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1945良友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1926~1945良友散文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806812624
作者:程德培,郜元宝
页数:343页

章节摘录

  巴黎的咖啡店,多如牛毛,一条小小的街三家接连着,喝杯咖啡或酒,可由你坐很久的以有许多学生们简直整日坐在那里工作,并有道上来往的{亍人,我奇怪他们如此空闲的坐过一天,什么也不做,勤俭的却又特别的勤俭,晚间十二时的巴黎,正似白天一样,行人多极,在那儿,他们以每天二十四小时计算,所以下午一时,都说十三时。  在巴黎耽搁的三日中,正遇着是法国博览会,可惜时间不够,只去了两次,不能看全,因那时已十月中旬,各校都已开学,我急着赶往比国进学校,法国的博览会中,各国都参加展览,唯有我国,独付缺如,我等在巴黎又去参观蜡人馆,那是很有趣的,一进门就有哈哈镜,使我们大笑,那些蜡人,惟妙惟肖,都排坐在橱窗内,有电影明星,有当代伟人在厅堂沙发上,有蜡人坐着看报,大家都以为是真人,这蜡人馆并没有窗可以透进天然光线,全是用灯光照着,所以有些阴沉沉的气象,假如一个人单独在里面,真有点害怕。到了里面一间,我正对着橱窗细看,旁边却也有一个较高的女子,在我前边侧着身看,一直没有移动。我走近她身边细看是,才知她也是个蜡人。  伦敦“宝川夫人”观演记  最近凡是到过伦敦的人,莫不看过“宝川夫人”一剧。谈到“宝川夫人”的,则莫不知有熊式一君。熊君以译“宝川夫人”而得名。此剧震动了整个欧洲剧坛,其魔力可想而知矣。  “宝川夫人”是从京剧“红鬃烈马”一剧中译成,取名“宝川夫人”IadYPreciousStream大概好像名剧“蝴蝶夫人”一样。容易使欧美人明白同记忆。我是今年四月间在伦敦看过该剧,看了后觉得很有一记的价值,尤其是从我们中国人眼中看外国人扮演中国戏所发生的兴趣同感想,想读者也是乐于要知道的。  熊君是一九三二年冬到伦敦,一九三:三年写王宝川,花六周的工夫写完,一九三四年六月在伦敦Methneu书局出版,十一月廿八日在伦敦国民小剧院开演的。今年三月廿八日为第五百次。四月十三日迁到莎服耶Savoy大剧院,现在已演到六百次,要算是伦敦现在演得最长的戏,每场必满座,至今不衰,可见该剧叫座之力。去年十月熊君亲赴纽约导演此剧,今年一月  廿七日在纽约百老汇布斯剧院开幕,也哄动了整个纽约。现在已演到一百余次,听说成绩要比伦敦好,因为纽约的行头是由上海梅兰芳代做寄出的。爱尔兰,荷兰,瑞士,比利时各国都在去年演过此剧,现在德国,法国,奥国,亦在筹备开演。  该剧共分为五幕:第一幕,王丞相约家人赏雪,宝川慧眼识英雄。第二幕,宝川抛绣球招亲,可贵接球成良缘。第二幕,下贵投军,工母探窑。第四幕,西凉平贵得志,回窑戏宝川。第五幕,团圆。每演一幕之前,由人将剧情大意宣读,使观众易于明白。戏台的布置,全无布景。因为中国戏内容过于复杂,在一幕之中,忽而为客堂,忽而为山野,忽而为寒窑。中国戏过于抽象,完全以动作代表其行为,此为与西剧大不同之点。例如进窑时则低首屈膝而入,全以台步表示之。骑马只手拿马鞭高扬而不见马,开关门也完全以手作式。再如薛平贵回国出关(西凉关)入关中国关时,只是一个布城门来代表,不过方向不同而已。这都是表示中国人的聪明处,外国人看中国戏无怪乎感觉得非常有趣。如果是看不惯的真的有点莫明其妙。据云当伦敦练习排演此剧时,演员的台步学了三四礼拜还是无法可教,因为他们生来就没有中国舞台印象,当然很难学中国演员的步法,与其不伦不类,所以还是采用普通迈步较安。现在看花旦的走法,就会使我想起国内的花旦,可见她能学到这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综观全剧的结构,到还不错。不过我觉得分幕分得太多了。因此时间也花得多。四幕最合式,若第一幕,全家一字儿坐着赏雪,仅仅是谈天,说话多动作少,未龟过干平淡-第二.二。四幕都很不错。第五幕,照中国的剧情西凉公主原本是嫁给平贵的,但平贵早已娶了王宝川,不是变了重婚吗?恐于西俗—上说不过去。于是硬把西凉公主请出一位天使来引渡她成仙未免过于牵强。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来修改此段,那是最好没有了。否则我还是赞成保存原有剧情,因为一夫多妻制,中国以前是有的,而外国人没有一个不知道,也用不着我们去掩饰。  关于演员的批评:当以饰王宝川的为最佳,表演工夫也很逼真,其次要算是魏虎了,扮搽得魏虎一脸白粉,满脸奸像,好似曹操一样。王丞相虽然很卖力,有些地方未免过火,最可笑的,唇上挂的大须子,有时因说话不方便,竟把须子拉到下颔,将口露出来,引得哄场大笑。扮薛平贵的我觉他演来太过生硬点,其他配角如王母等都很不错,无疵可说。  “宝川夫人”一剧为什么能哄动一时?大概是因为外国戏剧大都是大同小异的,换换这新鲜口味,所以得人欢迎,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旧道德观念上,英国人素重保守,自欧战以  后,男女的恋爱太自由,朝秦暮楚,毫无贞操观念。于是英国一班守旧的老头子同老太太们,大叹世风日下。王宝川能够十八年之久等候其夫,富贵不能移其志,在欧洲是找不出的。平贵回窑尚调戏其妻,以验其操守,很多老太太仃1看到此地,莫不泪下如雨,手巾都湿透。可知中国旧道德感人的深了。当“宝川夫人”一剧在英开演时,得全英报纸的赞誉,这也为中国文化上争回不少面子,也最少可以挽回一部分外人鄙视的心理,他们由电影中认为中国人都是藏着短刀谋杀人的。  熊式一君还译了西厢记,去年在伦敦出版。熊君预备今秋回国,拟在国内选演员,先在国内公演,然后携全体演员往美、英等国。中国剧用中国演员,当然胜于西方演员,不过西厢的剧情恐怕没“宝川夫人、”一刚来得曲折,将来是否能有“宝川夫人”样的成功收获,就要看导演同编排的手段如何。像熊君这样的肯努力为国家宣传艺术文化,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溽暑随笔  谈画报  林语书  良友主编为出夏季专号叫我撰文,但夏季这题与我最无缘,因夏季是四季中我所最恨的一季,想写来也未必有什么好话,春秋二季各有所长,冬天愈寒冷愈叫人精神焕发,惟夏季炎热则令人昏昏欲睡,出门既不堪,终日蛰卧屋中亦非办法,故不取也。  我想还是出我自己的题目,说画报。据一般文人及高谈“文学”者看来,总以为画报是“茶余酒后”之消遣小道,难登大雅之堂,正如有高谈文学的人鄙夷幽默一样。此辈眼光如许之高,事非救国则不为,言非高论则不发,本来大学二年级生态度如此,也不足怪,但事实上这班人却常把目前切身关系弄糊涂了,文学弄成廊庙祭品也是这班人所作之孽。你想不是这班急急欲登大雅之堂的道学,何以在旧时中国文学的圈地,小说永远被蔑视遗弃而三国水浒红楼未能收入四库全书呢?  其实画报之未列入“文学”,倒是画报之幸。一登彼辈所谓“大雅之堂”,便要失了生趣,要脱离与吾人最切身关系的种种细小人生问题。在我看来,今日画报比文字刊物接近人生的切身问题,而比文字刊物前进。何以言之?西洋杂志文早已做到(一)通俗,(二)有趣,(三)切近人生问题(如“云之彩色从何而来”,“幸而我未生男儿”等),既有高深题目,亦能写得雅俗共赏,博而能达,浅不伤雅,人人念得下去。中国一般杂志还是文人抄书的玩意,受了道统之遗毒,什么“动向”“检讨”“鸟瞰”“趋势”,一本二百页杂志,无一篇看得下去——我莫能名之,只称他为“不近人情的文字”。这只是“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文之变相。Addison在十八世纪初办伦敦日报,凡其撰者,篇篇入情,句句入理,时人称为“将哲学由天上搬到人间”。因为他能小中见大,用浅近的话谈出高深的哲理,这是一班大学教授所不能为,而实在是杂志文的正宗本旨。今日为杂志写文者谁肯写得浅不伤雅博而能达呢?其实都是方巾作祟,文人不肯放去空架子而已。推其故,也是中国杂志文尚未演此种笔调.大家为杂志  撰文,还是用贾谊“治安策”的笔调,是写给在上看的,非写给在下看的。吾看画报,反能“通俗”“有趣”“切近人生”,能反映我们衣食居住的生活,反而近情,所以说画报比文字报进步。将来中国教育果普及,工人农人都能看报,文字刊物也非走上这条路不可。  其次,画报已经能相当的弥补中国影片的缺憾。西洋影片有所谓“教育影片”,其内容包  括(1)各地的风光,令人引起爱自然之美,(2)动植物之生活,(3)科学之秘密,(4)实业工业物  料制造之手续等,令人得不少知识。试就中国范围举数例:(1)四川盐井是如何样式,(2)古法造纸造墨之程序如何,(3)桂林山水如何甲天下,(4)。比京胡同生活如何,(5)蒙古之服装风俗如何。这些都是“教育电影”应做而中国影片公司所不敢做或未曾做的事,而这种知识常常被我由看画报得来。影片银幕所不收,曲尸文学所不谈,反而被画报注意到了。这也是我所以说中国画报前进之 理由。  我在等着看中国杂志有这样近情文字的一天,也等着看中国有少抄书本多淡人生的撰稿人。在目前,中国还没有受这种训练的文人,能把文字看轻一点,材料看重一点,也还没有能写近情的文字的投稿者,所以我还是在荒野嘹望,看画报过瘾。  二十四年,六月卅日晚萆。  消夏回忆  郑伯奇  十五年前的回忆:  那年暑假,我到日本海边的一个小镇去避暑,无意中认识了当地的一个敏慧美好的少女,惹起了许多意外的纠纷。暑假还没有完,带着恋爱的创伤,我就向东京跑,想去会几个老朋友解解胸中的苦闷。并且,我在上海同读中学的老同学H君到美国去留学,路过横滨,我也很想借此机会去送他。  ……

书籍目录

郜元宝  编者序

凤子  雨的倾诉
郎毓秀 比京学歌记
西谛  略谭中国之彩色版画
陆小曼 泰戈尔在我家
郑振锋 谭中国的版画
阿英  中国画报发展之经过
靳以  忆上海
郎静山 漫谈摄影
元洁  “春之都”的昆明
予且  予且随笔
芦焚  生命的灯
张沅恒 北碚之行
陈约克 去延安途中
巴金  在广州的最后一晚
严速  我所知道的新四军
赵家璧 “良友”十四年
潘汉年 对日抗战中的第八路军
赋基  结婚的悲剧
菲子  病魔处处
石万里 无锡泥人
张若谷 上海的湖心亭面面观
袁殊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卫咏诚 伦敦“宝川夫人”观演记
梁得所 山居闲感
翟关亮 与卓别林半日游
柯灵  信
茅盾  证券交易所
可其  苏彝士运河
郁达夫 上海的茶楼
董纯才 螳螂的悲剧
王瑞骧 暹罗杂记
穆木天 弄堂
黑光  夏威夷
曹聚仁 回力球场
赵家璧 北行印象
耐雪  瑞士,欧洲的消夏场所
黄苗子 郑板桥
溽暑随笔
龚啸岚 戏剧的后台
李集之 洞天奇境
郁达夫 伟大的沉默
徐月虹 橄榄
玉河  诗一般的希腊
魏守忠 崇状元府观狐记
张沅恒 忆兰州
常任侠 汉墓残迹
李言三 魏马,哥德的故乡
洪深  大饭店
鲍昌怀 邮票搜藏热
冷善远 衰败了的古荆州
张若谷 巴黎一昼夜

杨扬  编后记

作者简介

在大陆地区长达二十年的历史中,《良友》经历了从初期迎合国民党政府到后来积极参与抗战同情左翼的过程,但《良友》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民间刊物,政治色彩的转变不过是当时一般民间刊物所共有的一副时髦面具,其真实面貌则比较中庸平实,这只要看它二十的基本不变的栏目设计就可以知道。《良友》后来政治报道对象有所扩大甚或转变,但那仍然是由一种时尚意识所决定的。当然,采访中共著名人士和八路军高级将、报道丁玲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等等,也表现了一定的左翼立场,不过这在当时也还是一种时尚,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某种现实的政治倾向。

图书封面


 1926~1945良友散文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戈尔泰来上海小住,陆小曼接待的住他们家因为她老公徐志摩和戈尔泰有交情,忽然羡慕起这个女人来
  •     文字比现在的时尚杂志散文不知道好多少,但是也不排除所记之事无聊无谓的可能
  •     收录了《良友》中的一些散文,很有年代感。其中有郎静山论摄影的小文章。
  •     民国风貌
  •     我是把它当作文史资料看的,小窥民国风情
  •     旧闻新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