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入云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高路入云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020073818
作者:刘上洋
页数:311页

章节摘录

  我不禁有些失望,谁能料到举世闻名的罗马竟会是这般模样。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72年由四万名战俘用八年时问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五十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八十个出人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五万五千名观众,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科学、建造之精巧,不要说在两千年前,就是在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陪同的宋先生告诉我们,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与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五百多年的“人兽斗”。那是怎样一种残酷的场面啊,奴隶、囚犯同老虎、狮子在进行血淋淋的搏杀,统治者和权贵们却在看台上开怀大笑。最后,鲜血流尽了,兽性也满足了。望着这座体现了人类高度文明的建筑,我怎么也无法把它和野蛮、血腥联系在一起。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地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象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是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了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为了纪念贵族与平民之间修好的和平神庙,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庙墩基座。还有那维斯纳女神庙、米利亚殿堂、罗莫洛神庙、恺撒神庙,也都化作了一堆堆的碎石和乱砖。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残破的废墟正是完整历史的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问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得不成形状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I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的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区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来,残缺的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于是,我不由得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也就毁掉了历史和文明,这无异于民族精神的自杀。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历史,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人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人把废墟变成了宝贝,变成了无与伦比的财富。  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的绝响,一个不灭的辉煌。  ……

前言

  前言  几年前,光明日报推出“百城赋”专栏,颇引人注目。一天看到上洋同志写的《九江赋》,自然引起我的关注。九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上洋同志曾任过九江市委书记,现在又是省里的宣传部长,为九江作赋自在情理之中。词赋本属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今人写赋者不多,写好当然更不易。而上洋同志的《九江赋》令人刮目:无论辞章之华美,还是意蕴之深刻,皆可谓上乘之作。后来知道,上洋同志还写过不少散文,最近送来的散文集《高路入云端》,就是他近年来的文学成果。  可能因为工作关系,也可能与自己兴趣有关,我对当下文学尤其是散文有较多的关注。近年来,散文园地一派花繁叶茂的景象,有评论家用“收获颇丰”、“向上腾跃”来概括。除专门的散文刊物外,各类报刊都定期不定期地刊发散文,其中不乏精品佳作。有人说,散文就要散。一个“散”字,即是散文的最大特色。我以为,散文可以形散,但不能神散。如果一篇散文没有内在的精神,没有深刻的意蕴,没有集中的内涵,只是作者信马由缰的自我感受,纵然辞藻如何华丽,也等于没有生命。散文作为文学园地里的“轻骑兵”,应该是时代的敏锐感受者,应该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刻反映现实、揭示生活真谛是散文的责任。上洋同志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思想内涵,总能站在时代的高度,或对历史人物,或对现实生活,或对自然生态,或对人类命运,引发出自己的思索和感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现在,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倡导领导干部终身学习。这种学习应该包括从书本上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而写作正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习的升华。对领导干部来说,写文章应当成为一项基本功。上洋同志的这些文章就是在他深入学习思考、有了切身感悟之后而创作的,而且大都写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领导干部责任大,工作确实很忙,但也有一个如何利用业余时间的问题。八小时之外做些什么,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志趣和追求。少一些交际应酬、少一些灯红酒绿,多一些学习思考、多一些写作积累,这无疑有助于养成健康的情趣、高尚的情操,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作为省里的宣传部长,上洋同志在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而且能长期坚持下来,这颇值得称赞。我以为,对于宣传部长来说,其实包括所有行政官员,素养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政务本领之外,还应该多一些文学情怀、书香情致,有兴趣时不妨也写点文学作品。故弄风雅大可不必,增加一点书卷气还是需要的。本来,为政与为文并不矛盾,而且完全可以互补互通。只要不是舍本逐末,只要不是与文学家争名争利、“抢别人盘子里的肉吃”,工作之余领导干部读点文学、写点文学当然是好事。“为政为文两从容”,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应该成为从政者追求的一种境界。  文学写作是以另一种角色在人生旅途之中观赏心路风景、采撷心灵之花,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休闲。“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进行文学写作,或诗歌、或散文,以诗言志、以文抒怀,对人的性情、品格都是很好的修炼。这不光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锻炼人的思维。一个人的思维,如果长期单一不变,往往容易形成定势。如果一旦形成定势,不再追求创新,不再注入生机,就会陷入僵化,而僵化对领导干部来说是最忌讳的。一般来说,文学创作往往追求领异标新,作家往往对社会冷暖、对人情世故具有特别敏锐特别深刻的感受。习惯于抽象思维、政治考量的从政者,多一些文学思考和写作体验,就会多一些透视社会的角度,多一些体贴百姓的情怀。这对从政者自然是大有益处的。  在翻看上洋同志散文集时,随手记下这些杂感,权为序。  2010年12月18日

内容概要

刘上洋,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作冢协会会员。在《散文》、《十月》、《散文选刊》、《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作品,作品入选国内多种权威选本,有作品入选中学生课外读本。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等诸多文学奖项,著有作品集《在前人已有答案的地方》、《废墟的辉煌》等。

书籍目录

序水之远  寻找柏林墙  废墟的辉煌  失败的英雄  木桩上的城市  在埃菲尔铁塔上  初揽美利坚  停滞的繁华  风雨岚山路  别府温泉  访澳散记  呼唤亚马孙  巴西利亚的路  伊瓜苏瀑布  和谐的反差  圣保罗印象  访毛利人文化村  好望角  马塞马拉协奏曲  金字塔  双头鹰的国度  英伦漫笔  阿连德铜像  冰川春色  红棉情  沙漠中的大都市  乞丐的王国山之高  九江赋  好汉坡情思  庐山云雾  狮洞滴泉  西双版纳纪行  金顶看佛光  故乡的小路  星星赋  悠悠青菜情  重复絮语  失落的感悟  成都武侯祠  冰城叹雪  高路入云端  一张小桌和一首名词  滕王阁  江西老表  我的散文创作之路

编辑推荐

  作者刘上洋多次在《散文》、《十月》、《散文选刊》、《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作品,作品入选国内多种权威选本,有作品入选中学生课外读本。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等诸多文学奖项,著有作品集《在前人已有答案的地方》、《废墟的辉煌》等。  《高路入云端》为第四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作品,《高路入云端》以崭新的文体和独特的视角解构文明内质,以诗意的情怀和人性的关照彰显理性之美。

作者简介

《高路入云端》内容简介:作者刘上洋多次在《散文》、《十月》、《散文选刊》、《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作品,作品入选国内多种权威选本,有作品入选中学生课外读本。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等诸多文学奖项,著有作品集《在前人已有答案的地方》、《废墟的辉煌》等。
《高路入云端》为第四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作品,《高路入云端》以崭新的文体和独特的视角解构文明内质,以诗意的情怀和人性的关照彰显理性之美。

图书封面


 高路入云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刘上洋的“官员写作”与“大散文”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几乎都是官员。受20世纪80年代文学热潮的影响,在那时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批官员都曾是热烈的文学爱好者。对文学的热爱和坚持,与传统的文人观念融合在一起,造成了当下中国官员写作的独特风景。但遗憾的是,由于政务繁忙,很多官员无暇聚精会神精雕细琢,在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文件语言”、官场语言的影响,往往缺少真情实感,语言缺乏感染力。刘上洋兼具官员和作家的身份,他却将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对于刘上洋来说,“官员身份”为他的思考提供了理论水平、知识视野和丰富阅历,但在写作时,这些都成为他写作的底色,丝毫不见“文件语言”的踪迹,可谓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且,“从政为文两不误”成为他的人生目标。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说:“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往往都不是那些纯粹的文人所写的,而是出自那些集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人之手。”他的散文可以说兼具宏大的思考视野、深邃的思想深度和优雅从容的文笔。刘上洋的散文集《高路入云端》,便具有宏大的文化视野和文化深度,可以称得上是大散文、文化散文。在他看来,“传统的散文,写的多是风花雪月、奇山异水、亲情人情和个人的经历感想之类,题材既窄又小,且表现手法也是精短小巧。‘小’,似乎成了散文的一种秉性、一个特征。这一方面使散文成为文艺创作的一支‘轻骑兵’,但另一方面又严重地制约了散文的发展。”“散文要崛起,就一定要跳出‘小天地’,让自己‘大’起来”。散文境界的“大”,是他的自觉追求。借用他的话说,他的文章可称得上是“既有宽广向上的人生气度,又有那种振聋发聩、使人深省的严峻理性”。他所写的游记,无论是写国外人文景观,还是写国内山川景色,都独树一帜,将之置于文化的历史深度加以考察,并从独特的思考出发,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如《在埃菲尔铁塔上》,针对巴黎古典与现代不同风格建筑并立的“杂乱”,他并未停留于批评,反而对埃菲尔铁塔从建造之初遭受非议到成为巴黎的象征这一现象的思考出发,得出了“不要惧怕不协调,辉煌的艺术往往是在不协调中产生的”这一结论。刘上洋的散文的“大”还在于他充分挖掘了江西独特的地域文化,并将之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刘上洋的很多散文都以江西为描写对象,如他的名篇《高路入云端》、《滕王阁》等。江西是一个兼具深厚的传统文化、丰富的革命红色文化、秀美的自然景观的地方,在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文化名人,又是“革命圣地”井冈山所在地,这些都成为刘上洋散文写作的重要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刘上洋在挖掘江西历史文化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赞扬,而是充满了理性思考。如他的名篇《江西老表》里,对江西人的性格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江西老表要在中国的版图上重新崛起,就必须彻底冲破传统观念的牢笼,彻底改造自己性格的劣根性。”如此大胆直言,如此自我剖析,并非一般人所敢做到、所能做到。刘上洋散文的“大”还在于他并不回避主旋律,他认为,“散文创作的题材要大,凡是涉及重大题材的创作,散文不能缺席。”加之江西是红色圣地,他将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置于革命历史的深厚传统中加以考察,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不落窠臼。在很多篇章中,如《高路入云端》、《一张小桌和一首名词》等,他都以毛泽东主席为描写对象,他并未以教条化的、结论化的语言来写,而是将毛泽东主席置于历史的具体场景中,亲切感人。如何弘扬主旋律?是用生硬的、干巴巴的结论式的语言一味地宣传,还是用生活化的、形象化的语言带领读者一起思考?刘上洋选择了后者。他的主旋律写作,并不让人觉得枯燥,反而让人仿佛亲临革命家经历的历史当中。可以说,刘上洋是一个自觉的官员创作与“大散文”的实践者,他的散文荣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认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大散文”写起来并不容易,它要求大意境和大思考,这需要相当深厚的功力来支撑。在此书中,个别篇章存在着刻意求大、求深的现象,一些思考看似独树一帜却缺乏推敲,这就限制了作者散文艺术的深入,这当是散文爱好者所应避免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刘上洋的“官员写作”与“大散文”
      
       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几乎都是官员。受20世纪80年代文学热潮的影响,在那时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批官员都曾是热烈的文学爱好者。对文学的热爱和坚持,与传统的文人观念融合在一起,造成了当下中国官员写作的独特风景。但遗憾的是,由于政务繁忙,很多官员无暇聚精会神精雕细琢,在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文件语言”、官场语言的影响,往往缺少真情实感,语言缺乏感染力。
       刘上洋兼具官员和作家的身份,他却将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对于刘上洋来说,“官员身份”为他的思考提供了理论水平、知识视野和丰富阅历,但在写作时,这些都成为他写作的底色,丝毫不见“文件语言”的踪迹,可谓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而且,“从政为文两不误”成为他的人生目标。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说:“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往往都不是那些纯粹的文人所写的,而是出自那些集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人之手。”他的散文可以说兼具宏大的思考视野、深邃的思想深度和优雅从容的文笔。
       刘上洋的散文集《高路入云端》,便具有宏大的文化视野和文化深度,可以称得上是大散文、文化散文。在他看来,“传统的散文,写的多是风花雪月、奇山异水、亲情人情和个人的经历感想之类,题材既窄又小,且表现手法也是精短小巧。‘小’,似乎成了散文的一种秉性、一个特征。这一方面使散文成为文艺创作的一支‘轻骑兵’,但另一方面又严重地制约了散文的发展。”“散文要崛起,就一定要跳出‘小天地’,让自己‘大’起来”。散文境界的“大”,是他的自觉追求。借用他的话说,他的文章可称得上是“既有宽广向上的人生气度,又有那种振聋发聩、使人深省的严峻理性”。他所写的游记,无论是写国外人文景观,还是写国内山川景色,都独树一帜,将之置于文化的历史深度加以考察,并从独特的思考出发,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如《在埃菲尔铁塔上》,针对巴黎古典与现代不同风格建筑并立的“杂乱”,他并未停留于批评,反而对埃菲尔铁塔从建造之初遭受非议到成为巴黎的象征这一现象的思考出发,得出了“不要惧怕不协调,辉煌的艺术往往是在不协调中产生的”这一结论。
       刘上洋的散文的“大”还在于他充分挖掘了江西独特的地域文化,并将之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刘上洋的很多散文都以江西为描写对象,如他的名篇《高路入云端》、《滕王阁》等。江西是一个兼具深厚的传统文化、丰富的革命红色文化、秀美的自然景观的地方,在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文化名人,又是“革命圣地”井冈山所在地,这些都成为刘上洋散文写作的重要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刘上洋在挖掘江西历史文化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赞扬,而是充满了理性思考。如他的名篇《江西老表》里,对江西人的性格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江西老表要在中国的版图上重新崛起,就必须彻底冲破传统观念的牢笼,彻底改造自己性格的劣根性。”如此大胆直言,如此自我剖析,并非一般人所敢做到、所能做到。
       刘上洋散文的“大”还在于他并不回避主旋律,他认为,“散文创作的题材要大,凡是涉及重大题材的创作,散文不能缺席。”加之江西是红色圣地,他将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置于革命历史的深厚传统中加以考察,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不落窠臼。在很多篇章中,如《高路入云端》、《一张小桌和一首名词》等,他都以毛泽东主席为描写对象,他并未以教条化的、结论化的语言来写,而是将毛泽东主席置于历史的具体场景中,亲切感人。如何弘扬主旋律?是用生硬的、干巴巴的结论式的语言一味地宣传,还是用生活化的、形象化的语言带领读者一起思考?刘上洋选择了后者。他的主旋律写作,并不让人觉得枯燥,反而让人仿佛亲临革命家经历的历史当中。
       可以说,刘上洋是一个自觉的官员创作与“大散文”的实践者,他的散文荣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认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大散文”写起来并不容易,它要求大意境和大思考,这需要相当深厚的功力来支撑。在此书中,个别篇章存在着刻意求大、求深的现象,一些思考看似独树一帜却缺乏推敲,这就限制了作者散文艺术的深入,这当是散文爱好者所应避免的。
      
  •     写得真好!虽然没看原作,但读了精彩的书评,原书的精髓已经领会到了!
  •     不说,懒得说,就是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