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之美》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古书之美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13305853
作者:韦力,安妮宝贝
页数:248页

赚钱与买书之间——新世纪藏书家韦力

从《书楼寻踪》中认识一个叫韦力的男人,足迹踏遍江浙一带,千里迢迢,就为亲临旧时藏书楼的那一刹那,前世种种记忆如卷轴般缓缓展开,一股亲切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此人的身份,从他若干言行中,隐约中觉照例该是一位书斋里的酸文腐儒,哪天一根筋没闲住,大吼一声:我要看真的!于是乎推门而出,一去不返。要说迂腐,一点也不冤枉,且看他拜访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的时候,正逢那天在搞移动通信展销会,室内分贝稍微高了点,对此他大为不满地讽刺道:“图书馆本应是个幽静的地方,如此热闹,在改革大潮冲击的今天,其他城市也少有这样的景观,看来镇江不愧是经济重点城市,至少图书馆的多功能利用走在了前列。”喂,不就是那天叨扰了您老的清净嘛,何必连带把镇江都奚落一通?访铁琴铜剑楼时,因工作人员不让进,他便借了竹梯想从后墙翻到院子里拍照,此时一旁的“工人兄弟看我们如此执着,都笑了起来”,这一笑让他觉得在“工人兄弟”的眼里,自己不过是个穷极无聊的观光客,搞不好甚至被当作了死缠烂打的狗仔队,字里行间不外乎是大发知识分子才有的那点牢骚。考虑到韦力先生四处奔波,所到之处只剩一座座繁华散尽的空楼,又接连饱尝门卫的白眼,吸收了不少“负能量”,对此本人殊为同情。然而我以为,假如作者在诉诸笔头之际,能将这些情绪化的语句抹掉岂不是更显修养?之后韦力又出过不少书,都比较专业,一如其书名,显然非专业学者不能为之。再后来就是这本《古书之美》了。此书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两部分以访谈的形式简要介绍了几本韦力自藏古籍的来龙去脉,窃以为这才是本书最有营养的部分。中间是一大段夫子自道,主要是谈他自己对人生的态度。最后的部分是流水账一般的文献学知识点罗列,你翻任何一本文献学教材都会有,唯一不同的是,这些概念显然经过有意加工,几乎是用最少的术语和举例来解释每个专有名词,乍一看显得那么通俗好读,即使完全没有文献学基础的读者读起来也不费力。然而不费力的东西读过又有什么能留下呢?巧的是我又找到了一本2009年出的书叫《古籍春秋:中国古籍善本鉴赏与收藏》,开篇“常用术语汇释”的段落在内容上和本书第三部分居然有重叠之处。忽见其封面赫然印着“韦力先生特别推荐”,顿时明白,想必韦力先生一定是极其欣赏此书内容,以至于在本书中也照单全收,主动包揽自己的推荐义务。可惜最后好像偏偏忘了把书名“推荐”出来,不免给那些渴望多长见识的读者设置了小小的障碍。也就是在这本书里,通过安妮宝贝的采访我终于知道,这位爱书成痴的人并非是学者,而是商界高管。作为一个商人,他所有的兴趣不是积累财富,而是赚钱用来买书、藏书、读书。安妮宝贝惊叹于他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切换地如此自然成功,套用一句俗话,“在商人堆里他是最有文化的,在文化人中间他是最会做生意的”。然而在我眼里,这可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光环,反倒是加重了他内心深积的矛盾与冲突,活在始终不被人理解,也无法完全理解别人的怪圈。他为了买书选择了从商,不到30岁已经实现了凡人在财富上的野心。对他而言赚钱太快太容易,只要是钱的问题都不算问题,因为还有很多更重大的问题他要解决,比如古纸复原工艺,推动藏书事业等等,这些都是有钱也不一定办成的事,是大人物的事。可是偏偏有很多“经济实力不行”的小人物不自量力地过来凑热闹,让人不胜其烦。一次在孔夫子网为《芷兰斋书跋初集》作宣传的时候,许多“穷书生”纷纷要他传授经验,怎么捡漏,怎么用最便宜的价格淘到最有价值的古籍。缠得腻了,韦力干脆回复道:“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挣钱能力,我认为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此言一出,澄清了这样一个事实:原来很多人并不具备赚钱的能力,却偏偏喜欢玩烧钱的东西,如此错位之下才产生了诸多“问题”。我相信他会纳闷,同是爱书人,为什么其他书友不能像他一样赚钱买书?我更相信,很多“穷书生”这辈子也未必能赚到他一年买书砸的钱。不信?2008年的《北京商报》,韦力亲口说自己在古籍上的投入是600多万元,而且是“每年”。反正作为一个尚需咬牙才狠心买下内页书影已统统糊成一团的“山寨之美”来过干瘾的吊丝,我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他又身处于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中。据说有个生意人来他家见到一屋子旧书,脱口道:“这里有这么多烂纸啊!”韦力大受刺激,遂有“芷兰斋”的称号问世——即把“烂纸”二字颠倒过来,取谐音也。可想而知,他谋生的场所充斥的是无趣之人,必须小心翼翼地压抑自己的爱好,生怕一不小心暴露在外,便得到“烂纸”的恭维。又有一次开书友会,组织者本要计算出席者每人分摊多少钱,他大手一挥说都自己出算了。结果别人说,你不要一副救世主的姿态,你以为照顾了别人,别人未必这样想呢!其实稍微懂点心理学就不难看出他这种“救世主情结”很大程度源自童年的生活背景。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描述为一种病态的“过度善良”,一般由于童年生活在父母地位很不平衡的家庭所致。我们知道韦力的父亲是个“野性不羁”的军人,对待子女善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而他母亲是个出身世家的艺术工作者,双方的身世背景相差甚远。他就像柳宗元文中的“蝜蝂”(书中反复提过两次,貌似误记成白居易了),背负了很多不应该背负的东西,活得很沉、很重,既没有外人眼中的风度翩翩,也不像他极力想表现的那些超脱物外。安妮宝贝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感,到底嗅出了一丝消极的气息,追问下去,没有正面回答。大概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本质。无论以两个世界里的何种身份面对,都是跳不过去的沟壑。或者根本没有答案。总之,不说就不会有人知道,哪怕是小心翼翼地活着,也比整天提防听到“烂纸”这种实话要好吧?现实告诉我们,人格分裂时间长了,迟早是会有副作用的。

古书之美好

偶然在书店翻阅到这本书,书名就叫古书之美,看起来很小也不算厚的一本书,价格接近50元,书价如同它的书名一样,不讨喜却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是指和其他书摆在一起的时候。书只有两部分的内容,前面是作者对于古书收藏家韦力先生的访问,提到一些关于古书收藏方方面面的问题,行文一如作者以往的风格, 后面部分 是来自韦先生对于自己收藏的部分古书的介绍。 各自占了一半。看到有两个有意思的地方,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韦先生年少得志(作者的话, 经营企业很早就获得了成功,现在每年投入几百万用于购买古书。然而他生活上极简,不热爱运动,不沾烟酒。当然偶尔的应酬时能喝一点。家庭生活简单,夫人笑说他是个无趣的人,他说他不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的事,正如他不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花许多时间去商场买衣服鞋子,挑选半天,最后还是要买。为什么不看上了马上就拿走。 他的解释是。没有时间。 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能投入专注去做一件你认为值得的事。而收藏古书这件事恰好需要这种专注。但是他也认为,有的人专注柴米油盐家庭生活,有的人专注其他,没有对错,只是选择不同而已。我在一本大概也算是古书里看到一段话,大意是。虽然人有贤愚,文有高下,有的人写出的文字通顺而且天花乱坠,但是读来乏味,而有的人写的笨拙简单,有的地方并不通,却可以让人读下去。其中的滋味和道理,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正如古书之美也不是人人都能懂的,而作者和韦力先生一致认为,既然是美好的事物。有必要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砖引玉也好。书里有小的书签,上面是杜甫的一首诗,具体不记得了,记得杜甫的一首诗里有,家书抵万金 一句,古书大概也能抵万金了。这本书的采访人和作者见封面 。

说书之美不如说人之美-读<<古书之美>>

说书之美不如说人之美-读<<古书之美>>昨日思南路图书集市第一次开张,天又不错,于是前去逛逛。书摊不多,只四处,一处童书,一处外文书,不喜。所以能逛之处却也不多,所幸还能淘得几本归来,其中有本古书之美。初见时见封面典雅,内容应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虽然是安妮宝贝所著,价格亦不菲,不算太厚一本,要价近50大元,加之塑封,不能看内容,有点犹豫。再看第二作者,著名藏书家韦力,虽然名字不熟,我的最大问题,记不住人名,哈哈,猪肉好吃,何必要知道猪的名字,但是既然藏书家,想来不差。果然下手买了,到手马上拆了塑封,翻看目录,大部是安妮对韦力做的访谈,心下略安,应该不错。今日花了大半日读完,果然不错,有不忍释卷的感觉。虽书名为古书之美,莫若说是以书识人。仿佛间,见一青衫古人,手执一卷,翩然而至。读什么样的书,成就什么样的人。从韦力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淡淡的影子。“习惯以善良的角度理解别人,而社会上普遍的思潮是把所有人都当成坏蛋,在交往中从坏蛋中筛出好人。但我依然按本性来交往,把所有人视为好人,至少在他坑骗我之前。”“守信,做事但求无愧我心。”“事实永远胜于雄辩,少说多做才能把一件事做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处理公司琐事和商业往来,都非我性情所悦,只是谋生手段,我的兴趣在于书,读书的快乐远远大于一切。但我告诫自己,要活在当下,必须务实的做好这一切。”通篇读罢,脑海中的韦力是这么一个人,借用书中的说法:“一个常说自己无趣的人,一个说自己是一个与这个时代不相宜的人。在内心的层面,他的身份也许只有一个,一个单纯的爱藏书爱读书的老式人。有一些意兴阑珊。但始终一意孤行。”哈哈,“一笑人间万事”,你是那路上的领军者,我辈在后踯躅前行,此道不孤!

安妮这本书是她的丛书中的另类,但也完全是她的风格。让我看完感兴趣的不是古书,而是韦力这个人。这个人倾尽个人之力,做古书收藏。用力用得那么深,投入,是我们很难在现实中看到的人。在中国,当下的人们,没有信仰,金钱是一切的驱使与衡量的标准。所以那些民间技艺失传,因为没人愿意去做去学。没有了信仰以后,行为也就是无所忌惮,肆意妄为。

以古书为内容的普世访谈录

无法给出十分的评价,暂且用以古书为内容访谈和普世之书评论。访谈基本上是两个人的思想碰撞,当然也包括心理攻防。问什么问题,怎么问;回答什么内容,怎么回答,部分程度上可以窥视对谈双方人生状态和精神认知高下。作为一个访谈人,提问的内容,有古书专业引入,从关注古书、古书收藏,到收藏者的收藏历程、精神世界,采访内容是丰满的。而作为被访谈者的藏书家,回答有时似乎偏离发问者的提问,或者也反应两者认知上的差异,看似所问非所答的回答,却让人对古书、藏书、藏书人有更全面的了解。访谈者给古书收藏贴上的标签是“不合时宜”,稍纵即逝的优雅,包含伤逝的人文情怀,从她提问的问题来看,与她之前的作品所关注的问题一脉相承,生僻角度、古旧物件、寻常生活、物质、文字、宗教、生死,对藏书家的叙述也一如从前的文字,大约藏书家是真实的存在,文字略微少了些文艺的气息。相较于访谈者的文艺,被访谈者则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较为务实的内容,风雅之事,做起来需要极为严肃务实的态度,,藏书家关于古书、古书收藏的问题回答务实,是很好的古书科普。但对安妮宝贝提出的触及内在精神的问题,回答还是较为精简,感觉还是有些苍白。但在现世与古书之间,藏书者的心态还是有较为完整的呈现,抛去财富、藏书的外衣,被采访的心态,其实与整个社会的状态其实是同步的,精英的忧虑与大众无异。藏书家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不安全感,来自于对社会本能的不信任感,精英尚且如此,需要定力和阅历的藏书家尚且如此,忽然明白,在大的历史环境中,谁也无法置身事外。人尚且如此,那些在历史中极尽消失的精致,或许真如安妮宝贝所言,如夜空中流转的星光,逐一熄灭。

知晓的已经无语,不知的仍旧未知

读完了,访谈录后的古书入门知识和推荐旧书部分不错,对于谈话录,看一遍就够了,就是这样,他们谈的不了解的还是不了解,了解的已经经历过,不想在说什么了,盼以后增加古书版本内容,少一点不着边际的谈话内容,可以由韦立一人编书

所剩静心,所辖无意

站在书店,把书看完了,没有买。这是一本清谈的书,我跳过了很多有关专业术语的部分,包括韦力大段的对古书的历史,藏书的历史的描述,也许你觉得这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可我不这么认为,我阅读这本书,不是想了解任何关于古籍收藏的知识,我只是想看安妮写的文章,看她笔下确实活着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是我读这本书,最本来的愿望。书很好看,虽然没有 眠空 那么好看,但依然很真诚,坦然而淡定的叙述,包括几次清谈采访的情景,通过安妮的笔触,渐渐还原本来面目。在大段安妮发问,韦力回答的段落里,我最喜欢看韦力对人生的看法,对藏书的看法,以及他对生活的看法。干净通透的人,在世间的尘土以及内心的清明之间,找到平衡点的男人,就是这样,让人羡慕的,不止是他的好运气,挣钱的手腕,藏书的丰厚,更是他可以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强大内在。这种男人,是真正的男人。推荐看,虽然又是一本我不喜欢的精装书,让人有点烦躁的纸壳,不过好在这本书的开本不大,入手的时候感觉很干净,清亮,腰封的确很要命,安妮的两本新书全有腰封,扔不扔都很让人不爽。还是最喜欢hansey给安妮做装帧的那段时间,也许因为hansey是个读书人,软装的书籍看起来舒服又柔软。本身不喜欢13,这个评论貌似又要排在13了,不管怎样,推荐有时间看看,透过这个备受争议的女人,看看这个清亮自在的男人。所剩静心,所辖无意。

《古书之美》跋

读书难免不有倾向性选择。对研究者而言,是一忌讳;但对于闲读书的人而言,却无所谓。此前,我没有读过安妮宝贝的任何文字,偶然间因为被书名吸引而买了这本《古书之美》。这是本访谈录,只在开篇有安妮宝贝的一篇序言,文字、气韵都极佳。然而却像元明瓷器,对于一个思绪乱飞、耐心不够的读者而言,一两个尚能静心感受,多了反而会生出恐惧来。于是,我并没有就此而生发出读读安妮宝贝的想法。所幸,这本书采访的对象是个很有魅力的人,藏书家韦力先生。这是个细致、谦和、内敛、坚毅、执着、充满理想主义的现实男人,是个生活中极富情趣,却又极乏情趣的人。女人或许会很容易爱上这样一个男人,但与之生活却需要相当的怀抱和理解。他说有关收藏古书的事于我是启蒙,他在谈论收藏时所散发出来的种种思想光芒深得我心。他说许多珍贵的好书轻易聚在他这样一个小人物手上,足以证明这个社会的收藏体系是有问题的。他认为我们的藏书历史在建国后产生了隔断,而文化断档是很严重的问题,几乎将中国传统彻底割裂。他向往那个有钱人都是读书人的时代。他感慨这个时代,感慨知识分子不应该这样穷,作为社会精英不应该买不起古书。作为一个藏书家,他对现今这个以效率为生命的时代非常不满。效率至上,也就必然导致一种功利的价值观。对于收藏,他说如果不能将收藏升华,只停留在聚物的层面,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是一个仓库保管员而已。他之所以收藏,只是想告诉别人,美之所以为美,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当他得到一些珍贵的善本后,不计成本的对其进行复制,以求尽最大的可能保存这种做书的技艺,也为了让更多的读书人能够看到。按他的话说,是用一种行为艺术的做法来告诉人们,什么样的存在是精华和优雅。令人敬仰的是,他非常清楚他所藏的书在他这里只是暂居,等他死后这些书必然有别人的爱书人看护、挖掘和发扬;他深抱“吾道不孤”的信念,自有人时空相隔,就此传承,是这样来的,终究会这样延续下去。他同时是一位相当成功的商人,也只有从商才能让他有能力收藏这么多的古书,但从商对于他或许也就仅止于此。他是位儒商,对社会人生有着精到的理解。他说出世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行为,人处事不应该脱离社会现实;他还说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就是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前提就是尊重对方的世界观。不要有一种救世主的姿态,自以为照顾了别人,但别人未必这样想,好的出发点未必有好的结果。因为人是独立的,正如胡适先生所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只有独立的个体才会实现社会的自由。可独立是什么呢?最根本就是思想,我们这个时代太多人不喜欢自己思想,惯于用别人的想法来代替。这是很可悲的。他当然也是一个读书人,对自己所藏之书的札记轻快流丽,虽然是谈所藏之书的收藏来历、历史或版本,却暗暗涌动着一丝明朗的笑意,让人觉得清新而舒张。他同时也治石,所刻的藏书印细致、沉着,美。他是一个普通人。这,不再让我们止于敬仰,而更多的将是反思了。我不由得想起安妮宝贝在访谈中记下的一段话:“虚空终究要归于虚空。只是,在虚空的间隙,微小的个人还是尽其所能地创造自己所希望建立的一个世界。即便明知道它会变化和消逝。但这的确就是一个人生命曾经存在的历程。”

相当好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安妮宝贝对韦力的采访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韦力介绍藏书的基本知识,以及他的一些藏书。其实应该是韦力的作品。绝大部分的话语和文字出自韦力。安妮宝贝的提问没有出彩的地方,换别人采访,可能更好。偶尔安妮宝贝也会抒情一下,是一种酸酸的小资文。韦力是一个读了很多书,对人生,对社会,对很多问题有自己思考,有自己看法的人。内心丰富,沉稳、内敛。听这样一个人说话,读这样一个人的文字,是一种享受。韦力对儒家思想很推崇。我虽然对儒家思想不太了解,但是不喜欢,甚至反感它。也许在孔子时代有它的意义,但是我觉得它本质上是虚伪的,不讲人性。觉得孔子就是一个虚伪的人。看到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上大骂儒家思想,很痛快。佩服韦力对藏书的执着。但是他似乎执念颇深。也许应该体会佛家思想,学会放下。

这本书主要讲的人物藏书家韦力,通过对这个人物的一些见解,我感受到,他与我的很多一些想法接近,特别有共鸣感。特别是对古这个的喜爱。现代人喜欢古,并非食古不化,反而更加应博古通今。不知道由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喜欢中国古典文化的东西,近代文化,我不太感冒,反而对古典文化有着非常多的求知欲,我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可能古典文化的思想内涵吸引着我吧。我觉得一下子很多问题就一下子想通了。正如韦力所讲,其实老祖宗的那一套,其实才真正值得我们去学习。而且通过学这本书,也增加了我对书籍的认识。也是一本很好的书。

神清骨冷无由俗,烹茶细论往世书

我还记得四年前在国图看馆藏善本展览时的情景。之前在文献学的课堂上,总听老师追述宋版书的美轮美奂,语气无限怅惋。将近五十岁,一身名士气的教授脸上那种欣然神往的表情,令我心驰别处。记得有天正是晚课,窗外沉沉魆魆,腊梅暗香细细,令我蓦地想起张耒的旧句:清香侵砚水,寒影伴书灯。思绪直飘到古今文人无不心驰神往的的宋代。待到我真的走进国图不大的展品陈列馆,隔着厚厚的玻璃凝视那些传说中至珍至美的宋版书时,兀地心里一沉。纸张依旧莹白雅洁,墨色依旧清晰干脆,隔着代远年湮的悠悠岁月,不腐不朽,仿佛安静陈列是它们永恒的姿态,一翻页就是地老天荒。我惊讶的不是它们形制的精美,在我看来现代的某些书籍或多或少地传承了古书形制上的美感,真正打动我的,是这些来自往世的古老籍册,何以历经数百光阴长存至今。——对于现在的书,我虽见不到它们流传后世的模样,却也心存疑虑,现代技艺批量生产的书,是否能存得到流芳百世的那一天。这本《古书之美》,令我再次忆起了那些旧时光里的古老之书,这一次,我虽无缘与它们相见,却得以透过书页欣赏到另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这书做的真漂亮。——这是我拿到书后的第一感觉。它比我想象的要小,小于正常的32开精装读本,却是正好趁手的尺寸和分量。护封的纸质很特别,细看有雅致的压纹,内封灰色简净,素面朝天。甫一翻开,掉出一枚书签,上题唐人杜甫的旧诗:“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却不是广为人引用的那前面两句。大概取的是这“漫兴”与“深愁”吧。内文的纸质排版配色皆从雅,所配照片也安置得很熨帖。我是封面控装帧控,碰到这样的书,先不管内容如何,单看这装帧也觉得喜欢。书分三部分。“访问记”是安妮与韦力的对谈,“古书收藏”是文献学基本知识介绍,“古书谈”是韦力谈他的藏书。——老实说所讲的内容并不深,想从中获得专业性古书收藏鉴赏经验的读者恐怕会感到失望,它不是一部学术性著作,更像是一部向大众介绍古书收藏的普及性读本,但书中的某些部分仍然打动了我。安妮是一个很好的采访者,抛开那些记录文字,书中的对谈内容十分精彩,话题不仅涉及古书收藏本身,信马由缰,由收藏谈到了历史、文化、往事、当下、人生、美与哲学……也许,收藏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腰封上录了韦力老师在对谈中讲到的一句话:“我总想告诉别人,美之所以为美,到底是怎么回事。”美是什么?千百年来,当物质繁盛到一定阶段,人类必将开始追求“美”。秦汉之美肃穆,魏晋之美清旷,唐代以雄大潇洒为美,至宋则追求“韵”而“绝俗”。“神清骨冷无由俗”,这是内敛的宋代人对自我人格的期许,他们于形下之器、形上之道的态度皆是如此。他们回归书斋,以一念清明为人生至乐,与雅洁净润的人、事、景、物朝暮相伴,营造与之相通的精神空间。宋人走进书斋,通过书、笔、墨、砚、纸、灯、瓶、案营造意趣,进而转化为精神世界的内省,于是宋人藏书、读书、著书,这读书人的脾性得以流传,书斋意趣也成就了宋版书的精美绝伦。美是什么?安妮在访谈中写道,韦力老师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对于生活中的细节享受和情趣体味从不在意。他不像宋人那样,对所有雅洁精美的器物一般痴迷,他只爱书,他只愿体味古书的美。廿多年的坚持,成就了他今日的藏书巨富。他身边的藏友换了一拨又一拨,唯他还在坚持。这当然需要相当的财力和精力,个中种种复杂因缘,远非常人所能想见,但除此之外,恐怕也需要对古书之“美”超乎常人的爱吧。这“美”,既是美,也是“道”,也是“真”。千年以降,人们表述不同,心之所向的却大抵是这同一种东西。所以他说,吾道不孤。当然,不是没有遗憾。“古书谈”的部分,韦力老师选了十种所藏之书加以介绍,重在藏书本身。我一直相信,与藏物相遇是一种缘分,每一件藏书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必定有曲折、有心酸、有遗憾、有狂喜,我更想听韦力老师讲一讲收藏这些古书背后的故事。——一定都是极其动人的故事。安妮在序中引了罗大经的《山静日长》,的是故纸堆里的好文章。前几日读书看到张咏《缉书斋》中的句子,辑在这里且用作结尾:“绿流北面桃花中,书斋闲锁尘蒙笼。纱窗挂户明月空,阶前草深鸣细虫。……千花万木似得意,幽香幽韵来相亲。众口藉藉道,一以如初新。伊余世上耽书客,古今万事罗胸臆。运海抟风当振翼,任是青天更高碧。”

书之美

选这本书之前,因为我不是安妮宝贝的粉丝,但是对书名与封面很在意,于是仔细看了亚马逊的简介与豆瓣的一些评论,然后才买的。拿到书的时候,习惯性地找一枚书签来用,可是顺手拿起的书签太花哨,总觉得心里很堵。读序的时候,在后面的书页中找到一枚灰色的印着诗句的书签,才觉得妥贴。书的样子很舒服。比一般的开本瘦,封面的设计、拿掉封套后灰色的布面以及印刷的字体等,都觉得很和谐。序言描述的生活是我向往的意境,虽然我很十三地想,那个人看风景吃饭和邻人聊天,难道不要工作吗?访谈部分主要是周六在大巴上看的。心里事多,常走神,走神后便退回几个小节,找回原来的点,继续看。但仍是觉得好的。安妮宝贝希望呈现的,正是我所期望了解的。韦力部分,前面的古书常识让我这个书盲对古书有了很粗浅的了解,量正好。《古书谈》的知识部分我读得有些辛苦,有个别小节跳着读,但是我对他如何与古书相遇,并收藏下来的环节很感兴趣,这就是“缘”吧。对于古书,对于书法、绘画、艺术之类的美好的东西,真期望有人能带领我/我们,教会我们如何去欣赏、去领略。有时,想想自己不懂得好多事物的美好,是多么地遗憾!

大爱此书

三冬兰若读书灯,想见太清绝。读过了《古书之美》。巧妙递进,细细探究,娓娓道来。美之所以为美,到底是怎么回事。行文脉络如同渔樵之问答,余音未尽。见文化流脉的衰微,更见花落春仍在的传承。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与敬畏,德不孤,必有邻。大爱此书。

古书家的收藏哲学

"如果你不能将收藏升华,只停留在聚物的层面,就没有太大意义,只是一个仓库保管员而已。"《古书之美》这本书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书籍收藏的了,包含了处世待人的哲学,韦力先生也用他的言行来型脱出一个文化藏书家该有的面貌。上面摘抄段,对我尤其受用,如今买书多杂,顺喜好,要有一定阅读量。未完待续

让人惊喜的一本书

书是同事推荐的,刚开始听到安妮宝贝,有些排斥,想来是高中的纯情小女生喜欢看的,有些无病呻吟的笔调。这本书确实是安妮完全不同风格的书,虽然里面还是有她婉约假小资的风格,不过整体来说里面对人生的探讨部分还是让人深受启迪的。后面讲藏书部分略枯燥,毕竟本人不是藏书爱好者。韦力这位藏书家让人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生活的态度,对信仰的看法,对物质的看法等等,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买这本书要谨慎,列举一段内容跟原因。

谨慎是因为,价格,不便宜。买的话,不喜欢就太浪费了。下面列出种种供大家参考。 书到了,精装,纸张质量不错,图很多,精美。 虽说是采访,但是里面一部分安妮的文字还是她的风格。如极端不喜欢安妮风格的直接跳过,不要往下看了。浪费时间。还可能看着她的文字觉得不舒服。 没阅读安妮的书,看看这段如果你完全没法接受而且排斥的话 谨慎购买。建议可以不在关注安妮宝贝了我贴出一段:中午小息。他说这个小区只有一家简单的吃面条包子的小店铺,也可开车去外面餐厅,问我做何选择。我选择包子铺。我们起身下楼去餐厅,这段路途在密集对谈之后尤显放松。 店铺环境略显脏乱,桌面预留污迹和用具。这个穿着洁净白衬衫的高个子男人,去柜台前买包子和面条,夹杂在人群中沉寂无言。安静进食。他拿出餐巾纸及时传递,这样的举动和在采访过程中他不断起身为我续水是一种属性。我一直默默的让对方做这些事情,开车,续茶,去买午饭…坦然顺受。也许只是觉得,对一个有绅士风度的有旧情怀的男人而言,给对方留出适当空间,让对方有机会做些什么,也算是一种容纳。安妮宝贝的书争议一直很大,我看过一本春宴,风格独特,没有想喜欢不喜欢,也没在看一遍的欲望,一年在某个时段读上一本她的其他作品也好。读多了估计我不行。她的新书评分还是评论都被很多人黑。 这本书翻了一些,很多关于古籍的知识,比如什么是善本,收藏用什么纸张,关于藏书印等等很多,我都不知道的之前, 收获应该说很大,这个就值得5星了。安妮只是采访,当然有一部分她的文字风格,我上面贴了一段。我不是特别喜欢这种风格,但是只是我不习惯。不等于不好。 很欣赏安妮采访思路,打算买大方。 采访前会在网上搜集别人采访过的,不在提问,而且不关注这些人本身做的事情,而且关注做这些事情的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方式。他的观点,理念,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种种。冯小刚说舒淇事件,那些黑舒淇的人,他们没有那么道德,他们的言辞本身就恶毒很多倍了。这些人我还不希望他们看我的电影。 安妮的书迷也应该这么想。 一本书都有他的价值,只是你看的到看不到。不喜欢可以不看。假如你意外的像很多人说的一样,打出眼睛被伤害了,那么你在评论这些时,不也被更多次伤害么?又看见这些字眼,或者打出你不喜欢的东西相关的字,你的眼睛跟你的手,理论上不也受伤了?为什么还可能有快感? 可能因为你觉得你这些话帮助了别人再次同样受害。如果这样的话,我沉默。 任何恶毒的话,负面的东西,你表达出来,你先伤害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难怪很多书告诉我们要不抱怨,不解释。 所以每每看到听到恶毒,负面的话,我真的很难生起怨恨之心。我只是说说自己所想。祝大家都能愉快。

芷兰斋--还原古书沉淀百年之美

《古书之美》是和《眠空》一并购买的,很是诧异,一个作者很少在同一时间出两本书。《古书》价格高于之前安妮的任何书,开始有点费解,拆封后,其装帧和纸质都堪称精美,于是也便觉得物有所值。《古书》实质是一本访谈录,安妮提问,韦力回答,谈及了关于古书的各个层面:纸张,装帧,形态,印章等,然而最打动我的并非这些,而是韦力本身的品质,对古书莫名的情怀,对世界善意的态度。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也是极有成就的藏书家。四十七岁的男子,衣着素净,低调身份,每年投入六百万收购古籍。自己出资包下一家古纸研究所,不计成本,用古法制作纸。用做出来的纸印书,请扬州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老先生刻板来印。看起来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事情,他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去做。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有人把韦力花大价钱买回来的那些古籍称之为“烂纸”,于是,他将烂纸一倒装,变成了芷兰,于是有了芷兰斋,他收藏古书的秘密花园。有人说:“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主要看他读了什么书”他说;“读古书,会读出自己的渺小,自己的浅薄”今天的科技带来了社会的物质进步,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匮乏。对风雅和优美投以深深爱慕,对高洁和矜持的情操不是信仰,这样的辰光貌似已经一去不复返。然而像听一场古老的戏曲,看一场皮影戏,读古人留下的诗词常浮起这样的心意。那里没有石头森林,没有钢筋铁塔,没有无休止的工作和无法排遣的压力。桃李芳菲之间,是人在其间踏歌漫行,时光漫漫。犹在芷兰斋,他小心翼翼打开手卷,翻开书页,古老纸张几乎发不出声音。这些静静的衰老的书籍。当文字,纸张一一展现在眼前,深邃辽远的信息在瞬间扑面而来,带来强烈的冲击。这奇妙的感受难以言传,却令人难忘。我渴望自己最终有着这样的生活:一壶清茶,便可以谈笑古今

同事给的,

同事买了十数本,拿去送人,被我看见,厚颜要了一部,还谈到是否可以弄一个类似的东东。拿到手之后很快就翻完,因为是采访式的文字,读起来很轻松,不会有任何困难。可惜的是,书中的书影拍的实在是不怎么样,严重印象了审美情趣。我这个同事是个摄影爱好者,他拍的出来的东西很不错,估计让他来拍这些,效果要好的多。就阅读观感而言,安妮与柴静是完全两种不同的状态,柴静似乎是更加外在,而安妮试图要走进采访对象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从文字而言,安妮要更胜一筹。不过,这个书似乎要比柴静的书影响小得多。柴静的看见大街上到处都看得见,而古书之美网上的价格快过百了,还不一定能买得到。其实前半段是对一个半老男人的怪癖的探究,这个人不抽烟不喝酒不看电视,不上网,唯一的爱好是四处收书,而且到手的书还不卖,但他居然是个商人。他说以前成体系的收藏是贵族精英搞的事情,只是机缘巧合,落到了他这样一个小人物手中。他说,三十年前他就借来一千多万做生意,和日本人的一桩赔本买卖就赔进去了上千万。当然,这种赔本买卖也赚到了对方的尊敬和日后的生意。书里没有谈他后来怎么挣钱,也没有谈到更多生活的细节,只是说了下,他小时候曾经把小人书放在树洞里,后来找不到了。这个树洞,是否是他一辈子的痛,以至于他后来一定要建起一个藏书楼,一个真正属于他自己的树洞?他说,他属于一种消极的悲观的人,认为暴发户式的发展已经失去了精英的追求,不再沉迷于传统和文化,让他觉得悲哀。他自豪的认为自己手头的东西,即便放在乾嘉盛世,也足以和当时的那些大家一决高下,他自信他的藏书能够在他手上发挥出一些作用。他也写书,出书,还费钱让人搞一些古法造纸的研究。对于我们这些远离高大上的人来说,贫民式的生活,需要最多的是生活的知识和对世界的认同。不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去争取某些自己认为值得一作的事情。他说,人生就像雕琢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搞到最后一锤子咋个稀巴烂,人生亦复如此。他说他曾经花了很多精力将一个杂志起死回生,高潮之时,他退出,那个杂志也就挂掉了。这本杂志是齐鲁书社的《藏书家》。偌大一个中国的藏书圈子,结果一本杂志都只能依靠一个人的力量,不知道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群体的悲剧。他很反感别人说他没有学问,因为藏书不看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常态。他谈了不少他对于历史、文化、社会和教育的看法,有些看法其实跟社会流行的看法并没有什么两样,至少没有看出有什么深思熟虑的反思。但对于一个试图从所有社会生活领域中退缩出来,建构一个自我的小世界的人来说,他的认识何尝不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种浅薄,还是一种无知,但对于这个号称是当代中国藏书第一人来说,或者对于当下的藏书界来说,他所达到的高度,是一般细民永远无法企及的。书的后半部是韦力的作品,讲的是古书收藏的常识,这些东西其实在他的另外一本书里面已经讲过一遍了,重复的再做一遍普及,或许是对安粉的吧。

读「古书之美」有感

以前从来没有看过安妮宝贝的一本书,但大名已经如雷灌耳。对藏书家韦力就既没看过他的著作,也没有听过他的名号和事迹。可见他确实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读「古书之美」这本书,主要是我对古籍还是有一些小兴趣,本科读的是历史专业,研究生读的是历史文献专业。此事也可见我的专业素养不算高,对当代藏书最多的藏书家都还不了解,实在惭愧。读完这本书,应该说我确实对安妮宝贝和韦力先生都充满了敬意。先聊聊这本书吧。我是被书名和封面所吸引,并且也看了「开卷八分钟」对这本书的推荐。书价格不算便宜,但确实物有所值,装帧设计和用纸都十分考究,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文中的大量的精美插图更是值得细细观赏。全书越读起来非常流畅,所谈及的内容也并不高深,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多有所论及,特别是韦力先生谈自己的藏书经历和爱书情节,很吸引我,也很契合我的感受。深入其中,仿佛我也参与到了这个藏书爱好者的小聚谈。我想很多爱书人可能和我一样,会产生"吾道不孤"的共鸣,这是一种很温暖的阅读体验。对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无法推脱的责任。了解传统,反思传统,传承传统,我们都应该肩负起一份责任,这是一种文化自觉,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传统中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温暖和认同。韦力先生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做了很多的牺牲,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颇多成就,值得我们去效仿。作为一个成功人士,他对工作和爱好的平衡,也值得我们去思考,用心工作,利用工作创造的价值来支撑自己的爱好,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他并没有执着其一而放弃其二。这确实不简单,不是吗?我的经历告诉我,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需要清醒的自我认识和坚定的意志。来自:http://shanglei.net/history/ancient-book-beauty.html

古书之美美在哪?

——读《古书之美》后感2013年初,安妮宝贝出了两本书,一本是散文集《眠空》,一本是和藏书家韦力合作出版的《古书之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购买后者,仅仅因为书名而不是安妮宝贝的大名。在等待书到的漫长的一个月里,我一直在猜想,安妮宝贝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一种体验。肯定不是她所写的小说那样,简洁离世,或许应该像是她办的杂志书《大方》,有态度有口味。终于,在拿到书的这一天,我一口气将之读完,不得不承认,安妮宝贝这一次很大方地让韦力做了主角,而自己充当的是若隐若现的引导者。这样很好。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在书的预售期里,就有各种安妮黑在豆瓣上给差评,仅仅为了黑安妮宝贝。不过还好,读书人大部分都是明眼人,现在(特指2013年1月23日)可以看到的是,豆瓣上的评分是7.3,大部分人给出了五颗星的评价。其了不起之处在于,仅仅靠古书和热爱古书的韦力,就足以撑起这一本书——这就如韦力的矛盾性格一个,不爱抛头露面却又想“对这个行业有所推动,来影响一部分人”。其了不起还在于,书的装帧、设计,用纸特别是韦力所收藏的古书照片。这些了不起,和钱有着很大的关系,又和钱没有关系。是的,钱可以买来大设计师的设计,可以买来最好的纸,可以买下最昂贵的古书。但是,好的设计,是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那楷体行书中的一横一竖的优美,是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那柔软别致的纸,也不是你想有就肯定可以有的。更不用说每一本有着丰富故事的古书了,正如《西游记》里观世音化作的菩萨所说:“袈裟有好处,有不好处;有要钱处,有不要钱处。……着了我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处;若贪淫乐祸的愚僧,不斋不戒的和尚,毁经谤佛的凡夫,难见我袈裟之面,这便是不好处。……不遵佛法,不敬三宝,强买袈裟、锡杖,定要卖他七千两,这便是要钱;若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将袈裟、锡杖,情愿送他,与我结个善缘,这便是不要钱。”单是这随喜和善缘,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都能拥有的。安妮在书的序中提及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写的文字,“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一开头就给书定了调,这个调就是境界。什么样的境界呢?那就是,时间和空间都放空。怎么评价这个境界呢?安妮没有把全文都照抄,我帮她照抄:“味子西此句,可谓绝妙。 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这一段什么意思呢?安妮作了解释,“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是主流,“而有的人另辟蹊径,背离大多数人的归宿,在扑面击打的浪潮之中做不合时宜的事,其根本也只是一种个人选择”。如果你能看明白,也就能明白,如何把七十岁活成百四十。所以,正如安妮所说,此书最最的了不起,是“文字背后,唯见承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安妮和韦力一样营造出来的放空境界吧。书的上半部分,是访问记,是安妮对韦力的访问。下半部分,是韦力对故事收藏的解说和收藏部分古书的心路历程。如果不用心看,会觉得此书像一本不怎么严谨的杂志。我是等到读第二遍,才多少有些理解。这个理解,首先必须建立在对韦力这个人的理解。让我照抄书中的说明吧:“韦力是中国目前极有成就的藏书家。我查资料得到一些数据:‘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在他的藏书体系中,收藏有八千余部、七万余册古籍善本,其中宋元及以前刊本、写本五十余件、两百余册,宋元递修本和宋元明递修本近二十部、三百余册,明刊本一千二百余部、一万宇册,名家批校本及朝校稿本八百余部,活字本六百余部,碑帖一千七百余种。’”对于大部分像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我们会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一个超级有钱人,而且很傻。有钱的男人玩什么不好,玩车,玩房地产,玩女人,这个人居然玩书,而且还是玩古书,很明显是书呆子。当然,或许也有人会说,他很高级,这不是玩书,而是玩文化,玩文化多高级——因为不是随便什么有钱人都玩得了的。这是怎样的一个有钱人呢?再附上安妮的一段描写:“他说他不喝茶,不抽烟,不喝酒,即便应酬场合一样可以放开酒量。只是有些事情‘需要收放自如的心情,要在控制之内’”。我们可以判断,这个人的钱,已经不在他的钱包里,不在他的银行账户里,而在他的精神内涵里。再附上一段描写帮助大家理解:“年轻时我很自负,认为赚了钱以后‘千金散尽还复来’,结果得到很大的教训,赔得身无分文。后来有人觉得我是个人才,在困难阶段曾经帮过别人,不应受罪,于是给了我一千两百万,我用这些钱开了家公司,又迅速发展起来。我的守信观念很强。十几年前,我跟日本某家大型商社订了批货,量很大,大约上亿元。突然汇率大变,汇率损差一下子几乎将公司全赔进去。当时所有人都劝我中止合约,因为这不是我们的问题,按商业术语来说称为‘不可抗力’,中止合约于情于理都说得通,并且因为结算方式是信用证,那时还未真正结算,止损还来得及。但我认为是人民币的汇率发生了变化,对方没错。员工们都跟我急,认为我迂腐,只想保全自己名节,有必要在这种关头谈什么信用吗?而我宁可公司破产,也要坚持自己想法,结果一下子赔进去几千万。之后不久,那家商社的副社长一行六人专程从日本来到中国,一进公司就集体鞠躬,告诉我说,世界上一流的大商社,他们在中国签了大量订单,因为汇率剧变,一夜之间几乎全被取消了,他们也被迫修改了许多合同的条款,而对原先签订的合约未提任何要求,且能全额付款执行者仅我公司一家。他说,我们知道你们不是一家大公司,这次损失可能很大,但你的决定改变了我的观念——中国人不守信用的观念。因为这一点,我们认为值得来向你致谢。同时,我们决定将中国的总代理权授予贵公司,因为遇到了一个守信的经营者。”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有弱点,有不足,“我为什么做事?就因为要做,没有目的,没有那么高的理想,也没有那么多的算计。”“我时时都有逃世和遁世的倾向……处理公司琐事和商业往来,都非我性情所悦……”“回家之后不过欣喜几天,贪念便渐渐萌生:什么时候能将《乐府诗集》配齐啊?……古人云:聚书好货,终为一贪。道理虽懂,但贪书之心有如顽疾,恐怕是终生难愈了。”他把自己得书之癖形容成甚于吸食福禄寿,却让整个人的形象更加真实。到此,可以简单概括这本书的实质,一是介绍韦力这个人,一是介绍韦力这个人对文化的理解。我仅仅勉为其难借由这本书理解了韦力这个人的某些方面,而对于书中所讲到的文化,我只能说我苍白无力,只能留待了不起的人去解说。最后的最后,回答自己的提问。古书之美,美在爱书的这个人,美在每一本古书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再借韦力的话来推荐这本书吧:“喜欢的人会喜欢,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无聊。”

美学只是附庸

美学只是附庸。另外,五星献给韦力先生。印刷质量堪忧,不少页印字重影严重。……还有大家都知道安妮是个不肯好好说话的人,所以情理之中的,废话特别多。摄影师实在不能给好评……这么好的机会居然用这么大的光圈…理念上就有问题,完完整整好好地展示一本书籍、一叶纸张就行了,整出移轴效果很好玩??…花俏!!肤浅!!真是作死……看看后面韦力先生做的图,多爽!访谈本身很精彩,超过后半部关于古籍科普部分。其中有不少小细节,就比如有谈到日记,韦力先生写日记是不记生活琐事的,他不认为自己值得今后人研究。也有谈身后之事,他那么多的藏书,未来也许会让拍卖散尽书籍,且让后世藏书家分享到收藏书籍的快乐。关于古籍收藏,p19有:“今天的藏书家都是从八十年代末期兴起,包括我在内。我们跟传统有所割裂。”这句说的不错,收藏书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这才是正统的收藏大项,文化上的断层导致了古籍的收藏不为大众所详知。我相信在未来会慢慢有所改观,连着两年古籍拍卖走俏便能说明这一点。p73:“古人把收藏叫“选学”,是专门的一门学问。如果你不能将收藏升华,只停留在聚物的层面,就没有太大意义,只是一个仓库保管员而已。”这句也说的不错。但“精英论”让我有些难过呀,但却是事实。他说:“这个社会的收藏体系是有问题的,它本应由能力更大者来完成。”如此论,平常的人是不太可能接触到极品宝贝的,捡漏之心可以休矣。如是你轻易得到了,虽是你个人的幸运,却是这个社会的悲哀。“需要收放自如的心情,要在控制之内。”人生那么短,时间那么长,一刻都不允许浪费。以这段结尾吧。p30说宋刻本主要是麻纸,这点我不认同,客观的来说皮纸竹纸也很多,只是流传下来的主要是麻纸罢了。中间有段是描述共同进餐的……尼玛写的好矫情,读的时候我脸红了p148:“而北四阁中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一部则毁于八国联军入侵。”误…好吧,其实是英法联军………

吾道不孤

2011年去宁波探望卧病的外公时,曾步行至市区的天一阁一游。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书楼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藏书一度达到七万余卷。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今流连于修葺一新的阁中,儒墨之气虽犹在,但约莫是出于保存的考量,故而未能觅得一纸半卷的古籍,最后在阁中角落的书店中买了几卷仿古折本,算是到此一游的证明。出门之后留有淡淡的惆怅,一来是感染于青砖白瓦,二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怀有一丝的隐忧。中国古代历来有藏书的传统,无论是官方的官藏,还是文人士子平日所好,甚至是王侯附庸风雅之举,历代都是一种社会风尚,直至20世纪上半页亦如此。然而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整治与社会变迁,至于今日,藏书大多出于保值与转手的经济诉求,唯兴趣而藏书者,不仅稀少,也让人普遍觉得不可理喻。本书中安妮宝贝的采访对象韦力就是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人。青年时便开始经商,一帆风顺,腰缠万贯,却将大量金钱投入古籍的拍卖与收藏中,却不为保值,不为转手,单纯地收藏,一己之力藏书三十万卷,坐拥藏书楼数座;不好运动,不看电视,没有其他娱乐,不关注衣食住行,为藏书读书清心寡欲一生。同作为爱好读书与买书的人,甚至连我都难以理解一个人投入所有的家当来收藏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古籍到底在图什么,在这个社会中,几千万的金钱用来买房投资岂不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但“图”这个词用在藏书家们身上显然是小人之心了,正因为有这些“傻子”们的存在,中国文化才得以世代相传直至今日。在现实或纪录片中看到秦腔和昆曲的时候,我时常在想,这些在我们年轻一代看起来很“滑稽”的东西,三十年四十年之后,当现存老一辈的艺术家们都离世时,8090后们是否真的有觉悟和力量来传承这些无法用GDP来衡量的精神财富?近年来国学的大热并不意味着国人对传统传承有所觉悟,而是因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与饥渴才迫使自己从老祖宗们的一言一行中去寻找适合于现世的答案。如果三十年后在中国再也听不到秦腔昆曲的引吭,读不到弥漫着书虫与墨香的古籍的话,我们这一代岂不是要发出“祖宗社稷毁于我手”的亡国之君式的悲鸣?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古书之美》,但所论述的远远不至于古书的形式与内容美,透露的是一位怪人对于藏书的无比热爱与对文化传承的一生追求。想象一下,让自己的脚步回荡在空旷的藏书楼中,随手抽出一卷古老的纸张,静静翻看一张张深邃辽远的古今年轮,忘却昨日不可谏的失恋,忘却今日未做完的考卷,忘却明日犹可追的金钱,融于道,融于卷,融于绵延浩瀚的历史长河,融于灿若星辰的时空苍穹,这是一种怎样超脱于现实的满足,予人地位和财富永世难以企及的精神升华。如果可能的话,我也愿为这种力量的传承竭诚尽智。毕竟,还有这些不可理喻的人在,吾道不孤。

穷逼

我想安妮还是不太适宜做访问的,她自身的情节和情愫太多,难以做到客观。平时看她的文字,习惯了她细腻的矫情,但她在这样的文章里面就显得怪异了。关于藏书。无内涵,无机运,无金钱的我,不管韦力怎么说,我终究觉得那是有钱并且有一定修养的人的游戏。可是我依旧喜欢韦力对书和读书的态度,和对社会的思考。对于“上层社会”应该由社会精英构成的这一观点,写书的人和看书的人还是有默契的。想来我不是一个对金钱有所逐的人,却厌恶看到那些所谓的有钱人把整个社会显现出更多的灰暗,浮躁和素质低下。书中有大量的科普内容,但是我想知道纸的真实状态,而不是文字状态。我想知道例如纸的古代和现代制造工艺的差异,现在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觉得比赘述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好。

安妮宝贝是有多擅长把任何事情写得如此孤独

当然这件事情 从本质上看就透着一股子孤独我很愿意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自发做着这样的事情有的时候生活得久了会忘记自己的梦想这个时候刚好有阅读到这样的作品还是好的提醒下自己

请让我简短吐槽

十多年前,我注册了榕树下账号,那时候安妮宝贝真是文学界大网红。她的作品,男主一水儿的白衬衫儒雅高冷范儿,很迎合自命不凡的女性品味,反正我是买了好几本,助攻她上作家富豪榜。近几年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过安妮宝贝,因为喜欢她的人就很喜欢,不喜欢的就说她文字矫情,我也不想被看穿。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套路,我一向很尊重成功人士的套路。而且她改了名字,也许换一种套路了。借到这本《古书之美》,我很开心。第一这本书定价很贵,不翻看我肯定不买,翻看了也不一定买;第二是喜欢这本书的装帧风格,拿在手里很舒服,纸张很好,插图也算精美,封面貌似用了《施顾注苏诗》的封底图,版权费也不用交的。本书前半部分是韦力的访谈,后半部分是韦力写的古书收藏知识。虽然安妮署名在前,我实在是觉得这本书中她充其量是策划人和编辑,内容还是韦力的,还是值得一读。另外她对于见韦力先生第一面的用词:“形体清瘦,个子很高,穿白色衬衣,长裤上有一道妥帖熨线。“这种形容不知韦力先生作何感想。吐槽完毕。作为一本古籍收藏的入门级读物,要开卷有益长知识,再有契合点,就值得花时间去好好拜读。 先普及古籍方面的小知识:A 历史上记载最早的藏书者是老聃,周朝的图书馆馆长;B 宋代是刻板艺术成熟的起点,因此大家都是追求宋版;C 我国的藏书历史产生了隔断,和传统有割裂,80年代后兴起;D 卷轴装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装帧形式;E 任何一件藏品的价值都不能违背“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F 读书的广与博是收藏古书的基点;G 藏书是把书当成研究对象,全方位研究而不仅仅是读;H 复原古纸很难,工艺和技巧失传,需要不计成本的实验;I 书院藏书较官藏和私藏为晚,唐开元六年,玄宗设丽正书院;J 专题收藏的分类;按内容:正经正史、历代文集、弹词、宝卷、戏曲、小说、词类、佛经按形式:抄校稿本、套印本、活字本、精刻本、版画、藏书家所刻书按出版:宋元本、明刻本、嘉靖本、清三代本。在安妮宝贝和韦力先生的对话中,比较有共鸣和值得商榷的部分:1.每个人就像电脑,自有一套程序,这是自身的修炼。但程序运行需要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就是他读的东西。他对人生的判断和行动均来自于他读的书,不可能突破这个框架。(有点同意,如果想格局大,还是要多读书,多总结)2.人之所以独立为人,就是要独立的思想,但今天太多人不喜欢自己思想,而用别人的想法来代替。(这不是和1矛盾了吗)3.就像有的人每年都会修订自己的遗嘱,意味着自己的思想每年都在变化,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我自己也在不断变化,在取与舍之间不停转换,一切都是当下的想法而已。(这段还是同意的,想做的事情先做起来)4.出世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行为。人处事不应该脱离社会现实。(出世不算一种态度吧,人都是要混饭吃的。活得像个正常人,然后再去影响别人,这是对的)5.我认为社会缺乏一种精英意识,这个社会需要精英,需要让人们明白什么才是值得崇尚和敬仰的。精英意识就是崇尚和敬仰真正的精英。(但什么是真正的精英也没有讲清楚)6.对于宗教,我想保持客观。我不信教,以保持对各个教派平等地看待,才谈得上研究。但我不亵渎,自己不能解释的事未必不存在或不成立。人类的思维成果尚不健全,包括对死的认识,不必貌似唯物地坚持眼见为实,没见过不等于没有,任何貌似真理的极端化评价,都是用大帽子来掩盖某个问题,是以俯瞰式的角度来看待的。(这段不能同意更多)7.(五四运动)对中国正统人文体系的颠覆,打乱了旧的宗族制社会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体系。结果产生了一群没有信仰的物质动物,正如当今社会现状。(这个论调也使悲观了,我们传统文化基因是存在的,一方水土一方人,我一个草民,也读过论语,也有除了赚钱以外的理想,怎么会是个物质动物)第一遍刷完,钦佩韦力先生真藏了不少好东西,也在做很有意义的事。平日简单生活,努力工作,兼顾收集和保护古书、造纸、影印、修修补补、更为此落下残疾,也是很唏嘘。只是藏书是个私人爱好,后人不一定喜欢,把它当成资产,早晚也是散掉。而且书的确不好存储,要有地方放,要防潮防蛀,防火防盗,这个过程耗费人的精力。总之人总有归去那一天,护不了的时候,希望古书们有个好归宿。另外,我很好奇高晓松那个杂书馆,书是谁捐的呢?如果爱读书,爱吐槽,可关注本人公众号:罗生门对话,图个乐呵。

喜歡古書的魅力,更佩服韋力的執著!

看此書后我更期待韋力的藏書目錄藏書日誌,如果韋力老師能夠整理買書多年的經歷得失與考究古書之真偽流傳,真是功德無量!還有古書之美,小小一副圖片實難滿足愛上故紙堆的人。。。希望韋力老師力作能夠彪悍的大開本,把古書的唯美儘量展現在今人面前,現代大多數的書,或者繡花枕頭或者濫竽充數特別對古籍的印刷,實在讓我等愛書人鄙視加痛恨,吐槽無數啊,跟宋刻本相比,我們活回去了。。。文化的沙漠真心不假!套用狄更斯的名言,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看了看

书的装帧很喜欢,但是价格也贵,薄薄的一本定价将近50,打过折后还40块,记得日前,一个大学教授说书的价格日后肯定会涨。这是书涨价的迹象麽。买的时候没看页数只看了图片看起来起码有四五百页的感觉,买来打开一看有些薄不免有些失望,感觉价格定高了。内容吧,于我而言得益的是见识了藏书人的精神,了解了一些藏书界的那些事,以及历来藏书史的概观。另外后面附带了一些有关书籍的小知识感觉挺棒的,只是现在不准备看,准备放下来以后再看。安妮的书一直很喜欢,这是她涉足专业领域的第一部书,算是由关照自己转向了关照客观事物的某些存在。前几天读了她的《眠空》感觉,她似乎从成长上总是比我早一步,点破生活。逐渐的对生活变得淡然而弥足珍贵,变得包容,繁华的或惨败不堪的。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终于多年坚持的以客观的态度看待事物有了一个落脚点。着陆了,像是尘埃落定般。

任是无情,亦动人

她让我知道~她的书里,不光有七月,安生,不光有林,有苏佳明。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韦力~在读书之后,度娘了韦力这个人。但先入为主了~书里有许多关于古书的专业内容,对我来说,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在对白里,夹杂着古书的背后的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却能勾起我身后的兴趣。 这本书,是少有的~安妮让人成为了主角~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尽我的所能,把我的财富,我的积蓄,换成知识和内涵,存进我的心里,放进我的灵魂里。

为韦力先生打多一颗星

要评此书,首先一点,请撇掉安妮宝贝的幻想,单看韦力先生的言语便是了。读罢此书,深感传统物事之美,古人智慧之无穷,非今人能力所能及。从书本印刷字体书法选择的艺术性,到装帧采用的缂丝(今已失其精髓)技术,美不胜收。古时,文化为政治所戕害,但总有商业这个游离在边缘的世界给予财力支撑。今时,文化为政治,经济共同戕害。令人唏嘘不已。

矛盾之兰于矛盾之世

古时君子好自比为兰,读此书毕,甚觉韦力是君子兰。而安妮宝贝,用她一贯的文艺写法,也把古书收藏写出了新的文艺。初读,最喜欢“对话之一 历史。身份。故事。关系。” 这个篇章的读起来很舒适,让韦力梳理了古书收藏的脉络,讲他喜欢的宋版书,收藏所注重的标准等。对于从未接触过古书的自己而言真是大开眼界。一些出版物(如《施顾注苏诗》)的闻所未闻,一种关于《册立光宗仪注稿》中装裱的缂丝工艺(有失传后新工艺不如古代的喟叹)的精美,一个在《黄太史订正春秋大全》中出现的“泰昌元年”(泰昌帝仅当了一个月皇帝就薨了,因此引起的年号之争)的稀有性,等等。产生了马上想去翻古书的冲动。后几章采访是关于韦力自身的。我用标题“矛盾之兰于矛盾之世”,是读完最大的感受。这个“少年得志,有家庭背景,自己能赚很多钱”的人,反复重复自己的“无趣”。吃穿简单,住得平凡,而他却也曾在1992年有过一次环球旅行,结果是“在飞机上坐的几近呕吐,脑子发木。从此他说不再喜欢任何旅行”。正是因为经历过的人才有资格“无趣”,知道了真正喜欢的,自己觉得“有趣”的,然后专注下去,其他的其他人认为“有趣”的事情和生活方式,于他便不再重要。他的感慨是“知识分子不应该这样穷,他们本该是社会精英,不应该买不起古书,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应被推给古书行业。”这便是我们所处的一个矛盾之世,他说:“在西方人观念中,商人是最智慧的,尽管中国社会向来不认可这一点,对于商人持贬视态度。因此我们国家进入商品社会非常缓慢,到今天也没有建立起真正以市场为主体到经济结构,反而形成了一种金钱效应,以金钱论英雄,并越发极端,导致人情冷漠。人是生物界中唯一能自觉选择死亡到,而做此选择的最终原因都是对社会结构的绝望。” 而“社会缺乏一种精英意识,我们不断地强调大众,认为奴隶创造了世界。这个社会需要精英,需要让人们明白什么才是值得崇尚和敬仰的。精英意识就是崇尚和敬仰真正地精英。年轻人都缺乏这种意识,都觉得自己蛮不错的,都在以自我为中心地否定一切。这其实还是大众意识而非精英意识。” 可是我们所要的精英所构建的世界,却也经常被实际情况斫得七零八落。说自古读书人当官,金钱伴随着权力,当时精英的贪腐一点不逊当下。说精英时代止于民国,可民国时期最好的精英去了台湾,才数年光阴,撰文之日刚好洪秀柱当选了国民党主席,一个当年的大喷子,成了在崇尚精英的社会里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她只是一个缩影。再说今天读一文,大大批斗中国经济学家该切腹自尽,赚着奇高的出场费,说着人们要他说的话,忽视互联网经济,其中提到“网红经济”,而我们当前的趣味在被Papi酱之流所消费。‘雅’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他选择的路,除了收藏古书,还尝试恢复古法,用古代的方式重新造纸和印书。文化的割断都是让我们痛心的一件事,可是我们多少人去行动,行动后又有多少人有这个耐心。于事是如此,于人亦是。“今天的社会节奏太快了,没有人真正有耐心品味一个人”。慢下来,我们发散的思索和经历终会慢慢寻得一种“体系”,可处于一个矛盾之世,这种体系本身也很矛盾。譬如他守信观念很强,举了个跟日本做生意因为汇率剧变,冒着宁可公司破产,也要坚持完成订单的例子。但是他也说“中西方之间的差异,西方以‘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根本,但我们的‘仁义礼智信’中,‘信’是最后一位的。”作为一个儒家的推崇者,在遇到仁义(公司破产股东权益受损)、智(所有人都选择了不交付订单)与信相悖之时,他那时的做法还是选择了“信”。当然“信”当时给他带来了完满的结局。他的理解是“很多东西都可以融通,不能绝对化。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都东西,尤其是人跟人的关系”。但“融通”本身就是一个混沌的词。中西学经过了一百多年来的交流碰撞,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我们已经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脑袋了。读书乃至接触新人事的时候,我们抱着“怀疑论”,不不经思索全盘吸纳,我们学习,我们考证。典型的从“中学为体”向“西学为体”的转变。“西方的固有西式的优雅,但本民族但也未必全是糟粕,虽然在先进科技方面达不到西方那样的谨严。大家饿着肚子时为吃饭奔忙,吃饱饭的时候就会思想,有思想但没有体系就会产生为你,所以社会发达到一定程度就要探讨人的归宿、人活着的价值等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宗教?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他说“中国却没有宗教。”,确实我们被称为无信仰的国度。他的方案是复兴儒教。可连儒学里也有矛盾之处,韦力说他在思想上受影响较多的是荀子,可在生活中,“习惯以善良的角度理解别人”,性善与性恶,也是不存在绝对,因此由回到了混沌。他还说“吾道不孤”,可也说了“孤独会有,因为无法进行深层的交流。无法在这个世界上说更多东西,因为得让自己活下去。在家庭中也有类似问题,我父亲是个老革命,他不知道怎么生出这样一个与他相悖的儿子来,我也搞不懂”。这便是各代人之间代隔阂。我们也深知“没有必要争论,因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既然都觉得自己更正确,那就你坚持你的真理,我坚持我的谬误。不试图说服别人,这是自己所谓的宽容和尊重。人和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就是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前提就是尊重对方的世界观。”尊重,我想这才是整个中西方思想体系中最契合的一个词。学会尊重,我们才不知道自尊自大,也才不至于妄自菲薄。也因此,“读古书,会读出自己读小,读出自己的浅薄。”可依旧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下半册韦力撰文的《古书收藏》,饱饱的知识,我想我还会去找他写的别的书来读读。夜深,读完一书不想拖笔记,明日要早起,止于此。

不对称的对话

安妮一直是这样,哪怕改名为庆山。一个作家,重要的不是风格如何,而是风格如何evolve. 你不能数十年如一日的这样。所以,当你长大的时候,安妮就显得幼稚了,对的,她目前只成为了一个参照系。和韦力这样的大家对话,需要气场,气场不是名气,而是智慧和学识。这些东西有些靠体悟,更多只能是积累。安妮我感觉这么多年没有积累,她不能提供给读者新的东西,因为她没有吸收更多的思想资源。如此一来,和这样一位大家对话,实在是很容易露怯啊。所以,如果我是安妮,我就知难而退了,市场重要还是名声重要啊?说回韦力,这是一个奇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身家过亿,痴迷藏书,也是中国民间藏书第一人。万事凭兴趣做,总能做到最好。不过,韦力在一次找寻古碑的路途中,被石碑压住腿,导致残废了。如相信迷信,则会有扰动过往精灵的可能,如不信,那只能说,万事平衡,你在这个世界上拥有太多的财富(无论是精神财富还是物质财富),老天总需要夺取你另外一些,不然,你作为一个存活在世界上的个体,就失衡了。喜欢韦力的人,可以关注“上海书评”的公众微信账号,上面有专栏。

做一个落后时代的人——读《古书之美》

早年间扬之水还未得“女史”之雅号,并不独于古代名物的考证,写了不少现在看起来的闲文。另一位孟晖女士也早不写小说了,成了杨先生的追随者,研究起了“潘金莲的发型”。而安妮宝贝,似乎也对古物兴致尤生,与韦力合著了眼前的这本《古书之美》。《古书之美》权作茶余饭后的小食,并不见得多费心神。跟此前安妮宝贝的独立完成不同,她首次与藏书家韦力先生合作,以对话和独语等形式阐释了“何谓古书之美”。大概是“古书之美”的“古”字漫漶而出的印象,使我不仅对安妮宝贝的文字多有挑剔,甚至连对藏书本行写字副业的韦力先生也多了一份厚望。出道十来年,安妮宝贝著有《告别薇安》、《莲花》、《素年锦时》等随笔集,而我最近的阅读记忆停留在她的小说《春筵》。她的文字在一波网络小说家中很具特色,精致忧伤的文风为其赢得了很多年轻的拥趸。《春筵》里,她对男女情事的纤锐表达时常也让我感到疼痛。安妮宝贝的那种阴气重的文风很能呈现古书之美的,所以撇去书中的对话部分,那些单独成章的文字看起来更有整体感也更漂亮。这就是安妮宝贝在离开韦力先生对视的目光,以一己的凝思集中地让“韦力这样一个人”栩栩如生的时候,安妮宝贝才显得手脚自如。我是很喜欢她笔下的那个深受儒道精神浸染不被物质所缠缚的韦力先生的。诚然,在安妮宝贝和韦力的对话录中,落于纸上的韦力的对话留下了疑问:这些黑字经过安妮宝贝的润色吗?在一切朝钱看的当下,韦力对古书的既拧又执的情结被记录了,而其深部对古典文化的痴迷的精神也被澄清了。这不禁让人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美好想象,韦力这样一个独特存在竟见证了俗世也有清流的罕象。古语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而这样一个爱宝马爱美人的时代,韦力却偏对古书抱了一份难得的癖好和痴念。想来,这不仅让他成了如今收藏界的一朵奇葩,也引来了安妮宝贝的惺惺之怀。她从对方的眼神和谈吐中仔细寻索他的来路,以及何以成为当今的“韦力”的一切原因。很显然,在不隔而亲和的交遇中,她不仅看到了传统文化落于一个现代人身上所折射的熠熠光泽,同时有幸走近了这个古风犹存的现代人的书斋,感受那种不事装饰以书为主的隐秘而静默的世界。我想,对于古书之美,“古书——韦力——安妮宝贝”构建了“美的传递”的关系。韦力作为第一现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直接与那些沾满灰尘又散发岁月芬芳的古书发生了直接的关系,这在一个不善文字表达的藏书家言几乎是“妙处难与君言”的心理状态。好在,身后的安妮宝贝接下了这个难活儿,让韦力和那些古书的幽香一点点弥布于白字黑字中。若是说《古书之美》的大段篇幅着重于安妮宝贝和韦力的交接,借住那些着眼于古书展开的声音和感觉勾缀起某种朦胧的古书之美,那么后面的小部分文字则是完全是那种就古书谈古书的学问说了。此间有《古书小识》、《古书形态》及《古书用纸》等,涉及古书的版本、纸张及书印等专业学问。对于读者,也许会因没有了安妮宝贝和韦力的身影而失掉了阅读的甘味,却让人真正回到了“古书之美”的根上。那么繁复的版本和用纸,足以让现代人自惭形秽于生活的粗糙了,也会让我们不由得向藏在古书里的过着精雅生活的古代人遥遥致意了。“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这是日本著名词作家阿久悠的一句话,曾被柴静和很多人喜欢过。而我更觉得这样的话更像是韦力先生的“个人写真”。不同的是,他在古书收藏世界里的一双慧眼,凝视的不仅是古人心,更多的是看到现代人心和古代人心之间无从逾越的鸿沟。我想,他与安妮宝贝的这本合著本身的意义不仅在恢复当下人对从古书之美追踪至古中华之美的仰慕之心,更在质疑我们是否可以在如此快速飞奔的时代切出一块宁和的空间以供心灵自由而诗意的呼吸。《古书之美》中配有多帧美图,《施顾注苏诗》封底的一朵朵梅花开了千年吧,《册立光宗仪注稿》包首上的云纹熨帖了心头美雅的想象,即使近瞅《唐人写经残卷》上的“于诸众生生大悲心,平等无二如视一子……”不也能平顺额间的蹙眉吗。这些大概都是古书的本在之美,古书的本在之魅,带给无论是安妮宝贝、韦力抑或我某种动人心魄的力量。我们从那一撇一捺中窥见人心,从一花一草中嗅到诗情,慢慢褪去身上的现代性残缺,同时慢慢积蓄内心的力量,为同戴“炎黄子孙”的冠冕而骄傲。《古书之美》也许只是古书之美的一点引子,一息气氛,一道屏风。而古书作为承载美的载体,某种意义上应该是每个国人的文化后花园,亲近和走进是因那里埋下了我们的胞衣,我们的乡愁,以及我们的根。

坚毅和专注的精神所在

看《古书之美》是因为安妮宝贝,至于对古书的研究倒不甚感性趣,所以着重看前面大部分采访的始末,安妮和韦力两人的对话,以及安妮的旁述。韦力这位藏书家值得人敬重。其人的品格及审美情趣都值得人学习和思考。书中也不时有很多发人深省的阐述。“人之所以独立为人,就是要有独立的思想。但今天太多人不喜欢自己思想,而用别人的想法来代替。”“随遇而安,饿了吃碗面就行。这是受儒家传统的影响,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对吃穿用度都不讲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是一个凡人,不可能面面俱到,花精力做了这个就干不了那个。生活有不同的选择,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只是每个人的取舍标准不同而已。。。”“时间就这么多,再被割掉那么多块,当然不会产生大块的东西,这不是很正常吗?如果能成大事,是因为舍弃了其他的,道理人人都懂,但谁都不舍得放弃。”“我的感慨是知识分子不应该这样穷,他们本该是社会的精英。。。”这是一本可以适时翻看的书,不必从头读到尾,但是一些富有哲思的话还是很值得细细品味的,同时,此人“专注”的精神很值得学习,比如,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到极致。少说多做,用行为打败时间。

墨香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从访谈记录中,可以了解中国书籍的发展。古时,一本书,从纸张的制造到书写出版,都需要比现在投入更多的精力,所以古书的分量往往更重。特别是古时的手抄本,抄写人可以通过书法的形式,赋予古书另一种美。随书附上的某些手抄本残卷,似乎还透着屡屡墨香。非常好!

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

寂靜的午後時光,陰雨天氣帶來陣陣寒氣,但我又是十分珍惜這樣閑淡的時光,泡一杯茶,聽著輕音樂,持一冊《古書之美》,在書香中,細細地體味古書之美,人生之樂,或許就是如此吧。起初買這本書,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因為安妮寶貝,就像我曾說過的,安妮似乎已離我很遠了,仿佛隨著我的年少時光一同消逝了,消逝于時光的更深處。儘管如此,關於她的書,我還是想要買下來,可以說,她曾承載著我的年少記憶,而我又不忍輕易捨弃。其二是因為《古書之美》的封面,這樣美好,靜靜地散髮著懷舊的古老氣息,使我深深著迷,這種美,攝人魂魄。很喜歡安妮序中的一段話:被湮沒的古時,熱衷于插花、焚香、點茶、掛畫的日子,手工逐一製作出端正的紡織品瓷器漆器和食物,尊重四時節氣,對萬物和天地的敬畏之心,對風雅和優美投以深深愛慕,對高潔和矜持的情操不失信仰......這樣的辰光貌似已一去不複返。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的無度建設,慾望的不斷膨脹,我們已被無情地投入現代的大熔爐,那些古時的美好的靜默的時光正一一地被世人所遺忘、拋棄。有時候,我真的想要穿越時光,抵達那些古人的時代,流連于古時的詩情畫意中,領略其中古樸的魅力。然而這樣美好的幻想也時常被現實的喧鬧所掐斷,我知道,這樣的辰光已一去不複返了,留給我的,只有古時那惆悵的落魄的背影。儘管如此,我們仍能在觀望中追尋古時的美,因為仍有一些人鍥而不捨地做著古人也曾做過的事,就像韋力先生,這個形體清瘦,高個子,穿白色襯衣,長褲有一道妥帖熨線的中年男子,他是個商人,同時也是一名藏書家,僅憑個人之力,收藏古籍逾七萬冊。於是就有了在芷蘭齋他與安妮的第一次對談。他說自己是“一個與這個時代不相宜的人”。在內心的某個層面,他的身份也許只有一個,一個單純的愛藏書愛讀書的老式人。有一些意興闌珊。但始終一意孤行。所以他也在靜靜地做著些看似與這個時代不相宜的事——藏書。這件事很難,但之於他,又不得不做。他談及經商,他說自己在商業上是個不計得失的人,也不喜歡經商,他清楚地表明,工作是爲了賺錢,賺錢是爲了買書。

老去詩篇渾漫與,春来花鳥莫深愁。

这是书里面附赠的书签上面的原话,我想用来当做这本书的书评也是相宜的。与书的每一次交汇,莫过于与陌生人的相识过程,有的开始就惊心动魄,带着满满的喜悦之情兴冲冲地全然投入,这个叫做一见钟情,结尾也许兴味索然,也许意犹未尽。也有的初见淡然,越是深入越觉得有味道,这本《古书之美》就是属于后者。我无力像书评家那样阐释作者的文笔和结构的精巧之处,只是以一个小女子的角度来表达刚刚放下书的心情和一点小情绪。书里面的图片很精美,应该是用微距模式拍的,很有感觉,纸张的触感相较于之前的书也是极舒服的。内容的设置很流畅,让我这般懒惰的人看下去也一发不可收拾。因为是访谈,字句之间没有过多的修饰,但也体现了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文化修养。那种独特的魅力由字里行间都可以轻易地被感受到。这是一本很有诚意,很适合爱书之人慢慢看的书,当然,若是仅仅是因为外表而去买它,束之高阁也是很好的装饰。我一直很喜欢扉页额味道,并且称之为,字句的表情,透露着它想传达给你的气息。但是不同的书由不同的纸张印刷,味道有好有坏,我也不似从前,总爱闻书里的那股味道,怕影响自己看书的情绪。《古书之美》和高中看的《在海拔壹万叁仟米的地方》一样,光是触碰到扉页的纸张,就会让人会产生莫名的亲近感。书里面的气息亦是自己以前很喜欢的那股纸张的味道,也是某棵树的味道。郭珊在给七堇年的书《尘曲》写序时写过一句话:那么,就好好写下去吧。不负此生,不负己心,别忘了那些倒下的树,白纸黑字,是它们的命换来的。这本书,若我是那棵树,也会很欣慰和喜悦的。而我想对自己说的则是,那么,就好好看下去吧,不负大好年华,不负读者的身份,每一本书,都是一棵树的生命,都是一个人的思想。犹记得我心底那个梦想,开一家古雅的中药店,采药、制药,然后放在木制的小抽屉,用小楷写下他们的名字,铜锁锁上。然后请一个白胡子的郎中,把脉、开方。浓浓的药味,正如书味,凝聚着历史和光阴,经由某种载体,传至我们的内心。且,经久不息。消掉我所有的青春,换一个让自己喜欢的姑娘。愿未来,有人可以与我一同畅聊那些书里面的时光,并肩看天地浩大。

故纸堆里小情趣

初见此书,为其封面所吸引。金粉小楷辅以黑色纸底,十分养眼,使人生起探究之意。开篇是序,所引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遥想山居岁月,生出柴门竹扉幽远情意,于故纸堆觅得许多乐趣,很是向往。中意的是彼私藏古籍,秀美小楷令人不禁临摹之意,却又苦于摄影角度,不能完窥摘选文页之全貌。访问记中有《施注苏诗》(宋刻本)、《唐人写经》(唐写本)、《湘军志》(清刻本),其中楷书虽有肥瘦方圆疏密之别,但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清人尚质之特征可鉴一二,实在勾引情趣,恨不能细细揣摩方可无憾。往来翻页中,间或看完藏书主人访问记及古书收藏绍介。观其文字,可见其人。以一己之力收集古籍,试验古纸配方,以求修旧如旧,力续断代,实为爱书之人,可感可叹,可以为师也。

古书之美,静静等待有缘人

这是一本带给你静谧沉凝的书。序言里,作者引用古人题为《山静日长》的文字:“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字字清丽幽远。窗外烟雨迷蒙,令人想起东坡:细雨斜风作晓寒,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样的意境之美,是古书带来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老祖宗留下的优美文字,散落在古书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而今是“看不见的手”翻云覆雨的时代,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对风雅优美的爱慕之情,对高洁矜持的信仰之意,已支离破碎。然而,总还有人在那里,孤独寂寞地坚守着日渐凋零的古书文化,为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于天地间,提供小小的栖息处。这本《古书之美》,作者安妮宝贝访谈古书收藏家韦力,为读者打开一扇厚重的古书收藏之门。序言之后,全书有三部分:与古书收藏家韦力对谈、韦力亲笔古书收藏知识普及、韦力与收藏几部古书的不解之缘。作者亲眼所见一千年之前制作出来的古书,墨与纸之天然,版画之细腻,书法之精妙,装桢工艺之清丽考究,不禁感慨科学发展带来便利、速度、效率的同时,也在侵蚀堕落着人类的审美、手工、趣味和坚毅的心力。作者与韦力的对谈,解惑收藏家为何千金散尽选择古书收藏;沐浴书香,展现古书收藏家的精神世界。常说书香,真正的书香,来自古书的纸,纯天然以竹为原料加工成的竹纸,用楮树皮和桑树皮制造的皮纸,散发出和着墨汁的淡淡香气。如今的机械印刷出版物只有化工原料的味道,电子书更索然无味,哪里还有什么书香。历史上帝王朝代更迭、外族入侵的战火蔓延,脆弱的古书常常经不起一点星光火花;而文革更让自宋代以来的古书收藏史生生割断。中华民族创造了象形文字、发明了纸和印刷术。一个为写书、印书创造了一切条件的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何忍她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和自发状态,常常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究竟是谁,要干什么?古书收藏正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继承和见证。收藏古书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考察收藏者的眼力、财力,更重要是与古书的机缘。藏书人“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常常不为外人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注定孤独。收藏古书是辛苦活,需要大量的案头工作。古书有书香,更有陈年的灰尘,很多从事书业的人会得肺炎。而韦力只买不卖,毫无功利目的,收藏古书纯粹为了喜爱、保护和传承,更加值得钦佩。韦力认为,藏书之难,因古文化博大精深,面对大量未知的古书,需要储备大量的知识,需要等待时机和造化。这也恰是藏书之趣,对未来的不可知,无法预设的目标,等待暮然回首灯火阑珊的感觉。研究古书,让收藏家重新认识反思历史,思考当下,中国社会的人文情怀割裂在哪里?怎样让人们明白什么才是值得崇尚和敬仰的?探访藏书楼,大多已荒芜,只剩残骸,更有成了仓库、成了商业街。让人感伤古典文化保存和传承的艰辛,一个古老民族对文化渴求的悲怆。书中有大量精美的图片,生动呈现了书法之美、纸张之美、装桢之美、钤印之美,而这一切均成就了古书之美,读过爱不释手。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就默默驻足在古书里,静静地等待有缘人。

吾道不孤 ——读《古书之美》有感

从拿到书到将书看完,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因工作繁忙的缘由断断续续地看与读,也与宿舍里的同事讨论书中所提及的故事,每每翻开这本《古书之美》,心里总是禁不住唏嘘。无法用语句来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热爱,自认也是一个爱书之人,可是从未想过有人以个人之力收藏古书逾七万册,四部齐备,“唐、五代、宋、辽、金之亦有可称道者,明版逾八百部,批校本、抄校稿、活字本各有数架”,同时还著有多本有关古书介绍的书籍,这是封面扉页对韦力先生这位藏书家所作出的简要介绍。当时我读到这段简介的时候,心里其实已经明白,我的注意力会完全从“安妮宝贝”这个著名作家的身上转移到这个低调到状似没有存在感的藏书家身上。他是一个商人,毫无疑问。不到五十的年龄,却能收藏如此多的古书,无论在财力还是在物力上都是一种令人惊叹到咋舌的行径,我看着书上一一拍摄出来的部分古书之时,心中除了赞叹还是赞叹。因为实在是太震撼了,也令我感到有一种遗憾,同时也羡慕安妮宝贝能在如此近的距离看到这些存在了上千年的古书,实在是不得不叹。本以为这种采访纪实类的书籍会比较沉闷,然,文章一开篇就吸引了我的兴趣,虽是采访记,可是《古书之美》还是一如既往秉承了安妮宝贝一贯的写作风格,让我一度以为自己进入了安妮宝贝另一本小说里的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穿着干练、举止严谨的中年男子,一个为了将古书之美完完全全呈现出来专门来之采访的成名作者,我以为,特属安妮风格的故事又要展开,是的,我其实没有猜错,故事的确随着“芷兰斋”一词而展开,这里藏了韦力先生百分之六七十的藏书,读到这里,我又感叹了一口气,不过心中始终没有“妒忌”一词产生,因为我知道即使让我拥有这么多精美的古书,没有一定的技巧知识和财力是绝对不能将如此大量的古书保存妥当的,而韦力先生,出于安全考虑,并没有雇佣助手,而是事事亲力亲为,包括整理书籍和打扫房间,当你看见有人能为这么多死物但同时又存在灵气的书籍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嫉妒不起来,反而,你会从心中油然生出一种佩服之感出来。是的,我很佩服他。随便摊开一本古书,便能将此书所蕴藏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他是真正的爱书之人,在藏书的同时也研究书,本以为将书拍卖回来保存妥当就算完事,可是看着《古书之美》,就知道藏书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在拍书之前,你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包括你想买什么书,这本书在拍卖市场上是否会出现,你想买的书的版本,你现时的财力是否能支撑,拍书成功之后又应该要如何对待你所新拍来的古书,总之,琳琅种种的事情,令你应接不暇,这也令我对“藏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不禁会想,韦力先生将数万册的藏书都看完,都有过理解,那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至少,在我听着他说着书中历史的时候是这样认为的。《古书之美》虽是采访记,可是并没有千篇一律的提问问题,或是机械性的对答,从文章的语言对话,字里行间,皆看出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即兴而谈,并没有过多的程序化对话,使人始终保持着强烈的阅读兴趣。兴许因为高中的时候选修历史的缘故,所以到现在对历史仍然保持一种很热烈的态度,韦力先生拿了他许多本收藏的古书出来做说明,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本涉及明末三大案的原物——《册立光宗仪注稿》。这是明万历年间朱常洛被封为太子老师朱国祚给太子所写的仪程。所谓仪程,其实就是册立太子确立帝位举行仪式等等一系列的事项礼制,在古代皇家之中是一本很重要的书,之所以对这本书印象深刻,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里包含的历史令我颇觉得惊奇,还有恍然大悟,明光宗朱常洛一生可谓短暂,在位一个月便死了,在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且其又是与明宫三大疑案有关,传奇色彩浓重得很,或许有很少人知道这本仪程之后所包含的故事,据《古书之美》介绍,《册立光宗仪注稿》是一卷手卷,前留题堂,后留拖尾,是卷轴装的一种,古人认为,手卷品味最高,其次是册页,再次是扇面,最俗是立轴。手卷又是文人间雅玩的东西,一般不挂起来,挂起来就有炫耀之意。而《册立光宗仪注稿》用的是缂丝技术,是中国古代一种织法,我想稍微对中国历史有过了解的同学应该都知道,缂丝技术是什么,通经断纬,纬丝由一节一节颜色不同的丝线接续,缂丝工艺弄出来的图案是平的,这项技法极难,后来就失传了,书中对这项技法有过详细介绍,我半懂半不懂,就只知道《册立光宗仪注稿》价格不菲的原因在于哪里,但是我本人除了装帧之外,更看重的是书中的内容,年份固然重要,可是若然没有里面记载的内容,我想,这卷手卷并没有现在那么吸引。看《古书之美》,懂得了许多古书装帧拍卖保养选藏方面的事情,虽则没有机会亲尝,可是多了解一点东西也是好的。韦力先生尊崇的是儒教,孔子一派的学说,书中也有提及他对老庄的看法,其实我更想问问他对释迦有何看法,因为也有初步涉猎佛经,也有与朋友探讨佛经的要义佛家为人处事的方法,总觉得佛学包含了儒与道,但是书中并没有过多地谈及这个,不免有点遗憾。本文取名为“吾道不孤”,是因为我也感觉到“吾道不孤”,这对于我来说,其实是一个新鲜的词,因为生活中极少涉及这个词,用韦力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人需要有一种“吾道不孤”的感觉,需要别人欣赏,而这往往很难得到,或者得到欣赏的只是他人眼中的自己。这句话说得很对,一下子就击中了心灵。我们培养兴趣爱好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除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之外,更重要的是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就拿平面设计来说,若自己设计出一幅自己很喜欢的作品出来,你摆上微博,可是并没有人赞同你或是与你有一样的想法,你会有一种失落感,相反地,如果有人出来评论你,给予你作品或是想法肯定,那么你会感觉到玩平面设计也有一种成就感在里面,你的想法被人了解了,你的作品被别人喜欢了,你的心灵得到了满足,那么你生活的态度也会积极向上。其实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或许不是深层次的,可是起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人认同你的,你设计的道路并不是孤单的,在黑暗之中还有一盏明灯照耀在侧,我觉得这丁点的光明很重要,它是支撑着你继续创作下去的动力,一种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又至关重要的希望,每个活着的人都是这样,都想“吾道不孤”,但是这并不容易做到,深深以为是这样,人有再多的朋友,人有再多的知己,在某个时刻某种程度上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与精神世界里的另一个你对话,那时候你除了孤独还是孤独,或许只有静坐冥想才能静下心来。【文中所说纯属个人观点与观感,如若不喜,勿喷。】流云在2013-3-9

采访者功课没到位

我觉得主要是采访者功课没作够,问了太多口水问题,把方向导偏了,应更多专注在古籍方面,而不是煲了一大锅心灵鸡汤。一个好的创议和碰撞没到位,比较可惜。里面采访者感性化的慨叹太多了,被采访者适当表达藏书背后的思想是必须的,但漫篇都是臧否天下,实在也有些被误导。


 古书之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