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民间文学 > 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第1版
ISBN:9787305052644
作者:【英】多丽丝·莱辛
页数:513页

章节摘录

  木施朗加老酋长  那是段美好的时光,在她父亲的农场丛林中闲步的那些年。同大部分白人农场一样,父亲的农场也只散布着几小块耕地,大块儿地都闲置着。其间别的什么都没有,只见树木、稀疏的长叶草、荆棘仙人掌和沟壑、杂草、岩层露头和荆棘。大地上凸起一块巨石。不知多少代以前,这石头就钻出了非洲温润的大地,太阳同穿过千百英里空间和灌木丛林的风一道,将它凿出空洞,刻出涡纹。巨石常常托起一个小姑娘,她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除了一条白花花的河流,垂柳夹岸;一座白色的城堡,熠熠生辉。小姑娘唱着:“蛛网飞走浮悠悠,明镜迸裂难再修……”  碧绿的玉米排列成行,叶子相接,就像教堂的拱顶,头上的太阳映出叶子的纹理。她拨开玉米杆,踩着紧实的红土壤,在玉米地里穿行。从玉米叶间看到一株长着红斑纹的独脚金,会让她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弯腰驼背、身披黑衣的人影,用嘶哑的嗓音发出预言:那是在北方寒冷森林中长大的北方女巫,就站在她面前的玉米地里;

前言

  本合集收入了《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This Was the Old Chiefs Country)以及另一本合集《五》(Five)里的三篇长故事。第一个集子中的那组短篇故事是我最初的作品,加入三篇新故事后的这个新集子仍以《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为题。这个题目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毕竟,可以说非洲所有的白人控制区都曾经是——而且实际上仍然是——老酋长的国度。所以,我写的所有这类故事,我觉得都可以归到这个标题下。这些故事描写了白人的生活,有时也谈到黑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短时间内,阅读大量多丽丝·莱辛的作品,仿佛感觉到天堂的那头猎犬霸占了你的阁楼。  ——《纽约时报书评》  莱辛夫人作为这段历史的最优秀的编年史家之一,是卓尔不群的。  ——《星期日评论》  她对环境具有强烈的直感,笔T@A陆充满浓厚的感触和兴味,让人感觉非洲似乎就是她心中的整个世界。  ——《新闻周刊》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她是一位女性经验的史诗家,以其怀疑、热情与洞察力,仔细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  ——诺贝尔委员会对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颂词

内容概要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生于伊朗,父母均为英国人。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作品风格多变,在欧洲各国获得多种文学奖项,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代表作有《青草低吟》、《金色笔记》、《第五个孩子》、《特别的猫》,以及“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等。

书籍目录

1964年结集版序
1973年结集版序
木施朗加老酋长
草原日出
魔法不卖
第二座茅屋
讨厌鬼
德威特夫妇来到峡谷农庄
小檀比
老约翰庄园
“猎豹”乔治
七月寒冬
高地牛儿的家
黄金之城埃尔多拉多
蚁丘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所有的故事与短篇小说都收在四个集子里。这第一卷包含了其名为《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的非洲故事集,以及其他三篇来自《五》的短篇小说,《五》在1954年曾获萨默塞特·毛姆奖。
在序言中,多丽丝·莱辛写道:“我觉得,非洲赠予作家们——无论他们是黑人还是白人——最大的礼物,就是这块大陆本身。它的存在对于某些人来说,就像发过的烧热,永远隐伏在血液里;或像一处旧伤,天气一变便疼从骨起。这可不是一个适于访问的地方,除非你下定了决心从此自我放逐,远离那游移在记忆或思想的边缘、难以解释、庄严肃穆的沉默。非洲让你知道,人不过是一种渺小的生物,和其他生物一起,居于这无垠的大地。”
短时间内,阅读大量多丽丝·莱辛的作品,仿佛感觉到天堂的那头猎犬霸占了你的阁楼。
——《纽约时报书评》
莱辛夫人作为这一段历史的最优秀的编年史家之一,是卓尔不群的。
——《星期日评论》
她对环境具有强烈的直感,笔下的大陆充满浓厚的感触和兴味,让人感觉非洲似乎就是她心中的整个世界。。
——《新闻周刊》

图书封面


 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南大社出版的多丽丝.莱辛文集和上海译文出版的杜拉斯文集装潢相仿,都采用了硬布面精装。我手中的这本《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非洲故事第一季》(This Was the Old Chief’s Country)是十三个小短篇的合集,目录的最后三篇根据1964年结集版序文的介绍,是另一本《五》里的三个较长篇幅的故事。不过,《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这个题目很具有包容性,毕竟非洲所有的白人控制区都曾经是老酋长的国度。所以,这本书尽管是短篇小说的合集,但是在一个贯穿的主题下显得精细而又和谐。实际上,如果读过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回过头来再读《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就仿佛是在读一个更为精细的注本,这个注本包括野草在歌唱主人公玛丽的邻居和他们的土人雇工,包括白人在非洲的所能触碰到的一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的库切,随后国内掀起了库切热潮。人们庆幸这个时代还有文学大师的时候,大师也对他的读者提出了要求。《内陆深处》以现代主义的复调叙事挑战看到《罗拉快跑》而感到惊奇的中国读者,文学批评家对作品的解读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花絮入手,试图解救读者。就在这个时候多丽丝.莱辛出现了。有人问我怎么看待多丽丝.莱辛,我用本本精彩来回答。因为她的叙事朴实无华,语言平实,但是绝对够得上充满深意和文思绵密。《高地牛儿的家》一文,多丽丝.莱辛暗示了非洲部落文明相对于残酷冷漠的现实社会的优越所在。“谁只要在非洲,或者至少在疏林的草原上住过,很快就会听说这儿的那些关于草木、泥土、季节的古老知识;还有,也许最重要的是那些关于人类心灵较为邪恶不分的知识,这些事黑人们世代相传的财富。”至此,我们看到的莱辛遵循、借用了惯有的殖民表达模式。她用殖民他者化的语言来展现非洲 , 营造了一个不平等、不可通约的世界 , 强调了殖民话语中的种族、文化等级制度 , 强调了西方和东方无法跨越的鸿沟。非洲在她的作品中成了一个符号和象征、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充满异域风情的故事背景。事实上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在1950年甫一面世,即激起了欧洲作家对殖民地背景的文学的创作热情,从此非洲无论是以殖民统治前的伊甸园的形象出现或是以堕落的罪恶渊薮的形象出现 , 它始终西方世界一个不折不扣的“他者”。然而,莱辛的高明绝不仅仅在于满足对这种二元对立关系的描写,《第二座茅屋》中的男主人公卡罗瑟斯在经历了农场经营的失意后强打起精神给英国的哥哥乔治写了一封信,一封希望回到英国的求助信。自笛卡尔高扬人类理性以来,人类习惯于按照某种既定的规则谈论着幸福。并在追求着幸福的同时划分同类与异类,而很少讨论既定规则合理与否。但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各种思潮的涌现,身份的认同开始走向不确定性。两次世界大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冲击了以政治信仰确立的身份认同,而全球化浪潮消弭了各国家、地区、民族间的块垒,更重要的是世界政治歌剧的变动和经济危机的贫乏将西方文明不灭的神话推向了悬崖,而那些在隐性层面以推进文明进程为借口进行的文化渗透以逐渐销蚀民族国家固有的政治、文化认同也被逐渐剥离了合法的外衣。特别是万隆会议(1955)以后生活在殖民地的西方人随着殖民制度的土崩瓦解也失去了主导的话语权依据。因此这种身份的焦虑在后殖民地时代变得尤其引人注目。如果说库切的《内陆深处》是这种焦虑身份描写的最杰出文本,那么莱辛在这本短篇小说集中透露出白人的无奈与惆怅就是一种先声,恰似一张“白皮肤,黑面具”(借用法农的《黑皮肤白面具》)。当然《第二座茅屋》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心境不无关系,二度失败的婚姻令她提着装有《野草在歌唱》手稿的皮箱回到英国的经历对于一个女人定是刻骨铭心的。前天晚上的春节晚会刘谦表演的魔术据说又获得了颇高的美誉,这两天弥漫在SNS网站上的视频分享多与魔术揭秘有关。我想,人们对于神秘的探究永远保持着高度的兴致,然而就像《阿凡达》中的家园树、《大宅门》里的配方、《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中的神秘草药一样,异己的或莫测的神奇永远是文艺常青的所在,让我们像莱辛一样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这个充满分裂的世界。
  •     在图书馆看到了昨晚想买的那本老酋长的故事悲哀于土著人民曾经遭遇到的不公但是依旧无法抱怨那是段历史如同唐宋元明清一般一样存在过的历史总有成王败寇总有人活在现在而另一些人活在过去我们既无法抱怨那些发生过的不平等更无力以我们微薄的力气去改变历史我们阅读历史学习历史重温历史只是为了对于未来有个更清晰也更理性的认知过去曾经犯过的错误一定会在未来换个形式重现那时,你还会犯如同历史一般的错误吗长发男孩其实很怀疑短发男孩他知道爱情中的两人需要信任但是只要想到短发男孩的未来里可能有一个浅笑宛然的女子他的心便无法释怀那是自己无法做到的事啊当你挽着那个女子的手跟我介绍说这是我的另一半我该如何回应你了解那份卑微吗宁员外的水浒外传居然零零星星闪烁着悲剧的光芒真正流传于世的大师中喜剧大师寥寥无几爱着悲剧的我们还有几个可以真正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不抱怨只是第一步可以去珍惜那些美好的情感才是我们获得幸福的来源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无聊的心灵鸡汤。顺便说这本书的页眉上“非洲故事一集”的洲字都错成了州,版权页上copyright的©错成了@……太惨了233
  •     翻译的文笔优美流畅,很久没读这么好的短片小说了,适时正好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又看了《忧郁的热带》,所以读起来感触颇多,了解背景文化知识后,再读一遍,情感上的纽带更紧密了,感触颇深。
  •     美妙的文字,细腻又辽远
  •     还是这个可能好一点......
  •     人而生来不平等
  •     非洲很神奇
  •     非洲。
  •     老太太灵动的笔触与宽阔的视角~
  •     三四十年代的非洲,我想知道现在那儿怎么样了~
  •     卓尔不群的女性必定是经历是磨砺的,无论是时间还是人事...
  •     我爱她的文字。
  •     大多是写白人在非洲的故事,略显平铺直叙。
  •     非洲让你知道,人不过是一种渺小的生物,和其他生物一起,居于这无垠的大地。
  •     2012.12完 黑与白
  •     ''慢慢的,另一片土地在我头脑里逐渐消失了,我的双脚直接踩在非洲的土壤之上,树木和山丘都明晰起来,黑皮肤的人们不再在我的生活之外' 最近容易被感动/泪奔
  •     看过这本之后开始对莱辛感兴趣了,喜欢这种不做作的内敛风格。但翻译真差……
  •     无论如何都是要去非洲看看的。
  •       在图书馆看到了昨晚想买的那本老酋长的故事
      
      悲哀于土著人民曾经遭遇到的不公
      
      但是依旧无法抱怨
      
      那是段历史
      
      如同唐宋元明清一般一样存在过的历史
      
      总有成王败寇
      
      总有人活在现在而另一些人活在过去
      
      我们既无法抱怨那些发生过的不平等
      
      更无力以我们微薄的力气去改变历史
      
      我们阅读历史学习历史重温历史
      
      只是为了对于未来有个更清晰也更理性的认知
      
      过去曾经犯过的错误一定会在未来换个形式重现
      
      那时,你还会犯如同历史一般的错误吗
      
      
      
      长发男孩其实很怀疑短发男孩
      
      他知道爱情中的两人需要信任
      
      但是只要想到短发男孩的未来里可能有一个浅笑宛然的女子
      
      他的心便无法释怀
      
      那是自己无法做到的事啊
      
      当你挽着那个女子的手跟我介绍说
      
      这是我的另一半
      
      我该如何回应
      
      你了解那份卑微吗
      
      
      
      宁员外的水浒外传
      
      居然零零星星闪烁着悲剧的光芒
      
      真正流传于世的大师中
      
      喜剧大师寥寥无几
      
      爱着悲剧的我们
      
      还有几个可以真正看到生活中的美好
      
      不抱怨只是第一步
      
      可以去珍惜那些美好的情感
      
      才是我们获得幸福的来源
      
  •     喜欢。有良心的作家,有内涵的生活,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痛楚和喜悦
  •     就是那个占卜人^3^
  •     DorisLessing
  •     莱辛笔下的非洲和之前读过的女作家们的并不一样,不只是没有飞行;一样壮阔的青山、寂寥的草原、炽热的土地,莱辛的故事有更贴近人性的温情,却带着残忍或无奈的结局,我接受这样现实的非洲。喜欢《高地牛儿的家》,玛丽娜幸运地受到眷顾。
  •     非洲的狂野与安宁
  •     fdgrtytrytry6uyhgfh
  •     看到开头的诺贝尔获奖感言部分的时候就已经激动到不行了en
  •     人类,不分种族,总有善良与邪恶。
  •     很细致地在描述风景。仿佛是展开在面前的一幅画。有一种近距离的美。
  •     这本书真的很好 描写非洲一些最最简单 但却生动感人的生活画面。。要是有英文原版的就更好了啊。。。
  •     多元视角下的平淡琐碎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令人着迷。
  •     有些东西,比如这种非洲背景的成长经历确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这种背景的外化又化为了血缘,进一步转化为了一种适时的复杂的普遍性。也就是说,还是跟高度的个人的自觉性有关,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莱辛,而莱辛也就只有这么一个。
  •     『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     英美作家描写非洲的作品,有隔阂,不过视角很日常。后面几篇长的非常精彩。
  •     读这小说,一篇篇都是非洲人的血泪史。白人阶层的各种类型的雇主,但依旧温情脉脉。
  •     莱辛的作品,我以为这本具有最原初朴素的动人。由这本书起,开始爱她,搜罗她的作品。很庆幸自己没有错过啊
  •     女性
  •     老奶奶讲故事,平平淡淡,却自有一番魔力让人身临其境。
  •     莱辛最好的短篇都是让我说不出哪里好的,比如黑圣母,比如老妇和猫。这本里面的七月寒冬也是。其他的篇目也很精彩,我觉得《蚁丘》写得有点过,除此之外都很喜欢。
  •     觉得特别值得看 以后有空补笔记吧 很喜欢七月寒冬那篇
  •     女性角度+非洲故事,果然是非常迷人的题材。几个短篇连载起来的节奏也刚刚好,让人一读下去就手不释卷,“非洲让你知道,人不过是一种渺小的生物,和其他生物一起,居于这无垠的大地。”
  •     第二座茅屋和黄金之城使之足以当得五星评价。
  •     魔法不卖
  •       南大社出版的多丽丝.莱辛文集和上海译文出版的杜拉斯文集装潢相仿,都采用了硬布面精装。我手中的这本《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非洲故事第一季》(This Was the Old Chief’s Country)是十三个小短篇的合集,目录的最后三篇根据1964年结集版序文的介绍,是另一本《五》里的三个较长篇幅的故事。不过,《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这个题目很具有包容性,毕竟非洲所有的白人控制区都曾经是老酋长的国度。所以,这本书尽管是短篇小说的合集,但是在一个贯穿的主题下显得精细而又和谐。实际上,如果读过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回过头来再读《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就仿佛是在读一个更为精细的注本,这个注本包括野草在歌唱主人公玛丽的邻居和他们的土人雇工,包括白人在非洲的所能触碰到的一切。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的库切,随后国内掀起了库切热潮。人们庆幸这个时代还有文学大师的时候,大师也对他的读者提出了要求。《内陆深处》以现代主义的复调叙事挑战看到《罗拉快跑》而感到惊奇的中国读者,文学批评家对作品的解读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花絮入手,试图解救读者。就在这个时候多丽丝.莱辛出现了。有人问我怎么看待多丽丝.莱辛,我用本本精彩来回答。因为她的叙事朴实无华,语言平实,但是绝对够得上充满深意和文思绵密。《高地牛儿的家》一文,多丽丝.莱辛暗示了非洲部落文明相对于残酷冷漠的现实社会的优越所在。“谁只要在非洲,或者至少在疏林的草原上住过,很快就会听说这儿的那些关于草木、泥土、季节的古老知识;还有,也许最重要的是那些关于人类心灵较为邪恶不分的知识,这些事黑人们世代相传的财富。”至此,我们看到的莱辛遵循、借用了惯有的殖民表达模式。她用殖民他者化的语言来展现非洲 , 营造了一个不平等、不可通约的世界 , 强调了殖民话语中的种族、文化等级制度 , 强调了西方和东方无法跨越的鸿沟。非洲在她的作品中成了一个符号和象征、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充满异域风情的故事背景。事实上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在1950年甫一面世,即激起了欧洲作家对殖民地背景的文学的创作热情,从此非洲无论是以殖民统治前的伊甸园的形象出现或是以堕落的罪恶渊薮的形象出现 , 它始终西方世界一个不折不扣的“他者”。
      
      
      
      然而,莱辛的高明绝不仅仅在于满足对这种二元对立关系的描写,《第二座茅屋》中的男主人公卡罗瑟斯在经历了农场经营的失意后强打起精神给英国的哥哥乔治写了一封信,一封希望回到英国的求助信。自笛卡尔高扬人类理性以来,人类习惯于按照某种既定的规则谈论着幸福。并在追求着幸福的同时划分同类与异类,而很少讨论既定规则合理与否。但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各种思潮的涌现,身份的认同开始走向不确定性。两次世界大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冲击了以政治信仰确立的身份认同,而全球化浪潮消弭了各国家、地区、民族间的块垒,更重要的是世界政治歌剧的变动和经济危机的贫乏将西方文明不灭的神话推向了悬崖,而那些在隐性层面以推进文明进程为借口进行的文化渗透以逐渐销蚀民族国家固有的政治、文化认同也被逐渐剥离了合法的外衣。特别是万隆会议(1955)以后生活在殖民地的西方人随着殖民制度的土崩瓦解也失去了主导的话语权依据。因此这种身份的焦虑在后殖民地时代变得尤其引人注目。如果说库切的《内陆深处》是这种焦虑身份描写的最杰出文本,那么莱辛在这本短篇小说集中透露出白人的无奈与惆怅就是一种先声,恰似一张“白皮肤,黑面具”(借用法农的《黑皮肤白面具》)。当然《第二座茅屋》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心境不无关系,二度失败的婚姻令她提着装有《野草在歌唱》手稿的皮箱回到英国的经历对于一个女人定是刻骨铭心的。
      
      
      
       前天晚上的春节晚会刘谦表演的魔术据说又获得了颇高的美誉,这两天弥漫在SNS网站上的视频分享多与魔术揭秘有关。我想,人们对于神秘的探究永远保持着高度的兴致,然而就像《阿凡达》中的家园树、《大宅门》里的配方、《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中的神秘草药一样,异己的或莫测的神奇永远是文艺常青的所在,让我们像莱辛一样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这个充满分裂的世界。
      
      
  •     生命是渺小的,卑微的……
  •     故事背景在非洲,短篇故事前大半段总没有什么激情。相比门罗,读起来的感觉有些差别。从《高地牛儿的家》开始有点意思,最后的《蚁丘》是升华
  •     充满了希望、怜悯和感伤。有一丝愤怒,但没有爆跳如雷;原始的,美丽的,不平等的非洲
  •     译得不怎么样啊
  •     这是人的问题,不是人权的问题。在非洲大地,现代文明的干扰是微弱的。并且,缺乏想象力的文明不可能会知道被其是为异端的族群同样生活在太阳下。不喜欢从五里选出的两篇,问题那么多,看完会有感无意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