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101050530
作者:葛承雍
页数:375页

书籍目录

前言
聆听唐韵胡音感悟外域来风
综论篇
1.论唐朝的世界性
2.丝绸之路与古今中亚
3.谈汉唐丝绸之路的起点
民族篇
4.崔莺莺与唐蒲州粟特移民踪迹
附:谈崔莺莺身世角色的探索
5.论唐代长安西域移民的生活环境
6.唐宋时代的胡姬与吴姬
7.唐长安黑人来源寻踪
8.唐长安印度人之研究
9.西安出土西突厥三姓葛逻禄炽俟弘福墓志释正
10.东突厥阿史那摸末墓志考述
11.考古新发现唐长安一方契丹王墓志的解读
文化篇
12.唐昭陵六骏与突厥葬俗研究
l3.唐昭陵、乾陵蕃人石像与“突厥化”问题
14.唐代龙的演变特点与外来文化
15.从景教碑试论唐长安景教的兴衰
16.唐代长安一个粟特家庭的景教信仰
17.唐代景教传教士入华的生存方式与流产文明
18.祆教东传长安及其在陕西的遗痕
19.唐两京摩尼教寺院探察
20.唐长安伊斯兰教传播质疑
宗教篇
21.唐华清宫沐浴汤池建筑考述
22.唐华清宫浴池遗址与欧亚文化传播之路
23.“胡墼”传入与西域建筑
语言篇
24.唐长安外来译名Khumdan之谜
25.Khumdan为唐长安外来译名的新证
26.中亚粟特胡名“伽”字考证
附录
英文目录暨提要
相关论文发表刊物与时间
后记
寻找失去外来文明的碎片

编辑推荐

本书充分运用了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从中古时代丝绸之路起点长安及其周边邻近地区所出土的镌刻着异域遗痕的文物中,发掘被岁月湮没的外来文明,唤回消逝的唐韵胡风,不仅展现了6-9世纪以长安为国际大都市所辐射的亚欧区域的文化沧桑,而且挖掘出了“正统史书”上失踪者的另类历史。    全书共分为外来民族、外来文化、外来宗教、外来建筑、外来语言等六个历史环节篇章,并配有大量国宝级文物图片,犹如一部“复活文物,反思文明,保存遗产,昭示未来”的图典,赋予了华夏民族与异域外邦文明交流的新生命。

作者简介

本书充分运用了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从中古时代丝绸之路起点长安及其周边邻近地区所出土的镌刻着异域遗痕的文物中,发掘被岁月湮没的外来文明,唤回消逝的唐韵胡风,不仅展现了6-9世纪以长安为国际大都市所辐射的亚欧区域的文化沧桑,而且挖掘出了“正统史书”上失踪者的另类历史。
全书共分为外来民族、外来文化、外来宗教、外来建筑、外来语言等六个历史环节篇章,并配有大量国宝级文物图片,犹如一部“复活文物,反思文明,保存遗产,昭示未来”的图典,赋予了华夏民族与异域外邦文明交流的新生命。

图书封面


 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此三篇文章涉及到的志主分别是西突厥、东突厥、契丹人,写作方式大致相同,先论及相关民族、部落的地位,继而列出录文、拓片,然后具体考证墓志信息,包括志主及墓志中出现人物的生平事迹。同时各自探讨了西突厥、东突厥、契丹与唐的关系,并且反映其王国内部的矛盾、盛衰。《西安出土西突厥三姓葛逻禄炽俟弘福墓志释正》,此篇的显著特点是正史和出土墓志的互证。清晰交待了志主人的生平,同时反应了当时唐与西域及周边民族的关系。(先论述葛逻禄的地理位置,首领等。之后论述其与西突厥、唐的关系。然后给出录文和拓片。考证了志主人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信息,以及志主人进入中原、任职升迁的过程。考证志主人被贬、身亡的过程。最后讲述其妻子、子嗣的信息。作者依据墓志时间,推论,书写此墓志意味着志主人得到了朝廷官方的原谅。最后强调此方墓志的重要性。)本文的疑惑在于,此方墓志的撰写是否反映了朝廷的意图?按照作者的说法,大概开元年间朝廷觉得志主属于被冤屈的牺牲品……开元二十二突骑施苏禄与唐断绝宗藩关系,二十四年镌刻此墓志,表明了朝廷官方的原谅。这样理解的话,此方墓志能够彰显朝廷的想法,也有为其平反的意味。但我的疑惑是,开元二十二年既然就证明对志主人的惩罚是错误的,但是没有马上立碑,而是等到二十四年,因为志主人妻子于开元二十四年亡,所以,撰写墓志非官方刻意为之?而只是由于恰逢志主妻子身亡,故请托人撰写墓志。另外,墓志书写往往是对志主人乃至其家族形象的塑造,所以存在一定的虚美拔高,所以墓志中对志主人的赞美,以及其受谗言所累的言辞,也可能更多的是反映其家族人员的想法。通过查阅资料,江波《唐代墓志撰书人及相关文化问题研究》对这一问题有所讨论。依据其研究成果,唐代大臣的官立碑志十分有限,大多碑志是事主请托人撰文,书写。观此方墓志,并无提到"奉敕"等字,可见此墓志未必直接反映了朝廷意图,更多的是其亲属的想法。《东突厥阿史那摸末墓志考述》主要考证了墓志主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父、叔叔、子嗣等人的事迹。由此探讨东突厥一支王族世谱和汗国内部的分裂以及对降唐人员的安置政策。(先指出东突厥及东突厥阿史那氏的地位。继而介绍墓志情况及录文。「此处涉及突厥与十二生肖的问题」讨论阿史那摸末世系,质疑其曾祖父阿波设非阿波克汗。论述其祖父启民可汗及父亲所罗可汗的事迹。由于义成公主的干预,阿史那摸末与其叔颉利可汗存在汗位继承的矛盾。依据《新唐书》、《册府元龟》考证阿史那摸末的早期活动生涯。又根据史料和相关研究,论述阿史那摸末与其叔的矛盾演变。论述阿史那摸末与其弟的降唐,进而指出东突厥阿史那氏的四分五裂。「阿史那摸末如何走向降唐的?原因如何?只是因为其失去臂助吗?」指出阿史那摸末与其他降唐的突厥汗国贵族成员的区别对待,包括与其弟的区别对待。「同样没探讨原因。」最后论述阿史那摸末的身亡,以及通过其儿子的墓志,考证其子嗣,祖孙三代形成家族墓地。由墓志中阿史那摸末与其妻子在唐太宗家内成亲的记载,指出唐对突厥降唐首领安置的重视。「"公主"是谁?家是指皇宫吗?」文末强调这方墓志的重要性。)此篇阅读时存在的疑问基本已经解决,这里列出来作为内容上的补充。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突厥与十二生肖文化问题,一是阿史那摸末降唐后待遇问题,一是有关阿史那摸末妻子李氏的身份考证。志石四周线刻十二生肖图,其中"龙作虎豹行走状,猪似狼疾奔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在《突厥历法研究》一书中找到答案。书中指出"在汉地民间纪年中,仅有两种动物会给突厥文翻译真正地造成困难。它们一个是汉地古老传说中的神话动物龙;另一个是驯养的猪,这是汉地饲养业的一大项,西域游民仅仅是通过其野生形态——野猪而熟悉猪的"。可见,由于对龙和猪的不熟悉与神秘感,同时由于古突厥人崇拜狼图腾,以至于出现墓志上行走的龙和似狼的猪的形象。而当代突厥语国家土耳其的十二生肖历法的顺序与中国完全能对应,大多数动物也完全能吻合,唯一的差别是"龙"被"鳄鱼"取代。此处有一个疑问,即书中注释2中提到的,为何隋唐之际出土的一些墓志中,十二生肖图中没有线刻猪?文中指出阿史那摸末降唐后待遇不如其他降唐突厥人,甚至不如其弟弟。朱振宏《阿史那摸末墓志笺证考释》关于其降唐后待遇并不是特别好,认为是由于阿史那摸末在唐期间并无显赫表现。并且作者专门将其与其弟弟阿史那社尔入唐后的处境做一比较,进一步指出,唐朝优待社尔是由于社尔是以"都布可汗"身份降唐,比摸末的"郁射设"地位高,另外社尔功绩显著。墓志中载"夫人李氏,平夷县主",摸末之子阿史那施的墓志中有进一步记载,"太宗敕书慰问曰:突厥郁射设,可怜公主,是朕亲旧,情同一家,随日初婚之时,在朕家内成立,朕亦亲见,追忆此事,无时暂忘"。当时有些疑惑,即为何称呼摸末的妻子"公主",其次,为何说在家中?是否成婚时唐还没有成立?朱振宏对此有解释,认为"随"指"隋"。李氏与李唐同姓,推测李氏可能是李唐宗师之女,与唐太宗一家有血亲关系。而摸末与李氏成婚时,应该是隋末,可见当时李渊家族与摸末家族有很深的关系,而这可能也影响摸末未能即成东突厥大可汗位。《考古新发现唐长安一方契丹王墓志的解读》总体而言,小的方面通过解读墓志信息对墓志主人、子嗣的生平脉络进行了梳理。大的方面,由墓志佐证当时契丹与唐的关系,唐对契丹的政策,以及一些契丹人的"汉化"等问题。(作者先指出契丹重要的历史地理地位,利用契丹王墓志,佐证契丹与唐朝的密切关系。作者的考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墓葬环境,及列出墓志录文与拓片。考证了墓志主人李过折姓氏的由来,论述了开元年间契丹与唐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考证李过折的人生际遇,并且由墓志明确了李过折曾出任过幽州节度使。在这里,作者指出,当时唐朝对契丹的政策是:不追究契丹内部争权弑王的活动,关键是维持边疆安全,以夷治夷。第三部分主要是解决一个问题,即李过折死于契丹境内,墓冢为何搬到京城长安地区?作者通过解读墓志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讨论了李过折被杀的原因,由墓志的"阴山王之种"和"初以副相"等字句考证,但有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即"李过折是遥辇氏还是大贺氏"。作者对"李过折为大贺氏复辟势力"的说法,略为赞同,但未就这个问题深入研究。* 其次指出,李过折未能按契丹习俗丧葬,是由于其被杀过于突然,而事隔30余年的此墓,也仅仅是衣冠冢。* 最后,考证了李过折儿子李忠诚的事迹,指出其置身"汉化"过程中,故仿汉人风俗树立墓茔。在文末,指出了这方墓志的价值,即可以史志互证,反应唐开元年间契丹与中原王朝的历史关系。)在我看来,疑惑的地方是:* 首先是一个细节上的疑惑,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新唐书 契丹传》中的一段史料:"子孙死,父母旦夕哭;父母死则否,亦无丧期"。人伦亲情不会因民族不同而区别很大,亲人去世,伤心难过是正常反应,而史料中刻意强调,父母死,子孙不哭,我觉得"不哭"不是因为不伤心,而是有其特殊含义或讲究。但具体是什么含义,文章中没有讨论,查阅相关契丹丧葬的研究,也没有发现对它的解读。* 其次,李过折的儿子,全家被杀,家族可依靠的势力比较薄弱,但其后来任兵马使等职位,并且转入参政大臣,除了其自身的骁勇善战,可能其他原因。相关史料比较匮乏,所以有关李忠诚仕途升迁的缘由始末不是很清晰。由于其任神策军兵马使,并且大宦官鱼朝恩曾派其讨伐仆固瑒。所以,推测李忠诚后来是否转做宦官?或者其非宦官,但与当时的宦官势力有所联合,故仕途发展比较顺利。推而论之,当时宦官势力膨胀,诸如李忠诚等番将是否会作为宦官的拉拢对象,利用他们来掌控军政大权,或入朝参政作为支援。* 另外,作者主要讨论了李过折亡于契丹境内而墓冢在长安的问题,但未进一步分析为何亡后三十余年才立墓冢。依据作者的解释,是李忠诚汉化有一个过程,故后来仿汉人风俗树立墓茔。这种解释很有道理,但似乎可以继续补充。从李忠诚改名字为李忠诚,以及其在唐为官,他就开始了汉化的过程。但为何亲人的墓冢要事隔三十余年这么久才树立,"时机"也是一个原因。永泰二年树立墓冢,而永泰二年正好是李忠诚仕途比较得意的时候,他兼任了很多职位,这也可以在墓志上反应出来,墓志本身不长,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在描述李忠诚的职位及其孝顺。故我认为,李忠诚为父亲立墓冢,除了受汉化习俗影响来表达思念之情,其次也因为其官居高位,借墓志书写来记录其身份。* 最后,就是关于契丹早期丧葬习俗特点的问题。作者指出契丹盛行树葬、火葬,未细致讨论契丹的丧葬制度。而《契丹丧葬制度研究》一文,对此可有补充,作者依据史料"三年后,埋其骨而焚之",分析既然能三年后拾遗骨,并且辽初仍保留面相西北黑山祭拜祖先亡灵的习俗,说明原来有一定的集中送葬地,或埋葬火化骨殖的地方。也就是说,契丹虽然盛行树葬、火葬,但三年后,可能会送去一个集中送葬的地方。隋开皇十七年(597) 阿史那摸末祖父启民可汗(原号突利可汗),遣使至隋求婚,隋文帝嫁以宗室女安义公主。都蓝与西突厥达头可汗结盟共攻突利。隋开皇十九年(599) 突利败亡,逃入长安,被隋立为易利珍豆启民可汗。大业三年(607) 启民可汗贡献名马。大业五年(609) 启民可汗朝于东都,次年卒。大业十一年(615) 始毕可汗围攻隋炀帝,后屡寇北方城邑。唐武德二年(619) 处罗可汗立。武德三年(620) 颉利可汗立。武德四年(621) 契丹别部酋领孙敖曹内附唐朝。武德六年(623) 契丹军长遣使贡献名马丰貂。武德九年(626) 郁射设(摸末)回河套,围乌城,配合颉利发动渭桥之役。贞观元年(627) 葛逻禄起兵反抗西突厥。贞观二年(628) 摸末弟弟社尔自称都布可汗。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杀。契丹首领率部脱离突厥控制,归附唐朝。贞观三年(629) 摸末手下投降,十二月摸末投降。贞观十年(636) 归唐授左骁卫大将军。贞观二十二年(648) 契丹诸部皆请内属。赐姓李氏。贞观二十三年(649) 郁射部被重新安置为郁射州,隶属定襄都督府。诸突厥归化,包括葛逻禄二部。永徽元年(650) 置狼山州等,史称突厥葛逻禄。归顺唐朝的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以瑶池都督府大都督身份率领五部反叛。显庆元年(656) 三姓葛逻禄从此皆内属唐朝。显庆二年(657) 唐以葛逻禄三部设都督府。使其成为唐朝控制天山以北地区的重要据点。龙朔二年(662)到仪凤四年(679) 除庭州,天山以北各羁縻都督府经常不在唐朝控制之下,名存实亡。永淳二年(683) 炽俟弘福到达中原。天授三年(692) 后突厥与重新崛起的突骑施争夺对西突厥十姓诸部的控制权,葛逻禄三部为后突厥所统治。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 炽俟弘福受赏晋升将军。安抚笼络突骑施失败。契丹别部酋领孙敖曹与其妹婿举兵反抗,武则天发大军征伐。其后契丹归附于后突厥。圣历元年(698) 后突厥频繁进攻中国北部。圣历二年(699) 正式在太原府设置天兵军。解琬安抚笼络突骑施取得成功。神龙二年(706) 炽俟弘福终于被贬途中。开元二年(714) 葛逻禄摆脱后突厥役属。三姓葛逻禄重新归附唐朝。开元三年(715) 契丹首领李失活衰部落内附请归。唐朝复置松漠都督府。开元六年(718) 李失活死后其从父袭封官爵。开元十年(722) 郁于入朝请婚,被封为松漠郡王。开元十八年(730) 可突于杀邵固,帅部落投降于突厥。开元二十年(732) 唐击破契丹,可突于率领部下远遁。开元二十二年(734) 突骑施与唐割断宗藩关系。开元二十三(735) 李过折杀可突于有功,受封节度使,作为唐羁縻契丹的代理人。同年,被”残孽“杀死在松漠都督府山谷。天宝元年(742) 葛逻禄再次强盛。广德二年(764) 李忠诚讨瑒。永泰二年(766) 李过折迁葬长安灞陵原。会昌二年(842) 唐赐”奉国契丹之印“。此外,我将三方墓志所涉及的重要事件汇总一起,做了表格。东突厥相关的事件集中在六七世纪之交和七世纪初。与西突厥相关的事件集中在七世纪中后期及七八世纪之交。与契丹相关的事件集中在八世纪。其对应的唐所处的阶段分别是隋末唐初,初唐,盛唐。【其中契丹墓志也涉及了中晚唐情况】然而纵观唐朝对东西突厥、契丹的政策,并不因所处阶段不同而明显区分,甚至大体相仿。大致可概括为如下几个特点:* 唐朝施行”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政策,对于其部落内部的矛盾纷争不过多干涉。* 羁縻统治略显无力,对于遥远的羁縻都督府,往往是名义上的归属地区,需要通过册封酋长、赐婚等方式安抚笼络。* 唐朝重视降唐部落首领的安置、待遇问题。但是,不是只赐予其空的名号,而是会给降唐异族人掌握实权的机会。并且,会视其功绩、贡献的大小决定其待遇的高低。比如摸末。* 对于降唐部落首领的后代子嗣,一方面他们逐渐汉化,同时唐朝也并无区别对待。以上两点,反映了唐朝开明的社会风气。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东、西突厥、契丹都存在着内部矛盾分化,而突厥汗国的内部斗争更是逐渐使王国走向衰微。契丹的逐渐强盛则反映了民族的盛衰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东、西突厥、契丹与唐朝的关系,大体上是其部落逐渐依附于唐朝,但过程中贯穿着反叛曲折,矛盾更迭。唐朝的政策,一方面反映了朝廷对于边防的重视,一方面也反映了唐朝即使盛唐时期,民族关系及军事防卫依然不稳定。* 另外从表中年代可见,从初唐到开元年间,几乎历任皇帝在位时都有与这些边防部落的互动。但从高宗在位后期,除庭州,天山以北各羁縻都督府经常不在唐朝控制之下,名存实亡。可见当时的边防关系很不稳定。但其后的中宗、睿宗并无作为。而是武后在位时,开始大军征伐,抑制后突厥的崛起。一方面反映了武后的个人能力。一方面,由于当时唐朝内部也存在皇位更迭矛盾,影响着和周边民族关系的发展。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没什么想法。
  •     并无新意。
  •     前言是在吹牛吧。
  •     大多数文章一般吧,还有不少前后抵牾之处,不过印的挺漂亮
  •     导师大大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