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文化的乡愁》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研究 >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章节试读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
ISBN:9787309044386
作者:(日)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
页数:292页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的笔记-第162页

無神的文明和有神的文明——吉川幸次郎
無神的文明和有神的文明,兩者各有特性。(無神的文明)它的優點不是別的,就是它一直關注地上人間的生活。中國的虛構文學發生較晚,而抒發個人心情的抒情詩和歷史文學很早發達,或許就是這個原因。但正因如此,眼光也就會受到太多的局限。....更大的擔心,還有不向天上的神祈求,恐怕就要在地上造神。在中國,曾有「聖人」這麼個概念。孔子就是聖人。孔子是人,卻被看成具有神性。相反,有神的文明認為人都不完善,罪孽很多。這或許接近人的真實。西洋文學已有豐富的想像,恐怕與對神的世界的關注有關。但是過分脫離現實的理想,與神的名字,一時有意識、一時無意識地連接在一起,並且以神的名義或類似神的名義,約束、折磨人,對這一點的擔心也不是沒有的。
所以西方自由主義的起源是對基督教對個人束縛的一種反抗。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的笔记-宫崎市定《柳》 - 宫崎市定《柳》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的笔记-青木正儿《夜里香》 - 青木正儿《夜里香》

南宋的风流人物林洪的《山家清供》:拿梅花、荼蘼花(似蔷薇)来煮粥,把松树的花粉放进饼里,用木樨花和了米来蒸,将莲蓬和橘叶捣出汁来,混到米粉里边,加蜜作成团子,再插上橘叶一蒸,便有清香味。
古代的风流人物真是雅致,边看就边忍不住想,这种清香的团子该是什么味道?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的笔记-小川环树《中国的春与秋》 - 小川环树《中国的春与秋》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的笔记-第148页 - 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与杜甫》

“大学毕业后的十年间,光是读书而没有写书。这一点,现在年轻的学者会看得很可怜。我们那时却说读书,是做学问必须尽的义务。
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曾打算把中国所有的书读完。中国8世纪以前的文献有限,大概几百种吧,要想全部读完,并非不可能。一定要把书都看完,是我开始做学问时大学里的为人默守的一种风气。在上个世纪的中国,似乎就有将这些文献全部记住的令人生畏的头脑。
宋朝以后,由于印刷术的发明,文献激增,这就要有择别的技巧。重要的,是选一流书来读...”
8世纪以前全部记住,年轻的学者们,你们做古代文学这么玩过么,,,
杜甫的诗总共一千四百手,依照中国的方式,注释这些诗,先要全部背下来,达到问任何一首都能答出来的地步,方可落笔。实际上,在过去的中国,恐怕就有这样的人,但我能背出来的大概是一百首。
恐怕吉川君还是谦虚了,不过常听说民国学人的传奇故事,传说中二十四史可以任选一页呱啦呱啦往下背完的神人,就有好几位,不知是否确凿。我倒是相信人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毕竟记东西反倒是记得越多,越能省力而不挂漏。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的笔记-第11页 - 青木正儿《夜里香》

南宋的风流人物林洪的《山家清供》,在这方面往往有妙趣横生的发挥,比如拿梅花、荼蘼花(似蔷薇)来煮粥,把松树的花粉放进饼里,用木樨花加了米来蒸,将莲蓬和橘叶捣出汁来,混到米粉里面,加蜜做成团子,再插上橘叶一蒸,便有清香味。此外还可以把橙子里的瓤挖出来,填进蟹肉去蒸。先父就曾用挤去酸汁的橙皮煮虾,当佐酒小菜。但在中国叫橙的,我们大概叫柚子,柚子属文旦类。传说曾有一个叫做谢奕礼的人,剖开两只香橼当杯,劝客人品尝天子赐下的酒。这与《酉阳杂俎》卷七二魏郑公碧筒杯的故事,恰成一对韵事,而前者更接近自然。香橼就是枸橼,清香宜人,多用在文房的装饰上,很少用于食品。宋代韩彦直的《橘录》说,“士人置明窗净几之间,颇可赏玩”。明代屠隆的《考槃馀事》也说香橼盘为文房必不可少的清供。
记得年幼时,父亲曾把佛手柑和其他水果盛在竹笼里,装饰壁龛。佛手柑又叫佛手香橼,香味特浓,清人高士奇看到自家院内中的佛手柑结了果,就高兴地写道:“异香清馥,迥出物表,意特爱之。”见于他的《北墅抱瓮录》。可是去年底,在纪州农学校任职的长子带了佛手柑和其他种类的柑橘回家,却不能闻,也不能煮或烧了吃。
恰逢友邻日志有《香橼与佛手》http://www.douban.com/note/257645295/,古人清雅,直堪羡煞,此记。
下文又说到熏制的方法:最近上海出版的《食谱大全》就列有三十多种熏式的说明,大概是先把香料放进干锅底,上面是金属的网架,网架上摆着腌渍过的菜肴,盖上锅盖,然后用柴火烧,锅中的香料一经烧热、燃烟,香味就会渗入菜肴。熏制所用的香料有茶叶,有柏树的锯屑,有浸油纸和砂糖、甘草末混在一起的,也有甘草末、茴香末和砂糖混在一起的,是一种非常杂的做法。
熏制的食品,见于清初康熙年间《养小录》的,就有熏豆腐、熏面筋、熏鲫,见于乾隆年间《随园食单》的,又有熏煨肉、熏蛋、熏鱼子,不过《养小录》记载的是用柏枝来熏,《随园食单》记载是用木屑来熏,全非《食谱大全》的那种混合,这或许就表现了现代人的进步吧。
很小的时候有时跟我爸去农场一队那边的一个招待所吃饭,大概是国营但他也自己赚点外快的性质,里面就有熏鱼,似乎就是柏枝熏的鲫鱼,很是美味。
现代人在这方面何尝有什么进步,在香味和口味上都降到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格调了。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的笔记-第123页

</原文结束>對中國文化的鄉愁
<原文开始>如此強調萬物的具有同一性,「理一」的宋儒,同時也強調「分殊」,或者毋寧說更強調「分殊」。所謂「分殊」,說的是儘管萬物有著共同的「理」,實際上卻方向各異。因為「理」雖然只有一個,它所呈現卻是千變萬化的樣子。人的責任自然在於探究「理」,使自己的實踐符合於「理」。
怎麼做?
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於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則缺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缺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缺了一物道理。需逐一件與他理會過。(《朱子語類》卷十五)
評:也要有社會分工的考量啊,人的精力有限。
朱子並不認為可以輕鬆得到萬物共有的某一種形式,持有這種想法的是佛教、道教。
中國人的實踐,體現這一傳統世界觀(分殊)。首先學問的方法,中國人的學問,總以博覽群書為必要的前提。不僅學問的方法,就在日常生活倫理中,好像也能經常看到對他人與自我之不同的反省。當然,在人皆為人這一點上,是相同的,正因如此,才構成了人倫社會。....可是,個人與個人的立場,則有千差萬別。自己的立場與他人不同,他人的立場也與自己不同。在為他人考慮時,必須要好好地想到他人,站到他人的立場上去。「體貼」這個詞,說的就是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但要把中國人日常頻繁使用的這個詞,翻譯成其他國家的語言,難上加難。譯成「關懷」都不夠。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的笔记-第6页

总之,当时我是把他卖剩的花草全都买了下来,种在窗前。月见草果然每天夜里开出淡黄色的花,伴着幽梦般的难以名状的芳香,抚慰着我的离乡之情。可以说一地有一地的风土,做梦我也想不到月见草会有如此的香气。从前只在鸭川岸边见过野生的月见草,那个夏天,却是在将夜里香当成观赏植物精心栽培的愉悦中度过的。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的笔记-第176页

日本人對神的缺乏熱情,就算達不到中國那種程度,也跟西洋有所差別。正月裡神社佛閣的熱鬧,不一定能代表多少信仰。
中國一樣,看著各大釋道合一的寺廟香火盛,但多半是求福於己的人,少有真正的信徒。
日本,因此(與西洋、中國不同之處)可以看成文明的又一極。至少作為日本人,有這種意識恐怕比較明智。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今日世界流行著全球一體化的訴求,正是有此要求,日本人也好,外國人也好,首先都應該瞭解各自文明的傳統。就拿日本來說,與中國的接觸上千年,輸入的中國事物,卻於不知不覺中被任意地改造成日本式了,像朱子學,儘管成為江戶幕府的官學,但其中無神論的部份,卻是敬而遠之的。在中國,情況也如此,與西洋的正式接觸也不過百年。說道對西洋、中國、日本文明的理解,除去魯迅、湯因比那樣的有識之士,都還不大讓人滿意。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