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丁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沈从文与丁玲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
ISBN:9787216041676
作者:李辉
页数:266页

内容概要

李辉,湖北人,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在《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副刊编辑,1987年至今,在《人民日报》编辑文艺副刊。主要从事传记文学和随笔创作,先后发表论著《巴金论稿》、历史纪实《胡风集团冤案始末》以及萧乾、沈从文、黄苗子、郁风等人传记等,其中《胡风集团冤案始末》在日本翻译出版。1994年起,先后在《收获》杂志开设文化随笔专栏“沧桑看云”、“陈迹残影”,随笔集《秋白茫茫》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类)。1998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李辉文集》(五卷本),2001年由大象出版社出版个人图文系列“大象人物聚焦书系”10种。主编“金蔷薇随笔丛书”20种、“沧桑文丛”24种、“历史备忘书系”6种、参与策划“火凤凰文库”24种。另有《福斯特散文选》、《走进中国》等译著出版。

书籍目录

新版自序 序一 初识丁玲二 北京三人行三 冯雪峰与丁玲四 “三角恋爱”!五 《红黑》、《人间》何匆匆六 胡也频遇难七 风雨故乡行八 情涌笔端记也频九 丁玲主编《北斗》十 冯达的出现十一 丁玲失踪十二 湘西原本多侠气十三 幽居南京十四 世事三十年十五 劫后重逢忽起波折十六 沧桑永无终结附录一  李辉:《记丁玲女士》校勘辑录  李辉:《沈从文与丁玲》为何被“腰斩”  李辉:纪实,还是编造?附录二  沈从文:丁玲女士被捕  沈从文:丁玲女士失踪  沈从文:《记丁玲》跋  沈从文:致徐迟  沈从文:致周健强  周健强:记沈老给我信的前后  丁玲:也频与革命  陈明:丁玲在推迟手术的一年里(节录)  周良沛:也淡所谓的丁、沈“文坛公案”  陈漱渝:干涸的清泉  邵燕祥:关于丁玲附录三  张铛和:致李辉(7封)  张铛和:致李辉(3封)  张铛和:致李辉(3封)  张铛和:致李辉(2封)  余培忠:致刘祖春(1封)  邵燕祥:致李辉(1封)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详尽生动地介绍了两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各领风骚的巨星――沈从文与丁玲――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漫长的岁月里的非同寻常的友谊和后来发生的令人遗憾的破裂。姜德明先生在序言里称赞这是“一部文学研究的札记,也是一部富有情节的散文随笔”,同时又是“一部有血有肉,有风有雨,有恨有爱,有情有理的可供广大读者欣赏的文学读物”。

图书封面


 沈从文与丁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上学期考完试后,我终于有时间把沈从文与丁玲给看完了,这本书主要是讲沈从文和丁玲从相识,相知到淡漠,到怨恨,到反目成仇的过程。读罢不禁感慨。沈从文比丁玲大两岁,一直好像一个大哥一样帮助丁玲,大概在1925年就相识了,到1986为止,他们也相识了60多年了,大半世纪的朋友了。可是,丁玲似乎并不把沈从文当作朋友,这点不禁令沈从文心寒,也令我们旁观者,后世人对她的态度和评价下降了一个档次甚至鄙视。从1925春天起一段友谊诞生,老乡人远在他乡难得有缘结友(两人的字迹相似),曾经一起居住在一座公寓,当年的年轻的他们充满青春的活力,有着共同的语言。他们一起努力,追求共同的文学梦想,一起创办属于这三个失意的年轻人的报刊《红黑》《人间》,一起历尽艰辛。然而这一切都好像一场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红黑》《人间》最后都没有好结局,资金不足,加之文学趣味差异等等原因停办了。大概,大概,他们的友谊也出现了裂痕了吧?丁玲夫妇都参加了革命,而沈从文自身又很厌恶政治,当然也不希望自己的朋友冒险。而天生好胜的丁玲认为沈懦弱胆小。于是,人与人之间的裂缝很微妙地产生了。然而,沈那种湘西乡下人特有的仗义一如既往关心这两个朋友。1931年,胡也频遇难,沈从文为了探听胡的消息以拯救胡,他找他厌恶的人——国民党中宣部陈立夫,为了拯救胡,他不停地奔波于南京,最后胡死了。为了不让丁玲的母亲知道女婿已死的噩耗,他俩还互相假以夫妇的名义来安抚老人家的心。丁玲办左联刊物《北斗》,一时间找不到稿子,沈从文再次伸出援手,沈大力拉来大量当时出名的作家如冰心,巴金……这个帮助给丁玲的工作带来巨大的支持。尽管到第三期时,这些主动写稿帮忙的所谓“小资”作家反被辱骂,然而沈却无怨无悔。 后来丁玲因为丈夫冯达的背叛,被国民党逮捕软禁,沈也像上次拯救她丈夫一样,四处奔波,而此时,他都是个快要成婚的人了,但他不顾这些了。国民党为了蒙骗大众,引诱丁玲,假说丁玲已死,于是沈以笔代枪写下了《记丁玲女士》等等作品。只是万万想不到,50年后,大家都已是八旬的老人她却拿起这篇文章下做文章,在抗战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丁玲的官可不少,沈并未想过凭借她来谋得一官半职,恰恰这时的沈从文一直是备受“冷嘲热讽的”,丁玲的立场十分坚定,没在公众场合下为他说公道话,这个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为什么私下仍然对自己曾经的朋友那么冷漠?这个时期的沈从文是最痛苦的,所有人都在批判他,说他反动,这时候他最需要老朋友的认可,为什么你连这个都做不了呢?是不是有点不尽人情味呢?也许也和当时的“搞革命不能讲人情”有关吧,但这么解释是不是太牵强了呢。世事难料,谁念到自己也有今天呢?1955到1977年丁玲也不幸被戴上了“右派帽子”,一次作家联谊会上,沈和丁玲都同在,当时仍深陷政治泥潭的丁玲在文学家群中陷得特别孤单也不愿沈从文接近,尽管沈热情问候,而她始终板着脸,只是把眼睛往别处看。似乎认为我虽然被打成右派,但是和你“反动文人”还是有根本区别的,一副不屑的样子。她似乎仍没醒过来,她自己也经历了这么多风雨了,是不是该明白些呢?怎么不可理解沈所受的苦与痛?同是天涯沦落人,何必如此呢?几年的北大荒,几年北京监狱,几年穷困山村,她宝贵的20多年时光浪费了。1978年,难耐的苦难终于结束了,开始相见了,大家各自感到兴奋,但是多年的距离,许多的不同,已经不能让他们回到几十年前那样密切了,大家都有各自的职业,各自的理想方向,有各自的生活。仅仅残余的一点点友谊,却仍然不能保留到永远。1980年,此时的丁玲76岁,沈从文78岁,大家都将是八旬的老人,不但没能把美好友谊带进棺材,反而把怨恨和伤心带进阴间,甚至还留给两家的后代人一定的隔阂。丁玲,这又何苦?她突然提起50年前的一篇文章,评沈不尊重事实,胡编乱造,惹起一阵风波。她的公开的反驳,导致了不少读者对他的误会,沈的心里当然也很难受。但是,沈坚守了做朋友的原则和道德的底线,他从未公开责备过丁玲,他一直保持沉默,沉默。尽管后来丁玲死后,沈还活着,但也一声不吭。这是多么难得啊。也许,他认为,公道自在人心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批。但这事情的确这彻底伤透了沈的心,之后,他俩的友谊不幸到底是破裂了。沈避免和她同时出现一个场合。真是让人惋惜!不知道为什么在读的时候,我心里的天平已经明显的偏向了沈从文,也许准确来说,我的心完全偏向了道义和人性。或许是因为我和沈从文一样,我讨厌政治。当然,我也明白人各有志,有人喜欢政治,喜欢高高在上,把握权力的感觉;有人喜欢铜钱的味道,把钱当枕头;这些因人而异,不能把己见强加于人,我理解,毕竟,我的生活在是在政治的笼罩之下,我的生活的确离不开钱。丁玲也是个有才能的人,也是个直率的人,她能,她敢写出《三八有敢》这点上就可证明,她是个真实的人的。她勇于追求为自己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不怕牺牲,遇事镇定沉着。但是,她是个女人,有女人特有的小气,还有就是怕“谣言”,不敢正视过去。她是个女人,很小心眼,一直对沈在她被捕期间没去探望她母亲,耿耿于怀;她是个女人,很怕人们通过沈那些文章寻找所谓不道德的生活行为,她怕人们议论她的不好。她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她担心她会因为与沈的接触导致政治上的失败。说到底,她在担心自己的政治前途。沈从文也不是完美的,有其缺点。他是个文人,骨子里有一种“卑”。他很在意一个人的身世,这点在其小说也得以体现,他很在意自己乡下人的身份,总是在不同场合下强调。他还有点自卑,对于自己的学历,对于自己是苗人,对于自己是穷人,当然这不能完全责怪他,这跟当时过分重视文凭有关。当时随着他自己能力的提高,他也慢慢变自信了。丁玲说他“胆小”,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他真的有点胆小。他想反抗当局,但是他只是个文人,有心无力。他见过了太多血腥的场面了,所以在面对生死方面,会尤其谨慎。他知道他的力量无法战胜政府,就采取迂回战略,他尽量避免政治,一直提倡“文学超越政治”可这个理想,到现代21世纪了,还是个空话。他始终遵循着自己的理想的方向,追寻着。看完了《沈从文与丁玲》之后,还激发了我看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和作品,有几天我脑袋里想的都是他们俩之间的恩怨,如果我是她\他,我会怎么做?时势造英雄呀?谁也无法预料未来,有谁会料到他们会反目成仇呢?
  •     一向喜欢阅读李辉的作品,该书内容在新民晚报连载时,即跟踪阅读,且剪报藏之,但以未能收全为恨。今天读完该书才知连载时曾被腰斩···喜欢李辉作品原因之一,是他作品能以丰富史料垫底、言之有据,使读者有更大思想空间···该书图文并茂,对得起作者和读者,但仍有瑕疵,好比快吃完这盘花生米时,却碰到一粒大砂子:该书附录二第206页中提及三个短篇——《贵生》《丈夫》《蕾蕾》,这《蕾蕾》该是《萧萧》才是吧。······
  •     一口气读了《沈从文与丁玲》,若只信这本书,我觉得丁玲是过分了。但是李辉本就偏向于沈从文研究,可能也会因个人的喜恶而呈现部分的真实。但是,也可能是自身搜集到的资料更多的是与沈从文有关,所以据一分材料说一分事儿,也就不免生出对沈的更多同情。不过就算若还有别的原因,我觉得还是丁玲过分了。不念旧恩,也得念“人世险恶”,都曾那么风风雨雨,扛过了那么艰险的非人生活,还得朋友给朋友来一刀。即使不是朋友了,都经历过那么多的波澜了,安静地享享晚年多好。真有那么些不真实的论述,真有那么些不可解的恩怨,立个遗嘱(在上面说个明白),死后再让后人说去不就得了。文人不是在乎“立言”么,同可以立,何苦活着的时候死命去争,去折磨活着的人呢。 不过至少让我明了一事,即所谓的三人“共床同眠”是子虚乌有的事,他们只是同住而已。我觉得这事应该是千真万确的啊,两个当事人都否认过,也都批评过,还有旁人佐证,应该没有什么其他说法了。何况也没证据证明其他说法的真实性啊?何苦某师还得说:说法很多,每人自己认定就可以?不过,花边新闻往往能引起人的好奇心。否则,某师说起这事时,异常安静的教室就突的闹了起来,只听一人义愤填膺:沈这人也太过分了。否则,像我这类不学无术的人怎么会如此热忱地搜寻资料,搞清楚“内幕”呢?只是,若当事人真真对这一说深恶痛绝,为师者还是口下留情的好。不然,不然,倒对死者大不敬了。可李辉先生的写法不错,可以借鉴,我觉得我写萧军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别老纠结于《盛京时报》了,什么发行量、每期说什么之类的,点到为止就好,还是多多关注“他们”的文学生活及生活更有意义。去图文找了《记丁玲》,没想到多的要命呢。想着自己先前为什么觉得图文没有呢,后一思忖,原来那时是搜电子版,怎么也搜不到,以为图文也便没有了。这个思维方式真是要命啊。懒惰+惯性=后退。害得马师一头扎进了他的书屋,寻寻觅觅。不知道为何,听他说要找《记丁玲》时,头脑中立马跳出一个“半”头白发(不知道为何,总是觉得白发居多,现实中肯定非也,但也未经实证),躬着背,认真地翻着书柜的他的一个背景。然后莫名地竟想哭。有时觉得他倒成了历史的中间物了,这种对学生疼爱不亚于大先生对青年们的爱。还有多少导师能让学生如此地没大没小,任性妄为地呼来唤去呢。哎……随手翻着《记丁玲》,为里面无数的叉叉感到可笑,又为沈有几处近乎使用了全知视角而感到好玩。沈说:他有时像小说,但所记多可征信。呵呵,是真是假其实与我并不重要,我只在乎,每本书对我所产生的“卡塔西斯效果”。另:这部作品曾以《记丁玲女士》为题,于1933年10月9日到12月18日间,首次在《国闻周报》连载发表,1934年9月,良友公司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记丁玲》。由于政治原因,《记丁玲》只出版了全文的前半部。直到1939年9月才以《记丁玲续集》为题,出版了后一半的单行本。除作者本人的少量修改,两个单行本均再次受图书检查机关的大量删改。1992年重印时,恢复了由于政治原因在单行本中被删改的文字,并保留上述两文本中无法检查原文的那些被削删的痕迹。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文化人的八卦事
  •     撕破脸给你看 你眼不见为净
  •     想到豪猪们的故事,人与人的关系亲密到多少才是合适的度呢?
  •     沈从文人生经历独特,再来读他几十年前的文章仍让人感到清新,自然。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先生独特的气质。这本书中揭示的历史,各人可以不同的解读,不过感觉丁玲过于自信,尤其对于自己的名位,沈从文倒是一个更彻底的文化人,更让人信服。
  •     很有意思的记录,好玩:)
  •      丁玲与沈从文之间的故事。书后加的信件、回忆文章很有史料价值。
  •     服务、商品均满意
  •     这封面。。啥意思嘛~
  •     纠葛。文人相轻。
  •     人世间的爱恨啊,说不清道不明。
  •     我看的是92年百花文艺版《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豆瓣居然没这版的信息
  •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充满了不可测。
  •     虽比较深入的剖析了沈从文与丁玲的交往过程,但作者为了避免出错,对于两者的关系都采用比较中庸的态度,令人觉得无味!
  •     作者或许也难免有偏颇,于是读者也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沈。但是换作我是丁,作为女人,有着女人特有的小气、计较,我应能明白她的作为。何况她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想必是个有力量(攻击性)的小气女人。这么一想就明白许多了。
  •     我就喜欢史料充足的。
  •     我們,都是人類,走不出漫漫進化過程中的社會世俗枷鎖,哪怕你是國王或者巨人
  •      蓝色的平淡与红色的激情,凯旋者与落伍者,呐喊与低吟,日与夜,清澈的友谊与浑浊的欲望,学术人生与伟人玩火,丁玲女士晚年真是活在情绪化的回忆中难以自拔,自诩革命的傲慢,胡乱发泄的半生委屈,同志是最珍贵的,朋友是不值一提的,只是欺负忠厚人而已。
  •     恩怨入大江,乾坤日夜流
  •     哈哈哈哈沈从文你个电灯泡!
  •     李辉现代文人系列的代表作,其他如周杨等都很可读.2个文人,被时代扭曲再加自我扭曲,就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放在古代,就是苏东坡和沈括.
  •     幌子书
  •     热爱八卦的我啊。。
  •     沈从文与丁玲的分道扬镳看起来是注定的了。丁瞧不起沈,从根本上说两个人的美学就是不同的。丁那么热衷政治,有理想成分,也不乏权术爱好,在她看来,沈从文无疑太没 “觉悟 ”
  •     丁玲好bh
  •     他们的事我们无法能清楚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