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家谈佛录/名家雅谈》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文化名家谈佛录/名家雅谈

出版社:京华
出版日期:2005-11
ISBN:9787807241461
作者:杨耀文
页数:216页

终点与道路

大概是孤陋寡闻之过,东一篇西一篇地翻到丰子恺、周作人、胡适、俞平伯……很惊喜。语法的疏异,是爱不释手的原因之一。现代汉语语法我没系统学过,但想来是把古汉语里的许多都丢弃了的,在这些文章里遇到更多拗口的句子,因为陌生,督促着脑袋灵活地,换一种思路,倒像是重新发现了词语之间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还有些诧异,忽然就对某种情感留意起来。反复地读(在想象之中)以至于抄写下一些句子,用以安慰自己。1921年6月,周作人在香山碧云寺养病,山中写给友人的信里,不断提及自己“思想的动摇与混乱,可谓已至其极了”。而我遂成为了一个贪婪的人,喜爱所有这些被笼罩在一片摇曳不清乃至态度模糊(其实,并不)的氛围里的文字,其实只是带着些微的痛苦,因为是微量的,所以并没有更甚于痛苦本身的东西——那种要超越它和克服它的决心。(这样想来,从某种程度上说,出家人是比在家人还要激越的呢)胡兰成说,青年人是以理为诗的,你总不能辩折他。潜台词是,青年人见识太少……你就不要难为小孩子家了。或许也是说年青人免不了钻牛角尖,读书多而见识少,很难真正晓得世上的事多的是于理不通的。但这话本身并不过分,有对那种青天白日,朗朗乾坤的爱护之情。一个人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完全可以由他自己想象出来的,但他最后真成了什么人,却是怎么也想不出的。“我的思想实在混乱极了,对于许多问题都要思索,却又一样的没有归结,因此觉得要说的话虽多,但不知怎样说才好。现在决心放任,并不硬去统一,姑且看书消遣,这倒也还罢了。”(周作人,《山中杂信》)编选的人并不见得有很高的趣味,但无论如何,读到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感激他。名曰“谈佛录”,认真谈佛的倒在少数。没有序言,我只能推测这样一种见解:所有谈佛的文字,只是为了谈一个精神困境。大概也是拿捏准了那些想要看看这本书的读者的心理。(我自己承认与否是无可无不可的了。)即使不能明确说出,但一定是因为某种困境的驱动,故而寻求解脱,故而产生好奇,而好奇不得不说就是一种朦朦胧胧的向往。于是也不管是否谈佛,凡是倾诉苦闷之情的,也都算进来了。比如俞平伯的《眠月》那一篇。不过虽然不切题,倒是我最喜欢的。在家人即使真在谈佛,谈佛门子弟,却不会让人察觉有一丝的激动。好像出家也只是一种选择,和在家是平等的,没有一般二般的高下,人所真正欲求的,不过是能有一条坚定一些的道路走下去。就像周作人所写的那样,“般若堂里早晚都有和尚做功课,但我并不觉得烦扰,而且于我似乎还有一种清醒的力量。清早和黄昏时候的清澈的磐声,仿佛催促我们无信仰、无所归依的人,拣定一条路精进向前。”做功课的和尚是否清醒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有些时候,人的软弱总是相似的。虽说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要完全地逃避拣择,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真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所有的只是困惑,却并不是对人间道路的指指点点。我敬佩他们在言说这些痛苦时的平静,肉感,不带一丁点的艺术。谁都知道,道路的艰难来源于对终点的焦虑,来源于难免误差的自我塑造。皈依或者不。一经说出,便是堕落。但这才是写作的道德,不是劝说人们去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并不给出教诲。教条。从不指向终点——对误差的介怀,在对真实的反复调试之中,不可避免地导致对结论的蔑视。写,只是为了告诉他们,你是这样的。是为了更加耐心地走在路上,使自己更勇敢,更快乐,更安心地彷徨,更不会为表达和描述自己而感到羞耻。这么说,文学只能是朝向过去的吗?是的,为了真实的缘故,放弃对未来的野心。正如终点带来了道路。道路也即是终点。古人说无故不做诗,而故也仍是朝向更为真切的过往的。我则也是有故的,我的懒惰自生自灭,我的混乱堪比杞人忧天,而现在只是间歇性地告别了对终点的怀乡病,躲在图书馆的格子间里,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消磨,写一会儿英语作文,做一会儿意语听写……偶尔站起来伸伸懒腰,嗯,发现自己在认真学习。


 文化名家谈佛录/名家雅谈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