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众生》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此时众生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32147588
作者:蒋勋
页数:191页

是因为我老了吗

是因为我老了吗?读不惯这样略显矫情的文风了。因为文字并没有灵性,只能草草翻完。随手可以读几页的手边书,我还是喜欢汪曾祺的书,文字随性真诚,没有丝毫做作,看他的《旧人旧事》、《岁朝清贡》,书放在枕边,随手翻开,看一遍再看一遍还是很有味道。

轻轻的推到你的神经里

总是很喜欢蒋勋的文字。柔柔美美,轻轻的推到你的神经里。以二十四节气,五十篇美文。将感官汇集成文字,书于纸上。可能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场景和物,都被放大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样浅浅的小情绪包含了浓浓的情。就好像暗夜里滋生的花朵,不经意间已芳香扑鼻让你难舍。可花开花谢,又是必经的过程。也许花朵落下或留在树上,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已。

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四时之感动

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四时之感动——评《此时众生》《此时众生》是蒋勋的一组随笔,时间跨度正好一年。从第一年小满时节的桐花说起止于第二年的立夏时的太史祠。从自然始,中间穿插记忆中的人事,止于历史。是作者行走在城市边缘,有感于物候、岁时、历史、过往记忆时留驻于笔端的一幅四时歌。现代的都市人被四季供应的鲜蔬和普及的冷暖空调圈养的渐渐丧失对四季的敏感。二十四节气随着工业化道路在城镇的普及渐成节庆,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节气更是成为举家出游的契机。人们渐渐忘掉节气背后的四季变换和人文积淀,也许只有在清明节也忍不住想要发条节日快乐的短信却突然怔仲时才会想起,哦,这个节气,是雨纷纷的清愁和对亲人故友的悠悠缅怀。蒋勋的《此时众生》刚好似一幅画卷,四季翩然,物候纷飞。春有杂花夏有水,秋有秋光冬有温泉。他的笔是带领我们回归自然和乡间的引领者。每一篇文字皆不多,却可以在字句的背后找到渐被忘怀的美好。月桃的俗艳让人想起民间大地饱满的活泼和烟火气,夜间的萤火虫让城市的灯火黯淡,从水面而来的秋光映出天空的变幻让人们看到比霓虹还真切的繁华。至于那混在白鹭鸶群中啄食鱼儿的笨鸭;记忆中罩在野溪温泉上明晃晃的月光;为大众温泉制定卫生规则并身体力行的老先生;与母亲和姐姐混杂一起的甜酸回味;在异国依然怀念故土的生物钟等等情境则让我们在众人匆匆的快步行走中看见快乐的源起,并可以笃定有时候慢一点也未必会错过什么。文学家的敏锐和画家的视角让蒋勋笔下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画面感。然而他的文字却不拘于画面感。蒋勋本是对人间充满深情之人,因此处处都是人与景,人与历史,与过往记忆的对话。看桐花时,桐花在风中翩翩起舞,铺满一地,林间小路也铺满落花,行过的人不忍踩踏,又欣喜又为难地踟蹰徘徊。“‘我怎么办啊?’——一个孩子急得跳脚,旁边听的人都笑了。”这样暖漾的情怀只有深情之人才可写出。在大众温泉领悟人体,“劳动者、上班族、富贵者和困苦者,忧虑者或个性开朗的人,都一目了然。上了年岁的人,日积月累,身体像衣服,都有自己的风格。”岁月刻下的记忆在温泉中被览阅,各样的人生混杂在一起,一向不重视肉身的儒家文化在此刻退出,与众生共浴,知肉身艰难并学会敬重。在自然中找到美,却不止于美。“‘美’使我们沉默,‘美’使我们谦卑,‘美’使我们知道生命同时存在的辛苦与甘甜,艰难与庄严。通过‘美’,我们再一次诞生,也再一次死亡。”在蒋勋的世界观中,‘美’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独立于真和善之外,同生死一般重要。因此看自然发现美就变成生命的必然而不是偶遇,在美中不断地思索和建构生命的价值也就成为一件至关重要的事。看蒋勋的访谈,谈到自己对存在主义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知道他是在虚无的大背景之上执着于当下的人。他空无而不彻底虚无。因为对终极,对名利,对世俗愿景的看淡反而使他可以更加平和地和生命谈话,对生命中每一个微笑都珍之如饴。照他自己的话说,每个片段中与每个生命的短暂相处,使得生命构成了其本来的意义。这些生命不仅是人与人,也是人与花,人与水,人与动物……简言之,人与周遭的一切事物。正是在这样的情怀之下,他笔下的自然风物、人事、记忆等等,都变得格外地情韵悠长。蒋勋曾说:“我写过小说,出了两本诗集,散文却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但是我也知道,散文到最后,恐怕不只是文学技巧,而是要在情怀、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此时众生》就是这样一本,带领我们在旅行中寓教于乐地体味人生的自然生活之书,蒋勋借四时风物、记忆中的人事来抒发情怀,而我们则可在他看过的风景,走过的历程中领悟生命中的感动。

蒋勋:向死而生的孤独凝视

  林文月说过:蒋勋有一本非常精巧的书,书中收五十篇散文,从某年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刚好一年,横亘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是为《此时众生》。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在癸巳年新年上市了,封面是蒋勋的写生,一支明亮的开放在淡墨阴影中的茶花,旁边配题蒋勋手书的诗作:"记忆你,如记忆未经践踏的初雪,一切终归幻灭,在化乌有之前,听一听我的祈愿之歌。我愿有缘并非妄念,缠绵不去也只是眷恋人世消不去的罪愆。雪融之后,这里将有一滴永不化解的晶莹之泪,等赎完情爱之罪,还要供养春花。"   眷恋人世罪愆,赎完情爱之罪。蒋勋记录一整年的二十四节气,处处写自然,又处处不止于自然,人的话题,生死的话题,爱欲的话题,始终萦绕其间,我尤其爱读打开目录时看到的五十篇题目:桐花、月桃、萤火、相思、栖霞、大雨、溪涧、瀑布、鱼肆、月升、叶子、渲染、新桥、沙滩、眼前、翅果、看见、秋水、回声、时差、自由、候鸟、寒林、黑暗、野溪、烧水、风景、众生、肉身、布衣、吾卢、迟行、输赢、退之、史记……都是生之愉悦,然而种种愉悦,都似乎如封面上那支茶花般,以浓淡深浅的阴影为背景,宛如一个原本孤独伤心至死的人,昂头凝望天空,使泪水倒流,如雪融之泪,变成养分,供养春花。   雪的意象,也是蒋勋纪念母亲之意,他在书中写自己在下雪的季节探望病中的母亲,窗外的雪,富丽繁华又朴素沉静地下着,街角一盏路灯照着白白的雪景:"白,变成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的领悟。"蒋勋是散文家、美学家,也是画家,他以留白的方式,写他最珍惜的思念,是尊重读者的深度。   同样的生死凝视,蒋勋于数年后患心肌梗死送医院急诊、步过生命之险终于康复后,在另一本新书《此生:肉身觉醒》中,在宏富壮阔的全球美术史格局中,再次展开:从埃及到希腊,从印度到中国,生与死在美术中的不同呈现,在在印证了,许多古老民族动人的神话、宗教和哲学都是从凝视死亡开始。在这本追问"肉身"的大书里,蒋勋尤其强调对死的凝视。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蒋勋则反过来思考:未曾认真深刻地凝视死亡,会真正懂得生命存活的意义吗?   比如他在希腊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里看到许多古希腊人的墓碑,有三个女性死者的墓碑上刻着她们生前的模样,一个正从珠宝箱中挑选手镯或戒指,一个低头凝视着镜子里的自己发呆,还有一个凝视着一名婴儿低头不语,没有伸手去抱自己的孩子。珠宝、美貌、孩子,到底什么是女性在死亡时无法割舍的?凝视这样的墓地碑石,似乎使人对死亡少了很多恐惧,把死的命题逆转成为:询问生的意义。  又比如他凝视古埃及人选择坚硬的花岗岩,把肉身雕塑在石块中,凭借石块的坚硬牢固长久存在,是一尊尊静止在死亡之中等待复活的肉身。而希腊人则让肉身站立在大地之上,赤裸的肉身,荣耀如天上诸神,在运动中发现肉身的尊贵华美,更相信"热烈活过"的意义。而我们呢?如果我们的墓碑上用雕刻的人像替代文字,会留下什么样的容颜与姿态呢?蒋勋追问我们在死亡最难堪的时刻少了美学,亲人手足无措、呼天抢地,葬仪社叼着烟漫天喊价,仿佛地摊,生者惊恐慌张,死亡草率轻贱。生命随便活着,随便死去,何以安心?   蒋勋凝视生死,称之为"肉身的功课",这功课没有答案,也没有句点,是每一个人的、孤独的功课。

画布上的文笔——林文月序

林文月/文勤于奔走散播美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对社会大众殷殷解说何谓风格,什么是品味的蒋勋,有一本非常精巧的书。这本书共收五十篇散文,每篇约在千二百字左右,从某年的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刚刚一年,横亘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的笔耕、成为这本《此时众生》。在台湾读过中学的人,都有写周记的经验。所谓周记,往往是指青少年学子,每逢星期日晚上于做完各种功课后,边打哈欠,边提笔所记的一周流水账而言;至于导师批改那些千篇一律的生活写照,大概也是乏味至极的吧。然而,从「桐花」,而「新桥」,而「回声」,而「肉身」,而「吾庐」,而「史记」,这五十篇的周记,竟可以写得如此丰富多层次!蒋勋说:「我想记忆生活里每一片时光,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每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我想把它们一一折迭起来,一一收存在记忆的角落。」这些折迭起来,收存在记忆角落的晨昏光影、花香叶色、林风潮响,乃至于虫鸣蛙声,遂藉由文字而好好的收藏起来了。许多的寻常往事,在记忆的角落里安藏不露,好似已经不见了,或者被遗忘了;然而并没有;有一天重读,那些文字所代表的虫声、潮响、花叶,以及光影种种,又都回来了。文字使各种各样的景象重现,使当初体验那些景象的感动也重现;同时还让阅读那些文字的别人也感动。文字的力量如此。蒋勋习画,所以在他的文章里,视觉画境特别彰显。〈看见〉文中,写火车座中所看见的风景,以人体的肉身毛发形容山峦原野。写到视觉,他说并没有绝对的黑,以十七世纪林布兰特(Rembrandt)的画为例:「初看都是黑;静下来多看一分钟,就多发现一道光。」 〈回声〉里,写窗台上看秋水中解缆的船:「越漂越远,远到变成一个小点,远到最后看不见了。」「如果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长卷里,船只是空白里的一条黑线……,一条船,不用退多远,视觉上就只是一个黑点了。一座山需要退到多远?一片秋水需要退到多远?因为庄子,许多画家从视觉的巧匠,慢慢过度成心灵视域的追求者;从得意于欢呼惊叫的技巧极限,一步一步,领悟到技巧的极限距离美的沉静包容还很遥远。」 蒋勋把感官所及的风景,从西画、国画的表现方法,予以解析和比较。从肉眼观象,到心眼体物,一枝文笔有如画笔,将读者逐渐导入哲理的美学境界。那些是「秋水时至」,是「不辨牛马」,是「泛若不系之舟」的意味。五十篇散文,几乎都书成于窗前。拥有一个家,或者只是一个房间,在家乡,或在此地彼地有一处熟悉的地方,有四壁将我们围起来,框起来,令人感觉自己是属于这个世界的,而又有一种从外界抽离的安全感。我读这些文章时,也会有这样子的感觉。或读书,或工作,或静思,或外,或出神。在家乡,或在此地彼地,属于、而又抽离于这个世界,大概是由于有窗子的关系吧。窗,使人感觉既联系而又隔离。作者原先可能在那隔离的一区写文章,或者绘画;偶一抬头,便看到山光水色、寒林叶落、桐花如雪、鹭鸶鸡鸭……,或许,竟因而推门出户,走入景中,变成物象的一部分,与世界融合为一体;成为线、成为点、在画面之中。窗前书写,自自然然。至于一年期间,定时千二百字左右的短文,用两个字的齐一小题标示,或断或续,随兴所至舒展开来:〈秋水〉、〈回声〉、〈潮声〉、〈品味〉、〈甜酸〉、〈风尚〉、〈布衣〉,这些篇章,分开来是独立的散文,缀连起来却又是绵延可以贯串的。在目录上,二字齐一的小题各篇最后,有一篇附录的单字题目:〈雪──纪念母亲〉。蒋勋很用心的写这篇文章。写下雪的季节,去V城探望病中的母亲。写雪,写看雪的自己,和下雪天的一些记忆。窗外的雪,「富丽繁华,又朴素沉静」的下着,屋内的灯全熄了,只留母亲卧房里床头一盏灯幽微的光,反映在玻璃上。远处街角也有一盏路灯,照着白白的雪景。「白,到了是空白。白,就彷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吧。」我想,蒋勋可能是以留白的方式,来写他最珍惜的一个记忆和思念的吧。《此时众生》,遂成为他送给母亲,最具深义的礼物了。


 此时众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