有人能轻易进入它们的世界,这也是一种成全”,我很想要去发现人迹罕至的景色,可是以自己现在的经验和能力恐怕还做不到吧,我无比珍惜每一次的旅行机会,我想我是一个有心之人,会在每一次旅途中收获很多,相信有一天我也可以去发现一份只留在自己心中的美丽,静静地去静静的走,只有自己知道曾来过这里。
       “世界上已经没有寄望于弹指间改天换地的傻子,而只有怀揣梦想,在每一天里艰难地寻找出路的众生”太平天国,李秀成,曾经是少年的作者心目中的英雄梦。可是现在,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以后也恐怕不会有起义推翻政权的革命了吧,留下的只有一座忠王府而已。
  •     这种风格,就像当年的理想一样。看着别人的,以为梦实现了。
  •     祝勇式的新散文 文字极具灵性。
  •     文笔内容均不错
  •     一如既往地好看。
  •       访古游今,徜徉在古镇的高墙窄巷、卵石小路上,或是沉浸在自己的心情里看看天,发发呆,都是放在心里一直想做的事,这个世界太喧闹,于是总想找些寂静的时刻整理自己纷乱的心情。
      
      祝勇的散文集《江南:不沉之舟》代我走了这一程路,在如水般柔软,恍惚的文字里,我的心也荡起一圈圈的涟漪。许久未读过散文的我,安安静静地读这些字眼,有一种圆满的感觉。“南方的水,遍布神奇的皱褶。透明、轻巧、恍惚。”我知道这水无形,无色,无味,随心所欲并毫无预兆。作者笔下的寻常事物--衣褶也如水,由水及人---水带来漂泊和停留,而“漂泊与停留的意象在艺术中像皱褶一样被一再复制。”
      
      作者对眼中的世界细细打量,反复咀嚼,体味其中与岁月有关的事物,自身的痛苦和愿望,他开始向回走,想回到起点,带着喧哗与躁动,困惑与思考,在楠溪江与自己骨子里的“耕读渔樵的人生理想”相遇:有水的楠溪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有村的楠溪江“洁净、明亮、润泽、恬淡。”有人的楠溪江是“天堂的范本”:字静致远。
      
      宁静的背后是断裂的时间,柔软的时间,停滞的时间。今天我跟随着作者站在当下的风口眺的望过去:破败的院落,青白的石板路,长满青苔的石墙,一人多高的荒草。。聆听岁月的回声也尝试推开那扇关闭过去的时间的门。这些探寻为了什么呢?我想是亲近泥土的芬芳打动了我们的心。一吸一呼之间,已是整个生命。
      
      因月亮的汇聚而在这里聚齐的皤滩人已不记得祖先当初汇聚的缘由。依水而建的院落或稀疏或紧密,不经意间便与你邂逅。漂泊的地图其实也是我们缘水而生的记忆线。被时光遗落的村庄也只能留下这样静默的身影。
      
      影相中,每个人生命中的血缘拼图正是家族存在的痕迹。
      于是作者视线自然地由山水村落转入寻常人家的生活。如眼中朴素的蓝印花布:“蓝印花布盖在每一张床上,安详,如夜晚的植物。被子是用土纺的纯棉布做的,阳光的香味渗进纤维。”“蓝色像山野间的平民,安静地承载所有悲喜。”“我还是喜欢叫它蓝印花布,这个词不仅有色泽,还有温度,诱发的联想同时满足审美和饱暖。”因为蓝如陈酿,于是与时光与吾土吾民一起成长。
      
      这本散文仿佛是带着我们,看水,看村,看里面的人,让我们触摸过往的生活,也让我们透过这联通过往的沉静,找回真实存在于血脉之间的那份关于生命的朴素怀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