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出版社:陕西师大
出版日期:2007-10
ISBN:9787561340882
作者:林语堂
页数:275页

章节摘录

一、朱频的故乡朱频在自己的祖国觉得自己像一个陌生人。从广州出发,他乘火车旅行了好几天,祖国一望无际的大地震撼了他的心灵祖国。广袤的土地——从南方的广州,朱频父亲出生之地,一直到北方的北京,朱频即将上学之地,有1100多英里。祖国的历史一样的悠久。他的父亲反复地述说三千年的故乡史。任何事物都有三千年的历史。即便是朱频在圣弗朗西斯科买到的中国花生条,上面的标签也称是用三千年前的工艺制作的。实际上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大约公元前2700年。同时中国的人口众多,多得让人瞠目结舌。无人知道究竟有多少中国人。朱频得知有四亿中国人,或许有四亿五千万。最近官方公布的数字为六亿,随后又为六亿五千万。没有人真正知道具体的数字,但是中国人口大约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许多年前,朱频的父亲移居到美国,朱频在旧金山出生并在那里生活。然而他的父亲不愿意让他在一个没有中国文字、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环境中长大成人。朱频14岁时,他的父亲坚持认为应该将孩子送回祖国上学。“朱频不能仅仅会说中国话。”他说,“他必须到北京念书。”他还想到朱频正在快速地失去中国人的文化特质。像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在故国之中他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深深地懂得与那些仅仅能说英语的人相比,一个濡浸在中国语言与文学中的人总是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眼光。事情就这样决定了。朱频乘船三星期穿越太平洋到达广州,而后在火车上的三天里,朱频透过车窗如饥似渴地欣赏中国多姿多彩的土地。因为中途停留,朱频从广州到北京花了一星期时间。朱频曾打算乘船沿着海岸参观上海和天津。然而他选择乘火车旅行,一半是因为节省时间,但更主要的是他内心的愿望。“现在我刚回到中国,应该亲眼目睹真实的中国,看看几乎没有受到西方影响的中国大地。”他确实曾想去上海看看,但是他想上海是一个大熔炉,更像他所熟悉的旧金山,他完成大学学业后会回来参观它的。乘火车从广州到扬子江畔的汉口是一段既快捷又方便的旅行,在计划旅行之前他还不得不乘渡船过江。最初的旅行就是向北穿过老家所在的广东省。他感觉很自在,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说他自己的方言——广东话。诸多绵延的高山将广东省与中国的中部隔开。这些山脉从东一直延伸到西,并在濒临海滨时向北延伸,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外国商贾云集,各种方言交会,因为沿海地区与中国的其他地方分开了。火车穿越山脉驶入湖南山区时,朱频意识到有了变化。一切皆变了:气候、语言、民族服装与植物——各种果树,各种各样的花与鲜花盛开的季节。广东属亚热带气候,有棕榈树、柚子(一种葡萄柚),还有朱频最爱吃的荔枝。湖南是中国的大米之乡。火车轰隆隆经过高山地带,他看到高高的竹林、绿油油的山坡、繁茂的草木、飞泻的瀑布和婉蜒的洪流。处处是梯形的稻田。空气清新而清凉,不过火车一进入平原热意就袭来了,夏天的脚步到了。此时印象最深的是众多的河流与沟渠,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湖泊——洞庭湖盆地。铁路环绕洞庭湖,乘火车需数小时。朱频觉得洞庭湖与其说是湖泊更不如说是大海,因为在遥远的地平线之外看不到陆地。这湖泊恰好位于长江的南面,火车已驶过洞庭湖,但是他还看到了无数的小小的水面。这里陆地丰饶而平坦,这条大河的主流婉蜒曲折,在发洪水的年代,随时准备改变它的旅程和陆地的面貌。伟大的长江将中国一分为二,自然地将中国分为南方与北方。它与在北方的另一条伟大的河流黄河为同一源头,上及中国的突厥和西藏北部。长江流经中国幅员辽阔的地区,然后在上海附近汇入中国海。朱频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旅行抵达长江。由于没有桥,他到达终点站时不得不取下行李,摆渡过江。过江之后,汉口屹立在面前,这是中国中部的工业中心。另一条重要的西北流向的河流汇入这条伟大的河流。实际上这是三城为一的城市(汉口,汉阳与武昌),这座城市被两江汇合处一分为三。这里江深水急。江上交通异常繁忙,那些小小的蒸汽机隐藏在帆船桅杆中,那些桅杆犹如森林中的玫瑰。在江边有许多现代建筑,两三层楼高,一些打着英文广告牌的外国公司在这里拔地而起。自从朱频已走出广东的高山后,他发现人们说普通话,在中国到处都在说国语——从满洲里到西南边陲——除了东南沿海。朱频的广东话并没有让他觉得特别的疏远,尽管在码头他与那些搬运工交流起来有些困难。两个中部省份的人们,湖南与湖北(意为湖之南,湖之北),出了名的争强好胜,他们喜欢辛辣的食物。在旅店的房间里,一阵辛辣而刺鼻的味道扑鼻而来,他发现厨房里正在煎炒辣椒。不让湖南人吃辣椒酱,这简直难以想像。从旅店的窗户望去,他有充裕的时间打量这条河流。他知道这条大河沿九江东流到上海,往上游去在西百有著名的长江三峡。有人告诉他,乘拖船穿越这些峡谷是一段冒险的旅程。高高耸立的悬崖有数百英尺高,只有在中午阳光下才不被悬崖挡住。汹涌的激流很危险,只有熟练的水手才能驾驭它。一座山脉阻断四川的高原,后者面积巨大,再往西耸立着更高大的西藏高原。因为是乘火车旅行,朱频到河南。如今他已身在中国北方。这里是黄河盆地,中国文明的摇篮。这里也曾是孔子工作、生活与旅行的地方。在公元前6世纪,古中国的疆域就在黄河盆地。因此孔子从来没有见过长江。朱频注意到中国的北方人在体格上比南方人强健。北方人似乎更穷一些,没有南方的砖瓦房,他见到的大都是土坯房。这里没有南方的水牛,负担重物的是骡子、驴和马;没有水田中的稻子,而是土中的麦子;没有甜玉米而是玉米。绝大多数的农民吃馒头(看上去像玉米饼)而不是米饭。他看见到处是灰尘和裸露的黄土山,全然不像南方漫山遍野的紫色土。整个中国西北就位于这片黄土区域,黄土泛白、坚硬而细小,黄土能建造坚固的窑洞。在河南郑州,他看到了被视为大运河一部分的古老工程。在11、12世纪,中国的都城就建在这里。在古代,建造这条大运河的支流,目的是从沿海富饶的省份引来河水哺育庄稼。大运河是伟大的水陆交通系统,从上海稍南面的杭州一直延伸到北京。如今这次长途旅行快要结束了,旅行中一路风尘,说一路风尘是因为旅行到靠近北京的平原上有从蒙古沙漠刮来的沙尘暴。沙尘细小,能穿透关闭的窗户上的最小的缝隙。不久朱频见到北京了。夏日的白天长,他看到古城墙时,夜幕已笼罩这片土地。转瞬间,火车呼啸而过,长长的城墙的团团黑影不时留下巨形的影子。城墙下是一条大约三十英尺宽的护城河,成排的柳树在河堤上亭亭玉立,火车经过时柳树正弯着腰。朱频走出前门车站时,天已彻底暗下来。前门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南大门。坍塌的城墙为现代交通让出道路,但是大约八英尺高的宏伟的门楼还保存完好。朱频提着行李走出车站,他突然置身于城市耀眼的光线和小汽车、黄包车和自行车的铃声中。在广场的灯光下,前门的门楼有点模糊了。五十英尺高的门楼基座由巨大的灰砖砌成,上部为栏杆和朱红色的木制阁楼,屋顶卷曲,在基座之上又有三十英尺高。此时北京城消隐在黑夜之中。朱频又累又饿,但是他兴奋无比。他到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这个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政治中心。北京有金色屋顶的官殿,两次被外来的入侵者征服:先是成吉思汗,后来是满族。不过北京嘲笑那些入侵者,因为他们总是被同化;北京也嘲笑那些不断改换门庭的军阀和统治者,因为他们的行为富有喜剧性。因为北京毕竟是北京,一个有中国建筑风格和多样中国文化的独特城市。蒙古的骆驼和西藏的喇嘛走在北京的街道上,但是北京的各种风俗和节日、北京的寺庙和宫廷、北京的灯市和集市、北京的学校和医院是中国的心脏,著名的西山护卫着北京。自从孙逸仙1911年创建中华民国之始,中国步入一系列的内战和眼花缭乱的军阀变换的时期,每一个军阀以城市为根据地来统治国家。但是到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北伐战争,中国的民族主义政党从广州出发重新统一了国家。各种军阀被打败,力量逐渐削弱。国民党军队在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率领下一点一点地蚕食了军阀的力量。蒋介石将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一词的含义为“南方的首都”,北京一词的含义为“北方的首都”,因此蒋介石政府下令将北京改为北平,意思是“北方的和平”。然而古老北京有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回到忽必烈大汗的时代,北京在汉语中被称为开平。马可?波罗使用当地的名字上都,意思是“伟大的都城”,同时它在蒙古语中的含义为Kanbalu,或Kambalu。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平再次成为中国的首都,它的名字又改为北京。

内容概要

现代作家、学者,国内外享誉盛名的幽默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主张“幽默”、“性灵”,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论语派”作的代表人物。

书籍目录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一 朱频的故乡二 北京三 中国人的语言四 中国人的节日五 朱先生的房子六  中国人的家庭七  懦教、佛教与道教八  中国的长城九  西方人在中国十  今日中国民族的性格一  中国人的国民性二  中国人之聪明三  粘指民族四  中庸之道五  中国的人文主义六  公共精神的缺乏七  南方与北方国人的智慧和德性一  圆熟二  忍耐三  无可无不可四  老猾俏皮五  和平六  知足七  幽默八  保守性九  智慧十  逻辑十一  直觉家庭生活中的智慧一  中国式的家庭理想二  家庭制度三  徇私舞弊和礼俗四  恋爱和求婚五  家庭和婚姻六  乐享余年七  人生的归宿生活的乐趣一  中国的悠闲理论二  金圣叹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则三  心灵的欢乐怎样四  大自然的享受——乐园失掉了吗五  论树与石六  论花与花的布置七  艺术家生活八  论游览九  日常的娱乐十  居室与庭园十一  饮食十二  尘世是惟一的天堂最会享受生活的人一 发现自己:庄子二 情智勇:孟子三 玩世、愚钝、潜隐:老子四 “中庸哲学”:子思五 爱好人生者:陶渊明

编辑推荐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作者简介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是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之一,大师以主人翁意识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及其勤劳而朴实的子民,他用特有的手法和笔调广泛而深入地描绘了国人的生存状态,并从文化、历史、社会和环境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将从独特的角度完整呈现华夏大地的风物人文和民族性格。

图书封面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第一章的内容,是围绕着朱频来华进京的故事展开的,林语堂说的很详细也很自白,朱频的火车北上之行包含了对中国的山河风貌、方言文化、衣食住行的介绍。如果有可能的话,这一整篇故事倒是可以放到供外国人阅读的中国文化读本里。不知道是否是由于译自英文的缘故,文字表达总有一种疏离感,没有什么太过出彩的段落,基本就是平铺直叙。虽然内容丰富,但淡如开水的文字也掠走了本来属于中国文化的几许光彩。书名起作《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不知道是林语堂之意还是师大出版社决定的。个人平心而论,真心对陕西师范大学的出版编辑水平感到失望,近日读的两本书《人生与学问》(金克木)和《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林语堂)都出自陕西师大出版社,分别出版于2008年和2007年。大家之作,更应当用心编辑整理。随意选个几篇文章做成文集便要出版卖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从封面、序言、纸张大小和纸质、内容的排校,处处可见一个出版社的用心和功夫。这样的粗糙,只能让其永远身处于二三流出版社之列。在此发表的意见,权当做批评2007、2008年的陕西师大出版社吧。至于今日的陕西师大出版社水平如何,我未读过其书,也就无从评价了。
  •     最近在看这本书,还没有看完,看的比较慢。第一部分从朱频的角度描写了中国的几个方面。第二部分开始就觉得看起来比较困难,可能我的文学方面不够吧,有些内容看完在脑子里完全不留下任何印象,太晦涩了。还在慢慢的努力的看,但是很明显的感觉作者是用英文写成,然后在翻译成中文的,所以里面的文字通过转换,就有了点距离感,不象大师的作品。也许有天读英文的原版会更精彩。
  •     利用上军理课的时间,倒是看了几本书。只是对翻译的书还是没有好感。就算是林语堂,用英文写作之后再翻译成汉语就失去了中文原有的魅力。不过最让我受不了的是这书完全就是给老外看得中国知识普及。可是当翻译过来之后看起来就很好笑。中国人众所周知的名字都用某著名将军之类的代替。清明节被林语堂译成中国的复活节。还是挺好笑的。优点在于这样的文人没有太多的政治立场,不会看到明显的歌颂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正这书就是给老外看得,不适合我们。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朱频的游记,历史,宗教 看文字总感觉是蹩脚的翻译翻译成中文的呢?
  •     把中国人的特点说的挺到位。
  •     可能等我再过几年再看才会好好看进去
  •     和 丑陋的中国人 感觉有些相像
  •     里面的比喻非常吸引,而且精辟生动。不过,读这本书确实需要较深的文学素养,而且对生活历练较深,才会感受林语堂的洒脱与圆滑
  •     多年前很是喜欢林的作品,但现在确是十分地厌倦,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吧对那些闲适的,无关风月的东西开始觉得厌倦,而对那些关乎责任的东西越加关注不喜欢那种国耻当头还空谈风月的人
  •     并未细读。
  •     看了豆瓣上的目录才知道自己看的版本不全,本来想说一直到最后中国人的性格那部分才开始有点意思,看来本来这才是书的开始。中国人真是几千前来都没变,至少我真觉得自己是个太典型的中国人
  •     林语堂的闲话风 好看
  •     喜欢就是喜欢, 喜欢他的京华烟云一样的喜欢这本书,还没有读完...
  •     不太喜欢这种文风。
  •     有点深奥啊,我想可能得再多读几次。
  •     木有看完。太文了,哎。
  •     跳出中国人的代入感看中国文化。这本书应该和杨宪益的《去日苦多》一起看。
  •     虽然有的地方现在看来依然适用但是观点太片面了
  •     果然是写外国人看的书
  •     果然实在是没有看完,放弃了。回路简单的大脑看不下去太哲学的东西,前三分之一只用了几段睡前时光,然后现在一个晚上只能翻个两三页。
  •     现在的中国人要真正体会与学习“生活智慧”
  •     林语堂先生的书内容自是精彩幽默。陕西师大出版社的这一版从封皮到内页都设计了传统的小插图,和书的内容及林语堂的写作风格很相配。而且里面用的是有点儿泛黄的再生纸,整本书很轻、很雅致也很有时间感。非常喜欢。
  •     不是写给中国人看的
  •     林先生观察入微,文笔可以观测到英文的旋律。不解的是这是一个介绍中国的小说呢?还是对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的观察?
  •     纸质不太好,书不错
  •     有西方文学的影子
  •     今时今日,仍然可读。
  •     一听到陕西师范大学出品,我就想到几个字,生搬硬凑。。
  •     一个福建人在1959年向老外介绍中国南北方人民性格较为完整的一个(英译汉)记录。作者也是第一次将humour(humor)翻译成幽默的中国人。书中描写的绝大多数内容现在看来还是如此,好像时间未曾流动过一样,有的地方让我伤心,有的地方让我欣慰。我想只要人类不作恶并互相包容,世界末日来临前我们都会幸福的。
  •     文人的“酸腐” 我已经完全不适合了。。。
  •     散文很深刻
  •     不错,很通俗。。
  •     很好看,换个角度认识民族认识自己!特别是对民族性格的剖析,让我觉得很受益。最后一部分不如前面“悦”读,可能是我的哲学啊逻辑啊修养不足。希望下次再读时能收获更多的启发。
  •     林语堂文采斐然,刻画中国人的特性入木三分,现在依然适用,堪称经典。原来我们生活中很多常识性的认知,早就有人阐述的如此详细了呢。
  •     以华侨踏上中国土地的游历展开对中国的介绍,建筑、历史、生活习惯都分章节的逐一讲来。我觉得,更适合当今初中生阅读还有老外读。因为高中读这个毫无压力,并且历史课地理课上都学过,但像林先生这样有机地列举出来就有点困难了。
  •     解释了一直以来的疑惑。道教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完全偏离了老子的道德经,变成了封神榜这鸟样子。
  •     大师的作品就是不一样字里行间透露出那种不经意的幽默简单的语句 细细体会又有一番滋味回想起来 又觉得受益匪浅值得一读
  •     录音是没的说,其实民乐要想真正听进去还真不容易,缺乏西洋音乐气势磅礴的形象,声音比较单薄,需要以更加细微的感觉和平和的心态来欣赏。
  •     崔晓姗于2010年5月21日捐赠
  •     拜读此书的时候,并不知道是林语堂的作品,现在回想起来,倒真的觉得最适合的作者就是他了。虽然这本书的写作应该是民国,但大部分内容如今读起来也并不陌生,因为这些东西不会随着时代而改变。用很简单易懂的文字,讲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最重要的感觉是他说出了中国人心中的人生意义:乐天知命地享受朴素的生活!赞
  •     本来前面朱频一段让我有购买欲给abc看。后面让我犹豫。话说这么多年各个时代大师们写的中国人还是差不多啊!
  •     以一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华人青年的视角来写,对于今天的人们也很有借鉴意义。今天的年轻人很多已经忘记了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想要自我发展却又不了解中国,似无根之浮萍。 在孔孟儒家的入世与老庄道家的出世中找到平衡,乃吾认为的理想生活,也即吾崇尚的中庸态度。
  •     咋跟《吾国吾民》很相似啊?
  •     前半部分写得很不错,但到后面,有拼凑的痕迹。读起来没前部分爽。读书也该是一种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