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声音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另一种声音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309082234
作者:季进 编
页数:213页

书籍目录

探寻中国文学的“迷楼”——宇文所安访谈录
面向西方的中国文学研究——艾朗诺访谈录
对优美作品的发现与批评——夏志清访谈录
文化转向与人文传统——李欧梵访谈录
华语文学:想象的共同体——王德威访谈录之一
海外汉学:现状与未来——王德威访谈录之二
当代文学:评论与翻译——王德威访谈录之三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王德威访谈录之四
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
“我并不尖锐,只是更坦率”——顾彬访谈录
“政治小说”的跨界研究——叶凯蒂访谈录
附录
现实与神话——高利克访谈录(余夏云 梁建东)
反思汉学——张隆溪访谈录(梁建东)
我有我的诗——奚密访谈录(董炎)
天下中国——王斑访谈录(余夏云)
后记

作者简介

季进编著的《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以一种比较理性的立场来审视评价海外汉学,而不是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能够既尊重文化差异和汉学家独有的文化视角,又以自觉的文化意识依托本土资源与之展开平等对话。这样的访谈以及相应的海外汉学研究,对于我们考察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思考中国文化的输出战略、建构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维度都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

图书封面


 另一种声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宇文所安)答:散文形式是很重要的,好像有人曾经说过,散文可以把学术普及化。如果我们的学术著作没人看,那就是没用的,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我们的学术研究也是没有价值的。散文化不是通俗化,散文化更不等于通俗化。把思想和学术都混在一起,再注意表述的优美,那这样的学术著作肯定更受欢迎。如果说得激进一点,学术的特殊性是要求越有意思、越轻松越好,表面看起来没有意思,其实背后有很多东西。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好好思考学术的问题,然后写出优美的文章来,让读者能够读懂这些文章并且能够内化它们的思想。——季进《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p5 苦茶案,宇文所安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的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季进在与宇文所安谈论学术著作的写作的时候,谈及散文写作,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对于我来说都是个困扰,因为在大陆学界中论文写作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其中的学术术语之多,已经令人吃不消了。而作为大洋彼岸的古典文学教授,却认为散文写作对于学术来说非常必要,并认为学术著作没有人关注,那么学术的价值也就无从谈起。这也不禁让我想起了余英时先生写作的转变,在七十年代中期余先生重新开始中文写作,他说英文著作在美国不过是汉学专业的学者在阅读,而中文著作则是华语世界共同在关注,因此宁可给更多的人写作。在大陆其实也是这个问题,今天如果不是写论文,一般人是根本没有兴趣去阅读论文的。同样,我们撰写论文的学者,心中所面对的对象也往往是学者,而非一般的读者,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就会将其中的很多细节忽略,并认为他所讲述的内容前提,读者已经完全了解,因此直奔主题就成为了论文写作的主要特征。在这个背景下,很多论文不仅一般人很难理解,就是同一专业的学者,如果对此主题的相关研究不了解,那么对于这篇论文所提出的观点也会一头雾水。因此,我在博客中进行的写作训练,其实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解决写作文章的对象问题。至少,我会假设写作对象是对于古典传统感兴趣的年轻人,而不是面对同行写作。(艾朗诺)答:有一个小小的exercise你可以尝试,就是让学生把某一则里面的引文原文找出来,无论是文言文、英文,还是德文。通过重返原著,重构context,他们会对钱锺书有更大的敬意。因为钱锺书所引的每句话,有时候通常只有短短的几个字,都是一般读者最容易忽略的,最不为他们重视的。The most affairs很难遇到,遇到的都是the least affairs。真是妙,真的很独特。——季进《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p23苦茶案,这则讨论是加州大学教授艾朗诺与季进之间,讨论的一个主题是关于钱锺书,艾朗诺教授认为现代的学者往往不大了解钱锺书的伟大,因此他建议不妨采取上述的方式,让人们了解钱锺书的博学。对此,我不妨想到陈垣先生的史源学,也就是将著作中的引文逐一找到出处。艾朗诺教授的建议,则与陈先生的教导不谋而合。不过,我相信这样的工作,对于了解钱锺书的阅读的确很有好处。不过,这很难说是文学批评了。
  •       说起汉学,大概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不陌生,这一与“宋学”相对的名词,原本是被清儒拿来对抗程朱的,而作为一种总结,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算是对汉学家进行了一次汇总与正名。有清以降,汉已经不再是“汉”,汉学也就虚有其名(清儒的汉学指向汉人之学,但与满清相对,似也无不可)。而作为海外对中国学的研究,也就以汉学为名,而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事实上,海外汉学的发展颇为曲折,仅地域划分就有欧洲、美国与日本等,从时间上来看,也是以欧洲汉学为早而正统,美国中国学晚而奋进。二零一二年曾在南京大学旁听台湾陈珏教授有关物质文化与高罗佩研究的讲座,其中便涉及到了汉学演变与著名汉学家。二零一三年在岳麓书院旁听清华大学陈来教授有关国学演进的讲座,曾在提问环节请其评价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但陈教授回答文不对题,不了了之。(我深感一切讲座的提问回答环节都是浪费时间)二零一四年湖大文学院日本学者稲畑耕一郎教授讲座,从国学与汉学的角度入手,来探讨这一概念的演进。总体而言,就我所旁听的这三场讲座而言,基本涉及了国学/汉学的产生、发展、成就及现状,以及讲座者对于汉学的评介。大体来说,对于海外汉学研究的成果是持肯定态度的,也号召学界能够对海外汉学进行借鉴与研究。  海外汉学以及汉学家的成果,已不必赘述。豆瓣上曾有人专门整理海外汉学著作与其在大陆的出版情况,基本来说,八十年代以来,以岳麓书社、中华书局、上海古籍、江苏人民、三联等出版社为中坚,持续不断地以丛书形式引介海外汉学成果,其中最为庞大也最为有影响力的,当属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我不是因为它微博关注了我才这么书,岳麓书社也关注了我我会乱说么)。但这一系列与其他出版社一贯的作风相似,着重于明清近代史,而文学类的汉学著作偏少。(因为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就是以明清近代史为中心),对于汉学发展前期(也就是六七十年以前)的著作翻译与推介都显不足。(比如日本楚辞学界的很多著作都未曾在大陆出版。当然,除了翻译之外,也涉及版权购买问题)以我手头所有的海外汉学著作来看,仍以思想史研究为多。(自然,跟个人购买习惯有关)  无论如何,我们普通人对于海外汉学的态度,基本局限于成果斐然、势力庞大、对国内学界影响显著、论文中引个汉学界的观点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虽然是学校要求必须有外国参考文献、汉学界多么多么牛之类的旁观者所必然带有的印象。其实这也怪不得。基本来说,除了专门研究者之外,普通人以及多数研究者对海外汉学的印象,除了道听途说,就是国内翻译的文本。欧美日等地的汉学家,既然在研究思路、理论等方面不同于国内,那么引起新奇之感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不得不说,四五十年前的那场灾难使中国落后了不止五十年)专门研究者对海外汉学的印象如何,因为我不是专门研究者,也就不得而知了。由此说来,苏州大学季进教授所编著的这本《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就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视角。(之前对季进并无了解,也不知道苏州大学居然还有个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不过近期买书的时候,有一本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被江苏教育出版社再版,看前言的时候才知道,是季进做的这个“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系列的执行主编)  这本书,最初应该是对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三位近现代文学研究者的访谈集,因故未能出版,后来另加了对其他汉学家的访谈,编为此书。从访谈对象来讲,除了宇文所安、艾郎诺外,都是近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翻译者,所以更加能够体现近现当代学界的海外汉学成就与发展前景。但既然是汉学,那么根底里的东西也就应该是相通的。我大概总结了这么几点汉学家们的共同话语:  1,重视英语;  2,理论与文本细读的综合;  3,想象力的汉学研究;  4,对国内学者及其成果应该重视与学习/双向交流对话;  5,对国内中文博士培养的不满。  这只是简单总结,未必完全是其共同点。  1,对英语/外语的重视。既然是海外汉学,当然应该对汉语与本国语言有共同的掌握和了解。这一点,从大陆和港台去美的学者应该更加有所感触,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也许跟国内学者学习英语一样。稲畑耕一郎在他的讲座中曾提到,研究中国学问,就必须要懂中文,会讲、会写。稲畑的中文很不错,一三年在南大听讲座的时候,日本京都大学的平田昌司教授的中文虽然略有不足,但听起来别有异国风味。最早一批的汉学家都是能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的,像高罗佩之类,书法、绘画水平极高,还能写小说(《狄公案》),比起一般的中国人更像中国人。后期的一些汉学家,既缺乏像霍克斯(五十年代)、平田(八十年代)等人在中国留学的经验,对于中国文字也就不那么熟悉(比如张隆溪讽刺的宇文所安),所依靠的基本是翻译文学。(跟我们的欧美文学研究何其相似!)说起来,海外汉学发展已经有了一百多年左右的历史,英语也早已成为世界语言之一,但大陆学者对英语的掌握似乎仍旧普遍存在不足。  2,西方学界曾有一段时间(也许现在仍是)盛行理论,一篇论文、一本论著如果开头不洋洋洒洒大话理论,那么就是废柴,没人看。导致一向崇洋媚外的中国学界也模仿起来。针对于此,汉学家们普遍表达不满。他们认为,理论应当学习,但不能死套,更不能当作唯一的基础,而应当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使理论与文本相结合。并不是说,文章中引用了某人的理论就是高,不用理论就是差,要看引用的理论有没有价值,自己是否能够融会贯通,与学术写作相结合?相比于理论,海外汉学家们似乎更加看重文本。(文本不只包括纸面上的文献,还包括外在的东西,见第3条)  3,武汉大学社会学的罗东硕士(笔名沙柳坡)曾在我所曾主持的“道林论坛”第二期上主讲“学术的想象力”,当然,他是从社会学视角去阐发,但这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类学术研究。举个例子来说,李欧梵的《上海摩登》,就是从“物”的角度,从物质文化研究入手,不仅仅是印刷文本,还旁涉到了电子文本、影视文本等。  4,国内学者因为政治的关系,很少涉及牵涉到政治的课题,这是迫不得已。海外汉学尽管没有这一层牵涉,但在美国中心主义之下,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掣肘。相对来讲,国内学术研究,未必比海外汉学差。出身北京大学(硕士)与哈佛大学(博士)的张隆溪提到,海外汉学研究在西方是一种边缘研究(艾郎诺也提到这一点),不被学术界所看重,而海外汉学家将精力着重于中国文字与文学之外,未能对本身的西方文化有了解。(中国人敢说自己了解中国文化吗?)所以,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交流尤为重要,既不能视海外汉学/理论为唯一法宝,也不能拒之千里之外,既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  5,汉学家们不只关注汉学,也关注到中国中文博士的培养。三至四年制的博士培养简直就是开玩笑!(我的话。夏志清是这样说的:“土博士在国外名誉是不好啊。英文都不精,读什么博士啊。英文懂了才可以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才能跟国外的博士媲美。”“要在美国拿个博士学位,不懂几门外语是不行的。” )前前些日子在朋友圈看到说在美国文科博士培养要七年,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说美国某个大学拒绝再接收中国博士申请。至于国内,大家都懂得。  总体而观,海外汉学诚然能够为国内学界提供理论与视角的新鲜感,但我的感觉,美国汉学(古典文学方面,尽管不是很多)研究更侧重于视角的创新,他们能够抓住一个点,从理论的构建上深入探究,论述过程确实精彩,但结构却不能令人完全赞同或是满意。接受美国学术影响的台湾也有这一特点。(不过台湾文学的“去中国化”也可能是一个原因,导致对于文本的刻意“误读”?)相对而言,日本虽然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国度,但日本的汉学研究更能贴近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掌握与理论构架并不逊于传统中国学者与美国学术。(欧洲不是很了解,请恕不置评)然而,中国学者如何寻求自身的学术出路,仍是值得更加注意的问题。尽管海外汉学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声音”,但这种声音终究不能代替自己的感触。  (叶凯蒂:“许多人认为,古典文学既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但实际上,它们都是有很严肃的哲学命题在里面的,你只有认真对待你的文本,你才能对它有一个精确的认识。”)2014.11.24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6311320102vy71.html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很不错,对于了解海外汉学及对其的事情多有裨益。不过着重在现代文学,应该是跟采访者的专业相关了。
  •     图书中有的内容看问题角度较为新颖!另外,图书质量(纸张、设计、印刷、装帧)等属于中等吧!
  •     另一种角度。
  •     让著名汉学家夫子自道,给人很多启发。
  •     二星
  •     拓展视野的好书,推荐阅读。不过,对海外汉学,还是冷静对待的好。
  •     季进做得访谈很轻松,尤其是前面的介绍,非常有意思,介绍人时,真得木有必要把人家的年表统统列出来,我们最想知道的只是访谈者在此次时的状态。
  •     总体还行,古典文学研究谈得较少。涉及的问题都比较有针对性。季进是王德威粉,光他的访谈录就四篇。另,不喜欢夏志清。
  •     内容和装帧质量还行。
  •     季进先生的《另一种声音》是个十分有趣的本子。“听”这些大学者谈经论学,长见识是不用说的,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做学问不累,完全是兴趣所致,挺好玩的,功利性不大,也许做学问做到“名家”“大腕”级已进入常人难以体味的境地,对功名利禄就更加无所谓了。季先生的学问、智慧也令人佩服,想来也已渐入佳境了。
  •     涉及面太窄,基本都是比较文学的学者
  •     带给我很多思考。我的渣水平还够不上去谈那些大问题,但是以后的路怎么选怎么走,真是要注意啊。
  •     吾師嘗言,做近代者,有上溯古代下通現代的可能性。 王德威的訪談即是。學院派談現代文學,有理路,不流於空談。 此書題名訪談錄,內容仍是硬質的。 葛浩文的訪談也挺好。
  •     其实我觉得读这本海外汉学家的访谈录收获还是很大的,仔细看会发现不少亮点,把握住他们的治学思路,可以对中国大陆的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套路产生某种抗体……不过要说明的是,以季进老师的学术背景,此书基本上只与在海外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对话,书名副标题似有几分迷惑性,非文学专业的读者就别凑合了。
  •     访谈没那么严肃,看起来轻松,偶尔还能看到作者的真性情,不容易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