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章节试读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
ISBN:9787539937434
作者:加藤嘉一
页数:217页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26页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1页

别轻易以为有明天
就在不久前我也开始有了这个想法。
躺在病床上才知道健康才是幸福,也明白能在自己患难的时候,有真正关心你的人才是值得一辈子去理解和宽容的,谢谢爸爸妈妈。
与其为明天考虑,不如活在当下。虽然有点绝对,但是从我的逻辑上来说,这是正确的。面对无法预知的明天,不用杞人忧天,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下去才是正道啊。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00页

1.拒绝一百万的offer和长辈的劝告,毅然留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加藤嘉一是伟大的。
2.火锅是日本家人相聚时的家常菜。
3.加藤是个语言天才,高中时托福几乎得了满分。
4.加藤练过柔道和田径,上了高中坚持每天跑10公里。在日本的政界、商界、媒体界等很多领域表现出色的人都曾经或多或少有过当运动员的经历。
5.如果你要在这个社会获得话语权和支配权,一定要对社会有深入的了解,一定要接触底层民众的生活,否则只不过是小聪明、小皇帝、小精英,是很难成什么大气候的。
6.加藤嘉一实在是个不一般的人,白天上学,凌晨卖报,还要练长跑。
7.别说什么反华主义,大多数日本人其实在内心里非常敬重中国,对中国抱着格外特殊的情结
8.棒子的反日情绪居然还蛮高的。
9.如果北大不解决目前大学行政化和大学私有化的问题,还有师生关系变异这一最为核心、最为根本的软件问题,恐怕会阻碍自己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脚步。
10.日本还是一个比较能吃苦的民族。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30页

页码不明,瞎写
其实,从初中那个阶段,我已开始扮演“规则打破者”的角色。初中规定不能参加正式比赛,我参加了,还为母校带来了一点点荣誉。当时,体育界的人批评我不集中跑步,初中老师又批评我不集中学习,双方都成了我的批判者和警告者。这种处境仿佛是我的命运。我来北大上本科期间,也不满足于当个好学生,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上电视,写文章,做项目,很多老师一定会责怪我:这个日本小伙子真是的,不好好学习,天天在外面忙!迄今为止,我是讨不好任何一个领域的。学界的人会批评我“你不够学术”;媒体界的人会批评我“你不够媒体”;文化界的人可能会批评我“你不够文化”;娱乐界的人则说我“你不够娱乐”。反正,大家都始终以质疑的眼神注视着我:“加藤,你到底想做什么?”  
我说,我不是为了讨好人家而活着的,人不能为迎合第三者的喜好而做人、做事,这样就本末倒置了。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说服自己,就是让自己接受自己。挑战想象中的自己,批判想象中的自己,超越想象中的自己,其他的,无所谓吧。我做我想做的,至于我做不到的,那就任人评说吧。我是“童工”出身0我是“童工”出身
别轻易以为有明天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82页

潜能是一个人能够主动判断形式,理解现状,掌握知识与获取经验,寻找机会,调节自己,摸索可能性,改变现状等的能力。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03页

大众是什么?大众是五花八门,五方杂处,百花齐放。
反正,一个社会是由多个不同的角色组成的。政治家是要面对所有这些角色的,不管你喜欢跟那一群人打交道,你都必须要面对所有人。那么,前提是,即使你有偏爱或专长,你也要尽可能熟悉所有领域的规则和人情。这是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31页 - 规则是为了被打破而存在的

自小到大,体育已经成
了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到今天,我虽然早就退役了,
但仍坚持每天跑步10到15公里,跑步对我来说跟呼吸一样
重要,我可以不写作,但一定要跑步,因为它是我生命的象
征,同时,跑步让我悟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跑步也成为了
我评估生活合理程度的一杆标尺,什么意思呢?我每天过着
非常匆忙的生活:写作、上课、看书、研究、采访、演讲、
做项目、讲课、谈判、开会……但如果哪天匆忙到连跑步的
时间都被侵占了,那就等于越线了,我就要逼着自己调整状
态。跑步,是我永恒的,甚至是唯一真正的伙伴。
跑步人生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22页

如果你要在这个社会获得话语权和支配权,一定要对社会有深入的了解,一定要接触底层民众的生活,否则只不过是小聪明、小皇帝、小精英,是很难成什么大气候的。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00页

我也顺便了解了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前者对公益遵命,后者对私益遵命。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89页

好书,好书,近几年难得一见的好书。书中所述现象,令国人汗颜。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56页 - 加藤谈学中文

加藤认为:迷信秘诀的人不适合学语言。急功近利的人也不适合学语言。而像他那样,习惯于自己决定自己的事,不大受外界的干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人比较适合学语言。
对学语言来说,最好的教科书就是你的经验,你的探索欲,你的方法。
他还认为:语言是靠“接触”而掌握的,而非“学习”。尝试,在我脑子里就等于折腾,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这不够效率,那不够靠谱......最终摸索出了我学汉语初级阶段的四大支柱:与土生土长的老北京瞎聊、随便而放松的翻翻字典、不查词典阅读《人民日报》、随身带着收音机,听着广播入睡。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4页 - 规则是为了被打破而存在的

  日本人讲究“文武两道”,相信把学习和锻炼兼顾好,才能成材。今天,在日本的政界、商界、媒体界等很多领域表现出色的人都曾经或多或少有过当运动员的经历。这一点,中国的朋友似乎可以学习、借鉴,不要把学习和体育看作两件不相干的事,也不要看成是矛盾的,两者是可以兼顾的,或者说,只有兼顾好,才能真正取得成功,这是我非常坚定的一个认识。
  当时,我住的身延离学校所在的甲府很远,坐电车单程一个半小时。每天我6点半动身去车站,8点半到学校,下午5点钟放学,要7点钟才能到家。每天复习共和都在电车上完成,到了家,我立刻换一丰富,在父亲的指导下跟弟弟一起跑步。跑到8点钟,洗澡,吃饭。天天如此,很有规律。我喜欢过有规律的生活。每天过一样的日子,我一点也不感到厌烦,我习惯按确定的节奏生活(所以很不适应北京没有规律、计划跟不上变化的生活),我还认为,人只有坚持按自己稳定的节奏过日子,才能走向成功。
  我从小很极端,坚持“做不好不如不做”的原则。因此我决定放弃,跟着初中同学去毕业旅行了,去了澳大利亚,那是悉尼奥运会的前一年。澳大利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开阔了视野,产生了将来一定要出国的强烈愿望,以便让自己在新的环境中发展自己,同时发现自己祖国的缺陷和不足。这次澳大利亚之行与后来选择来华留学密不可分。不得不承认,初中阶段田径生涯受挫,给我的心灵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但因为机缘,却让我但到了新的世界,发现人生的答案不止一个,而是可以有很多选择。世界很大,人生的目标可以有很多中可能,小小年纪命运的作弄,也第一次觉悟到了什么是顺其自然。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38页

我做的事情不是一个,我也不想只做一件事,既然做这两件、三件,那么要完美无缺的兼顾是不现实的,只好尽可能保持平衡、兼顾几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按我理解,这就是人生。不要指望每个人都理解你。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20页

规则是为了被打破而存在的
不同意这个标题,但是似乎感想和标题没什么关系。
作者追求洒脱的人生,这让我想到了早上看到的一句话:“人们活着最大的误区有二,其一活给别人看,其二看别人活”。
就这一点而言,此言的叙述者,作者,和我都一样。
妈妈喜欢看人物传记,而我一向不喜欢。我不是为了看别人而看书的,别人怎么样的人生和我的人生一点干系都没有。又比如在找工作的时候,父母总喜欢说别人家的孩子,我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他是他,我是我。
为自己而活,在当下,又有多少人做到?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9页

我说,我不是为了讨好人家而活的,人不能为了迎合第三者的喜好而做人、做事,这样就本末倒置了。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说服自己,就是让自己接受自己。挑战想象中的自己,超越想象中的自己,其他的,无所谓吧。我做我想做的,至于我做不到的,那就任人评说吧。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47页

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民到官员,都似乎在各忙各的,盛行个人主义或实用主义,个人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个人之外的事能装糊涂就装糊涂,有时装着“我为你好”,实际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谋略。我见过的许多中国人,彼此之间相互警惕,谁都不相信谁,盲目、浮躁、迷茫。当然,偌大的国家处于发展的高峰期,转型、过渡、磨合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公众中出现某种迷失感,陷入功利主义,都是并不难理解的。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9页

我不是为了讨好人家而活着的,人不能为了迎合第三者的喜好而做人、做事,这样就本末倒置了。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说服自己,就是让自己接受自己。挑战想象中的自己,超越想象中的自己,其他的。无所谓吧。我做我想做的,至于我做不到的,那就任人评说吧。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06页

不用着急,得出答案是简单的,不轻易得出答案才是合理的战术。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82页 - 加藤谈北大学子

加藤认为“精英”需要两方面的素质。其一是潜能,在他看来,潜能包括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理解能力、知识面、思考力、分析能力、判断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语言水平等等诸多方面,这些能力与所谓的学历是没有直接对应或因果关系的。其二是公共意识。能考进北大的当然是精英中的精英咯,但他们身上缺乏的就是公共意识。加藤认为,问题出在教育。没有相应的课程,或者说这些课程(诸如马基毛概)的授课内容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脱节。北大学生很容易接受到各种中外思潮,那种西方式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等思潮,在北大学生中很有市场。据加藤的观察,北大学子主要分为两个极端(除去沉默的大多数外),一个是“崇洋媚外”型,另一是“遵从体制”型。
有一点我十分赞同,就是几乎每个北大人都自认属于精英,而这种精英意识不支持他们选择那种无足轻重的、非常不稳定的、普普通通的单位,他们还是尽可能谋求走高端的、非凡的、无愧于北京大学这一招牌的人生之路。
问题在于,绝大多数学生只是从谋生、私立、地位等角度去看待社会和自己。很难有人有兴趣去研究和关心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社会与制度的关系、大国与中国的关系。。所以现在当局的人士也很不好说。。。
另一方面,他还谈到北大师生关系崩溃和学校行政化的问题,我相信,在中国的大多数学校,包括我的学校,也同样存在,读来很有同感。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02页

“因为,光靠一个事情,一个领域,一个层面,我是无法做到第一(No 1)或唯一(Only 1)的。所以,靠多个事情,多个领域,多个层面,这样我做到第一或唯一的可能性更大些。”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43页

文凭不等于文化。大学考试只不过是国家体制的需要而已,不一定等同于你的能力,也和你的人生追求不一定吻合。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1页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97页

決策過程的民主化並不是洪水猛獸,雖然表面看起來,民主決策的成本很高,但從整個社會的長遠和綜合效益來說,民主決策是成本最小的,風險最小的。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06页

不用著急,得出答案是簡單的,不輕易得出答案才是合理的戰術。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38页

我做的事情不是一个,我也不想只做一件事,既然做着两件、三件,那么要完美无缺地兼顾是不现实的,只好尽可能保持平衡、兼顾几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按我理解,这就是人生。不要指望每个人都能理解你。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26页

积极面对每一件事是一种态度,珍惜每一分工作是一种责任。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69页 - 离别祖国

我对考试的看法是,应考本身是个技巧,好好准备,谁
都有机会过关。“会考试”绝对不等于有本事、有能力,千
万不要误会了。文凭不等于文化。大学考试只不过是国家体
制的需要而已,不一定等同于你的能力,也和你的人生追求
不一定吻合。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05页

今天的日本国在国家安全上依靠美国,在经济贸易上依靠中国,这两个大国对日本维持生计、生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11页

同時我也肯定地說,中國當下的青年人正處於迷茫狀態,他們是受多種文化與國家轉型沖擊的轉折一代。要准確地評價他們,至少要等到50年後。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1页

加藤的文字里有种耐心,描写热海这一段,缓缓道来。热海这个宁静又繁华的小地方一点点在眼前建造起来。他的热爱也渗透出来。
写家庭历史那一段很有感触,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听着父母讲起过艰难的往事,一直想把他们记录下来,那是我们生来就镌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一部分。嗯,什么时候也动笔写写,父母和孩子一样,都是让我们心疼关心的最直接的人。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22页

在这里,我要诚恳地建议中国抱有大志的大学生应该多多打工。我一直主张北大学生应该去麦当劳打工,这样不会降低而只会提升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北大学生变得更牛、更有竞争力。北大学生的学业、理论功底本来就很强,文化素质绝对没问题,但却严重缺乏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公共场上与他者共存共荣与竞争的能力,也可以说是社交或实践的能力,他们往往也不了解社会底层的真相,不了解普通人的生活和处境,更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如果你要在这个社会获得话语权和支配权,一定要对社会有深入的了解,一定要接触底层民众的生活,否则只不过是小聪明、小皇帝、小精英,是很难成什么大气候的。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9页 - 我是“童工”出身

  在日本,一般来说只有到了高中一年级(16岁),才能开始打工,所充实的也只能是初级的体力劳动,比如麦当劳、面包店、加油站等处打工。日本的高中生打工是相当普遍的,到了大学阶段,不打工的人连1%都不到,在中国,这情况似乎难以想象,这大概是由国情、观念、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所决定的。打工的好处毋庸置疑,它可以锻炼人,让你早一点接触社会,了解所谓社会是怎么回事,也可以赚钱,减轻父母的负担。当然,不打工有不当工的好处,可以集中精力学习,可以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过作为多年打工的经历者,现在回过头来看,打工的好处比不打工的好处大得多。……北大学生的学业、理论功底本来就很强,文化素质绝对没问题,但却严重缺乏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公共场上与他者共存共荣与竞争的能力,也可以说是社交或实践的能力,他们往往也不了解社会底层的真相,不了解诶普通人的生活和处境,更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如果你要在这个社会获得话语权和支配权,一定要对社会有深入的了解,一定要接触底层民众的生活,否则只不过是小聪明、小皇帝、小精英,是很难成什么大气候的。
  对长跑运动员的我来说,学习是件比较轻松的事,很简单,其辛苦不能跟送报、训练相提并论。这是我的逻辑。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是如此。还有一点,我从小就有强烈的对外意识。因为,我所生长的环境相当封闭,我性格有那么突出,一直被排斥,日本的社会有一个很怪的诶新,即排斥另类,通过排斥另类来维护秩序,社会因此显得相当平均、均衡。我就受不了这一点,很想出去看看,看看国外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跟日本一样的这么郁闷。后来,我15岁去了澳大利亚,开阔了眼界,从此才明白:原来日本才是个另类。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56页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6页

刚拿到书完成序言的阅读,加藤是个很自信的人。虽然写书的中文表达会有种奇怪的感觉,还是日本人的彬彬有礼形象。与电视上感觉有些不同。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04页

我来中国留学,以往年的日本主流意识形态,一定被看成“亲华派”或“知华派”,这本身是个荣誉,但我不会接受这一称呼。在今天的日本,“亲华”或“知华”绝不是完美无缺的褒义词,有了这个头衔是不好在国内混下去的,如果被贴上对中国有特殊情结的标签,则会被认为无法从容而理性地站在日本国家利益的角度展开政策。我不知道,中国的“亲日派”或“知日派”在国内的境况如何。在了解中国之后,我希望做一个“国际派”,即不是只有在一个大国学习和生活的背景,而是有在多个大国学习和生活的背景。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0页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5页 - 别轻易以为有明天

  伊豆是个半岛。伊豆半岛位于静冈县的东部,分成东伊豆、南伊豆、西伊豆和中伊豆,有山有水,但自然灾害也多,经常遭遇台风、地震、洪水等。从伊豆往北看就是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3776米),这座山跨越静冈县和山梨县。日本的行政划分为47个“都道府县”,除了“东京都”“大阪府”之外,都是属于“县”,这个县可不是中国的“县”,而是相当与中国的“省”。
  我个人坚决认为,对于和我有关系的一切事物,都是要解释的,不想简单的归为“不为什么”。凡与我有关的,都是如此,奶奶的去世、我的后遗症、我家的经济状况、我在学校遭受的歧视和排斥……一切的一切,我认为肯定是有原因、有背景的。解释自己、说服自己从来都是我生活当中的首要任务,在这一点上,我是很执着、很顽固的。
  我幼年时代的交通事故,及奶奶的去世等事件,让我牢牢确立了一个观点:别轻易以为有明天。你的生命,任何时候都处于危机当中。
  你的生命多久,不一定是由你决定的。这个世界,充满着不确定和风险,这些风险中的绝大多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提醒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刻。未来当然很重要,为未来打算很重要,但千万不要为未来无法预测的事情而压抑自己,牺牲现在,因为这是不合理也不人道的活法。所以,我们说要保持平衡。具体讲,首先你要能感觉到现在过得充实,其次要感觉你此刻的努力与你即将到达的未来有关系而且是良性、积极的关系。其他都管不着,让别人说去,让社会搞去吧。一定要做好你自己,对得起自己,同时,也要对得起关心你的人,尤其是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03页

只要过得充实而满意,开心而不后悔即可。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24页 - 别轻易以为有明天

至今为止,我仍然不敢跟那些有钱的朋友
——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出去玩儿,不敢大手大
脚地消费,因为这不符合我的人生规则,考虑到长辈们艰难
、勉强度过的那些日子,我就更加不敢。所以,我从来都拒
绝那些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尤其是“*”、“富二代”们
的邀请,对不起他们,我不是恶意的,也不蔑视他们的做法
,我只是生理上、观念上无法接受。
————同时来自普通家庭,父母每天都过着艰苦的日子,而我自己这一年多过的是什么生活,极度奢靡,极度浪费。大手大脚的消费竟然被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在外人眼里,我成了有钱人家的孩子,实在是万分羞愧。爸妈,对不起,我不知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这次生日是最后一次,i promise 把该还的债都还了,我要做回我自己。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75页 - 离别祖国

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从农
民到官员,都似乎在各忙各的,盛行个人主义或实用主义,
个人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个人之外的事能装糊涂就装糊涂
,有时装着“我为你好”,实际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谋略。
我见到的很多中国人,彼此之间相互警惕,谁都不相信谁,
盲目、浮躁、迷茫。当然,偌大的国家处于发展的高峰期,
转型、过渡、磨合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公众中出现某种
迷失感,陷入功利主义,都是并不难理解的。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87页

问题在于,从政的也好,赚钱的也好,绝大多数学生知识从谋生、私利、地位等角度去看待社会和自己。从小被舆论、教师、家长压抑,一举一动都被监视的孩子们已经无法或无力真正开放心态和姿态,深思那种攸关国家与人民的大问题,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与制度的关系、世界与中国的关系等深层问题,并没有多少人有兴趣去研究和关心。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38页 - 离别祖国

  我做的事情不是一个,我也不想只做一件事,既然做着两件、三件,那么要完美无缺地兼顾是不现实的,只好尽可能保持平衡,兼顾几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安我理解,这就是人生。不要指望每个人都能理解你。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06页

没有绝对的法治,只有相对的人治。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23页

有些细节很感人。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1页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22页

中央出台好政策,未必都能不走样地传达到地方。我发现在中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很复杂,我见过许多天高皇帝远、自以为是的地方官员,也了解到他们许多无视中央的方针政策,完全以自己的喜好和利害关系去治理地方的情况。中国太好了,地方官员有足够的条件和“智慧”来对付上级,办法之一,就是掩盖事实,假报现状。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106页

确定方向,灵活前进,顺其自然。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30页


哭了, 我对不起你们,在需要坚强的时候懦弱了。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弥补亏欠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笔记-第47页 - 来北京的第一天

我见到的很多中国人,彼此之间相互警惕,谁都不相信,盲目,浮躁,迷茫。当然,偌大的国家处于发展的高峰期,转型、过渡、磨合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想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近年来易中天、于丹等人的走红,和这种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只是,这种复古的效果对人心的影响似乎并不怎么显著,那些商业化和带有政治目的的宣传方式,成了那些精英人物和背后操作者赚钱的手段,那些浮躁猎奇、急功近利的年轻读者们能从中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有多少东西会真正溶入到血液里去,是十分值得怀疑的。众多有文化的年轻人,整天最关心的是出国、赚钱,看到的只有眼前的、实际的礼仪,那些悠久的历史和绵长的思想仅流于口头的谈资。在我看来,中国一个值得注意的为就是将一切都实用化。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