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与本土文化保护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与本土文化保护研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23
ISBN:9787509718056
作者:黄承伟 等著
页数:400页

章节摘录

插图:是生活在现实物质世界中的,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好生活,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这次地震更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没有军队来救灾,村里人早就饿死了,神是不会来救人的。”①尽管这种观念不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在调查中已经发现,而且十分明确地感受到:越是年轻的人越容易信奉所谓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宗教信仰越是难以为他们所接受;当然他们也并非完全的无神论者,当他们面对无法用“现实话语”解释的问题时,也往往求助于“神秘话语”。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性权威的维系,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危机。本次地震又间接地对这种地方性权威力量产生了新的挑战,羌族地区一些民众对释比权威的认同性发生动摇即为一例,它源自一种新的意识观念(即对现实生活事件的可检验与可观测性解释),而这种新的意识观念来自生活的实践经验,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检验性和说服力。特别是在大灾之后的特殊时期,这种观念表现得更加明显。对释比权威的质疑,必将撼动羌族释比文化的民众基础。作为羌族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释比文化将会面临更加强烈的认同性危机,加之地震之前已经开始商业化运作的释比文化节目演出等现象,这种危机将进一步加剧。“释比是人,而且是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普通人”,当人们逐渐失去了对释比神圣性权威的认同而产生这样的观念之后,羌族释比文化的未来就可想而知了。此外,在实地的调查还发现:很多人用地球自转和地壳运动的原理来解释地震的发生,这既与国家的“送科技知识下乡”政策有关,同时也与他们对传统宗教信仰的动摇有关。从这个意义上看,汶川地震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宗教信仰的确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后记

2008年9月,汶川地震从灾后紧急救援大规模转入灾后恢复重建。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和中央领导关于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结合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务院扶贫办成立了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和帮助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扶贫部门在灾区的4834个贫困村开展灾后重建。在围绕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开展的多次调研中,我们感到,在各级政府的强力主导、推动和社会各界帮助下,灾区的农房、基础设施、公共事业设施等“硬件”恢复重建进展很快,但在社会系统、心理恢复等“软件”方面的恢复重建相对滞后,甚至存在被忽略的现象与趋势。其中,少数民族贫困村如何在恢复重建进程中保护、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更是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这些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应对建议,为相关恢复重建政策完善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正是我们设计“边远贫困少数民族村落灾后恢复重建与发展进程中的本土文化保护对策研究与政策倡导项目”的初衷及目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项目由来
二 核心问题
三 研究特点
四 项目进展
五 报告框架
第二章 川西地震史及调查村介绍
一 历史上的川西地震
二 调查村背景介绍
三 调查村选点依据
第三章 生计与生产
一 生计状况:卷入现代市场
二 生产状况:年头忙到年尾
第四章 社会结构
一 家庭结构
二 通婚圈
三 行政组织
四 家族
五 仪式组织
第五章 物质文化与习俗禁忌
一 生活方式
二 生活仪礼
第六章 宗教信仰
一 释比信仰
二 多神信仰
第七章 藏羌的主体认同
一 祖源传说:我从哪里来?
二 身份认同:谁是蛮子?
三 文化认同:要保护什么?
第八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一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 旅游开发与本土文化保护
第九章 汶川地震的社会影响
一 社区与家庭:民众的灾后生计概况
二 直接损失与潜在隐患并存:灾后生产状况
三 震荡中的社会文化变迁:震后民众生活
四 文化震撼与社会观念革新:灾后民众意识
五 小结:急剧转型和急需关注的本土文化
第十章 政策分析
一 住房重建政策与文化保护政策
二 教育政策
三 省际对口支援政策
四 羌族文化资源保护政策
五 灾民搬迁和异地安置政策
第十一章 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思路:路径与CPS模型
二 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前后的藏羌社会
三 人类学视角:传统社会转型与变迁
四 政策建议:在发展与保护之间保持平衡
附录1 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村落普查资料
附录4 深度访谈资料
附录5 调查员田野笔记
后记

编辑推荐

《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与本土文化保护研究》:21世纪以来,灾害风险管理在中国扶贫开发战略乃至整个公共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国务院扶贫办组织领导了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高度重视通过激发贫困人口主体性和国际合作推进该领域的实践创新。“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专题研究丛书”是这场实践活动特别是其中创新性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提炼,涉及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政策效果评估、产业建设、社区发展、文化保护与创新等主题,旨在推进灾后重建、灾害风险管理与扶贫开发实践的结合,促进国家扶贫战略与政策体系的完善。

作者简介

本书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文化是一种表达,文化与人、社会紧密联系,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作者采用CPS(文化-人社会)模型分析汶中川、茂县、理县的贫困村社区本土文化在灾害发生前后的变化过程,对调查社区社会、文化、人进行了详细描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汶川地震调查社区的影响作出具体阐述,并对灾后重建过程中与文化保护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最后综合此前所有分析,形成整体结论与建议。

图书封面


 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与本土文化保护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附录的深度访谈资料和调查田野笔记很不错
  •     汶川地震是中国应用人类学发展的契机吖,ZHY他们也是从这个里面拿钱做项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